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披着杏黄色的外套,走到一张榻上坐下,早有婢女递过来一个暖炉。
“说吧,这么晚把吾叫醒,是出了什么事吧。”武媚娘捧着暖炉,瞥了一眼侍立一旁的张多海。
张多海忙道:“殿下,一切都在您的掌握之中,那萧氏造反了!”
武媚娘神色不变,淡淡道:“说清楚点,到底怎么回事?”
张多海遂将萧氏几位首脑聚在一起商议谋逆,最后被萧嗣业的亲信将情况告诉萧庶人。
萧庶人从后门离开萧府,前往金吾卫翊府告发了萧氏。
张多海笑吟吟的道:“尉迟恭亲自出动,将萧氏所有人都拿入金吾狱。尉迟恭还连夜去了甘泉宫,再过一会,陛下应该也会知道了。”
武媚娘听完后,却紧蹙眉头,一言不发。
张多海愣道:“殿下,有什么不对吗?”
武媚娘冷哼一声,道:“好一个萧嗣业,竟能用这种法子,扭转危局,吾倒是小看他了。”
张多海心中一凛,道:“殿下,您的意思是……”
武媚娘瞥了他一眼,道:“你还没瞧出来吗?这是萧嗣业的苦肉计,他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张多海愣道:“苦肉计?难道萧氏谋逆之事,只是他们演的一场戏?”
武媚娘手指在手炉上轻轻抚摸着,缓缓道:“萧锐和萧氏那五个族老谋逆应该是真,只不过,萧嗣业应该很早就察觉到了。”
“他故意以身犯险,与他们摊牌,然后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态度,跟他们划清界限。你想想看,陛下若是知道他在萧氏众人谋逆时的态度,还会责罚他吗?”
别说李治,张多海刚听说时,也不由对萧嗣业竖起大拇指,觉得他对大唐忠心耿耿。
“只怕陛下不仅不会惩罚他,还会嘉奖他。”张多海苦笑道。
武媚娘道:“你再想想,他如果提前就猜到萧锐他们谋逆,有的是办法报信,为何非要让那贱人去报信?”
张多海怔了怔,咬牙道:“他这是给萧庶人立功的机会?”
武媚娘冷哼道:“只怕陛下知道后,又会对那贱人生出好感,绝不会再惩罚她。”
“只要萧嗣业和那贱人不受惩罚,萧氏就垮不了,还会因举报有功,获得陛下的赞赏!”
张多海咬牙道:“萧嗣业这老小子,好深的心机!”
武媚娘沉默半晌后,站起身,道:“罢了,这次虽让她侥幸逃过一劫,萧氏在江南的根基可以彻底清除,也不算毫无收获。”
张多海忙道:“您说的是。”
武媚娘对萧嗣业并无恶感,所以才如此轻描淡写的揭过。
如果这次逃过一劫的是萧锐,她肯定还会有后续手段对付。
至于萧淑妃,武媚娘虽然恨她,却不敢明着对付她,以防引起李治不满,只能作罢。
甘泉宫,李治被王伏胜从床上喊醒后,原本还有点迷迷糊糊,当得知尉迟恭连夜从长安赶来,这才惊醒。
李治用热水洗了洗脸,来到外殿坐好,这才摆手道:“让他进来吧。”
不一会,尉迟恭顶着一张大黑脸来到外殿,身后还跟着两名内领卫。
“老臣尉迟恭,拜见陛下。事情紧急,打扰到陛下休息,请陛下降罪。”
李治打量着他表情,沉声道:“尉迟卿这么晚来找朕,可是长安城出事了?”
尉迟恭肃然道:“陛下,有人举报萧氏聚众谋逆,臣带人当场拿获,特来向陛下禀告。”
李治吃了一惊,萧氏竟因为萧恕的案子,行谋逆之事?
“萧嗣业也参与其中了吗?”他问。
尉迟恭道:“萧尚书并未参与,而且就是他派人举报……”将萧氏谋逆的详细情况,仔细向李治说明。
“你是说,是萧淑妃逃出府宅,向金吾卫举报?”李治诧异道。
尉迟恭道:“正是。”
李治默然半晌,缓缓道:“难得他们两个没有与萧锐等人同流合污,既然是萧氏自家人主动告发,那就别一杆子打死,把案子交给大理寺,只收拾那些参与谋逆之人,其他人可不予追究。”
尉迟恭道:“老臣领旨。”
李治微笑道:“老将军辛苦了,今晚就宿在温泉宫,明日一早,再回长安吧?”
“陛下明日不和臣一起回长安吗?”尉迟恭一怔。
李治叹道:“朕最近头疾反复,还是待在这里调养为好。”
尉迟恭忙道:“是臣失言,陛下应以龙体为重。其实萧氏的谋逆计划并不充足,纵无人举报,也可轻易平定。陛下完全不必担心。”
李治微笑道:“有老将军在,朕没什么可担心的。”
尉迟恭笑道:“那老臣不打扰陛下休息了,老臣告退。”
王伏胜送尉迟恭离开后,回到屋内,只见李治坐在榻上,目光闪动,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王伏胜原本有话说,见李治在沉思,也就不敢打扰。
过了好半晌,李治缓缓道:“伏胜,明日派人回长安,告诉高有道他们几个,任何与田制有关的奏章,不必阅览,直接送到温泉宫。”
王伏胜答应一声。
他见李治起身朝寝屋而行,快步跟在后面,低声道:“陛下,萧氏谋逆未免太过突然,您说会不会有蹊跷?”
李治侧头看了他一眼,道:“你怀疑皇后?”
王伏胜低着头,道:“臣并无此意,只是刚才听说时,有种难以置信的感觉。”
李治没有吭声,一路回到寝殿,走到床榻上坐下,才缓缓道:“朕一开始也和你差不多,觉得惊诧。可仔细一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萧恕的案子如果是真的,几百条人命,朕绝不会轻饶萧氏。他们也清楚这一点,自然孤注一掷。况且萧氏基业在江南,谋逆的顾忌也更少一些。”
王伏胜道:“陛下说的是。”
李治缓缓道:“你怀疑皇后,也不算错,她把这个案子拿出来,就是在逼萧氏谋反。可案子毕竟是真的,所以皇后也不能算错,你明白吗?”
王伏胜忙道:“臣明白,萧氏在江南胡作非为,是他们咎由自取!”
李治缓缓道:“他们造反,朕谋划改田制之事,倒容易了些,现在就看经此一事,群臣态度是否有变了。”
次日清晨,萧氏谋逆之事,便传遍长安城。
要说此事最受震撼之人,还要数李敬业。
一切都因他跟萧恕打了一场架开始,谁能想到,最后竟扯出一个谋逆大案。
于志宁、辛茂将、卢承庆、李义府等人因各种原因,都在关注此案,得知萧氏谋逆后,全都吃了一惊,赶忙派人打听情况。
尉迟恭一早就回到长安,将案子交给了狄仁杰,于是众人纷纷派人去大理寺打探消息。
狄仁杰也没想到萧氏刺杀不成,竟胆大妄为,策划谋逆。
一个侵田杀人案,瞬间变成谋逆大案。
幸好李治给过他密旨,不然他是真不敢查下去了。
卢照邻得知此事后,心中微感不安。
前日他还代表叔父去劝说狄仁杰从轻处置萧恕,若是被有心人弹劾,说他与萧氏谋逆有牵扯,那真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这天上午,他批阅诰书时一直心不在焉,两个时辰才批阅了十几份诰书。
幸好高有道和杜易简帮他分担了很多,才没有耽误正事。
临近中午时,一名内侍忽然来到偏殿,朝几人说道:“圣人口谕,任何与田制有关的奏章,不必阅览,直接送到温泉宫。”
五人赶忙起身领旨。
不一会,午时鼓声响起,三人一起出宫,在朱雀门外的横街摊位上用食。
三人坐在一个汤饼铺子里,杜易简一边吃着汤饼,一边说道:“你们有没有发现,陛下最近很关注田制?”
卢照邻叹了口气,道:“前阵子,陛下就提出要更改田制,被叔父他们给劝住了,只怕萧氏谋逆之事,让陛下对兼并田地更为恼怒,又琢磨着改田制了。”
高有道道:“依我之见,田制确实有问题,改了也无妨。”
卢照邻沉声道:“高兄,这种话可不能乱说啊!”
“对啊,高兄,均田制是祖制,不能轻易更改!”杜易简道。
高有道吃了口汤饼,淡淡道:“科举也是祖制,若不是陛下增设殿试,你我焉能入仕?”
卢照邻和杜易简都愣了一下。
高有道接着道:“祖制不能擅改,是为防止出现昏庸君王,毁坏大唐根基。当今圣人英明,每次改制,都是深思熟虑,并非头脑一热做出决定。”
杜易简低声道:“高兄,还是算了吧。这事影响太大,倘若出了差错,你我怎担当的起?”
“况且你我并无上奏议政的权力,还是规规矩矩,做好分内之事吧。”
高有道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内侍传达皇帝口谕的时候,不仅有高有道五人,还有不少内侍宫人在,况且是当众宣布。
消息很快在朝堂传开,群臣立刻就明白过来,皇帝因萧氏谋逆,再次萌生出修改田制的想法。
这也正常,萧氏谋逆的起因,就是因兼并土地,杀死施家庄数百口人。
皇帝自然认为问题出在田制。
卢承庆等人知道皇帝回长安后,肯定会重提旧事,都琢磨着这次怎么才能劝住皇帝。
然而也有不少大臣开始考虑着,田制是否真有问题,要不然为何会产生如此恶劣的谋逆案呢?
怎么修改田制,才能解除如今田制的弊端,以免出现类似之事,这样的想法,已经出现在不少朝臣脑海中。
也有一部分大臣,单纯是为了迎合皇帝的想法。
既然皇帝想改田制,那就修改好了,自己只要能借此获得皇帝青睐,那就不亏。
不过就算要改,也不是上奏表个态就完事,还需要解决修改田制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短短几日,竟真的出现不少跟修改田制有关的奏章。
高有道等人不敢怠慢,将这些奏章单独列出,全部送到了甘泉宫。
数日之后,狄仁杰终于审清了萧氏谋反之案。
这案子审起来很容易,一来萧氏中人分成两拨,没有参与谋反的毫不留情的供出参与谋反之人,口供非常充足。
二来萧氏几位族老等主犯,表现的意外的配合,口供几乎没有错漏。
三来,原本干扰狄仁杰断案的外部势力,全部收手,没有谁再敢插手到萧氏谋反案之中。
狄仁杰很快将审好的案卷,亲自送到了温泉宫。
当天晚上,皇帝便派人回到长安,传达一道旨意。
明日下午,在两仪殿举行临时朝会,在京官员皆要参加,共议萧氏谋逆之案!
“说吧,这么晚把吾叫醒,是出了什么事吧。”武媚娘捧着暖炉,瞥了一眼侍立一旁的张多海。
张多海忙道:“殿下,一切都在您的掌握之中,那萧氏造反了!”
武媚娘神色不变,淡淡道:“说清楚点,到底怎么回事?”
张多海遂将萧氏几位首脑聚在一起商议谋逆,最后被萧嗣业的亲信将情况告诉萧庶人。
萧庶人从后门离开萧府,前往金吾卫翊府告发了萧氏。
张多海笑吟吟的道:“尉迟恭亲自出动,将萧氏所有人都拿入金吾狱。尉迟恭还连夜去了甘泉宫,再过一会,陛下应该也会知道了。”
武媚娘听完后,却紧蹙眉头,一言不发。
张多海愣道:“殿下,有什么不对吗?”
武媚娘冷哼一声,道:“好一个萧嗣业,竟能用这种法子,扭转危局,吾倒是小看他了。”
张多海心中一凛,道:“殿下,您的意思是……”
武媚娘瞥了他一眼,道:“你还没瞧出来吗?这是萧嗣业的苦肉计,他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张多海愣道:“苦肉计?难道萧氏谋逆之事,只是他们演的一场戏?”
武媚娘手指在手炉上轻轻抚摸着,缓缓道:“萧锐和萧氏那五个族老谋逆应该是真,只不过,萧嗣业应该很早就察觉到了。”
“他故意以身犯险,与他们摊牌,然后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态度,跟他们划清界限。你想想看,陛下若是知道他在萧氏众人谋逆时的态度,还会责罚他吗?”
别说李治,张多海刚听说时,也不由对萧嗣业竖起大拇指,觉得他对大唐忠心耿耿。
“只怕陛下不仅不会惩罚他,还会嘉奖他。”张多海苦笑道。
武媚娘道:“你再想想,他如果提前就猜到萧锐他们谋逆,有的是办法报信,为何非要让那贱人去报信?”
张多海怔了怔,咬牙道:“他这是给萧庶人立功的机会?”
武媚娘冷哼道:“只怕陛下知道后,又会对那贱人生出好感,绝不会再惩罚她。”
“只要萧嗣业和那贱人不受惩罚,萧氏就垮不了,还会因举报有功,获得陛下的赞赏!”
张多海咬牙道:“萧嗣业这老小子,好深的心机!”
武媚娘沉默半晌后,站起身,道:“罢了,这次虽让她侥幸逃过一劫,萧氏在江南的根基可以彻底清除,也不算毫无收获。”
张多海忙道:“您说的是。”
武媚娘对萧嗣业并无恶感,所以才如此轻描淡写的揭过。
如果这次逃过一劫的是萧锐,她肯定还会有后续手段对付。
至于萧淑妃,武媚娘虽然恨她,却不敢明着对付她,以防引起李治不满,只能作罢。
甘泉宫,李治被王伏胜从床上喊醒后,原本还有点迷迷糊糊,当得知尉迟恭连夜从长安赶来,这才惊醒。
李治用热水洗了洗脸,来到外殿坐好,这才摆手道:“让他进来吧。”
不一会,尉迟恭顶着一张大黑脸来到外殿,身后还跟着两名内领卫。
“老臣尉迟恭,拜见陛下。事情紧急,打扰到陛下休息,请陛下降罪。”
李治打量着他表情,沉声道:“尉迟卿这么晚来找朕,可是长安城出事了?”
尉迟恭肃然道:“陛下,有人举报萧氏聚众谋逆,臣带人当场拿获,特来向陛下禀告。”
李治吃了一惊,萧氏竟因为萧恕的案子,行谋逆之事?
“萧嗣业也参与其中了吗?”他问。
尉迟恭道:“萧尚书并未参与,而且就是他派人举报……”将萧氏谋逆的详细情况,仔细向李治说明。
“你是说,是萧淑妃逃出府宅,向金吾卫举报?”李治诧异道。
尉迟恭道:“正是。”
李治默然半晌,缓缓道:“难得他们两个没有与萧锐等人同流合污,既然是萧氏自家人主动告发,那就别一杆子打死,把案子交给大理寺,只收拾那些参与谋逆之人,其他人可不予追究。”
尉迟恭道:“老臣领旨。”
李治微笑道:“老将军辛苦了,今晚就宿在温泉宫,明日一早,再回长安吧?”
“陛下明日不和臣一起回长安吗?”尉迟恭一怔。
李治叹道:“朕最近头疾反复,还是待在这里调养为好。”
尉迟恭忙道:“是臣失言,陛下应以龙体为重。其实萧氏的谋逆计划并不充足,纵无人举报,也可轻易平定。陛下完全不必担心。”
李治微笑道:“有老将军在,朕没什么可担心的。”
尉迟恭笑道:“那老臣不打扰陛下休息了,老臣告退。”
王伏胜送尉迟恭离开后,回到屋内,只见李治坐在榻上,目光闪动,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王伏胜原本有话说,见李治在沉思,也就不敢打扰。
过了好半晌,李治缓缓道:“伏胜,明日派人回长安,告诉高有道他们几个,任何与田制有关的奏章,不必阅览,直接送到温泉宫。”
王伏胜答应一声。
他见李治起身朝寝屋而行,快步跟在后面,低声道:“陛下,萧氏谋逆未免太过突然,您说会不会有蹊跷?”
李治侧头看了他一眼,道:“你怀疑皇后?”
王伏胜低着头,道:“臣并无此意,只是刚才听说时,有种难以置信的感觉。”
李治没有吭声,一路回到寝殿,走到床榻上坐下,才缓缓道:“朕一开始也和你差不多,觉得惊诧。可仔细一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萧恕的案子如果是真的,几百条人命,朕绝不会轻饶萧氏。他们也清楚这一点,自然孤注一掷。况且萧氏基业在江南,谋逆的顾忌也更少一些。”
王伏胜道:“陛下说的是。”
李治缓缓道:“你怀疑皇后,也不算错,她把这个案子拿出来,就是在逼萧氏谋反。可案子毕竟是真的,所以皇后也不能算错,你明白吗?”
王伏胜忙道:“臣明白,萧氏在江南胡作非为,是他们咎由自取!”
李治缓缓道:“他们造反,朕谋划改田制之事,倒容易了些,现在就看经此一事,群臣态度是否有变了。”
次日清晨,萧氏谋逆之事,便传遍长安城。
要说此事最受震撼之人,还要数李敬业。
一切都因他跟萧恕打了一场架开始,谁能想到,最后竟扯出一个谋逆大案。
于志宁、辛茂将、卢承庆、李义府等人因各种原因,都在关注此案,得知萧氏谋逆后,全都吃了一惊,赶忙派人打听情况。
尉迟恭一早就回到长安,将案子交给了狄仁杰,于是众人纷纷派人去大理寺打探消息。
狄仁杰也没想到萧氏刺杀不成,竟胆大妄为,策划谋逆。
一个侵田杀人案,瞬间变成谋逆大案。
幸好李治给过他密旨,不然他是真不敢查下去了。
卢照邻得知此事后,心中微感不安。
前日他还代表叔父去劝说狄仁杰从轻处置萧恕,若是被有心人弹劾,说他与萧氏谋逆有牵扯,那真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这天上午,他批阅诰书时一直心不在焉,两个时辰才批阅了十几份诰书。
幸好高有道和杜易简帮他分担了很多,才没有耽误正事。
临近中午时,一名内侍忽然来到偏殿,朝几人说道:“圣人口谕,任何与田制有关的奏章,不必阅览,直接送到温泉宫。”
五人赶忙起身领旨。
不一会,午时鼓声响起,三人一起出宫,在朱雀门外的横街摊位上用食。
三人坐在一个汤饼铺子里,杜易简一边吃着汤饼,一边说道:“你们有没有发现,陛下最近很关注田制?”
卢照邻叹了口气,道:“前阵子,陛下就提出要更改田制,被叔父他们给劝住了,只怕萧氏谋逆之事,让陛下对兼并田地更为恼怒,又琢磨着改田制了。”
高有道道:“依我之见,田制确实有问题,改了也无妨。”
卢照邻沉声道:“高兄,这种话可不能乱说啊!”
“对啊,高兄,均田制是祖制,不能轻易更改!”杜易简道。
高有道吃了口汤饼,淡淡道:“科举也是祖制,若不是陛下增设殿试,你我焉能入仕?”
卢照邻和杜易简都愣了一下。
高有道接着道:“祖制不能擅改,是为防止出现昏庸君王,毁坏大唐根基。当今圣人英明,每次改制,都是深思熟虑,并非头脑一热做出决定。”
杜易简低声道:“高兄,还是算了吧。这事影响太大,倘若出了差错,你我怎担当的起?”
“况且你我并无上奏议政的权力,还是规规矩矩,做好分内之事吧。”
高有道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内侍传达皇帝口谕的时候,不仅有高有道五人,还有不少内侍宫人在,况且是当众宣布。
消息很快在朝堂传开,群臣立刻就明白过来,皇帝因萧氏谋逆,再次萌生出修改田制的想法。
这也正常,萧氏谋逆的起因,就是因兼并土地,杀死施家庄数百口人。
皇帝自然认为问题出在田制。
卢承庆等人知道皇帝回长安后,肯定会重提旧事,都琢磨着这次怎么才能劝住皇帝。
然而也有不少大臣开始考虑着,田制是否真有问题,要不然为何会产生如此恶劣的谋逆案呢?
怎么修改田制,才能解除如今田制的弊端,以免出现类似之事,这样的想法,已经出现在不少朝臣脑海中。
也有一部分大臣,单纯是为了迎合皇帝的想法。
既然皇帝想改田制,那就修改好了,自己只要能借此获得皇帝青睐,那就不亏。
不过就算要改,也不是上奏表个态就完事,还需要解决修改田制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短短几日,竟真的出现不少跟修改田制有关的奏章。
高有道等人不敢怠慢,将这些奏章单独列出,全部送到了甘泉宫。
数日之后,狄仁杰终于审清了萧氏谋反之案。
这案子审起来很容易,一来萧氏中人分成两拨,没有参与谋反的毫不留情的供出参与谋反之人,口供非常充足。
二来萧氏几位族老等主犯,表现的意外的配合,口供几乎没有错漏。
三来,原本干扰狄仁杰断案的外部势力,全部收手,没有谁再敢插手到萧氏谋反案之中。
狄仁杰很快将审好的案卷,亲自送到了温泉宫。
当天晚上,皇帝便派人回到长安,传达一道旨意。
明日下午,在两仪殿举行临时朝会,在京官员皆要参加,共议萧氏谋逆之案!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