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389章 黄天当立

小说: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更新时间:2025-03-27 16:32:11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放!”

  “嘭嘭嘭——”

  陇西河谷内,王式所率大军还在强攻陇西壁垒,而此时距离朝廷发布《讨刘继隆制》不过才二十五日。

  这么短的时间里,任谁都想不到,作为牵制凉州、兰州的重要力量,朔方镇仅在二十五日的时间里便宣告覆灭。

  节度使周宝、平夏部军使李思恭不知所踪,朔方四州仅存盐州。

  战前有镇内、外镇一万七千兵马的朔方镇,如今仅存二千州兵。

  更为关键的在于,刘继隆仅草草休整了两日,便亲率兵马,包围了萧关。

  “狗鼠的周宝,这么多兵马竟然连半个月都守不住!”

  萧关城楼前,朱邪赤心忍不住谩骂周宝,而站在他身旁的朱邪翼圣则是目光死盯着城外。

  萧关位于清水河谷北部的川台地,此地地势为东西高,中间低的黄土沟壑地形。

  萧关依靠西边的黄土山岭,地势居高临下,面前就是川台地的河谷平原。

  此处平原东西宽八里,南北长二百里。

  放在开元年间,此地不受战事袭扰,数万百姓在此开垦十数万亩耕地,也不过占据清水河谷平原一角罢了。

  若是有足够人口,开垦上百万亩耕地也并不困难。

  只可惜后来侵占河陇,萧关以北、盐州以西成了吐蕃人的草场,原州百姓也大多死于强征民夫和战争中。

  如此膏腴之地,便成了无人耕种的草场。

  若非刘继隆收复陇右,加上关中粮价骤涨,此地也不会迎来百姓。

  不过随着朝廷决定征讨刘继隆,萧关外几个村落纷纷被强行迁走,便是春耕播种的作物也被大火焚毁。

  留下来的,唯有那被焚毁的几个村落,以及那抛荒不久的数千亩耕地。

  此刻的陇右军,在刘继隆的率领下,于昨日会师并驻扎此处。

  他们驻扎的地方在此处河谷中间,左侧三里外就是萧关城,右侧则是清水河。

  兴许后世的这里是黄土一片,但此时的这里仍旧绿水青山,清水河都宽达七八丈,足够浇灌数十万亩耕地。

  “唏律律……”

  “都小心些,萧关那边盯牢,南边的塘骑放远些!”

  营盘内,数千马步兵及数千精骑驻扎此处,却无民夫跟随,显得十分怪异。

  都尉、别将们都在指挥扩修营盘,显然几日后还会有数量更多的兵马抵达此处。

  陇右军的将士在谈天说地,有的人在追忆阵没的同袍,还有的人在念叨家乡的妻儿。

  这种情况下,牙帐里的刘继隆也得到了一则好消息。

  “节帅,曹茂派人禀告,灵武三县已经投降,灵州全境尽归我陇右之手。”

  “眼下灵州有七千多降卒,这些降卒应该怎么处置?”

  从成纪北部撤至萧关的斛斯光正在禀告军情,坐在主位的刘继隆则是在观看面前那三尺长宽的沙盘。

  听见斛斯光询问,刘继隆没有着急处置这些降卒,而是询问道:“我军折损了多少弟兄和马匹?”

  闻言,斛斯光目光看向自己身后,他身后站着李阳春、高述二人。

  二人本该从吏,但眼下战事爆发,他们只能以军吏身份随从作战。

  不止是他们,几乎是第一批毕业的临州学子皆是如此。

  “回节帅……”李阳春显然更为用心,因此当斛斯光目光看来,他便立即回答道:

  “我军先后经历八场战事,精骑阵没一千七百四十六人,马步兵阵没二千三百五十七人,伤残退役者九百五十二人。”

  “军马折损二千九百五十二匹,乘马折损四千四百六十一匹,另缴获四千四百二十三匹突厥马,仅有一千二百三十九匹可作军马,余下皆乘马。”

  “除此以外,凉州、兰州等镇折损州、屯兵七百九十七人,民夫阵没一千七百六十五人,致残七百二十四人。”

  一场战事,陇右折损战兵五千余五十五人,折损州屯兵及民夫三千三百余四人,另折损军马乘马无数,缴获的马匹,根本不足以填补军马、乘马的死伤。

  战事便是如此,一场战事下来,多年积攒便消耗大半。

  “我军缴获几何?”刘继隆目光看向李阳春,李阳春则是看向高述。

  高述闻言则是对刘继隆作揖道:“节帅,我军收复三州九县,所获人口不少于七万,粮食近三十七万石,另有现钱七万四千余贯,绢帛香料等折色二十万贯。”

  “缴获军械甲胄一万四千余套,宅院屋舍不可计数。”

  “此外,朔方镇的马场中尚有五百七十二匹军马,两千余匹乘马和近万的挽马、耕牛。”

  “挽马已然留下,曹参军正在组织民夫运送粮草前来,耕牛则是均分给了当地百姓,用于耕作。”

  “除灵武、保静、怀远三县外,其余诸县豪强均作乱被除,获公田三十余万亩。”

  高述回答结束,而其中的豪强作乱被除,实际上也就是刘继隆示意的抄家罢了。

  若非灵武三县投降,这三县的豪强、军将也会遭到抄家。

  但如今不抄家,不代表日后不会抄家。

  唯有把土地均分给朔方百姓,朔方百姓才会支持陇右和朝廷对抗。

  讲什么均平天下之类的都是屁话,百姓只看谁给了他们好处,谁让他们过得舒服。

  朝廷对朔方百姓的政策不算太狠,因为朔方毕竟是边镇,若是动乱,容易给旁人可乘之机。

  但即便如此,朔方百姓也过得并不好,土地兼并的风并不仅仅存在于关内,更存在于边境。

  那些军将侵占的田亩不在少数,甚至比豪强还多,所以灵武三县虽然归属陇右,但当地的土地兼并依旧存在,百姓对陇右都护府,远不如其他几个州县百姓来得“忠心”。

  “传令给曹茂,降卒之中,凡属汉家,皆与其家眷一同发往甘州。”

  “再传令给义山,令他亲自走一趟甘州,传信给张淮深,以这批人口换取河西军马。”

  “若是西域战事不急,且先调些许精骑助我。”

  刘继隆向来不会放过任何资源,尤其是汉人的人口资源。

  灵州的七千多降卒里,属于汉人的大概不到三千人,加上许多又是禁军,估计是没有家眷可以迁徙。

  算下来,会被迁徙的人口也不过五六千人。

  这五六千人,应该能为陇右补充不少军马,让陇右致胜的骑兵恢复战前数量。

  当然,如果张淮深没有征讨焉耆、龟兹,愿意出骑兵助他,那自然是最好不过。

  “末将领命!”

  斛斯光作揖应下,高述与李阳春也将刘继隆的吩咐记了下来。

  待到他们应下,刘继隆才说起抚恤的事情。

  “此次缴获钱粮财货,尽数折钱,以五成犒赏普通兵卒,二成犒赏伙长及以上将官,余下三成归府库。”

  “阵没将领,发三倍军饷为抚恤,普通兵卒发一百贯为抚恤,民夫每人发五十贯为抚恤。”

  刘继隆话音落下,李阳春和高述正在记载的笔锋不免一歪,而斛斯光也忍不住道:“节帅,这是否太多了?”

  收复朔方后,他们所得到的缴获价值都不足六十万贯,又仅收入三成进入府库。

  可以说,此战缴获除去那些马匹和宅院,都护府只能得到十几万贯钱粮,而抚恤一项便近八十万贯。

  眼下府衙中的钱财,确实还有很多,但也经不起这么消耗。

  真按照这个标准发下去,斛斯光估计再打两个月,他们就先垮了。

  “抚恤不可能马虎,眼下正是用人之际,若是连抚恤都抠抠搜搜,如何让弟兄们信服?”

  “此役俘获钱粮不多,乃是因为关内道地广人稀,而如今我军屯兵于萧关,不管是收复泾原,亦或者南下收复秦陇、西川,都将俘获甚多,不必担心。”

  关内道确实很穷,最富裕的也就是灵武三县,但由于对方投降,加上刘继隆想要向诸州县豪强树立榜样,故此才没有抄家对方。

  不然以灵武三县的豪强实力,抄出个二三十万贯都不出奇。

  更何况此次死伤甚众,主要还是党项与沙陀、朔方精骑确实难缠。

  如今三支精骑已经覆灭两支,仅剩躲在萧关中的沙陀精骑,那自然就不必担心了。

  凉州与兰州的安全已经无虞,距离秋收也不过还有两个半月。

  秋收之前,自己得想办法拿下秦州才行。

  这般想着,刘继隆看向斛斯光,继续说道:

  “谍子盯紧秦州境内情况,若是王式回援,立即告知我。”

  “末将领命!”斛斯光应下,随后带着李阳春几人走出。

  半个时辰后,抚恤金的消息便传遍了军营,原本还有许多担忧的将士都重振了信心,精神面貌骤变强硬。

  与此同时,刘继隆亲率六千精骑与五千马步兵将萧关包围的消息,也迅速传往了关中、秦陇等处。

  从萧关一路南下,不管走哪条路,都有至少五六座关隘、城池所阻挡。

  因此除了位于前线的萧关、方渠、平高等处外,余下的城池关隘并没有什么骚乱的迹象。

  不过对于官员们来说,刘继隆二十三日拿下朔方的速度,还是令众人不免忐忑起来。

  好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刘继隆并未攻打萧关,亦或者南下平高,而是在萧关外休整了起来。

  时间走入七月,季节也转入秋季。

  朝廷从关东、河东等地再度征调两万兵马驰援西线,而西线上的陇右军和官军数量,也继而来到了陇右战兵及州屯兵九万,官军战兵十三万左右。

  若是等关东的两万援兵抵达西线,那官军将恢复到十五万大军,比开战前少了不少。

  这种情况下,半个月前长安发出的抄没与陇右有关商贾的令旨也传往了各州。

  在这其中,距离长安不过九百余里的曹州,自然也得到了消息。

  秋老虎还在河南道发作,旱情与洪涝在个别州县,显得格外强势,河南道徒增十余万流民。

  冤句县外,数千流民蹲在墙角,眼巴巴的看着城门及城门。

  大唐的三辰旗与五色旗正在飘扬,但却没有一粒米粥能让他们填饱肚子。

  骨瘦如柴的百姓衔草求生,但那些来往于城内外的人流却不曾停下脚步。

  “阿耶、黄郎君不再赐粮了吗……”

  官道旁,一名四肢纤细,肚子与脑袋大到吓人的孩童询问自家父亲。

  坐在他旁边的那四旬男子嘴巴干裂,张了张嘴,却说不出什么。

  旁边更为年轻的三旬男子赤裸身体,唯有草裙遮掩身体,稍微还有些力气。

  “黄郎君也断粮了、城内的贵人不愿意出粮,黄郎君也救不了我们了……”

  “可是我饿……”

  孩童忍不住哭了起来,这一哭便是一片。

  此时的黄家,早已没有了余粮,而身为家主的黄巢,却在府内打磨自己的佩刀。

  “铮铮”的磨刀声在院内回荡,但很快便被急促的脚步声打破。

  “阿兄!阿兄!”

  黄揆着急忙慌的声音闯入院内,在冲入院内的同时,脚下不由打滑,连带摔了一跤。

  饶是如此,他却顾不得疼痛,爬起来看向黄巢:“阿兄,衙门贴了告示,朝廷让各州县衙门将与陇右有关的庶族都羁押起来,阿兄……”

  “阿兄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了这事情,所以才会让黄周把细君他们送走的?!”

  黄揆无比慌乱,可慌乱中却又勉强着镇定。

  他之所以能够如此镇定,乃是因为黄巢在几个月前就安排黄周护送他们几人的妻妾子嗣离开了冤句县。

  当初说好的是护送他们去长安,如今看来,恐怕并非如此。

  “慌什么……”

  黄巢背对着黄揆,语气平静,但磨刀的速度却加快了许多。

  “铮铮”刀鸣不断作响,听得人血液发凉。

  半响之后,黄巢才缓缓停下磨刀举动,举刀在日暮下打量起来。

  刀身映照着一道模糊的身影,黄巢仔细观摩,片刻后将刀归鞘,起身看向黄揆。

  “人都带进来了没?”

  “带、带进来了……”

  黄揆咽了咽口水,而黄巢闻言颔首道:“带进来就好办了。”

  “畜舍那十几只羊,我也养了有一年之久了,如今是该宰杀的时候了。”

  “你派人去宰杀,将府内中的钱财都取出来,一个时辰后,我们在正堂用膳。”

  “好……”黄揆点头,随后脚步虚浮的往外走去。

  一个时辰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夜幕降临,黄家院子内的正堂内外却已经坐下了近百人,将堂外的院子都坐满了。

  每个人面前放着一块羊排或羊肉,以及满满一罐羊汤。

  他们身着粗布麻衣,可衣裳下却鼓鼓囊囊,每人都配着弓箭,身旁放着长枪。

  随着时间到来,黄巢身披赤黄色的大衣,内里穿着一套火绳系套的胸甲。

  他的穿着,不管是赤黄色的大衣,还是内里的甲胄,都是足够论罪流放或处死的大罪。

  可他就是这样招摇过市,大马金刀的坐在了主位上。

  他端起酒碗,向众人示意。

  堂内外的众人纷纷举起酒碗,随着黄巢一饮而尽。

  待众人饮尽,黄巢这才缓缓开口道:

  “我自不惑以来,常施恩于境内百姓,然可信之人,唯有尔等。”

  “如今朝廷无道,竟出兵伐陇右,以恩帅为叛臣,于天下也不放过某等卑贱之人。”

  “县衙已经派出兵马,最迟半个时辰就会来到此处,将某擒去。”

  “尔等因某受难,实乃无妄之灾,眼下若愿离去,皆可取此处钱财离去。”

  黄巢开口,黄揆、黄邺、黄存、林言四人拖着木盘走了出来,盘上放置着黄家仅存的百余贯钱。

  只是面对钱帛,没有一人动摇,纷纷举碗,一饮而尽,随后扯开衣裳。

  鼓囊衣裳下,藏着的是一件件胸甲。

  甲胄都穿上了,哪还有走的道理?

  “既然如此,请诸君随某往城门去!”

  黄巢没有过多解释,而是提刀便向外走去。

  黄揆、黄邺等人纷纷放下托举钱帛的盘子,跟随黄巢向外走去,紧接着便是这近百身穿胸甲的甲士。

  黄府距离南城门很近,不过三百余步的距离。

  由于已经入夜,全城宵禁之下,除了巡街的州兵与更夫,便再无他人。

  这种时候,上百人从黄府内走出,招摇着走向南城门。

  冤句县守备松懈,直到黄巢他们靠近城门,城门的守军才反应了过来。

  “什么人?!!”

  “结阵、动手!”

  黄巢厉声开口,近百名甲士当即持枪结阵,向城门杀去。

  “哔哔——”

  “敌袭!!”

  不过数十名疏于训练的州兵,连六花阵中最简单的直阵都无法摆出,只能被黄巢带兵结阵冲杀。

  “铛铛铛……”

  敌袭的钟声却已经敲响,而黄巢却并不慌乱,他带人将城门夺下,随后打开城门。

  当城门缓缓打开,他目之所及处,尽是河南道的流民。

  “是黄郎君?”

  “黄郎君?”

  “黄郎君您这是……”

  不少吃过黄家粥食的流民认出了黄巢,也看到了后方正在厮杀的场景。

  只是对于这群即将饿死的流民来说,他们并不在意这些,他们只想知道,这冤句县中唯一愿意施粥给他们的黄郎君想要干嘛。

  望着他们,黄巢脑中想到了十年前的事情。

  他在酒肆询问陈瑛,刘继隆是怎么凭借奴隶之身,成为陇右百姓所支持的陇右大都护的?

  陈瑛与杨信笑了笑,随后与他说道:

  “太宗说过、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节帅也曾说,若以驱使百姓,则可以洪水决堤千里而去,破而立后……故此,圣人驭民、以定王朝破立。”

  思绪间,黄巢结束了回忆,目光扫视流民,末了缓缓道:“饿吗?”

  饿吗?

  没有人想到黄巢在面对无数问题的时候,竟然反问他们饿不饿。

  他们饿不饿?当然饿!

  “饿……”

  年龄尚小的那些小流民先后开口,声音很小,却足够带动起四周人的情绪。

  “饿!”

  “饿!饿!”

  数千流民高喊饥饿,声音起初杂乱,最后渐渐变得整齐。

  在这高喊中,他们忍不住哭了出来,哭嚎着喊出饥饿,而黄巢没有做出什么反应,直到城内的喊杀声再度响起,他心里清楚,衙门来人了。

  喊杀声再度响起,流民们的饥饿声也渐渐平息下去。

  黄巢面对他们,面无表情的转过身去,朝城内走去同时,冷淡说道:

  “走吧,某带汝等吃饱饭……”

  无数流民闻言纷纷跟上了他的,他们已经不在乎接下来将面对什么,他们只知道,他们现在很饿,他们要吃饭。

  谁不让他们吃饭,谁就是他们的敌人。

  脚步声齐齐作响,回荡在甬道之中,而黄巢也率领着他们走出了甬道。

  “黄二郎,叵耐的杀才,今日汝等死期!!”

  熟悉的声音、熟悉的面孔。

  冤句县令王适之穿上了甲胄,正在带领州兵与黄揆等人交战。

  他发现了黄巢,挥刀指向黄巢,厉声谩骂的模样,与当年那般别无二样,同样的惹人厌恶。

  黄巢将刀拔了出来,脑中想起了自己在长安所写的那两首诗,想到了那群人讽刺他写的不过是酸诗。

  是不是酸诗,他会用行动告诉那群人,但在此之前,他需要先解决眼前人。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七言绝句间,黄巢冲向了王适之,黄揆等人自觉为他挡住了官军,而他也冲到了王适之面前。

  面对王适之惊恐的目光,黄巢举起了鄣刀,表情似阿鼻修罗般恐怖。

  “某唤黄巢,取汝性命的黄巢!!”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归义非唐,归义非唐最新章节,归义非唐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