归义非唐 第348章 咸通六年

小说: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更新时间:2025-03-07 13:06:08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节帅,都按照您交代的,把消息传给李副都护他们了。”

  中堂内,离开副都护衙堂的那名校尉正在对着屏风后的刘继隆汇报。

  刘继隆在埋头处理政务,听到他的声音后颔首道:“进来说话。”

  “是……”

  校尉走入屏风内,他瞧见了刚过而立之年的刘继隆,刘继隆也瞧见了他。

  相较于刘继隆,这位二十五六岁大的校尉在眉眼间很像某人。

  “他们态度如何?”刘继隆询问,而校尉则是将李骥他们的态度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刘继隆听后沉默,不久后松了口气。

  校尉见状,当即作揖道:“节帅,他们虽是您的生死兄弟,可他们这样对您,您何必与他们客气?”

  刘继隆闻言眉头微皱,随后渐渐舒展道:“二郎,你阿兄的事情在我而不在他们,莫要迁怒于人。”

  “节帅,我不是这意思!”被他称作二郎的校尉连忙作揖,而刘继隆看他的眼神也极为复杂。

  第三伙中,与刘继隆关系最贴近的,分别是张昶和赵迁。

  至于李骥、马成他们,则是在甘州之战后才渐渐熟悉起来的。

  这位所谓的二郎,便是昔年举家从酒泉前往甘州,落户山丹的赵迁家弟。

  赵迁死后,家中留有父母及妻儿,还有两个弟弟。

  眼前的二郎,便是赵迁的二弟赵英。

  “我只是觉得,他们最近越来越过分了……”

  赵英低头说着,刘继隆闻言颔首:“眼下大争之世,不是内斗的时候。”

  “是……”赵英颔首,但刘继隆看得出他并不服气。

  对此他在心底叹了口气,不由询问道:“三郎那边进展如何了?”

  “李使君一如既往,没有什么小动作。”赵英不假思索的回答,刘继隆闻言满意。

  自李骥他们开始抱团,刘继隆便私下安排了起来。

  赵英及其弟赵晟,分别负责陇右及凉州的百官监察,所需钱粮都由内堂调拨。

  内堂的钱粮,原本只依靠刘继隆的俸禄和永业田产出,但刘继隆早就暗中示意曹茂从丝路生意上克扣钱粮,补给内堂。

  内堂每年所获钱粮数万贯,大部分都调给了赵英和赵晟俩兄弟。

  明面上,俩兄弟只是校尉,但私底下的人手却不少于千人。

  “义山未曾辜负我信任,但他毕竟有着宗室血脉,不得不防。”

  刘继隆沉声说着,目光也看向赵英:“赵辅近来如何?”

  “那小子刚刚入学临州,再过四年方才毕业,家嫂与他都记得节帅恩德,必不敢忘。”

  赵辅是赵迁的遗孤,如今十四岁,刚刚入学临州大学。

  “好了,你先回去吧,出来太久,不免惹人怀疑。”

  刘继隆颔首示意,赵英却作揖道:“节帅放心,外堂与中堂都是我们的人,只是假意归顺于他们罢了,必不会出卖我。”

  “防人之心不可无,你需谨记。”刘继隆提醒一声,赵英见状颔首,随后便退出了中堂,往外堂走去。

  待他离去,刘继隆又继续低下头处理起了政务。

  李骥等人得了刘继隆故意散出去的消息,接下来也变得十分本分,不再叫嚣着要打出去的话语。

  时光冉冉,转瞬间便迈入了新的一年。

  “噼里啪啦……”

  爆竹作响时,咸通五年成为过去,咸通六年迎面走来。

  王式还在围困泰山、鲁山、沂山、大别山等处山岭,而王仙芝与庞勋也并未出山投降。

  面对他们的顽固,王式奏表朝廷,得皇帝准许后,当即将几处山岭方圆二十里的乡村迁走。

  这些盗寇没了劫掠的对象,投降只是时间问题。

  得益于王式的手段,许多盗寇都逃出山岭,接受招抚,而王式也得到了庞勋、王仙芝等人的情报,将其奏表朝廷。

  “王庞二贼藏匿大别山、鲁山二处,仗其兵甲掠诸寇。”

  “然诸寇无可掠,唯逃山受招抚,依臣所见,贼无所依,入夏前必出山降尔……”

  咸宁宫内,李漼听着由田允念出的奏表内容,不免笑出声来:“好好好,这个王小年,果然不愧是朕肱股之臣。”

  得知王仙芝和庞勋已无翻身的可能,李漼十分高兴,但田允却道:

  “陛下,王小年在奏表中还说了河淮两道百姓因盗寇作乱,流离失所者甚众,请朝廷蠲免受灾十三州赋税,另停罢河淮两道起运,以起运钱粮赈灾,如此方能避免再生大寇。”

  “嗯……”李漼此刻对王式十分信任,不免颔首表示认可,但认可过后还是询问道:“若是蠲免十三州赋税,停罢两道起运,今年户部、度支等处会少多少钱粮?”

  “这…约少三百万贯左右……”田允试探性说出,李漼闻言眉头微皱。

  “钱粮度支本就不足,如今又少三百万贯,那所缺之额该如何补全?”

  “罢了……传蒋相入宫觐见!”李漼开口示意,可田允却作揖道;

  “陛下,蒋相月前言其风寒,而今高烧不退,三辞相位,皆不允……”

  经过田允提醒,李漼这才想起来,蒋伸几次请辞,都被自己驳回了。

  如今来看,他是因为自己不批准他辞官,故而称病不事政务了。

  想到这里,李漼心里不免升起些许怨气……

  “这一个个的都要辞官,是朕薄待他们了吗?”

  “陛下自然没有薄待任何人,只是他们不解陛下用心罢了。”

  田允连忙宽慰李漼,李漼听后不耐烦道:

  “罢了,他蒋伸要走便走,朕就不信,朝廷离开他便无法运转。”

  “拟旨,迁刑部尚书徐商为兵部尚书,领东莞县子,拜同平章事。”

  “以同平章事路岩转户部尚书、领度支,不得有误!”

  三言两语间,李漼便罢黜了蒋伸,以刑部尚书徐商担任新相,督管兵事。

  原本督管兵事的路岩,如今被调转户部,兼领户部与度支的差事。

  “奴婢领旨……”

  田允地位低微,王宗实乞老告离庙堂后,更无人支持,因此在李漼面前显得较为卑微。

  李漼很喜欢看他卑躬屈膝的样子,不免颔首道:“速将此事办好,令路岩熟悉户部与度支差事后,立马入宫面见朕。”

  “是……”田允躬身作揖,连忙退出咸宁宫去。

  不多时,旨意便经北司之手传往南衙,而南衙诸相中的路岩与亓元实等人眉来眼去,私下联系不少。

  眼见是北司发来的圣旨,路岩稍微看了圣旨中的内容,虽说觉得户部与度支的差事棘手,但想到自己掌管户部与度支,地位更是水涨船高,由此便将圣旨传下。

  在家中装病的蒋伸在接到圣旨后,当即便让家仆变卖长安宅邸及带不走的财货,准备即日返回江南东道的常州故乡。

  与此同时,路岩也开始接手户部与度支,花费了不少时间来熟悉此间政务。

  待到路岩熟悉户部与度支政务后,蒋伸也交接结束,辞官回乡养老去了。

  不过对于路岩来说,烫手山芋却才刚刚传到手里。

  二月中旬,路岩带着户部、度支的文册前往了咸宁宫,忐忑着走入殿内,见到了殿内的狼藉,以及坐在金台上的李漼。

  “陛下,臣同平章事路岩,携户部、度支文册前来觐见。”

  “赐座!”

  李漼颔首示意,随后才道:“王小年月前奏表于朕,言河淮两道饥民甚众,不仅需要蠲免受灾十三州的赋税,还需要停罢蠲免起运钱粮来赈灾。”

  “朕此前已经答应了王小年,听闻这番做法会让度支少去三百余万贯赋税,不知户部与度支能否补全积欠?”

  李漼的话,如晴天霹雳打在路岩身上。

  面对这位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至尊,路岩只能艰难道:

  “我朝度支,往往七成用于军饷拨付,然至如今,却已提高至八成。”

  “去岁仅军饷便度支一千四百余四万,百官俸禄又度支不少,加之宫廷修建佛寺及出巡等支出,前后积欠三百七十六万。”

  “若是加上过去四年的积欠,则不少于五百五十万贯。”

  “若是今年蠲免河淮两道积欠钱粮,又停罢起运钱粮来蠲免,那度支积欠之数,恐怕不会少于一千万贯……”

  寅吃卯粮在大唐已经成为传统了,这点李漼早有准备,只是他没想到自己手中积欠的数额竟然那么庞大。

  一千万贯,这几乎等于大唐全年赋税的七成了……

  “户部的户籍与田籍在册数量是多少?”李漼心中一沉,忍不住询问。

  “回陛下……”路岩顿了顿,顺势呈出手中文册。

  “户部的户籍与田籍,明面上不断更新,但实际上多为抄旧元和、太和及会昌旧籍。”

  “除河北道外,天下诸道户籍为四百九十九万户,二千五百六十五万余口……”

  “除河北道外,天下诸道田籍为四百二十二万六千余顷,四万万二千二百六十余万亩……”

  路岩的第一句话说完后,李漼便失去了看这些图籍的心思。

  毕竟路岩都说了这些图籍多为抄旧,那这就代表这些图籍呈现出来的情况已然失真。

  天下或许有两千五百万口百姓,也或许没有。

  想到这里,李漼不想再看图籍,只是强忍着脾气道:“朕就想知道,路相是否有补全积欠的办法。”

  “回陛下……”路岩脑中百转千回,最后只能硬着头皮道:

  “为今之计,只有蠲免河淮二道,增加诸道赋税。”

  “两税可在去岁三厘的基础上再加七厘,此外的加耗、折变及盐、酒、茶及各类杂税皆可加一分,”

  “如此计算,今岁即便蠲免河淮二道,依旧能征收两千万贯。”

  “除去今岁度支外,应该还能偿还二百万贯的积欠。”

  路岩的这番话,让李漼略微焦躁的情绪安定不少。

  “既然如此,那便按照此法来加税,待积欠问题解决,再减税以对天下!”

  “臣领旨……”

  李漼开口示意,路岩也不争辩,直接答应下来,随后见李漼没有其它举动,这才缓缓退出了咸宁宫中。

  在路岩的操作下,圣旨很快便经过北司、南衙后发往诸道。

  河淮受灾十三州的百姓得到了蠲免,过去的积欠和今年的赋税不必上缴,但其余的河淮二十九州百姓便与其他道的百姓没有区别了,他们仍旧需要承受两税加七厘,其余各类杂税加一分的苛政。

  问题在于,朝廷加七厘,这仅仅利于朝廷,而不利于地方衙门。

  地方衙门的官吏可不是善人,想让他们加税并征税,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毕竟加税和征税是需要承担风险的,若是之下百姓抗税,他们必须选择镇压才能收得上来税。

  仅凭朝廷那点俸禄,还不至于让官吏们承担如此大风险。

  要么加税,用钱收买人心后,依靠这些人来镇压抗税的乱民。

  要么就是以百姓抗税,征税不利的结果奏报上去,多半会被定个失责的罪名。

  二者抉择,唯有选择前者,而前者需要钱,钱出自百姓,所以征税必然不能按照朝廷规定的来征收。

  聪明些的官吏会以损耗来加征,蠢笨些的则是多加些杂税。

  二者并无区别,都是为了从百姓身上压榨出更多的钱粮。

  别说平头百姓,便是世家都需要出些钱财,更别提那些庶族了……

  “加税多少?!”

  “加二分,少一厘都不行!”

  曹州冤句县黄府正堂内,好不容易养好病体的黄父在听到衙门要加税二分的时候,立马便觉得两眼一黑,险些晕倒。

  他下意识伸手扶住了椅子,而后才看向堂内众人。

  距离他最近的黄巢,以及黄巢的弟弟黄揆、黄邺和自己的孙子黄存,外孙林言……

  “加税二分,以我黄家此刻情况,唯有卖田求财,方能交上四千八百贯的税钱……”

  黄父的话让三郎黄揆忍不住道:“阿耶,这私盐生意我们不做了!”

  “没错!”黄邺也不忿道:“钱赚不到,每年倒贴进去一千多贯。”

  “这买卖谁想做谁做,总之我们是不做了!”

  “糊涂!”黄父恨铁不成钢道:“汝等以为,此间生意是汝等想不做就不做的吗?”

  “家中积财如此,皆乃县中扶持,而今县中困苦,必然要以我们开刀。”

  “即便摒弃这私盐买卖,难不成汝等觉得,县中便无其它手段对付我们?”

  “老夫告诉汝等……只要这天下是圣人的天下,只要汝等还想活着,朝廷有的是手段让我们乖乖拿出钱财。”

  黄父好似在发泄,而黄揆与黄邺却满脸不甘,黄存和林言也紧紧攥紧拳头,唯有黄巢沉着脸色,不知作何感想。

  “要怪,便只能怪我黄家朝中无人,只能受这县中官吏折辱……”

  黄父愤恨的用手杖跺了跺地板,随后在婢女的搀扶下起身,佝偻着向中堂走去。

  待他离开,黄揆等人纷纷将目光投向黄巢。

  “阿兄,我们难不成就受这狗官折辱吗?!”

  “是啊阿兄!”

  “舅父(叔父)……”

  面对几人的愤慨,黄巢咬牙道:“我虽在朝中无人,却也认识陇右驻长安的进奏院押衙。”

  “此前顾忌面子,方才没有寻找他们,如今朝廷索要钱粮甚多,家中若要拿出,必然伤筋动骨。”

  “我且修书一封送往长安进奏院,若是能得到陇右都护府书信相助,想来这王适之必不敢开罪于我们。”

  “届时这私盐生意不做也罢,大不了贩卖田产,往陇右而去!”

  “好!!”听到黄巢愿意举家迁徙,早就受够县中鸟气的黄揆几人纷纷叫好。

  不多时,黄巢便写好手书,派出当年与自己往长安游学的护卫黄周往长安赶去。

  时间流逝几纷飞,三月渐渐往四月迈去。

  黄周抵达长安时,已经是四月中旬。

  他风尘仆仆赶来,顾不得休息便往陇右宣阳坊的进奏院赶去。

  陇右在宣阳坊采买的进奏院,乃是以刘继隆的名义购置的,故此有开乌头门,插十二长戟,悬挂旌旗的特权。

  一伙兵卒身穿战袄,如家仆般在乌头门外守着,眼见黄周风尘仆仆的模样,还以为是来讨个活干的城外人。

  “郎君止步,此处不募工。”

  伙长站出来作揖,对黄周还算客气,换做别家进奏院的兵卒,恐怕不等黄周走入乌头门范围便开骂叫滚了。

  正因如此,黄周虽然知道自己被误解,但还是止不住的高兴。

  “敢问将军,进奏院内押衙可还是杨信杨押衙,亦或者是陈瑛陈押衙?”

  “杨押衙?陈押衙?”

  伙长错愕,随后才道:“这两位早在几年前便调回陇右了,如今的押衙是窦郓窦押衙。”

  话音落下,伙长上下打量起黄周:“你认识我们陈参军和杨使君?”

  “参军?使君?”黄周闻言错愕,却没想到陈瑛与杨信都成了参军和使君了。

  不过错愕之后,他便忍不住激动起来,毕竟两人担任了陇右都护府参军和州衙使君,所寄出的书信份量必然不轻。

  若是能请得他们帮忙,自家危局便能解除。

  想到这里,黄周从怀里郑重取出黄巢书信的和一锭黄金:“我家郎君与陈参军、杨使君是旧友,若是可以,还请将军将此信送往陇右,交予二人。”

  伙长瞥了眼黄金,但只将书信抽出:“我会将这书信交给府内押衙,押衙跟随杨使君几载,若是你家郎君与杨使君相熟,押衙必然知晓,自然会派快马送信前往。”

  “你暂且寻一地方住下,明日这时候再来此处取信。”

  黄周拿着黄金,脸上尴尬,但听到伙长这番话,这才知道自己献丑了,连忙将黄金收起来,郑重作揖:“多谢将军!”

  话音落下,他转身准备绕去宣阳坊的坊门,今夜在宣阳坊好好休息,明日等待消息。

  不过不等他离开乌头门范围,便见朱雀天街上疾驰十余骑往北而去。

  他们从南边疾驰而来,风尘仆仆的模样,手中还有加急的帛书作为证明。

  “是西川的精骑,西川出事了,快去禀告窦押衙!”

  黄周还未走远,当即便听到了陇右进奏院门前的那些兵卒对话。

  “西川出事了?莫不是南蛮打来了?”

  黄周闻言忍不住猜想,但片刻后又觉得此事与自己毫无关系,摇头之后往宣阳坊的坊门走去。

  与此同时,西川的快马也将加急送往了南衙北司……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归义非唐,归义非唐最新章节,归义非唐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