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连弩无疑是孔明先生所发明的最为令人惊叹的武器之一。

  不过须说明的一点是,我们理解的诸葛连弩跟实际上的诸葛连弩是不一样的。

  影视剧中的诸葛连弩是明朝时期才出现的,老罗也是按照明朝的规格去写的。

  并且连弩早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诸葛亮所发明的损益连弩,实际上是一种加大号的战国连弩。

  箭匣一次装数子母箭,子箭等于母箭的十倍。

  适用于弥补军队人数不足,近距离作战。

  所以同时期的马钧曾对此评价道:

  “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意思是马钧认为孔明所制的连弩,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李翊则是在吸取前人的经验上,调整了连弩的大小。

  使它更加轻便快捷。

  真要说在战场上起到定乾坤的作用也不至于,但提高远程部队的火力输出是一点问题没有的。

  “孔明需要多长时间将这连弩制造出来?”

  李翊问。

  诸葛亮反复观摩,思考许久,才缓缓答道,“一月足矣。”

  “……善,待研制完成之后,可使工坊大量生产。”

  “汝南多山林,此物在此间必能得奇效。”

  诸葛亮喏喏称是。

  李翊将徐州新建的工坊事宜,尽数交给孔明后。

  又单独找到关羽,问他道:

  “……齐王将徐州之事付与将军。”

  “今曹仁屯汝南,将军何以御之?”

  关羽慨然回道:

  “愿提虎狼之师,直捣其垒,生擒曹仁!”

  李翊蹙眉,摇了摇头:

  “……未可。”

  “夫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魏军宜将主力尽数移至东南,其军锋锐,当深沟高垒以挫其芒。”

  “待其粮尽气衰,乃可乘虚而进。”

  比起进攻,李翊其实更推崇防守。

  因为防守意味着以逸待劳,进攻则要拉长补给线。

  李翊为老刘制定各项战略方针时,始终在努力养国养民。

  希望能用最小的损耗,换取最大的胜利。

  这样慢慢磨下去,等到统一天下时。

  老刘得到的也是一个精力满满,而非疲惫不堪的大汉。

  这对于大汉的每一个老百姓而言,都是好事。

  李翊说完,又补充了一句:

  “若有疑滞,关将军可咨诸葛孔明。”

  “其深谙兵法攻守之变,必能裨益。”

  关羽当即拱手,拜道:

  “丞相之言,关某谨记。”

  李翊又看了眼地图,问道:

  “这彭城相是何人?”

  左右人答曰:

  “乃丞相内兄麋芳也。”

  麋芳……

  李翊眉头蹙起,因为麋家有从龙之功,兼之与李翊又是姻亲。

  两兄弟也是跟着一起升官发财。

  麋竺当了别驾,垄断了国家的盐铁贸易。

  麋芳当了地方一把手,麾下门生故吏无数。

  但两兄弟的人品是有差距的。

  麋竺是真的高尚君子,麋芳则是典型的市井小人物。

  有很多人好奇,麋芳最后为什么会叛变。

  毕竟放弃亿万财富和徐州的产业,去豪赌刘备。

  甚至放弃曹操给出的两千石高官,也要跟随刘备去创业。

  跟着颠沛流离大半辈子,那么多苦都吃下了。

  眼看着要享受从龙之功,继续往上升腾之时。

  怎么最后时刻就想不开,要叛变呢?

  史书上说,

  麋芳是因为烧毁了军需物资,怕被关羽责罚,才叛变的。

  但如果仅凭这一点,很难有说服力。

  你说军需物资早不烧,晚不烧,怎么偏偏要等关羽出征的时候烧?

  所以有很多人猜测,麋芳可能偷偷倒卖军需物资给东吴。

  临出征前,怕对不上账,就一把火烧了销毁证据。

  这样一来,也就能对上后面的“叛迎孙权”。

  说明麋芳当时与东吴早就有了联系。

  你说这时候的麋芳,就已经想过要投靠东吴了吗?

  那倒也没有。

  其实还是国人读史,太习惯英雄视角了。

  如果仅仅从小人视角去看待麋芳,就很好解释了。

  在小人眼里,自己犯错都是小事。

  别人成功,就都是运气。

  麋芳倒卖军需,可能就是单纯贪小便宜,没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

  同时关羽在处理麋芳这件事上,也做的不好。

  他直接对麋芳等人说:“还当治之。”

  意思就是说,等我回来再收拾你们。

  关羽当时假节钺,是有权力杀麋芳的。

  同时,以关羽的直性子,即便麋芳是刘备的大舅哥。

  麋芳也完全有理由担心,关羽可能真的会杀他。

  关羽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但却极为不善于处理和属下的关系。

  他跟张飞都有性格上的缺陷。

  张飞是鞭挞完士卒,还要把士卒留在身边。

  关羽也是一样,把狠话放完却还接着信任他。

  要不怎么说关张二人皆死于天真呢。

  烧毁军资本身是重罪,不杀也得免职。

  你关羽要么当时就把麋芳、傅士仁给杀了,要么就把二人给免职了。

  但偏偏就留一句狠话,然后原职留用就走了。

  这就会使得麋芳等人一直提心吊胆,不知道关羽回来会怎么收拾他们。

  你哪怕直接处罚了,给一个反馈。

  他们悬着的那颗心至少还能放下。

  “……不妥。”

  李翊眉头紧皱,连连摇头。

  “彭城扼淮泗之喉,为徐兖襟要。”

  “羽翼之重镇,非文武兼资者不可守。”

  “麋子方性怯而才短,恐不足当此任。”

  “吾意另择人选,接替麋芳为彭城相。”

  众僚皆默然,暗想麋芳可是李翊的妻兄啊。

  人麋芳在彭城干了好些年,说免职就免职。

  李相可真是一位狠人呐……

  李翊看出了众人的心思,乃正色说道:

  “社稷事大,岂可以私废公?”

  “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皆明此义。”

  “翊身为一国之相,更当做此表率。”

  “彭城重镇,须择沉毅有谋者代之。”

  “吾意命赵云先暂领彭城相一职,好与云长犄角相援。”

  “至于麋芳,可先使其回下邳来,随我一道回河北去。”

  众人这才宽心,河北是李翊的地盘。

  到时候有的是官职安抚自己的妻族。

  就是不知道麋芳舍不舍得从自己的地盘上离开。

  下邳毗邻彭城,快骑很快将李翊的命令传至麋芳处。

  时彭城相麋芳正于府上大宴宾客,觥筹交错之间,突有侦骑奔入。

  急报曰:“丞相有令,暂免君职,即日随驾返河北!”

  麋芳闻言失色,失箸于地,愕然不能语。

  喝酒喝得正尽兴,好端端的,自己市级的高官突然没了。

  而且还是自己的妹夫,给罢免的。

  这让麋芳满脸错愕。

  左右亲信多赖麋芳吃饭,生怕他走了之后,换一个严苛精明的主上来,便纷纷进言道:

  “府君贵为丞相姻戚,竟不得尺寸之利!”

  “今甄氏总领河北商路,货殖之权尽归其门。”

  “麋氏累世巨贾,今反为甄氏所制。”

  “丞相此意,实难测也!”

  原先麋家一直总揽刘营的商贸。

  当老刘灭了袁氏,占领北方之地后。

  麋家都以为北方的商品贸易,也会被他们家给垄断。

  而当李翊上台,总领北方事务之后。

  麋家更加欣喜,以为有了妹夫撑腰,河北商路必将尽归麋氏所有。

  可现实却狠狠抽了麋家一个大嘴巴子。

  李翊把北方的国营商贸,尽数交给了甄家。

  不仅把甄家唯一的男丁,用为了相府上的功曹。

  还把甄氏女,用为了记室。

  许佩剑出入,秩比六百石。

  一番操作下来,甄家的名望不仅在河北得到了稳固,还进一步的水涨船高了。

  莫说没有李翊撑腰,麋家就是想通过正常手段跟甄家竞争,也竞争不赢了。

  本来李翊没有把河北的商路给麋家,已经令麋芳十分不满了。

  如今,又突然免了他的职。

  这让麋芳大感寒心,默然良久过后,徐徐叹道:

  “吾妹无出,在河北深不易也……”

  显然,麋芳也看出来了。

  李翊在北方的许多操作,都暗藏削弱麋家影响力的冷箭。

  到现在,更是连演都不演了。

  麋芳将一切归咎于妹妹肚子不争气,没有生儿子。

  要不然,岂能被甄家蹬鼻子上脸?

  “……罢,且去看看!”

  麋芳即卸了大印,挂于案上。

  然后罢宴整装,奔下邳而去。

  此时,李翊已经收拾好了东西,准备要走了。

  正好麋芳也回到下邳了,即诣求见。

  李翊方批阅军书,闻报遽起。

  亲迎于阶下,执其手,嘘寒问暖:

  “……内兄,远来辛苦了。”

  麋芳忿然作色,长揖不拜。

  时关平在侧,见麋芳如此无礼,心中大感不悦。

  正欲出声斥责,又觉这是丞相自己家的家事,他一个外人又哪里好多嘴呢?

  便强忍不发。

  然左右侍卫平日多受李翊恩惠,感念其德,倍为敬之。

  见此情景,都面色不豫。

  李翊乃问:“内兄何故如此?”

  麋芳诘然道:

  “麋某何德何能,当得了丞相的内兄?”

  李翊乃笑问道:

  “内兄此话,翊却不得解。”

  麋芳闷哼一声,沉声说道:

  “……丞相恕罪,芳敢陈僭越之言。”

  “昔丞相初出山野之时,不过白身寒士,名微众寡,一名不文。”

  “乃齐王做媒,使攀麋氏之门。”

  “借我族之势,方立根基,乃入徐土清流之列。”

  “向使丞相若非麋家之婿,纵齐王青眼相加,焉能致今日之位?。”

  “不知芳言然否?”

  麋芳认为,当年李翊无权无势时,是借助了麋家的家世,才一路平步青云的。

  这话不能完全说错。

  因为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尤其是东汉这种典型的士人圈子。

  即便你能力再强,不是他们圈子的人,他们都很难认可你。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刘备挤破头,都想往上流社会圈子里钻的原因。

  虽然不靠麋家,李翊未必就会默默无闻。

  但仕途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一帆风顺,这是事实。

  李翊也不否认,大方承认道:

  “……内兄所言,然也。”

  “……呵,那就不知丞相此举是何意。”

  麋芳眯起眼睛,冷冷地说道:

  “芳虽不才,亦尝镇守彭城三载,自问未有疏失。”

  “今无故夺我职,徙我去河北,此举岂非令天下人齿冷耶?”

  言罢,目眦尽裂,袖中双拳隐颤。

  也不怪麋芳如此愤怒,毕竟这种卸磨杀驴的事,放在任何时代都不露脸儿。

  凡事都讲究个体面,尤其是政治人物。

  怕就怕撕破脸,落得双方面子都不好看。

  李翊喟然叹息,携麋芳入内室,屏退左右人,亲斟茶汤奉之。

  “内兄岂不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今曹仁陈兵汝南,彭城首当其冲。”

  “内兄难不成当真要在最前线抵御曹仁官兵?”

  “芳兄若有三长两短,吾有何面目回去见夫人?”

  什么?

  麋芳一惊,忙问道:

  “曹仁陈兵汝南?”

  “曹操不是举国动员去了河北么?怎么把战线转到汝南来了?”

  “那是魏贼所放出的假消息。”

  李翊自己也饮了一口茶汤,漫不经心地说道:

  “前日细作来报,汝南所屯驻之兵力已超十五万。”

  “不知内兄在彭城有多少人马呀?”

  十五万的确是魏国对外放出的消息。

  但我们都知道,古代打仗在人数方面主打一个吹牛皮。

  十五万肯定是有很大水分的。

  细作再是精明,在这个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也很难探听清楚真实的人数。

  因为很多魏将自己都不清楚具体的兵力人数。

  但可以肯定的是,汝南的兵马不在少数。

  “……此……此言当真否?”

  麋芳轻咽了一口口水,有些后怕。

  “……哈哈,哪有不当真之理?”

  李翊再饮一口茶汤,脸色依旧平静如水。

  唔!

  麋芳身形一晃,竟有一种逃过一劫的感觉。

  如果曹仁在汝南真的有十五万大军,那他的彭城还真的挡不住。

  一旦彭城丢了,就算情有可原,那也是有失城之罪的。

  想到这儿,麋芳怒气渐消,只有后知后觉的后怕了。

  李翊见他神色稍缓,乃推心置腹地说道:

  “至若商贸之事,甄氏盘踞河北百年,树大根深。”

  “去岁其献粟百万斛助军,又献田释婢,助我度田。”

  “此时若以麋氏代其利权,恐激变生肘腋。”

  “故只能将河北商贸之事,尽数委于甄氏。”

  这个世界上真话说一半,往往比假话威力更强。

  李翊说甄氏于河北有功,所以重用甄氏是实话。

  但还有一点不曾说的是,他的确想扶持甄家来制衡麋家。

  不制衡不行呐,毕竟有个猪队友。

  李翊终其一生洁身自好,可不想到老年时晚节不保,惹得一身骚。

  历史上麋芳叛变,虽然有他自己的理由。

  但这并不能改变他是个糊涂车子的事实。

  假如麋芳能够坚守城池,直到关羽回援。

  那绝对是大功一件。

  烧毁物资的罪责算什么?

  这不就直接将功补过了?

  如果荆州不丢,关羽存活。

  那麋芳就直接成了刘备兴复汉室的大忠臣了。

  凭麋芳这个资历,再加上这送上门的战功。

  如果刘备最后得了天下,麋芳混个太尉都是绰绰有余。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当年,刘备给李翊做媒,让李翊取麋家小妹之时。

  李翊是没有抵触这场婚事的。

  因为老刘想要坐稳徐州,是不可能少的了东海巨富麋家的支持的。

  不是李翊上,就是老刘上。

  最后为什么是李翊上呢?

  一方面,

  李翊当时确实迫切需要麋家的支持,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同时增加自己的财富。

  另一方面,

  麋家是把双刃剑,或者说世家豪族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

  不单单是因为有糜芳这个猪队友的原因。

  这些世家豪族可以在前期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巩固你的实力。

  而当你飞黄腾达之后,这些家族就会向你索要对应的好处。

  这是人情社会的必然。

  像麋竺,官拜安汉将军,地位比诸葛亮还高。

  麋芳官至南郡太守,与关羽地位相同,共镇荆州。

  但偏偏两兄弟的能力又不算突出。

  麋竺还好,乐得清闲享福。

  当了将军,自己也不掌兵,相当于是个虚职。

  而麋芳则完全是人菜瘾大了。

  偏偏以老刘的性子,还真就是要什么给什么。

  毕竟是一起创业多年的老兄弟,不能亏待了。

  不是李翊瞧不起老刘。

  而是事实证明,老刘就是没玩好麋家这把双刃剑。

  所以李翊最后决定就自己上,由他来处理这把双刃剑。

  在前期用它“斩敌”之后,后期就该接受它的“反噬”了。

  历史上的麋夫人,是被子龙连阿斗一起给救了下来的。

  但她的后续记载里,没有给刘备留下一儿一女。

  所以麋芳其实与刘备的姻亲关系被进一步淡化了。

  这也是很多人猜测糜芳叛变的原因之一。

  李翊的麋夫人同样无出,但这正好给了他一个削弱麋家影响力的机会。

  “那些挑拨之言,实欲坏我姻亲之谊!”

  “内兄细想,若吾果真薄待麋家。”

  “何不以贪污问罪?何须曲意保全。”

  话落,李翊忽从袖中出简牍一束,掷于案上。

  麋芳看罢,大惊失色,上书贪墨之证。

  里面写的,全都是这些年他贪污受贿的证据。

  虽然在李翊的严打之下,徐州官员大多收敛。

  可仍有少数人利用职权之便,浅捞油水。

  这种小贪,即便是李翊都遏制不了。

  麋芳出汗如浆,面如死灰,急忙辩解道:

  “……丞相!这是谤言,谤言呐!”

  “定是有人诬陷于我!”

  “惟丞相明察!”

  李翊微微一笑,抬手便将这卷竹帛给丢入了火盆之中。

  然后笑眯眯地扶麋芳起身,请他入座。

  “内兄勿忧,吾岂信外间谗言者?”

  麋芳冷汗直冒,皮笑肉不笑地连连点头称是。

  证据确凿,且整理的详细。

  麋芳怎会看不出李翊知道自己贪污的事?

  只是见李翊给了自己台阶下,麋芳不敢不下。

  伏地泣道:“芳愚钝,几负丞相深恩!”

  李翊取锦帕为其拭泪,温言道:

  “我相府上尚缺一位仓曹橼,内兄若是不弃,便来我府上述职。”

  “这可是一件美差呐……”

  说着,拍了拍麋芳的肩膀。

  麋芳连连谢恩。

  此时案牍在火盆中已经烧尽,望着飘落的灰烬,李翊伸出手取暖,又慨叹道:

  “今战事将起,将士露宿,粮秣不继。”

  “前日有军报称,卒有断炊三日犹执戈者。”

  “……唉,都是我这个丞相无能,才使军士困苦不堪。”

  麋芳不是傻子,立马听出了李翊的话外音。

  跪伏于地,触地有声地说道:

  “芳愿献己家私财百万以佐军资!”

  “私库粟米三千囷,即日输往官仓!”

  “为丞相解忧!”

  麋芳刻意强调是自己的私财。

  也就是跟麋家没关系。

  李翊扶剑沉吟,少时,乃搀臂扶麋芳起身,温言道:

  “使天下商贾皆如内兄,何愁大业不成?”

  于是携其手,邀他共观渤海的防务图。

  麋芳面上称善,然指画间犹颤。

  ……

  是夜,李翊终于要睡了,请麋芳回去。

  麋芳如蒙大赦,连连谢过。

  又不禁感慨,李翊到底是怎么做到看书看图可以全神贯注,持续好几个时辰的?

  以麋芳的性子可受不了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可李翊没让他走,他还真不敢走。

  眼下已是丑时,牛马俱睡。

  麋芳退后,正遇其兄麋竺于廊下。

  原来麋竺已知晓弟弟被免官的事,又见他被李翊拉进房间里训话。

  训了一晚上不曾出来。

  身为家主的他倍感不安,便一直在廊下等着。

  见麋芳面色沮丧,乃引至密室,悄声问丞相都对你说了些什么。

  麋芳想到自己刚刚大放血,便肉疼,乃将此事说与大哥听。

  麋竺又问:“所捐几何?”

  麋芳捶胸泣道:“数年所积,一朝尽矣!”

  李翊严惩贪污,整顿吏治。

  这些年,麋芳一直小心翼翼地少贪轻贪。

  没想到只一晚,多年的心血就全吐出去了。

  麋芳又将适才李翊恩威并施之状,说与麋竺听。

  麋竺默然良久,抚其背叹道:

  “丞相御下,刚柔相济,纵苏张复生不能过也。”

  言毕,又执麋芳手,正色道:

  “弟经此劫,当知收敛。”

  “自今以往,丞相所指,即吾家所向。”

  “丞相所谋,即吾族所图。”

  又低声道:“幸有妹在椒房,终不使麋氏落寞。”

  “但记'恭顺'二字,富贵岂得断绝耶?”

  麋竺对李翊的手段佩服不已,便借着这个机会劝麋芳以后多加收敛。

  只管跟着李翊的方针走就行了。

  有麋贞这层关系走,他们麋家落魄不了。

  有一说一,

  受游戏的影响,很多人自己当主公时,都是真正的“唯才是举”。

  谁能力强,就用谁。

  但现实中却有很多无奈。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人情社会,权力的本质就是人的认可。

  一个你的亲信,能力一般,但很听话,跟着你的方针走。

  另一个与你不是亲族,能力很强,但有自己的主见。

  倘若真遇上这种二选一的情况,大部分君主都会选择前者。

  李翊此次只是敲打,并未下狠手。

  麋竺看出了李翊的用意,便更加下定决心让麋芳跟随李翊去北方。

  好好在那里辅佐李翊。

  麋芳唯唯称是,自此骄矜之气顿敛。

  ……

  史书对此点评道:

  “李相之道,先执其罪证,使其惧。”

  “复焚之以示恩,使其感。”

  “既而旁敲军需,使其自献。”

  “终以姻亲羁縻,使其死心。”

  “恩威并施,张弛有度,虽古之权术大家,不过如是。”

  “故曰御下之道,不在严刑峻法,而在恩威并济,使人畏而敬之,敬而附之。”

  “当为后世之鉴也!”

  ……

  在徐州部署完之后,李翊总算安心。

  启程返回了北方。

  一面又上书刘备,说明此事。

  刘备同意,让赵云代领彭城相一职,以为关公侧翼。

  李翊另作书一封,发往淮南。

  既向故友陈元龙问好,又请他让甘宁、周泰出兵。

  分别自涡水、渠水北上,以水路制魏军粮道。

  使曹仁疲于应对。

  时陈登于案前,正吃着生鱼片儿。

  嘴里叼着刚切好的鲷鱼,手上捧着李翊发来的竹帛。

  目光快速浏览一遍。

  底下之人,分别有甘宁、周泰、蒋钦、陈矫等辈。

  他们一直留在淮南用事。

  蒋钦忍不住率先开口问:

  “……府君,丞相在信中说了什么?”

  陈登将竹帛传给众人看,说道:

  “李相让我发兵,渡水北上,袭扰曹仁粮道。”

  功曹陈矫闻言,忍不住笑道:

  “丞相忒也操心了,无怪时人皆言其事必躬亲。”

  “齐王已命丞相督北方军政,如何管到我们南方来了?”

  陈矫虽然半开玩笑,但语气中是有一丝不悦的。

  陈登除了广陵太守的身份之外,还有另一个身份——“征南将军。”

  征南将军就意味着,是南方的军区总司令。

  按理说,南方事务都该归陈登管。

  但由于刘备临时下令,让时任青州牧的关羽行都护将军职,假节。

  关羽便有了都督陈登的权力。

  所以陈登这时便受到了关羽的节制。

  所以真要下令进军,也该让关羽下令才对。

  李丞相未免管的太宽了。

  陈登笑道:

  “吾与李相共事十年,亲如兄弟。”

  “彼书至此,非敕令也,不过献策耳。。”

  “诸君何愤懑为?”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