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种高效是有代价的:需要大量的人力。

  这些人不一定非得水平特别高,但数量必须足够多。

  而且这并不是一直都需要的,在软件初版完成后,后续的升级、维护及数据库完善就不用那么急迫了。

  这意味着在开发阶段更适合采用传统的课题组模式。

  可以充分利用科学院和学校内部丰富的研究生资源,并且只需通过项目补贴的形式发放报酬,无需像国企招聘那样复杂的组织和合同流程。

  然而,进入维护阶段后,则需要转换为企业模式,因为流动性大的研究生难以满足长期迭代更新的需求。

  此时,国企,尤其是科学院旗下的企业可以直接与教授或研究员签订长期合同。

  起初,许宁担心这样的要求显得自己过于挑剔,所以没有明确提出来。

  但是丁志恒无意间提出的折衷方案正好满足了他的需求,简直完美!

  300万的拨款对于成立一家公司来说可能不算多。

  但对于一个预计运行不超过半年的项目组而言,考虑到最重要的超算资源已经在手,连电费都由学校承担,这笔资金已经相当充裕。

  “那不知道这个项目组什么时候可以正式挂牌?”

  许宁这个问题其实是在委婉地询问拨款何时能够到位。

  “应该快了。”丁志恒瞥了一眼办公桌上的台历:

  我去找王宇忠主任是6月初的事,他当时说争取一个月内给批下来,算起来也就是这几天的事了。

  原本打算等资金到位再告诉你,但既然你今天来了,就提前说了吧。

  另外,回去后可以先准备一下,毕竟这是高校和科学院的合作项目,即便以后企业独立出去。

  这个项目组也能继续存在,只不过后续的资金得由公司自己承担,不可能一直让经贸委买单。

  “太好了,我回去马上向老师和唐院长汇报!”许宁显得十分兴奋。

  京航的新学期要到8月底才开始,这意味着在正式成为博士生之前,他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研究团队。

  而且启动资金高达三百万,这样的待遇在京航除了杜亦熵的团队外无人能及。

  这情节,许宁只在新闻里见过一次,说是有个富二代为了学位,在某知名大学投资了一个课题组。

  当时还以为那是虚构的故事,没想到现在主角竟是自己。

  “别急着高兴,还有件事需要注意。”

  丁志恒看到满心期待的许宁,示意他稍安勿躁:

  “如果决定实验室会一直留在学校而不是带入企业的话,等资金一到手,记得联系科技委。”

  “这几年,他们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领域投入巨大,正在布局第二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你可以试着申请。

  以你的资金规模加上学校更新的硬件设施,应该有机会通过审批。

  当然,相关的文书工作少不了,不过这些可以让学校帮忙处理。”

  作为科工委主任,丁志恒希望尽可能留住许宁及其才能,但他更明白支持许宁发展科研的重要性。

  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只要能让科研成果扩大,最终受益的还是大家。

  比如因为许宁的一系列成就,原计划更换科工委领导的事情被无限期推迟,甚至新设部门解决由此带来的人事问题。

  “国重……好的,丁主任,这件事我会尽快处理。”

  在这个时代,与二十年后不同,企业实验室并没有政策上的优势,所以从一开始就没考虑过将实验室独立出去。产学研结合,不是很好吗?

  这种研究方式目前并不普遍,但预计几年内政策会有所倾斜,到时候随便找个理由就能申请到不少资金支持。

  更不用说如果能挂靠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样的金字招牌了。

  不说别的,单单是隶属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在招收研究生时每年都能额外获得0.5到1个名额。

  这绝对是一个意外之喜。

  其实,许宁最初也考虑过这个方向。

  不过,京航已经有了一个同样领域的不同方向的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尽管它属于计算机系。

  更重要的是,他的项目组现在几乎只是个空壳,只有他一个人,并且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成果。

  唯一的亮点就是设备新颖齐全,以及许宁出色的规划能力。

  仅凭这些就想得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认可,几乎是前所未闻的事情。

  但如果真能做到,那必将成为一段佳话。

  考虑到提出这一想法的是丁志恒,再加上他对科委的影响力,这似乎并非不可能实现。

  原本许宁计划从科工委回家后补个觉,但受到这件事的刺激,他瞬间变得精神百倍。

  回到学校后,他直接找到了唐正林,没有多余的寒暄,直入主题:“唐院长,我有一个项目想为学校做点贡献。”

  这话听起来有些奇怪,但实际上并无不妥。

  资金由经贸委批准,名义来自科委,项目由许宁自己争取,只需要利用学校的一点人力和场地资源,就可能创建一个有望被评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团队。

  这样的好事,即便是校长们做梦都不敢想。唐正林一开始以为许宁是来寻求支持,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他最担心的就是在关键时刻,许宁会突然离开学校。

  “这没问题,你想……等一下,你说你要为学校做贡献?”

  虽然“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这句话很多人都说过,但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而许宁无疑是其中之一。

  实际上,在获得了973项目专家组的一个席位后,他就已经成为学校极其宝贵的资源。

  唐正林还在适应过程中,而这种资源的真正价值更多体现在未来的长远发展上。

  至少要等到明年课题申报季,才能看出端倪。

  现在,许宁提到要给学校提供支持,这显然是另一回事。

  “对。”

  许宁搬来椅子坐下说:“经贸委几天后会批给我三百万经费,用于创建一个数值模拟与数据分析实验室。”

  “啊?!”

  唐正林满脸疑惑:“我记得之前不是说要成立一家公司来运营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最新章节,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