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 第122章:由小见大

小说:汉官 作者:江汉 更新时间:2025-02-16 20:56:37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翌日,洛阳尚书台。

  “此风断不可涨!”太中大夫马日磾不满道:“太守离境本就是大罪,更何况还率兵出境?”

  说到这里,只见马日磾满脸担忧之色。

  “若是放任此举不加惩戒,长此以往岂非礼崩乐坏?”

  马日磾此言倒不是强词夺理,毕竟汉制确实是如此规定的。

  太守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辖境,更不能擅自调兵遣出境,否则便是大罪。

  其实若是换做以往马日磾或许不会如此较真,但谁让魏哲倒霉呢。

  就是辽东战报送来后不久,荆州那边也呈上了一份奏疏,内容其实和这个差不多。

  大概就是说长沙太守孙坚平定了本郡的区星之乱,不过由于周朝、郭石等乱贼紧接着在零陵、桂阳一带起兵造反,攻打郡县,于是孙坚便越过郡界征讨。

  结果没过多久三个郡都得到了平定,秩序井然。

  可以说孙坚这波的操作和魏哲别无二致,简直就是同一个模板。

  只是相比于荆州那边,辽东的乱子更大一些罢了。

  而当这两份奏疏一前一后送到洛阳后,顿时在尚书台内引起了不小的热议。

  若是只有一件事也就罢了,倒也不是不能破例对待。

  但同时出现两件太守带兵越境的案例,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到忧心了。

  故此尚书台中不仅仅是马日磾抱有这种看法,不少大臣都有类似的担忧。

  比如太仆黄琬闻言便忍不住颔首附和道:“倘若太守可随意率兵出境,那与诸侯何异?此举若不惩戒,岂不是助长不正之风?”

  黄琬担心这样下去地方太守的野心会越来越大,逐渐有了不臣之心。

  即便明知道对魏哲、孙坚二人有些苛责,但他觉得还是要扼杀这种风气。

  为了大局着想,让魏哲、孙坚受点委屈又何妨!

  然而上首独坐的太尉崔烈闻言却丝毫没给两人留面子。

  “黄太仆此言大谬矣!”只见崔烈驳斥道:“此二人何来随意出境?”

  “孙文台此举乃为平乱,魏公威亦是为了守边。若无两人,眼下辽东恐怕已然大乱,荆州亦将叛乱不止,动摇人心。”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

  崔烈虽然和魏哲与孙坚不熟,但谁让他是太尉呢。

  如果荆州叛乱与辽东边患不能及时平息,那么倒霉的可就是他这个太尉了。

  基于这样的立场别说两人只是率兵出境了,就算是更过分的事他都得撑腰。

  想到这里,崔烈顿时忍不住看着黄琬与马日磾吹胡子瞪眼道:“若是有功不赏,反倒施加惩戒,日后叛乱再起又该如何?让两位去平定吗?”

  “如此祸国之言,两位还是少说为好!”

  崔烈此言一出,黄琬与马日磾顿时气得面色通红,但却不知该怎么反驳。

  毕竟让黄琬与马日磾讲经论道还行,但领兵打仗确非两人所长。

  真要派他们上阵,恐怕第一个死的就是他们。

  不过崔烈虽然驳的两人哑口无言,可他强硬的态度却没办法说服所有人。

  毕竟尚书台中也不乏能领兵上阵的文臣,诸如卢植、杨彪等人。

  还是司徒许相见状心念一动,当即开口道:“既如此,便循光武故事吧。”

  别看许相总被人称为奸佞,但他可不是不学无术之辈,毕竟怎么着也是出身汝南许氏,父祖也都是凭功绩当的三公。

  论儒家经义他或许比不上黄琬与马日磾,但论朝堂典故却绝对更胜一筹。

  见两人还没想起来,许相当即抚须一笑的得意道:“诸位莫不是忘了本朝开国时的大司马李第公了?”

  闻听此言,崔烈顿时面露恍然之色。

  相比之下很多家族底蕴浅薄,亦或者出身寒门的官吏就不明所以了。

  幸好此中还是有人知道的,当即显摆的说出了此中原委。

  原来许相说的还不是李第公在大司马任上的事情,而是在琅琊太守任期时。

  话说李章,字第公,乃河内郡怀县人,世二千石。

  王莽之乱时由于李章明智的选择了光武帝这方,故天下一统之后被任命为琅琊太守。当时北海安丘大姓夏长思等人反叛,趁机囚禁了北海太守处兴,并且占据了营陵城。李章得到消息之后便准备发兵千人,奔驰进击。

  然后他的掾史阻止李章说:“二千石行不得去郡,兵不得擅发。”

  但李章却言“若为讨贼而死,无遗恨也!”

  后来李章大胜之后如实的将事情汇报给朝堂,光武帝也没有怪罪反而奖赏。

  可以说李章的例子与孙坚的这回的行为完全是一样的。

  于是当得知这段典故之后,不少人顿时不再反对。

  大汉朝就是这样,只要有前例可循那么什么都可以商量。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是平民百姓很难出人头地的原因。

  毕竟经义典籍可以学,但这种朝堂典故却没有什么书籍会总结。

  即便是世代公卿的士族内部,往往也只有重点培养的子弟才会传授。

  耳濡目染相传之下,这些名门弟子自然熟知朝堂典故。

  要知道知识壁垒可远不止经义典籍那么简单,更包涵着为官治政的经验。

  就比如乐浪王氏,治水便是一绝,没有机会实操的平民士子怎能比得过?

  ……

  且不说黄琬与马日磾如何不甘。

  在司空丁宫保持沉默,许相与崔烈意见一致的情况下,此事算是告一段落。

  朝堂检录孙坚前后战功之后,决定封其为乌程侯。

  说实话,单从这个封赏来说就能看得出天子和三公九卿的想法了。

  孙坚是富春人,封其为乌程侯算是一种仅次于富春侯的封赏,要知道吴郡的富春县和乌程县可是相距不远。

  毕竟这次朝堂可是直接跳过了亭侯、乡侯,直接封的县侯。

  这说明天子和诸位公卿的想法与崔烈一致,都担心日后叛乱无人用心平乱,这才特地对孙坚重赏以示态度。

  即便日后礼崩乐坏,那也得先撑下去再说。

  所谓饮鸩止渴,便是如此。

  不过孙坚的封赏好解决,但魏哲这边就麻烦了。

  因为他已然是县侯,上升空间可不大了。在这种基础上再要重赏,还真不好安排。

  尤其天子心中还惦记着高句丽呢,更要为以后的赏功留下余地。

  于是几番思量之后,天子只能想了个变通之法……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汉官,汉官最新章节,汉官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