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 第32章:大汉守墓人【4.5K】

小说:汉官 作者:江汉 更新时间:2025-02-24 07:03:42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话说邙山一战之后董卓虽败走长安,但却并未就此束手就擒。

  他先是留董越屯兵渑池,段煨屯兵华阴,牛辅屯兵安邑,随后令其他将领留守各县,防止魏军继续西进,自己则退往长安。

  除此之外董卓还在太华山(华山)下,风陵渡后,崤函古道的紧要之处建立城关。

  由于黄河经过九曲十八弯奔流到华山附近后受山势所阻,故此不得不大幅拐弯折向东流,而风陵渡则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

  也正如此,关城建成后时常可听见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

  于是长安朝堂便索性谓之潼关。

  自此,潼关与函谷关一西一东并列,扼守崤函古道。

  魏哲得知之后也没有步步紧逼,而是分遣诸将趁机拿下了洛阳八关。

  其实邙山之战结束后洛阳大局基本就已经定下了。

  洛阳周边各关甚至无需攻打,只要看见魏军兵临城下基本都直接降服。

  至于河南尹境内各城,更是传檄即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妥善处理河南尹便成了魏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毕竟他的根基在幽州、在辽东,不可能永远留在洛阳和董卓对峙的。

  于是思量再三之后,魏哲决定把刘虞给请到洛阳来。

  毕竟刘虞的内政之能当世堪称顶级,用在如今几乎荒废的河南尹刚刚好。

  为此他亲自给刘虞去信一封,详细解释了自家的想法和考虑。

  好巧不巧的是,袁绍这回又和魏哲想到一起去了。

  ……

  是日,幽州蓟县。

  州牧府内,只见魏哲的老上司,故乐浪太守张岐端坐堂中。

  由于去职之后一直未曾起复,所以张岐只能在袁绍麾下担任幕府掾。

  这次他便是受袁绍派遣,前来幽州说服刘虞的。

  简单寒暄之后,只见张岐抚须而叹道:

  “自先帝驾崩以来,天下多事,少帝幼弱,帝位不幸为贼臣所立,名有幼君,然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且幼君继位以来,士家多有见戮,可复北面乎?”

  “昔子胥笞墓,仲尼尚云:子之复仇,臣之讨贼,大道不诛,诛首恶。”

  “前袁车骑与韩冀州共商治世之道,欲海内见再兴之主。但当使兵往屯关要,皆自蹙死于西。东立圣君,太平可冀,复有何疑?”

  “昔光武去定王五世,以大司马领河北,耿弇、冯异劝即尊号,卒代更始。今公自故太子之下,其数亦五,以大司马领幽州牧,此其与光武同。”

  “公宿有德望,又为宗室长者,实当为天下主。”

  为了增加说服力,张岐还言辞恳切的举证道:

  “况数日前有四星会于箕尾,此乃谶云“神人将在燕分”。且月前有济阴男子王定得玉印,文曰【虞为天子】,又有两日昼现于代郡。”

  “如此种种,无不昭示天意,违天不祥,愿公详思之!”

  不得不承认,魏哲的这个老领导还是有几分口才的。

  他这番说辞但凡换一个人,说不定都会怦然心动。

  然而他偏偏找上了刘虞,只见刘虞闻言不仅没有动心,反而勃然大怒。

  只见须发花白的刘虞当场便拍案而起,戟指怒斥道:

  “足下安敢出此暴论乎!忠孝何在?”

  “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受国恩,天下扰乱,未能竭命以除国难,常以为耻。然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援迎幼主,尽心王事,怎可妄造逆谋,污忠臣之耳耶?“

  最让刘虞受不了的是袁绍等人妄谈废立也就罢了,怎可随意造谣诬陷?

  说到这里,刘虞已经气得青筋暴起,面色通红。

  但即便如此,他依旧眼神坚定的为天子辩驳道:

  “圣主聪叡,有周成之质。贼卓因危乱之际,威服百寮,此乃汉家小厄之会。乱尚未厌,复欲兴之。乃云今主'无血脉之属',岂不诬乎!”

  “至于足下所言士家见戮,此卓所为,岂国家哉?”

  “国有正统,此般言论非人臣所宜言!”

  说到这里,面如寒霜的刘虞更是毫不客气的斥责道:“况袁本初久驻河内,却不见上讨国贼,下洗家耻,反图于此,实非君子所为也!”

  此言一出,张岐顿时一噎,表情多少有点尴尬。

  毕竟和勇往无前的魏哲相比,有灭门之仇的袁绍兄弟确实敷衍了些。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张岐还真没想到刘虞这个忠厚长者竟然也会如此不讲武德。

  不过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张岐现在跟着袁绍混饭吃,只能厚着脸皮继续待着。

  只是见刘虞言辞决绝,确实没有接受劝进的意思,张岐也只能退而求次,复劝刘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暂且监国。

  然而刘虞依旧不同意,甚至放言他们再逼迫自己便亡奔匈奴以自绝。

  因为任刘虞先前多么有资格继位,大汉朝也绝不会让一个匈奴留学生为帝。

  无奈之下,张岐只能灰溜溜的离开了幽州。

  毕竟再逗留下去,他真担心刘虞将他收斩以明心意了。

  而在张岐离开之后不久,洛阳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幽州。

  一时间,幽州大震。

  上至官僚下至百姓,无不与有荣焉!

  士族敬仰、豪强钦慕,幽州豪杰之辈更是对魏哲佩服之至。

  以前他是辽东太守,但如今却是天下的左将军!

  虽未动一兵一卒,可魏哲却已然尽得幽州人心。

  幽州各地郡县,几乎随处可见士子文人慷慨激昂的吟诵《邙山赋》。

  只能说这一波蔡邕的灵感爆发来得太及时了。

  他不仅仅固定了魏哲的功绩,更是令魏哲的功绩广为流传。

  传世文章便是如此,其传播性与持久性甚至能超越事件本身。

  譬如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文》曾言: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

  骆宾王亦曾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写道: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甚至于像陈汤的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般。

  有些文辞足以跨越岁月长河,长盛不衰,经久弥新,堪称不朽!

  而刘虞先前虽然被张岐气得不轻,但在听说魏哲收复洛阳后也喜笑颜开。

  直到魏哲的使者前来拜见,并且呈上魏哲的书信时,刘虞方才眉头紧皱。

  说来这回魏哲并没有选刘虞熟悉的戏志才、氏仪等人,而是让任俊为使。

  州牧府大堂,待刘虞看过信件,只见任峻言辞恳切道:“洛阳几成荒墟,百里无人烟。将军常与我等言‘当世除刘幽州外无人能救河南尹’。还望刘公垂怜!”

  然而刘虞闻言虽面露犹豫之色,但还是没有点头答应。

  任峻见状心念一动,当即近前低声道:“今陛下迁都长安,朝政沦落董贼之手,左将军恐弘农王之事再现,故私以为洛阳若有宗室长者坐镇,董贼或有所顾忌,不敢加害陛下!”

  此言一出,刘虞当即豁然起身,面色亦变得凝重起来。

  只见他来回踱步了片刻之后,竟然直接颔首道:“莫要再说了,明日我便随你赶赴洛阳!”

  说罢他便匆匆离席而去,显然是在做离开前的准备。

  片刻之后,州牧府后院。

  当得知父亲的决定之后刘和顿时惊呆了。

  “去洛阳?”

  刘和一时间没有忍住,下意识就问道:“魏公威亦推举您为天子吗?”

  这孩子还以为自家父亲是准备去洛阳称帝的呢。

  见刘和这么一说,刘虞顿时脸都黑了。

  若不是刘和再三辩解他没有谋逆之心,恐怕刘虞都要执行家法了。

  而刘和在父亲的训斥下,这才知道了真相。

  原来魏哲并不是欲推刘虞为帝,而是表其为司隶校尉。

  和袁绍等人相比,魏哲的这个建议听起来貌似并不是什么好差事。

  然而刘虞偏偏宁愿当司隶校尉,也不愿受袁绍等人所推为帝。

  他虽为宗室,但骨子里却一个纯儒,视三纲五常为天理也。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天子出于本心亲自禅让,否则刘虞还真不会当皇帝。

  这个世道就是这样,有道德败坏的伪君子,但也有信仰坚定的纯儒。

  对于这些刘和虽然不是很理解,但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

  于是次日一早,刘虞一家便带着四千幽州骑兵浩浩荡荡的上路了。

  ……

  话分两头,当刘虞日夜兼程的往洛阳赶来时,曹操也终于上路了。

  不过如今的曹操终究还是有点稚嫩了。

  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虽给了他四千多丹阳勇士,但曹操却接不住。

  没错,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实乃一等精兵之地。

  可如此骁勇的丹阳精兵自然也有一等一的傲气。

  而目前的曹操显然还没有驯服这种桀骜不逊的军队的能力。

  这四千丹阳兵虽迫于刺史、太守的命令随曹操离开,可待曹操率兵到龙亢时,这支军队却忽然哗变,大部分士卒都叛离了,曹操甚至险些死于这场哗变之中。

  无奈之下,曹操只能在建平县又重新招募一千多士兵。

  说实在的,这场龙亢哗变对曹操的打击甚至比汴水战败还大。

  因为这说明他不止是排兵布阵了,连最基础的行军扎营,操练新兵都有问题。

  或许是因为这一点,无颜回到酸枣大营的曹操选择进驻河内郡,投靠袁绍。

  有意思的是,回到泰山招募兵马的王匡也募得三千名泰山悍卒,不过他并不打算再回到河内大营,而是准备去酸枣大营与张邈会合。

  也不知袁绍是不是感觉丢了面子,还是认为王匡这个河内太守是个隐患。

  反正刚刚赶到河内大营的曹操转眼间就遇到了和孙坚一样的问题。

  于是为了表示诚意,曹操只能打着为胡母班报仇的理由,带着本部与袁军士卒奔袭王匡,最终成功将河内太守王匡斩杀!

  不得不说,袁术与袁绍真不愧是一家的,这收小弟的手法简直是如出一辙。

  但袁绍与袁术的行为却给天下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一时间,关东讨董联盟开始摇摇欲坠。

  果然,没过多久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交恶。

  结果刘岱竟然派人悍然杀死桥瑁,随后以王肱领东郡太守之职。

  当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所谓的讨董联盟已然名存实亡了。

  也正是在这一片纷纷攘攘之中,刘虞一行抵达了洛阳!

  ……

  夏五月己酉日,司空荀爽薨。

  当此时也,董卓于长安坏五铢钱,更铸小钱,自此钱货不行。

  与此同时,洛阳城外看着远处浩浩荡荡的刘虞一行,魏哲终于松了口气。

  待刘虞下了马车后,只见魏哲笑道:“河南生民盼刘公如盼父母,今终如愿也。”

  刘虞虽然有些疲惫,但闻言却依旧谦虚道:“足下才是此间百姓的再生父母,吾岂敢当此美誉。”

  两人略微寒暄了几句之后,魏哲一边令人安排刘虞所率兵马,一边则准备领着刘虞前往毕圭苑住下。

  然而没想到刘虞一听这个安排,顿时就摇头拒绝了。

  “此乃天子别苑,臣子岂能擅住?不妥,不妥!”

  魏哲闻言却摇头轻叹道:“刘公此言我又何尝不知。”

  随即便见他指着洛阳城外荒芜的聚落,无奈道:“然洛阳全城被烈火所焚,周边两百里亦是无半点人烟,毕圭苑已然是唯一适居之地了。”

  说话间两人已然来到了毕圭苑门外,魏哲随后又指着门前的牌匾示意道:“如今天子西迁长安,这处别苑留着也是徒费物力,故此我将此地改名为金墉城,设为洛阳卫城,日后此处或可为司隶校尉治所。”

  洛阳城虽然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但这片土地就这么荒废太可惜了。

  要知道太平时节,这片河洛平原上的良田沃土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呢。

  再说了,以洛阳城的这个战略位置也不能真就这么舍弃。

  而见魏哲这么一说,刘虞沉吟片刻后亦是点了点头。

  毕竟他也不是迂腐的老古板,权变之理刘虞还是明白的。

  不过当一行人入内安坐之后,刘虞顾不上休息,便颇为不解道:“邙山大胜后将军既已夺回洛阳,何不一鼓作气铲除董贼,拿下长安,迎回天子?”

  实际上在来洛阳的路上,刘虞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因为他怎么看现在都是最好的时机,但魏哲在大胜之后却偏偏止步函谷关。

  然而魏哲闻言却长叹一声,默然不语,一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模样!

  见刘虞不解,一旁的戏志才这才解释道:“大司马有所不知,月前孔豫州刚刚病逝,酸枣大营以豫州无主为由,已经很久没有粮食送来了。”

  刘虞闻言顿时拍案而起,怒叱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此辈枉为汉臣!”

  但刘虞再怎么愤怒,也改变不了讨董联盟分崩离析的事实。

  实际上在刘虞进入河南尹境内不久,酸枣大营的关东诸侯就已经各自星散了。

  毕竟靶子没有了,他们再留下了邀名也只是徒做小丑。

  也幸好魏哲早有准备,提前在敖仓储备了一批粮食,否则就真断粮了。

  不过即便如此,在将洛阳八关与刘虞交接完成之后魏哲也下令撤军。

  至于刘虞能不能力挽狂澜,三兴大汉,就看他自己的运道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汉官,汉官最新章节,汉官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