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现有的积冰探测设备精度有限,团队不得不依赖视频录制和高速摄影来捕捉数据。

  在许宁与林哲彬的带领下,182厂与金城大学的大气科学学院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

  工厂仅用了短短十几天便将许宁研发的重点区域除冰系统从蓝图变成了现实;

  而大学则迅速在金城、秦岭及疆北建立了专门的气象监测站——根据历史数据,这些地区是华夏最容易发生积冰现象的地方。

  然而,这几天西北天空一片晴朗,万里无云,这虽然对常规飞行来说是理想的天气条件,但对于自然结冰试飞而言,却意味着缺乏必要的挑战环境。

  面对这样的好天气,试验团队显得有些无奈。

  “再次检查所有防冰系统的功能!”

  梁绍霖拿着扩音器对着飞机周围的工作人员喊道。

  “梁总,今天已经查了三次了,特别是热气除冰系统,频繁启动会影响发动机寿命的。”助手小声提醒。

  按照许宁和林哲彬制定的准则,在尝试自然结冰测试前,必须先在干燥空气中验证每个防冰系统的功能、安全性和性能特点。

  但连续的好天气让这个过程重复了许多次。

  “没关系,确保一切正常,多检查几遍也是好的。”

  梁绍霖心里明白这样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但保持忙碌可以防止团队成员因等待而产生焦虑或松懈的情绪。

  “常工,我们之前在北美做结冰测试时发现,地面气象站难以准确分析高空云团特性,最好有架气象侦察机在空中寻找合适的测试空域。”

  一名来自602所的工程师建议道。

  许宁苦笑了一下:“话虽如此,但改装一架气象侦察机也需要通过自然结冰测试,而要完成测试又需要一架气象侦察机。”

  工程师挠头不语,显然陷入了这个循环逻辑中。

  “万事开头难啊!”许宁双手插在袖子里,仰望天空,感慨地说。

  这时,旁边突然传来了一段带着浓重枫叶国口音的英语……

  在距离最近的海岸线1500公里、远离大型水体的地方进行自然结冰试验,这让来自阿古斯塔公司的枫叶国代表罗西·科伦坡感到不可思议。

  “这不会是在跟我开玩笑吧?”他心想。作为代表团团长,罗西对这个地方能否提供合适的试验条件表示怀疑。

  然而,负责这项研究的林哲彬教授并不打算让步。

  虽然他的性格一向温和,但面对质疑,他果断地回应道:

  “根据我的多年研究,每年从11月到12月,在秦岭和新疆北部地区上空确实存在超过50%的积冰概率。我们选择这里是有科学依据的,请您保持耐心。”

  由于天气条件迟迟未达到要求,团队成员们的心情都十分焦急。

  眼看争论升级,项目协调员许宁赶紧介入调解:

  “林教授,别急,我们会找到适合的气象条件的。科伦坡先生也是专业人士,他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他提醒道,几天前还穿着正装的科伦坡,现在也换上了带有航空标志的保暖外套,像其他人一样把手揣在口袋里取暖。

  就在气氛变得紧张时,一阵沙沙声打破了沉默——对讲机中传来秦岭气象站的消息,报告发现了可能符合条件的结冰云层正在形成。

  林教授迅速记录下关键数据,并分析说这次的云层变化提供了短暂的时间窗口,只能支持一轮试飞。

  考虑到最佳的结冰试验条件是“天欲雪”而非大雪纷飞,团队成员们意识到机会难得。

  他们将目光集中在许宁身上,等待他的决策:是先派遣运8飞机还是新舟60飞机升空测试。

  在宽广的空域和有限的时间面前,没有必要纠结于先后顺序。

  不如大胆一点,让两架飞机同时试飞,这样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更高效地收集数据。

  603所的领导与182厂的梁绍霖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达成一致:“好吧,就让他们一起飞!”

  这时,林哲彬也加入了讨论:

  “我听说漂亮国同行在每次飞行时都会带上气象工程师,一旦飞机到达指定区域,他们可以根据实时天气情况做出最佳决策。”

  602所的工程师点头表示认同:

  “确实如此,地面监控无法完全替代机上气象工程师的专业判断,他们的参与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不过,工程师接着表达了担忧:

  “但要知道,FAA这么做是基于对当地气象多年的研究。我们的自然结冰试验还处于起步阶段,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林哲彬坚定地摆手打断:“我们这里的情况虽然不同,但我对秦岭地区的气象研究同样深入,漂亮国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

  正因为我们还在起步阶段,所以更要勇于承担风险,加快试验的步伐。”

  “从个人经历来说,我全程参与了运8除冰系统的开发,随同试飞不仅能让机组人员更加安心,也能发挥我的专业优势。

  相比让其他同事冒不必要的风险,不如由我亲自上阵。”

  见他态度坚决,大家不再多言。

  这时,一直沉默的科伦坡通过翻译了解了情况,立刻激动地加入对话:“我也要参加试飞!”

  “你?”许宁和梁绍霖惊讶地看向他。

  科伦坡自信满满地解释道:“别担心,我已经有了在A109直升机上进行自然结冰试验的经验。

  而且根据合同规定,我必须监督所有试飞项目,这样才能获得总部的全额奖金。”

  面对科伦坡的热情请求,团队成员们相视一笑,似乎已经看到了这次独特合作的美好前景。

  两架飞机在塔台的指挥下,一前一后腾空而起,机组成员早已各就各位,完成了所有飞行前的准备。

  秦岭离南郑不远,所以没过多久,许宁和他的团队就在塔台收到了好消息:两架飞机已经顺利进入试飞区域。

  飞行员报告说,空中有一大片层云,但层云之上晴空万里,这样的天气非常适合进行结冰测试。

  塔台指挥员依据手册开始下达一系列指令,确保一切按计划进行。

  “检查设备状态。”指挥员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最新章节,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