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倭军出发后,中大兄一夜不眠,站在高崖之上,遥望北方。
此时天色渐明,忽见中臣镰足快步而来,面色苍白,神情甚是慌急。
中大兄情知有变,急问:“镰足,出了何事?”
中臣镰足道:“王子,龟井馆的唐人使节,逃跑了。”
中大兄微微变色,道:“我给你三千人马去抓他,他身边只百余人,如何逃脱?”
中臣镰足道:“我等抓捕之前,他便逃跑了。”
中大兄脸色大变。
唐人提前逃跑,说明猜到他们会动手,难道计划已经泄露?
“快追,出动所有人马,务必抓到他们!”中大兄厉声道。
中臣镰足领了命,正要离去,忽然呆呆盯着海面方向,瞪大眼睛。
中大兄转头一看,整个人也石化在原地。
只见海面上出现数十艘战船,顺风而来,队形杂乱无章,船头旗帜歪歪斜斜。
出发时队伍齐整,旗帜遮天,此时却是这般模样,不是打了败仗逃回来,又是何故?
中大兄飞奔下崖,来到水寨附近,抬头一看,刚好瞧见一员大将从船上下来,乃是阿倍比罗夫。
中大兄目眦尽裂,喝问:“阿倍将军,这是怎么回事?”
阿倍比罗夫一点不客气,手握刀柄,冷冷的道:“王子殿下好计谋,害的我们羊入虎口,中了唐人的圈套!”
中大兄失声道:“怎会如此?”
这时,宝女王也得到消息,在侍从簇拥下而来,望着惨败归来的阿倍比罗夫等人,颤声道:“阿倍将军,怎会如此?”
阿倍比罗夫伸手指着中大兄,咬着牙,道:“女王殿下,我们中了唐人的诡计,若非听了王子殿下的话,我们固守倭国海岸,怎会遭此大败?”
中臣镰足喝道:“当初你也同意,现在竟把责任推到王子殿下头上?”
阿倍比罗夫冷冷道:“那是因为女王殿下被王子蛊惑!”
宝女王面色惨白,急问:“损失了多少人马?”
阿倍比罗夫回头看了一眼,摇头叹道:“除了回来的这些,其他人都已沉入百济海域。”
宝女王身子一晃,差点摔倒。
她深吸一口气,慢慢转动脑袋,凝视着中大兄。
“事到如今,你还有何话说?”
中大兄沉声道:“母亲,还请冷静,眼下……”
宝女王挥手怒斥道:“我不想再听你解释,来人,将王子带下去,软禁起来!”
“呛”的一声,阿倍比罗夫拔刀出鞘,他带回来的军队,很快将中大兄给包围了。
中大兄后背一凉。
宝女王显然是打算利用这次败仗,将责任都推到他头上,扫除他这个障碍,掌控倭国大权!
中大兄身边的护卫不多,动起手来,绝非对手。
“都放下刀刃,我任凭母亲处置便是。”中大兄挥了挥手。
他心知这次冒险进击,犯了大错。
宝女王虽不擅长国事,然而权谋争斗之能,果敢狠辣,今被她抓住机会,她必不会放过。
两名侍卫拿着铁链,朝中大兄走了过来。
就在这时,海面上驶过来一艘大船,有人惊呼:“是唐朝战船,唐人来了!”
……
“叮叮”两声,铁链将大海人绑了个结实。
村国男依大怒,拔刀出鞘,然而刀还未拔出,便见一人闪身过来,一脚踢在他握刀的手上,接着一记转身扫腿,将他踢飞。
大海人望着被李元芳击飞的手下,惊怒道:“你们这是做什么?”
狄仁杰站在春明门下,抱着手臂,道:“大海人王子,您这是准备去哪?”
大海人背过身子,将身后的弓箭展示给狄仁杰瞧,说:“我只是想出去狩猎而已。”
狄仁杰道:“您出去狩猎之前,要把所有书信都烧了,还要将使节印信都带在身上吗?”
大海人变色道:“你一直在监视我?”
“倭国您是回不去了,还是先去牢里住上几日吧,来人,押走!”狄仁杰挥了挥手。
将大海人押入大理狱后,狄仁杰马不停蹄,入宫向李治禀告。
李治听说大海人准备逃跑后,便知倭人已经动手。
果不其然,六日之后,营州传来八百里加急,说熊津港大捷,唐军斩首两万多,俘虏近万人。
这一战,倭国军队死亡超过五万,大多是溺毙而亡。
大唐以斩首记军功,故而战争之后,唐军会坐船搜索,将落水倭国尸体打捞上来,斩下首级。
然而海流湍急,不少尸体被冲远,难以找到,故而只得两万多首级和近一万的俘虏。
这场大捷传到长安城时,长安百姓们都有些懵。
他们只听说倭人准备攻打虾夷,并未想到倭人会突袭大唐,还被反杀。
无论如何,总归是一场捷报,并不妨碍皇帝在承庆殿设宴庆祝,也不妨碍这场捷报,成为大家过年的话题。
十二月二十八,假前最后一日,姜恪返回长安。
刘仁轨派人送来的急报,只简单描述了战斗结果,过程却一点没提。
姜恪却亲身参与此战。
李治当即召姜恪入宫,听他详细讲述战况。
姜恪来到殿内,拱手道:“回陛下,敌人是在十二月十六日,袭击熊津港。多亏内领卫提供情报,我等才能提前准备。”
向一旁的王及善拱手致意,王及善拱手还礼。
李治询问战况详情。
姜恪回答道:“倭军攻到熊津港后,我军诈败,一路东逃,让出港口,同时派人通知刘都督的营州水军主力。”
“等刘都督的船队就位,我们才回身反杀,水路两军夹击,厮杀一夜,击溃倭军。只可惜让倭国主将逃跑了。”
李治听到此处,问道:“白江口那边,战况又如何?”
姜恪笑道:“那边打得更容易,孙仁师将军率领三万水军,堵住江口,倭国直接与我军在海上大战。”
“倭军四次冲阵,皆被击退,无法冲出海口。”
“孙仁师将军又使用连发火箭,顺风投火,臣赶到白江口时,只见烟焰涨天,海水皆赤,除一支倭人部队,夺船逃脱,其余倭人,皆沉于江底。”
李治道:“倭人夺下我军战船?”
姜恪道:“是的,他们船只被烧毁之后,便主动朝我方战船靠拢,一来想引燃我军战船,同归于尽。二来,想夺我军战船。”
李治动容道:“我军战船可被点燃?”
姜恪笑道:“陛下放心,孙仁师将军提前便有准备,在战船四周,裹住铁皮,敌船无法引燃我军战船,也无法用钩爪,爬上我军战船。”
李治奇道:“那怎么还有一艘船被夺了呢?”
姜恪轩眉微皱,道:“倭人之中,有一群穿着鲨皮衣的倭人,他们善使一种套绳钩爪,扔到船檐上钩,攀爬上船。”
“这群人身手灵活,应该是倭国精锐,不过他们也只夺下一艘大船,也就数百人逃走,其余倭人皆被我军消灭。”
李治点了点头,心情颇为畅快。
这一战结果比原来的白江口之战,赢得还要彻底,看来他这几个月的布置,并未白费!
姜恪道:“我军胜利的消息传到百济后,扶余义慈极为害怕,担心我军趁势攻打,逃到光州。”
“黑齿常之领兵南下,三日之内,连克十多城,臣离开熊津港时,黑齿常之已打到金州,百济六成领土,皆落入扶余福信手中。”
李治问道:“刘仁愿将军可顺利逃出倭国?”
姜恪迟疑了一下,道:“根据内领卫的消息,他已顺利逃离龟井馆,然而却并未返回营州。”
李治脸色一凝,道:“难道出事了?”
姜恪道:“陛下不必担心,刘都督说,他可能去了虾夷。”
李治奇道:“他去虾夷做什么?”
姜恪道:“刘都督说,他临行之前,给了刘仁愿将军一个锦囊,让他危急之时打开。”
“哦,锦囊中写了什么?”
姜恪道:“锦囊中告诉刘将军,倘若逃跑不顺,海路不通,就通过陆路,沿倭国向北,逃去虾夷人的地盘,倭国人一定猜不到。”
李治摸了摸下巴,道:“咱们既跟倭国动手,料来虾夷不敢为难刘将军,这倒确实是个办法。可刘仁愿既然顺利逃脱,为何还要去虾夷?”
姜恪搔了搔头,苦笑道:“他可能是想说服虾夷,与我们共同对付倭国吧?”
李治顿时无语。
他手下这些唐朝将领,一个个为了立功,好像都不要命似的。
李治道:“倭国那边,可传来什么最新消息?”
姜恪笑道:“倭国那边可热闹的很呢,根据内领卫消息,倭国女王将责任都推卸给中大兄,准备捉拿中大兄,趁机夺权。”
“然而另有一群倭人,乘坐本朝战船赶到,阻止了倭国女王的计划。”
李治心中一动,道:“莫非就是从白江口逃走的那群倭人?”
姜恪道:“陛下圣明,正是他们。那群人的首领叫鬼岛川清,原本是一名海盗,他救下中大兄后,倭国两派势力,便开始内斗!”
李治道:“他们原本就有矛盾,只为对付咱们,才暂时联合。如今打了败仗,自要相互推卸责任了。”
姜恪道:“陛下说的极是,他们这次内斗非常激烈,据说筑紫朝仓宫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李治问道:“谁赢了?”
姜恪道:“中大兄赢了。宝女王在阿倍比罗夫的保护下,逃出倭国,去了百济。”
李治愣道:“她去投靠扶余义慈了?”
姜恪笑道:“正是如此,估计是想借助扶余义慈的力量,东山再起,只可惜义慈也被福信打的节节败退,无力帮她。”
李治摸了摸下巴上的短须,露出思索之色。
倭国女王虽争斗失败,然其在国内,还有一定力量,将来要消灭倭国,也许可以利用一下这位女王。
击败倭军容易,要想攻入倭国领土,消灭他们,却并非易事,还需仔细筹谋。
无论如何,这一场大捷之后,主动权已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李治心情畅快之下,嘉勉了姜恪几句,便让他退下了。
心绪纷飞之下,他在殿内坐不住了,披上一件斗篷,沿着一条小径,在后宫散步。
后宫中的花朵都已凋零,结了冰霜,树枝上也挂着一根根冰凌,仿佛银树开花。
李治却感觉今年并无往年那般寒冷。
“伏胜,今年还未下过雪吧?”他问。
王伏胜轻声道:“也就十二月中旬,下了阵雹子,之后就再未下雪了。”
李治眉头一皱,长安每年冬日都会下雪,今年气候异常,明年只怕会出现什么灾害。
熊津港这一战,虽打的时候只有一两天,但前期准备上,消耗了不少钱粮,接下来不能光顾打仗,需得把这些钱粮补回来。
补的对象自然是倭国。
这一战让倭国元气大伤,然而要想消灭他们,还需从内部消耗他们,签订战争赔偿,便是第一步。
不过这事不急,熊津港这一战,几乎将倭国精锐主力,消耗殆尽,这将打破地区平衡。
接下来几个月,各国都会有所行动,倭国内部,只怕也会出现动乱。
等倭国形势变得更加恶劣,内忧外患下,到时,才是威逼他们,签订赔款的最佳时机。
李治一时想的太入神了,脚步较快,走到一处结冰的青砖上,打了滑。
王伏胜动作极快,倏地上前,想去扶住李治,结果脚底也打了滑。
他倾斜瞬间,手掌在地上一撑,朝前扑倒,李治倒下时,刚好摔在他背上。
众内侍宫人尽皆大惊,都上前去搀扶李治和王伏胜,便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噗嗤”笑声。
李治转头一看,只见一名少女远远躲在假山后,亮晶晶的大眼睛,与他对视片刻,随即转身就跑。
有内侍便要去追,李治站起身,说道:“不必追了。”将王伏胜拉了起来。
“伏胜,刚才那少女是谁?看着不像是宫人吧?”
王伏胜也瞧见那少女,皱眉道:“江尚宫、何尚宫调教的宫人,绝不会如此放肆!陛下,可要臣去调查一番?”
李治摇了摇头。
武媚娘经常邀请命妇入宫,也许这少女是跟着哪位命妇入宫,不值得大惊小怪。
他沿着小径继续前行,脚步放慢了一些。
正行之间,忽见远处快步过来一群人。
此时天色渐明,忽见中臣镰足快步而来,面色苍白,神情甚是慌急。
中大兄情知有变,急问:“镰足,出了何事?”
中臣镰足道:“王子,龟井馆的唐人使节,逃跑了。”
中大兄微微变色,道:“我给你三千人马去抓他,他身边只百余人,如何逃脱?”
中臣镰足道:“我等抓捕之前,他便逃跑了。”
中大兄脸色大变。
唐人提前逃跑,说明猜到他们会动手,难道计划已经泄露?
“快追,出动所有人马,务必抓到他们!”中大兄厉声道。
中臣镰足领了命,正要离去,忽然呆呆盯着海面方向,瞪大眼睛。
中大兄转头一看,整个人也石化在原地。
只见海面上出现数十艘战船,顺风而来,队形杂乱无章,船头旗帜歪歪斜斜。
出发时队伍齐整,旗帜遮天,此时却是这般模样,不是打了败仗逃回来,又是何故?
中大兄飞奔下崖,来到水寨附近,抬头一看,刚好瞧见一员大将从船上下来,乃是阿倍比罗夫。
中大兄目眦尽裂,喝问:“阿倍将军,这是怎么回事?”
阿倍比罗夫一点不客气,手握刀柄,冷冷的道:“王子殿下好计谋,害的我们羊入虎口,中了唐人的圈套!”
中大兄失声道:“怎会如此?”
这时,宝女王也得到消息,在侍从簇拥下而来,望着惨败归来的阿倍比罗夫等人,颤声道:“阿倍将军,怎会如此?”
阿倍比罗夫伸手指着中大兄,咬着牙,道:“女王殿下,我们中了唐人的诡计,若非听了王子殿下的话,我们固守倭国海岸,怎会遭此大败?”
中臣镰足喝道:“当初你也同意,现在竟把责任推到王子殿下头上?”
阿倍比罗夫冷冷道:“那是因为女王殿下被王子蛊惑!”
宝女王面色惨白,急问:“损失了多少人马?”
阿倍比罗夫回头看了一眼,摇头叹道:“除了回来的这些,其他人都已沉入百济海域。”
宝女王身子一晃,差点摔倒。
她深吸一口气,慢慢转动脑袋,凝视着中大兄。
“事到如今,你还有何话说?”
中大兄沉声道:“母亲,还请冷静,眼下……”
宝女王挥手怒斥道:“我不想再听你解释,来人,将王子带下去,软禁起来!”
“呛”的一声,阿倍比罗夫拔刀出鞘,他带回来的军队,很快将中大兄给包围了。
中大兄后背一凉。
宝女王显然是打算利用这次败仗,将责任都推到他头上,扫除他这个障碍,掌控倭国大权!
中大兄身边的护卫不多,动起手来,绝非对手。
“都放下刀刃,我任凭母亲处置便是。”中大兄挥了挥手。
他心知这次冒险进击,犯了大错。
宝女王虽不擅长国事,然而权谋争斗之能,果敢狠辣,今被她抓住机会,她必不会放过。
两名侍卫拿着铁链,朝中大兄走了过来。
就在这时,海面上驶过来一艘大船,有人惊呼:“是唐朝战船,唐人来了!”
……
“叮叮”两声,铁链将大海人绑了个结实。
村国男依大怒,拔刀出鞘,然而刀还未拔出,便见一人闪身过来,一脚踢在他握刀的手上,接着一记转身扫腿,将他踢飞。
大海人望着被李元芳击飞的手下,惊怒道:“你们这是做什么?”
狄仁杰站在春明门下,抱着手臂,道:“大海人王子,您这是准备去哪?”
大海人背过身子,将身后的弓箭展示给狄仁杰瞧,说:“我只是想出去狩猎而已。”
狄仁杰道:“您出去狩猎之前,要把所有书信都烧了,还要将使节印信都带在身上吗?”
大海人变色道:“你一直在监视我?”
“倭国您是回不去了,还是先去牢里住上几日吧,来人,押走!”狄仁杰挥了挥手。
将大海人押入大理狱后,狄仁杰马不停蹄,入宫向李治禀告。
李治听说大海人准备逃跑后,便知倭人已经动手。
果不其然,六日之后,营州传来八百里加急,说熊津港大捷,唐军斩首两万多,俘虏近万人。
这一战,倭国军队死亡超过五万,大多是溺毙而亡。
大唐以斩首记军功,故而战争之后,唐军会坐船搜索,将落水倭国尸体打捞上来,斩下首级。
然而海流湍急,不少尸体被冲远,难以找到,故而只得两万多首级和近一万的俘虏。
这场大捷传到长安城时,长安百姓们都有些懵。
他们只听说倭人准备攻打虾夷,并未想到倭人会突袭大唐,还被反杀。
无论如何,总归是一场捷报,并不妨碍皇帝在承庆殿设宴庆祝,也不妨碍这场捷报,成为大家过年的话题。
十二月二十八,假前最后一日,姜恪返回长安。
刘仁轨派人送来的急报,只简单描述了战斗结果,过程却一点没提。
姜恪却亲身参与此战。
李治当即召姜恪入宫,听他详细讲述战况。
姜恪来到殿内,拱手道:“回陛下,敌人是在十二月十六日,袭击熊津港。多亏内领卫提供情报,我等才能提前准备。”
向一旁的王及善拱手致意,王及善拱手还礼。
李治询问战况详情。
姜恪回答道:“倭军攻到熊津港后,我军诈败,一路东逃,让出港口,同时派人通知刘都督的营州水军主力。”
“等刘都督的船队就位,我们才回身反杀,水路两军夹击,厮杀一夜,击溃倭军。只可惜让倭国主将逃跑了。”
李治听到此处,问道:“白江口那边,战况又如何?”
姜恪笑道:“那边打得更容易,孙仁师将军率领三万水军,堵住江口,倭国直接与我军在海上大战。”
“倭军四次冲阵,皆被击退,无法冲出海口。”
“孙仁师将军又使用连发火箭,顺风投火,臣赶到白江口时,只见烟焰涨天,海水皆赤,除一支倭人部队,夺船逃脱,其余倭人,皆沉于江底。”
李治道:“倭人夺下我军战船?”
姜恪道:“是的,他们船只被烧毁之后,便主动朝我方战船靠拢,一来想引燃我军战船,同归于尽。二来,想夺我军战船。”
李治动容道:“我军战船可被点燃?”
姜恪笑道:“陛下放心,孙仁师将军提前便有准备,在战船四周,裹住铁皮,敌船无法引燃我军战船,也无法用钩爪,爬上我军战船。”
李治奇道:“那怎么还有一艘船被夺了呢?”
姜恪轩眉微皱,道:“倭人之中,有一群穿着鲨皮衣的倭人,他们善使一种套绳钩爪,扔到船檐上钩,攀爬上船。”
“这群人身手灵活,应该是倭国精锐,不过他们也只夺下一艘大船,也就数百人逃走,其余倭人皆被我军消灭。”
李治点了点头,心情颇为畅快。
这一战结果比原来的白江口之战,赢得还要彻底,看来他这几个月的布置,并未白费!
姜恪道:“我军胜利的消息传到百济后,扶余义慈极为害怕,担心我军趁势攻打,逃到光州。”
“黑齿常之领兵南下,三日之内,连克十多城,臣离开熊津港时,黑齿常之已打到金州,百济六成领土,皆落入扶余福信手中。”
李治问道:“刘仁愿将军可顺利逃出倭国?”
姜恪迟疑了一下,道:“根据内领卫的消息,他已顺利逃离龟井馆,然而却并未返回营州。”
李治脸色一凝,道:“难道出事了?”
姜恪道:“陛下不必担心,刘都督说,他可能去了虾夷。”
李治奇道:“他去虾夷做什么?”
姜恪道:“刘都督说,他临行之前,给了刘仁愿将军一个锦囊,让他危急之时打开。”
“哦,锦囊中写了什么?”
姜恪道:“锦囊中告诉刘将军,倘若逃跑不顺,海路不通,就通过陆路,沿倭国向北,逃去虾夷人的地盘,倭国人一定猜不到。”
李治摸了摸下巴,道:“咱们既跟倭国动手,料来虾夷不敢为难刘将军,这倒确实是个办法。可刘仁愿既然顺利逃脱,为何还要去虾夷?”
姜恪搔了搔头,苦笑道:“他可能是想说服虾夷,与我们共同对付倭国吧?”
李治顿时无语。
他手下这些唐朝将领,一个个为了立功,好像都不要命似的。
李治道:“倭国那边,可传来什么最新消息?”
姜恪笑道:“倭国那边可热闹的很呢,根据内领卫消息,倭国女王将责任都推卸给中大兄,准备捉拿中大兄,趁机夺权。”
“然而另有一群倭人,乘坐本朝战船赶到,阻止了倭国女王的计划。”
李治心中一动,道:“莫非就是从白江口逃走的那群倭人?”
姜恪道:“陛下圣明,正是他们。那群人的首领叫鬼岛川清,原本是一名海盗,他救下中大兄后,倭国两派势力,便开始内斗!”
李治道:“他们原本就有矛盾,只为对付咱们,才暂时联合。如今打了败仗,自要相互推卸责任了。”
姜恪道:“陛下说的极是,他们这次内斗非常激烈,据说筑紫朝仓宫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李治问道:“谁赢了?”
姜恪道:“中大兄赢了。宝女王在阿倍比罗夫的保护下,逃出倭国,去了百济。”
李治愣道:“她去投靠扶余义慈了?”
姜恪笑道:“正是如此,估计是想借助扶余义慈的力量,东山再起,只可惜义慈也被福信打的节节败退,无力帮她。”
李治摸了摸下巴上的短须,露出思索之色。
倭国女王虽争斗失败,然其在国内,还有一定力量,将来要消灭倭国,也许可以利用一下这位女王。
击败倭军容易,要想攻入倭国领土,消灭他们,却并非易事,还需仔细筹谋。
无论如何,这一场大捷之后,主动权已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李治心情畅快之下,嘉勉了姜恪几句,便让他退下了。
心绪纷飞之下,他在殿内坐不住了,披上一件斗篷,沿着一条小径,在后宫散步。
后宫中的花朵都已凋零,结了冰霜,树枝上也挂着一根根冰凌,仿佛银树开花。
李治却感觉今年并无往年那般寒冷。
“伏胜,今年还未下过雪吧?”他问。
王伏胜轻声道:“也就十二月中旬,下了阵雹子,之后就再未下雪了。”
李治眉头一皱,长安每年冬日都会下雪,今年气候异常,明年只怕会出现什么灾害。
熊津港这一战,虽打的时候只有一两天,但前期准备上,消耗了不少钱粮,接下来不能光顾打仗,需得把这些钱粮补回来。
补的对象自然是倭国。
这一战让倭国元气大伤,然而要想消灭他们,还需从内部消耗他们,签订战争赔偿,便是第一步。
不过这事不急,熊津港这一战,几乎将倭国精锐主力,消耗殆尽,这将打破地区平衡。
接下来几个月,各国都会有所行动,倭国内部,只怕也会出现动乱。
等倭国形势变得更加恶劣,内忧外患下,到时,才是威逼他们,签订赔款的最佳时机。
李治一时想的太入神了,脚步较快,走到一处结冰的青砖上,打了滑。
王伏胜动作极快,倏地上前,想去扶住李治,结果脚底也打了滑。
他倾斜瞬间,手掌在地上一撑,朝前扑倒,李治倒下时,刚好摔在他背上。
众内侍宫人尽皆大惊,都上前去搀扶李治和王伏胜,便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噗嗤”笑声。
李治转头一看,只见一名少女远远躲在假山后,亮晶晶的大眼睛,与他对视片刻,随即转身就跑。
有内侍便要去追,李治站起身,说道:“不必追了。”将王伏胜拉了起来。
“伏胜,刚才那少女是谁?看着不像是宫人吧?”
王伏胜也瞧见那少女,皱眉道:“江尚宫、何尚宫调教的宫人,绝不会如此放肆!陛下,可要臣去调查一番?”
李治摇了摇头。
武媚娘经常邀请命妇入宫,也许这少女是跟着哪位命妇入宫,不值得大惊小怪。
他沿着小径继续前行,脚步放慢了一些。
正行之间,忽见远处快步过来一群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