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历史的天空》,从十四岁半入行,拍的电视剧电影加起来近十部,刘伊妃从来没花费过这么长时间去准备一部作品。
从拿到剧本起的通盘研读,切磋琢磨。
到后来生日事件后远赴北美,和张纯如朝夕相处,阅读她的著作和手稿、手记。
此间前后一年,张纯如读过的资料她都读过,而且是高强度、高密度地直接看她搜集的史料和影像资料、录音文件。
知道自己天赋不够,那就只能天道酬勤,先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
如果演的不好,那把我自己变成你,总行了吧?
这也是刘伊妃体验生活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神萎靡,差一点PTSD的原因,太投入了。
后来葛西雄和太郎父子整出的《历史的天空》剧本初审事件,当时问界的做法是在网络上抛出两部剧本的对比,供大家比较。
直到路老板授意自己的手套老董,一套组合拳带走了这对父子,当时的她就坐在车里,透过宾利的前档,像是在看一场电影。
今天这个场合也就是张纯如不在,也不适合在。
除了她之外,要论对这段惨痛历史和细节的熟知程度,刘伊妃堪称专业级了。
听到刘伊妃主动请缨来应对复杂局面,居文沛惊讶地看着这位秀骨清姿,眉眼如画的内地女星。
这一刻只觉得以前那个灵动仙气的赵灵儿、清冷疏离的小龙女,这一两年里像是又有了些许变化——
在依旧如故的美丽温婉里,又多了些经过角色、生活淬炼的坚韧和锋芒。
像是带着电影中张纯如的气质走出了银幕,但又确确实实是她自己。
身边的路宽眉梢微动,默不作声地听着小刘调整好话筒后的对答,很放心地将场面交给她。
这些年来,两人一起经历过的波折太多。
香江小天王截胡、周军和华艺黑料攻击、水磨镇车祸、邓温迪恶意构陷、右翼疯狂骚扰。。。
开始是路老板给还没长大的小姑娘撑伞,再后来是两人并肩面对这世上的风雨。
凡六七载,携手同行,共赴诸难,每临危局,皆能配合默契,险处还生。
“看来百田记者今天是有备而来。”
刘伊妃微笑看着专程挑事的右翼记者:“你讲的这位陆导演,因为触犯国家法律被绳之以法,个中原因我们今天不讨论。”
百田尚树知道路桑是大大滴狡猾,但还没有特别看得起这位花瓶一样的女演员:
“我们今天只讲艺术和作品,从剧本上来讨论路桑的电影,做一些文化交流。”
“至于这位陆导演发生了什么,是不是被人诬告陷于囹圄,我不关心。”
小刘心里哂笑,被你个老鬼子一屁蒙对了,就是洗衣机干的“坏事”!
她面色清冷:“那好,我同你聊一聊你所谓的艺术和作品。”
“评价一部历史传记片的优劣,底线是要还原事实,不能虚构妄想,这个观点你认可吗?”
“认可。”百田尚树微笑:“所以我才认为路桑电影里把日苯兵的形象通通打入谷底,是不恰当的,这太脸谱化,也不符合事实。”
“和你们中国这位陆钏导演的剧本,有一定差距。”
“看来你还是比较无知啊,百田先生。”
小刘的言辞突然锋芒毕露,记者们对着她一顿快门咔嚓,镜头里的女演员脊背笔直如青竹,眸光沉静似寒潭。
“你手里的剧本我也看过,我简单提几点违背历史事实的细节吧。”
“第一,陆钏的剧本刻意淡化拉贝先生在救助难民中的作用,为了突出情绪,让他给难民们下跪。”
“根据《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和《程瑞芳日记》,真实历史是难民们给他下跪。”
“第二,陆钏剧本中的唐先生,即拉贝的秘书,原型就是《历史的天空》中的韩湘林,是个有担当的中国人,在战时担任国际委员会的后勤主任,救助了很多可怜人。”
“但在你手里的这份剧本里,韩湘林是个不折不扣的汉奸,卖主求荣。”
“第三,陆钏剧本中把大屠杀和慰安妇制度混为一谈,而根据张纯如的考证,后者的设立时间在1938年1月,而不是1937年年末。”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以上说的观点有《拉》、《魏》等诸多东西方普遍认可的史料证实,百田尚树如果感兴趣,剧组可以让历史顾问团队给你上上课。”
“说得好!”、“太棒了!”
居文沛等在场的华人媒体立刻奉上热烈掌声,真是令人惊喜的应答,看来能在电影里演成这样,是真的下了死功夫的。
百田尚树脸色青一阵白一阵,他也是在观影过程中发现问题,想了这么一个办法来胡搅蛮缠。
这份剧本和《楠方》的报道都是临时传真到酒店,专程拿来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用以混淆视听。
他哪里知道太郎这把枪这么废物,这么多历史常识问题的错漏,你拍尼玛的电影啊?
历史题材剧本,连基本跟史实的吻合都做不到,就跟写历史频道乱弹琴一样,是不会有说服力的。
百田尚树发现自己真的“上树”了,有些进退失据的窘迫。
身后同行们的窃窃私语,上下打量这位《产经》评论员的目光,都有若实质地叫他难堪。
“百田记者?百田记者?”刘伊妃“善意”地提醒年过半百、鬓角灰白的右翼记者:“你如果还有问题,不妨回座位坐着讲,但最好遵守现场秩序。”
少女睫毛轻颤,颊边梨涡若隐若现,分明是娇憨模样,吐出的字句却绵里藏针。
居文沛总算寻着了机会,同一帮华人媒体一起鼓噪施压,驱退了老记者。
百田尚树脸皮比城墙还要厚,对着台上剧组、台下记者们分别鞠躬:“我保留我的意见,至于刘小姐指出的问题,我会再研究,打扰了!”
说着径直离开了采访现场。
最遗憾还是西方媒体。
除了专业的电影媒体外,这里面其实也不乏索尼、东芝、丰田等企业暗中联系的墙头草。
如果刚刚真的能“两败俱伤”,或者辩出个有争议的局面,他们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写就雄文。
特别是路宽,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他现在是很多西方媒体的靶子。
譬如今天现场第一排的德国顶级媒体《明镜周刊》,在后世5月刊登《北平的谎言》一文,言称东大通过奥运粉饰任权问题。
法国最权威的电影类综合媒体《费加罗报》,也是戛纳影展的官方合作新闻媒体,在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期间被暴徒袭击时,把袭击者描述为“自由卫士”。
北美的《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自不必提,都是老黑子了。
因为路宽的身份、财富、名望、地位,以及六七年以来在国内外编织、串联起来的利益网络,他免受了很多攻击和困扰。
但就像他在电影中所讽刺的,整个西方对于正在崛起的东大的昭彰的恶意,显然也是无处不在的。
这并不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你肩上扛着总导演的头衔,只要你代表了国家利益,就永远是舆论工具的靶子。
一旦他犯错,不说别人,新闻集团转瞬即至。
今天现场路老板不得已的沉默是明智之举,只不过现在的他,也远不是从前孤军奋战的他了。
刘伊妃是个聪慧的女子,在洗衣机主观、客观的打击、磨炼下,特别是这两年经历、见识的多了,成长极快。
一幅他精心绘就了七年的画,中途自己醒悟过来跳出了画框,再与他结合时,已经拥有了完满、成熟的灵魂。
也算是曲线救国了。
百田尚树败退,小情侣的目光在镁光灯下短暂相接。
刘伊妃冲男友微不可见地挑挑眉邀功,台下的快门声骤急如雨,把路宽微笑的表情收束在镜头中。
小鬼子打岔了几分钟,柏林影展的新闻官继续点名。
国内期刊《电影艺术》记者吕松:“路导,借着刚刚的话题继续讲,我们其实之前通过您和陆钏导演两位的剧本对比,除了对待历史细节的还原存在差距外,其实在镜头设计也有很大的差别。”
“陆钏导演剧本的很多关于战争和日军的镜头设计,都比较。。。”
吕松斟酌一下:“都比较雄伟吧可以说,请问路导对于您和他的镜头设计,特别在敏感的战争、屠杀场面上,有什么看法。”
《电影艺术》是国内隶属于文联旗下电影节协会的专业电影杂志,很具有学术性、权威性、行业代表性。
仅从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来看,就显然不是居文沛那种面向大众的科普型电影媒体可比的了。
面对的对象不同,媒体分工自然也不同。
后世太郎的《金陵!金陵!》争议颇多。
暂且不去提他杜撰出的“角川”一角这个最大的争议,仅就太郎的镜头语言来看,也是耐人寻味的很。
譬如他设置了日军跳舞祭祀的戏份,镜头中的鬼子们队列整齐、活力四射,面容青春洋溢;
再譬如他镜头下的行军、队列、军号仪式等都雄壮开阔,不乏仰拍的角度去诠释刻画,加上冷峻的画风,俨然一副“帝国之黎明”既视感。
这究竟有没有问题?
从艺术的角度看,这可以解释为展现侵略者的复杂性,拒绝脸谱化,超越“二元对立”的历史反思。
但关键你太郎是个中国导演啊?!
就像电影中何泽慧院士在自传中所述——科学没有国界,在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一定程度来讲,对于电影这种文化产品,导演在拍摄立场上的歪屁股,比很多领域的落后都要可怕。
在这个问题上,因为前世养母曾文秀被牵扯进某文艺界的运动中,路宽自然是有深刻认知的。
“这个问题很深刻,谢谢吕记者。”
路老板肃声道:“各位都是专业的电影媒体,应该知道1995年彭特克沃的《零点地带》吧?”
台下包括吕松在内的各国电影媒体记者都默然颔首,品味着这位中国导演的潜台词。
彭特克沃在1960年拍摄了一部讲述二战和集中营的《零点地带》。
影片在50年后的1995年,即二战结束50周年纪念之际,因对纳粹集中营中“囚犯管理者”Kapo的复杂刻画,引发了对“道德模糊性”的激烈讨论。
简言之,他和太郎一样,都采用了很多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
比如影片的主人公自杀时,导演用的是平移镜头,但是在成堆的尸体出现后,镜头又被推至高处,最终落在一个张开手臂的天使雕塑上。
即便导演自己不承认,但这个镜头被广泛解读为在庆祝和亵渎被屠杀者,在犹太世界里引起了极大争议!
小刘自然还不太知晓这些弯弯绕绕,听着男友和记者的解读暗暗点头。
“《零点地带》被《电影手册》痛批之后,还连累了《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这样的二战灾难电影。”
“作为导演,我是比较认同《电影手册》的观点的。”
“在大屠杀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题材里,导演对于镜头、剧本、人物的设计,就是导演自身立场的体现。”
“对于艺术家来讲,无论是有什么样的艺术理念和构想——”
“在这样全人类和全民族的人道主义灾难前,此刻都必要让位于道德立场,不能因为自己的镜头语言,给观众造成误导。”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没有商榷的余地的。”
现场的华人媒体都神情激动地鼓掌,认可这位青年导演的深刻认知。
还是回到太郎的《金陵!金陵!》中来,无论此人究竟有无包藏祸心,总之已经被路老板送进去踩缝纫机了。
但他自己所认为的以善良的鬼子为主角更加艺术,却大大地伤害了民族立场和民族感情。
用追求艺术的借口,在这样一个全民族最血腥和疼痛的伤疤上撒盐,是可耻和不负责任的。
这还不像潜伏中的谢若林讲:两根金条,哪一根高尚,哪一根可耻。
因为电影的文化产品属性,在这样的题材里,导演的镜头、角色和拍摄思路确实被赋予了道德感。
中国媒体被叫了两家,新闻官点了德国《明镜周刊》的名。
也许是觉得在老狐狸路宽身上挖不出什大料,后者对有德国血统的汉克斯更感兴趣一些。
“汉克斯先生,您和好莱坞的斯皮尔伯格、伊斯特伍德两位奥斯卡最佳导演都有过合作,和这一次同路宽导演合作,有什么异同和感想?”
这话有些明中立,实贬的意思。
人家两位导演都是奥斯卡最高荣誉获得者,你路宽声势再大,至少目前不是。
只可惜汉克斯在这部电影拍摄过程中已经被完全征服了。
阿甘微微挑眉,摩挲着下巴假装思考,老影帝了。
“史蒂文是用镜头讲述史诗,伊斯特伍德让我明白表演的克制与力量。”
“路给我的感觉。。。很复杂,像是一个疯狂艺术家和苛刻的工程师的集合体,非常偏执,有那么一刻瞬间我们都感觉他精神不大正常——”
他侧头看了眼刘伊妃:“即便对Crystal这样可爱的女朋友都是这样,况且我和摩尔又不会中国功夫,所以也不敢有什么反应。”
台下记者们哄堂大笑。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赞叹:
“我不是太喜欢比较导演们之间的差别,在我看来都是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但如果叫我来评判的话。”
“斯皮尔伯格是电影界的交响乐指挥,伊斯特伍德是西部片的传奇枪手,路更像一个拿着画笔的炼金术士,总能在你以为‘这已经是极限’的时候,变出更惊人的东西。”
汉克斯回答完毕,对着路老板幽了一默:“Boss,记得帮我回美国的飞机升个舱。”
又是一阵掌声加欢笑,鬼子记者走掉以后,采访现场就比较和谐了。
中国媒体的助攻型发问,汉克斯和摩尔的口径一致,还有刘伊妃的驾轻就熟。
也许是觉得实在挖不出什么大新闻,采访后期的问题几乎都给到了小刘。
香江《文汇报》:“伊妃你好,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为贴近张纯如的形象,你不仅研读大量史料,甚至因沉浸角色产生心理压力,发生了一些小状况。”
“这种忘我的表演方式是否的常态?如何平衡投入与自我保护?”
因为准备报考人艺,出国前很是研究了一番表演理论的小刘拿起话筒:“其实路宽导演、汉克斯、摩尔都在拍摄过程中一直提醒我这个问题。”
“我自己后来也反思了很多,最后的小波折差点就让电影如期上映和展映成了问题。”
“从斯坦尼的角度讲,是要演员成为角色,就像张纯如女士的愤怒与悲伤,我必须先理解它,才能让观众相信它。”
“而布莱希特则要演员观察角色,演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像站在镜子前,既能投入,又能随时抽离。”
“但也许是我对表演的理解还比较片面,我只能像格洛托夫斯基训练法里要求的一样——”
“像剥洋葱一样去表演,一层一层地撕开自己,自然而然地流泪,即抒发情绪。”
一位德国记者举手:“Crystal,你是学习格洛托夫斯基流派的吗,那应该知道德国的梅尔辛。”
“是的,我知道。电影中福田永助的扮演者冯远争先生,就是梅尔辛的弟子。”
小刘笑道:“这次来德国,冯特意请我给他的老师带了礼物,我会去专程拜访、学习。”
露特梅尔辛是20世纪后期格洛托夫斯基表演学派的重要传承人,以身体训练与心理挖掘的结合著称。
她崇尚的表演教学方法是去技术化,专注于演员身体与情感的极限探索。
小刘这种演员的身体条件和基础,会是她欣赏的那一卦。
《好莱坞报道》记者提问:“我们关注到柏林影展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后,是1992年27岁的张漫玉小姐。”
“Crystal今年20岁,对自己的获奖有预期吗,觉得自己能否竞争一下柏林影后,像92年的张漫玉和95年的萧芳芳两位华人女演员一样?”
小刘姣好的面容带着一丝恬淡,自然将垂落的发丝别到耳后:
“三年前漫玉姐凭借《清洁》在戛纳拿到影后桂冠,当时我就坐在台下,说实话我心里羡慕极了。”
“对于演员来讲,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是最值得开心的事情。”
“至于能否在这样的年龄斩获桂冠,那是评委的事,我负责演戏,他们负责惊喜。”
这话讲得坦诚也谦逊,可谓用演员最本真的热情做了回应,博得了很多西方记者的好感。
时间过得很快,世界公认的两家专业媒体之一的《电影手册》获得了最后一个发问的机会:
“请问路导,我们从影展官方得到的消息,您这一次带来的拷贝有几个不同时长的版本,请问是有什么考虑?”
法国的《电影手册》、英国的《视与听》是全球公认的两个权威电影媒体,后者从柏林官方拿到这样的消息不奇怪。
“《历史的天空》目前我剪了三个版本。”
“一个是五个小时的加长版,很多历史镜头、拉贝和魏特琳在金陵的事迹都会详细展开,而不是像这一版提纲挈领,选取精华和人物矛盾焦点。”
“一版是导演剪辑版,时长在3个半小时左右,主要是我自己的实验电影,用了很多拍摄中奇思妙想的探索镜头,用来跟同行们交流,马丁·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昆汀在北美都提前看过。”
“还有一部就是大家看到的公映版,缩减到了2个半小时,其实也相当考验观众的耐性了。”
电影的剪辑是赋予电影二次生命的过程,不同的使用目的和不同美学观点的人来剪,带来的效果大相径庭。
加长版和标准版、缩减版的取舍,很考验导演个人对市场的研判能力。
电影史上不乏一些公映的时候惨淡收场的烂片,但是在加长版中复活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往事》。
意大利导演莱昂当初推掉了《教父》的拍摄准备这部恢宏巨作,因为没有终剪权,最后229分钟被制片方华纳兄弟剪掉了一半。
资本家们把后世观众很喜欢的闪回画面,如“中国剧院”鸦片馆场景、黛博拉与面条的情感线细节大量删减,最后大扑。
很跌宕起伏的是2004年,英国的《视与听》杂志把把莱昂生前251分钟的导演剪辑版重新拿到戛纳首映,宣传“让电影回归初衷”。
最后口碑逆转,在全球艺术影院上映,彻底扭转了影片的评价。
但导演莱昂在1984年面对《教父》的大爆和《美国往事》的大扑,抑郁成疾后在当年就去世,真真地属于被资本坑杀了。
从这个角度看,加长版对于完整地阐述导演理念是有好处的,不过路宽还是选择了最贴近市场的标准版,没有一意孤行去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永远不要挑战观众。
因为电影的场景和主题太过严肃、压抑,即便是利用三线叙事、不断地给观众解压、商业化改编来推动观影的持续性,但加长版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最为反面的例子,是洗衣机的狐朋狗友哈维曾经反其道而行之,帮助多纳多尼的《天堂电影院》起死回生——
《天堂电影院》最初版本长达175分钟,内容冗长、节奏缓慢,其中几段主人公的感情戏不仅多余还特别狗血。
被犹太安禄山独断专行地剪成了124分钟的公映版上映,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成为一代影史经典。
从这个角度看,哈维在酒色财气之外,是很有几把刷子的。
准备了五年的剧本,拍摄了一年半的电影,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新年第一天,算是迎来了一场开门红。
无数的影迷、嘉宾、记者们开始为《历史的天空》感到疯狂。
没有人想到这位中国导演在《返老还童》之后,依然能在叙事手法、镜头语言、场面调度上有这么大的进步和提高。
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疯狂的结果很明显——全世界的媒体记者们要求采访加场,德国和欧洲云集的观众们要求电影节加场。
路老板带着剧组每天马不停蹄地奔忙在宣传、采访,以及和当地和平组织沟通交流的路上。
既是为欧洲票房做好前置性宣传,也是为十几天后的奥斯卡开始造势。
与此同时,哈维和北美问界的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开始同北美院线进行最后的确认沟通,将在2500块屏幕同时开画!
这个数字对于这样的题材来讲不可谓不高,很显然柏林前方传来的重大利好是推动因素之一。
首映后第二天,本届柏林影展的第一部电影场刊评分,以及欧美主流电影媒体的官方评论密集出炉。
《历史的天空》也如期开始了对柏林金熊的展望。
从拿到剧本起的通盘研读,切磋琢磨。
到后来生日事件后远赴北美,和张纯如朝夕相处,阅读她的著作和手稿、手记。
此间前后一年,张纯如读过的资料她都读过,而且是高强度、高密度地直接看她搜集的史料和影像资料、录音文件。
知道自己天赋不够,那就只能天道酬勤,先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
如果演的不好,那把我自己变成你,总行了吧?
这也是刘伊妃体验生活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神萎靡,差一点PTSD的原因,太投入了。
后来葛西雄和太郎父子整出的《历史的天空》剧本初审事件,当时问界的做法是在网络上抛出两部剧本的对比,供大家比较。
直到路老板授意自己的手套老董,一套组合拳带走了这对父子,当时的她就坐在车里,透过宾利的前档,像是在看一场电影。
今天这个场合也就是张纯如不在,也不适合在。
除了她之外,要论对这段惨痛历史和细节的熟知程度,刘伊妃堪称专业级了。
听到刘伊妃主动请缨来应对复杂局面,居文沛惊讶地看着这位秀骨清姿,眉眼如画的内地女星。
这一刻只觉得以前那个灵动仙气的赵灵儿、清冷疏离的小龙女,这一两年里像是又有了些许变化——
在依旧如故的美丽温婉里,又多了些经过角色、生活淬炼的坚韧和锋芒。
像是带着电影中张纯如的气质走出了银幕,但又确确实实是她自己。
身边的路宽眉梢微动,默不作声地听着小刘调整好话筒后的对答,很放心地将场面交给她。
这些年来,两人一起经历过的波折太多。
香江小天王截胡、周军和华艺黑料攻击、水磨镇车祸、邓温迪恶意构陷、右翼疯狂骚扰。。。
开始是路老板给还没长大的小姑娘撑伞,再后来是两人并肩面对这世上的风雨。
凡六七载,携手同行,共赴诸难,每临危局,皆能配合默契,险处还生。
“看来百田记者今天是有备而来。”
刘伊妃微笑看着专程挑事的右翼记者:“你讲的这位陆导演,因为触犯国家法律被绳之以法,个中原因我们今天不讨论。”
百田尚树知道路桑是大大滴狡猾,但还没有特别看得起这位花瓶一样的女演员:
“我们今天只讲艺术和作品,从剧本上来讨论路桑的电影,做一些文化交流。”
“至于这位陆导演发生了什么,是不是被人诬告陷于囹圄,我不关心。”
小刘心里哂笑,被你个老鬼子一屁蒙对了,就是洗衣机干的“坏事”!
她面色清冷:“那好,我同你聊一聊你所谓的艺术和作品。”
“评价一部历史传记片的优劣,底线是要还原事实,不能虚构妄想,这个观点你认可吗?”
“认可。”百田尚树微笑:“所以我才认为路桑电影里把日苯兵的形象通通打入谷底,是不恰当的,这太脸谱化,也不符合事实。”
“和你们中国这位陆钏导演的剧本,有一定差距。”
“看来你还是比较无知啊,百田先生。”
小刘的言辞突然锋芒毕露,记者们对着她一顿快门咔嚓,镜头里的女演员脊背笔直如青竹,眸光沉静似寒潭。
“你手里的剧本我也看过,我简单提几点违背历史事实的细节吧。”
“第一,陆钏的剧本刻意淡化拉贝先生在救助难民中的作用,为了突出情绪,让他给难民们下跪。”
“根据《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和《程瑞芳日记》,真实历史是难民们给他下跪。”
“第二,陆钏剧本中的唐先生,即拉贝的秘书,原型就是《历史的天空》中的韩湘林,是个有担当的中国人,在战时担任国际委员会的后勤主任,救助了很多可怜人。”
“但在你手里的这份剧本里,韩湘林是个不折不扣的汉奸,卖主求荣。”
“第三,陆钏剧本中把大屠杀和慰安妇制度混为一谈,而根据张纯如的考证,后者的设立时间在1938年1月,而不是1937年年末。”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以上说的观点有《拉》、《魏》等诸多东西方普遍认可的史料证实,百田尚树如果感兴趣,剧组可以让历史顾问团队给你上上课。”
“说得好!”、“太棒了!”
居文沛等在场的华人媒体立刻奉上热烈掌声,真是令人惊喜的应答,看来能在电影里演成这样,是真的下了死功夫的。
百田尚树脸色青一阵白一阵,他也是在观影过程中发现问题,想了这么一个办法来胡搅蛮缠。
这份剧本和《楠方》的报道都是临时传真到酒店,专程拿来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用以混淆视听。
他哪里知道太郎这把枪这么废物,这么多历史常识问题的错漏,你拍尼玛的电影啊?
历史题材剧本,连基本跟史实的吻合都做不到,就跟写历史频道乱弹琴一样,是不会有说服力的。
百田尚树发现自己真的“上树”了,有些进退失据的窘迫。
身后同行们的窃窃私语,上下打量这位《产经》评论员的目光,都有若实质地叫他难堪。
“百田记者?百田记者?”刘伊妃“善意”地提醒年过半百、鬓角灰白的右翼记者:“你如果还有问题,不妨回座位坐着讲,但最好遵守现场秩序。”
少女睫毛轻颤,颊边梨涡若隐若现,分明是娇憨模样,吐出的字句却绵里藏针。
居文沛总算寻着了机会,同一帮华人媒体一起鼓噪施压,驱退了老记者。
百田尚树脸皮比城墙还要厚,对着台上剧组、台下记者们分别鞠躬:“我保留我的意见,至于刘小姐指出的问题,我会再研究,打扰了!”
说着径直离开了采访现场。
最遗憾还是西方媒体。
除了专业的电影媒体外,这里面其实也不乏索尼、东芝、丰田等企业暗中联系的墙头草。
如果刚刚真的能“两败俱伤”,或者辩出个有争议的局面,他们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写就雄文。
特别是路宽,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他现在是很多西方媒体的靶子。
譬如今天现场第一排的德国顶级媒体《明镜周刊》,在后世5月刊登《北平的谎言》一文,言称东大通过奥运粉饰任权问题。
法国最权威的电影类综合媒体《费加罗报》,也是戛纳影展的官方合作新闻媒体,在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期间被暴徒袭击时,把袭击者描述为“自由卫士”。
北美的《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自不必提,都是老黑子了。
因为路宽的身份、财富、名望、地位,以及六七年以来在国内外编织、串联起来的利益网络,他免受了很多攻击和困扰。
但就像他在电影中所讽刺的,整个西方对于正在崛起的东大的昭彰的恶意,显然也是无处不在的。
这并不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你肩上扛着总导演的头衔,只要你代表了国家利益,就永远是舆论工具的靶子。
一旦他犯错,不说别人,新闻集团转瞬即至。
今天现场路老板不得已的沉默是明智之举,只不过现在的他,也远不是从前孤军奋战的他了。
刘伊妃是个聪慧的女子,在洗衣机主观、客观的打击、磨炼下,特别是这两年经历、见识的多了,成长极快。
一幅他精心绘就了七年的画,中途自己醒悟过来跳出了画框,再与他结合时,已经拥有了完满、成熟的灵魂。
也算是曲线救国了。
百田尚树败退,小情侣的目光在镁光灯下短暂相接。
刘伊妃冲男友微不可见地挑挑眉邀功,台下的快门声骤急如雨,把路宽微笑的表情收束在镜头中。
小鬼子打岔了几分钟,柏林影展的新闻官继续点名。
国内期刊《电影艺术》记者吕松:“路导,借着刚刚的话题继续讲,我们其实之前通过您和陆钏导演两位的剧本对比,除了对待历史细节的还原存在差距外,其实在镜头设计也有很大的差别。”
“陆钏导演剧本的很多关于战争和日军的镜头设计,都比较。。。”
吕松斟酌一下:“都比较雄伟吧可以说,请问路导对于您和他的镜头设计,特别在敏感的战争、屠杀场面上,有什么看法。”
《电影艺术》是国内隶属于文联旗下电影节协会的专业电影杂志,很具有学术性、权威性、行业代表性。
仅从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来看,就显然不是居文沛那种面向大众的科普型电影媒体可比的了。
面对的对象不同,媒体分工自然也不同。
后世太郎的《金陵!金陵!》争议颇多。
暂且不去提他杜撰出的“角川”一角这个最大的争议,仅就太郎的镜头语言来看,也是耐人寻味的很。
譬如他设置了日军跳舞祭祀的戏份,镜头中的鬼子们队列整齐、活力四射,面容青春洋溢;
再譬如他镜头下的行军、队列、军号仪式等都雄壮开阔,不乏仰拍的角度去诠释刻画,加上冷峻的画风,俨然一副“帝国之黎明”既视感。
这究竟有没有问题?
从艺术的角度看,这可以解释为展现侵略者的复杂性,拒绝脸谱化,超越“二元对立”的历史反思。
但关键你太郎是个中国导演啊?!
就像电影中何泽慧院士在自传中所述——科学没有国界,在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一定程度来讲,对于电影这种文化产品,导演在拍摄立场上的歪屁股,比很多领域的落后都要可怕。
在这个问题上,因为前世养母曾文秀被牵扯进某文艺界的运动中,路宽自然是有深刻认知的。
“这个问题很深刻,谢谢吕记者。”
路老板肃声道:“各位都是专业的电影媒体,应该知道1995年彭特克沃的《零点地带》吧?”
台下包括吕松在内的各国电影媒体记者都默然颔首,品味着这位中国导演的潜台词。
彭特克沃在1960年拍摄了一部讲述二战和集中营的《零点地带》。
影片在50年后的1995年,即二战结束50周年纪念之际,因对纳粹集中营中“囚犯管理者”Kapo的复杂刻画,引发了对“道德模糊性”的激烈讨论。
简言之,他和太郎一样,都采用了很多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
比如影片的主人公自杀时,导演用的是平移镜头,但是在成堆的尸体出现后,镜头又被推至高处,最终落在一个张开手臂的天使雕塑上。
即便导演自己不承认,但这个镜头被广泛解读为在庆祝和亵渎被屠杀者,在犹太世界里引起了极大争议!
小刘自然还不太知晓这些弯弯绕绕,听着男友和记者的解读暗暗点头。
“《零点地带》被《电影手册》痛批之后,还连累了《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这样的二战灾难电影。”
“作为导演,我是比较认同《电影手册》的观点的。”
“在大屠杀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题材里,导演对于镜头、剧本、人物的设计,就是导演自身立场的体现。”
“对于艺术家来讲,无论是有什么样的艺术理念和构想——”
“在这样全人类和全民族的人道主义灾难前,此刻都必要让位于道德立场,不能因为自己的镜头语言,给观众造成误导。”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没有商榷的余地的。”
现场的华人媒体都神情激动地鼓掌,认可这位青年导演的深刻认知。
还是回到太郎的《金陵!金陵!》中来,无论此人究竟有无包藏祸心,总之已经被路老板送进去踩缝纫机了。
但他自己所认为的以善良的鬼子为主角更加艺术,却大大地伤害了民族立场和民族感情。
用追求艺术的借口,在这样一个全民族最血腥和疼痛的伤疤上撒盐,是可耻和不负责任的。
这还不像潜伏中的谢若林讲:两根金条,哪一根高尚,哪一根可耻。
因为电影的文化产品属性,在这样的题材里,导演的镜头、角色和拍摄思路确实被赋予了道德感。
中国媒体被叫了两家,新闻官点了德国《明镜周刊》的名。
也许是觉得在老狐狸路宽身上挖不出什大料,后者对有德国血统的汉克斯更感兴趣一些。
“汉克斯先生,您和好莱坞的斯皮尔伯格、伊斯特伍德两位奥斯卡最佳导演都有过合作,和这一次同路宽导演合作,有什么异同和感想?”
这话有些明中立,实贬的意思。
人家两位导演都是奥斯卡最高荣誉获得者,你路宽声势再大,至少目前不是。
只可惜汉克斯在这部电影拍摄过程中已经被完全征服了。
阿甘微微挑眉,摩挲着下巴假装思考,老影帝了。
“史蒂文是用镜头讲述史诗,伊斯特伍德让我明白表演的克制与力量。”
“路给我的感觉。。。很复杂,像是一个疯狂艺术家和苛刻的工程师的集合体,非常偏执,有那么一刻瞬间我们都感觉他精神不大正常——”
他侧头看了眼刘伊妃:“即便对Crystal这样可爱的女朋友都是这样,况且我和摩尔又不会中国功夫,所以也不敢有什么反应。”
台下记者们哄堂大笑。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赞叹:
“我不是太喜欢比较导演们之间的差别,在我看来都是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但如果叫我来评判的话。”
“斯皮尔伯格是电影界的交响乐指挥,伊斯特伍德是西部片的传奇枪手,路更像一个拿着画笔的炼金术士,总能在你以为‘这已经是极限’的时候,变出更惊人的东西。”
汉克斯回答完毕,对着路老板幽了一默:“Boss,记得帮我回美国的飞机升个舱。”
又是一阵掌声加欢笑,鬼子记者走掉以后,采访现场就比较和谐了。
中国媒体的助攻型发问,汉克斯和摩尔的口径一致,还有刘伊妃的驾轻就熟。
也许是觉得实在挖不出什么大新闻,采访后期的问题几乎都给到了小刘。
香江《文汇报》:“伊妃你好,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为贴近张纯如的形象,你不仅研读大量史料,甚至因沉浸角色产生心理压力,发生了一些小状况。”
“这种忘我的表演方式是否的常态?如何平衡投入与自我保护?”
因为准备报考人艺,出国前很是研究了一番表演理论的小刘拿起话筒:“其实路宽导演、汉克斯、摩尔都在拍摄过程中一直提醒我这个问题。”
“我自己后来也反思了很多,最后的小波折差点就让电影如期上映和展映成了问题。”
“从斯坦尼的角度讲,是要演员成为角色,就像张纯如女士的愤怒与悲伤,我必须先理解它,才能让观众相信它。”
“而布莱希特则要演员观察角色,演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像站在镜子前,既能投入,又能随时抽离。”
“但也许是我对表演的理解还比较片面,我只能像格洛托夫斯基训练法里要求的一样——”
“像剥洋葱一样去表演,一层一层地撕开自己,自然而然地流泪,即抒发情绪。”
一位德国记者举手:“Crystal,你是学习格洛托夫斯基流派的吗,那应该知道德国的梅尔辛。”
“是的,我知道。电影中福田永助的扮演者冯远争先生,就是梅尔辛的弟子。”
小刘笑道:“这次来德国,冯特意请我给他的老师带了礼物,我会去专程拜访、学习。”
露特梅尔辛是20世纪后期格洛托夫斯基表演学派的重要传承人,以身体训练与心理挖掘的结合著称。
她崇尚的表演教学方法是去技术化,专注于演员身体与情感的极限探索。
小刘这种演员的身体条件和基础,会是她欣赏的那一卦。
《好莱坞报道》记者提问:“我们关注到柏林影展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后,是1992年27岁的张漫玉小姐。”
“Crystal今年20岁,对自己的获奖有预期吗,觉得自己能否竞争一下柏林影后,像92年的张漫玉和95年的萧芳芳两位华人女演员一样?”
小刘姣好的面容带着一丝恬淡,自然将垂落的发丝别到耳后:
“三年前漫玉姐凭借《清洁》在戛纳拿到影后桂冠,当时我就坐在台下,说实话我心里羡慕极了。”
“对于演员来讲,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是最值得开心的事情。”
“至于能否在这样的年龄斩获桂冠,那是评委的事,我负责演戏,他们负责惊喜。”
这话讲得坦诚也谦逊,可谓用演员最本真的热情做了回应,博得了很多西方记者的好感。
时间过得很快,世界公认的两家专业媒体之一的《电影手册》获得了最后一个发问的机会:
“请问路导,我们从影展官方得到的消息,您这一次带来的拷贝有几个不同时长的版本,请问是有什么考虑?”
法国的《电影手册》、英国的《视与听》是全球公认的两个权威电影媒体,后者从柏林官方拿到这样的消息不奇怪。
“《历史的天空》目前我剪了三个版本。”
“一个是五个小时的加长版,很多历史镜头、拉贝和魏特琳在金陵的事迹都会详细展开,而不是像这一版提纲挈领,选取精华和人物矛盾焦点。”
“一版是导演剪辑版,时长在3个半小时左右,主要是我自己的实验电影,用了很多拍摄中奇思妙想的探索镜头,用来跟同行们交流,马丁·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昆汀在北美都提前看过。”
“还有一部就是大家看到的公映版,缩减到了2个半小时,其实也相当考验观众的耐性了。”
电影的剪辑是赋予电影二次生命的过程,不同的使用目的和不同美学观点的人来剪,带来的效果大相径庭。
加长版和标准版、缩减版的取舍,很考验导演个人对市场的研判能力。
电影史上不乏一些公映的时候惨淡收场的烂片,但是在加长版中复活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往事》。
意大利导演莱昂当初推掉了《教父》的拍摄准备这部恢宏巨作,因为没有终剪权,最后229分钟被制片方华纳兄弟剪掉了一半。
资本家们把后世观众很喜欢的闪回画面,如“中国剧院”鸦片馆场景、黛博拉与面条的情感线细节大量删减,最后大扑。
很跌宕起伏的是2004年,英国的《视与听》杂志把把莱昂生前251分钟的导演剪辑版重新拿到戛纳首映,宣传“让电影回归初衷”。
最后口碑逆转,在全球艺术影院上映,彻底扭转了影片的评价。
但导演莱昂在1984年面对《教父》的大爆和《美国往事》的大扑,抑郁成疾后在当年就去世,真真地属于被资本坑杀了。
从这个角度看,加长版对于完整地阐述导演理念是有好处的,不过路宽还是选择了最贴近市场的标准版,没有一意孤行去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永远不要挑战观众。
因为电影的场景和主题太过严肃、压抑,即便是利用三线叙事、不断地给观众解压、商业化改编来推动观影的持续性,但加长版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最为反面的例子,是洗衣机的狐朋狗友哈维曾经反其道而行之,帮助多纳多尼的《天堂电影院》起死回生——
《天堂电影院》最初版本长达175分钟,内容冗长、节奏缓慢,其中几段主人公的感情戏不仅多余还特别狗血。
被犹太安禄山独断专行地剪成了124分钟的公映版上映,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成为一代影史经典。
从这个角度看,哈维在酒色财气之外,是很有几把刷子的。
准备了五年的剧本,拍摄了一年半的电影,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新年第一天,算是迎来了一场开门红。
无数的影迷、嘉宾、记者们开始为《历史的天空》感到疯狂。
没有人想到这位中国导演在《返老还童》之后,依然能在叙事手法、镜头语言、场面调度上有这么大的进步和提高。
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疯狂的结果很明显——全世界的媒体记者们要求采访加场,德国和欧洲云集的观众们要求电影节加场。
路老板带着剧组每天马不停蹄地奔忙在宣传、采访,以及和当地和平组织沟通交流的路上。
既是为欧洲票房做好前置性宣传,也是为十几天后的奥斯卡开始造势。
与此同时,哈维和北美问界的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开始同北美院线进行最后的确认沟通,将在2500块屏幕同时开画!
这个数字对于这样的题材来讲不可谓不高,很显然柏林前方传来的重大利好是推动因素之一。
首映后第二天,本届柏林影展的第一部电影场刊评分,以及欧美主流电影媒体的官方评论密集出炉。
《历史的天空》也如期开始了对柏林金熊的展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最新章节,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最新章节,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