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府刚进政事堂不久,近来都比较低调,基本不主动提出议题。

  不过,他今天见韩瑷和来济与平日不同,决定试一试两人。

  等于志宁的一道议题通过后,李义府咳了一声,将众人目光都吸引到自己身上,这才开口。

  “最近御史台有不少弹劾奏章,弹劾的都是世族子弟,由此可见,如今的世族子弟,良莠不齐,需要整改。”

  他的开场白一出,众人脸色都变了,尤其是韩瑷,眼神仿佛要吃人。

  李义府微微一笑,接着道:“依我之见,可重修氏族志,不论门第,凡五品以上官员,都可入列世族。”

  此话一出,不少寒门出身的官员,目光都亮了起来。

  韩瑷冷冷道:“氏族志乃太宗皇帝命长孙太尉等人编撰,岂是你说改就改?”

  李义府见他反对坚决,心知时机还未成熟,暗道:“看来刚才朝堂上,他只是在隐忍。”不再多言。

  因他没能坚持,此事一笔带过,继续商议别的事。

  接下来几件事中,最重要的还是科举的主考官任命。

  于志宁道:“陛下已下旨意,钦点吏部郎中崔文翰为主考官,诸位可有异议?”

  皇帝都下旨了,一件小事罢了,谁还敢唱反调,更何况崔文翰还是褚遂良的门生。

  韩瑷笑道:“崔文翰学识渊博,又精于相人,陛下既看中他,你们中书省赶紧拟诰便是。”

  半个时辰后,诸事商议完毕,众人各归其衙。

  李义府将今日的差事办完后,午时还未过,他便去尚食内院,蹭了一餐饭。

  这也是三品以上官员的特权。

  吃饱之后,他离开皇宫,回到府中,正拿着一件古玩品鉴时,管家来报,李云求见。

  李云是他一个远房侄子。

  李家很早就写过拜帖书信,说李云今年要赴京赶考,希望能在李义府家中借住。

  李义府虽入了赵郡李氏族谱,却依然受到李氏轻视,表面对他客气,实则并未将他当做自家人。

  所以他早已暗下决心,壮大本族,不再依靠别人施舍。

  凡是有亲戚写信找他帮忙,李义府一概来者不拒,热情招待。

  他立刻命令管家,把李云请了进来。

  待李云进屋拜见后,李义府与他说了几句话,感觉这个远房侄子还不错,值得栽培。

  他又命人做一顿丰盛的饭食,款待李云。

  李云一番狼吞虎咽后,心中感激,朝他一拱手。

  “堂叔如此盛情,小侄受宠若惊。本有些话难以启齿,今见堂叔不把小侄当外人,也就厚着脸皮说了。”

  李义府笑道:“把这里当做自家就是,有什么难处只管提,是不是盘缠用光了?”

  李云笑道:“小侄出发前,父母卖了马匹,盘缠倒不缺,只是听说堂叔已拜宰相,想借您之名,将行卷给主考官瞧一瞧。”

  李义府接过行卷,笑道:“一家人何必说两家话,你放心,我会亲自拿去给主考官崔文翰。”

  当李云向李义府送上行卷时,京城中的其他考生,也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为登上“通榜”。

  高有道回寺庙后,刮了胡须,重新束发,找上杜易简,希望他帮自己干谒权贵。

  杜易简见好友振作,自不会拒绝,带他来到王府,拜见王福畤。

  王府家丁带着二人进府后,一路朝后院而行。

  来到一个岔口时,高有道忽觉奇怪,只见岔口向西方向,隔出一条栅栏,门口守着许多豪奴。

  高有道向杜易简低声询问,道:“里面是什么人,竟看守如此严密?”

  杜易简面容一正,声音压成一线。

  “里面住的应该是那位被废的王皇后。”

  高有道心中一凛,点了点头。

  不久,两人来到后堂,拜见王福畤。

  王福畤身边还有三名童子,大的十一二岁,小的只有六岁。

  王福畤将两人请入后堂,先叙了一阵闲话,随即排宴招待。

  宴席上,杜易简活跃气氛,再加上高有道才学极佳,王福畤心情大好,不停向高有道劝酒。

  酒过三巡,王福畤让三个儿子作诗,三个小童果然都作了一首。

  高有道听完后,暗暗惊奇。

  王福畤的小儿子王勃,虽不过六岁,作出的诗词,比一些成年人还好,竟是一个天生神童!

  “小小年纪便能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真乃王氏三珠树也。”高有道由衷称赞。

  王福畤哈哈一笑,道:“高兄过誉了,小孩子胡乱吟几句罢了。”

  宴后,王福畤向高有道讨要行卷,看完后,惊叹连连。

  “高兄之才,令人佩服,我一定将此卷,亲自拿去给崔文翰。”

  科举考试于二月十二开始,持续到二月十四,共考三天。

  通榜则在二月初九揭晓。

  按照规矩,应是正午时分挂榜,结果一大清早,便有无数书生,涌到吏部别院。

  然而,主考官崔文翰此刻却并不在别院,而是在长孙无忌的赵国公府。

  “卑职崔文翰,拜见长孙太尉、韩相、来相。”

  国公府书房中,崔文翰躬身行礼。

  长孙无忌坐在椅子上,抬手道:“崔郎中不必多礼,圣人钦点你为主考官,想必你也很忙碌,贸然叫你来,可别见怪。”

  崔文翰道:“下官不敢。”

  长孙无忌缓缓道:“通榜已经出来了吧。”

  崔文翰道:“下官已经列好,您要加什么人,告诉下官一声便是。”

  长孙无忌道:“能给老夫瞧瞧吗?”

  崔文翰笑道:“自然。”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单,递了过去。

  韩瑷和来济都凑到长孙无忌身边,一起观看。

  榜单上已陈列五十人。

  排名第一的是褚遂良的堂侄,第二的是京兆韦氏子弟,第三是京兆杜氏子弟。

  前面十人之中,世家子弟占了八个。

  长孙无忌面色微沉,道:“这名单不行。”

  崔文翰忙道:“长孙公,下官本想把您一个表亲列上,只因驸马反对,才摘下来了。”

  他说的驸马是长孙冲。

  长孙无忌冷冷道:“是老夫让他反对的。”

  此话一出,韩瑷和来济也吃了一惊,他们也是刚被叫来,并不清楚长孙无忌目的。

  韩瑷道:“长孙公,您这是为何?”

  长孙无忌道:“这几日,你们就不觉得不对劲吗?”

  来济拱手道:“还请太尉指教。”

  长孙无忌站起身,缓缓走到一幅山水画前。

  “前几日,陛下改革科举,增加两个题目,你们可还记得。”

  韩瑷道:“自然记得,把乙第的难度降低不少,我本想据理力争,却被来相拦住。”

  长孙无忌道:“由此可见,陛下对此次科举,应非常重视。”

  韩瑷与来济对视一眼,都点了点头。

  长孙无忌道:“如此重要的一次科举,陛下应从清流之中,选一个铁面无私之人做考官,为何选崔郎中?”

  崔文翰听完后,面色大变。

  韩瑷道:“会不会是陛下见咱们最近没有跟他为难,主动示好?”

  长孙无忌摇了摇头:“他是天子,近来顺风顺水,只会锐气更甚,何来示好之举?”

  来济道:“那您的意思是……”

  长孙无忌沉声道:“陛下故意让崔郎中当主考官,可能另有目的。”

  韩瑷失声道:“什么目的?”

  长孙无忌道:“你们想想,若这次科举,都是世家子进榜,朝堂官员必定对我等生出怨气,到时,必有人弹劾崔郎中,陛下就可借题发挥,进一步改革科举。”

  韩瑷道:“主考官根据通榜,优先考虑通榜上的考生,这是祖制,他们用什么理由弹劾?”

  长孙无忌看了崔文翰一眼,道:“崔郎中仔细想想,除通榜外,这次科举,可留下什么把柄?”

  崔文翰陪笑道:“下官一向谨慎,绝不敢徇私舞弊,太尉尽可放心。”

  长孙无忌观他表情,知他没有说老实话,淡淡道:“无论如何,通榜必须改。”

  韩瑷和来济都问:“怎么改?”

  长孙无忌朝三人招了招手,低声交代了几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我妻武则天,大唐,我妻武则天最新章节,大唐,我妻武则天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