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徐州军自官渡胜后,班师回徐州休养了小半年。
恰逢袁绍在黎阳已经纠集好了大军,誓要再与河南一决雌雄。
比之上一次只能选择相持不同,李翊这次力主与袁绍打大决战。
只因此前河北势大,河南军须避其锋芒。
然这一次,有了官渡大胜,河南军士气高涨,人人欲要厮杀。
反观河北军,自官渡败后,人心不宁,躁动不安。
虽然袁绍凭借雄厚的实力,又组建好了不输于官渡人数的兵力。
但其战力已经远远比不得官渡时期。
故纵使袁绍不再图南下,李翊也要伺机寻求决战。
只有歼灭了袁绍主力,河南才真正有机会染指河北。
刘备这边共起马步军一万五千人,另征调五万民夫,供给粮草。
大军一路行至陈地。
自迁都陈县以来,陈国已除国治郡,改为陈郡。
作为朝廷中枢,它更像是一个“联合国”,专门用于列强开会。
此次会盟诸军,亦选在了陈国。
也当是定期朝拜天子了。
大军停驻在陈国约莫两日,曹操亦领马步军一万五千人到。
两位领袖各自会晤,叙了叙旧。
但大军并未着急出发,仍在陈郡停驻了数日。
未久,
吕布领并州军三千人至,张绣提凉州军三千人参战。
吕布一经接到传令,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就赶来了。
因为纵是陈宫,也能看出来,袁氏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此时攻守易型,再不参战,那他们就连一口汤都喝不到了。
故一向主张保存实力的陈宫,此次也是力荐吕布北上,协助朝廷征讨“反贼”袁绍。
吕布本就不喜袁绍,兼之自己又是朝廷命官,自是巴不得过来参战。
待会合并、凉二州的军马后,河南盟军的数量已扩充至三万六千人。
兵不在多,在精。
曹操、刘备虽然各自只带了一万五千人,但都是本土最能打的军士。
而李翊所拉进来的吕布、张绣,他们麾下的部曲,亦属汉末顶尖。
主打一个短小精悍。
但这还不够,
在得到公孙续的幽州铁骑之后,其实河南的骑兵优势与河北相差已经不是很大了。
但两军交战,一般是不会来骑兵来对骑兵的。
尤其听说袁绍已经拉到了匈奴军参战,北方游牧最擅骑射拉扯。
可谓是步兵的噩梦。
所以在大战开始之前,如何歼灭掉袁绍的骑兵部队。
也是李翊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般来讲,都是用步兵来反制骑兵。
但这非常吃技术操作,因为袁绍也不是傻子。
如果人家看着你摆好了阵势,肯定不会拿骑兵过来冲你。
所以李翊定下的作战计划,就是主动卖一个破绽给袁绍。
祭出一支敢死队,他们必须是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并且袁绍也要知道它是一支精锐部队。
还要让袁绍笃信,用骑兵能够吃掉这支精锐部队。
那么问题来了,
有谁麾下的部曲装备精良,战力出众,最重要的是敢主动去“送死”呢?
最后一条是最关键的,因为李翊如果强迫一个不愿意去的人去,那最终效果肯定适得其反。
必须得是他主动请缨,敢去“赴死”的。
李翊仍旧总督河南军事,即召各阵营将领来大堂商议。
当李翊把计划说出来之后,果不其然,诸将请战的情绪并不高。
倒不是说大家全都怕死。
而是这一战,他们是有机会正常取胜的。
大家都期待着斩将立功,封侯拜将。
将来荣妻荫子,享福快活。
谁会去当那个送死的“冤大头”?
尤其各部将领麾下的子弟兵大多是老乡宗族,谁又舍得送他们去赴死?
在这个时代想谈牺牲精神,是十分困难的。
更别说诸将还分别来自不同的阵营,本就各怀心思。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见众人意兴阑珊,便语重心长地说道:
“袁绍得收英雄之谋,雄踞河朔,视霸王易于覆手。”
“当此之时,不可不谓无敌于天下。”
“我河南畏其锋芒久矣。”
“今日会集诸公于此,正欲扭转此局。”
“此战之后,攻守之势将易,河北之地可期也。”
“旧时高祖曾数败于项羽,终于垓下一战功成。”
“若此战能克袁绍,则韩信之功可成也。”
李翊背着手,慷慨激昂地演说着。
“天下风起云涌,正是英雄用武之时。”
“诸位皆乃四方名将,依吾观之,天下英雄齐聚亦不过如此而已。”
“今欲破袁绍主力,需一队敢死之士。”
“若尔等愿为朝廷分忧,此战当属头功!”
李翊的话语掷地有声的落在大堂内。
每一个人的脸色都微微发生变动。
这时,一将昂首挺胸走了出来。
声如巨钟,振聋发聩。
“末将愿为先登士,为朝廷斩将立功!”
众视之,乃张郃也。
张郃的主动请缨,是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
要知道,他可是河北名将,袁绍旧臣啊。
本身出现在这里就挺意外。
谁能想到竟会是他主动站出来,接下这最为危险的任务?
所谓枪打出头鸟,有人看热闹,有人默不作声。
也有人出言嘲讽:
“张郃乃是袁绍旧将,今麾下部众不在少。”
“若两军交战,临阵倒戈,则我军将陷万劫不复。”
“大都督切不可令张郃为前部!”
言讫,立马有人出声应和。
“末将附议!”
“末将附议!”
就连孔融都忍不住走到李翊身边,劝道:
“……先生,张郃初降,其心难测。”
“不可冒然委以重任,万一有变,则河南军士俱为袁绍所害也。”
大伙儿不相信张郃其实很好理解。
毕竟他是一位降将。
你一个降将不低调也就罢了,怎么敢在这种会议上站出来抢风头?
尤其打的还是你的旧主。
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
但凡有一点政治嗅觉的人,都不可能站出来。
不过李翊倒是对张郃的主动请缨感到非常高兴。
“……善!吾素闻张将军麾下有一支大戟士,坚韧善战。”
“未知将军有多少人?”
张郃不假思索答,“八百人众。”
“可以出战否?”李翊又问。
“时刻准备着,只待都督一声令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张郃向李翊抱腕一礼,朗声说道。
“壮哉!”
“张将军勇气可嘉,来人!赐酒。”
李翊大喜,即命人赐酒。
张郃谢过,举碗一饮而尽。
这种当着诸将的面赐酒,是一种至高的荣誉。
李翊此举自是为了嘉奖张郃,又对众人解释道:
“张将军已经弃暗投明,归顺朝廷。”
“今主动请缨,诸公又何疑焉?”
“况张将军久战河北,对此地可谓轻车熟路,对贼军亦是了如指掌。”
“依吾看来,诸公并无有如张将军者。”
李翊对张郃予以了极高的评价。
虽然更多是为了表扬,激励,但也算实事求是。
因为张郃跟随袁绍时,本就打过一次河北,对那里的地段熟。
如今归顺河南,无非就是再打一次河北,二刷副本罢了。
张郃也知道这是一次表明心迹的好机会,趁势一拱手,大声说道: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
“旧时张郃未能逢明主,今既已归顺朝廷,自当肝脑涂地,为社稷赴死。”
“张郃不才,愿为反袁先锋,尽诛河北反贼!!”
唔……
诸将无不面色一变,张郃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大家自然没什么好怀疑的了。
只是觉得,郃哥你做事是不是太绝情了?
反袁就反袁吧,居然还扬言说要当反袁先锋,甚至说要“尽诛”反贼。
河北那边好歹是你的前同事,前老板,大家一起共事了这么多年。
你这做的,是不是太过绝情了?
就算是为了表忠心,也不至于做到这个份上吧?
做的太过,大家只会觉得你这人心狠手辣,不值得共事。
好歹要做人留一线吧。
但张郃这一番表态,也的确使得没人敢小看这人了。
李翊知张郃决心已定,即取下自己的佩剑,阔步上前,交给张郃。
“战前,曹司空赐我倚天剑,刘将军赐我鸳剑,陛下赐我天子剑。”
“今将军忠勇可嘉,吾愿将己之佩剑赠予将军。”
“愿将军旗开得胜,为我盟军立下赫赫战功!”
李翊也算投桃报李,当着众人的面儿,给张郃把排面拉满了。
张郃即单膝跪地,接过宝剑,垂泪道:
“末将定不负大都督重托!为盟军斩将立功!!”
事实上,
目前诸将当中,最渴望灭掉袁氏的将领就是张郃。
并不是张郃记仇,而是他太懂职场了。
五子良将中最标准的职场打工人,就属张郃。
站在河南军的角度看,张郃是微子去殷,韩信归汉。
但站在河北军的角度看,张郃是个什么形象?
官渡大败,河北儿郎兄弟离散,有家不能回。
在袁绍集团看来,这个锅该由谁来背?
你总不能说让袁绍本人,和还在当政的郭图来背吧?
守卫乌巢的淳于琼不管怎么说,也是不屈而死了。
那只能是你这两个临阵倒戈的叛徒,张郃、高览来背了。
所以河北肯定会宣传,
因为张郃的投降,我们才打输了战役。
导致兄弟离散,亲友分别。
今天又调转枪头,领着敌人过来打我们。
一个叛徒神气什么!
你说这是因为郭图诋毁我。
是是是,你都当上灭袁先锋了。
我们只是失去了土地和生命,而你却被郭图诋毁了啊。
所以张郃自己也明白,对河北军来说,他就是一个大叛徒。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张郃才这么积极的想当灭袁先锋。
一旦让老袁家赢了,
河南其他将领无所谓,他张郃肯定是第一个被大卸八块。
所以当敢死队是死,盟军打不赢也是死。
等死,那还不如拼了!
赢了,他就是河南盟军的英雄。
输了,他张郃就是遗臭万年的叛徒。
同时,张郃也非常反对河南军继续与河北军相持。
李翊任何对河北军有所妥协的举动,张郃都反对。
他巴不得盟军明天就开战,最好是马上就打起来。
因为河北老袁家的人,上上下下都得戳他的脊梁骨。
早点儿灭袁,就少几个人骂他。
你要是再让袁氏在河北割据个二十年。
好家伙,那批判他张郃的书都得出版了。
所以张郃成为反袁激进分子合理吗?
合理,太合理了。
他外号就叫张合理。
张郃既拜为敢死先登将。
李翊仍觉得八百人太少了。
虽然大戟士是重步兵,但袁绍骑兵数量众多。
尤其在灭公孙瓒后,收编了不少幽州铁骑。
仅靠八百人还不够。
李翊最终将目光落在了高顺身上。
“高将军,如今陷阵营训练了多少人了?”
高顺拱手答曰:
“禀都督,已有一千八百人矣。”
“可与张将军一道否?”
李翊沉声问。
言外之意,是让你高顺陪着张郃一起去抗袁绍的骑兵。
高顺拱手答:
“愿往!”
一如往常般言简意赅。
“……善,汝便为副将,听从张将军指挥。”
“喏。”
高顺回到了人群中去。
李翊倒也没想吕布那样,不用时剥夺高顺兵权,要用时又让高顺指挥。
基本上高顺的陷阵营,就是他自己训练,自己统领。
待安排好敢死队后,李翊又请来了陈王刘宠。
“今灭袁在即,翊诚邀大王一同北上灭袁。”
刘宠性格本就比较仗义,兼之与李翊有旧,又是为国讨贼。
故也没有推辞,当即答应下来。
“更乞借大王蹶张士一用!”
“……善,既是郯侯相请,孤便将那三千蹶张士一并带上前线。”
“只是兵士带走,陈地空虚,只恐宵小之徒惊扰陛下。”
李翊忙道:
“此易事耳,吾留一军,驻守陈地。”
“保守宵小不敢进犯,天子安然无虞。”
刘宠这才放下心来,将他那经营了许多年的蹶张士尽数带进了盟军中来。
这也是李翊的真正意图。
刘宠的蹶张士不单单是训练有素,更重要的是装备也极其精良。
每名士兵都配有强弓硬弩,丝毫不逊色于袁绍的先登营。
但与之不同的是,土山一战,袁绍先登营损失殆尽。
若论远程打击,河北军又要被河南军压一头了。
待所有军马,皆已齐备之后,李翊正式请示朝廷。
请求挂帅出征。
临行前,刘备向李翊叮嘱道:
“昔楚军与汉军决于垓下,高祖与诸侯兵并三十万众,共击楚军。”
“当此时,高祖将指挥权尽数交予淮阴侯。”
“淮阴侯将三十万兵,攻之,大败项羽于垓下。”
“今子玉亦将诸侯之兵,北击袁绍。”
“只是不同于垓下一役,汉军多,楚军少。”
“今我河南军少,河北军众,子玉当小心谨慎。”
“若能成功,则殊于淮阴侯矣。”
李翊拱手拜道:
“请主公放心,大丈夫既领重任。”
“自当效死,以报殊遇。”
刘备再三叮嘱,然后亲自送别李翊大军北上。
天子刘协,会同文武百官,一齐出城,送别大军出发。
大家都知道此战意味着什么,即使是朝廷中枢也得把牌面拉满。
李翊亲提四万大军北上。
这其中还包括了公孙续的幽州骑、吕布的并州骑、张绣的凉州骑。
三类骑兵,刚好是汉末战力最强的兵团。
饶是如此,李翊也没打算用这支骑兵来跟袁绍的骑兵部队硬碰硬。
他依然是采取原来的作战计划,先歼灭袁绍的骑兵部队。
然后便是我军骑兵大显神威的时候。
一旦袁绍没了骑兵作掩护,又没有足够的远程火力压制骑兵冲锋。
那么纵使袁绍有十万大军,吕布等骑兵也能轻易撕开他们的防线。
决战地点,李翊选择了黄河边。
因为此战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歼灭袁绍的主力部队。
袁绍为了殊死一搏,几乎是釜底抽薪,动员了河北剩下的兵员极限。
再多征调,就会激起大量民变了。
因为兵马多的坏处,就是用到的民夫也多。
算上后勤民夫,说袁绍动用了四十万大军也不算吹牛了。
李翊引军一路向北,直往鄄城而去。
佯装是要从此渡河,袭取邺城。
袁绍接到消息之后,即刻全军拔营,准备出击截住李翊的部队。
左右或有人谏曰:
“今李翊大军尽出,欲渡河袭邺。”
“陈地必然空虚,不妨举大军去陈郡,迎取天子。”
“则李翊必引军还,我道却于半道击之,则李翊可破,河南可定也!”
袁绍大怒,叱道:
“汝等小辈,岂知兵法?”
“李翊惯于用兵,我大军在此,行速岂有李翊快耶?”
“若使其渡河袭邺,我军救之不及,则孤无家可归矣。”
“向者官渡一败,乃彼不肯出战,只与我军相持。”
“故使我军性命尽数系于乌巢一地。”
“今彼主力尽出,我大军以逸待劳,岂可坐失良机?”
袁绍晚年“干大事而惜身”的性格缺点,被无限放大。
尤其在经历了官渡一败之后,他已不敢再用出“险招”了。
稳扎稳打,寻求决胜,这就是袁绍目前的最优解。
尤其袁军是非常怕相持战的,因为他们人多嘛。
现如今李翊主动带主力北上,袁绍怎么可能放过这个与之正面决战的机会。
当即,
袁绍乾纲独断,下令黎阳守军全部拔营,准备出击截住李翊的部队。
恰逢此时,人报河套匈奴部大将乌维,奉单于呼厨泉的命令。
响应袁氏征令,率五千匈奴骑兵过来支援。
袁绍大喜,“有此胡虏兵,我军此战必胜!李翊可灭矣。”
于是亲自出见乌维。
别看南匈奴人在河套息养了这么多年,但除了高级将领外,底层士兵依然不会说汉话。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汉人剥夺他们的兵权。
因为言语不通,除了匈奴将领,汉人指挥不动,调度不明。
乌维的汉话已经算是比较利索的了。
一经见面,就向袁绍表达了单于呼厨泉对他老人家的敬意。
袁绍大喜,即命人赏赐金银绢帛。
又命人烹羊宰牛,大飨军士。
待酒足饭饱之后,大军正式自黎阳出发。
总计有十五万大军。
其中十万是袁绍收聚的官渡残兵败将,然后又从冀州征调了两万青年。
剩余五万,分别来自并州、幽州的守军,以及此次加盟的匈奴雇佣兵。
袁绍此举,无异于釜底抽薪,殊死一搏。
之前的官渡之战,他尚能够游刃有余。
而此次战事,却是不成功便成仁。
因为本土的人力已经被压榨到极限了。
官渡败后,冀州已经有大量郡县反叛。
虽然皆被袁绍平了。
然袁绍却知,此战不能够再有任何差池了。
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羸弱,精神也来越来越萎靡。
但此刻,却不得不强打精神,亲自来临阵指挥这场终极大战。
而据上次他亲自指挥,已经是八年前的事了。
十五万袁军迅速自黎阳出发,凭借距离优势。
在仓亭处下寨,截断渡口,力求与李翊军拼死一战。
早有探马报知李翊,说袁绍收聚四州之兵,又合胡虏之众。
少说兵二三十万,军威浩大。
庞大的军队数量并没能吓到李翊,他知道这又是袁绍的情报系统在发力。
李翊从容不迫,提兵前进,下寨已定。
夜半时,李翊命人取来笔墨。
亲自执笔,写下书信一封。
命人送往袁绍大营处。
时值夜深,袁绍心中亦惴惴不安,不能安寝。
人报李翊有书至,袁绍即命人呈上来。
待拆开来看,其书略曰:
——本初如晤,李翊敬上。
盖闻天命有常,惟德是辅,人心所向,惟义是从。
今天下崩离,群雄蜂起。
吾奉天子诏令,以讨不臣,志在扶汉,扫除奸佞。
公世食汉禄,世受汉恩,位列三公。
不思报国,反怀异志,割据河北,拥兵自重。
不纳岁贡,侵占汉土,杀戮汉官,屡生衅端,数违诏命。
跋扈之甚,胜于董卓、梁冀之流远矣。
倘足有尚有悔意,当速撤兵,归还侵地,上表请罪。
或可免刀兵之祸。
若仍负隅顽抗,吾必率虎狼之师,直捣河北,扫平叛逆,以正天威!
窃闻公母为婢,吾妻乃袁氏嫡出,同出一支,实不忍刀兵相向。
今陈兵至此,实非吾愿。
然为天下苍生计,不得不为之。
公可于今夜答复,若就此罢兵,归回侵土,两家仍为秦晋之好。
如不然,可于明日来与吾决战,愿公三思!
……
袁绍看罢,勃然大怒:
“李翊乃何人,敢作此书,羞辱于孤!”
众皆问何故,袁绍乃将传给诸人看。
众看毕,此书李翊看似劝和,甚至全篇都在挑衅。
尤其在攀亲戚的时候,表面上说他妻子也是袁氏女。
却又强调他妻子才是四世三公的嫡出,你袁绍只是庶出。
虽然事实确实如此,
但李翊挑衅的意味几乎溢于言表,袁绍平生最忌别人谈及他的嫡庶出身。
看李翊的意思,是想扶正袁术这个嫡出的后裔,来接管他河北的袁氏遗产。
但袁术已经身死,他那一脉不早就成了刘备、李翊君臣的人了吗?
“李翊如此狂妄,公可速击之!”
在看完李翊的挑战书后,营内群情激奋,都申请明日出战。
生擒李翊,食其肉,寝其皮。
或有人谏曰:
“李翊作此衅书,必是力在速战。”
“恐其有备而来,袁公不可不慎。”
袁绍怒斥道:
“彼有备而来,孤又岂会坐以待毙?”
“向者官渡一役,彼与我相持半年,河北军民困苦不堪。”
“今难得有机会正面决战,孤岂能坐失如此良机?”
李翊力求速战,袁绍又哪里拖得起?
十万大军,至少需要三十万民夫供养。
他这十五万大军,要动用的民夫就更多了。
再像官渡之战那样拖个半年,那袁绍就不用打了。
当即袁绍接下了李翊的战书,相约明日决战。
次日,清晨。
两军相对,各成阵势。
李翊引诸将出阵,袁绍率河北诸将来迎。
李翊高声喊道:
“袁公计穷力尽,官渡一役,已显疲态。”
“今何不尚思早降,反聚蝼蚁之兵前来抗我。”
“须知吾视百万大军如草芥耳,愿袁公早早罢兵。”
“否则刀临项上,悔之无及!”
袁绍怒极反笑,扬鞭骂道:
“黄口小儿,闻名不过几年,便敢发此大言。”
“旧时董卓权倾朝野,视天下英雄于无物,徒忌孤耳。”
“孤举全晋之地,北有劲弓胡马,南阻白渠黄河。”
“地方二千里,拥兵百万。”
“纵横一世,天下无敌。”
“孤欲杀汝,如杀鼠雀耳。”
“念在汝亦为孤侄女婿份上,恕你年少无知之罪。”
“可速速倒戈卸甲,以礼来降。”
“孤本与汝同为一家,念你有才,待吾升腾之后,于你必有重用!”
李翊嘴角微微翘起,露出一抹冷笑。
袁绍的大饼画的着实不小。
须知他的名爵已经到了大将军了。
这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袁绍却说将来升腾,那他还能往哪升腾?
“……哈哈哈,多谢袁公美意。”
“然兄弟尚不能相容,能容我这一支远亲否?”
“今吾提大军来此,正欲吊民伐罪。”
“公可早降,免受战败之辱!”
……
(本章完)
恰逢袁绍在黎阳已经纠集好了大军,誓要再与河南一决雌雄。
比之上一次只能选择相持不同,李翊这次力主与袁绍打大决战。
只因此前河北势大,河南军须避其锋芒。
然这一次,有了官渡大胜,河南军士气高涨,人人欲要厮杀。
反观河北军,自官渡败后,人心不宁,躁动不安。
虽然袁绍凭借雄厚的实力,又组建好了不输于官渡人数的兵力。
但其战力已经远远比不得官渡时期。
故纵使袁绍不再图南下,李翊也要伺机寻求决战。
只有歼灭了袁绍主力,河南才真正有机会染指河北。
刘备这边共起马步军一万五千人,另征调五万民夫,供给粮草。
大军一路行至陈地。
自迁都陈县以来,陈国已除国治郡,改为陈郡。
作为朝廷中枢,它更像是一个“联合国”,专门用于列强开会。
此次会盟诸军,亦选在了陈国。
也当是定期朝拜天子了。
大军停驻在陈国约莫两日,曹操亦领马步军一万五千人到。
两位领袖各自会晤,叙了叙旧。
但大军并未着急出发,仍在陈郡停驻了数日。
未久,
吕布领并州军三千人至,张绣提凉州军三千人参战。
吕布一经接到传令,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就赶来了。
因为纵是陈宫,也能看出来,袁氏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此时攻守易型,再不参战,那他们就连一口汤都喝不到了。
故一向主张保存实力的陈宫,此次也是力荐吕布北上,协助朝廷征讨“反贼”袁绍。
吕布本就不喜袁绍,兼之自己又是朝廷命官,自是巴不得过来参战。
待会合并、凉二州的军马后,河南盟军的数量已扩充至三万六千人。
兵不在多,在精。
曹操、刘备虽然各自只带了一万五千人,但都是本土最能打的军士。
而李翊所拉进来的吕布、张绣,他们麾下的部曲,亦属汉末顶尖。
主打一个短小精悍。
但这还不够,
在得到公孙续的幽州铁骑之后,其实河南的骑兵优势与河北相差已经不是很大了。
但两军交战,一般是不会来骑兵来对骑兵的。
尤其听说袁绍已经拉到了匈奴军参战,北方游牧最擅骑射拉扯。
可谓是步兵的噩梦。
所以在大战开始之前,如何歼灭掉袁绍的骑兵部队。
也是李翊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般来讲,都是用步兵来反制骑兵。
但这非常吃技术操作,因为袁绍也不是傻子。
如果人家看着你摆好了阵势,肯定不会拿骑兵过来冲你。
所以李翊定下的作战计划,就是主动卖一个破绽给袁绍。
祭出一支敢死队,他们必须是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并且袁绍也要知道它是一支精锐部队。
还要让袁绍笃信,用骑兵能够吃掉这支精锐部队。
那么问题来了,
有谁麾下的部曲装备精良,战力出众,最重要的是敢主动去“送死”呢?
最后一条是最关键的,因为李翊如果强迫一个不愿意去的人去,那最终效果肯定适得其反。
必须得是他主动请缨,敢去“赴死”的。
李翊仍旧总督河南军事,即召各阵营将领来大堂商议。
当李翊把计划说出来之后,果不其然,诸将请战的情绪并不高。
倒不是说大家全都怕死。
而是这一战,他们是有机会正常取胜的。
大家都期待着斩将立功,封侯拜将。
将来荣妻荫子,享福快活。
谁会去当那个送死的“冤大头”?
尤其各部将领麾下的子弟兵大多是老乡宗族,谁又舍得送他们去赴死?
在这个时代想谈牺牲精神,是十分困难的。
更别说诸将还分别来自不同的阵营,本就各怀心思。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见众人意兴阑珊,便语重心长地说道:
“袁绍得收英雄之谋,雄踞河朔,视霸王易于覆手。”
“当此之时,不可不谓无敌于天下。”
“我河南畏其锋芒久矣。”
“今日会集诸公于此,正欲扭转此局。”
“此战之后,攻守之势将易,河北之地可期也。”
“旧时高祖曾数败于项羽,终于垓下一战功成。”
“若此战能克袁绍,则韩信之功可成也。”
李翊背着手,慷慨激昂地演说着。
“天下风起云涌,正是英雄用武之时。”
“诸位皆乃四方名将,依吾观之,天下英雄齐聚亦不过如此而已。”
“今欲破袁绍主力,需一队敢死之士。”
“若尔等愿为朝廷分忧,此战当属头功!”
李翊的话语掷地有声的落在大堂内。
每一个人的脸色都微微发生变动。
这时,一将昂首挺胸走了出来。
声如巨钟,振聋发聩。
“末将愿为先登士,为朝廷斩将立功!”
众视之,乃张郃也。
张郃的主动请缨,是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
要知道,他可是河北名将,袁绍旧臣啊。
本身出现在这里就挺意外。
谁能想到竟会是他主动站出来,接下这最为危险的任务?
所谓枪打出头鸟,有人看热闹,有人默不作声。
也有人出言嘲讽:
“张郃乃是袁绍旧将,今麾下部众不在少。”
“若两军交战,临阵倒戈,则我军将陷万劫不复。”
“大都督切不可令张郃为前部!”
言讫,立马有人出声应和。
“末将附议!”
“末将附议!”
就连孔融都忍不住走到李翊身边,劝道:
“……先生,张郃初降,其心难测。”
“不可冒然委以重任,万一有变,则河南军士俱为袁绍所害也。”
大伙儿不相信张郃其实很好理解。
毕竟他是一位降将。
你一个降将不低调也就罢了,怎么敢在这种会议上站出来抢风头?
尤其打的还是你的旧主。
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
但凡有一点政治嗅觉的人,都不可能站出来。
不过李翊倒是对张郃的主动请缨感到非常高兴。
“……善!吾素闻张将军麾下有一支大戟士,坚韧善战。”
“未知将军有多少人?”
张郃不假思索答,“八百人众。”
“可以出战否?”李翊又问。
“时刻准备着,只待都督一声令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张郃向李翊抱腕一礼,朗声说道。
“壮哉!”
“张将军勇气可嘉,来人!赐酒。”
李翊大喜,即命人赐酒。
张郃谢过,举碗一饮而尽。
这种当着诸将的面赐酒,是一种至高的荣誉。
李翊此举自是为了嘉奖张郃,又对众人解释道:
“张将军已经弃暗投明,归顺朝廷。”
“今主动请缨,诸公又何疑焉?”
“况张将军久战河北,对此地可谓轻车熟路,对贼军亦是了如指掌。”
“依吾看来,诸公并无有如张将军者。”
李翊对张郃予以了极高的评价。
虽然更多是为了表扬,激励,但也算实事求是。
因为张郃跟随袁绍时,本就打过一次河北,对那里的地段熟。
如今归顺河南,无非就是再打一次河北,二刷副本罢了。
张郃也知道这是一次表明心迹的好机会,趁势一拱手,大声说道: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
“旧时张郃未能逢明主,今既已归顺朝廷,自当肝脑涂地,为社稷赴死。”
“张郃不才,愿为反袁先锋,尽诛河北反贼!!”
唔……
诸将无不面色一变,张郃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大家自然没什么好怀疑的了。
只是觉得,郃哥你做事是不是太绝情了?
反袁就反袁吧,居然还扬言说要当反袁先锋,甚至说要“尽诛”反贼。
河北那边好歹是你的前同事,前老板,大家一起共事了这么多年。
你这做的,是不是太过绝情了?
就算是为了表忠心,也不至于做到这个份上吧?
做的太过,大家只会觉得你这人心狠手辣,不值得共事。
好歹要做人留一线吧。
但张郃这一番表态,也的确使得没人敢小看这人了。
李翊知张郃决心已定,即取下自己的佩剑,阔步上前,交给张郃。
“战前,曹司空赐我倚天剑,刘将军赐我鸳剑,陛下赐我天子剑。”
“今将军忠勇可嘉,吾愿将己之佩剑赠予将军。”
“愿将军旗开得胜,为我盟军立下赫赫战功!”
李翊也算投桃报李,当着众人的面儿,给张郃把排面拉满了。
张郃即单膝跪地,接过宝剑,垂泪道:
“末将定不负大都督重托!为盟军斩将立功!!”
事实上,
目前诸将当中,最渴望灭掉袁氏的将领就是张郃。
并不是张郃记仇,而是他太懂职场了。
五子良将中最标准的职场打工人,就属张郃。
站在河南军的角度看,张郃是微子去殷,韩信归汉。
但站在河北军的角度看,张郃是个什么形象?
官渡大败,河北儿郎兄弟离散,有家不能回。
在袁绍集团看来,这个锅该由谁来背?
你总不能说让袁绍本人,和还在当政的郭图来背吧?
守卫乌巢的淳于琼不管怎么说,也是不屈而死了。
那只能是你这两个临阵倒戈的叛徒,张郃、高览来背了。
所以河北肯定会宣传,
因为张郃的投降,我们才打输了战役。
导致兄弟离散,亲友分别。
今天又调转枪头,领着敌人过来打我们。
一个叛徒神气什么!
你说这是因为郭图诋毁我。
是是是,你都当上灭袁先锋了。
我们只是失去了土地和生命,而你却被郭图诋毁了啊。
所以张郃自己也明白,对河北军来说,他就是一个大叛徒。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张郃才这么积极的想当灭袁先锋。
一旦让老袁家赢了,
河南其他将领无所谓,他张郃肯定是第一个被大卸八块。
所以当敢死队是死,盟军打不赢也是死。
等死,那还不如拼了!
赢了,他就是河南盟军的英雄。
输了,他张郃就是遗臭万年的叛徒。
同时,张郃也非常反对河南军继续与河北军相持。
李翊任何对河北军有所妥协的举动,张郃都反对。
他巴不得盟军明天就开战,最好是马上就打起来。
因为河北老袁家的人,上上下下都得戳他的脊梁骨。
早点儿灭袁,就少几个人骂他。
你要是再让袁氏在河北割据个二十年。
好家伙,那批判他张郃的书都得出版了。
所以张郃成为反袁激进分子合理吗?
合理,太合理了。
他外号就叫张合理。
张郃既拜为敢死先登将。
李翊仍觉得八百人太少了。
虽然大戟士是重步兵,但袁绍骑兵数量众多。
尤其在灭公孙瓒后,收编了不少幽州铁骑。
仅靠八百人还不够。
李翊最终将目光落在了高顺身上。
“高将军,如今陷阵营训练了多少人了?”
高顺拱手答曰:
“禀都督,已有一千八百人矣。”
“可与张将军一道否?”
李翊沉声问。
言外之意,是让你高顺陪着张郃一起去抗袁绍的骑兵。
高顺拱手答:
“愿往!”
一如往常般言简意赅。
“……善,汝便为副将,听从张将军指挥。”
“喏。”
高顺回到了人群中去。
李翊倒也没想吕布那样,不用时剥夺高顺兵权,要用时又让高顺指挥。
基本上高顺的陷阵营,就是他自己训练,自己统领。
待安排好敢死队后,李翊又请来了陈王刘宠。
“今灭袁在即,翊诚邀大王一同北上灭袁。”
刘宠性格本就比较仗义,兼之与李翊有旧,又是为国讨贼。
故也没有推辞,当即答应下来。
“更乞借大王蹶张士一用!”
“……善,既是郯侯相请,孤便将那三千蹶张士一并带上前线。”
“只是兵士带走,陈地空虚,只恐宵小之徒惊扰陛下。”
李翊忙道:
“此易事耳,吾留一军,驻守陈地。”
“保守宵小不敢进犯,天子安然无虞。”
刘宠这才放下心来,将他那经营了许多年的蹶张士尽数带进了盟军中来。
这也是李翊的真正意图。
刘宠的蹶张士不单单是训练有素,更重要的是装备也极其精良。
每名士兵都配有强弓硬弩,丝毫不逊色于袁绍的先登营。
但与之不同的是,土山一战,袁绍先登营损失殆尽。
若论远程打击,河北军又要被河南军压一头了。
待所有军马,皆已齐备之后,李翊正式请示朝廷。
请求挂帅出征。
临行前,刘备向李翊叮嘱道:
“昔楚军与汉军决于垓下,高祖与诸侯兵并三十万众,共击楚军。”
“当此时,高祖将指挥权尽数交予淮阴侯。”
“淮阴侯将三十万兵,攻之,大败项羽于垓下。”
“今子玉亦将诸侯之兵,北击袁绍。”
“只是不同于垓下一役,汉军多,楚军少。”
“今我河南军少,河北军众,子玉当小心谨慎。”
“若能成功,则殊于淮阴侯矣。”
李翊拱手拜道:
“请主公放心,大丈夫既领重任。”
“自当效死,以报殊遇。”
刘备再三叮嘱,然后亲自送别李翊大军北上。
天子刘协,会同文武百官,一齐出城,送别大军出发。
大家都知道此战意味着什么,即使是朝廷中枢也得把牌面拉满。
李翊亲提四万大军北上。
这其中还包括了公孙续的幽州骑、吕布的并州骑、张绣的凉州骑。
三类骑兵,刚好是汉末战力最强的兵团。
饶是如此,李翊也没打算用这支骑兵来跟袁绍的骑兵部队硬碰硬。
他依然是采取原来的作战计划,先歼灭袁绍的骑兵部队。
然后便是我军骑兵大显神威的时候。
一旦袁绍没了骑兵作掩护,又没有足够的远程火力压制骑兵冲锋。
那么纵使袁绍有十万大军,吕布等骑兵也能轻易撕开他们的防线。
决战地点,李翊选择了黄河边。
因为此战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歼灭袁绍的主力部队。
袁绍为了殊死一搏,几乎是釜底抽薪,动员了河北剩下的兵员极限。
再多征调,就会激起大量民变了。
因为兵马多的坏处,就是用到的民夫也多。
算上后勤民夫,说袁绍动用了四十万大军也不算吹牛了。
李翊引军一路向北,直往鄄城而去。
佯装是要从此渡河,袭取邺城。
袁绍接到消息之后,即刻全军拔营,准备出击截住李翊的部队。
左右或有人谏曰:
“今李翊大军尽出,欲渡河袭邺。”
“陈地必然空虚,不妨举大军去陈郡,迎取天子。”
“则李翊必引军还,我道却于半道击之,则李翊可破,河南可定也!”
袁绍大怒,叱道:
“汝等小辈,岂知兵法?”
“李翊惯于用兵,我大军在此,行速岂有李翊快耶?”
“若使其渡河袭邺,我军救之不及,则孤无家可归矣。”
“向者官渡一败,乃彼不肯出战,只与我军相持。”
“故使我军性命尽数系于乌巢一地。”
“今彼主力尽出,我大军以逸待劳,岂可坐失良机?”
袁绍晚年“干大事而惜身”的性格缺点,被无限放大。
尤其在经历了官渡一败之后,他已不敢再用出“险招”了。
稳扎稳打,寻求决胜,这就是袁绍目前的最优解。
尤其袁军是非常怕相持战的,因为他们人多嘛。
现如今李翊主动带主力北上,袁绍怎么可能放过这个与之正面决战的机会。
当即,
袁绍乾纲独断,下令黎阳守军全部拔营,准备出击截住李翊的部队。
恰逢此时,人报河套匈奴部大将乌维,奉单于呼厨泉的命令。
响应袁氏征令,率五千匈奴骑兵过来支援。
袁绍大喜,“有此胡虏兵,我军此战必胜!李翊可灭矣。”
于是亲自出见乌维。
别看南匈奴人在河套息养了这么多年,但除了高级将领外,底层士兵依然不会说汉话。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汉人剥夺他们的兵权。
因为言语不通,除了匈奴将领,汉人指挥不动,调度不明。
乌维的汉话已经算是比较利索的了。
一经见面,就向袁绍表达了单于呼厨泉对他老人家的敬意。
袁绍大喜,即命人赏赐金银绢帛。
又命人烹羊宰牛,大飨军士。
待酒足饭饱之后,大军正式自黎阳出发。
总计有十五万大军。
其中十万是袁绍收聚的官渡残兵败将,然后又从冀州征调了两万青年。
剩余五万,分别来自并州、幽州的守军,以及此次加盟的匈奴雇佣兵。
袁绍此举,无异于釜底抽薪,殊死一搏。
之前的官渡之战,他尚能够游刃有余。
而此次战事,却是不成功便成仁。
因为本土的人力已经被压榨到极限了。
官渡败后,冀州已经有大量郡县反叛。
虽然皆被袁绍平了。
然袁绍却知,此战不能够再有任何差池了。
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羸弱,精神也来越来越萎靡。
但此刻,却不得不强打精神,亲自来临阵指挥这场终极大战。
而据上次他亲自指挥,已经是八年前的事了。
十五万袁军迅速自黎阳出发,凭借距离优势。
在仓亭处下寨,截断渡口,力求与李翊军拼死一战。
早有探马报知李翊,说袁绍收聚四州之兵,又合胡虏之众。
少说兵二三十万,军威浩大。
庞大的军队数量并没能吓到李翊,他知道这又是袁绍的情报系统在发力。
李翊从容不迫,提兵前进,下寨已定。
夜半时,李翊命人取来笔墨。
亲自执笔,写下书信一封。
命人送往袁绍大营处。
时值夜深,袁绍心中亦惴惴不安,不能安寝。
人报李翊有书至,袁绍即命人呈上来。
待拆开来看,其书略曰:
——本初如晤,李翊敬上。
盖闻天命有常,惟德是辅,人心所向,惟义是从。
今天下崩离,群雄蜂起。
吾奉天子诏令,以讨不臣,志在扶汉,扫除奸佞。
公世食汉禄,世受汉恩,位列三公。
不思报国,反怀异志,割据河北,拥兵自重。
不纳岁贡,侵占汉土,杀戮汉官,屡生衅端,数违诏命。
跋扈之甚,胜于董卓、梁冀之流远矣。
倘足有尚有悔意,当速撤兵,归还侵地,上表请罪。
或可免刀兵之祸。
若仍负隅顽抗,吾必率虎狼之师,直捣河北,扫平叛逆,以正天威!
窃闻公母为婢,吾妻乃袁氏嫡出,同出一支,实不忍刀兵相向。
今陈兵至此,实非吾愿。
然为天下苍生计,不得不为之。
公可于今夜答复,若就此罢兵,归回侵土,两家仍为秦晋之好。
如不然,可于明日来与吾决战,愿公三思!
……
袁绍看罢,勃然大怒:
“李翊乃何人,敢作此书,羞辱于孤!”
众皆问何故,袁绍乃将传给诸人看。
众看毕,此书李翊看似劝和,甚至全篇都在挑衅。
尤其在攀亲戚的时候,表面上说他妻子也是袁氏女。
却又强调他妻子才是四世三公的嫡出,你袁绍只是庶出。
虽然事实确实如此,
但李翊挑衅的意味几乎溢于言表,袁绍平生最忌别人谈及他的嫡庶出身。
看李翊的意思,是想扶正袁术这个嫡出的后裔,来接管他河北的袁氏遗产。
但袁术已经身死,他那一脉不早就成了刘备、李翊君臣的人了吗?
“李翊如此狂妄,公可速击之!”
在看完李翊的挑战书后,营内群情激奋,都申请明日出战。
生擒李翊,食其肉,寝其皮。
或有人谏曰:
“李翊作此衅书,必是力在速战。”
“恐其有备而来,袁公不可不慎。”
袁绍怒斥道:
“彼有备而来,孤又岂会坐以待毙?”
“向者官渡一役,彼与我相持半年,河北军民困苦不堪。”
“今难得有机会正面决战,孤岂能坐失如此良机?”
李翊力求速战,袁绍又哪里拖得起?
十万大军,至少需要三十万民夫供养。
他这十五万大军,要动用的民夫就更多了。
再像官渡之战那样拖个半年,那袁绍就不用打了。
当即袁绍接下了李翊的战书,相约明日决战。
次日,清晨。
两军相对,各成阵势。
李翊引诸将出阵,袁绍率河北诸将来迎。
李翊高声喊道:
“袁公计穷力尽,官渡一役,已显疲态。”
“今何不尚思早降,反聚蝼蚁之兵前来抗我。”
“须知吾视百万大军如草芥耳,愿袁公早早罢兵。”
“否则刀临项上,悔之无及!”
袁绍怒极反笑,扬鞭骂道:
“黄口小儿,闻名不过几年,便敢发此大言。”
“旧时董卓权倾朝野,视天下英雄于无物,徒忌孤耳。”
“孤举全晋之地,北有劲弓胡马,南阻白渠黄河。”
“地方二千里,拥兵百万。”
“纵横一世,天下无敌。”
“孤欲杀汝,如杀鼠雀耳。”
“念在汝亦为孤侄女婿份上,恕你年少无知之罪。”
“可速速倒戈卸甲,以礼来降。”
“孤本与汝同为一家,念你有才,待吾升腾之后,于你必有重用!”
李翊嘴角微微翘起,露出一抹冷笑。
袁绍的大饼画的着实不小。
须知他的名爵已经到了大将军了。
这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袁绍却说将来升腾,那他还能往哪升腾?
“……哈哈哈,多谢袁公美意。”
“然兄弟尚不能相容,能容我这一支远亲否?”
“今吾提大军来此,正欲吊民伐罪。”
“公可早降,免受战败之辱!”
……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