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朕知道,朕又错了!”

  还没等魏征把话说完,李世民就苦笑着摇了摇头,然后拿起手中的火枪,喃喃道:“自知则自强,自滿则自失,朕自以为在子女的教育中,能胜过太上皇,甚至对太上皇的偏爱多有怨恨,殊不知,朕也不知不觉地走上了这样的路。”

  说着,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从喉咙中发出可怕的声音。

  房玄龄怕李世民有个闪失,急忙要无舌去传太医,熟料被李世民摆手打断了,从口中吐出一句哽咽地话:“朕是自省,朕不如太子!”

  “这”

  房玄龄等人闻言,面面相觑,同时一颗悬着的心也落了下来。

  而李世民说的不如李承乾,他们或多或少还是明白的。

  毕竟他们都是经历过玄武门那件事的。

  如果将李承乾与李世民的位置调换,可能接下来的剧情,就不是送火枪了。

  所以,光从这一点来说,李承乾就比李世民强。

  他没有选择最极端的方式。

  但是,却用这种不屑于走李世民那条路的姿态,转身离开了。

  这才是李世民一边流泪,一边自省的主要原因。

  他希望儿子不要跟自己学,又希望儿子以自己为榜样,但这么被儿子现场教学,实在有些扎心。

  却听他语气中充满自责和惭愧地道:“记得朕当年第一次认识到被父亲打压的痛苦的时候,是有人想用一匹马杀朕,朕当时只是随口说了句,生死有命,他岂能杀得了我?”

  “结果就有人跑到父亲那里进谗言,说朕扬言有天命,方为天下主,岂能浪死?”

  “而后父亲大为恼怒,当面斥责朕,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你又在急什么?”

  “当时朕对这种无端指责很是愤忾,心想如果朕不是父亲的亲生儿子,是一个异姓功臣,父亲肯定早就把自己杀了!”

  “后来刘文静的死,更是让朕感到恐惧。以至于跟大哥他们的矛盾越来越深,最终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现在看来,如果朕当初能跟父亲开诚布公的谈一谈,或许结果会不一样。”

  说到这里,李世民又抬头看了眼房玄龄等人,仰天长叹道:“朕自登基以来,每日三省吾身,敢于纳谏,对内励精图治,对外抗击突厥,开疆拓土,焕焉可述。然,今日观之,朕武功虽长,文治尚缺,德行一塌糊涂,负于江山社稷啊!”

  “这”

  众臣闻言,再次面面相觑,却没有在李世民检点得失的时候,插嘴打断他。

  因为他们都是聪明人,知道这些话如果不让李世民说出来,李世民内心会非常憋闷,而且皇帝与太子的关系也难以改善。

  等李世民说完这些话,心里好受了许多之后,他又自顾自地坐回了皇帝宝座,精神为之一振。

  果然,他一开口就连发出几道旨意:“中书令,传朕旨意,加封太子为荆州大都督,督巴蜀,两广,吴地等二十八州诸军事,各州刺史,又督荆州军政!”

  “传朕旨意,命礼部为太子准备加冕仪式,命工部为太子搭建加冕台,命太常司择吉日加冕,通知各国使者,务必参加太子加冕仪式。”

  “传朕旨意.”

  “报——!”

  李世民的第三道旨意还没有说完,门外忽地传来了一道禀报声:“陛下,宗正卿李孝恭求见。”

  “宣他进来!”

  李世民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就将李孝恭宣了进来。

  此时的李孝恭,一脸忐忑。

  虽然他与李承乾已经达成了约定,只要李世民同意,他就给李承乾安排最好的太子府。

  但李承乾走后的这段时间,他左思右想,辗转反侧,总觉得这件事太过危险,如果李承乾因为太子府的事惹李世民不快,他也有可能遭殃。

  毕竟李承乾是先来他这里,才去宫里找李世民的。

  万一李世民疑心大起,觉得是他教唆李承乾建立太子府的,那不就完犊子了吗?

  所以,即使李承乾许诺了他一大堆好处,他也毅然决然的跑来跟李世民证明自己的清白。

  只见他一进来就恭恭敬敬地朝李世民行礼:“臣,拜见陛下!”

  “嗯?”

  李世民微微一愣,旋即有些好笑地道:“孝恭啊,你来得正好,朕刚准备给你下旨呢!”

  下旨?

  什么意思?!

  李孝恭心里一咯噔,心说不会吧,陛下这么快就决定处置我了?我都还没有自证清白呢?!

  “不是的陛下,您听臣说啊,太子那件事与臣无关,臣是冤枉的啊!”

  李孝恭吓坏了,顿时朝李世民跪了下去,极力辩解道:“臣也没有答应太子,是太子说要给臣一座酿酒作坊的,臣也没说要去他开的那会所,看什么黑丝短裙,陛下您是知道臣的,臣对您忠心耿耿,平时就爱喝酒看舞,也没有别的爱好,您可一定要明鉴啊!”

  李世民:“.”

  房玄龄等臣:“.”

  一群人互相对视,满脸古怪。

  特别是李世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他娘的!

  我李唐皇室难得出一个独挡一面的将领,怎么是这种货色?

  你脑子里装的都是浆糊吗?!

  你忘了当年在巴蜀建石头城玩,被告谋反,让太上皇召回来训斥的事吗?现在又整这一死出?!

  “噗”

  虽然大臣们都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但最终还是没忍住的噗嗤一笑,然后哄然大笑。

  “哈哈哈——”

  “呃,”

  听到众臣的笑声,李孝恭满脸懵逼,不由小心翼翼地将目光落在李世民脸上。

  只见李世民脸色铁青,禁不住抬手扶额,摇头叹息。

  不是,这又是什么情况啊?

  大臣们为何发笑?

  自己只是陈述事实,让陛下明察,这也有问题吗?!

  就在李孝恭满心疑问的时候,李世民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然后沉声道:

  “朕不敏,赖宗庙赐各位爱卿于朕,而今国家乃多事之秋,朕愿与各位爱卿同心协力,内外治安,共建盛世。”

  此言一出,众臣当即收敛笑声,躬身附和:“臣等愿辅佐陛下,共建盛世。”

  李世民点了点头,又将目光落在李孝恭身上,肃然道:

  “宗正卿听旨,朕欲将原秦王府改为太子府,由你来督办此事,不得有误!”

  “啊?”

  李孝恭满脸错愕。

  他怎么也没想到,李世民竟然会答应李承乾建立太子府,而且还是将秦王府改为太子府。

  那秦王府是什么地方?龙兴之地啊!

  看来陛下对太子的宠爱,远胜其他亲王,自己刚才的行径,岂不是将太子给卖了?

  难怪诸位大臣会取笑自己,原来自己干了一件很蠢很蠢的事!

  想到这里,李孝恭的脸飞速泛红,就跟喝了酒的猴屁股一样。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又看了房玄龄等人一眼,蹙眉道:“报纸的事,暂且不管,等太子祈雨之后,再说这件事吧!”

  众臣对视一眼,心说陛下总算悔悟过来了,于是异口同声道:“臣等遵命!”

  “好了,都下去吧!”

  “诺!”

  众臣应诺了一声,很快就离开了大殿。

  而李世民在目送他们离开之后,又将目光落在了殿内的茶杯碎片之上,看得怔怔出神。

  隔了半晌,才吐出李渊当年的悲叹:“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很明显,李承乾这一枪,给了他不小的冲击。

  让他清晰的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现在的李承乾,已经不是原来的李承乾了。

  一念及此,李世民又忍不住黯然神伤,独自垂泪。

  面对这种历朝历代都难以避免的政治隐患和亲情危机,即使雄才大略的天可汗,也找不到合适的办法。

  此外,李承乾的成长速度,也让李世民感到莫大的忧虑和恐慌,使得他不禁扪心自问:“怎么办?到底该怎么办?!”

  而另一边。

  刚刚出甘露殿不久的李承乾,正坐着马车前往太常寺。

  虽然李世民跟上次一样,只是口头上答应了他,只要他祈雨成功,就给他加冕。

  但这次跟上次明显不同。

  上次是李承乾跟李渊在暗地里算计李世民,而这次是李承乾直接面对他,跟他摊牌,让他别无选择。

  相当于是,一个阴谋,一个阳谋。

  阴谋让人愤怒,难堪,阳谋让人权衡利弊。

  只要李世民还有一丝帝王理智,他就不可能出尔反尔。

  因为他知道出尔反尔的后果。

  至于李承乾为何不一枪杀了李世民,一了百了。

  李承乾也曾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如果他杀了李世民,会怎样。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彻底落实了玄武门继承法。

  其次则是,将自己的优势全部丢掉了,一把天胡开局的牌,给打得稀烂,最后什么好处都捞不到,为他人做了嫁衣。

  可能有人会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简单点就是,李世民对大唐,或者这个时代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李唐的大部分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他的实力就相当于镇压一个时代的大帝。

  而被他镇压的世家门阀,就相当于各大族的天骄。

  大帝若死了,天骄们可就要狂欢了,什么成帝之路,也会随之出现。

  那么,又有人可能会想,李世民死了,李治为何能顺利即位?这就要看李世民在‘贞观之治’的各种骚操作了。

  最主要的成果就是兵将分离制度。

  什么是兵将分离制度?

  以前是世家门阀各自的将领带着各自的府兵,而实行兵将分离制度之后,将领是将领,兵是兵。

  李家的兵在河北训练,张家的将领要打南陵,那李家的兵就得调到南方,由张家的将领统帅。

  而李家的将领,则统帅王家的兵协助张家的将领作战。

  如此一来,世家门阀的兵权就被夺走了。

  没了兵权,也就没有造反的实力。

  至于后来的安史之乱,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先说说现在的情况。

  李家带着李家的兵,张家带着张家的兵,王家若当统帅,将指挥李家和张家的兵,但他们的将领依旧是李家和张家的将领。

  而兵权也在世家门阀的手中。

  没了李世民,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而有李世民,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不是有句话这样说的吗?

  你手里有武器,我手里没有武器,那咱们就讲法律,讲规矩,讲道理。

  你手里有武器,我手里也有武器,那咱们就讲天命。

  所谓的法律,规矩,道理,只不过是弱者的枷锁,强者的工具而已。

  毕竟这个时代是皇帝,宗室,士族,勋贵,豪强共生共治,谁也不服谁的社会形态。

  李唐也不过才区区十几年,还没有那么强的国家凝聚力。

  不是人人都需要效忠李唐,才能算正统。

  所以,与其杀了李世民,闹得天下大乱,还不如留着李世民,稳定现在的格局,借鸡生蛋。

  更何况,人总归会老的。

  李承乾也害怕他的子孙有一天会跟自己一样,为了皇帝权位,对自己痛下杀手。

  正所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难。

  虽然他有系统,理论寿命很长,但优势在他的情况下,着实没必要走这一步臭棋。

  毕竟他又不是那个瘸子,没有濒临孤注一掷的绝境。

  想到这里,李承乾的嘴角微微上扬,暗道刚才那一枪真帅,估计将李二陛下他们都吓傻了。

  不过,能顺利达成自己的目的,也是可喜可贺的。

  “接下来就看祈雨是否顺利了!”

  李承乾窃喜地叨咕了一句,旋即拿出自己这段时间写的回忆录,仔细研究。

  因为脑袋里的现代知识,都是零零散散的,李承乾每想起一样东西,或者一件事,一个知识点,都要用笔记下来。

  久而久之的就形成了他手中这本类似于私人日记的回忆录。

  虽然记录的内容,没有进行整理,但对于自己写的东西,李承乾还是非常了解的。

  比如一些人工降雨的知识点,通过不断的回忆,他已经基本凑齐了。

  其实人工降雨非常简单,只要找到合适的云团,向云团里喷洒一些催化剂,就能让普通云团变成可以降雨的云团。

  而李承乾准备的祈雨,其实就是人工降雨。

  “太子殿下,我们到了!”

  就在李承乾熟悉人工降雨的过程的时候,马车外的来福,低声提醒了他一句。

  他愣了一下,当即收起回忆录,从马车内钻了出来。

  只见太常卿傅奕笑呵呵地迎上前,恭敬行礼道:“太子殿下您可算来了,老臣这段时间都快愁坏了。”

  “太常卿何出此言啊?”

  李承乾眨了眨眼睛,有些不解地问道。

  却见傅奕苦笑道:“太子殿下有所不知,最近的灾情日益严重,各地官吏纷纷上奏朝廷,催促朝廷祈雨,更有甚者,弹劾臣尸位素餐,不作为,臣实在是,实在是”

  虽然他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李承乾却已经听出来了,这是在怪自己拖延时间,让他的工作很难办。

  不过,看在他一心为国的份上,李承乾也懒得跟他计较,于是不耐烦的摆手道:“别人怎么催,我不管,反正陛下已经将祈雨的事交给我了,现在祈雨的事,由我说了算!”

  “是是是,臣保证听从太子殿下的安排!”

  傅奕小鸡啄米似的点了点头,然后又朝李承乾道:“敢问太子殿下以何种方式祈雨,是道士,还是巫师,或者祭祀”

  “都不是,我有自己的办法祈雨!”

  还没等傅奕把话说完,李承乾就出言打断了他。

  “太子殿下要亲自祈雨?”傅奕又诧异道。

  李承乾眉头一皱,反问道:“有问题吗?”

  问题大了去了!

  傅奕心中翻了个白眼,嘴上却诚惶诚恐地劝告李承乾道:“太子殿下有所不知,这祈雨非常危险,臣绝不能让您有任何闪失。请太子殿下也不要跟臣开玩笑,若您没有寻找祈雨的法师,臣倒是为您准备了几个。届时,太子殿下在祭台上假意受苦,臣安排祈雨法师配合您.”

  “什么乱七八糟的!我不需要什么祈雨法师配合我!”

  李承乾有些郁闷地道:“你就按照我说的办,派人给我观察灾区的云团,越是大的云团越好,给我记录好它的详细位置和走向!”

  “另外,再去工部给我借几个人,我要制作祈雨的‘法器’!”

  “啊?这”

  傅奕满脸懵逼,一副不可置信地样子,追问道:“太子殿下您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什么意思,你就照我说的办就行!”

  “可是.”

  “别可是了!”

  李承乾再次挥手打断了傅奕,旋即不容置疑地道:“没有人比我更懂祈雨!快去准备!”

  “是”

  傅奕虽然根本不信李承乾会祈雨,但太子的命令,他却不敢不从,于是硬着头皮去准备了。

  而李承乾在目送他离开之后,又拿出了那本回忆录,仔细研究了起来。

  隔了半晌,他才收起回忆录,露出一副自信满满的笑容。

  颤抖吧,大唐的百姓!

  是时候让你们见识一下科学的力量了!

  【求月票,求月票,求月票,滿1000加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最新章节,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