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

  曹操听得李翊此言,面色微变。

  但还是未做声张,任由李翊说去。

  刘备微微一笑,又问:

  “袁绍来陈地求封,当何以应对?”

  李翊不假思索,答:

  “且先看袁使有何话说。”

  于是,将袁使带上来,问他袁绍遣使入朝,欲求封何职。

  袁使畏惧二人声势,心知若不经此二人之手,断难见到天子。

  便将袁绍的述求,如实说了。

  即袁绍欲求封大将军之位,假节,总督幽、并、青、冀军马。

  唔……

  听完袁绍的述求,曹操、刘备对视一眼,此辈野心着实不小。

  大将军之位位列三公之上,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假节即代表天子出行,有便宜行事之权。

  督幽、并、青、冀人马即是为了名义上获得支持,合法占据北方四州。

  曹操、刘备听完袁绍的述求,俱是陷入了沉默。

  俄顷,曹操先开口问:

  “奉孝,汝以为如何?”

  郭嘉蹙眉,道:

  “此必为袁绍试探,欲看我河南动作。”

  刘备开口问身旁的李翊,道:

  “袁本初野心勃勃,欲假节督四州兵马,子玉以为当如何应之?”

  李翊答道:

  “总督幽、并、青、冀四州人马,并非没有先例。”

  “前将军、易侯公孙瓒、亦是假节督此四州。”

  言外之意,自是劝刘备不要把袁绍此次求封看得太重。

  毕竟政治博弈到底是一场脸面游戏。

  袁绍肯来朝廷走个过场,就是不想撕破脸。

  你封不封给人家,人家都已经实控了四州。

  其实,天子即汉室朝廷的作用,只对政治白痴有用。

  比如说吕布。

  遇上真正的政治家,基本上就只能是走个过场,求一个好的名分了。

  像河北沮授就说了,“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

  即大家都是出来争霸的,谁看不出你心里面那点小九九?

  周瑜也对孙权说,“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即你拥立天子想用政治名号压人家一头,人家照样会给你打上汉贼的旗号来反对你。

  总之一句话,政治集团的博弈主打一个脸面。

  脸面不要了,那是流氓集团的思维,不是政治人物的思维。

  大家都知道汉室和天子是个什么情况,也知道大家都怀着什么样的心思。

  只要大家不点破说出来,就相互做一做面子功夫便好。

  在新三国里就有一个误导了许多人的历史误区。

  即袁绍不接曹操发来的天子诏,虽然是恩诏,对他有利。

  但理由是如果他接了,就等于是承认了天子是合法的。

  明日来个恶诏他就得接,所以恩诏就不接。

  这种蠢货逻辑居然还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接对自己有利的诏书,不接对自己不利的诏书,这不是政治人物的常规操作吗?

  因为历史上的诸侯就是这么干的。

  曹操接到天子后,封自己为大将军,给袁绍封太尉,压了袁绍一头。

  人家袁绍根本不认,一句此乱命也就挡回去了。

  后来吓得曹操赶紧认错,把大将军之位让给了袁绍,给他假节,督四州兵马。

  这是对袁绍有利的诏书,所以袁绍就认了。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天子及朝廷就是走个过场。

  诸侯们想不接对自己不利的诏书,理由多了去了。

  只要你面子功夫做到位,没有人会反对你。

  包括曹操在拥立天子之后,别人上表求封,曹操基本上是能封就封。

  因为他知道自己封不封,人家都是自己地盘上的地头蛇。

  那还不如给他封了,卖他一个人情。

  顺便还能提高汉室朝廷的权威,因为诸侯们求封进贡,就是间接地认可朝廷。

  “既为袁绍试探之意,不如许之,以慢其心。”

  “然后我等结连河南之势,以拒河北。”

  郭嘉在旁侧建议曹操答应袁绍的述求。

  反正你封不封人家都已经控了四州之地了。

  至于什么假节也是走个过场,之前李傕、郭汜乱政的时候,就一堆人假节,早不值钱了。

  嗯……

  曹操一颔首,又看向刘备,问:

  “玄德以为如何?”

  刘备眉宇间一川不平,分析道:

  “袁绍势大,周无强敌能够制衡。”

  “若冒然开战,诚难与之相抗。”

  “今宜缓图,然后伺机而动。”

  袁神之所以强大,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四世三公的背景,有着富饶的河北。

  更重要的是,它地理位置好,周边没有强敌。

  最北方的乌桓人还是他的盟友。

  等于说袁绍只要一统北方,专心往南怼就行了,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就算把军队全部拉到前线去都没问题。

  要不然生产力差距再大,官渡之战袁绍也不可能拉出数倍于曹操的兵力。

  当时袁曹大战的情况就是,

  袁绍只有一个对手,曹操只有一个队友。

  曹操东南西北都有敌人,必须分兵去守。

  所以一统河南的曹操,没办法爆兵去跟袁绍相抗。

  这也是为什么李翊如此重视曹刘同盟的原因。

  袁神太过强大,想玩儿远交近攻都没辙,只能硬打。

  “虽然如此,也不好如此将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

  李翊在一旁谏言。

  曹操、刘备俱是将目光落在李翊身上,问他这是何意。

  “袁绍既然上表朝廷,请求册封,就该遣使进贡。”

  “缴纳赋税钱粮,以明其忠义之心。”

  曹操、刘备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李翊的意思是让袁绍进贡缴赋,说白了就是钱买官呗。

  这事儿曹操有经验啊,他爹就是了一亿钱买的太尉。

  “……善,既如此,就照子玉之言所办。”

  刘备欣然同意李翊的提议。

  这个遣使进贡也是各地诸侯的常规操作了。

  以袁绍的家大业大,不会舍不得这点钱的。

  当然了,数目也不能开的太高,不然袁绍再有钱也不会当冤大头。

  大战在即,能小赚一点就小赚一点吧。

  在打发了袁绍使臣之后,曹刘又命孙策使者来见。

  还是直接开门见山,问孙策想要什么。

  比起袁绍,孙策可就更需要朝廷的认可了。

  人袁神家大业大,四世三公,有直接不要天子的底气。

  但孙策就一个“反贼”袁术封的殄寇将军,在没有诏命的前提下,跑到人江东去攻打人家的地盘。

  直接被江东士族定义为了“造逆”。

  用游戏的思维解释,就是孙策在没有“伪造宣称”的情况下开战,降“稳定”,加“厌战度”,大失人心。

  所以孙策刚刚打下吴郡、会稽,就迫不及待地遣使入朝,请求册封。

  朝贡的礼物,是寻常诸侯的两倍。

  而这名孙吴使者,乃孙策帐下奉正都尉刘由也。

  他向曹操、刘备躬身说道:

  “曹司空,刘将军,吾主孙策此次平定江东叛乱有功,故而遣我来请求封赏。”

  曹刘当然知道这是刘由的场面话,也不戳穿他,便问他具体的封赏内容。

  刘由见此,非常识趣地先将贡品清单献上。

  俱是江东的珍奇之物,还有不少粮秣。

  虽然这些贡品对曹操、刘备这样的大诸侯而言,不够塞牙缝的。

  但谁又会嫌口袋里钱多呢?

  二人看完清单之后,曹操先开口说道:

  “我闻汝主孙策,擅杀朝廷大员,据江东之地,又不来向朝廷进贡。”

  “该当何罪?”

  刘由喏喏道:

  “此中必有误会,吾主在江东之地,所杀之人皆为叛逆。”

  “大军所过之处,与民秋毫无犯,有口皆碑。”

  “曹司空若是不信,可差人去探。”

  这名孙吴使者玩了一个避重就轻的把戏。

  孙策严明军纪,确实拉拢到了江东军民的支持。

  但反对他的江东士族,都被他突突了。

  现在就算让曹操去探查,也只能看到赞赏孙策的老百姓,哪里还会有反对他的士族发声?

  刘备则道:

  “既然汝主有功于朝廷,就该向朝廷上贡,每年不可少。”

  依然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的恩威并施把戏。

  刘由连连称是。

  “刘将军教训的是,只因此前盗贼蜂起,路途艰难,不得通进,故而延了路程。”

  “现在吾主扫平江东,已无盗贼。”

  “以后每年都能向朝廷进贡了。”

  刘备与曹操又对视一眼,旋即示意刘由把孙策请求册封的书札取上来。

  其大致内容为,

  孙策请封为会稽太守,吴景为丹阳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

  同时,

  孙策以江东西南多山越为由,为了更好的维护豫章郡的稳定。

  请求将豫章一分为二,北面为豫章郡,南面为庐陵郡。

  并请求册封孙贲弟弟孙辅为庐陵太守。

  光看这个册封表,其实不难发现汉末诸侯用人的习惯,都是一律用宗室武将。

  曹操用他的曹氏、夏侯氏。

  孙策用他的孙氏。

  袁绍也是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外甥各领北方一州。

  不过孙策这个请封的表文,胃口未免就太大了。

  若按历史线来看,孙策确实吞并了整个江东。

  但现在的孙策,手中不过吴郡、会稽两地而已。

  却把江东各郡给手下人封了个遍,等于是索要了整个江东的宣称。

  那他之后攻打剩余郡县,就有名正言顺的理由了。

  毫无疑问,此举几乎遭到了曹操、刘备的同时反对。

  要是孙策真是只想要会稽、吴郡的话,那两人基本上就送他一个顺水人情了。

  毕竟这两地本来就在他手里。

  但孙策却还索要了豫章、丹阳的宣称,这是曹刘不能接受的。

  站在刘备的利益角度讲,

  靠着李翊纳袁氏女的建议,刘备也算是与四世三公有姻亲关系了。

  此时的丹阳太守袁胤,就是袁氏女的从叔。

  通过牵线搭桥,袁胤已经口头上归顺徐州,愿意成为徐州的附庸了。

  之后河北大战之时,袁胤也可以输送骁勇善战的丹阳兵来前线助力,为徐州输血。

  要是给吴景封丹阳太守,那不等于是直接把袁胤给卖了吗?

  而站在曹操的利益角度讲,

  他在江南的势力范围,主要是庐江。

  庐江虽然还没侵占完,但只是时间问题。

  一旦把庐江全部吞下,就直接与豫章接壤了。

  等于说,在不破坏曹刘同盟的前提条件下。

  如果曹操想继续往江南扩张,就只能打豫章。

  若是同意把豫章太守封给孙贲,甚至将之一分为二。

  损害的无疑是曹营的利益。

  “此举甚为不妥,孙策借父之名,并无大功于朝廷。”

  “何等以封江东诸郡?”

  “曹某不同意!”

  曹操率先出来反驳,拒绝了孙策这封表文。

  刘备亦道:

  “不错,曹司空所言有理。”

  “今豫章太守华歆华子鱼乃是天子亲自任命的豫章太守,其在任时,为政清廉,不烦百姓。”

  “吏民皆感而爱之,孙策无端略地江东,朝廷尚未罪责,怎敢求封豫章太守?”

  “至于丹阳太守袁胤,其在任时,亦无过错。”

  “无端免其职务,恐有伤陛下赏罚之明。”

  曹操、刘备意见一致,将孙策的请求直接驳回。

  刘由也知道,若不得二人同意,孙策断不能得到朝廷认可。

  所以他此次也是有备而来,又道:

  “曹司空,刘将军,吾主此次遣由来,除向朝廷进贡之外。”

  “另使我送两位一些礼物,权表我主心意。”

  话落,又将两封礼物清单,分别交到曹操、刘备手中。

  这清单上的礼物,比向朝廷进贡的物品还多。

  古代是非常重视数量的,经常通过数量来彰显阶级地位上的差距。

  孙策用倍数于进贡的礼物,献给曹刘。

  其意思就等于是承认了曹刘两家的地位,是凌驾于朝廷之上的。

  给你一份尊重,愿你也能还我一份尊重。

  不过,仅是这些,很明显是难以打动两名政客的心的。

  刘由见曹操、刘备脸色并无丝毫变化,知他二人并不满足于此。

  于是又小声说道:

  “吾主知曹司空与刘将军目前专注于河北之事,吾主愿为两位分忧。”

  果然,此话一处,曹操、刘备俱是精神一振。

  要是谈对付袁绍的事儿,那他们可就不困了。

  现在两人都在犯愁,仅靠他们两家,能不能挡得住河北大军。

  若是能够再拉一家,进反袁同盟里来,那胜算就又增添了几分。

  “可细说!”刘备忙出声说道。

  刘由知道机会来了,便道:

  “河北袁绍,据四州之地,兵精粮足。”

  “若一朝无公孙瓒,必举兵南下。”

  “曹司空与刘将军,也一定希望能够拥河南之地,专心为国守土。”

  “而江东之地能够安然无虞吧?”

  言外之意,要是曹刘不答应,他们孙氏可就投袁绍了。

  到时候曹刘就得分兵守南方的土地。

  一旁的夏侯惇闻言,顿时怒道:

  “汝敢威胁朝廷耶?”

  “我朝廷发兵灭汝孙氏,汝当如何?”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刘由公然不惧,不卑不亢答道:

  “诚如是,孙氏亦无贪生怕死之辈,情愿殊死一搏。”

  “只是适才听闻袁绍已经封了大将军之位,假节,督幽、青、并、冀四州兵马。”

  “掌天下之权柄,其野心不小,恐不久将要南下。”

  “若曹司空与刘将军此时分神于江东战事,袁绍乘虚而入,恐亦非美事。”

  袁绍很快就要南下,除非曹刘能在这期间快速剿灭孙氏,否则就可能遭到孙袁两家的南北夹攻。

  孙氏其实并不弱。

  此前是因为袁术在,他软禁了孙家大量将领。

  袁术身死,反倒给孙氏解套了。

  许多孙氏将领都是带着部曲去投靠孙策的,比如说孙贲、吴景等。

  这使得孙氏的力量暴增。

  同时,孙策虽然没得到江东大族的支持。

  但同窗好友周瑜却凭着自身家族的影响力,帮他拉拢到了淮南一批家族的支持。

  对于孙氏而言,它不一定非要攻打曹刘。

  孙氏只是想要江东地界。

  而现在的曹刘对江东的影响力并不强,万一真陷入了与河北的战事中。

  是很难拦住孙氏侵吞江东剩余土地的。

  刘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要害,跟曹刘谈判。

  曹操、刘备俱是陷入了沉思,思考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江南之患,不可不慎。

  本来袁术的残余势力都还没解决,曹刘两家在淮南都还没暂稳脚跟。

  如何再发兵去剿灭孙氏?

  纵然剿灭了孙氏,得到的也只是一个放血槽罢了。

  什么意思?

  前面说过,扬州最富裕的地方就是淮南,淮南人口大约占了扬州的60%~80%左右。

  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南方开发的太晚。

  孙策打吴郡时,专门让朱治从吴郡的后方钱塘绕路打过去。

  因为当时吴郡之内全是湖泊和沼泽,如果不走官道,几乎是肯定要迷路的。

  而再往南就更不用说了,全是山地、沼泽、树林,生产力极其落后。

  很多人问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不是真心的?

  答案当然是真心的。

  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他太需要一个像孙权这种能守住家业的继承人了。

  历史上对孙权的评价始终是进取天下不足,守土有余。

  这个“有余”就在于孙权对中国东南部的开发。

  如果问孙权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什么,那就是他一人对江南的开发,远远超过了两汉时期。

  不仅使江南的农耕和手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还奠定了东晋及南朝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并且首建广州,开拓岭南。

  第一次官方性质的到达夷州,使湾湾有了自古以来的宣称。

  也就说此时的江南之地,本质上是孙氏投入了大量资源,了几十年时间,才开发出后来的立雄之地。

  现在就是一片荒夷,即便真的打下来,也无非就是成为曹刘的放血槽罢了。

  更别说,孙氏万一破罐子破摔,跟曹刘拼命。

  即便曹刘灭了他,也得硌疼一口牙。

  “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

  郭嘉在曹操身后小声提醒他。

  “况我等现在与孙氏并无利益冲突,且其领土多毗邻刘氏。”

  “若扶植他,在刘备、刘表之后,养一獬儿,也有利我将来动作。”

  郭嘉与李翊一样,同样目光放得长远。

  他明白,曹刘若真合力灭了袁氏,瓜分河北之土。

  那对方无疑就是继袁绍之后的新一强敌。

  就如同李翊在曹操西南养一张绣一样。

  郭嘉也建议曹操在刘备东南养一孙策。

  算是各自埋雷,防对方一手。

  曹操却有些担忧,说道:

  “孙策骁勇,与项籍相似。”

  “任由其养在吴地,只恐使封豕长其利牙。”

  郭嘉分析道:

  “如今北方乃是一超二强,除袁绍之外,唯明公与刘备最强。”

  “您二位明面上是盟友,只要袁氏未灭,曹刘同盟便不会破。”

  “只要曹刘同盟在,孙氏难出江南之地。”

  言外之意,有曹刘合力压制,孙氏不可能成为一超三强。

  如果能把他养好了,反而能够成为掣肘刘备的重要势力。

  就在曹操与郭嘉窃窃私语之际。

  刘备也在与李翊密谈。

  “依军师之见,应当如何处理孙策?”

  李翊不慌不忙答:

  “正如郭奉孝所言,孙策轻而无备,早晚死于小人之手。”

  “孙策若死,孙氏再难出进取天下之人,不足为虑。”

  “丹阳袁胤已为徐州附庸,应当保之。”

  “不妨将柴桑许给孙策,引起西攻刘表,此为驱虎吞狼之策也。”

  柴桑位于豫章北部,是一个重要的渡口。

  前面说过,由于豫章与荆州之间隔着南岭山群。

  扬州要想打荆州,就只能过彭泽湖,走长江水路。

  而柴桑就是位于豫章处,一个重要的湖水渡口。

  一旦孙策拿了,不可能不引起刘表的警觉。

  刘备微有些迟疑,“刘景升与我徐州互通贸易,若使孙策加兵祸于荆州,可断我商路否?”

  李翊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长江水路主要被荆州黄家控制着,而孙策若真与我们同盟,断不能在长江水路上拦截我等商船。”

  “风浪越大,鱼越贵。”

  “越是战乱,荆州的士人豪族,越要从中牟取利益。”

  “至于孙策、刘表俱是我等‘盟友’,我等自不好下场干预,任由两家内斗便好。”

  “若使二虎竞食,我等于中贸易,必可获利战争财。”

  刘备一颔首,若能将祸水西引的确不错。

  刘表与他的荆州明面上与徐州结盟。

  可刘表真的是一个值得信任的盟友吗?

  李翊曾说刘表不见事变,多疑无决。

  其实不论是裴潜,还是建安七子的王璨,都对刘表有过盖棺定论。

  王璨说刘表是,“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

  即知道刘表想当周文王,慢慢苟到汉室这个“殷商”气数已尽,天下就是他的了。

  但裴潜却说,“刘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其败无日矣。”

  刘表想当周文王,但不具备那个实力,错判了天下形势,早晚败亡。

  官渡之战时,这厮就在袁曹之间两头下注,巴不得两败俱伤。

  所以李翊敢断定,等真的到了与袁绍大战的那一天。

  刘表这个荆州盟友,明面上虽然会支持曹刘。

  但他百分百会秘密联络袁绍,暗中助他一臂之力。

  既然如此,索性驱虎吞狼,引孙策攻打刘表。

  两人本来就有仇,且按照刘表死保荆州的政策,绝对不会容许孙氏占据柴桑这个重要据点。

  到时候刘表再不愿下场也得下场。

  如此一来,既不用担心刘表在背后使绊子,又不用担心孙策发展太快。

  因为荆州家底儿厚,不是孙策轻易能够撼动的。

  “……善,子玉之策,最是妥当。”

  刘备对李翊这一提议非常满意,当即与曹操说了。

  愿将柴桑的表奏权交给孙策,言外之意,孙策可以攻打柴桑等地。

  “……刘备欲使孙策攻刘表耶?”

  曹操暗自揣测刘备这个安排的用意。

  一面又看一眼郭嘉,征询他的意见。

  郭嘉俯身,小声对曹操说道:

  “若能使孙策与刘表两家相并,则我等后方无忧,可以专心对付袁绍。”

  这一安排,也算是曹刘两家都得利了。

  曹操的大后方主要是刘表为患,他前不久还被刘表的客将给暴揍了一顿。

  而刘备的大后方主要就是孙策了。

  刘表、孙策两家相攻,的确能够为曹刘腾出手来,专心对付袁绍。

  这一提议比较中肯,曹刘两家都能接受。

  再商议完具体细节之后,再召刘由过来,向他说了。

  朝廷可以封孙策为讨逆将军,兼领会稽太守,赐爵吴侯。

  并封朱治为吴郡太守。

  但丹阳太守袁胤,豫章太守华歆,在其任上,并无过错,不能随便替换。

  不过为表奏孙策“平江东有功”,可以将柴桑任命权交给孙策。

  言外之意,自是表示孙策可以去攻柴桑。

  但并未言明,是让孙策去攻打刘表。

  刘由是个聪明人,一眼便理会了曹刘的意思。

  柴桑给了孙氏,孙氏只有三个方向可以打。

  北方的曹操,人家曹刘同盟在那摆着,孙策敢去以卵击石吗?

  南方的华歆,人家明确说了华歆没有过错,孙策刚领了朝廷封赏,就敢抗旨吗?

  那么就只剩下西边的刘表了。

  其实纵然孙策不去打刘表,刘表也会主动来攻的。

  因为柴桑是荆、扬二州的咽喉。

  刘表的对外政策一直都是“谁打荆州我打谁”。

  他与孙策有杀父之仇,柴桑落在孙氏手里,刘表岂能心安?

  所以只要领了柴桑,刘表与孙策的战争是必然爆发的。

  可如果不领,孙策就被锁死在了江东地界,没有其他的发展方向了。

  这算是李翊给孙氏设下的阳谋,两杯毒酒,任选其一。

  “如何,尊使若是没有意见,我与刘将军这便去上奏朝廷。”

  “为孙将军表功。”

  曹操的声音再度传来,开始催促刘由快速做决定。

  刘由眉头皱起,暗想吾主原本定下的对外方针,本就是交好曹刘,西攻刘表,吞并荆州之土。

  虽然没能索取到豫章、丹阳,但能得到曹刘及朝廷的认可,已属不易。

  这似乎已经是孙氏所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了。

  念及此,刘由乃躬身向二人拜道:

  “曹司空、刘将军深明大义,吾主感激不尽。”

  刘备再叮嘱道:

  “切莫忘了,之后若中原有变,汝主当为朝廷分忧。”

  这里的有变自是指的与袁绍的大战。

  刘备又专指朝廷,丝毫未提及他与曹操两家。

  刘由连连称是,被人引去见天子了。

  在处理完袁使与孙使之后,刘备便将话题转向了张绣。

  但并未直接提及徐州已暗纳张绣投诚事宜,只说道:

  “备闻曹公前伐南阳,为张绣所败,令子殁于阵中。”

  “备对此深表痛惜……”

  曹操联想到刘备在出征前送自己钱粮,打了败阵又第一时间派人过来吊唁,还送钱粮过来慰藉。

  料他此时之言,当属真心。

  遂叹息道:

  “胜败乃兵家常事,误中小儿之计,乃有此败。”

  “虽无关痛痒,奈何吾子曹昂,大将典韦皆殁于阵中。”

  “操每念及此,皆捶胸顿足,痛心疾首。”

  刘备再度出言安慰。

  一番嘘寒问暖之后,刘备这才试探性问道:

  “曹公欲明年再征张绣乎?”

  曹操不假思索,一拍大腿,道:

  “那是自然!”

  “此前一败,乃操一时大意。”

  “待到明年,定将张绣小儿擒于帐下,为吾昂儿报仇。”

  李翊却摇了摇头,在一旁插话道:

  “曹公此言差矣。”

  “张绣勇力过人,又兼有贾诩为谋,刘表资助。”

  “绝非一时可图。”

  “我闻袁绍此时已经开始往南方调兵,待到明年,袁绍必能在黎阳、汲水动员数万人马。”

  “若他趁曹公征讨张绣之际,乘虚袭许,曹公不又徒劳无功了吗?”

  李翊这话也不算危言耸听。

  因为历史上张绣确实是两次击败曹操。

  第二次曹操虽然做好了准备,但偏偏赶上了袁绍偷袭许县,不得不班师而回。

  结果被贾诩献上“二追曹兵”之计,再次败给张绣。

  真要等到明年,那基本上就要和袁绍开战了。

  李翊可不希望此时被猪队友拖后腿。

  曹操身处中原腹地,徐州肯定是需要他分担大量袁绍兵力的。

  “难道依照李先生之言,吾便任由张绣坐镇西南,而不顾吗?”

  曹操凝起眸子,沉声问道。

  ……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