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经念经……”

  “迟早真让他们把六道轮回给念出来。”

  新夏,

  两个何博正在散步。

  他们来到了一处寺庙里面,里面的比丘们正用很特殊的腔调,吟诵着用翻译为诸夏文字的经书。

  夏国的水伯溜达过去,

  一阵清风胡乱的将旁边的经文翻过几页,显露出那笔墨颇新的字迹。

  这是某位新夏贵人亲手书写的,

  这场法会,

  也是他所资助的,目的是为了向神灵祈祷,让自己最近夭折的可怜孩子,转生到新的富贵人家中,再享长寿无忧的生活。

  “怎么一下子就泛滥成这样呢?”

  何博想起当初张骞出使过来的时候,比丘们还受到夏帝的管控,庙宇的修建也是管理严格。

  “因为他妻子都走在他前面了。”

  水伯告诉他,“当时那年迈的夏帝带着自己的皇后太子去山脚下的行宫避暑,因为路途颇为奔波,那一年太阳也毒辣……先是皇后去了,再是太子也去了。”

  夏帝跟自己的皇后,称得上是“青梅竹马”。

  长大成婚后,感情也非常好,即便后宫之中仍有佳丽,但从未分薄过皇后的恩宠。

  他们的孩子一出生,未满周岁便被立为太子,十多岁时便被夏帝带在身边,学习处理朝政。

  由此可见,

  对于自己的家人,夏帝是很上心的。

  奈何天意弄人,

  他们却都走在了夏帝前面,而且由于皇后去世于那靠近高耸巨山的行宫中,太子去世于巡视南方边境的路上,

  水伯没能收拢住他们的魂魄。

  毕竟没有本体加持,

  他这个分身可没办法跑太远。

  而本体显然也更加看重中原那边的事情,并没有时刻通过分身,窥探域外的热情。

  “晚年遭受这样的痛苦,夏帝心里十分难受,便开始寻求起神佛的抚慰来。”

  别的不说,

  在面临痛苦之时,

  宗教的确是一味可以麻痹精神的药物。

  上行下效,

  在皇帝带头追求起飘渺的神佛之后,夏国上下很快便跟上。

  不论真情假意,

  总归不能落后于潮流。

  何博能够理解这种行为。

  他凑过去观看那本经文,发现上面写的语句,都是用诸夏雅言写的,且贯彻了信达雅的原则,并没有像后世那样,单纯的音译成一堆晦涩难懂,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文章。

  分身知道他的心思,便又说道:“这是必要的诚意。”

  “如果连翻译都做不好,比丘们可没办法活得这么滋润。”

  按照后世的经验,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原广泛的流行起来,是凑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

  那恐怖的乱世,让达官显贵都忧虑于自保,何况于平民百姓?

  如此,

  生时难有期待,还不如去期待死后或者来世。

  是故,当时的比丘们对着信众口绽莲花即可,至于经文……写的越发玄妙,还能越发让人信服呢!

  可夏国这边,却没办法给比丘们提供这样的时代背景。

  在没有失去生活希望的时候,

  诸夏后裔走到哪里,都是重视实际的。

  纵使有成仙长生的妄念,也是追求这一辈子飞升,而不是等着下一辈子。

  所以,比丘们若不愿意放下身段,仔细琢磨诸夏的智慧,主动融入其中,那夏国子民可懒得理他们。

  若这群光头上门要饭,

  连两句君子们听得懂的吉祥话都不说,八成是要被驱赶的。

  “的确有这样的可能啊!”

  何博看了会书,又看下那些形容神色,因为诸夏风气的渗入,逐渐温和雅致起来的比丘们,不由得应下前头分身的话。

  “我在中原那边,负责地狱奖罚的事物也少一些了。”

  除却因为汉朝一统且安定,使得人心较之乱世,要清净许多外,也在于时至于汉,祭祀、丧葬的制度,同过去几百年也有了一定的区别:

  仍旧会有哭丧、停灵的事,

  但在其人下葬之时,会有专门的子孙为先人打幡引路;葬后七天,子孙还要拿着那块幡布,爬到屋顶上招摇,以示“归家莫入迷途”。

  仍旧会有《告土伯书》随葬,

  但在其书上,写明其人的随葬品几何后,会着重强调此人生前所犯之罪,已在阳世得到了惩罚,至于冥土,望鬼神能以常人待之,莫要再论其罪过。

  由此可见,

  这几百年来阴间鬼神惩恶扬善的事,是被活人给听进去了的。

  而人心之变,

  阴间的律法也随之变动。

  “反正是与时俱进的。”

  “就看你这边什么时候,被活人念叨出新情况了!”

  晦涩难懂的佛经,已经被翻译成诸夏君子可以接受、可以解读的内容,

  比丘们在诸夏风气的浸染,以及前几代夏王的重拳捶打下,也已经被腌制入味,揉捏成诸夏的模样,不至于再被夏人视为“夷教”。

  夏使将佛经作为国礼,呈送给汉朝皇帝,足以见得佛门马上就要大兴了。

  也许几十年,

  也许上百年,

  变化总会出现的。

  “所以,人何以为人呢?”

  “他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两个何博忽行到一处刑场的上空,俯瞰起下面正被处刑的罪人。

  那是个罪有应得的,

  所以当他受到惩罚后,鬼神都懒得出手,收下他的魂魄,带他进入新夏这边的冥土。

  毕竟管理这边的,只是何博小小的分身,

  如今他所掌控的山川,加起来也不过一掌之数。

  实在没必要见到个鬼就收,搞得这边阴间的“鬼地矛盾”突出。

  于是,

  那罪人的魂魄只能在太阳的炙烤下,痛苦的消散了。

  何博一直盯着他看,想要知道鬼魂消散后,究竟会变成什么玩意儿——

  这样的想法,

  他老早就有了。

  但结果显而易见,

  即便诸夏大地,已经被何博炼化三分之二了,鬼神的眼睛也瞪的像铜铃一样,

  他也没有看清那倏忽间的变化。

  当何博又跑到另一处地方,见证一位妇人的生产后,

  他同样没能从那新生的,蠕动着自己稚嫩肉体的婴儿身上,看出其灵魂的由来。

  何博由此,一下子哲学起来,露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的表情。

  水伯便安慰他,“这显然是权柄没到位!”

  “若比丘念经效率不够,我之后想点办法,让阴阳家和名家那群家伙加入其中!”

  中原鬼国对新夏的鬼才出口,其中有不少是百家人物。

  农事自然要上心,

  但新夏这边最大的问题,在于水热,而不在于土地的肥贫。

  只要修缮好了水利,弥补好了老天爷在水旱时节的“精神错乱”问题,那凭借夏国子民开辟出来农田,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粮食,

  夏人是不缺的。

  这也是夏人吃饱了没事,愿意跟比丘们念经的一大原因。

  而身毒这边,崇神拜鬼气息的浓郁,念经辩论风气的流行,便吸引了许多阴阳家和名家的子弟过来。

  阴阳家喜欢说神念鬼,摆弄五行。

  秦汉之时流行的神仙道,以及给贵人炼丹的方士们,有不少是阴阳家杂糅巫觋的结果。

  而名家则喜欢跟人吵架,曾与儒墨并列为百家中的三大“碎嘴子”。

  这样的特性,让他们在夏国这边生活得很好。

  加上身在域外,鬼神对自己和他们的管束都宽松了许多,

  这些家伙便常于阳世活动,跟比丘们有不少接触。

  水伯分身就说,“邹衍他们眼见沙门受人推崇,觉得此教说到底,还残留些许蛮夷之气,旁边还有同样信奉佛陀的身毒人……我诸夏之国,不当举国侍之。”

  “所以,这群家伙最近琢磨着,效仿佛门,也整个教派出来,以示我诸夏在这方面,同样不弱于他人!”

  何博疑惑的发问,“他们想整什么新活?”

  水伯的神色古怪起来。

  他眼睛一眯,嘴巴一张,告诉那善于放养,不屑于跟分身公用一脑的本体:

  “我听说,邹衍他们已经定好了教派的名字,叫它‘太平道’!”

  “穿黄衣服吗?”何博立马严肃的问道。

  “不知道。”

  “如果他们穿黄的,一定要记得出口转内销,把这玩意儿带回中原!”

  何博搓着手,露出了一个期待的笑容。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最新章节,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