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千年历史,北方游牧政权似乎总是困扰中原王朝边境安全的问题。
从武帝时期的全盛匈奴,到宋代的澶渊之盟,再到明朝的土木堡之变。
究其原因,还是中原王朝在军事上不具备长期作战能力。
在短期内可以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取得胜利。
但无法进行长期的追击歼灭战,也就无法彻底消灭北方的有生作战力量。
所以常常有人问,为什么就不能直接把游牧给灭了,这样不就没有边患了吗?
先不考虑这会付出多高的军事成本。
即便真的有封建王朝,把草原上的每一个人给杀了。
那么打下的这片土地,你总得移民过去吧?
草原环境恶劣,风餐露宿,栉风沐雨。
夏天的野蚊子能直接把人给咬死。
任何汉民,只要到了草原长期居住,那他就是会胡化。
由此成为新的游牧。
是环境改变人,而不是人改变环境。
所以草原民族并非天生就野蛮。
他们只是因为环境限制,只能活的像个野蛮人。
那么转换一种思路,改为直接统治草原地区行不行?
这其实也不现实。
农耕帝国与草原帝国有着不同的文明形态,与统治逻辑。
农耕文明重点看税收,讲究一个稳定。
游牧文明一年四季都在迁徙,对于这群居无定所的人。
你中央政府既无法调查人口,又无法按时找他们收税。
甚至你收上来的税,都不见得比得上你在草原上找人的成本。
所以要保证一劳永逸,万世太平。
团结“非我族类”,是非常需要政治智慧的一件事。
它必须运行一套双元双轨,又相互依存共生的政治制度。
故此,李翊始终反对单纯通过暴力,来缓解游牧之患。
这是低效、贫民、伤财的。
最佳的方式,还是加深两国贸易,使双边经济高度绑定。
这样一来,
一旦两国开战,统治者就会瞻前顾后,处处掣肘。
以致尽可能地避免两国争端。
这其实涉及到一个现代经济管理学的问题。
好在李翊在这方面专业对口。
当即对众鲜卑部使者,提出了加深两国贸易,扩大商品规模的建议。
而这建议一出,立马招来了众部使者的反对。
其中以轲比能部使者素乌最是不能理解,当即对李翊的主张提出质疑。
“……丞相之见,皆为坐论,非圣人之言。”
“我等虽为边鄙,亦尝听闻汉家有云:”
“——天殖货财,皆有定数,不可尽出。”
“夫商贾之道,不过徙货易位,岂能无中生有?”
“昔粮肉不足以饱胡汉之口,今经筹算,反能足食。”
“此何理耶?”
素乌所提出的观点,其实代表了整个封建时期人们的观点。
在他看来,不论是胡人还是汉人,他们的货物都是有限的。
不可能无止尽的拿来交易。
也就是司马光说的,“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认为天下的财富有限,不在老百姓手里,就是在官府手里。
后世很多统治者都没能逃出这个刻板印象。
这其实还是受传统儒家士大夫的影响,
认为生产力是不能被解放、被发展的。
全天下的财货就那么多,不管怎么变法,无非就是看蛋糕怎么分。
而不会使蛋糕变大。
后世许多变法家,也只是在考虑如何分蛋糕,而不是在想该怎么把蛋糕做大。
在这方面,其实王安石的理论是最符合现代经济学的。
王安石提出了: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从生产角度来说,要增加财富就得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从金融学角度说,投资、财产的流转都可能产生新的财富。
李翊从前是干什么的自不用多说。
他要想论证管理和统筹,以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那么前后五百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跟他打。
管仲、桑弘羊、诸葛亮、王猛等人也不例外。
李翊绝不会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去跟素乌等人科普,什么叫解放生产力。
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既得利益。
那么基于此,李翊便以“诱导式”谈话,向素乌提出要求:
“公等皆以为,草原不能提供足量牛羊。”
“然私以为,若扩大畜养规模,以诸部实力,便能满足本相之所需。”
此言一出,以素乌为首的使者,都在那里冷笑。
仿佛听到了一个非常幼稚的话题。
按理说,游牧民族的牛羊都是成群的,应该越繁殖越多才对。
但牧民都是逐水草而居,所控制的牛羊,不可能超过放牧地区的草料承受极限。
不然,大草原上的水草喂养不了那么多牛羊,就只会白白饿死。
为此,李翊接着进行补充:
“公等若在牛羊长老之前,将之屠宰售卖。”
“不就能控制草料供给,不致使畜牧过度耶?”
说白了,草料毕竟不是稀缺资源。
牧民们没有一个对草料资源的管理的基本概念。
牛羊在成年之后,就不会再长膘了,甚至有可能掉膘。
再养着它们,就是纯纯浪费资源。
何况牛羊在成年时期,就是它们交易价值最高的时候。
可道理大家都懂,
但牧民们还是无法做到,将它们随意宰杀。
理由也很简单,
杀了肉就无法保存,容易腐烂变质。
所以它们宁可养着老牛老羊,以保证自己手里始终有硬通货。
所以当李翊提出这个建议后,素乌当即出声反驳:
“……明公之论虽善,然我部纵知牛羊老不益肉,亦不忍妄杀。”
“畜活则肉存,骤屠过量,腐臭谁食?”
说着,看一眼众身后其他诸部的使者。
众使者包括乌桓人在内,纷纷起身,连道:是也是也。
杀了,我们吃什么?
“若将牛羊尽易钱财,猝逢雪灾。”
“钱不可衣,铜不可啖。”
“吾等岂非授命于人乎?”
“观汉胡旧市,吾辈惟换盐铁必用之物,足则止售。”
“宁纵牛羊食野,不积铜山堆库。”
“盖皆此之论也。”
素乌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翊经济论上的另一个漏洞。
那就是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牛羊就是他们的硬通货。
换取汉人的五铢钱,赶上大雪大灾天气。
这些钱就是堆铜疙瘩,完全不如实实在在的牛羊好使。
所以,纵观历朝历代的汉胡交易。
每朝都有,可为什么一旦两地爆发战争,边市贸易不能动摇国本呢?
那就是因为贸易的力度不够大!
说白了,你胡人拿牛羊来换取汉人的盐铁,以及一些生活用品,始终都是点到为止。
当换够了,他们是不会把剩下的牛羊拿出来交易的。
因为这是他们的硬通货,是“立身之本”,人不可能把全身家当拿去跟你汉人做交易。
你动摇不了人家的硬通货,战端一起,自然就动摇不了他们的国本。
有人会说,你们还可以拿钱换我们汉人的粮食嘛。
基于这个观点,一名乌桓使者当即发表自身看法:
“汉家边吏更替无常,若遇酷吏闭关,铜即成砾。”
“于吾等皆无用也。”
“况两国之间,战端若启。”
“市绝畜尽,吾之部族又何以存焉?”
游牧人也不是傻子,你把我们的硬通货换成了铜疙瘩,万一不跟我们交易了。
我们这些铜钱就全砸手里了。
到时候,还不是得看你们汉人眼色吃饭?
对此,李翊只是微微一笑。
“尔等皆患鲜肉难贮,钱贱难恃。”
“以吾观来,此易事耳。”
“可以活畜,易我渔阳之腌肉。”
“若嫌咸味过甚,尚有谷粟布帛可储。”
这就是李翊的经济理论。
幽州发展制盐业,间接能够带动腌肉业、咸鱼业的发展。
而游牧输入到内地的牛羊,又间接为腌肉的制作提供了鲜肉资源。
从而形成一条产业链。
说白来,
经商不能只看重蝇头小利,生怕自己吃亏。
眼光要放长远一点,要让别人也能赚到钱。
你们不是舍不得交易自己手里的“硬通货”吗?
简单,我把我们的硬通货,也换给你们就是了。
你敢说谷粟、绢布不是中原人的硬通货?
“……若我等皆投效朝廷,便可尽易腌肉,此非丞相戏言乎?”
众人显然对李翊开出的口头支票存在疑虑。
“若按丞相所言,大肆畜养牲畜。”
“待到夏秋之际,膘肥体壮者,何止百万?“
“试问汉家商贾,安得如许盐斤以腌之?”
“纵能腌成,则草原盐价必贱——”
“且如此巨量腌肉,其价又将几何?”
众人又提出了对汉人拿不拿的出这么多腌肉的质疑。
主要质疑的是,汉人哪来那么多盐用来腌肉。
这个问题其实好解决,毕竟李翊通过晒盐法,大规模制作海盐了。
所以李翊当即表示,盐的问题众人无需担心。
如果你们需要,他现在就可以带你们去看盐仓。
证明幽州政府是能够拿出足量的盐,来腌制鱼肉的。
甚至,直接把晒盐法教给你都无所谓。
因为教给你们,你们也没办法用。
这玩意儿太吃地理位置了。
胡人又没有渤海湾这种超长海岸线。
而且晒盐法效率其实挺低的,且非常吃劳动力。
它最大的优点是成本低。
而幽州,最不缺的就是流民这种廉价劳动力。
通过大规模晒制海盐,既为流民提供了工作,稳定了社会环境。
同时又生产了海盐资源。
再卖到国外去,又为国家创造了外汇。
可谓是一鱼三吃。
至于众人担心的另一个问题,
就是汉人既然真的能够拿出这么多盐来腌肉。
那生产过多的盐,是否会导致草原盐价跟着变低?
对此,李翊提出的解决办法是。
凡是在齐国交易完成的食盐,一律将盐税打对折。
而出了齐国,不管它是在草原、亦或者是在曹操的地盘。
只要不在齐国境内,不受齐国法律保护。
那就一律按原来的盐税税率查办。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稳定盐价。
这个关税问题,对当时的人来说可能比较复杂。
但对于现代人而言,就很好理解了。
毕竟,它就是后世海关对于进口货物,调整的进口关税。
而这个特殊的“海关保税区”,李翊把它定在了他目前所在的渔阳郡。
也是受地理政治环境影响吧。
渔阳之外,任何食盐的贩运都按照原来的法律置办。
而在渔阳内,便进了特殊的保税区。
将胡人的牛羊,集中在渔阳宰杀。
然后,制盐、腌肉、生产皮革,仿制毛衣。
在对外出口。
从而形成一条集中高效,并完整的产业链。
通过这样的统筹安排。
便能够使草原上那些已经不长膘的牛羊,可以被及时杀掉。
无须浪费草料。
从而最终使得草原的畜牧资源与产品,其产量远远超过原来的数倍。
这就是李翊反复强调的整合资源。
而为什么李翊能够主导这场贸易呢?
因为这场贸易用到的最核心资源在李翊手中,即海盐。
莫说胡人,就连汉地其他很多地方,都没办法像渔阳等郡这样,大规模晒制海盐。
即便沿海地区能晒,它们又不像幽州那样毗邻游牧政权,可以稳定将生产的海盐处理掉。
所以可以说,渔阳的海盐真正做到了李翊提出的“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以说,李翊已经将自己的经济理论,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跟众人解释了。
众使者也是来自各部的精英人士,在李翊的循循善诱之下。
只是粗略搞懂了李翊想要表达的意思。
只剩下最后一个疑问,需要李翊帮他们解释。
那就是,如何保证胡汉两地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贸易?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敏感。
毕竟游牧政权与农耕政权似乎天生就是敌对、势不两立的。
对此,李翊也给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我等既以信义相交,可立期畜之约。”
“敢问丞相,这何为期畜之约?”
众人作为使者,算是与汉人接触比较多的了。
可却从未听说过有什么期畜之约。
莫说胡人,就连在现场的许多汉人官员,都不知道李翊制下的这个合约是什么意思。
李翊乃深入浅出的为众人解释:
“所谓期畜之约,乃为诸公烦盐腌不及之困,而立畜劵之法也。”
畜劵?
这又是个什么东西?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面面相觑。
有胡人使者向汉人官员投去一个眼神,仿佛说你们的丞相也太天马行空了。
那汉人官员则无奈地摊摊手,表示其实咱们也不知道丞相的新奇点子有这么多。
要不然人家能当国家二把手呢。
脑子就不是一个回路的。
李翊却已经取出纸笔,有模有样地为众人解释。
“我等可以折价立契。”
“用活畜入市,我官府估其所值。”
“取市价八成为准,二成充厩养之费。”
“即时付讫,另给骑缝契券。”
“详载畜数、斤两、年月。”
众人全神贯注,认真听着。
李翊草拟了一个契劵的单子,交给众人。
以它为例子,进一步地解释道:
“公等异日可持此券来赎,由官府勘验相符。”
“一岁期者,九折偿畜。”
“三岁期者,八折如旧。”
“五岁期者,七折予之。”
“过五岁不赎者,则视为作废,钱货两讫。”
“倘逢白灾,公等愿取腌肉者,官府将以半价供盐。”
“所耗盐值,朝廷愿担其半,以示信四方!”
没错,李翊做的就是设一个保险公司。
保障众牧民,可以稳定的来汉地存储牛羊。
只不过这个保险公司,是由渔阳政府亲自扮演。
而渔阳政府的背后,是整个幽州,整个齐国。
不可能承担不起,游牧牛羊遇上天灾人祸的风险。
而这也是李翊为幽州创造外汇的办法。
毕竟官府为牧民们保管牛羊,是要收取利息的。
而对牧民们而言,他们只需交少量的保管费,就能将多余的牛羊给保管起来。
并且换取的是绝对健康的成年牛羊。
这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大买卖。
可以说,这一通操作下来。
汉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胡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并且胡人中的富人也会越来越多。
但这对汉地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因为草原人变得富裕,是要付出代价的。
那就是在经济上,草原将会被汉朝的贸易体系给死死嵌住。
一旦两国发生战争,那毫无疑问。
这些牧民手上的期货合同就会被作废,没办法从汉地换回来现货了。
试想,
如果你是一个比较阔绰的牧民,靠着两地贸易,手上有了上千头牛羊的契劵。
算是富甲一方了吧?
结果,这些牛羊资源因为被嵌在了汉地里,却由于你们的政府要跟汉人打仗。
导致你的账户被冻结了。
那么你还会不会拥护你的政府,帮它打仗?
一个牧民不算什么,试想要是草原每一个牧民都反对。
甚至草原高层也有参与。
那么这个草原领主又如何领导他的子民去跟别人干仗呢?
为了保障两国贸易的安全,稳定市场。
李翊又下令,以优惠政策,大肆招募除渔阳本地之外的汉商。
让全国各地的商人,都能够来到渔阳经济特区,跟胡人做交易。
以此形成竞争,防止一家独大,从而囤积货物来挤兑市场。
见李翊如此贴心周到,众人心中仅存的疑虑终于消散。
以轲比能部的酋长,率先顿首:
“愿附明公良策!”
“今秋部中余畜,尽售官市。”
“不取腌脩,但求钱帛与期畜契券!”
李翊大喜,亲自斟了两杯酒,来敬那酋长。
礼遇之备至,令素利部大人见了,也当即击刀立誓:
“吾族所售牛羊,悉易盐铁茶醢,分文不留!”
“凡得钱货,必于渔阳边市耗尽,以表赤心!”
李翊更加满意,也来向他敬酒。
随后其余诸部酋长、大人都纷纷表示拥护李相的政策。
愿意回去跟部落酋长们好好协商,正式打开汉胡两地的市场。
在李翊的主导下,不少草原部落,当即将它们的牛羊,送到了渔阳政府。
以换取期畜契券。
虽然此时的渔阳太守是鲜于辅。
但当今丞相在这里,鲜于辅自然乖乖德把渔阳之事,尽数交给了李翊。
李翊便命田豫为幽州布政使,令他来渔阳协理牛羊存储事宜。
历史上的田豫,算是一辈子都在跟游牧打交道了。
当他听完李翊一系列的主张即政策之后,田豫几乎是惊为天人。
不禁对此感慨道:
“末将御胡虏之策,素以离间、胁诱为主。”
“好使其自相屠戮,以取边陲暂安而已。”
“然丞相之善政,却能使胡汉互利,共荣边市——”
“在下之术,仅可保十载太平。“
“丞相之略,可开万世之和!”
李翊却脸色却并未显露出有多少轻松之色
“方案虽好,却也要执行之人力强。”
“我不能在幽州待得太久,渔阳之事,就尽数交给国让了。”
田豫明白,只要李翊的政策能够得到实施并取得成功。
那可不单单是使幽州完成自给自足那么简单。
它可以使整个河北地区的经济都得到发展,甚至使困扰中原王朝许久的游牧问题得到解决。
田豫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便问:
“……那不知丞相几时会走?”
“豫尚年轻,还有许多事情需要请教丞相。”
李翊忍不住扑哧一笑,拍了拍田豫的肩膀。
“国让放心,既然我选中了你。”
“就代表我相信你已经具备办成这件事的能力了。”
“何况我也不会马上离开幽州,此处尚有许多事情未曾处理。”
“这期间,国让可以熟悉一下手上工作。”
“李某相信,此事必能功成。”
田豫马上问:
“未知丞相尚有何事要做?”
“豫愿代为分忧。”
李翊说道:
“重农抑商,古之常有。”
“我欲使幽州,商农并重,国让以为可行否?”
这……
田豫一愣,他也知道这种话题太敏感了。
因为古时候主政的领导层,都普遍认为重农就必须得抑商。
如果大伙儿全都干买卖去了,我的地谁来耕种?
而且古代有职业歧视。
认为商人重利,太狡猾了。
如果老百姓都是一脑子的算盘珠子,我还怎么控制他们,找他们收税?
所以大部分时候,古代政府对于手工业与工商业都是抵触且要抑制的。
何况很多时候,一个统治者能把农业问题给搞好,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李翊显然不满足于农业。
作为后世的商业精英,他非常清楚商业是绝对利大于弊的。
“国让觉得不可行?”
李翊嘴角微微翘起,半开玩笑地说道。
田豫自知此事牵连重大,涉及国本。
不是他这个身份地位的人该多言的,只拱手说道:
“……此非末将所能言者。”
……哈哈哈。
李翊朗声一笑,也不再和田豫开玩笑了。
当即让他配合自己,颁布一系列法令。
首先是,设边市,立官营。
置互市场,专营皮毛。
李翊于幽州边郡,都设下“胡汉互市”。
然后仿汉代“关市”旧制,由官府主导贸易。
规定:“凡胡商入市,须持符验,以马、羊、毛皮易盐、茶、铁器。”
官府抽十一之税,利归府库。
立鞣革司,统制工坊。
于蓟城、渔阳、上谷、代郡等地,设“鞣革官坊”。
招募匠户,专司皮革硝制、毛纺成衣。
并颁布《工律》,规定:
“凡鞣皮、织毳,须经官验,劣者罚之。”
以确保品质,对利外销。
然后是规范织造。
定下毛织品的制造标准:
——“毯广六尺,厚三分。”
——“裘长及膝,毛密不透风。”
劣品不得入市,以保“幽州毳货”声誉,形成品牌效应。
然后便是牧民转匠,以工代赈了。
早在征辽东时,李翊便在那里搞了个以工代赈的初步尝试。
有了经验之后,李翊将此法全面推广至幽州全境。
招募边民入官坊,协助政府工作。
官贷牛羊,民纳毛皮。
所产羊毛官收其半,使民不困而国用足。
为了表示对幽州毳货的支持,李翊在幽州期间,全程穿皮革大衣,着羊毛外衫。
不论是在府上办公,亦或者是出外考察,与民交流。
李翊始终是穿着这身打扮。
真要说,李翊也算是当今时代的风云人物了。
当李翊穿上这身衣服后,自古到今皆有的“饭圈”文化便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人都开始争相效仿李翊穿皮革大衣,着羊毛外衫。
尤其是边境贸易打开市场之后,大量的皮革、羊毛原料涌入内地。
使得这身衣服的价格并不昂贵。
李翊不仅自己穿,他还规定,凡是在幽州县级以上的官员。
不论办公还是外出,都必须穿幽州产的皮革大衣、羊毛外衫。
不为别的,就为了打造品牌效应。
古代也是有品牌效应的。
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蜀锦。
诸葛丞相带头在家种桑树,鼓励老百姓养蚕,发展蜀锦产业。
然后再把蜀锦卖到魏国去,用创造来的外汇,去打魏国。
在诸葛丞相的鼓励提倡,以及官方的引导下。
本就口碑驰名的蜀锦,开始了国际化品牌进程,成为了蜀汉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为此,当时的魏文帝曹丕还专门发表了上谕。
痛批魏国群臣,说你们这帮败家玩意儿能不能别穿蜀锦了。
知不知道买蜀锦的钱,最后全都换成了枪砲,打在咱魏国人身上。
可惜,曹丕的呼吁并不好使。
因为曹丕本人都要穿蜀锦。
你要说魏国、吴国当时就没有自己制造“蜀锦”吗?
当然有,可却远远不如蜀锦畅销。
这就叫品牌效应。
一件巴黎世家的衬衫,可以卖到惊人的一万八千元。
这将近两万元的价格中,成本占多少,品牌效应又占多少?
就好比你自己在家,可以喝二锅头。
但你要是要招待尊贵的客人,就必须得上茅台、五粮液。
蜀锦是这个道理,幽州的皮革大衣与羊毛衫也是同理。
把品牌效应搞起来了,“幽州毳货”就不愁销路。
经过李翊一个多月的倒腾,幽州毳货的售卖已经略有起色了。
将基本的雏形搭起来之后,李翊总算可以放心离开了。
剩下的官员们,只需在李翊搭好的框架之中,萧规曹随就可以了。
由于李翊把渔阳设为经济特区,颁布独立的法律条文。
故被后世调侃为,“李相在幽州画了一个圈。”
……
现代史学巨著《北疆通志》,对此点评道:
“自李翊兴边市以来,幽州毛毳之利,岁入百万,胡汉皆富。”
“直到如今的河北省、辽宁省、天津市,都依然存在‘李公毯’之名。”
“足见其策深远,是一位跨时代的经济学家。”
“李翊以皮毛为基,既补军需,又活边民,堪称‘北疆经济之枢’。”
“普遍认为,李翊的经济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雏形。”
“后世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李翊的眼光是超前的、跨时代的。”
……
从武帝时期的全盛匈奴,到宋代的澶渊之盟,再到明朝的土木堡之变。
究其原因,还是中原王朝在军事上不具备长期作战能力。
在短期内可以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取得胜利。
但无法进行长期的追击歼灭战,也就无法彻底消灭北方的有生作战力量。
所以常常有人问,为什么就不能直接把游牧给灭了,这样不就没有边患了吗?
先不考虑这会付出多高的军事成本。
即便真的有封建王朝,把草原上的每一个人给杀了。
那么打下的这片土地,你总得移民过去吧?
草原环境恶劣,风餐露宿,栉风沐雨。
夏天的野蚊子能直接把人给咬死。
任何汉民,只要到了草原长期居住,那他就是会胡化。
由此成为新的游牧。
是环境改变人,而不是人改变环境。
所以草原民族并非天生就野蛮。
他们只是因为环境限制,只能活的像个野蛮人。
那么转换一种思路,改为直接统治草原地区行不行?
这其实也不现实。
农耕帝国与草原帝国有着不同的文明形态,与统治逻辑。
农耕文明重点看税收,讲究一个稳定。
游牧文明一年四季都在迁徙,对于这群居无定所的人。
你中央政府既无法调查人口,又无法按时找他们收税。
甚至你收上来的税,都不见得比得上你在草原上找人的成本。
所以要保证一劳永逸,万世太平。
团结“非我族类”,是非常需要政治智慧的一件事。
它必须运行一套双元双轨,又相互依存共生的政治制度。
故此,李翊始终反对单纯通过暴力,来缓解游牧之患。
这是低效、贫民、伤财的。
最佳的方式,还是加深两国贸易,使双边经济高度绑定。
这样一来,
一旦两国开战,统治者就会瞻前顾后,处处掣肘。
以致尽可能地避免两国争端。
这其实涉及到一个现代经济管理学的问题。
好在李翊在这方面专业对口。
当即对众鲜卑部使者,提出了加深两国贸易,扩大商品规模的建议。
而这建议一出,立马招来了众部使者的反对。
其中以轲比能部使者素乌最是不能理解,当即对李翊的主张提出质疑。
“……丞相之见,皆为坐论,非圣人之言。”
“我等虽为边鄙,亦尝听闻汉家有云:”
“——天殖货财,皆有定数,不可尽出。”
“夫商贾之道,不过徙货易位,岂能无中生有?”
“昔粮肉不足以饱胡汉之口,今经筹算,反能足食。”
“此何理耶?”
素乌所提出的观点,其实代表了整个封建时期人们的观点。
在他看来,不论是胡人还是汉人,他们的货物都是有限的。
不可能无止尽的拿来交易。
也就是司马光说的,“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认为天下的财富有限,不在老百姓手里,就是在官府手里。
后世很多统治者都没能逃出这个刻板印象。
这其实还是受传统儒家士大夫的影响,
认为生产力是不能被解放、被发展的。
全天下的财货就那么多,不管怎么变法,无非就是看蛋糕怎么分。
而不会使蛋糕变大。
后世许多变法家,也只是在考虑如何分蛋糕,而不是在想该怎么把蛋糕做大。
在这方面,其实王安石的理论是最符合现代经济学的。
王安石提出了: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从生产角度来说,要增加财富就得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从金融学角度说,投资、财产的流转都可能产生新的财富。
李翊从前是干什么的自不用多说。
他要想论证管理和统筹,以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那么前后五百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跟他打。
管仲、桑弘羊、诸葛亮、王猛等人也不例外。
李翊绝不会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去跟素乌等人科普,什么叫解放生产力。
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既得利益。
那么基于此,李翊便以“诱导式”谈话,向素乌提出要求:
“公等皆以为,草原不能提供足量牛羊。”
“然私以为,若扩大畜养规模,以诸部实力,便能满足本相之所需。”
此言一出,以素乌为首的使者,都在那里冷笑。
仿佛听到了一个非常幼稚的话题。
按理说,游牧民族的牛羊都是成群的,应该越繁殖越多才对。
但牧民都是逐水草而居,所控制的牛羊,不可能超过放牧地区的草料承受极限。
不然,大草原上的水草喂养不了那么多牛羊,就只会白白饿死。
为此,李翊接着进行补充:
“公等若在牛羊长老之前,将之屠宰售卖。”
“不就能控制草料供给,不致使畜牧过度耶?”
说白了,草料毕竟不是稀缺资源。
牧民们没有一个对草料资源的管理的基本概念。
牛羊在成年之后,就不会再长膘了,甚至有可能掉膘。
再养着它们,就是纯纯浪费资源。
何况牛羊在成年时期,就是它们交易价值最高的时候。
可道理大家都懂,
但牧民们还是无法做到,将它们随意宰杀。
理由也很简单,
杀了肉就无法保存,容易腐烂变质。
所以它们宁可养着老牛老羊,以保证自己手里始终有硬通货。
所以当李翊提出这个建议后,素乌当即出声反驳:
“……明公之论虽善,然我部纵知牛羊老不益肉,亦不忍妄杀。”
“畜活则肉存,骤屠过量,腐臭谁食?”
说着,看一眼众身后其他诸部的使者。
众使者包括乌桓人在内,纷纷起身,连道:是也是也。
杀了,我们吃什么?
“若将牛羊尽易钱财,猝逢雪灾。”
“钱不可衣,铜不可啖。”
“吾等岂非授命于人乎?”
“观汉胡旧市,吾辈惟换盐铁必用之物,足则止售。”
“宁纵牛羊食野,不积铜山堆库。”
“盖皆此之论也。”
素乌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翊经济论上的另一个漏洞。
那就是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牛羊就是他们的硬通货。
换取汉人的五铢钱,赶上大雪大灾天气。
这些钱就是堆铜疙瘩,完全不如实实在在的牛羊好使。
所以,纵观历朝历代的汉胡交易。
每朝都有,可为什么一旦两地爆发战争,边市贸易不能动摇国本呢?
那就是因为贸易的力度不够大!
说白了,你胡人拿牛羊来换取汉人的盐铁,以及一些生活用品,始终都是点到为止。
当换够了,他们是不会把剩下的牛羊拿出来交易的。
因为这是他们的硬通货,是“立身之本”,人不可能把全身家当拿去跟你汉人做交易。
你动摇不了人家的硬通货,战端一起,自然就动摇不了他们的国本。
有人会说,你们还可以拿钱换我们汉人的粮食嘛。
基于这个观点,一名乌桓使者当即发表自身看法:
“汉家边吏更替无常,若遇酷吏闭关,铜即成砾。”
“于吾等皆无用也。”
“况两国之间,战端若启。”
“市绝畜尽,吾之部族又何以存焉?”
游牧人也不是傻子,你把我们的硬通货换成了铜疙瘩,万一不跟我们交易了。
我们这些铜钱就全砸手里了。
到时候,还不是得看你们汉人眼色吃饭?
对此,李翊只是微微一笑。
“尔等皆患鲜肉难贮,钱贱难恃。”
“以吾观来,此易事耳。”
“可以活畜,易我渔阳之腌肉。”
“若嫌咸味过甚,尚有谷粟布帛可储。”
这就是李翊的经济理论。
幽州发展制盐业,间接能够带动腌肉业、咸鱼业的发展。
而游牧输入到内地的牛羊,又间接为腌肉的制作提供了鲜肉资源。
从而形成一条产业链。
说白来,
经商不能只看重蝇头小利,生怕自己吃亏。
眼光要放长远一点,要让别人也能赚到钱。
你们不是舍不得交易自己手里的“硬通货”吗?
简单,我把我们的硬通货,也换给你们就是了。
你敢说谷粟、绢布不是中原人的硬通货?
“……若我等皆投效朝廷,便可尽易腌肉,此非丞相戏言乎?”
众人显然对李翊开出的口头支票存在疑虑。
“若按丞相所言,大肆畜养牲畜。”
“待到夏秋之际,膘肥体壮者,何止百万?“
“试问汉家商贾,安得如许盐斤以腌之?”
“纵能腌成,则草原盐价必贱——”
“且如此巨量腌肉,其价又将几何?”
众人又提出了对汉人拿不拿的出这么多腌肉的质疑。
主要质疑的是,汉人哪来那么多盐用来腌肉。
这个问题其实好解决,毕竟李翊通过晒盐法,大规模制作海盐了。
所以李翊当即表示,盐的问题众人无需担心。
如果你们需要,他现在就可以带你们去看盐仓。
证明幽州政府是能够拿出足量的盐,来腌制鱼肉的。
甚至,直接把晒盐法教给你都无所谓。
因为教给你们,你们也没办法用。
这玩意儿太吃地理位置了。
胡人又没有渤海湾这种超长海岸线。
而且晒盐法效率其实挺低的,且非常吃劳动力。
它最大的优点是成本低。
而幽州,最不缺的就是流民这种廉价劳动力。
通过大规模晒制海盐,既为流民提供了工作,稳定了社会环境。
同时又生产了海盐资源。
再卖到国外去,又为国家创造了外汇。
可谓是一鱼三吃。
至于众人担心的另一个问题,
就是汉人既然真的能够拿出这么多盐来腌肉。
那生产过多的盐,是否会导致草原盐价跟着变低?
对此,李翊提出的解决办法是。
凡是在齐国交易完成的食盐,一律将盐税打对折。
而出了齐国,不管它是在草原、亦或者是在曹操的地盘。
只要不在齐国境内,不受齐国法律保护。
那就一律按原来的盐税税率查办。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稳定盐价。
这个关税问题,对当时的人来说可能比较复杂。
但对于现代人而言,就很好理解了。
毕竟,它就是后世海关对于进口货物,调整的进口关税。
而这个特殊的“海关保税区”,李翊把它定在了他目前所在的渔阳郡。
也是受地理政治环境影响吧。
渔阳之外,任何食盐的贩运都按照原来的法律置办。
而在渔阳内,便进了特殊的保税区。
将胡人的牛羊,集中在渔阳宰杀。
然后,制盐、腌肉、生产皮革,仿制毛衣。
在对外出口。
从而形成一条集中高效,并完整的产业链。
通过这样的统筹安排。
便能够使草原上那些已经不长膘的牛羊,可以被及时杀掉。
无须浪费草料。
从而最终使得草原的畜牧资源与产品,其产量远远超过原来的数倍。
这就是李翊反复强调的整合资源。
而为什么李翊能够主导这场贸易呢?
因为这场贸易用到的最核心资源在李翊手中,即海盐。
莫说胡人,就连汉地其他很多地方,都没办法像渔阳等郡这样,大规模晒制海盐。
即便沿海地区能晒,它们又不像幽州那样毗邻游牧政权,可以稳定将生产的海盐处理掉。
所以可以说,渔阳的海盐真正做到了李翊提出的“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以说,李翊已经将自己的经济理论,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跟众人解释了。
众使者也是来自各部的精英人士,在李翊的循循善诱之下。
只是粗略搞懂了李翊想要表达的意思。
只剩下最后一个疑问,需要李翊帮他们解释。
那就是,如何保证胡汉两地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贸易?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敏感。
毕竟游牧政权与农耕政权似乎天生就是敌对、势不两立的。
对此,李翊也给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我等既以信义相交,可立期畜之约。”
“敢问丞相,这何为期畜之约?”
众人作为使者,算是与汉人接触比较多的了。
可却从未听说过有什么期畜之约。
莫说胡人,就连在现场的许多汉人官员,都不知道李翊制下的这个合约是什么意思。
李翊乃深入浅出的为众人解释:
“所谓期畜之约,乃为诸公烦盐腌不及之困,而立畜劵之法也。”
畜劵?
这又是个什么东西?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面面相觑。
有胡人使者向汉人官员投去一个眼神,仿佛说你们的丞相也太天马行空了。
那汉人官员则无奈地摊摊手,表示其实咱们也不知道丞相的新奇点子有这么多。
要不然人家能当国家二把手呢。
脑子就不是一个回路的。
李翊却已经取出纸笔,有模有样地为众人解释。
“我等可以折价立契。”
“用活畜入市,我官府估其所值。”
“取市价八成为准,二成充厩养之费。”
“即时付讫,另给骑缝契券。”
“详载畜数、斤两、年月。”
众人全神贯注,认真听着。
李翊草拟了一个契劵的单子,交给众人。
以它为例子,进一步地解释道:
“公等异日可持此券来赎,由官府勘验相符。”
“一岁期者,九折偿畜。”
“三岁期者,八折如旧。”
“五岁期者,七折予之。”
“过五岁不赎者,则视为作废,钱货两讫。”
“倘逢白灾,公等愿取腌肉者,官府将以半价供盐。”
“所耗盐值,朝廷愿担其半,以示信四方!”
没错,李翊做的就是设一个保险公司。
保障众牧民,可以稳定的来汉地存储牛羊。
只不过这个保险公司,是由渔阳政府亲自扮演。
而渔阳政府的背后,是整个幽州,整个齐国。
不可能承担不起,游牧牛羊遇上天灾人祸的风险。
而这也是李翊为幽州创造外汇的办法。
毕竟官府为牧民们保管牛羊,是要收取利息的。
而对牧民们而言,他们只需交少量的保管费,就能将多余的牛羊给保管起来。
并且换取的是绝对健康的成年牛羊。
这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大买卖。
可以说,这一通操作下来。
汉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胡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并且胡人中的富人也会越来越多。
但这对汉地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因为草原人变得富裕,是要付出代价的。
那就是在经济上,草原将会被汉朝的贸易体系给死死嵌住。
一旦两国发生战争,那毫无疑问。
这些牧民手上的期货合同就会被作废,没办法从汉地换回来现货了。
试想,
如果你是一个比较阔绰的牧民,靠着两地贸易,手上有了上千头牛羊的契劵。
算是富甲一方了吧?
结果,这些牛羊资源因为被嵌在了汉地里,却由于你们的政府要跟汉人打仗。
导致你的账户被冻结了。
那么你还会不会拥护你的政府,帮它打仗?
一个牧民不算什么,试想要是草原每一个牧民都反对。
甚至草原高层也有参与。
那么这个草原领主又如何领导他的子民去跟别人干仗呢?
为了保障两国贸易的安全,稳定市场。
李翊又下令,以优惠政策,大肆招募除渔阳本地之外的汉商。
让全国各地的商人,都能够来到渔阳经济特区,跟胡人做交易。
以此形成竞争,防止一家独大,从而囤积货物来挤兑市场。
见李翊如此贴心周到,众人心中仅存的疑虑终于消散。
以轲比能部的酋长,率先顿首:
“愿附明公良策!”
“今秋部中余畜,尽售官市。”
“不取腌脩,但求钱帛与期畜契券!”
李翊大喜,亲自斟了两杯酒,来敬那酋长。
礼遇之备至,令素利部大人见了,也当即击刀立誓:
“吾族所售牛羊,悉易盐铁茶醢,分文不留!”
“凡得钱货,必于渔阳边市耗尽,以表赤心!”
李翊更加满意,也来向他敬酒。
随后其余诸部酋长、大人都纷纷表示拥护李相的政策。
愿意回去跟部落酋长们好好协商,正式打开汉胡两地的市场。
在李翊的主导下,不少草原部落,当即将它们的牛羊,送到了渔阳政府。
以换取期畜契券。
虽然此时的渔阳太守是鲜于辅。
但当今丞相在这里,鲜于辅自然乖乖德把渔阳之事,尽数交给了李翊。
李翊便命田豫为幽州布政使,令他来渔阳协理牛羊存储事宜。
历史上的田豫,算是一辈子都在跟游牧打交道了。
当他听完李翊一系列的主张即政策之后,田豫几乎是惊为天人。
不禁对此感慨道:
“末将御胡虏之策,素以离间、胁诱为主。”
“好使其自相屠戮,以取边陲暂安而已。”
“然丞相之善政,却能使胡汉互利,共荣边市——”
“在下之术,仅可保十载太平。“
“丞相之略,可开万世之和!”
李翊却脸色却并未显露出有多少轻松之色
“方案虽好,却也要执行之人力强。”
“我不能在幽州待得太久,渔阳之事,就尽数交给国让了。”
田豫明白,只要李翊的政策能够得到实施并取得成功。
那可不单单是使幽州完成自给自足那么简单。
它可以使整个河北地区的经济都得到发展,甚至使困扰中原王朝许久的游牧问题得到解决。
田豫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便问:
“……那不知丞相几时会走?”
“豫尚年轻,还有许多事情需要请教丞相。”
李翊忍不住扑哧一笑,拍了拍田豫的肩膀。
“国让放心,既然我选中了你。”
“就代表我相信你已经具备办成这件事的能力了。”
“何况我也不会马上离开幽州,此处尚有许多事情未曾处理。”
“这期间,国让可以熟悉一下手上工作。”
“李某相信,此事必能功成。”
田豫马上问:
“未知丞相尚有何事要做?”
“豫愿代为分忧。”
李翊说道:
“重农抑商,古之常有。”
“我欲使幽州,商农并重,国让以为可行否?”
这……
田豫一愣,他也知道这种话题太敏感了。
因为古时候主政的领导层,都普遍认为重农就必须得抑商。
如果大伙儿全都干买卖去了,我的地谁来耕种?
而且古代有职业歧视。
认为商人重利,太狡猾了。
如果老百姓都是一脑子的算盘珠子,我还怎么控制他们,找他们收税?
所以大部分时候,古代政府对于手工业与工商业都是抵触且要抑制的。
何况很多时候,一个统治者能把农业问题给搞好,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李翊显然不满足于农业。
作为后世的商业精英,他非常清楚商业是绝对利大于弊的。
“国让觉得不可行?”
李翊嘴角微微翘起,半开玩笑地说道。
田豫自知此事牵连重大,涉及国本。
不是他这个身份地位的人该多言的,只拱手说道:
“……此非末将所能言者。”
……哈哈哈。
李翊朗声一笑,也不再和田豫开玩笑了。
当即让他配合自己,颁布一系列法令。
首先是,设边市,立官营。
置互市场,专营皮毛。
李翊于幽州边郡,都设下“胡汉互市”。
然后仿汉代“关市”旧制,由官府主导贸易。
规定:“凡胡商入市,须持符验,以马、羊、毛皮易盐、茶、铁器。”
官府抽十一之税,利归府库。
立鞣革司,统制工坊。
于蓟城、渔阳、上谷、代郡等地,设“鞣革官坊”。
招募匠户,专司皮革硝制、毛纺成衣。
并颁布《工律》,规定:
“凡鞣皮、织毳,须经官验,劣者罚之。”
以确保品质,对利外销。
然后是规范织造。
定下毛织品的制造标准:
——“毯广六尺,厚三分。”
——“裘长及膝,毛密不透风。”
劣品不得入市,以保“幽州毳货”声誉,形成品牌效应。
然后便是牧民转匠,以工代赈了。
早在征辽东时,李翊便在那里搞了个以工代赈的初步尝试。
有了经验之后,李翊将此法全面推广至幽州全境。
招募边民入官坊,协助政府工作。
官贷牛羊,民纳毛皮。
所产羊毛官收其半,使民不困而国用足。
为了表示对幽州毳货的支持,李翊在幽州期间,全程穿皮革大衣,着羊毛外衫。
不论是在府上办公,亦或者是出外考察,与民交流。
李翊始终是穿着这身打扮。
真要说,李翊也算是当今时代的风云人物了。
当李翊穿上这身衣服后,自古到今皆有的“饭圈”文化便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人都开始争相效仿李翊穿皮革大衣,着羊毛外衫。
尤其是边境贸易打开市场之后,大量的皮革、羊毛原料涌入内地。
使得这身衣服的价格并不昂贵。
李翊不仅自己穿,他还规定,凡是在幽州县级以上的官员。
不论办公还是外出,都必须穿幽州产的皮革大衣、羊毛外衫。
不为别的,就为了打造品牌效应。
古代也是有品牌效应的。
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蜀锦。
诸葛丞相带头在家种桑树,鼓励老百姓养蚕,发展蜀锦产业。
然后再把蜀锦卖到魏国去,用创造来的外汇,去打魏国。
在诸葛丞相的鼓励提倡,以及官方的引导下。
本就口碑驰名的蜀锦,开始了国际化品牌进程,成为了蜀汉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为此,当时的魏文帝曹丕还专门发表了上谕。
痛批魏国群臣,说你们这帮败家玩意儿能不能别穿蜀锦了。
知不知道买蜀锦的钱,最后全都换成了枪砲,打在咱魏国人身上。
可惜,曹丕的呼吁并不好使。
因为曹丕本人都要穿蜀锦。
你要说魏国、吴国当时就没有自己制造“蜀锦”吗?
当然有,可却远远不如蜀锦畅销。
这就叫品牌效应。
一件巴黎世家的衬衫,可以卖到惊人的一万八千元。
这将近两万元的价格中,成本占多少,品牌效应又占多少?
就好比你自己在家,可以喝二锅头。
但你要是要招待尊贵的客人,就必须得上茅台、五粮液。
蜀锦是这个道理,幽州的皮革大衣与羊毛衫也是同理。
把品牌效应搞起来了,“幽州毳货”就不愁销路。
经过李翊一个多月的倒腾,幽州毳货的售卖已经略有起色了。
将基本的雏形搭起来之后,李翊总算可以放心离开了。
剩下的官员们,只需在李翊搭好的框架之中,萧规曹随就可以了。
由于李翊把渔阳设为经济特区,颁布独立的法律条文。
故被后世调侃为,“李相在幽州画了一个圈。”
……
现代史学巨著《北疆通志》,对此点评道:
“自李翊兴边市以来,幽州毛毳之利,岁入百万,胡汉皆富。”
“直到如今的河北省、辽宁省、天津市,都依然存在‘李公毯’之名。”
“足见其策深远,是一位跨时代的经济学家。”
“李翊以皮毛为基,既补军需,又活边民,堪称‘北疆经济之枢’。”
“普遍认为,李翊的经济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雏形。”
“后世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李翊的眼光是超前的、跨时代的。”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