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373章 攘权乱战

小说: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更新时间:2025-03-19 16:30:51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请陛下三思!!”

  咸通七年三月二十日,当百官站在咸宁宫外高声呐喊,咸宁宫内却不复往日歌舞不断的景象,而是异常冷清寂静。

  空荡荡的殿内,不见任何一人,落针可闻。

  直到田允走入殿内,朝着偏殿走去,这才在之后见到了坐在偏殿主位的李漼。

  “陛下,百官都在外面,不过几位相公并未过来……”

  田允缓缓开口,而李漼闻言缓缓颔首,接着起身准备朝外面走去。

  “陛下?”

  田允错愕,可这时李漼却越过他,朝外走去,并将脚步停在了咸宁宫门前。

  站在这里,他已经可以看到这些正在请他三思的百官,乌泱泱,足有数百人。

  恐怕长安之中,近三成官员都在这里了。

  “陛下!”

  “陛下三思,当下切不可讨伐陇右!”

  “陛下……”

  见到李漼出现,许许多多官员纷纷作揖,先后开始劝阻起了李漼。

  不过他们大多站在原地作揖行礼,并不敢上前谏言。

  这种时候,反倒是一名年纪而立的官员起身朝李漼走来,在距离他五步时跪下,手持笏板,声音凄厉:

  “救国贱臣、翰林学士刘允章谨冒死上谏皇帝陛下!!”

  刘允章举动大胆,而他所说的话,更是令不少官员额头生汗。

  不等李漼准许,刘允章便急声道:“臣闻太直者必孤,太清者必死。”

  “两汉时晁错建议削减诸侯的封地,结果遭到皇帝诛杀。”

  “商鞅帮助秦国铲除不法的臣子,却遭受肉刑而死……”

  “如今、臣希望成为继二人之后的第三人!”

  刘允章的这番言论,倒是让李漼高看了他一眼,但也仅仅只是一眼。

  他想看看刘允章能说出什么话,故此没有打断他,而刘允章也急声道:

  “臣见陛下初登皇位时,曾下令各州广开言路,允许直言进谏,言者无罪,以致天下百姓纷纷谏言朝廷。”

  “然而陛下不仅不采纳百姓的建议,反而默许下面的贪官污吏对他们用刑。”

  “臣曾见到有人被鞭打于市朝,有人被囚禁于园苑,甚至有人被深埋沟壑,人数不计其数。”

  “如今大臣们爱惜官位不敢直言,小臣们畏惧死亡不敢进谏,而那些忘生请死、冒死进谏的人却遭到报复。”

  “臣听说朝廷的核心事务在于荐举贤才,但如今宰相被视作无关紧要的官职,御史被当作不速之任。”

  “冤屈者无处伸张,君子因此隐退,小人因此谋乱。”

  刘允章声音悲戚,眼眶中隐隐有泪光在泛滥,他手持笏板,继续匍匐道:

  “自古以来,帝王以御史为耳目,以宰相为股肱,股肱废则无法行动,耳目蔽则无法看清。”

  “如今陛下废弃股肱,遮蔽耳目,堵塞谏言,惩罚忠良,难道是想要让天下人沉默,万方缄口吗?”

  “臣担心千秋万代之后,人们会嘲笑陛下不圣明,因此心急如焚。”

  “当今天下,求进的臣子中,智者不肯自认不肖,愚者不肯自认不贤,导致贤愚混杂,善恶同群。”

  “朝廷为何不能让愚者退隐,贤者入仕,以此来中兴朝廷呢?”

  “今天下食禄之家,有八种途径进入官场,但皆利于世家而苦百姓。”

  “国家衰败,又皆因九大破败,这才致使百姓苦不堪言。”

  “臣听说,自古帝王终日劝农,仍担心百姓挨饿;终日劝桑,仍担心百姓受寒。”

  “如今天下勋戚、官吏、将领、僧尼、劫贼遍地,他们不耕不织,坐食天下,唯苦小民。”

  “正因如此,臣以为今天下百姓有八苦,而这八苦,陛下知道吗?”

  刘允章反问李漼,李漼也渐渐有些挂不住脸了,只是不等他开口,刘允章继续说道:

  “八苦不除,以致百姓被侵夺,被欺压,被迫当兵,被迫沦为佃户,被迫出家,此为五去也。”

  “百姓有五去而无一处可归,有八苦而无一丝快乐。”

  “国家有九破而无一件成就,官员有八入而无一出贤臣。”

  “自古以来,从未有过如此局面。”

  “如今天下百姓在道路上哀号,不得不逃入深山,夫妻无法生活,父子无法相救。”

  “此等局面,陛下不励精图治,却想着动刀兵来止动乱,臣想询问陛下,难道陛下真的觉得动兵讨平陇右就能……”

  “住嘴!!”

  李漼忍了几次,最后还是忍不住呵斥打断了他。

  他本以为刘允章会说出什么高论,结果绕来绕去,最后竟然还是在反对他出兵陇右。

  他不敢说自己有识人之能,但刘允章绝对不如他自己所说的那么忠心耿耿!

  想到这里,李漼冷声道:“田允……把他们给朕轰出去!”

  “奴婢领命。”田允连忙应下,随后带着禁军将这群官员全部给轰了出去。

  刘允章被拖下去前,竟然还在叫嚷:“陛下不以万国为心,不以百姓为本,臣当幸归沧海,葬江鱼之腹,不忍见国难危。”

  “臣之愿毕矣,恳擗不胜痛切感惧之至……”

  随着他声音渐渐变小,他的身影也被禁军彻底拖了下去。

  直到他们消失,李漼才阴沉着脸色询问道:“各镇兵马,如今到了何处了?”

  “回陛下……”田允思绪片刻,随后回答道:

  “沙陀及党项已经聚兵在盐州了,诸镇兵马眼下还有三镇并未抵达凤翔,最少还需要十日才能抵达。”

  “除此之外,西川传来急报,高骈调遣兵马,除留防二万兵马于黎州、嘉州、戎州外,余下仅留万余兵马驻守各州,率五千精骑及万五马步精锐屯兵灌口关,好似要夺回故桃关。”

  “召王小年及诸相入宫!”李漼听后拂袖走入殿内,田允则是连忙派人去传王式和南衙北司的内相与外相。

  一个时辰后,随着众人先后走入殿内,李漼已经坐在了金台上,俯视众人道:

  “臣欲以王式为太子少保,充任招讨陇右行营都统制置等使、关内道供军使、凤翔镇节度使……诸卿以为如何?”

  李漼把招讨陇右这件事摆了出来,还要直接册封王式,这就代表朝廷把招讨陇右摆到了明面上。

  不过好在他给予的是招讨使,这代表事情不至于做绝。

  对此,徐商主动开口询问道:“陛下既然决定招讨陇右,那陇右驻长安进奏院应该如何处置,地方上的陇右牙商又该如何处置?”

  “暂且圈禁,不可动刀兵。”李漼沉声开口,并不打算把事情做绝。

  徐商闻言颔首,接着继续道:“某想要询问王少保,眼下派往黠戛斯、多康吐蕃的使节还未回禀消息,王少保以为,当下是讨击陇右的好时机吗?”

  他话音落下,众人随即看向王式,都想从他口中得到答案。

  对此,王式沉吟片刻,随后向李漼作揖道:“陛下,如今诸镇兵马尚未集结完毕,且派往黠戛斯、多康吐蕃的使节并未有回信,另外诸镇节度使能力不一,都需调换。”

  “臣以为,眼下不应着急,理应等到夏收粮草充足时再动兵。”

  王式压力很大,即便他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可他并不希望是通过征讨陇右这种方式,才获得这些信任和官职。

  大唐讨击陇右,这无疑是一场赌博。

  赌赢了,大唐或许能凭借吞下陇右这块肥肉,进而裁撤京西北八镇兵马和禁军,加上从陇右获取的赋税来延续国祚。

  可若是打输了,那大唐会变得如何?

  兴许会变得和周王室那般,政令难出京畿……

  在王式担心的同时,李漼却已经下定决心:“诸镇节度使,王少保以为应该裁换何人?”

  李漼话音落下,西门季玄便抢先说道:“陛下,臣以为应该罢黜朔方节度使张直方,着其金吾大将军入朝,以金吾将军周宝领禁军五千前往担任。”

  朔方镇位置确实关键,也属于前线,加上朝廷调党项、沙陀听令,朔方镇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趁此机会,西门季玄自然要举荐自己人去朔方镇。

  以朔方镇五千戍兵,加上五千禁军,倒也足够指挥沙陀、党项那几千精骑了。

  周宝足够勇武,昔年与高骈一同在右神策军当差,在西门季玄麾下时便与他相熟,自然选择举荐他。

  “可!”李漼颔首,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右神策军的支持。

  “谢陛下!”西门季玄退下,而齐元简与亓元实对视,但二人没有举荐将领,只因为禁军兵马将由杨玄冀与杨公庆统辖,没有必要再谋夺别的外援。

  更何况西川的高骈明显倒向他们,若是出现什么差错,直接带着皇帝往西川撤退就行。

  他们眼下最担心的,还是高骈那边。

  “陛下,臣以为,此战理应由西川节度使高骈率先进攻故桃关为开始!”

  “臣附议!”

  亓元实与齐元简二人先后开口,李漼闻言看向王式,却见王式略微皱眉。

  说好的由王式指挥,安排诸镇节度使来讨击陇右,现在战事还没开打,北司的这群人就已经开始抢夺指挥权了。

  王式不敢想象,等到三军真的与陇右交战于河陇时,这群宦官会在背后对自己使多少绊子。

  他突然后悔了,兴许他一开始就应该严厉回绝皇帝,让皇帝断绝任何讨击陇右的想法。

  “此事,便依二位所言吧。”

  李漼摇摆不定的倒向了亓元实二人,这让王式能够布置的点更少了。

  他想要开口,但不等他开口,徐商却又道:“陛下,王少保担任凤翔镇节度使,那令狐使相……”

  李漼皱眉,思考片刻后才道:“以前凤翔节度使、检校司空、平章事、上柱国、凉国公、食邑三千户……令狐綯为太子太保,分司东都。”

  令狐綯被赶往了东都,而这则消息对王式来说应该算是好消息。

  “王少保,眼下以为如何?”

  李漼询问王式,可王式又能说什么呢?

  他原本准备好的计划,已经被北司这几个宦官为了政权而搅乱了。

  现在的他,唯有重新回家,重新谋划了。

  好在现在距离夏收还有一个半月,时间上还来得及调整。

  “回禀陛下,今日变动稍大,请准许臣回府,十日内奏表陛下。”

  “好!”李漼眼见王式没有撂挑子,不由松了口气,随后安抚道:

  “既然无事,那便都退下吧……”

  “臣等告退,上千万岁寿。”

  在众人唱礼中,李漼走下金台,走入了偏殿之中。

  与此同时,群臣也先后离场,期间除了徐商和于琮宽慰王式几句外,路岩便只说了两句客套话。

  至于北司的亓元实等人,他们并未与王式有什么交流。

  他们这样的态度,让王式察觉到了不妙。

  朔方镇那边的兵马,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调遣的了……

  他心里一沉,最后怀揣着沉重心情走回府邸,开始盘算起了该如何讨击陇右。

  即便不能成功将其讨平,也最好不要遭受重创,乃至丢失疆土才行。

  在他盘算之余,长安派出的使臣,却也通过了西川西南部的雅州,经过跋山涉水后,见到了金城内的尚摩鄢。

  几个月的时间,尚摩鄢倒是把病体养好了,但也不可不免的因为上了年纪而渐渐肥胖起来。

  “门下,吐蕃大论尚摩鄢骁勇,虽与朝廷有所恩怨,然皆维西贫苦所致,今遣使者……”

  一份南衙起草的帛书为使者诵读尚摩鄢面前,尚摩鄢安静听着,而他的儿子没卢丹增已经返回松州继续就读。

  尚摩鄢的汉文化造诣,随着这些年的时间,逐渐加深,自然听得懂帛书中的内容。

  说简单些,就是皇帝希望招抚他为吐蕃招讨使,并愿意在雅州开放互市,恩赏三万疋绢。

  这些各种赏赐,图的就是多康吐蕃不会袭扰西川,尚摩鄢自己也心知肚明。

  对此他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不愿暴露出来。

  当使者读完帛书,他这才开口道:“如果你们愿意多给绢帛,我愿意与大唐和好,甚至愿意出兵牵制陇右!”

  “果真?”使者有些不敢相信,尚摩鄢却道:“是否愿意,就得看你们给多少了。”

  “好!”使者连忙应下,随后在多康官员的护送下走出王宫。

  待他走后,左右两侧的官员才先后开口。

  “大论,我们真的要出兵袭扰陇右吗?”

  “大论,您前几日不是才答应了刘节帅,按照要求派遣兵马给刘节帅吗?”

  “刘节帅兵强马壮,依我看大唐朝廷未必是对手。”

  “大论,我们如果真的要背叛刘节帅,那最好能一举灭亡陇右,不然打虎不死反受其害。”

  殿内众人各有心思,有的人早就想要背叛陇右了,也有的人觉得不能轻易得罪刘继隆,还有的人则是觉得要么不背叛,要么就把事情做绝。

  面对众人的这些言论,尚摩鄢没有立即开口,而是观摩了众人反应与态度后,他才明了了当下局面。

  韦工啰碌一派是不愿意背叛刘继隆的,赞碌一派则是觉得早该背叛了。

  除了他们,还有一部分摇摆不定的人。

  三方之中,支持赞碌的人是最多的,其次才是韦工啰碌,最后是那群摇摆不定的人。

  面对三方态度,尚摩鄢开口道:“大唐能给我们比刘继隆更多的东西吗?”

  他询问众人,众人见状摇了摇头,毕竟刘继隆对他们的支持确实很大。

  正因如此,他们许多东西都十分依赖陇右。

  可以说,如果他们敢于背叛,而且短时间内无法从别处获取足够的粮食和茶叶,那多康吐蕃必然会遭受重创。

  “我心里确实不愿意一直臣属刘继隆,但我们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

  “唐廷给不了足够多的东西,我们自然只能依靠刘继隆。”

  “我刚才答应那个使臣的那些话,不过是为了谋求更多的东西罢了。”

  “至于我们是否出兵,只要消息不走漏,他们又怎么知道?”

  尚摩鄢说出了自己的意图,接着说道:“不过刘继隆想平白从我这里要走一万精锐去帮他打仗,我也不会什么都不要的就出兵。”

  “先向大唐朝廷要些好处,到时候再以这些好处告诉刘继隆,如今并非他一个人在拉拢我。”

  “出兵可以,但起码要给我足够的东西……”

  尚摩鄢这般说着,可韦工啰碌却皱眉道:“大论,上次的事情才过去不到半年,我们如果这样做,会不会引起刘节帅的不高兴……”

  眼见韦工啰碌提起半年前的事情,尚摩鄢脸上有些挂不住,而殿内众人也面面相觑。

  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他们集结那么多兵马部众,结果还没打就输了。

  当时也承诺过没有第二次,结果现在又准备利用唐廷的这件事对陇右索要好处,这似乎有些……

  众人面色微微变化,尚摩鄢也有些挂不住脸,沉吟后才道:

  “你说的有些道理,不过这件事情肯定得告诉他。”

  “这样吧,韦工啰碌你亲自走一趟陇右,看看陇右现在的情况。”

  “如果陇右的那些将领并不着急,那你就只提及唐廷派遣使者拉拢我们的事情。”

  “如果陇右的将领十分着急,那你就把唐廷增加钱粮,开放互市的事情告诉刘继隆。”

  回想起曾经不好的回忆后,尚摩鄢还是老实了一些,但他仍旧想要从刘继隆手上获取些东西。

  韦工啰碌见状不免叹气,他记得尚摩鄢也是个英勇果决的人,这才过去十几年,现在他的却充满了算计和小心思。

  好在他的儿子没卢丹增识得大体,如果把这件事告诉没卢丹增,没卢丹增肯定会劝阻尚摩鄢的。

  想到这里,韦工啰碌明面应下了这件差事,私下却准备把这件事告诉远在松州就学的没卢丹增。

  “多康的希望,恐怕是在没卢丹增的身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归义非唐,归义非唐最新章节,归义非唐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