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李翊正式与众人商议,打算劝谏刘备称王。
一是因为刘备地盘本身也不小了。
传统意义上讲,汉家疆土就是以河南、河北为主。
这两个地方是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所以曹操历史上统一河南、河北之后,就开始不断僭越,先称公、后称王。
但凡把老刘换做是别人,李翊都会先劝他先称公,稍微过渡一下。
可惜老刘姓刘,而且是皇室后裔。
先甭管他这血脉隔得有多远,反正只要是王室子孙且姓刘,那称王就是具有先天优势。
但这种事放在现在,依然属于非常胆大僭越的行为。
所以李翊不惜离了冀州,亲自来徐州,联络关羽、张飞等一帮老臣。
打算一同施加压力。
诸葛亮言道:
“……只恐我主未必便肯现在称王。”
李翊眉梢一扬,正色说道:
“目今天下形势,就是与曹操两雄争霸。”
“两家早晚一战,现在称王是为占据大义。”
“好在日后的博弈中,占得先机。”
话落,李翊转身取出一封表文。
将之交给诸葛亮、徐庶看。
“这是翊与众臣一起联名写下的劝进表文。”
“此表乃子仲(糜竺)润笔,公祐(孙乾)校字,集我徐州旧部、河北新附共三十七人联署。”
李翊推绢帛于案,朱砂印泥犹湿。
“愿孔明添‘卧龙’之号,元直署‘颍川寒士’,以全士林之望。”
“明日见我主,吾当如兵法‘锋矢阵’一般。”
“吾为箭镞突前,二君为我侧翼呼应,余者梯次进言。”
“万一有变,便以掷杯为号,诸公一起跪请。”
商议既定,诸葛亮、徐庶一起在劝谏表文上签字。
随后李翊又再次找到关羽、张飞他们,确认此事。
待万事俱备以后,众人各自回去,早早安歇。
……
次日,清晨。
李翊为文臣之首,关羽为武官之长,携文武一起到下邳郡治来见刘备。
刘备见众官皆至,阵仗极大,当下也有些“措手不及”,连忙问:
“诸公齐来此地,可有何要事?”
话落,目光不自觉地看向李翊。
仿佛是笃定李翊搞的鬼。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与众人对视一眼,确认好之后,乃率先出列,朗声说道:
“明公——”
“今天下崩析,奸雄窃命。”
“明公以帝室之胄,绍高祖之业,而犹守谦退”
“此非所以副四海之望也。”
刘备一愣,还没来得及问话,李翊下一句更是重量级。
掷地有声地响彻在大堂之内:
“夫权宜之制,圣人所许。”
“昔光武未即尊位,先封萧王。”
“今明公宜进王爵,以镇华夏。”
“此便有五有:”
“一曰正名,天下板荡,使群雄知汉祀有托。”
“二曰慑敌,王旗所指,则袁绍余孽、江东孙氏,荆州刘表皆不敢轻动。”
“三曰聚贤,使士人慕义,必辐辏而至。”
“四曰固本,使青徐将士,知所效死。”
“五曰承天,使荧惑守心,当有王者兴。”
“有此五便,愿明公切勿推辞。”
“若守小节而失大计,恐豪杰离心,百姓失望。”
“此鲁子敬所谓‘帝王之业,岂可谦让自误’者也。“
“惟明公审度之!!”
李翊一口气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词说出。
令刘备猝不及防,他很快也反应过来了。
无怪李翊、关羽这帮重臣,纷纷跑回徐州来了。
刘备一开始只道是众人打赢了辽东战事,回徐州聚一聚。
不想竟谋划出这么大的事来。
在稳定好心神之后,刘备皱起眉头,长长地叹了口气:
“先生所言差矣,备虽汉室宗亲,然天子尚在,终为臣子。”
“若进位称王,是反汉也!”
李翊当即反驳道:
“主公之言,言之有误。”
“昔高祖定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今明公不仅出自刘姓,更为汉朝苗裔,此事不违高祖之誓。”
“况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
“四海有才怀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
“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
“愿主公熟思之。”
言外之意,老刘你如今的地盘越来越大,手下人的功绩越积累越厚。
你要是再不称王,手底下人都没法封了。
何况大伙儿都盼着你称王,然后好“攀龙附凤,建功立业”呢。
所以老刘你称王不单单是为了自己,更要为手下人着想啊。
“此为群臣所签之劝进表。”
“翊七易其稿,孔明亲校,凡四十一人联署。”
李翊昨天又拉了几人进来联名,都是刘营重臣。
“窃闻天命有归,神器难以久虚。”
“今汉室倾颓,奸雄窃命。”
“明公以帝室之胄,总揽英雄,思靖家国。”
“明公今日之举,实为兴复汉室之基。”
“愿明公以社稷为重,以苍生为念。”
“即王位,使海内知汉祀未绝,使奸雄知天命有归。”
话落,李翊身形一晃,将案椅上的一只杯子碰倒。
众人闻得杯响,齐刷刷地跪在地上,高声大呼:
“请主公进王爵之位,以承天命。”
刘备明白,众人都是有备而来。
只一味地摇头,拒绝众人的好意:
“备德薄智短,要吾僭居王位,吾必不敢。”
“公等可再商议长策。”
见刘备再次拒绝,李翊也并非是没有准备后手。
他只冲一旁跪在地上的张飞使了个眼色,张飞当即会意,站起身来,大声说道:
“众弟兄都盼着兄长称王,兄长连番推脱,就不怕寒了众弟兄们的心吗!”
“况且,异姓之人,皆欲为王。”
“何况兄长乃汉朝宗派!”
“莫说进位王爵,便是就称皇帝,又有何不可!”
此言一出,众臣之中,有不少人脸色大变。
心道,这种话也只有张飞才敢当众说出来了。
也难怪李翊要把他一起给带过来。
毫无疑问,刘备闻得张飞此话,勃然大怒,厉声叱道:
“……益德,当着诸大臣之面。”
“休得胡言乱语!”
张飞遂不敢再言。
刘备背着手,目光掠过众人。
就这样僵持了许久,刘备才叹了口气,缓缓说道:
“诸公好意,备已心领。”
“只是称王乃是大事,目今天子尚在,豪杰并起。”
“备不过据有五州不足之地,何敢此时冒然进王爵?”
“此事容后再议,诸公难得齐聚。”
“且欢饮三日,三日之后,诸位可各回州郡。”
刘备到底还是拒绝了众人的劝进。
不是他不敢,而是他单纯觉得此时不合适。
整个东汉朝,除了诸王子及其后裔之外,还没有哪个人被单独拎出来封过王。
刘备还不想开这个先列,冒这个险。
刘备乃辞去众人,命庖人设宴。
众臣见此,遂纷纷找到李翊,问现在该如何是好。
李翊微作沉吟,道:
“吾自有计,愿诸公勿疑。”
于是众人便跟着到宴会上喝酒,席间并不再提称王一事。
酒至半酣时,
李翊忽然捂住胸口,大叫一声,昏倒在地。
众人大惊,急忙将之救起。
刘备亦是惊得从座位上站起,掠过众人来看李翊。
又命华佗赶来医治。
华佗至,即为李翊把脉。
刘备面色苍白,如丧考妣地问:
“……华神医,先生他、他怎么样了。”
华佗沉吟许久,乃道:
“将军勿疑,郯侯只是有些操劳过度,伤了身。”
“待吾煎煮两幅汤药,给郯侯服用。”
“便可痊愈。”
刘备这才放心,重赏华佗,又命赵云扶李翊回房间休息。
“……子玉累倒,皆为备之事劳神。”
“今先生不在,备亦无心饮酒。”
“诸公可以撤了。”
刘备挥了挥手,一心念着李翊,对宴席上的美酒野味却是意兴阑珊。
众人见此,也只好告辞。
药童很快抓好了药,刘备亲自煎服。
煎好之后,乃至李翊房间,喂他吃药。
此时李翊已醒,见刘备进来,乃道:
“此事只交由下人去做便好,主公何必亲自劳神费力?”
刘备长叹一声:
“使先生劬劳至此者,备之过也!”
又瞥见李翊黑眼圈发重,尽显疲惫之色,竟潸然泪下。
“昔年郯县初见,卿笑言‘愿为君解鞍马之劳’。“
“岂料竟累卿(哽咽)至于形销骨立!”
“备实在是痛心疾首。”
李翊乃执刘备手道:
“主公见臣鞍疮而泣,臣睹主公髀肉复生亦痛!”
“只是此岂垂泪之时耶?”
“翊尚有一事,耿耿于怀。”
“若主公不能答应,翊虽死不能瞑目。”
刘备大惊,忙道:
“……先生休要如此说话,人道丈夫三十而立。”
“今先生正值壮年,当是建功立业之时。”
“何得以此疯言,大为无状耶?”
李翊乃扶着床榻,强支病体起身。
刘备忙伸手去扶,“先生小心。”
李翊仅仅握住刘备的手,声泪俱下地说道:
“翊观天下鼎峙之势——”
“明公据徐州而制青冀,跨东海而拥燕代。”
“曹操挟兖州以窥豫土,假王命而胁陈都。”
“当此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制!”
李翊开始进入正题,认认真真地为刘备分析当前的局势情况。
“不敢欺瞒,的确是翊自作主张,携群臣劝谏主公进爵王位。”
“只是此非为我一人之私,实为我军之所必行也!”
“今天子虽在陈地,然政令不出宫门,明公称王可建“汉室第二中枢“,使天下知汉脉未绝。”
“此一利也。”
“目今曹操制关中,窥汉中,早有觊觎神器之心。”
“纵然主公不称王,曹操必然也要进位。”
“如此岂非是使贼势涨而王威削乎?”
“王号一出,则中原士民知正统所在。”
“此二利也。”
先不管三七二十一,给曹操把帽子扣上去再说。
你老刘你不称王,曹操早晚要称。
人家一个阉宦之后都称王了,你一个汉室宗亲怎么能够被阉人抢先呢?
“今新得冀州,辽东抚定,大批旧臣功将,需王爵安抚。”
“此为固河北之计也。”
“此三利也。”
“有三利,便有三不可辞。”
话锋一转,李翊又开始为刘备分析此时不称王的弊端。
“今汉室分崩,九州幅裂。”
“明公虽据徐、青之雄,控冀州之富,然名爵不过车骑将军。”
“冀州新附将士私语:“不得封侯,不晋爵位,吾等血战何益?”
“将士怨望,此一弊也。”
称王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给手下人封爵了。
对于安抚有功将士,提振底层士兵的士气有奇效。
“河北遗民箪食壶浆,皆望‘汉家旗鼓’。”
“今明公谦退,恐使民生‘汉室终衰之叹,民心渐散。”
“此二弊也。”
“翊尝夜观天象,见东方聚群星,此天命在东,正应徐州。”
“主公若不承王爵,恐有违天意。”
“此三弊也!”
李翊强忍着病痛,为刘备分析了三利三弊。
刘备见此,叹了口气:
“若这是先生的想法,备愿意进王位。”
“只是须先生养好病体之后,再议此事。”
言讫,李翊忽然翻身从床上坐起。
“……善!”
“既然主公同意,当即刻择选良辰,进爵王位。”
刘备大吃一惊,目瞪口呆地望着李翊。
“……先、先生,你没病?”
话甫方落,自屏风后转出数人。
乃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
皆大笑不已。
“兄长,俺们适才可是听得真切。”
“你已答应了先生,可莫要食言。”
“……你们,你们居然都在!”
刘备见众人适才都躲在屏风后面,自己也是羞赧不已。
关羽走上前为刘备披上王袍,张飞持王印将之递给刘备。
刘备这才明白,从一开始,一切都在李翊的算计之中。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李翊一行人众,都已经准备到这个程度了。
他如果再不接受,便有些不识好歹了。
“……唉,你们呐,真是害苦了寡人呐!”
话落,刘备已伸手接过王印。
众皆大喜,围着刘备高呼:“大王。”
又盛赞李翊妙计,李翊乃向刘备赔礼道:
“……若非迫不得已,翊实不愿以诈病劝明公进王位。”
“先生亦是出于好心,适才三利三弊之辩,备诚以为金石之言也。”
刘备也不怪罪李翊,单是见着他没事,便心满意足了。
李翊又打趣道:
“适才不是因翊害病,撤去了筵席么。”
“现在翊既无事,何不令人重摆宴席?”
张飞大笑,“好好好,适才兄长不肯答应此事,叫俺老张喝酒都不痛快!”
众人皆笑,房间内响起了久违的欢声笑语。
……
次日,刘备正式宣布自己将要称王。
本来打算先上奏天子,但李翊力劝刘备。
先称王,再上奏。
主打一个先斩后奏。
虽然奏不奏,小皇帝都阻止不了刘备称王。
但天子离曹操更近,他不希望让曹操过早知道此事。
刘备从其言,即命人着手准备称王事宜。
再徐县附近筑坛,方圆九里,分布五方,各设旌旗仪仗。
不过称王之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需要决定。
那就是刘备称王,该称什么王?
首先肯定不能像历史上那样称汉中王。
毕竟老刘手上没有汉中。
称王一般是根据地理位置来优先考虑。
然后才是政治因素、历史的传承。
比如曹操称魏王,就是因为他的州治在魏郡。
按理说,刘备州治在下邳。
下邳既是刘备的起家之地,又是政治中心。
所以刘备可以称下邳王。
但刘备手上已经有徐、冀、青、扬、幽等州郡了。
如果只称下邳王,就显得格局太小。
难以统合其他州郡。
所以既要格局大,又要根据刘备实际控制地区,以及历史传承来看。
真正的选项只有两个,
一个是齐王,一个是楚王。
齐王肯定是最佳选择。
因为刘备核心地盘就是徐州、青州、冀州,这是刘备的大头区域。
而该区域基本与齐国疆域高度重合。
齐都临淄在青州,徐州为其南境,冀州为其北境。
这是地理上的考量。
然后是称齐王的政治象征。
齐为周代首封大国,称齐王可以标榜“尊王攘夷”。
以进一步彰显自己的政治正统性。
同时齐地自春秋以来便是华夏的经济文化中心。
管仲变法、稷下学宫,都出自于齐。
称齐王可以其历史号召力,吸引天下士人归附。
除了齐王之外,
次一级的选择是楚王。
称楚王,则重心更加偏向于扬州、豫州。
但这两地都不是刘备的核心领土,所以肯定是不如齐王的。
除以上两种选择外,
也可以自创王号,比如东平王,取“平定东方”之意。
但这种王号都缺乏历史根基,是下下选。
终上来看,齐王就是最优选。
在敲定好王号之后,
接下来便来到了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了。
首先是天降祥瑞。
时有流星于夜坠于徐州城东,术士言:
“此帝星移位,应于汉东。”
徐州之民,闻之皆惊。
或有渔夫于广陵捕鱼,捞一“赤鲤”。
背现“汉兴”纹路!
时人闻之,无不惊叹。
在天降祥瑞后不久,舆论渐渐发酵。
然后徐州出现了万民请愿的景象。
徐州上千父老,齐齐跪伏于下邳郡府门前,高呼:
“请刘将军顺天应人,进爵王位!”
这些父老绝对“自愿自发”,全都哭拜于郡府门前。
言说刘将军若不答应,他们就长跪不起,死在这里。
刘备最后只能亲自出来安抚众人,表示民意难违,同意了进位齐王。
公元204年,春正月。
刘备登坛,坛上刻有篆文——
“齐王受命,汉祚再昌。”
群臣皆依次序排列站好。
李翊、关羽请刘备登坛。
进冠冕玺绶讫,面南而坐,受文武官员拜贺为齐王。
李翊捧金盘进献“齐王玺”。
玉质青苍,螭钮盘龙。
底刻“承汉继齐,永镇东土”八字。
诸葛亮依照周礼,持九旒王冠进上。
鲁肃在旁侧诵祝:
“王其抚齐,以续汉光!”
冠冕既正,群臣伏拜:
“齐王千岁!”
刘备既受贺拜,乃执齐王剑,举天誓曰:
“孤今为齐王,非图富贵,实为诛国贼、安黎元!”
“天下板荡,奸雄鹰扬。”
“孤当率齐鲁之众,复我汉家山河!”
话落,三军雷动,战鼓震天。
包括文武百官在内,以及周围士兵,齐声高呼:
“汉室兴复,齐王千岁!”
“汉室兴复,齐王千岁!”
“……”
声震寰宇,响彻云霄。
……
《后汉书》载:
“备以宗室之重,据齐、冀之饶,纳翊、亮之谋,受‘齐王’之号。”
“未即至尊,旌旗所指,天下震动。”
“论曰:刘备之称齐王,非僭也,权也。”
“当是时,汉室陵迟,曹操拥兵自重,孙权割据一方。”
“若无王号以镇之,则士民何依?将士何望?”
“此所谓备晓《春秋》之义,得国之正也。”
……
刘备既称齐王,正式册封长子刘禅为王世子。
时刘禅乃正牌夫人袁瑛所出,乃嫡长子也。
袁夫人夜梦仰吞北斗星,而后怀孕。
故为其子取名刘斗,字升之。
然刘备既已称王,刘斗乃唯一子嗣,又是王世子。
故刘备命为刘斗改名刘禅,以“禅”字承王意。
改字公嗣。
王世子既定,
刘备拜李翊为丞相,命为百官之长,总领全国军政之务。
赐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
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录尚书事。
赐参赞军国机密,自辟僚属特权。
封爵琅琊侯,食邑一千户。
……
封鲁肃为太傅,持节督淮南军政,掌南方外交事务。
赐爵东城侯,食邑三千户。
……
荀攸为太常,赐爵颍阴侯,食邑两千户。
……
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代王征伐。
督青州军事。
增益汉寿亭侯食邑一千户。
……
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钺,领徐州牧。
许建“虎步营”,领私兵三千人。
增益新亭侯食邑一千户。
……
赵云为翊军将军,掌管禁军。
赐永昌亭侯,食邑三千户。
另赐白银甲胄一套,白马十匹。
……
陈到封中护军,赐爵安乐亭侯。
田豫封度辽将军,督幽州军事,赐爵渔阳侯。
其余各拟功勋定爵。
刘备既为齐王,这才修表一道,差人赍往陈都,表奏天子。
书曰:
“臣备稽首再拜,谨奏陛下:”
“臣本汉室疏宗,涿郡愚钝,本无才德可称。”
“然今天下崩析,奸雄窃命,曹操胁逼圣驾,孙权僭越江东。”
“致使社稷倾危,苍生倒悬。”
“臣虽庸劣,然念高祖创业之艰,光武中兴之难。”
“不得不奋起微力,以维汉统”
“今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臣已得据青、徐、冀三州,暂安黎庶。”
“然曹操虎视中原,孙权狼顾江南,刘表、刘璋俱怀不臣之心。”
“臣若不正位号,恐将士无主,百姓无依。”
“故臣斗胆,于徐县受齐王之号,非敢僭越,实为抚定人心之举。”
“臣虽称王,仍奉陛下为天下共主。”
“齐国之政,皆以汉制为准;齐王之印,必待陛下钦赐。”
“若蒙天恩,臣愿亲赴陈都,面圣谢罪!”
“伏惟陛下圣鉴,臣备惶恐顿首!!”
——齐王臣备谨上。
直到刘备这封表文写下,才真正显示出了他的政治才能。
他先是强调称齐王,只是临时权宜,仍奉天子为正统。
避免了被曹操指责为“僭越”,争取道义优势。
虽然上表,但却不待批准。
此举仅为通告天下,表明他刘备非是自立,而是“代汉镇乱”。
表文很快传回陈都朝廷。
天子刘协看罢表文,大惊失色,谓群臣道:
“刘将军竟已称王耶!?”
虽然心中早有预料,但当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协内心里还是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滋味儿。
很不好受!
刘协一时庞然无措,即问国舅董承为之奈何。
董承持笏出列,道:
“目今刘备雄踞东方,有灭袁讨逆之功。”
“又是我汉家宗室,既有鞍马之劳,纵封齐王,亦无不妥。”
“陛下不妨使人前去贺谒,以彰陛下之明。”
刘协一怔,不知董承何意,但还是答应了下来。
下朝之后,又急忙找到董承,问刚刚他在朝上是什么意思。
董承乃小声说道:
“朝中皆是刘备耳目,臣不敢妄言。”
刘协乃道:
“那国舅的意思是……?”
“立刻将此事告知曹操,目今天下唯一能抗衡刘备的,只有曹操。”
“使此二人相斗,或有转机。”
刘协从其言,即秘使人将刘备称齐王之事,告知颍川的曹操。
未过多久,
曹操在许县闻说刘备自立齐王,不禁勃然大怒:
“——啊!”
“织席小儿,安敢如此!”
“视吾为无物耶?吾誓灭之!”
曹操心头恼火,暗道难怪此去在并州时,庞统答应地如此爽快。
原来刘备竟抢先一步称王。
如今全天下都知道他曹操将与刘备两雄争霸。
而刘备先在名位上压了他一头。
偏偏这一头,曹操还不好说些什么。
毕竟人家本就是宗亲,称王合情合理。
“传令,速速起兵。”
“吾要与大耳贼决一死战!”
……
(本章完)
一是因为刘备地盘本身也不小了。
传统意义上讲,汉家疆土就是以河南、河北为主。
这两个地方是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所以曹操历史上统一河南、河北之后,就开始不断僭越,先称公、后称王。
但凡把老刘换做是别人,李翊都会先劝他先称公,稍微过渡一下。
可惜老刘姓刘,而且是皇室后裔。
先甭管他这血脉隔得有多远,反正只要是王室子孙且姓刘,那称王就是具有先天优势。
但这种事放在现在,依然属于非常胆大僭越的行为。
所以李翊不惜离了冀州,亲自来徐州,联络关羽、张飞等一帮老臣。
打算一同施加压力。
诸葛亮言道:
“……只恐我主未必便肯现在称王。”
李翊眉梢一扬,正色说道:
“目今天下形势,就是与曹操两雄争霸。”
“两家早晚一战,现在称王是为占据大义。”
“好在日后的博弈中,占得先机。”
话落,李翊转身取出一封表文。
将之交给诸葛亮、徐庶看。
“这是翊与众臣一起联名写下的劝进表文。”
“此表乃子仲(糜竺)润笔,公祐(孙乾)校字,集我徐州旧部、河北新附共三十七人联署。”
李翊推绢帛于案,朱砂印泥犹湿。
“愿孔明添‘卧龙’之号,元直署‘颍川寒士’,以全士林之望。”
“明日见我主,吾当如兵法‘锋矢阵’一般。”
“吾为箭镞突前,二君为我侧翼呼应,余者梯次进言。”
“万一有变,便以掷杯为号,诸公一起跪请。”
商议既定,诸葛亮、徐庶一起在劝谏表文上签字。
随后李翊又再次找到关羽、张飞他们,确认此事。
待万事俱备以后,众人各自回去,早早安歇。
……
次日,清晨。
李翊为文臣之首,关羽为武官之长,携文武一起到下邳郡治来见刘备。
刘备见众官皆至,阵仗极大,当下也有些“措手不及”,连忙问:
“诸公齐来此地,可有何要事?”
话落,目光不自觉地看向李翊。
仿佛是笃定李翊搞的鬼。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与众人对视一眼,确认好之后,乃率先出列,朗声说道:
“明公——”
“今天下崩析,奸雄窃命。”
“明公以帝室之胄,绍高祖之业,而犹守谦退”
“此非所以副四海之望也。”
刘备一愣,还没来得及问话,李翊下一句更是重量级。
掷地有声地响彻在大堂之内:
“夫权宜之制,圣人所许。”
“昔光武未即尊位,先封萧王。”
“今明公宜进王爵,以镇华夏。”
“此便有五有:”
“一曰正名,天下板荡,使群雄知汉祀有托。”
“二曰慑敌,王旗所指,则袁绍余孽、江东孙氏,荆州刘表皆不敢轻动。”
“三曰聚贤,使士人慕义,必辐辏而至。”
“四曰固本,使青徐将士,知所效死。”
“五曰承天,使荧惑守心,当有王者兴。”
“有此五便,愿明公切勿推辞。”
“若守小节而失大计,恐豪杰离心,百姓失望。”
“此鲁子敬所谓‘帝王之业,岂可谦让自误’者也。“
“惟明公审度之!!”
李翊一口气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词说出。
令刘备猝不及防,他很快也反应过来了。
无怪李翊、关羽这帮重臣,纷纷跑回徐州来了。
刘备一开始只道是众人打赢了辽东战事,回徐州聚一聚。
不想竟谋划出这么大的事来。
在稳定好心神之后,刘备皱起眉头,长长地叹了口气:
“先生所言差矣,备虽汉室宗亲,然天子尚在,终为臣子。”
“若进位称王,是反汉也!”
李翊当即反驳道:
“主公之言,言之有误。”
“昔高祖定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今明公不仅出自刘姓,更为汉朝苗裔,此事不违高祖之誓。”
“况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
“四海有才怀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龙附凤,建立功名也。”
“今主公避嫌守义,恐失众人之望。”
“愿主公熟思之。”
言外之意,老刘你如今的地盘越来越大,手下人的功绩越积累越厚。
你要是再不称王,手底下人都没法封了。
何况大伙儿都盼着你称王,然后好“攀龙附凤,建功立业”呢。
所以老刘你称王不单单是为了自己,更要为手下人着想啊。
“此为群臣所签之劝进表。”
“翊七易其稿,孔明亲校,凡四十一人联署。”
李翊昨天又拉了几人进来联名,都是刘营重臣。
“窃闻天命有归,神器难以久虚。”
“今汉室倾颓,奸雄窃命。”
“明公以帝室之胄,总揽英雄,思靖家国。”
“明公今日之举,实为兴复汉室之基。”
“愿明公以社稷为重,以苍生为念。”
“即王位,使海内知汉祀未绝,使奸雄知天命有归。”
话落,李翊身形一晃,将案椅上的一只杯子碰倒。
众人闻得杯响,齐刷刷地跪在地上,高声大呼:
“请主公进王爵之位,以承天命。”
刘备明白,众人都是有备而来。
只一味地摇头,拒绝众人的好意:
“备德薄智短,要吾僭居王位,吾必不敢。”
“公等可再商议长策。”
见刘备再次拒绝,李翊也并非是没有准备后手。
他只冲一旁跪在地上的张飞使了个眼色,张飞当即会意,站起身来,大声说道:
“众弟兄都盼着兄长称王,兄长连番推脱,就不怕寒了众弟兄们的心吗!”
“况且,异姓之人,皆欲为王。”
“何况兄长乃汉朝宗派!”
“莫说进位王爵,便是就称皇帝,又有何不可!”
此言一出,众臣之中,有不少人脸色大变。
心道,这种话也只有张飞才敢当众说出来了。
也难怪李翊要把他一起给带过来。
毫无疑问,刘备闻得张飞此话,勃然大怒,厉声叱道:
“……益德,当着诸大臣之面。”
“休得胡言乱语!”
张飞遂不敢再言。
刘备背着手,目光掠过众人。
就这样僵持了许久,刘备才叹了口气,缓缓说道:
“诸公好意,备已心领。”
“只是称王乃是大事,目今天子尚在,豪杰并起。”
“备不过据有五州不足之地,何敢此时冒然进王爵?”
“此事容后再议,诸公难得齐聚。”
“且欢饮三日,三日之后,诸位可各回州郡。”
刘备到底还是拒绝了众人的劝进。
不是他不敢,而是他单纯觉得此时不合适。
整个东汉朝,除了诸王子及其后裔之外,还没有哪个人被单独拎出来封过王。
刘备还不想开这个先列,冒这个险。
刘备乃辞去众人,命庖人设宴。
众臣见此,遂纷纷找到李翊,问现在该如何是好。
李翊微作沉吟,道:
“吾自有计,愿诸公勿疑。”
于是众人便跟着到宴会上喝酒,席间并不再提称王一事。
酒至半酣时,
李翊忽然捂住胸口,大叫一声,昏倒在地。
众人大惊,急忙将之救起。
刘备亦是惊得从座位上站起,掠过众人来看李翊。
又命华佗赶来医治。
华佗至,即为李翊把脉。
刘备面色苍白,如丧考妣地问:
“……华神医,先生他、他怎么样了。”
华佗沉吟许久,乃道:
“将军勿疑,郯侯只是有些操劳过度,伤了身。”
“待吾煎煮两幅汤药,给郯侯服用。”
“便可痊愈。”
刘备这才放心,重赏华佗,又命赵云扶李翊回房间休息。
“……子玉累倒,皆为备之事劳神。”
“今先生不在,备亦无心饮酒。”
“诸公可以撤了。”
刘备挥了挥手,一心念着李翊,对宴席上的美酒野味却是意兴阑珊。
众人见此,也只好告辞。
药童很快抓好了药,刘备亲自煎服。
煎好之后,乃至李翊房间,喂他吃药。
此时李翊已醒,见刘备进来,乃道:
“此事只交由下人去做便好,主公何必亲自劳神费力?”
刘备长叹一声:
“使先生劬劳至此者,备之过也!”
又瞥见李翊黑眼圈发重,尽显疲惫之色,竟潸然泪下。
“昔年郯县初见,卿笑言‘愿为君解鞍马之劳’。“
“岂料竟累卿(哽咽)至于形销骨立!”
“备实在是痛心疾首。”
李翊乃执刘备手道:
“主公见臣鞍疮而泣,臣睹主公髀肉复生亦痛!”
“只是此岂垂泪之时耶?”
“翊尚有一事,耿耿于怀。”
“若主公不能答应,翊虽死不能瞑目。”
刘备大惊,忙道:
“……先生休要如此说话,人道丈夫三十而立。”
“今先生正值壮年,当是建功立业之时。”
“何得以此疯言,大为无状耶?”
李翊乃扶着床榻,强支病体起身。
刘备忙伸手去扶,“先生小心。”
李翊仅仅握住刘备的手,声泪俱下地说道:
“翊观天下鼎峙之势——”
“明公据徐州而制青冀,跨东海而拥燕代。”
“曹操挟兖州以窥豫土,假王命而胁陈都。”
“当此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制!”
李翊开始进入正题,认认真真地为刘备分析当前的局势情况。
“不敢欺瞒,的确是翊自作主张,携群臣劝谏主公进爵王位。”
“只是此非为我一人之私,实为我军之所必行也!”
“今天子虽在陈地,然政令不出宫门,明公称王可建“汉室第二中枢“,使天下知汉脉未绝。”
“此一利也。”
“目今曹操制关中,窥汉中,早有觊觎神器之心。”
“纵然主公不称王,曹操必然也要进位。”
“如此岂非是使贼势涨而王威削乎?”
“王号一出,则中原士民知正统所在。”
“此二利也。”
先不管三七二十一,给曹操把帽子扣上去再说。
你老刘你不称王,曹操早晚要称。
人家一个阉宦之后都称王了,你一个汉室宗亲怎么能够被阉人抢先呢?
“今新得冀州,辽东抚定,大批旧臣功将,需王爵安抚。”
“此为固河北之计也。”
“此三利也。”
“有三利,便有三不可辞。”
话锋一转,李翊又开始为刘备分析此时不称王的弊端。
“今汉室分崩,九州幅裂。”
“明公虽据徐、青之雄,控冀州之富,然名爵不过车骑将军。”
“冀州新附将士私语:“不得封侯,不晋爵位,吾等血战何益?”
“将士怨望,此一弊也。”
称王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给手下人封爵了。
对于安抚有功将士,提振底层士兵的士气有奇效。
“河北遗民箪食壶浆,皆望‘汉家旗鼓’。”
“今明公谦退,恐使民生‘汉室终衰之叹,民心渐散。”
“此二弊也。”
“翊尝夜观天象,见东方聚群星,此天命在东,正应徐州。”
“主公若不承王爵,恐有违天意。”
“此三弊也!”
李翊强忍着病痛,为刘备分析了三利三弊。
刘备见此,叹了口气:
“若这是先生的想法,备愿意进王位。”
“只是须先生养好病体之后,再议此事。”
言讫,李翊忽然翻身从床上坐起。
“……善!”
“既然主公同意,当即刻择选良辰,进爵王位。”
刘备大吃一惊,目瞪口呆地望着李翊。
“……先、先生,你没病?”
话甫方落,自屏风后转出数人。
乃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
皆大笑不已。
“兄长,俺们适才可是听得真切。”
“你已答应了先生,可莫要食言。”
“……你们,你们居然都在!”
刘备见众人适才都躲在屏风后面,自己也是羞赧不已。
关羽走上前为刘备披上王袍,张飞持王印将之递给刘备。
刘备这才明白,从一开始,一切都在李翊的算计之中。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李翊一行人众,都已经准备到这个程度了。
他如果再不接受,便有些不识好歹了。
“……唉,你们呐,真是害苦了寡人呐!”
话落,刘备已伸手接过王印。
众皆大喜,围着刘备高呼:“大王。”
又盛赞李翊妙计,李翊乃向刘备赔礼道:
“……若非迫不得已,翊实不愿以诈病劝明公进王位。”
“先生亦是出于好心,适才三利三弊之辩,备诚以为金石之言也。”
刘备也不怪罪李翊,单是见着他没事,便心满意足了。
李翊又打趣道:
“适才不是因翊害病,撤去了筵席么。”
“现在翊既无事,何不令人重摆宴席?”
张飞大笑,“好好好,适才兄长不肯答应此事,叫俺老张喝酒都不痛快!”
众人皆笑,房间内响起了久违的欢声笑语。
……
次日,刘备正式宣布自己将要称王。
本来打算先上奏天子,但李翊力劝刘备。
先称王,再上奏。
主打一个先斩后奏。
虽然奏不奏,小皇帝都阻止不了刘备称王。
但天子离曹操更近,他不希望让曹操过早知道此事。
刘备从其言,即命人着手准备称王事宜。
再徐县附近筑坛,方圆九里,分布五方,各设旌旗仪仗。
不过称王之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需要决定。
那就是刘备称王,该称什么王?
首先肯定不能像历史上那样称汉中王。
毕竟老刘手上没有汉中。
称王一般是根据地理位置来优先考虑。
然后才是政治因素、历史的传承。
比如曹操称魏王,就是因为他的州治在魏郡。
按理说,刘备州治在下邳。
下邳既是刘备的起家之地,又是政治中心。
所以刘备可以称下邳王。
但刘备手上已经有徐、冀、青、扬、幽等州郡了。
如果只称下邳王,就显得格局太小。
难以统合其他州郡。
所以既要格局大,又要根据刘备实际控制地区,以及历史传承来看。
真正的选项只有两个,
一个是齐王,一个是楚王。
齐王肯定是最佳选择。
因为刘备核心地盘就是徐州、青州、冀州,这是刘备的大头区域。
而该区域基本与齐国疆域高度重合。
齐都临淄在青州,徐州为其南境,冀州为其北境。
这是地理上的考量。
然后是称齐王的政治象征。
齐为周代首封大国,称齐王可以标榜“尊王攘夷”。
以进一步彰显自己的政治正统性。
同时齐地自春秋以来便是华夏的经济文化中心。
管仲变法、稷下学宫,都出自于齐。
称齐王可以其历史号召力,吸引天下士人归附。
除了齐王之外,
次一级的选择是楚王。
称楚王,则重心更加偏向于扬州、豫州。
但这两地都不是刘备的核心领土,所以肯定是不如齐王的。
除以上两种选择外,
也可以自创王号,比如东平王,取“平定东方”之意。
但这种王号都缺乏历史根基,是下下选。
终上来看,齐王就是最优选。
在敲定好王号之后,
接下来便来到了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了。
首先是天降祥瑞。
时有流星于夜坠于徐州城东,术士言:
“此帝星移位,应于汉东。”
徐州之民,闻之皆惊。
或有渔夫于广陵捕鱼,捞一“赤鲤”。
背现“汉兴”纹路!
时人闻之,无不惊叹。
在天降祥瑞后不久,舆论渐渐发酵。
然后徐州出现了万民请愿的景象。
徐州上千父老,齐齐跪伏于下邳郡府门前,高呼:
“请刘将军顺天应人,进爵王位!”
这些父老绝对“自愿自发”,全都哭拜于郡府门前。
言说刘将军若不答应,他们就长跪不起,死在这里。
刘备最后只能亲自出来安抚众人,表示民意难违,同意了进位齐王。
公元204年,春正月。
刘备登坛,坛上刻有篆文——
“齐王受命,汉祚再昌。”
群臣皆依次序排列站好。
李翊、关羽请刘备登坛。
进冠冕玺绶讫,面南而坐,受文武官员拜贺为齐王。
李翊捧金盘进献“齐王玺”。
玉质青苍,螭钮盘龙。
底刻“承汉继齐,永镇东土”八字。
诸葛亮依照周礼,持九旒王冠进上。
鲁肃在旁侧诵祝:
“王其抚齐,以续汉光!”
冠冕既正,群臣伏拜:
“齐王千岁!”
刘备既受贺拜,乃执齐王剑,举天誓曰:
“孤今为齐王,非图富贵,实为诛国贼、安黎元!”
“天下板荡,奸雄鹰扬。”
“孤当率齐鲁之众,复我汉家山河!”
话落,三军雷动,战鼓震天。
包括文武百官在内,以及周围士兵,齐声高呼:
“汉室兴复,齐王千岁!”
“汉室兴复,齐王千岁!”
“……”
声震寰宇,响彻云霄。
……
《后汉书》载:
“备以宗室之重,据齐、冀之饶,纳翊、亮之谋,受‘齐王’之号。”
“未即至尊,旌旗所指,天下震动。”
“论曰:刘备之称齐王,非僭也,权也。”
“当是时,汉室陵迟,曹操拥兵自重,孙权割据一方。”
“若无王号以镇之,则士民何依?将士何望?”
“此所谓备晓《春秋》之义,得国之正也。”
……
刘备既称齐王,正式册封长子刘禅为王世子。
时刘禅乃正牌夫人袁瑛所出,乃嫡长子也。
袁夫人夜梦仰吞北斗星,而后怀孕。
故为其子取名刘斗,字升之。
然刘备既已称王,刘斗乃唯一子嗣,又是王世子。
故刘备命为刘斗改名刘禅,以“禅”字承王意。
改字公嗣。
王世子既定,
刘备拜李翊为丞相,命为百官之长,总领全国军政之务。
赐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
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录尚书事。
赐参赞军国机密,自辟僚属特权。
封爵琅琊侯,食邑一千户。
……
封鲁肃为太傅,持节督淮南军政,掌南方外交事务。
赐爵东城侯,食邑三千户。
……
荀攸为太常,赐爵颍阴侯,食邑两千户。
……
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代王征伐。
督青州军事。
增益汉寿亭侯食邑一千户。
……
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钺,领徐州牧。
许建“虎步营”,领私兵三千人。
增益新亭侯食邑一千户。
……
赵云为翊军将军,掌管禁军。
赐永昌亭侯,食邑三千户。
另赐白银甲胄一套,白马十匹。
……
陈到封中护军,赐爵安乐亭侯。
田豫封度辽将军,督幽州军事,赐爵渔阳侯。
其余各拟功勋定爵。
刘备既为齐王,这才修表一道,差人赍往陈都,表奏天子。
书曰:
“臣备稽首再拜,谨奏陛下:”
“臣本汉室疏宗,涿郡愚钝,本无才德可称。”
“然今天下崩析,奸雄窃命,曹操胁逼圣驾,孙权僭越江东。”
“致使社稷倾危,苍生倒悬。”
“臣虽庸劣,然念高祖创业之艰,光武中兴之难。”
“不得不奋起微力,以维汉统”
“今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臣已得据青、徐、冀三州,暂安黎庶。”
“然曹操虎视中原,孙权狼顾江南,刘表、刘璋俱怀不臣之心。”
“臣若不正位号,恐将士无主,百姓无依。”
“故臣斗胆,于徐县受齐王之号,非敢僭越,实为抚定人心之举。”
“臣虽称王,仍奉陛下为天下共主。”
“齐国之政,皆以汉制为准;齐王之印,必待陛下钦赐。”
“若蒙天恩,臣愿亲赴陈都,面圣谢罪!”
“伏惟陛下圣鉴,臣备惶恐顿首!!”
——齐王臣备谨上。
直到刘备这封表文写下,才真正显示出了他的政治才能。
他先是强调称齐王,只是临时权宜,仍奉天子为正统。
避免了被曹操指责为“僭越”,争取道义优势。
虽然上表,但却不待批准。
此举仅为通告天下,表明他刘备非是自立,而是“代汉镇乱”。
表文很快传回陈都朝廷。
天子刘协看罢表文,大惊失色,谓群臣道:
“刘将军竟已称王耶!?”
虽然心中早有预料,但当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协内心里还是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滋味儿。
很不好受!
刘协一时庞然无措,即问国舅董承为之奈何。
董承持笏出列,道:
“目今刘备雄踞东方,有灭袁讨逆之功。”
“又是我汉家宗室,既有鞍马之劳,纵封齐王,亦无不妥。”
“陛下不妨使人前去贺谒,以彰陛下之明。”
刘协一怔,不知董承何意,但还是答应了下来。
下朝之后,又急忙找到董承,问刚刚他在朝上是什么意思。
董承乃小声说道:
“朝中皆是刘备耳目,臣不敢妄言。”
刘协乃道:
“那国舅的意思是……?”
“立刻将此事告知曹操,目今天下唯一能抗衡刘备的,只有曹操。”
“使此二人相斗,或有转机。”
刘协从其言,即秘使人将刘备称齐王之事,告知颍川的曹操。
未过多久,
曹操在许县闻说刘备自立齐王,不禁勃然大怒:
“——啊!”
“织席小儿,安敢如此!”
“视吾为无物耶?吾誓灭之!”
曹操心头恼火,暗道难怪此去在并州时,庞统答应地如此爽快。
原来刘备竟抢先一步称王。
如今全天下都知道他曹操将与刘备两雄争霸。
而刘备先在名位上压了他一头。
偏偏这一头,曹操还不好说些什么。
毕竟人家本就是宗亲,称王合情合理。
“传令,速速起兵。”
“吾要与大耳贼决一死战!”
……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