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起将军请起。”
李翊将马超搀扶起身,如果不是庞统被留在了太原,李翊很想问问他。
庞统到底跟马超说了些什么,把他洗脑成这样。
不过马超性子大变也算好事,李翊对武人的要求向来是先性格要踏实,然后才是问能力。
接风宴既毕,李翊正式于章武起兵。
共马步军三万人。
骑兵为多数,共计两万五千人。
剩下步兵为五千人。
出征将领及随行人员有,
谏议大夫,领并州牧马超。
大汉温侯,领汝南太守吕布。
破羌将军张绣,平北将军张飞。
中坚将军张辽,裨将军黄忠、陈到、牵招。
中军师荀攸,行军长史刘晔。
除了刘营本土官员之外,李翊又专门带上了幽州本土豪强——
建忠将军,渔阳太守鲜于辅。
护乌桓校尉阎柔。
他们常年生活在幽州,对辽地的地域风貌相对熟悉。
李翊需要他们来为自己做向导。
此外,又命章武太守徐晃,总督后勤粮务,勿使缺漏。
得益于中山甄氏的帮忙,大量民夫投入到此次战事中来。
公元203年,三月初三。
李翊三万大军,民夫十万人,共计十三万人。
号称三十万大军,正式北上,远征东北乌桓。
大军尚未出冀州。
今年的冰雪早消,春日正盛。
春烂漫,清香扑鼻。
李翊大军行过滹沱河畔时,只见得田野里百姓齐出,聚集了许多人。
李翊乃问左右人道:
“今日缘何如此热闹?”
左右人答曰:
“……回禀使君,今日三月初三,上巳佳节。”
“百姓们便纷纷来到滹沱河畔,于岸边为亲人祓禊祈福。”
原来如此……
李翊感慨一声,战乱之中,百姓们难得有如此热忱。
他们于此佳节祈福,或许也是向内心里求个心安罢?
乃顾谓身后诸将士道:
“吾大军至此,非为扰民,实为安邦。”
“今逢佳节,汝诸军不可惊扰百姓。”
“可洒铜钱,以济百姓,与民同乐。”
言毕,众将士齐声领命,持钱而下。
众百姓争相领取,欢声雷动。
有老者涕泪交加,感慨道:
“李冀州仁德,真乃吾等之福也。”
“……愿使君此次出征,早日凯旋。”
李翊见此情形,心中甚慰。
看来冀州之民已经渐渐地接纳他了。
张飞催马赶到,谓李翊道:
“……先生!俺老张许久不曾见过如此热闹的景象了。”
“……哈哈,这几年到处都在打仗,益德能见着那才怪了。”
“……诶!先生!俺适才听人说,左近有擅杂技之人,可以吞刀吐火!”
“不妨去瞧瞧?”
左右人皆道:
“张将军莫非忘了此次出来的目的了?”
张飞乃哈哈一笑,道是戏言,请诸公莫放在心上。
李翊乃引大军渡滹沱河。
舟船准备需要一点时间,望着滔滔河水,李翊一时兴致大发。
乃指滹沱河,谓众人道:
“昔年光武帝尚未立业之时,穷迫于途。”
“前有此大河,后有追兵,众人饥肠辘辘、人困马乏。”
“阳夏侯冯公孙为光武帝亲蒸麦饭果腹。”
“至滹沱河前时,光武帝使淮陵侯王元伯前去探查。”
“待至河边时,河水波涛汹涌,人马不能行。”
“为稳军心,光武帝谎称河水结冰已坚,可以通行。”
“待大军至河畔时,果然见着河水结冰。”
“于是光武大军得以渡河南下,入驻信都。”
“终以此为根基,光复我汉室天下。”
李翊暗自感慨,这刘秀真的是位面之子。
大魔导师的称号真不是浪得虚名的。
众人入神的听着,李翊便借此机会为众人打气:
“此次出征,为得便是建功立业,匡扶天下。”
“诸公与我远赴辽地,同甘共苦,战功可成。”
“愿诸公都能安然凯旋,不负此河当年之冰也!”
众将士果然兴致高涨,齐齐拱手,高呼必胜。
就在众人斗志昂扬之时,人群中忽然传来一道笑声。
众人皆是一怔,暗忖领导正在演讲呢,谁敢在这时候出来说笑?
未等李翊开口询问,有好事者率先责难:
“谁人发笑?”
众人循声望去,这人不是军中之人,只是一个坐在石头上的游客。
但一个区区游民,竟敢嘲笑堂堂冀州一把手。
确实有点儿不识时务,于是军人们很快找到那人。
是个年约二十六、七的年轻人。
“刚才是汝在笑吗?”
士兵嗔目怒视,狞声问道。
那年轻人点了点头,嘴上仍是带笑:
“……是在下。”
“好大的胆子!汝难道不知咱们的将军是谁吗?”
“哦?莫非是曹司空亦或是刘将军。”
“此二人当是天下最雄者。”
“……哼,那也差不多。”
“我们的将军,乃是我河北新任长官,冀州牧李郯侯也。”
“……哦,原来是李郯侯,失敬失敬!”
年轻人朝那士兵作了个揖,赔礼道歉。
士兵连忙道:
“某又不是李郯侯,汝冲我道歉作甚?”
年轻人乃笑道:
“那就劳烦壮士替我引见!”
哼~
士兵轻哼一声,将这年轻人带到李翊身边。
一面却又暗想,你小子算是撞大运了。
咱们李郯侯平日日理万机,哪里是寻常百姓能见着的?
今日若非你小子在俺们领导演讲时发笑,凭你是断然见不着他的。
须臾,年轻人被带到李翊身边。
李翊见他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相颇为儒雅,像是一个读书人。
又见他掌上张着厚厚的老茧,这显然是练过的武的。
仅是初次见面,李翊已知这年轻人不凡。
常言道,穷文富武。
即学文还能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习武则完全脱产。
并且由于汉朝纸张没有完全普及,学文的成本也非常高。
所以汉末那些能文能武的人,简直凤毛麟角,是人才中的人才。
“足下是何人,适才为何在我演说之时发笑?”
李翊开门见山,直接问他姓名。
即便这人是个籍籍无名之辈,李翊也有意将他召之麾下。
毕竟这个时代文武双全的人太少了。
“……在下徐庶,见过李郯侯。”
哦?
李翊眉梢一扬,忙问:
“子莫非徐元直乎?”
徐庶一怔,暗想自己已经改名换姓了,不想李郯侯这样的大人物竟识得自己。
“不敢欺瞒君侯,在下正是颍川徐元直。”
徐庶本名徐福,因为友人报仇杀人,而改名徐庶。
没错,徐庶其实并没有用过“单福”这个名字。
单福是演义杜撰的。
李翊乃邀徐庶坐下,向他问好。
“庶幼好学击剑,于中平末年,尝为友人报仇而杀人。”
“后披发涂面而走,却为狱吏所获。”
“彼问我姓名,庶不答。”
“其乃我缚于车上,击鼓行于市,今市人识之,虽有识者皆不敢言。”
“幸有同伴党伍窃解救之,庶乃更姓名而逃。”
“从此仗剑江湖,行侠仗义。”
“然有一日,吾见官吏欺压百姓,庶本欲杀之。”
“一老者告曰,‘公杀得一恶劣,却杀不得天下昏官。’”
“庶由是慨叹,从此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遍访名师。”
“只为早日平定乱世,使天下太平。”
李翊连连点头,由于时间线变动,徐庶并未像历史上那样跑去荆州避乱。
所以这个位面的徐庶,应该与诸葛亮是不认识的。
“元直就有此志向,何不来我徐州呢?”李翊连忙问。
“……不瞒君侯,庶久闻刘将军纳士招贤,早欲来投。”
“只是庶乃有罪之身,未敢辄造。”
“近闻郯侯欲北征乌桓,故于此等候,以笑声引郯侯之注意。。”
“多有冒犯之处,还望郯侯勿怪。”
李翊颔首,柔声宽慰徐庶道:
“元直多心了,以汝之才,若去徐州投我主,必得重用。”
徐庶弯唇笑道:
“庶乃一白身,刘将军千金之躯,岂是庶能轻易得见的?”
李翊连忙道:
“待我拟书信一封,汝持我亲笔前往徐州。”
“刘将军若得我笔信,必定重用元直!”
言讫,便命士卒取笔墨来。
“且慢!”
徐庶连忙喊住要去拿笔的士兵,又对李翊拱手说道:
“……·君侯好意,徐庶心领。”
“只是无功不受禄,今庶寸功未立,哪有脸面去往徐州冒领俸禄?”
“适才君侯言及要远征乌桓,庶游历四海之时,曾去过一次辽地。”
“愿为君侯引路,做行军向导。”
徐庶话一出口,鲜于辅顿时有些不乐意了。
你做行军向导,那我干嘛去?
敢情你小子是来砸场子,抢我饭碗的是不是?
区区一介白身,仅凭一席话语,便想在郯侯身前谋得一件差事。
天下哪有这般好事?
“……徐先生好大的口气,汝不过去过一次辽地,便敢冒认向导。”
“将我等常居于幽州之地之人置于何处?”
“吾等浑不如汝一河南人耶?”
徐庶乃问鲜于辅姓名,鲜于辅如实报了。
徐庶乃朝他一拱手,“原来是鲜于将军,久仰大名。”
“当年鲜于将军合十万之众,于鲍丘大破公孙瓒,威震辽东。”
“使庶闻之,也好不惊叹。”
鲜于辅嘴角微微翘起,这算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候了。
即便是徐庶一河南小民听说过他的事迹,他也丝毫不意外。
徐庶先肯定鲜于辅的功绩,博得他的好感之后,才问道:
“只是庶窃闻鲜于将军乃是渔阳人,虽常年居于幽州。”
“不知可去过辽西否?”
这……
鲜于辅顿时愣住。
他所在的渔阳,本身又冷又穷又苦。
光是生活在那里,就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就算要润,也是往温暖的南方润。
谁吃饱了撑得,往辽西跑啊?
徐庶见鲜于辅答不上来,也不追问他。
转而来到李翊跟前,向李翊解释道:
“禀君侯,庶之前去过一次辽西。”
“乌桓大本营,便在辽西郡的柳城。”
“若不克辽城,则乌桓难灭,二袁儿也不能擒。”
“欲要至柳城,必先至滨海道。”
“此地秋夏间常有水患,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最难行动。”
“若无向导引路,诚难过也。”
李翊认认真真的听着,连连颔首。
此次出征,他最烦恼的便是行军赶路的问题。
所以巴不得多召几个向导。
如今徐庶毛遂自荐,李翊高兴都来不及,哪里会怪罪?
于是乃执徐庶手道:
“元直有此心,实可嘉也。”
“向导之事,非一人之力,众志成城,方能取胜。”
“又何须必计较先后乎?”
后半句自是说给鲜于辅等人听的。
鲜于辅等众皆畏李翊,乃纷纷拱手赔罪。
李翊则正式授徐庶为行军向导,兼领军司马。
令徐庶独领一支三百人的小队,负责探路引道。
大小三军,正式起行。
车马、辎重数千辆,紧随其后,望前进发。
大军行了一月之久,这才进入辽西。
大伙儿这才明白为何东北是苦寒之地,他们从南至北赶到辽地。
中间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人口的减少。
此前行不至十里地便能见着人家,如今纵是赶了百里路也未必能看到人烟。
唯一能见着的,
只有黄沙漠漠,狂风四起。
道路崎岖,人马难行。
行了这一月之路了,军旅生活苦不堪言,将士们皆有回军之心。
李翊乃命人杀牛宰羊,犒赏军士。
将士们躁动不安的心,这才稍止。
但李翊知道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自到了辽地之后,他的行军速度都慢了下来,完全比不得在中原赶路。
于是李翊乃问徐庶,还有多久能到柳城?
徐庶乃答:
“再往前不远,便是临渝,君侯可以在那里权歇人马。”
李翊大喜,命哨兵将这个消息传讯给全军将士。
将士们欢喜,抓紧赶路。
黄沙漫天,风似刀割人脸。
终于赶到临渝,算是见着人家了。
临渝已经没有了长官,只有几名里正,见李翊大军到来。
组织乡里百姓蒸饼,拿来犒赏军士。
李翊命赏黄金百两,以告谢乡民。
又问里正,此去多远能到柳城?
那里正竟用十分诧怪的眼神望李翊,道:
“……君侯竟要去柳城,若从临渝出发,走滨海道,少说有三百里路。”
“这三百里,只恐君侯见不着一户人家。”
“不若就此罢兵,回南方去罢!”
李翊乃笑道:
“多谢老人家好意,只是翊既将兵到此,绝无空手而还之理。”
“若不拿下二袁儿,翊誓死不回河北。”
李翊为了此次军事行动,可谓做足了准备。
如果此时退兵,那么将前功尽弃。
若任由二袁儿养成气力,将来乌桓骑兵一定会时常骚扰幽州。
如此一来,老刘的后背将永无宁日了。
里正微微一惊,望着李翊久久不能言。
沉吟半晌,才缓缓感慨道:
“……君侯真丈夫也!”
里正感念李翊的决心,乃为李翊指明了一条道路。
“不瞒君侯,出了临渝往东,便是滨海道。”
“此地夏秋之时常有水患,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
李翊点点头,暗忖此与元直教我之言相同。
老者的声音还在继续:
“旧北平郡治在平岗,道出卢龙,可直达柳城。”
“自建武年间以来,此路陷坏断绝,垂今二百载矣。”
“虽然如此,仍有微径可以通行。”
不想本地土人,竟为李翊指明了另一条可以通往柳城的道路。
李翊大喜过望,再命人赐这老者百两黄金。
老人坚辞不受,“前君侯所赐甚厚,恩惠过矣。”
“况临渝人烟稀少,纵有黄金万两,亦无处使去。”
“只盼君侯早日克敌,使外地游子免遭辛苦。”
李翊微微一愣,旋即恭恭敬敬向老者作了一揖。
“老人家放心,待翊平定乌桓之后。”
“必使辽地三郡,与内地无异。”
说起来,临渝其实就是后世的山海关。
东北早晚要开发的,并且由于辽地三郡的特殊的地缘位置,使其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地位。
早在汉宣帝时期,乌桓人便扮演了边疆哨兵与打手的角色。
打手可以理解,边地哨兵又是什么?
乌桓人要分成两部来看,
一部便是李翊所在的三郡乌桓。
这些乌桓人生活在汉地,基本上已经接受了汉化,不再单纯依赖于游牧的方式生存。
另一部则是塞外乌桓。
这一部的乌桓,位于三郡之外,至今依然保持着游牧的生活。
塞外乌桓充当监视匈奴人的边境哨兵角色。
而三郡乌桓则负责监视塞外乌桓。
汉人又设置了护乌桓校尉,用来监视三郡乌桓。
套娃了属于是。
正是考虑到三郡乌桓人口基本上已经汉化,同时它的地理位置,又起到监视塞外的作用。
李翊才许下要开发辽地三郡的承诺。
里正闻言,俯身下拜:
“若能见到那一天,老朽死也瞑目矣!”
李翊扶他起身,命将军中食物分给临渝百姓,然后召集诸将,征询大伙儿的意见。
到底是向东走滨海道,还是向北走卢龙口越白檀之险。
鲜于辅、阎柔分析道:
“目今春雨连绵,滨海道道路难行,但距柳城最近。”
“若向北走卢龙口,则饶远路,少说多走两百里路。”
两人将这个选择题重新抛回给了李翊。
因为这种大事,只能由李翊这个最高领导人来拍板,来承担责任。
他们两个“向导”是不敢替李翊做决定,更承担不起失败的责任的。
所以二人只分析了两条路的利弊,至于这么选。
……还是老李你自己决定罢。
李翊负手沉吟,登到一处石头之上,眺望过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遂忙问众人道,“此何地也?”
鲜于辅、阎柔答曰,“此碣石山也。”
碣石山?
望着脚下的碣石山,李翊便想起了那句名诗: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望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景象。
李翊心中也是豪情顿生,乃下定决心,谓众人道:
“……善,翊以为不妨走卢龙口!”
“今胡虏之将以我大军不得通滨海道,而停止进军。”
“若我军果真撤退,虏将必然懈怠,松弛无备。”
“绕路卢龙口,出空虚之地,虽然绕远,然可袭其不备。”
“若是功成,蹋顿之首可不战而擒也。”
众人见李翊既已敲定了最终方案,乃纷纷从命。
大军即刻调头北上,往卢龙口进发。
临行前,李翊又专程命人在滨海道入口,立下一碑。
碑上高书十六字。
“方今雨季,道路不通。”
“且俟秋冬,乃复进军。”
意思是告诉乌桓人,现在这条道路走不通,我们要等到秋冬时候再来。
这确实有点儿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若换作是中原其他诸侯,李翊可不会多此一举。
可面对“耿直”的乌桓人,李翊偏要设下一碑,使乌桓人自疑。
大军正式绕过卢龙口,往柳城进发。
由于是一条废弃道路,李翊足足要走五百里废路。
当然了,不比历史上曹操丢弃辎重弄险,差点儿死在半路上。
那时的曹操属于是只要输了,就回不去了。
而李翊更加求稳,后勤民夫正在路上源源不断的赶来。
不过由于道路艰险,用到的民夫、消耗的粮草也开始翻倍。
所以即便没有后顾之忧,输了也不至于赔上身家性命,但也不能随便浪。
还是要尽快结束乌桓战事。
……
辽西郡,柳城。
此时的蹋顿,正在柳城纠集人马,随时准备南下,帮助袁氏收复冀州。
忽有一哨骑飞马赶至。
“——报,禀大王。”
“西北方向,出现了大量汉人军马。”
什么!?
蹋顿闻得此言,惊诧不已。
“汉人难不成是长翅膀飞过来的?”
按照正常行军,汉人应该走滨海道过来才对。
那里只适合秋冬季节同行,此前探听到李翊春季便要来的消息后,蹋顿根本不屑一顾。
而当得知李翊从滨海道撤军的消息后,蹋顿更是一副不出所料的表情。
可如今,居然被告知汉人的军马赫然出现在了柳城之外。
这令踏顿如何不惊诧?
“汉军走到哪来了?”
“距柳城不到两百里地,快到白狼山了。”
“竟如此神速!”
蹋顿又是一惊,暗道这中原人用兵怎么比他们游牧还要急?
无奈之下,蹋顿只能是征询袁尚、袁熙的意见。
“李翊大军既是远道而来,又走得小径,必是先锋军在前,大军在后。”
“若是大王主动出击,趁李翊后援未至,攻其不备。”
“则李翊之首一战可擒,冀州一战可定也!!”
袁尚当即向踏顿献策。
蹋顿微一沉吟,即下令道:
“……善,即点柳城兵马。”
“全军拔城,进军白狼山。”
“定叫李翊落首于白狼山下!”
左右人谏道:
“大王,我柳城军马不过一万五千人众。”
“不妨等峭王、汗鲁王的兵马齐至,然后进军。”
蹋顿却挥了挥手,拒绝了众人的建议。
“……不然,若是等到峭王、汗鲁王兵马至,则李翊后援大军亦至。”
“汉人不是有句古话叫,‘狭路相逢勇者胜’么?”
“我正是要先趁其军马未能筹齐之时,克其部众。”
“好教其识吾本色。”
踏顿豪气干云,在短暂的震惊李翊突然出现之后,他立马沉下心来。
直接决定梭哈,尽出柳城兵马,与李翊一决雌雄。
蹋顿之所以这么有信心,也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蹋顿算是乌桓历史上排的上号的雄主了。
他最大的荣誉,莫过于民间有人传言踏顿要仿效匈奴冒顿单于,和鲜卑王檀石槐。
冒顿、檀石槐何许人也?
这两人号称是匈奴人、鲜卑人自己的成吉思汗。
在整个匈奴、鲜卑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拿踏顿跟冒顿、檀石槐相比,就已经证明了其能力了。
而踏顿也真的有此野心,他不甘心于只是虎踞辽西。
故而联合袁绍,击败了曾经的辽地霸主公孙瓒。
如今河北之地动荡不安,袁氏兄弟又向他求助。
蹋顿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当即踏顿会合袁尚、袁熙的部众,共计两万人众。
全是骑兵。
乌桓人不愧是马背上的民族,仓促之间依然能够拿出一万五千人的骑兵出来。
而袁尚、袁熙出奔辽西时,身边仍旧有五千骑兵。
加在一起,便有了两万骑兵。
即便没有峭王、汗鲁王的帮助。
这整整两万人的骑兵,依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蹄声如雷,黄沙滚滚,狂风变色。
蹋顿铁骑摧至白狼山,正遇着李翊的大军。
张辽的探哨慌忙将此讯报给张辽。
张辽则连忙报给李翊。
“……君侯!前方遇着大量骑兵!”
……嗯。
李翊点了点头,拿出望远镜眺望远方的阵势。
果然见着遍野的骑兵,排山倒海一般卷来。
“……君侯,不妨等后面援军赶至,才期与乌桓人决战。”
众将纷纷谏言。
由于远征军已经连续行军多日,体力稍显不足。
所以部分军队还在后面。
尤其是擅于阵地战的重装步兵还没来,大伙儿都建议先等步兵到后再战。
毕竟咱们军队上是有优势的,没必要跟踏顿玩命儿。
但李翊却回头望了眼身后跟来的将领们。
……吕布、马超、张飞、张辽、黄忠。
(本章完)
李翊将马超搀扶起身,如果不是庞统被留在了太原,李翊很想问问他。
庞统到底跟马超说了些什么,把他洗脑成这样。
不过马超性子大变也算好事,李翊对武人的要求向来是先性格要踏实,然后才是问能力。
接风宴既毕,李翊正式于章武起兵。
共马步军三万人。
骑兵为多数,共计两万五千人。
剩下步兵为五千人。
出征将领及随行人员有,
谏议大夫,领并州牧马超。
大汉温侯,领汝南太守吕布。
破羌将军张绣,平北将军张飞。
中坚将军张辽,裨将军黄忠、陈到、牵招。
中军师荀攸,行军长史刘晔。
除了刘营本土官员之外,李翊又专门带上了幽州本土豪强——
建忠将军,渔阳太守鲜于辅。
护乌桓校尉阎柔。
他们常年生活在幽州,对辽地的地域风貌相对熟悉。
李翊需要他们来为自己做向导。
此外,又命章武太守徐晃,总督后勤粮务,勿使缺漏。
得益于中山甄氏的帮忙,大量民夫投入到此次战事中来。
公元203年,三月初三。
李翊三万大军,民夫十万人,共计十三万人。
号称三十万大军,正式北上,远征东北乌桓。
大军尚未出冀州。
今年的冰雪早消,春日正盛。
春烂漫,清香扑鼻。
李翊大军行过滹沱河畔时,只见得田野里百姓齐出,聚集了许多人。
李翊乃问左右人道:
“今日缘何如此热闹?”
左右人答曰:
“……回禀使君,今日三月初三,上巳佳节。”
“百姓们便纷纷来到滹沱河畔,于岸边为亲人祓禊祈福。”
原来如此……
李翊感慨一声,战乱之中,百姓们难得有如此热忱。
他们于此佳节祈福,或许也是向内心里求个心安罢?
乃顾谓身后诸将士道:
“吾大军至此,非为扰民,实为安邦。”
“今逢佳节,汝诸军不可惊扰百姓。”
“可洒铜钱,以济百姓,与民同乐。”
言毕,众将士齐声领命,持钱而下。
众百姓争相领取,欢声雷动。
有老者涕泪交加,感慨道:
“李冀州仁德,真乃吾等之福也。”
“……愿使君此次出征,早日凯旋。”
李翊见此情形,心中甚慰。
看来冀州之民已经渐渐地接纳他了。
张飞催马赶到,谓李翊道:
“……先生!俺老张许久不曾见过如此热闹的景象了。”
“……哈哈,这几年到处都在打仗,益德能见着那才怪了。”
“……诶!先生!俺适才听人说,左近有擅杂技之人,可以吞刀吐火!”
“不妨去瞧瞧?”
左右人皆道:
“张将军莫非忘了此次出来的目的了?”
张飞乃哈哈一笑,道是戏言,请诸公莫放在心上。
李翊乃引大军渡滹沱河。
舟船准备需要一点时间,望着滔滔河水,李翊一时兴致大发。
乃指滹沱河,谓众人道:
“昔年光武帝尚未立业之时,穷迫于途。”
“前有此大河,后有追兵,众人饥肠辘辘、人困马乏。”
“阳夏侯冯公孙为光武帝亲蒸麦饭果腹。”
“至滹沱河前时,光武帝使淮陵侯王元伯前去探查。”
“待至河边时,河水波涛汹涌,人马不能行。”
“为稳军心,光武帝谎称河水结冰已坚,可以通行。”
“待大军至河畔时,果然见着河水结冰。”
“于是光武大军得以渡河南下,入驻信都。”
“终以此为根基,光复我汉室天下。”
李翊暗自感慨,这刘秀真的是位面之子。
大魔导师的称号真不是浪得虚名的。
众人入神的听着,李翊便借此机会为众人打气:
“此次出征,为得便是建功立业,匡扶天下。”
“诸公与我远赴辽地,同甘共苦,战功可成。”
“愿诸公都能安然凯旋,不负此河当年之冰也!”
众将士果然兴致高涨,齐齐拱手,高呼必胜。
就在众人斗志昂扬之时,人群中忽然传来一道笑声。
众人皆是一怔,暗忖领导正在演讲呢,谁敢在这时候出来说笑?
未等李翊开口询问,有好事者率先责难:
“谁人发笑?”
众人循声望去,这人不是军中之人,只是一个坐在石头上的游客。
但一个区区游民,竟敢嘲笑堂堂冀州一把手。
确实有点儿不识时务,于是军人们很快找到那人。
是个年约二十六、七的年轻人。
“刚才是汝在笑吗?”
士兵嗔目怒视,狞声问道。
那年轻人点了点头,嘴上仍是带笑:
“……是在下。”
“好大的胆子!汝难道不知咱们的将军是谁吗?”
“哦?莫非是曹司空亦或是刘将军。”
“此二人当是天下最雄者。”
“……哼,那也差不多。”
“我们的将军,乃是我河北新任长官,冀州牧李郯侯也。”
“……哦,原来是李郯侯,失敬失敬!”
年轻人朝那士兵作了个揖,赔礼道歉。
士兵连忙道:
“某又不是李郯侯,汝冲我道歉作甚?”
年轻人乃笑道:
“那就劳烦壮士替我引见!”
哼~
士兵轻哼一声,将这年轻人带到李翊身边。
一面却又暗想,你小子算是撞大运了。
咱们李郯侯平日日理万机,哪里是寻常百姓能见着的?
今日若非你小子在俺们领导演讲时发笑,凭你是断然见不着他的。
须臾,年轻人被带到李翊身边。
李翊见他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相颇为儒雅,像是一个读书人。
又见他掌上张着厚厚的老茧,这显然是练过的武的。
仅是初次见面,李翊已知这年轻人不凡。
常言道,穷文富武。
即学文还能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习武则完全脱产。
并且由于汉朝纸张没有完全普及,学文的成本也非常高。
所以汉末那些能文能武的人,简直凤毛麟角,是人才中的人才。
“足下是何人,适才为何在我演说之时发笑?”
李翊开门见山,直接问他姓名。
即便这人是个籍籍无名之辈,李翊也有意将他召之麾下。
毕竟这个时代文武双全的人太少了。
“……在下徐庶,见过李郯侯。”
哦?
李翊眉梢一扬,忙问:
“子莫非徐元直乎?”
徐庶一怔,暗想自己已经改名换姓了,不想李郯侯这样的大人物竟识得自己。
“不敢欺瞒君侯,在下正是颍川徐元直。”
徐庶本名徐福,因为友人报仇杀人,而改名徐庶。
没错,徐庶其实并没有用过“单福”这个名字。
单福是演义杜撰的。
李翊乃邀徐庶坐下,向他问好。
“庶幼好学击剑,于中平末年,尝为友人报仇而杀人。”
“后披发涂面而走,却为狱吏所获。”
“彼问我姓名,庶不答。”
“其乃我缚于车上,击鼓行于市,今市人识之,虽有识者皆不敢言。”
“幸有同伴党伍窃解救之,庶乃更姓名而逃。”
“从此仗剑江湖,行侠仗义。”
“然有一日,吾见官吏欺压百姓,庶本欲杀之。”
“一老者告曰,‘公杀得一恶劣,却杀不得天下昏官。’”
“庶由是慨叹,从此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遍访名师。”
“只为早日平定乱世,使天下太平。”
李翊连连点头,由于时间线变动,徐庶并未像历史上那样跑去荆州避乱。
所以这个位面的徐庶,应该与诸葛亮是不认识的。
“元直就有此志向,何不来我徐州呢?”李翊连忙问。
“……不瞒君侯,庶久闻刘将军纳士招贤,早欲来投。”
“只是庶乃有罪之身,未敢辄造。”
“近闻郯侯欲北征乌桓,故于此等候,以笑声引郯侯之注意。。”
“多有冒犯之处,还望郯侯勿怪。”
李翊颔首,柔声宽慰徐庶道:
“元直多心了,以汝之才,若去徐州投我主,必得重用。”
徐庶弯唇笑道:
“庶乃一白身,刘将军千金之躯,岂是庶能轻易得见的?”
李翊连忙道:
“待我拟书信一封,汝持我亲笔前往徐州。”
“刘将军若得我笔信,必定重用元直!”
言讫,便命士卒取笔墨来。
“且慢!”
徐庶连忙喊住要去拿笔的士兵,又对李翊拱手说道:
“……·君侯好意,徐庶心领。”
“只是无功不受禄,今庶寸功未立,哪有脸面去往徐州冒领俸禄?”
“适才君侯言及要远征乌桓,庶游历四海之时,曾去过一次辽地。”
“愿为君侯引路,做行军向导。”
徐庶话一出口,鲜于辅顿时有些不乐意了。
你做行军向导,那我干嘛去?
敢情你小子是来砸场子,抢我饭碗的是不是?
区区一介白身,仅凭一席话语,便想在郯侯身前谋得一件差事。
天下哪有这般好事?
“……徐先生好大的口气,汝不过去过一次辽地,便敢冒认向导。”
“将我等常居于幽州之地之人置于何处?”
“吾等浑不如汝一河南人耶?”
徐庶乃问鲜于辅姓名,鲜于辅如实报了。
徐庶乃朝他一拱手,“原来是鲜于将军,久仰大名。”
“当年鲜于将军合十万之众,于鲍丘大破公孙瓒,威震辽东。”
“使庶闻之,也好不惊叹。”
鲜于辅嘴角微微翘起,这算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候了。
即便是徐庶一河南小民听说过他的事迹,他也丝毫不意外。
徐庶先肯定鲜于辅的功绩,博得他的好感之后,才问道:
“只是庶窃闻鲜于将军乃是渔阳人,虽常年居于幽州。”
“不知可去过辽西否?”
这……
鲜于辅顿时愣住。
他所在的渔阳,本身又冷又穷又苦。
光是生活在那里,就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就算要润,也是往温暖的南方润。
谁吃饱了撑得,往辽西跑啊?
徐庶见鲜于辅答不上来,也不追问他。
转而来到李翊跟前,向李翊解释道:
“禀君侯,庶之前去过一次辽西。”
“乌桓大本营,便在辽西郡的柳城。”
“若不克辽城,则乌桓难灭,二袁儿也不能擒。”
“欲要至柳城,必先至滨海道。”
“此地秋夏间常有水患,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最难行动。”
“若无向导引路,诚难过也。”
李翊认认真真的听着,连连颔首。
此次出征,他最烦恼的便是行军赶路的问题。
所以巴不得多召几个向导。
如今徐庶毛遂自荐,李翊高兴都来不及,哪里会怪罪?
于是乃执徐庶手道:
“元直有此心,实可嘉也。”
“向导之事,非一人之力,众志成城,方能取胜。”
“又何须必计较先后乎?”
后半句自是说给鲜于辅等人听的。
鲜于辅等众皆畏李翊,乃纷纷拱手赔罪。
李翊则正式授徐庶为行军向导,兼领军司马。
令徐庶独领一支三百人的小队,负责探路引道。
大小三军,正式起行。
车马、辎重数千辆,紧随其后,望前进发。
大军行了一月之久,这才进入辽西。
大伙儿这才明白为何东北是苦寒之地,他们从南至北赶到辽地。
中间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人口的减少。
此前行不至十里地便能见着人家,如今纵是赶了百里路也未必能看到人烟。
唯一能见着的,
只有黄沙漠漠,狂风四起。
道路崎岖,人马难行。
行了这一月之路了,军旅生活苦不堪言,将士们皆有回军之心。
李翊乃命人杀牛宰羊,犒赏军士。
将士们躁动不安的心,这才稍止。
但李翊知道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自到了辽地之后,他的行军速度都慢了下来,完全比不得在中原赶路。
于是李翊乃问徐庶,还有多久能到柳城?
徐庶乃答:
“再往前不远,便是临渝,君侯可以在那里权歇人马。”
李翊大喜,命哨兵将这个消息传讯给全军将士。
将士们欢喜,抓紧赶路。
黄沙漫天,风似刀割人脸。
终于赶到临渝,算是见着人家了。
临渝已经没有了长官,只有几名里正,见李翊大军到来。
组织乡里百姓蒸饼,拿来犒赏军士。
李翊命赏黄金百两,以告谢乡民。
又问里正,此去多远能到柳城?
那里正竟用十分诧怪的眼神望李翊,道:
“……君侯竟要去柳城,若从临渝出发,走滨海道,少说有三百里路。”
“这三百里,只恐君侯见不着一户人家。”
“不若就此罢兵,回南方去罢!”
李翊乃笑道:
“多谢老人家好意,只是翊既将兵到此,绝无空手而还之理。”
“若不拿下二袁儿,翊誓死不回河北。”
李翊为了此次军事行动,可谓做足了准备。
如果此时退兵,那么将前功尽弃。
若任由二袁儿养成气力,将来乌桓骑兵一定会时常骚扰幽州。
如此一来,老刘的后背将永无宁日了。
里正微微一惊,望着李翊久久不能言。
沉吟半晌,才缓缓感慨道:
“……君侯真丈夫也!”
里正感念李翊的决心,乃为李翊指明了一条道路。
“不瞒君侯,出了临渝往东,便是滨海道。”
“此地夏秋之时常有水患,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
李翊点点头,暗忖此与元直教我之言相同。
老者的声音还在继续:
“旧北平郡治在平岗,道出卢龙,可直达柳城。”
“自建武年间以来,此路陷坏断绝,垂今二百载矣。”
“虽然如此,仍有微径可以通行。”
不想本地土人,竟为李翊指明了另一条可以通往柳城的道路。
李翊大喜过望,再命人赐这老者百两黄金。
老人坚辞不受,“前君侯所赐甚厚,恩惠过矣。”
“况临渝人烟稀少,纵有黄金万两,亦无处使去。”
“只盼君侯早日克敌,使外地游子免遭辛苦。”
李翊微微一愣,旋即恭恭敬敬向老者作了一揖。
“老人家放心,待翊平定乌桓之后。”
“必使辽地三郡,与内地无异。”
说起来,临渝其实就是后世的山海关。
东北早晚要开发的,并且由于辽地三郡的特殊的地缘位置,使其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地位。
早在汉宣帝时期,乌桓人便扮演了边疆哨兵与打手的角色。
打手可以理解,边地哨兵又是什么?
乌桓人要分成两部来看,
一部便是李翊所在的三郡乌桓。
这些乌桓人生活在汉地,基本上已经接受了汉化,不再单纯依赖于游牧的方式生存。
另一部则是塞外乌桓。
这一部的乌桓,位于三郡之外,至今依然保持着游牧的生活。
塞外乌桓充当监视匈奴人的边境哨兵角色。
而三郡乌桓则负责监视塞外乌桓。
汉人又设置了护乌桓校尉,用来监视三郡乌桓。
套娃了属于是。
正是考虑到三郡乌桓人口基本上已经汉化,同时它的地理位置,又起到监视塞外的作用。
李翊才许下要开发辽地三郡的承诺。
里正闻言,俯身下拜:
“若能见到那一天,老朽死也瞑目矣!”
李翊扶他起身,命将军中食物分给临渝百姓,然后召集诸将,征询大伙儿的意见。
到底是向东走滨海道,还是向北走卢龙口越白檀之险。
鲜于辅、阎柔分析道:
“目今春雨连绵,滨海道道路难行,但距柳城最近。”
“若向北走卢龙口,则饶远路,少说多走两百里路。”
两人将这个选择题重新抛回给了李翊。
因为这种大事,只能由李翊这个最高领导人来拍板,来承担责任。
他们两个“向导”是不敢替李翊做决定,更承担不起失败的责任的。
所以二人只分析了两条路的利弊,至于这么选。
……还是老李你自己决定罢。
李翊负手沉吟,登到一处石头之上,眺望过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遂忙问众人道,“此何地也?”
鲜于辅、阎柔答曰,“此碣石山也。”
碣石山?
望着脚下的碣石山,李翊便想起了那句名诗: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望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景象。
李翊心中也是豪情顿生,乃下定决心,谓众人道:
“……善,翊以为不妨走卢龙口!”
“今胡虏之将以我大军不得通滨海道,而停止进军。”
“若我军果真撤退,虏将必然懈怠,松弛无备。”
“绕路卢龙口,出空虚之地,虽然绕远,然可袭其不备。”
“若是功成,蹋顿之首可不战而擒也。”
众人见李翊既已敲定了最终方案,乃纷纷从命。
大军即刻调头北上,往卢龙口进发。
临行前,李翊又专程命人在滨海道入口,立下一碑。
碑上高书十六字。
“方今雨季,道路不通。”
“且俟秋冬,乃复进军。”
意思是告诉乌桓人,现在这条道路走不通,我们要等到秋冬时候再来。
这确实有点儿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若换作是中原其他诸侯,李翊可不会多此一举。
可面对“耿直”的乌桓人,李翊偏要设下一碑,使乌桓人自疑。
大军正式绕过卢龙口,往柳城进发。
由于是一条废弃道路,李翊足足要走五百里废路。
当然了,不比历史上曹操丢弃辎重弄险,差点儿死在半路上。
那时的曹操属于是只要输了,就回不去了。
而李翊更加求稳,后勤民夫正在路上源源不断的赶来。
不过由于道路艰险,用到的民夫、消耗的粮草也开始翻倍。
所以即便没有后顾之忧,输了也不至于赔上身家性命,但也不能随便浪。
还是要尽快结束乌桓战事。
……
辽西郡,柳城。
此时的蹋顿,正在柳城纠集人马,随时准备南下,帮助袁氏收复冀州。
忽有一哨骑飞马赶至。
“——报,禀大王。”
“西北方向,出现了大量汉人军马。”
什么!?
蹋顿闻得此言,惊诧不已。
“汉人难不成是长翅膀飞过来的?”
按照正常行军,汉人应该走滨海道过来才对。
那里只适合秋冬季节同行,此前探听到李翊春季便要来的消息后,蹋顿根本不屑一顾。
而当得知李翊从滨海道撤军的消息后,蹋顿更是一副不出所料的表情。
可如今,居然被告知汉人的军马赫然出现在了柳城之外。
这令踏顿如何不惊诧?
“汉军走到哪来了?”
“距柳城不到两百里地,快到白狼山了。”
“竟如此神速!”
蹋顿又是一惊,暗道这中原人用兵怎么比他们游牧还要急?
无奈之下,蹋顿只能是征询袁尚、袁熙的意见。
“李翊大军既是远道而来,又走得小径,必是先锋军在前,大军在后。”
“若是大王主动出击,趁李翊后援未至,攻其不备。”
“则李翊之首一战可擒,冀州一战可定也!!”
袁尚当即向踏顿献策。
蹋顿微一沉吟,即下令道:
“……善,即点柳城兵马。”
“全军拔城,进军白狼山。”
“定叫李翊落首于白狼山下!”
左右人谏道:
“大王,我柳城军马不过一万五千人众。”
“不妨等峭王、汗鲁王的兵马齐至,然后进军。”
蹋顿却挥了挥手,拒绝了众人的建议。
“……不然,若是等到峭王、汗鲁王兵马至,则李翊后援大军亦至。”
“汉人不是有句古话叫,‘狭路相逢勇者胜’么?”
“我正是要先趁其军马未能筹齐之时,克其部众。”
“好教其识吾本色。”
踏顿豪气干云,在短暂的震惊李翊突然出现之后,他立马沉下心来。
直接决定梭哈,尽出柳城兵马,与李翊一决雌雄。
蹋顿之所以这么有信心,也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蹋顿算是乌桓历史上排的上号的雄主了。
他最大的荣誉,莫过于民间有人传言踏顿要仿效匈奴冒顿单于,和鲜卑王檀石槐。
冒顿、檀石槐何许人也?
这两人号称是匈奴人、鲜卑人自己的成吉思汗。
在整个匈奴、鲜卑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拿踏顿跟冒顿、檀石槐相比,就已经证明了其能力了。
而踏顿也真的有此野心,他不甘心于只是虎踞辽西。
故而联合袁绍,击败了曾经的辽地霸主公孙瓒。
如今河北之地动荡不安,袁氏兄弟又向他求助。
蹋顿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当即踏顿会合袁尚、袁熙的部众,共计两万人众。
全是骑兵。
乌桓人不愧是马背上的民族,仓促之间依然能够拿出一万五千人的骑兵出来。
而袁尚、袁熙出奔辽西时,身边仍旧有五千骑兵。
加在一起,便有了两万骑兵。
即便没有峭王、汗鲁王的帮助。
这整整两万人的骑兵,依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蹄声如雷,黄沙滚滚,狂风变色。
蹋顿铁骑摧至白狼山,正遇着李翊的大军。
张辽的探哨慌忙将此讯报给张辽。
张辽则连忙报给李翊。
“……君侯!前方遇着大量骑兵!”
……嗯。
李翊点了点头,拿出望远镜眺望远方的阵势。
果然见着遍野的骑兵,排山倒海一般卷来。
“……君侯,不妨等后面援军赶至,才期与乌桓人决战。”
众将纷纷谏言。
由于远征军已经连续行军多日,体力稍显不足。
所以部分军队还在后面。
尤其是擅于阵地战的重装步兵还没来,大伙儿都建议先等步兵到后再战。
毕竟咱们军队上是有优势的,没必要跟踏顿玩命儿。
但李翊却回头望了眼身后跟来的将领们。
……吕布、马超、张飞、张辽、黄忠。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