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透过后视镜看到对方飞机的挑衅动作,那架庞然大物轻松地摇晃着机翼,似乎是在说:“你的小伎俩对我没用。”

  林氏虽然平时温文尔雅,此刻也不禁咒骂了一句。

  林值伸出手,按下紧急放油的按钮。大量的航空煤油倾泄而出,这不仅会让后方的飞机有如被泼了一身水的感觉,还会让飞行员的视野变得模糊。

  在按下开关前,林值习惯性地看了一眼油量表。这时,无线电里再次响起了师长的声音:“雄鹰,报告剩余燃油。”

  林值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

  “还有40%。”

  歼7hh作为一款轻型战斗机,它的燃油容量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

  即使装上了副油箱,最大航程也不到1400公里,而最大起飞重量仅8.5吨左右。

  相比之下,苏27单是内部油箱就能携带近9吨的燃料,几乎等同于歼7整个飞机的重量。

  考虑到从基地到执行任务区域的距离,加上使用加力燃烧室时的巨大油耗,林值手头的燃油已经捉襟见肘。

  根据现在的状况判断,再过十几分钟,他们就必须返回基地了。

  显然,后面的侦察机已经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显得格外从容不迫。

  “准备返航,将由空军兄弟单位的两架飞机接替你们的任务。”师长的话中也带着无奈。

  虽然心有不甘,但飞机的性能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

  面对这架在外围徘徊、意图不明的侦察机,他们无计可施。即便空军派出的也是两架歼7,它们同样会面临与林值和陈胜鑫相同的问题。

  歼7,终究无法满足一个大国对空防的需求。

  年初这场轰动一时的事件,在太平洋两岸的媒体上却几乎没引起什么波澜。

  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只是个平淡无奇的日子。然而,对某些人来说,这一天非同寻常。

  消息迅速在限定的圈子里流传开来。所有人都看得出来,海军航空兵的反应已经尽力了,问题的关键是没有足够的装备支持。

  进口的苏-27战机再先进,如果缺乏相应的维修保养能力,也无法充分发挥其效能,甚至调动部署都成问题。而国内自行研发的飞机,性能上又难以满足需求。

  大约一周后,在一次常规会议的尾声,杨支书公布了一份新闻稿。

  尽管文中并未直接描述事件细节,但在座的多数人都已有所耳闻。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新闻稿的最后一句话:“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解决装备配置、网络连接、跨领域支援等挑战,最大化挖掘装备潜力,以促进整体战斗力的提升……”

  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强调积极准备和训练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字里行间充满了苦涩与不易。

  “同事们,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在提醒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杨知书望着涡喷14改进项目团队的成员们,语气沉重地说道。会议室里顿时陷入了一片沉默。

  这份新闻稿的公开显然是许宁的主意,但有些话由杨知书来传达更为恰当。比起大规模的动员活动,这样的方式更能激发团队的斗志。

  正如古人所说,知错能改,知耻而后勇。虽然没有人立即表态,但攻关小组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次日晚上,几组关键的叶片研发数据及其对应的性能图表就交到了许宁的手上。这些资料本是项目研究阶段的最后成果之一。

  接下来,许宁将着手优化压气机叶片的研发,目标是提高喘振裕度。然而,他的心情并未因此而放松。

  上周,京城的杜亦熵给601所打来了电话,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原来,冰城工业大学的一个团队发现,通过在压气机叶片的压力面与吸力面之间开缝,可以有效减少流动损失。这一发现的实验数据迅速送到了许宁手中。

  拿到资料后,许宁在一个名为stage35的理想压气机模型上连夜做了模拟测试。

  结合于非副教授的数据,他确认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然而,从理论到实践并非易事。特别是涡喷14的压气机叶片经过改良后,其研发复杂,涉及弯曲、扭曲和斜掠等特性,使得实际流场与理想状态大相径庭。

  面对手头上的新数据,许宁遇到了一个甜蜜的难题: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方面,通过弯曲和斜掠研发可以增加喘振裕度;

  另一方面,叶片开缝技术不仅能在特定角度下减少总压恢复损失,还能显著提升发动机在恶劣条件下的性能和稳定性,这对歼8-3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可以的话,谁不想全都要呢?”许宁心想。不过,这对他而言是个挑战。即便是在重生前,他也未曾接触过射流缝的相关知识。

  这意味着,要在现有的项目基础上添加新的变量,他必须独立探索。

  尽管如此,许宁对数值模拟的掌握已经相当熟练,完成这项任务并非不可能。

  只是少了系统支持带来的效率加成,项目的进展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无论如何,为了实现最佳效果,他决定迎难而上。

  还好,这种烦恼没有拖太久。

  第二天早上,姚美玲找到了已经在机房熬了两夜的许宁。

  “学弟,有关叶片裂缝的问题,我有几点需要你帮忙。”她说。

  “帮忙?”

  许宁揉揉眼睛,一脸迷糊地转过身来。他的眼里布满了红血丝,让姚美玲不由得有些担心。

  几秒后,许宁终于清醒了些:“等等,你是说你已经研究过这个问题了?”

  对许宁来说,这真是个惊喜。

  “是的。”姚美玲点点头。

  “其实,在杜教师联系我们前,我就在一篇论文中看到了于非他们团队的研究。过去两周,我一直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只是……”

  说到这儿,她有点不好意思地拨了拨头发。

  “只是我在加速模拟方法上遇到了瓶颈,所以能拿到的数据不多。”

  “我原本是想自己解决,不靠你的帮助试试看能不能独立完成研究。但后来我想明白了,比起个人的面子,项目的进展更重要。”

  姚美玲坦诚地说。她曾试图说服自己不去求助许宁,但最终明白,最重要的还是项目的成功。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最新章节,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