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23章 官员不够用了

小说:大唐,我妻武则天 作者:左百户 更新时间:2025-04-09 20:00:41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李治将三个儿子罚去自力更生,对外则宣称三人被罚闭门思过。

  不过,三人并不在王府的消息,还是不经意间传了出来。

  普通官员并不知道三人去了哪里,但宫里消息灵通的人,还是听说了一些风吹草动,知道皇帝曾罚三人在甘露殿外跪了几个时辰。

  这些消息,也只是茶余饭后的一点谈资罢了。

  对徐孝德来说,却是连与人闲谈的空闲都没有。

  因为他最近实在太忙了。

  大唐自打下百济之后,将百济设立为熊津都督府,划分为十二州。

  百济是农耕国家,行政机构原本就和大唐很像,由很多郡县构成,可直接将这些郡县改成州县,一点不费事。

  这一点上,比当初打下吐蕃、铁勒、契丹都要方便很多。

  百济这些划分的州县,全部都属于正州,由大唐直接管辖,官员由大唐直接任命,每年赋税,也和其他正州一样交。

  当然,百济刚刚经历战火,民生凋零,百废待兴,想缴纳赋税,也没那个能力。

  李治已经下旨,免除百济十年赋税,恢复民生。

  这些问题都好解决,然而麻烦的问题是,百济的官员不够!

  虽然李治确实任命了一些本地人为官员,但他们也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官员,依然要朝廷派遣。

  百济原本那些扶余贵族、马韩贵族,都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人,李治也不信任他们。

  只有让大唐官员管理百济,才能让百济真正融入大唐,尽快成为大唐的一部分。

  这一点朝臣们达成了共识。

  可别人只用动动嘴,徐孝德却需要跑断腿。

  最近这几年,大唐剿突厥、灭吐蕃、逐铁勒、亡契丹、割九州、如今又得了百济地。

  无论名义上的土地,还是实际控制的土地,都大幅度增加。

  新土地自然需要新官员去管理。

  这些年来,李治不断扩充科举取仕名额,按理来说,官员应该只多不少。

  可这些新土地上的官员缺口太多,导致大唐官员竟然不够用了!

  不仅如此,这些新地方上的差事,官员们都不爱干,吏部每次调派官员,都要花费比以往多几倍的精力。

  就比如隼州的官员,到现在都没有补齐。

  原本隼州只需要填补都督府的官职,可随着刘仁愿与隼州各令制国的首领谈判后,这些地方首领,都同意划分为大唐州县。

  条件是州县官员,一半由本地人担任,一半由大唐派遣,共同治理。

  如此一来,隼州都督府又多了一大批官员缺口。

  然而,每当吏部在地方上挑选中某个官员,去隼州任职,那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拒绝赴任。

  为了将官员们调派去隼州,徐孝德白头发都多了几根。

  他特意向李治请旨,允许那些前往隼州的官员,多升几级。

  比如原本是县丞,去隼州的话,可以直接干县令,原本是县令,就可以担任州司马。

  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很多人拒绝去隼州赴职,徐孝德无奈,只好将今年的新科进士,都分派去了隼州。

  按照惯例,新科进士治理经验不足,都会让他们去一些稳定的县城,磨练经验,等第二个任期、或第三个任期,才会让他们去一些困难州县。

  徐孝德也是没办法,吏部实在凑不齐去隼州的官员,只好让这些解褐入仕的新人,去隼州对付着。

  新人有新人的好处,他们都有着一股子冲劲,意气风发,正想做一番事业,不会像那些老油条一样,习惯于趋利避害。

  将这些新科进士派到隼州后,总算解决了地方上官员空缺的问题。

  然而不等徐孝德喘口气,大唐又打下了百济。

  这次官员缺口更大,熊津都督府嘴一张,就要八十名官员、两百名文吏。

  徐孝德想死的心都有了。

  国家打了胜仗,开疆扩土,举国欢庆,升职的升职,加俸的加俸,只有他们吏部官员,像苦哈哈一样,不断翻动着地方官员的名册,想着法子再找出一批人来,调到百济去。

  他这次尽量找那些偏僻的州县,比如岭南、剑南。

  这些地方上的县城,人口少,事情也少,有个县令就得了,可以把县丞调走。

  他琢磨着,剑南、岭南也是偏僻地方,调几个县丞去当县令,主簿去干县丞,他们应该不会拒绝。

  谁知,这些官员来到长安述职后,便找各种理由推脱,有的称病,有的说家里死了父母,要去守孝,把徐孝德气得不轻。

  百济又不是倭国那样的海岛,不会因为风浪死在路上,不见得比岭南差到哪里去了,干嘛都不愿去呢?

  徐孝德实在逼得没办法,这天清晨,来到甘露殿求见皇帝,准备向皇帝诉苦。

  李治听说他面圣后,在正殿召他觐见。

  当徐孝德苦着一张老脸,将他的困难说了后,李治笑道:“徐卿既有困难,为何不早点向朕说?”

  徐孝德叹道:“老臣但凡有一点办法,也不会来打扰陛下,实在是……”

  李治抬手道:“朕知道,徐卿一向任劳任怨,以前从未听你向朕抱怨过什么,这事其实要解决也不难,可开一例制科,选取人才,补充官员不足,卿以为如何?”

  徐孝德喜道:“老臣赞同。”

  制科是朝廷选择“非常之才”而设立的不定期科举,只要皇帝觉得身边人才少了,便可开制科,选拔人才。

  李治来大唐这么久,还从未开过制科,此时若是宣布此事,朝野应该不会有任何阻力。

  果然,三日后的常朝上,李治宣布开制科,立刻得到大臣们一致同意。

  李治便命吏部在各州县张贴榜文,朝廷六月初十,在长安城召开制科,录取五百名人才。

  这五百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一年的常科,有官员认为数量太多,提议削减为三百人。

  李治却没有同意。

  这五百人眼下看起来似乎多了,然而等打下高句丽后,朝廷又会空缺一大批官员。

  这次多选拔一些人才,也免得将来再捉襟见肘。

  朝廷特开制科的消息,很快传遍天下,不少人都听说了,朝廷是因为缺乏官员,才开制科,故而只要中举,就能立刻授官。

  另外,制科的门槛比较松散,没有十题中至少要过六题的硬性要求,只按照顺序来,排名前五百的人,直接录取,就算第五百名交了白卷,也一样录取。

  这是一个捡漏的机会,故而各地学子听到消息后,都如潮涌一般,朝着长安城汇聚。

  原本准备寒窗十年再参加科举的学子,也有些忍不住了,准备提前来碰碰运气。

  杜审言便是其中之一。

  他已经读了五年,原本再准备读个五年,再来长安参加科举,结果家里人却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催着他提前入京了。

  他爹还亲自去找了杜易简的父亲一趟,同是一族人,这时候怎能不帮衬帮衬?

  杜易简的父亲也没推辞,便给儿子写了封信,让儿子关照一下杜审言这个小堂弟。

  故而杜审言一入长安城,便被杜易简请到家中住着。

  第二天晚上,还带着他来到墨佳轩,在二楼包了间雅室,请来卢照邻和高有道,将小老弟介绍给他们认识。

  杜审言有着襄阳儿特有的拘谨,听说卢照邻是范阳卢氏,而且是当朝驸马后,赶忙起身,行了一个大礼。

  卢照邻笑道:“杜兄弟,不必客气,你该拜的不是我,而是高兄,他可是永徽七年的状元,你若能得他指点,必能高中!”

  杜审言又赶忙朝高有道行大礼。

  高有道笑道:“别听卢兄谦虚,他的文采远在高某之上,若非如此,如何能得公主殿下青睐呢?”

  杜审言一想也是,又转过头来,朝卢照邻下拜,这一通拜下来,就像一只啄米的小鸡。

  杜易简瞪眼道:“你们够了啊,是不是觉得我们襄阳儿好欺负,还没完没了了?”

  杜审言吃了一惊,还以为杜易简真的生气了,生怕堂兄因为自己,与这两位好友破了脸,忙道:“堂兄,没事的。”

  杜易简并不理他,冲着卢、高二人就是一顿数落,两人也不生气,笑着向杜审言赔了个不是。

  杜审言这才瞧出来,自家堂兄与这两人关系亲密,刚才是闹着玩的。

  杜易简一拍桌子,道:“怎么还不上菜,店伙,人上哪儿去了?”

  杜审言忙道:“堂兄,没事的,也许是今日人多,他们忙不过来。”

  杜易简瞪了他一眼,道:“你干嘛这么谨小慎微,有点出息好不好?咱们襄阳儿不比别人差,没什么好怕的!”

  杜审言低下了脑袋。

  高有道笑道:“杜兄弟,你兄长说得对,当朝的中书侍郎张柬之相公,也是襄阳人,如今长安人都不敢小觑襄阳士子。”

  杜审言喜道:“我知道,张相公是我最敬佩的人。”

  这时,忽听砰的一声,大门被人撞开。

  一人踉踉跄跄走了进来,一看就笨手笨脚的模样,手中托盘都差点摔了。

  那人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脸上黑黝黝的,尽是灰尘,低着头来到桌前,将菜放在桌子上,低声道:“几位请慢用。”

  杜易简哼道:“怎么这么慢,今天真的这么忙吗?”

  那少年低着头道:“今日的客人,确实比平常更多一些。”

  杜审言望着少年,心中叹道:“他比我小不了几岁,却已经在外面做工了,真是可怜。”

  高有道温言道:“小兄弟,你小小年纪,怎么就来这里帮工了,是不是家里有什么困难?”

  那少年并不回话,说道:“诸位请慢用。”转身就出去了。

  杜易简哼道:“这小子一点礼数都不懂,老高,不必管他。”

  卢照邻却忽然道:“你们觉不觉得,这少年有点奇怪?”

  杜易简道:“怎么奇怪了?”

  卢照邻皱眉道:“我也说不上来,反正我觉得他跟一般的店伙,不太一样。”

  杜易简笑道:“你多心了吧,一个酒楼店伙,管他奇怪不奇怪,来,大家喝酒,今天这顿我请!”

  墨佳轩后院,李廉举着托盘,追着李勇便要打,怒道:“三兄,你干嘛推我进去,我差点摔倒了,你知不知道?”

  李勇绕井而行,走位灵活,笑道:“谁让你不肯进去,我这不是帮你吗?再说了,卢姑父不是没有认出你吗?”

  卢照邻因为常山公主的原因,经常参加宗室宴会,故而对三人都很熟悉。

  李廉给三人送饭菜时,怕被认出来,就找来李勇和李孝,希望他们帮自己送。

  然而两人也怕被认出来,都不肯答应他,推推搡搡时,李勇就把李廉推了进去。

  这时,李孝撞开前厅与后院相连的门帘,大喊道:“别玩了,我在前面都忙死了,你们快来帮忙!”

  三人又回到前厅干活,李勇正给一桌客人上酒时,忽见外面进来一群人,不由愣在原地。

  那群人全都锦衣华服,文士打扮,身后跟着不少家仆,从气质来看,便知是世家大族中人。

  这群人之中,有一名十六岁少年,手中拿着一柄川扇,小小年纪,便有几分潇洒之态。

  然而当他瞧见李勇的瞬间,整个人仿佛被雷劈了一样,嘴巴张得大大的,足可以塞进一个鸡蛋了,立在原地一动不动。

  李勇急忙低下头,将酒放在客人桌前,转身快步去了后院。

  那少年兀自凝立不动。

  一旁的中年人瞧见后,朝他问:“勃儿,怎么了?”

  王勃勉强笑了笑,道:“没什么。”跟着众人上二楼去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