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堂之中,青铜兽炉上青烟袅袅。
看着手中的信件魏哲修长的指节下意识轻叩案几,缓缓陷入沉思。
去,或者不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开启汉末乱世的标志性事件,“诸侯讨董”是个很关键的节点。
倒不是说参与者都能成为汉末诸侯,而是汉室威望自此沦丧。
或许这就是袁绍起兵的主要目的。
他就是为了否定如今洛阳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让受董卓控制的大汉朝堂变相的成为洛阳太守府。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袁绍这里尤其是如此。
袁绍起兵讨董只是一个政治行为,并不是真要攻下洛阳。
所以当讨董联盟成立,袁绍自称盟主之后,他的目的其实就已经达到了,后面战争的结果并不重要。
很显然,袁绍已经十分丝滑的从治世思维转变成乱世思维。
相比之下,曹操现在就有点太过年轻气盛了。
一群汉末诸侯讨董,结果就他一个人当真了,以致于险些兵败身死。
那么魏哲呢,他也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么?
烛火摇曳之间,直面内心的魏哲很快便给出了答案。
三兴汉室就算了,他还是重起炉灶为好。
如此一来,诸侯讨董的意义对于魏哲来说就很简单了。
无非就是捞取政治筹码而已。
如果能顺便想办法解决幽州牧刘虞这个绊脚石那就最好了。
毕竟有魏哲这尊大神在辽东卧着,这次公孙瓒有没有胆子杀刘虞都难说。
届时魏哲若是兼并郡县、向辽西扩张,无疑会与刘虞对上。
魏哲倒不是担心打不过刘虞,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他。
因为他若杀了刘虞,那么原历史中公孙瓒受到反噬便会由他承担。
可魏哲若是不杀刘虞,却又很难完全掌握幽州上下。
不得不说,刘虞宽和爱民的好名声实在是有点麻烦。
即便这一世公孙瓒依旧有胆子袭杀刘虞,估计也要三四年后了。
魏哲显然不可能再继续窝在辽东等上三四年。
乱世的大幕已然拉起,别说三四年了,就算是三四个月都是战机。
一步快,步步快,将时机寄希望于等待无疑是愚蠢的。
良久之后,随着案几上的茶汤渐冷,魏哲心里终于有了决断。
……
数日后,戏志才终于从蓟县返回。
魏府书房内,两人相对而坐。
在饮了一杯果酒之后,只见青袍广袖的戏志才抚掌而笑道:“幸不辱命,刘使君之意我已知矣。”
“哦,怎么说?”魏哲好奇道。
“很简单。”只见戏志才眸光如电:“刘使君见某之后虽未对洛阳之事表露态度,然某暗自观察却发现,其却并未显露大司马、襄贲侯等旌旗号牌,显然心有抗拒。”
说到这里戏志才忍不住摇了摇头。
“据闻其私下还曾言:沐猴而冠,能几时乎?”
“由此可见,刘使君认天子却不认董卓。”
“明公若要反董,刘使君纵然不会帮忙,也不会是对手!”
见戏志才这么一说,魏哲沉吟片刻终于缓缓点了点头。
“粮草之事先筹备起来吧,暂且不要声张!”
“明白!”戏志才闻言顿时意会,当即下去安排。
而就在魏哲紧锣密鼓的筹备之际,隔壁的乐浪郡也是热闹非凡。
身为幕府司马的华歆进入乐浪后,其实没费什么力气就搞清了真相。
毕竟地方豪强的手段其实无非就是那几样。
不是制造谣言煽动舆论;就是鼓噪聚众,抵抗郡县。
但乐浪郡是哪儿?那可是魏哲起家之地!
即便魏哲如今已经离任,可是他对乐浪郡的影响力却依旧在。
乐浪九县的各处屯田就像一颗颗棋子一样,等待华歆去唤醒。
本来华歆都已经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了,可是屯田各部的存在让他的任务陡然变得简单起来。
这使得华歆终于对辽东的新式屯田有了全新的认识。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华歆搞清楚了是谁在搞鬼,甚至连证据都已经掌握了一大把,可是按理来说华歆在乐浪郡并没有执法权。
若是强行为之,那些豪强说不定会选择鱼死网破。
于是为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华歆竟然直接找上了乐浪太守范畴。
结果也不知道他聊了什么,本来摆烂的范畴直接活了过来。
并且他简直毫不掩饰的公开站在华歆的背后给他撑腰。
简单来说,就是华歆下令,他盖章!
因为华歆的话让范畴直接惊醒过来,意识到魏哲已经是一个大山头。
既然洛阳的靠山没了,那么当魏哲的狗腿子貌似也不错。
反正以魏哲当下在辽东的威望,只要他一日不死自家就不会有事儿!
而华歆在拿到范畴的太守大印之后那叫一个百无禁忌。
可杀可不杀的,一定杀;可抓可不抓的,先抓了再说。
若有豪强试图聚众作乱,那更是连流程都免了,直接平叛。
都用不着郡兵上场,乐浪各县的屯兵就直接解决战斗。
不惧流言,强硬果决。
一时间从从朝鲜城到带方县,杀得那叫一个人头滚滚。
乐浪豪强有一半直接销户,另一半也吓得破财免灾。
即便是乐浪太守府中的郡吏,也有不少直接下狱论罪。
当诸多消息传回襄平城时,不少熟人都有些诧异。
要不是他们知道华歆学的是儒经,估计都要怀疑他是法家门人了。
闲谈之时国渊更是忍不住调侃道:“华子鱼颇有荀子遗风也!”
魏哲听罢当即哈哈一笑。
“儒家也好,法家也罢,能令百姓安居乐业的便是好学问!”
此言一出,国渊顿时深以为然。
“若违天理,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若合人伦,虽其言之出于黔首,不敢以为非也!”
国渊当初既然能说出这样的话,自然是有着相似的认知。
而就在辽东暗自筹备之际,关东士族终于掀桌子了。
随着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三公书信,传驿各州郡,说董卓罪恶;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等人开始陆陆续续举兵响应。
幽州牧刘虞虽没有表态,但当得知魏哲在辽东举兵响应却没说什么。
随着消息逐渐传开,一时间整个天下都开始躁动不安起来。
不过魏哲的举兵讨董的消息却让陈留的曹操、张邈等人十分振奋。
即便同为党人一派,但他们彼此之间也是存在不少矛盾的。
比如陈留太守张邈就向来与曹操交好,而与袁绍颇有龃龉。
是故这次聚兵张邈才会选择在酸枣会盟,而不是前往河内郡与袁绍、王匡汇合。眼下见酸枣盟军声势大振,张邈自然倍感振奋。
于是魏哲还未率军出发,张邈的书信便送到了魏哲面前。
在私信之中张邈对他那叫一个热情,恨不得能马上见到魏哲。
然而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却是郁闷不已。
要说魏哲举兵讨董的消息传开后谁最纠结,那必然要属刘备无疑了。
这哥们也是倒霉催的,前阵子好不容易混个安喜县尉,结果一年未到就没了。
于是无奈之下刘备只好重新投奔好大哥公孙瓒了。
公孙瓒也讲义气,直接任命刘备为别部司马,又给了他一个官身。
也就是说刘备兜兜转转一圈下来,结果又回到了原点。
仿佛所有人都在进步,唯有他在原地踏步。
此中落差有多难受,估计只有刘备自己知道了。
关羽、张飞虽然一如既往地追随他,可刘备反而更加内疚。
尤其在听说魏哲要上洛讨董的消息后,郁结在心的刘备直接病倒了。
没办法,刘备现在肠子都快要悔青了!
要是早知道魏哲要起兵讨董,他又何必这么急着投奔公孙瓒呢?
身为刘氏子弟、高祖子孙,讨董这种事情简直太有吸引力了!
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作为公孙瓒麾下军吏,如今的刘备已经没有独立站队的资格。
他能不能参战,完全取决于公孙瓒想不想参战。
但偏偏从未和袁绍、曹操等人打过交道的公孙瓒并不想掺和。
而刘备若是在此刻转投魏哲,必然会在道德上受人非议。
届时别说是外人了,恐怕关羽和张飞都会对他感到失望!
每每念及此处,床榻上的刘备就忍不住咳嗽不止,恨不得给自家两耳光。
而就在刘备后悔不迭的时候,魏哲终于率兵启程了……
看着手中的信件魏哲修长的指节下意识轻叩案几,缓缓陷入沉思。
去,或者不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开启汉末乱世的标志性事件,“诸侯讨董”是个很关键的节点。
倒不是说参与者都能成为汉末诸侯,而是汉室威望自此沦丧。
或许这就是袁绍起兵的主要目的。
他就是为了否定如今洛阳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让受董卓控制的大汉朝堂变相的成为洛阳太守府。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袁绍这里尤其是如此。
袁绍起兵讨董只是一个政治行为,并不是真要攻下洛阳。
所以当讨董联盟成立,袁绍自称盟主之后,他的目的其实就已经达到了,后面战争的结果并不重要。
很显然,袁绍已经十分丝滑的从治世思维转变成乱世思维。
相比之下,曹操现在就有点太过年轻气盛了。
一群汉末诸侯讨董,结果就他一个人当真了,以致于险些兵败身死。
那么魏哲呢,他也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么?
烛火摇曳之间,直面内心的魏哲很快便给出了答案。
三兴汉室就算了,他还是重起炉灶为好。
如此一来,诸侯讨董的意义对于魏哲来说就很简单了。
无非就是捞取政治筹码而已。
如果能顺便想办法解决幽州牧刘虞这个绊脚石那就最好了。
毕竟有魏哲这尊大神在辽东卧着,这次公孙瓒有没有胆子杀刘虞都难说。
届时魏哲若是兼并郡县、向辽西扩张,无疑会与刘虞对上。
魏哲倒不是担心打不过刘虞,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他。
因为他若杀了刘虞,那么原历史中公孙瓒受到反噬便会由他承担。
可魏哲若是不杀刘虞,却又很难完全掌握幽州上下。
不得不说,刘虞宽和爱民的好名声实在是有点麻烦。
即便这一世公孙瓒依旧有胆子袭杀刘虞,估计也要三四年后了。
魏哲显然不可能再继续窝在辽东等上三四年。
乱世的大幕已然拉起,别说三四年了,就算是三四个月都是战机。
一步快,步步快,将时机寄希望于等待无疑是愚蠢的。
良久之后,随着案几上的茶汤渐冷,魏哲心里终于有了决断。
……
数日后,戏志才终于从蓟县返回。
魏府书房内,两人相对而坐。
在饮了一杯果酒之后,只见青袍广袖的戏志才抚掌而笑道:“幸不辱命,刘使君之意我已知矣。”
“哦,怎么说?”魏哲好奇道。
“很简单。”只见戏志才眸光如电:“刘使君见某之后虽未对洛阳之事表露态度,然某暗自观察却发现,其却并未显露大司马、襄贲侯等旌旗号牌,显然心有抗拒。”
说到这里戏志才忍不住摇了摇头。
“据闻其私下还曾言:沐猴而冠,能几时乎?”
“由此可见,刘使君认天子却不认董卓。”
“明公若要反董,刘使君纵然不会帮忙,也不会是对手!”
见戏志才这么一说,魏哲沉吟片刻终于缓缓点了点头。
“粮草之事先筹备起来吧,暂且不要声张!”
“明白!”戏志才闻言顿时意会,当即下去安排。
而就在魏哲紧锣密鼓的筹备之际,隔壁的乐浪郡也是热闹非凡。
身为幕府司马的华歆进入乐浪后,其实没费什么力气就搞清了真相。
毕竟地方豪强的手段其实无非就是那几样。
不是制造谣言煽动舆论;就是鼓噪聚众,抵抗郡县。
但乐浪郡是哪儿?那可是魏哲起家之地!
即便魏哲如今已经离任,可是他对乐浪郡的影响力却依旧在。
乐浪九县的各处屯田就像一颗颗棋子一样,等待华歆去唤醒。
本来华歆都已经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了,可是屯田各部的存在让他的任务陡然变得简单起来。
这使得华歆终于对辽东的新式屯田有了全新的认识。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华歆搞清楚了是谁在搞鬼,甚至连证据都已经掌握了一大把,可是按理来说华歆在乐浪郡并没有执法权。
若是强行为之,那些豪强说不定会选择鱼死网破。
于是为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华歆竟然直接找上了乐浪太守范畴。
结果也不知道他聊了什么,本来摆烂的范畴直接活了过来。
并且他简直毫不掩饰的公开站在华歆的背后给他撑腰。
简单来说,就是华歆下令,他盖章!
因为华歆的话让范畴直接惊醒过来,意识到魏哲已经是一个大山头。
既然洛阳的靠山没了,那么当魏哲的狗腿子貌似也不错。
反正以魏哲当下在辽东的威望,只要他一日不死自家就不会有事儿!
而华歆在拿到范畴的太守大印之后那叫一个百无禁忌。
可杀可不杀的,一定杀;可抓可不抓的,先抓了再说。
若有豪强试图聚众作乱,那更是连流程都免了,直接平叛。
都用不着郡兵上场,乐浪各县的屯兵就直接解决战斗。
不惧流言,强硬果决。
一时间从从朝鲜城到带方县,杀得那叫一个人头滚滚。
乐浪豪强有一半直接销户,另一半也吓得破财免灾。
即便是乐浪太守府中的郡吏,也有不少直接下狱论罪。
当诸多消息传回襄平城时,不少熟人都有些诧异。
要不是他们知道华歆学的是儒经,估计都要怀疑他是法家门人了。
闲谈之时国渊更是忍不住调侃道:“华子鱼颇有荀子遗风也!”
魏哲听罢当即哈哈一笑。
“儒家也好,法家也罢,能令百姓安居乐业的便是好学问!”
此言一出,国渊顿时深以为然。
“若违天理,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若合人伦,虽其言之出于黔首,不敢以为非也!”
国渊当初既然能说出这样的话,自然是有着相似的认知。
而就在辽东暗自筹备之际,关东士族终于掀桌子了。
随着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三公书信,传驿各州郡,说董卓罪恶;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等人开始陆陆续续举兵响应。
幽州牧刘虞虽没有表态,但当得知魏哲在辽东举兵响应却没说什么。
随着消息逐渐传开,一时间整个天下都开始躁动不安起来。
不过魏哲的举兵讨董的消息却让陈留的曹操、张邈等人十分振奋。
即便同为党人一派,但他们彼此之间也是存在不少矛盾的。
比如陈留太守张邈就向来与曹操交好,而与袁绍颇有龃龉。
是故这次聚兵张邈才会选择在酸枣会盟,而不是前往河内郡与袁绍、王匡汇合。眼下见酸枣盟军声势大振,张邈自然倍感振奋。
于是魏哲还未率军出发,张邈的书信便送到了魏哲面前。
在私信之中张邈对他那叫一个热情,恨不得能马上见到魏哲。
然而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却是郁闷不已。
要说魏哲举兵讨董的消息传开后谁最纠结,那必然要属刘备无疑了。
这哥们也是倒霉催的,前阵子好不容易混个安喜县尉,结果一年未到就没了。
于是无奈之下刘备只好重新投奔好大哥公孙瓒了。
公孙瓒也讲义气,直接任命刘备为别部司马,又给了他一个官身。
也就是说刘备兜兜转转一圈下来,结果又回到了原点。
仿佛所有人都在进步,唯有他在原地踏步。
此中落差有多难受,估计只有刘备自己知道了。
关羽、张飞虽然一如既往地追随他,可刘备反而更加内疚。
尤其在听说魏哲要上洛讨董的消息后,郁结在心的刘备直接病倒了。
没办法,刘备现在肠子都快要悔青了!
要是早知道魏哲要起兵讨董,他又何必这么急着投奔公孙瓒呢?
身为刘氏子弟、高祖子孙,讨董这种事情简直太有吸引力了!
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作为公孙瓒麾下军吏,如今的刘备已经没有独立站队的资格。
他能不能参战,完全取决于公孙瓒想不想参战。
但偏偏从未和袁绍、曹操等人打过交道的公孙瓒并不想掺和。
而刘备若是在此刻转投魏哲,必然会在道德上受人非议。
届时别说是外人了,恐怕关羽和张飞都会对他感到失望!
每每念及此处,床榻上的刘备就忍不住咳嗽不止,恨不得给自家两耳光。
而就在刘备后悔不迭的时候,魏哲终于率兵启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