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西北就算将门势力复杂,如今大宋有些实力的将门曹潘王杨都在这儿,只缺一个石家,真想动,就是几家一句话的事儿。
但是,事情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问题在哪儿呢?
还是大宋的军制问题。
宋朝军队分为四类:
禁军,是为中央军,均属三衙;
厢军,是为地方兵,属于诸州;
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
蕃兵,则是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保卫本地方的。
宋太祖用周世宗之法,将厢军中的强者都升为禁军,留下来的,都是些没什么战斗力的残兵,用以充数。
所以,当初老曹以一营厢兵打出了昆仑关阻击战,朝中才会无人敢信,都觉得太假了。
至于乡兵、蕃兵,本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不去论他。
所以,所有武力的重心,实际都在禁军。
全国需戍守的地方,派遣禁军轮流前往,谓之“番戍”。
而问题,正出在这个“番戍”之上。
人们在议论宋朝兵制时,大都加以诋毁。认为唐朝之所以强,宋朝之所以弱,是因为宋朝废除了藩镇。
这纯属扯蛋!
唐朝强盛时根本没有藩镇.到玄宗设立藩镇时,是因为国运渐衰改取守势了。
战略后移,把重心放在经营自己的边境上,这才是藩镇形成的原因。
至于藩镇的利弊且不去论它,只说大宋。
宋朝的兵是全出于招募的,和府兵制相反。人们又认为这是宋代兵制的一个缺点,其实不然。
募兵制,虽有其缺点,但在经济上,以及政治上,有其相当的价值。
民间的奸悍无赖之徒,必须要有他的归容之处,最好是能惩治之、感化之,改变他的本质。
此辈在经济上,就是所谓“无赖”,他不能勤事生产,欲惩治之、感化之极难。只有在军队之中,规律最为森严,才可能约束他,使之改变当今社会也存在类似情况。
这种人在军队里呆上10年到20年后,已经过长期的训练,大多数人的本质会改变,可以从事生产,变做一个良民了。
这也是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终宋三百年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一个原因之一。就算有反,也没出去一省之地。
遇饥灾之年,收乡壮以充禁军。想想,年轻的刺头儿都被收走了,老百姓还怎么反?
而从经济上说,本来就宜于分业,平民出饷养兵,全不过问战事,对经济建设是有益无损的。若实行府兵制,则举国皆兵,实至今日乃有此需要。
可兵若真能御敌,平民原不需全体当兵。所以说,募兵之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有其相当的价值。
大宋立法有其深意,只不过所行不能副其所期,利未形而害已见罢了。
而刚刚说到番戍的问题,兵力的逐渐**,番戍之制使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不便于指挥统驭。
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习地形,又和当地的人民没有联络,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费却等于三年一次出征,劳财何其之巨?
更重要的是,每逢水旱偏灾,又多以招兵为救荒之策,于是兵数递增。
宋开国之时,不满20万;太祖末年,已增至37万;太宗末年,增至66万;真宗末年,增至91万。
仁宗时,西夏兵起,增至125万。后虽稍减,仍有116万。
欧阳修说:“天下之财,近自淮甸,远至吴、楚,莫不尽取以归京师。安然无事,而赋敛之重,至于不可复加。”
养兵如此多,即使能战,也存在危机,何况并不能战,对辽对夏,都是隐忍受辱。
好吧,说远了,只说对盐改的影响。
上面已经说了,大宋番戍和后世正好相反。
后世华夏也有轮转番戍,但是,后世轮转的是将领。也就是说,几大军区司令,包括基层军官升迁调职,动的是官,而不是兵。
但大宋正好反过来,动的是兵,而不是将。
三年番代,士兵刚熟悉地方戍卫,就被调走了,劳身劳财不说,也确实不利于防卫。
而如此一来,如果推进盐改,将门要打好招呼的就不是某一个节点的将领,而是几乎要和整个西北的将官达成一致。
再者说,西军几代严整,军力强盛不假,但这也是有代价的。
“大郎也知道,咱们几家将门的立足根本是什么,没有好处,谁跟着你干啊?”
潘丰道出其中真意:“将门之所以叫将门,那是因为咱大宋军官升迁实行的是举荐制。我潘家举兵为将,自然就是我潘家这一系的人。这是将门建立的基础。”
大宋开国,几大名将一代一代这么举荐下来,就跟入党似的,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派别。
“但是,举将是基础,那些见不得人的东西,才是把大伙儿绑在一块儿的定军石!”
“西军本来就没空饷、假饷这些门道,要是再把盐道的油水断了,那谁还跟着咱们干了!”
“没人跟着你,那还叫什么将门?”
“”
唐奕无声一叹,这也是他至今未动军改的重要原因。
按理说,做为一个后世之人,又对历史有着相当的兴趣,唐奕怎么会不知道,大宋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军制。
改了军制,就算唐奕别的什么都不干,大宋的日子也比现在好上不知道多少倍。
可是,为什么他在朝堂和经济上,甚至是文化上,都准备动手脚,唯独不碰军队呢?就算碰,也只在一个阎王营搞点小试点,不敢有任何的大动作?
就是因为,他与将门混得越熟,对大宋军制了解得也就越深,就越不敢动了。
弄不好,就得出乱子,而且是大乱子!
“我也没说断了西军将士的财路。”唐奕解释道。“都不是外人,我就跟你们交个底吧,军制早晚要动。”
“就算我不想动,陛下也早就受不了如此庞大的军费了。”
几人一怔,“怎么动?”
“现在说这些还早”
“只说盐改这个事儿,这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定要做。至于西北军中的油水”
唐奕沉吟了一下,“和下面说,盐路不断也得断,这是国之大事,谁拦路,谁死!”
“但我也不会亏待了将士们,,我另给大家找一条生财之路!”
未完待续。
但是,事情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问题在哪儿呢?
还是大宋的军制问题。
宋朝军队分为四类:
禁军,是为中央军,均属三衙;
厢军,是为地方兵,属于诸州;
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
蕃兵,则是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保卫本地方的。
宋太祖用周世宗之法,将厢军中的强者都升为禁军,留下来的,都是些没什么战斗力的残兵,用以充数。
所以,当初老曹以一营厢兵打出了昆仑关阻击战,朝中才会无人敢信,都觉得太假了。
至于乡兵、蕃兵,本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不去论他。
所以,所有武力的重心,实际都在禁军。
全国需戍守的地方,派遣禁军轮流前往,谓之“番戍”。
而问题,正出在这个“番戍”之上。
人们在议论宋朝兵制时,大都加以诋毁。认为唐朝之所以强,宋朝之所以弱,是因为宋朝废除了藩镇。
这纯属扯蛋!
唐朝强盛时根本没有藩镇.到玄宗设立藩镇时,是因为国运渐衰改取守势了。
战略后移,把重心放在经营自己的边境上,这才是藩镇形成的原因。
至于藩镇的利弊且不去论它,只说大宋。
宋朝的兵是全出于招募的,和府兵制相反。人们又认为这是宋代兵制的一个缺点,其实不然。
募兵制,虽有其缺点,但在经济上,以及政治上,有其相当的价值。
民间的奸悍无赖之徒,必须要有他的归容之处,最好是能惩治之、感化之,改变他的本质。
此辈在经济上,就是所谓“无赖”,他不能勤事生产,欲惩治之、感化之极难。只有在军队之中,规律最为森严,才可能约束他,使之改变当今社会也存在类似情况。
这种人在军队里呆上10年到20年后,已经过长期的训练,大多数人的本质会改变,可以从事生产,变做一个良民了。
这也是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终宋三百年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一个原因之一。就算有反,也没出去一省之地。
遇饥灾之年,收乡壮以充禁军。想想,年轻的刺头儿都被收走了,老百姓还怎么反?
而从经济上说,本来就宜于分业,平民出饷养兵,全不过问战事,对经济建设是有益无损的。若实行府兵制,则举国皆兵,实至今日乃有此需要。
可兵若真能御敌,平民原不需全体当兵。所以说,募兵之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有其相当的价值。
大宋立法有其深意,只不过所行不能副其所期,利未形而害已见罢了。
而刚刚说到番戍的问题,兵力的逐渐**,番戍之制使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不便于指挥统驭。
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习地形,又和当地的人民没有联络,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费却等于三年一次出征,劳财何其之巨?
更重要的是,每逢水旱偏灾,又多以招兵为救荒之策,于是兵数递增。
宋开国之时,不满20万;太祖末年,已增至37万;太宗末年,增至66万;真宗末年,增至91万。
仁宗时,西夏兵起,增至125万。后虽稍减,仍有116万。
欧阳修说:“天下之财,近自淮甸,远至吴、楚,莫不尽取以归京师。安然无事,而赋敛之重,至于不可复加。”
养兵如此多,即使能战,也存在危机,何况并不能战,对辽对夏,都是隐忍受辱。
好吧,说远了,只说对盐改的影响。
上面已经说了,大宋番戍和后世正好相反。
后世华夏也有轮转番戍,但是,后世轮转的是将领。也就是说,几大军区司令,包括基层军官升迁调职,动的是官,而不是兵。
但大宋正好反过来,动的是兵,而不是将。
三年番代,士兵刚熟悉地方戍卫,就被调走了,劳身劳财不说,也确实不利于防卫。
而如此一来,如果推进盐改,将门要打好招呼的就不是某一个节点的将领,而是几乎要和整个西北的将官达成一致。
再者说,西军几代严整,军力强盛不假,但这也是有代价的。
“大郎也知道,咱们几家将门的立足根本是什么,没有好处,谁跟着你干啊?”
潘丰道出其中真意:“将门之所以叫将门,那是因为咱大宋军官升迁实行的是举荐制。我潘家举兵为将,自然就是我潘家这一系的人。这是将门建立的基础。”
大宋开国,几大名将一代一代这么举荐下来,就跟入党似的,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派别。
“但是,举将是基础,那些见不得人的东西,才是把大伙儿绑在一块儿的定军石!”
“西军本来就没空饷、假饷这些门道,要是再把盐道的油水断了,那谁还跟着咱们干了!”
“没人跟着你,那还叫什么将门?”
“”
唐奕无声一叹,这也是他至今未动军改的重要原因。
按理说,做为一个后世之人,又对历史有着相当的兴趣,唐奕怎么会不知道,大宋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军制。
改了军制,就算唐奕别的什么都不干,大宋的日子也比现在好上不知道多少倍。
可是,为什么他在朝堂和经济上,甚至是文化上,都准备动手脚,唯独不碰军队呢?就算碰,也只在一个阎王营搞点小试点,不敢有任何的大动作?
就是因为,他与将门混得越熟,对大宋军制了解得也就越深,就越不敢动了。
弄不好,就得出乱子,而且是大乱子!
“我也没说断了西军将士的财路。”唐奕解释道。“都不是外人,我就跟你们交个底吧,军制早晚要动。”
“就算我不想动,陛下也早就受不了如此庞大的军费了。”
几人一怔,“怎么动?”
“现在说这些还早”
“只说盐改这个事儿,这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定要做。至于西北军中的油水”
唐奕沉吟了一下,“和下面说,盐路不断也得断,这是国之大事,谁拦路,谁死!”
“但我也不会亏待了将士们,,我另给大家找一条生财之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