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阳光明媚,春风送暖。
尉迟恭来到程府后园时,只见程知节穿着一身短袖中单,舒服的躺在一张长椅上休息。
三个小童围着他不断转着圈,嘻嘻笑笑,“翁翁”“翁翁”的喊个不停,好不惬意!
尉迟恭推开引路仆人,大步走了过去,吼道:“还躺着睡呢,知不知道出什么事了?”
他一张大黑脸本来就吓人,这一嗓子吼下来,顿时把三个小童吓哭了。
程知节大怒,一边安抚自家孙子孙女,一边朝尉迟恭瞪眼道:“你有病啊,干嘛吓我乖孙?”
尉迟恭冷哼道:“那你继续享你的天伦之乐吧,辽东之战没你的份,到时候别怪我!”
程知节听到“辽东”俩字,一下就跳起来了,命人将乖孙抱走,朝他急问:“什么辽东之战?”
尉迟恭哼道:“兵部刚刚传来消息,泉盖苏文快死了,陛下得知后,立刻召见李勣和薛仁贵,这是为什么?”
程知节惊喜道:“陛下要打高句丽了?”
尉迟恭道:“不错!而且这事八成没咱们的份。”
程知节命人又搬来一张椅子,拉着他坐下,忙问:“你怎么知道?”
尉迟恭瞪眼道:“你这老货,最近安逸太久了,一点敏锐性都没有,这一年多来,李勣每天早起练武,这是为什么?”
程知节心中一惊,道:“难道就是为了高句丽之战?”
尉迟恭又道:“前阵子,他又突然经常跑去禁苑,视察羽林卫军队,还经常去薛仁贵府上拜访,这又是为什么?”
程知节深吸一口气,道:“我明白了,陛下可能很早就跟他达成约定,若是高句丽有战事,就派他和薛仁贵去,所以他们才有这些行为!”
尉迟恭哼了一声,道:“总算还没迟钝到家。”
程知节被这黑货羞辱,一点也不生气,反而笑眯眯的道:“黑郎,陛下平时讨论军政大事,从来都是找我们四个讨论,如今却只找薛仁贵和李勣,这说明辽东之战,陛下不准备让我们参加了!”
尉迟恭沉着脸,道:“我来找你,就是为了此事!你鬼点子多,想个法子,让咱们也能参与进去!”
“难!”
程知节叹了口气,道:“当年先帝讨伐高句丽,我留守长安,你虽然跟去了,却因为劝谏先帝,没有受到重用,我们俩都没有高句丽的作战经验,又比不上薛仁贵年轻,如何跟他们俩争?”
当初李世民准备亲征高句丽时,尉迟恭表示反对,不希望皇帝御驾亲征,因此受到冷落。
攻打高句丽时,尉迟恭一直跟在李世民身边,没有单独领兵作战的机会。
故而他虽参与高句丽之战,其实也不过是个看客。
尉迟恭听了后,沉声道:“我也知道争不过李勣和薛仁贵,不过让他们挂大总管和副大总管,咱们当个行军总管,这不过分吧?”
程知节沉吟道:“这就要看陛下怎么打了?”
尉迟恭浓眉一动,问:“怎么说?”
程知节道:“如果陛下准备用打吐蕃的法子,让营州军为主力,缓慢推进,跟高句丽相持。再让熊津军为奇兵,直取平壤的话,那就只需要李勣和薛仁贵就行,轮不到咱们!”
尉迟恭想了想,道:“高句丽与吐蕃不同,山多城多,还有辽水为屏障,人口密集,奇袭很难成功。”
高句丽土地比吐蕃小很多,人口却比吐蕃更多,很难找到奇袭路线,到时候熊津港一路军,也只有老老实实攻城拔寨,慢慢推进!
程知节点头道:“不错,所以陛下和李勣他们,很可能采用另一种打法,如此打的话,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尉迟恭目光一亮,道:“多路大军并进?”
程知节道:“正是如此。高句丽地域辽阔,又有辽泽为屏障,我军后勤供应,会非常艰难。若是被高句丽军队拖住了,无法迅速攻灭平壤,那就只能和当年一样,被迫班师。”
尉迟恭明白他的意思,道:“多路并进,只要有一路突破防线,就能逼迫他们全线撤防!”
程知节目光灼灼的道:“李勣用兵谨慎,他这次一定会采用这种法子。走,我们需得立刻进宫。”
尉迟恭嘿嘿一笑,道:“现在知道急了?”
程知节没好气道:“你别忘了,朝中老将不止咱们,契苾何力他们都有攻打高句丽的经验,他们听说此事后,你觉得会怎么样?”
尉迟恭大急,道:“快走快走,可别让那帮老小子抢了先!”
两人当即离开程府,一起入宫。
刚到承天门外,便见几名白发苍苍的老将在宫门外站着,显然也是为高句丽之战而来。
程知节目光一扫,心道:“好家伙,不仅契苾何力、郑仁泰、王文度、任雅相来了,连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哥俩也来了。”
这些人年纪都很大了,平时出入宫廷已经很少,如今因为辽东即将而来的大战,一颗心都活泼泼起来。
程知节二人皮笑肉不笑的跟其他几人打了声招呼,便在门外等候着。
只可惜迟迟没有等到皇帝的召见。
李治正在听李勣分析攻打高句丽的战法,自然没空见他们。
这些年来,李勣花费无数个日夜,早已想好了攻打高句丽的整个作战方案。
而且他的方案一直都在变化调整。
如今大唐已经消灭百济,在李勣看来,眼下消灭高句丽的条件,远胜于太宗时期。
不过他也不敢大意,因为这很可能是他戎马一生的最后一战。
他细细向李治和薛仁贵讲解高句丽的地形特点,守备模式,该用何种战法应对。
李治听了一阵后,面色也渐渐凝重起来,说道:“依卿之意,攻打高句丽,不可再用攻打吐蕃的法子?”
李勣肃然道:“正是如此,高句丽决不会跟我们打野战,只会据城而守,守得住,就增派援军,守不住,就弃城后退,继续守下一座城。”
“辽泽之路艰险,我军后勤非常艰难,一年之内,若不能打下高句丽,恐怕就只能班师了。”
李治抬头凝望着高句丽的地图。
辽泽就像一座无形的屏障,由南至北,绵延数百里,保护着高句丽。
看起来大唐与高句丽接壤面积很大,然而因为辽泽的存在,真正能走的路只有那么窄窄的几条。
换一个角度看,可以将辽泽看作一座巍峨的山脉,而那几条窄道,便是横穿山脉的几条峡谷。
高句丽军队三十万以上,铁矿资源丰富,披甲率也有三成以上。
他们实力很强,精通骑射,马匹充足,拥有令游牧民族闻风散胆的具装骑兵。
靺鞨作为地区小霸,每次跟高句丽作战时却只有挨揍的份,故而绝不能小看他们。
更可气的是,高句丽军队面对大唐时,极为猥琐,不跟你野战,一副死守态势。
境内山脉又极多,光是李勣知道名字的山就有一百多座,很多城池依山而建,类似大唐的松州,攻打十分不易。
故而唐军要灭高句丽,军队就不能少,然而军队多了,后勤供应又吃不住。
而且高句丽非常精明,他们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无论隋朝攻打还是唐朝攻打,他们的战法只有一个字。
拖!
他们很清楚,只要能拖住来犯敌军,时候到了,敌人只有撤走一条选择,他们便能趁势打一拨反击。
当初唐太宗打下高句丽十几座城,结果刚一撤退,就全部被高句丽收复了。
这便是高句丽难打的原因。
李治深入了解这些后,也终于明白百济的重要性。
从百济进攻,高句丽的辽河、山城等屏障,都无法发挥作用,要面对这支唐军的防守,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应对。
如此一来,便给了北线唐军减少了机会。
李治凝视地图良久,缓缓道:“李卿,朕已经清楚了高句丽的情况,说说你的战法吧。”
李勣道:“臣的战法只有八个字。”
“哪八个字?”
“多路齐攻,水陆并进!”
李治望着地图,道:“你指的多路,指的是南北夹击吗?”
李勣道:“仅凭南北两路,不足以突破高句丽人的严防死守。臣经过仔细分析推演,认为需得分兵八路,方能在尽快时间内,消灭高句丽!”
李治微微一惊:“八路?”
李勣道:“是的,营州四路,百济三路,另外还有一支水路,从莱州出发!”
李治看了薛仁贵一眼,道:“薛卿,你以为如何?”
薛仁贵道:“臣对高句丽并不熟悉,不过依臣之见,兵力太过分散,未必是好处。”
李勣见薛仁贵似有反对,便耐心解释道:“薛将军,你当初也参与过高句丽之战,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薛仁贵听了后,皱紧眉头,露出迟疑之色。
他当时只是一个低级将领,虽然有过亮眼表现,但并无决策权,都是听命行事,没有太多的感想。
他想了好一会,才道:“在下印象中,高句丽的城池,很多建在山上,故而攻打不易。”
李勣道:“高句丽最大的特点,便是他们以守为主。这场战争的胜利,与传统战争不同,我军就算连战连胜,却不能在一年内打到平壤,那么输的就是我们!”
“反之,纵然兵力分散,有部分军队打了败仗,只要有其他军队能突破防线,攻入平壤,那么赢的就是我们!”
李治点点头,道:“朕明白了,李卿的意思是,这一战打的是速度,不必在意一城之得失,一战之胜负。”
李勣道:“正是如此。”
李治见薛仁贵不再反对,便道:“那八路大军的具体攻击路线,要怎么攻打?”
李勣从袖子里取出一张卷起来的纸。
摊开一看,原来是一张简易地图,上面标注了李勣谋划的进攻路线。
营州四路陆军,齐头并进,分别攻打新城、银城、建安城、盖牟城,分四条线路,朝扶余城进发。
水军从莱州渡海,攻打卑沙城。
百济三路大军,分别进攻马户城、木岳城和汉山城,最后会师于汉城。
汉城是高句丽南部第一大城,只要南军打下汉城,便能直接威胁到平壤城。
高句丽必定收缩防线,拒守都城,如此一来,北四路大军压力大减,攻势将更加顺利。
每条线路旁边,还标注了各个城池的地形特点,攻打方式。
由此可知,李勣为了这个作战计划,耗费了多少精力。
李治看完之后,并无异议,便道:“作战计划虽无问题,只是这八路大军,却比较麻烦,需要选八位主将,李卿,你有什么好的人选吗?”
李勣拱手道:“臣一切都听陛下的旨意。”
如此大战,谁都想参加,若是交给他来决定,风光是风光,肯定要得罪不少人。
李勣迟暮之年,只求安安稳稳打赢这一仗,自然不会再揽下这种差事。
李治无奈,道:“那好吧,八路军的主帅人选,容朕好好考虑一下,你们若是有合适人选,也可向朕举荐。”
二人齐声道:“是。”
这时,王伏胜见李治谈完了,才上前提醒道:“陛下,将军们还都在承天门外候见。”
李治顿时有些头疼,这些将领显然都是为了高句丽之战而来。
“李卿,待会你开一个军事集议,将这次的作战计划,和将军们说一下。”李治将麻烦扔给了李勣。
李勣推脱不过,只好答应。
离开神龙殿后,李勣和薛仁贵并肩而行,出了承天门后,顿时被一群将领围住了。
由尉迟恭带头,程知节策应,逼问他们刚才和皇帝谈了什么,气势汹汹!
李勣看向薛仁贵,示意他来开口。
薛仁贵只好说道:“诸位,此处说话不便,陛下有旨,让李公召开集议,与大家商讨此事。”
诸将对视一眼,各自点头,簇拥着两人朝左卫军署而去,仿佛押着两名犯人。
到了集议大厅,四品将军以上的将领,都聚集在厅中,尉迟恭瞪眼道:“现在可以说了吧!”
李勣端起茶杯,喝了口茶,笑道:“凉国公,还是你来说吧。”
薛仁贵是个实在人,也没想那么多,便将李勣八路大军攻打高句丽的计划说了。
众将听完后,眼睛都亮了。
既然是八路大军,统兵将领不少,那他们就都有机会啦,当即询问八路大军主帅都有谁。
薛仁贵只好说皇帝正在考虑,让大家稍安勿躁。
众人却没那么好糊弄,契苾何力道:“陛下既然召你们俩问话,那肯定会问你们的意见。”
其他人纷纷道:“不错!你们怎么说的?”
薛仁贵道:“陛下确实问了,不过李公和在下,都没有提议。”
他不说还好,这一承认,众将哪里还肯放过他,纷纷围了上去,让他向皇帝举荐自己!
这些老将官职虽并不比薛仁贵高,奈何资历老,性子倔,薛仁贵应付的好吃力。
正要向李勣求助时,转头一看,李勣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溜之大吉了。
尉迟恭来到程府后园时,只见程知节穿着一身短袖中单,舒服的躺在一张长椅上休息。
三个小童围着他不断转着圈,嘻嘻笑笑,“翁翁”“翁翁”的喊个不停,好不惬意!
尉迟恭推开引路仆人,大步走了过去,吼道:“还躺着睡呢,知不知道出什么事了?”
他一张大黑脸本来就吓人,这一嗓子吼下来,顿时把三个小童吓哭了。
程知节大怒,一边安抚自家孙子孙女,一边朝尉迟恭瞪眼道:“你有病啊,干嘛吓我乖孙?”
尉迟恭冷哼道:“那你继续享你的天伦之乐吧,辽东之战没你的份,到时候别怪我!”
程知节听到“辽东”俩字,一下就跳起来了,命人将乖孙抱走,朝他急问:“什么辽东之战?”
尉迟恭哼道:“兵部刚刚传来消息,泉盖苏文快死了,陛下得知后,立刻召见李勣和薛仁贵,这是为什么?”
程知节惊喜道:“陛下要打高句丽了?”
尉迟恭道:“不错!而且这事八成没咱们的份。”
程知节命人又搬来一张椅子,拉着他坐下,忙问:“你怎么知道?”
尉迟恭瞪眼道:“你这老货,最近安逸太久了,一点敏锐性都没有,这一年多来,李勣每天早起练武,这是为什么?”
程知节心中一惊,道:“难道就是为了高句丽之战?”
尉迟恭又道:“前阵子,他又突然经常跑去禁苑,视察羽林卫军队,还经常去薛仁贵府上拜访,这又是为什么?”
程知节深吸一口气,道:“我明白了,陛下可能很早就跟他达成约定,若是高句丽有战事,就派他和薛仁贵去,所以他们才有这些行为!”
尉迟恭哼了一声,道:“总算还没迟钝到家。”
程知节被这黑货羞辱,一点也不生气,反而笑眯眯的道:“黑郎,陛下平时讨论军政大事,从来都是找我们四个讨论,如今却只找薛仁贵和李勣,这说明辽东之战,陛下不准备让我们参加了!”
尉迟恭沉着脸,道:“我来找你,就是为了此事!你鬼点子多,想个法子,让咱们也能参与进去!”
“难!”
程知节叹了口气,道:“当年先帝讨伐高句丽,我留守长安,你虽然跟去了,却因为劝谏先帝,没有受到重用,我们俩都没有高句丽的作战经验,又比不上薛仁贵年轻,如何跟他们俩争?”
当初李世民准备亲征高句丽时,尉迟恭表示反对,不希望皇帝御驾亲征,因此受到冷落。
攻打高句丽时,尉迟恭一直跟在李世民身边,没有单独领兵作战的机会。
故而他虽参与高句丽之战,其实也不过是个看客。
尉迟恭听了后,沉声道:“我也知道争不过李勣和薛仁贵,不过让他们挂大总管和副大总管,咱们当个行军总管,这不过分吧?”
程知节沉吟道:“这就要看陛下怎么打了?”
尉迟恭浓眉一动,问:“怎么说?”
程知节道:“如果陛下准备用打吐蕃的法子,让营州军为主力,缓慢推进,跟高句丽相持。再让熊津军为奇兵,直取平壤的话,那就只需要李勣和薛仁贵就行,轮不到咱们!”
尉迟恭想了想,道:“高句丽与吐蕃不同,山多城多,还有辽水为屏障,人口密集,奇袭很难成功。”
高句丽土地比吐蕃小很多,人口却比吐蕃更多,很难找到奇袭路线,到时候熊津港一路军,也只有老老实实攻城拔寨,慢慢推进!
程知节点头道:“不错,所以陛下和李勣他们,很可能采用另一种打法,如此打的话,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尉迟恭目光一亮,道:“多路大军并进?”
程知节道:“正是如此。高句丽地域辽阔,又有辽泽为屏障,我军后勤供应,会非常艰难。若是被高句丽军队拖住了,无法迅速攻灭平壤,那就只能和当年一样,被迫班师。”
尉迟恭明白他的意思,道:“多路并进,只要有一路突破防线,就能逼迫他们全线撤防!”
程知节目光灼灼的道:“李勣用兵谨慎,他这次一定会采用这种法子。走,我们需得立刻进宫。”
尉迟恭嘿嘿一笑,道:“现在知道急了?”
程知节没好气道:“你别忘了,朝中老将不止咱们,契苾何力他们都有攻打高句丽的经验,他们听说此事后,你觉得会怎么样?”
尉迟恭大急,道:“快走快走,可别让那帮老小子抢了先!”
两人当即离开程府,一起入宫。
刚到承天门外,便见几名白发苍苍的老将在宫门外站着,显然也是为高句丽之战而来。
程知节目光一扫,心道:“好家伙,不仅契苾何力、郑仁泰、王文度、任雅相来了,连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哥俩也来了。”
这些人年纪都很大了,平时出入宫廷已经很少,如今因为辽东即将而来的大战,一颗心都活泼泼起来。
程知节二人皮笑肉不笑的跟其他几人打了声招呼,便在门外等候着。
只可惜迟迟没有等到皇帝的召见。
李治正在听李勣分析攻打高句丽的战法,自然没空见他们。
这些年来,李勣花费无数个日夜,早已想好了攻打高句丽的整个作战方案。
而且他的方案一直都在变化调整。
如今大唐已经消灭百济,在李勣看来,眼下消灭高句丽的条件,远胜于太宗时期。
不过他也不敢大意,因为这很可能是他戎马一生的最后一战。
他细细向李治和薛仁贵讲解高句丽的地形特点,守备模式,该用何种战法应对。
李治听了一阵后,面色也渐渐凝重起来,说道:“依卿之意,攻打高句丽,不可再用攻打吐蕃的法子?”
李勣肃然道:“正是如此,高句丽决不会跟我们打野战,只会据城而守,守得住,就增派援军,守不住,就弃城后退,继续守下一座城。”
“辽泽之路艰险,我军后勤非常艰难,一年之内,若不能打下高句丽,恐怕就只能班师了。”
李治抬头凝望着高句丽的地图。
辽泽就像一座无形的屏障,由南至北,绵延数百里,保护着高句丽。
看起来大唐与高句丽接壤面积很大,然而因为辽泽的存在,真正能走的路只有那么窄窄的几条。
换一个角度看,可以将辽泽看作一座巍峨的山脉,而那几条窄道,便是横穿山脉的几条峡谷。
高句丽军队三十万以上,铁矿资源丰富,披甲率也有三成以上。
他们实力很强,精通骑射,马匹充足,拥有令游牧民族闻风散胆的具装骑兵。
靺鞨作为地区小霸,每次跟高句丽作战时却只有挨揍的份,故而绝不能小看他们。
更可气的是,高句丽军队面对大唐时,极为猥琐,不跟你野战,一副死守态势。
境内山脉又极多,光是李勣知道名字的山就有一百多座,很多城池依山而建,类似大唐的松州,攻打十分不易。
故而唐军要灭高句丽,军队就不能少,然而军队多了,后勤供应又吃不住。
而且高句丽非常精明,他们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无论隋朝攻打还是唐朝攻打,他们的战法只有一个字。
拖!
他们很清楚,只要能拖住来犯敌军,时候到了,敌人只有撤走一条选择,他们便能趁势打一拨反击。
当初唐太宗打下高句丽十几座城,结果刚一撤退,就全部被高句丽收复了。
这便是高句丽难打的原因。
李治深入了解这些后,也终于明白百济的重要性。
从百济进攻,高句丽的辽河、山城等屏障,都无法发挥作用,要面对这支唐军的防守,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应对。
如此一来,便给了北线唐军减少了机会。
李治凝视地图良久,缓缓道:“李卿,朕已经清楚了高句丽的情况,说说你的战法吧。”
李勣道:“臣的战法只有八个字。”
“哪八个字?”
“多路齐攻,水陆并进!”
李治望着地图,道:“你指的多路,指的是南北夹击吗?”
李勣道:“仅凭南北两路,不足以突破高句丽人的严防死守。臣经过仔细分析推演,认为需得分兵八路,方能在尽快时间内,消灭高句丽!”
李治微微一惊:“八路?”
李勣道:“是的,营州四路,百济三路,另外还有一支水路,从莱州出发!”
李治看了薛仁贵一眼,道:“薛卿,你以为如何?”
薛仁贵道:“臣对高句丽并不熟悉,不过依臣之见,兵力太过分散,未必是好处。”
李勣见薛仁贵似有反对,便耐心解释道:“薛将军,你当初也参与过高句丽之战,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薛仁贵听了后,皱紧眉头,露出迟疑之色。
他当时只是一个低级将领,虽然有过亮眼表现,但并无决策权,都是听命行事,没有太多的感想。
他想了好一会,才道:“在下印象中,高句丽的城池,很多建在山上,故而攻打不易。”
李勣道:“高句丽最大的特点,便是他们以守为主。这场战争的胜利,与传统战争不同,我军就算连战连胜,却不能在一年内打到平壤,那么输的就是我们!”
“反之,纵然兵力分散,有部分军队打了败仗,只要有其他军队能突破防线,攻入平壤,那么赢的就是我们!”
李治点点头,道:“朕明白了,李卿的意思是,这一战打的是速度,不必在意一城之得失,一战之胜负。”
李勣道:“正是如此。”
李治见薛仁贵不再反对,便道:“那八路大军的具体攻击路线,要怎么攻打?”
李勣从袖子里取出一张卷起来的纸。
摊开一看,原来是一张简易地图,上面标注了李勣谋划的进攻路线。
营州四路陆军,齐头并进,分别攻打新城、银城、建安城、盖牟城,分四条线路,朝扶余城进发。
水军从莱州渡海,攻打卑沙城。
百济三路大军,分别进攻马户城、木岳城和汉山城,最后会师于汉城。
汉城是高句丽南部第一大城,只要南军打下汉城,便能直接威胁到平壤城。
高句丽必定收缩防线,拒守都城,如此一来,北四路大军压力大减,攻势将更加顺利。
每条线路旁边,还标注了各个城池的地形特点,攻打方式。
由此可知,李勣为了这个作战计划,耗费了多少精力。
李治看完之后,并无异议,便道:“作战计划虽无问题,只是这八路大军,却比较麻烦,需要选八位主将,李卿,你有什么好的人选吗?”
李勣拱手道:“臣一切都听陛下的旨意。”
如此大战,谁都想参加,若是交给他来决定,风光是风光,肯定要得罪不少人。
李勣迟暮之年,只求安安稳稳打赢这一仗,自然不会再揽下这种差事。
李治无奈,道:“那好吧,八路军的主帅人选,容朕好好考虑一下,你们若是有合适人选,也可向朕举荐。”
二人齐声道:“是。”
这时,王伏胜见李治谈完了,才上前提醒道:“陛下,将军们还都在承天门外候见。”
李治顿时有些头疼,这些将领显然都是为了高句丽之战而来。
“李卿,待会你开一个军事集议,将这次的作战计划,和将军们说一下。”李治将麻烦扔给了李勣。
李勣推脱不过,只好答应。
离开神龙殿后,李勣和薛仁贵并肩而行,出了承天门后,顿时被一群将领围住了。
由尉迟恭带头,程知节策应,逼问他们刚才和皇帝谈了什么,气势汹汹!
李勣看向薛仁贵,示意他来开口。
薛仁贵只好说道:“诸位,此处说话不便,陛下有旨,让李公召开集议,与大家商讨此事。”
诸将对视一眼,各自点头,簇拥着两人朝左卫军署而去,仿佛押着两名犯人。
到了集议大厅,四品将军以上的将领,都聚集在厅中,尉迟恭瞪眼道:“现在可以说了吧!”
李勣端起茶杯,喝了口茶,笑道:“凉国公,还是你来说吧。”
薛仁贵是个实在人,也没想那么多,便将李勣八路大军攻打高句丽的计划说了。
众将听完后,眼睛都亮了。
既然是八路大军,统兵将领不少,那他们就都有机会啦,当即询问八路大军主帅都有谁。
薛仁贵只好说皇帝正在考虑,让大家稍安勿躁。
众人却没那么好糊弄,契苾何力道:“陛下既然召你们俩问话,那肯定会问你们的意见。”
其他人纷纷道:“不错!你们怎么说的?”
薛仁贵道:“陛下确实问了,不过李公和在下,都没有提议。”
他不说还好,这一承认,众将哪里还肯放过他,纷纷围了上去,让他向皇帝举荐自己!
这些老将官职虽并不比薛仁贵高,奈何资历老,性子倔,薛仁贵应付的好吃力。
正要向李勣求助时,转头一看,李勣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溜之大吉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