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为何不走青州?”
是日,洛阳城外官道上。
只见太史慈一脸不解的询问道:“是因为青州有黄巾作乱吗?”
不过不等魏哲回答,太史慈自己便摇了摇头。
要知道他和魏哲两人当年就是靠打黄巾起家的,没道理会被青州黄巾吓住。
再说了,他们现在连雄踞洛阳的董卓都赶跑了,区区青州黄巾能算什么!
而对于太史慈的疑惑,魏哲是说了一句“时机未到。”
不是魏哲不想回青州,而是现在还没有到回青州的时候。
说的再赤裸裸一点,那就是目前他需要的是一个混乱的青州。
虽然这话有点残忍且诛心,但却是事实。
毕竟只有在青州活不下去了,四百万青州百姓才会背井离乡,主动迁徙。
如此一来,辽东移民有了,曾经中断的东明郡汉化工程也能继续。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自从青州黄巾复起后东明郡的汉人便一日多过一日。
曾经东夷遍地的三韩之地,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了汉人的家园。
都不用太多,只需要迁移来青州几个县的汉民,三韩就再无翻身之地。
须知青州一个平原国就有百余万人,即便户口最少的东莱郡也有四十八万人。
家门口有这般充裕的人口稠密之地,不用来移民实在可惜了。
不过太史慈却没有想到这层,见魏哲无意改变主意他也只能作罢。
相比于有点失望的太史慈,赵云就比较开心了。
走冀州好呀,这样他就能衣锦还乡了。
虽然他现在不过是亲兵营区区一军侯,但那也要看是在谁的麾下。
每每想到这里,赵云就忍不住满脸笑容。
年纪轻轻的赵云还没有日后老成,此刻宛如一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一样。
与此同时,魏哲则在劝说蔡邕前往辽东避乱。
没办法,谁让这老头打算回陈留老家圉县呢。
……
“蔡公,请恕我直言,陈留虽好,但却非久居之地呀。”
官道上,只见魏哲直言不讳道:“关东诸郡已见乱象,先有刘兖州杀东郡太守桥瑁,后有曹孟德杀河内太守王匡,至于乌程侯孙文台就更不用说了,连杀荆州刺史与南阳太守,如此岂是太平之象?”
“兖州若乱,陈留还能太平无事吗?”
随着魏哲此言一出,本来没有多想的蔡邕顿时忍不住面露迟疑。
他本以为董卓被驱至长安,关东之地应该就此太平无事,但听完魏哲的分析蔡邕顿时便发现他好像把事情想得有点简单了。
见此情形,一旁的元骏亦趁机劝说道:“辽东虽远隔山海,然有一弊必有一利,如此得天独厚的地形不正是乱世之中的容身之所吗?”
“更何况如今君侯已然平秽貊、破三韩、平高句丽,辽东再无外患。纵然中原再陷乱世,辽东亦可独善其身,此非天时地利人和乎?”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还望蔡公三思呀!”
不等蔡邕犹豫,魏哲便紧接着拿出了一招绝杀:“听闻蔡公欲修史?”
“……不错,确有此念。”蔡邕闻言倒是毫不犹豫的点头承认。
由于秦朝二世而亡,故汉朝更像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后世王朝的很多规矩,在当下其实都没有那么多讲究。
比如后世历代王朝修史,大多都是后人为前朝修史。
然而当下却没有这个习惯。
汉明帝时期,由于班固私撰《汉书》,天子刘庄看后很欣赏他的才能,便除兰台令史,令班固、贾逵等人共同编撰本朝史。
终明帝一朝,班固等人先后完成《世祖本纪》以及功臣列传、载记二十八篇,这便是《东观汉记》的开篇之作。
虽然明帝后来驾崩,最早一批修史的文臣大儒也尽数去世,但《东观汉记》的编撰却没有停下,安帝继位后又令刘珍、李尤、刘騊駼等继续编撰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等传。
此书始名《汉记》,但因为编撰地点搬迁至东观,故又名《东观汉记》。
此后伏无忌、黄景等又承命撰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和南单于、西羌传,以及地理志。
桓帝在位时,又命边韶、崔寔、朱穆、曹寿撰孝穆、孝崇二皇传和顺烈皇后传,外戚传中增入安思皇后等皇后,儒林传增入崔篆诸人。崔寔又与延笃作百官表和汉顺帝朝功臣孙程、郭镇及郑众、蔡伦等传。
至此《东观汉记》共撰成一百一十四卷,始具规模。
思帝时,又命马日磾、蔡邕、杨彪、卢植、韩说等又补作纪、志、传数十篇,下限延伸到中平年间。
由班固而始,自蔡邕而终,历经一百多年,《东观汉记》却依旧尚未完成。
可以说本朝历代文臣大儒几乎都有在东观修史的经历。
对于蔡邕来说,继续编撰《汉记》更是成为他的执念。
然而在原历史中由于董卓火烧洛阳,历经战乱,导致《东观汉记》书稿多有散佚。甚至当同时代的杨彪在许都续补《汉记》之时,蔡邕等人的原稿已经无法补齐。
若非如此,恐怕此书能为历代史书之最。
即便如此《东观汉记》也极为世人看重,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比如后来的《后汉书》《续汉书》无不取材东观,甚至有“后汉纪传,发源东观”的说法。
后世历代王朝修史耗时能与《东观汉记》媲美的也只有《明史》了。
毕竟满清编撰《明史》也花了将近百年,后世史家更是评价颇高。
但《明史》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真实性”。
要知道历朝修史都会将原始史料保持,以供后世子孙研究。
但满清修完《明史》之后却干了一件极为恶劣的事情。
那就是乾隆将三千多万份明朝官方档案烧得只剩下三千多份。
也就是说《明史》来了个“毁尸灭迹”,后世人只能信《明史》了!
所以没有原始史料验证的《明史》,缺少史书最基本的可信!
并且最有意思的是《明史》一共有四个版本:
313卷的万氏《明史稿》;
416卷的万氏《明史稿》;
310卷的王氏《明史稿》;
336卷的武英殿《明史稿》;
这么多版本的前后时间相差极大不说,明朝皇帝也变得越来越昏庸。
其中缘由,着实令人深思。
与之相比,朱元璋要求编修的《元史》虽然前后只用了331天,并且因为草率粗糙被后世文人喷的一塌糊涂,但由于编撰的过于草率,反而导致很多前朝的原始资料都保存了下来,没有删改烧毁。
作为史书而言《元史》或许质量最差,但作为研究元代历史的史料来看,《元史》比其他某些正史的史料价值更高。
也正是因为《明史》的原始资料被毁,史料被篡改等原因,导致后世章太炎等人都感慨“根本无法再修明史”!
即便明朝比元朝更近,但因满清修的《明史》,反而更令人看不清明朝。
华夏修史的优良传统,在满清一朝可以说直接毁于一旦。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的情况也不奇怪。
通古斯野猪皮再怎么进化也终究是野人,无法理解蔡邕这类人的坚持。
当魏哲表示蔡邕可以去辽东当个“守藏室吏”,一边整理诸多洛阳藏书,一边修史的时候,蔡邕立刻双眼放光的答应下来了。
不得不说,王允这厮真是作孽。
这就是一个心思简单的小老头,你杀他作甚?
……
且不说蔡邕如何被魏哲忽悠的五迷三道。
随着大军一路北行很快便再次来到了邺城之外,再次与各路河北豪杰相会。
冀州牧韩馥亦是十分热情的设宴款待了魏哲一行。
在听说魏哲粮草不多,准备在冀州采购一批粮草时,韩馥更是眼都不眨,便豪爽的送了十万斛,令魏哲那叫一个羡慕。
啧啧~冀州牧,这位的起点可是真的高呀!
不过韩馥对魏哲这么客气也是有原因的。
随着讨董联盟分崩离析,韩馥也渐渐看明白了袁绍待在河内的真正原因。
这厮压根就不是想着找董卓报仇雪恨,而是惦记着他屁股下面的位置。
如此一来,像魏哲这种名传天下的一方豪雄韩馥自然想要搞好关系了。
至少,总不能让魏哲站在袁绍那边,不然韩馥就真的头大了。
然而等酒宴散去,一行人离开邺城时戏志才却眉头紧皱的担忧道:“韩冀州为人太过方正,恐怕不是袁本初的对手呀!”
魏哲闻言却只是轻叹一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之奈何!”
没办法,汝南袁氏四代人几十年的积累,总不至于一点效果都没有。
若不是袁绍既要面子又要里子,不想大义有亏,韩馥估计早完了。
毕竟董卓进入洛阳之后才在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人的建议下,拜韩馥为冀州牧,也就是说他担任冀州牧还不到一年时间。
既无恩义,又无威望,韩馥这个冀州牧的位置其实坐得也不是太稳。
不过冀州暂时还不在魏哲的规划里面,现在倒是不用多操心。
于是从邺城离开之后,归心似箭的魏哲只花了来时的一半时间便回到了辽东。
……
初平元年夏六月,丙戌日。
夏日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山雀叽叽喳喳落在枝头,平添一丝生机。
清晨,魏府后院。
魏哲盥洗完毕后悠悠闲闲来到院子里伸了个懒腰,也没有操练武艺,就这么懒洋洋的坐在回廊上晒着太阳。
实际上回来之后,他这段时日都是这么过来的,主打的就是一个懒散。
洛阳战场的戾气,勾心斗角的疲惫,就这样在日光逐渐消磨。
当然,还有管妍,她温柔的包容了魏哲的一切。
即便这段时日魏哲的动作略显粗暴,她也依旧温柔似水。
管妍不知道什么是“征战之苦”,只知道如果魏哲高兴,她什么都愿意。
比如此刻,见魏哲在回廊下晒太阳懒得动弹,她便招呼婢女将朝食挪来。
待几个小案几摆在回廊下,一家三口就这样温馨的吃起朝食。
几碗肉粥、几个胡饼,些许咸菜,这就是名满天下的左将军的朝食。
不过魏哲却丝毫没有觉得不对,吃完之后还颇为兴致的逗弄起儿子来。
魏博这小胖子算起来也三岁了,正是懵懵懂懂最好玩的年纪。
魏哲随手拿个金饼丢到院子里,这小家伙就能乐呵呵的捡回来。
父子俩就这样你来我往的玩得不亦乐乎。
“嘬嘬嘬~快,蝉儿,快捡回来!”
当管妍收拾好后续再次走到回廊下,见到的就是这一幕。
见此情形,管妍顿时哭笑不得,当即没好气的拍了魏哲一下。
“你干嘛呢?那是你儿子,不是你军中猎犬!”
说罢管妍便无奈的将小魏博抱起,清理起来。
没办法,一转眼不见小家伙就已经浑身脏兮兮的了。
魏哲闻言反而哈哈一笑道:“猎犬哪有我儿子好玩!”
于是肉嘟嘟的小家伙再次被这个无良老爹拉下,开始了猎犬游戏。
只不过吧,终究还是逃不掉父亲危险定律。
当魏哲用力过猛,一不小心把金饼子丢到鲤鱼池中后,小家伙顿时愣住了。
看着波荡的水纹以及消失不见的金饼子,胖嘟嘟的小魏博哇的一声就哭了。
就好似小狗狗丢失了心爱的肉骨头一般,小魏博哭的那叫一个伤心。
即便魏哲重新从兜里掏出一个金饼子,小家伙也丝毫不领情。
魏哲见状只能尴尬一笑,求助的看向一旁的管妍。
见此情形,管妍又是好气又是好笑的瞪了他一眼,这才抱着孩子哄起来,
足足过了好一会儿,哭累的小胖子这才安静下来。
不过当他转头寻找那个无良的老爹时,魏哲却早已经悄悄溜走了。
……
魏府前厅,只见婢女动作优雅的煮着茶汤。
阳光透过窗棂如碎金一般洒在案几上,也洒在女人洁白的侧脸之上,魏哲抬眼望去,甚至能看见婢女脸上细细的绒毛。
此女名为貂蝉,不过并不是历史书上的那个,只是洛阳一宫女。
当然,或许王允收为义女的那位也可能是同一身份。
毕竟貂蝉在大汉朝本来就是一个宫中官职名称。
说起来,貂蝉最开始值得是侍中头上戴的一种“冠”。
当时郎中侍从者常戴貂羽,并用黄金装饰成蝉形,狗尾续貂就源自于此。
于是后来宫中专门负责管理这种冠饰的宫女,常常也被称为貂蝉。
至于魏哲眼前的这位,便是皇宫里面诸多貂蝉中的一位而已。
只能说元骏这厮不愧是在洛阳进修过的,竟然还知道走后宫路线。
据元骏所言是他在藏匿东观藏书时偶然间遇到的宫女。
由于对方多有帮衬,元骏便帮其脱离了皇宫藏匿起来。
当然,魏哲也理解他这种心理。
毕竟元骏离开辽东多年,担心脱离心腹班底也很正常。
为了安抚这个老臣,魏哲也只能笑纳了元骏的好意。
“君侯,您这次带回来的藏书太多了,恐怕还需另寻地方安置。”
待饮下茶汤之后,只见国渊眼底带笑,语气轻松的说道。
说实在的,国渊对魏哲收复洛阳这个结果并不惊讶。
但是当他看见那一车车东观藏书、兰台秘卷等洛阳藏书之后顿时就傻了。
沉稳如他,面对这一场面也有些惊喜莫名。
不过这也不奇怪,幕府官员、侯府家臣、乃至于知道消息的各位大儒都是惊喜不已,魏哲抵达辽东当日便一头扎进了府库里面帮忙清点转移藏书。
对此魏哲早有预料,故此国渊话音一落他便轻笑道:“这有何难?再建一座藏书阁便是了……算了,直接建做书院吧!”
虽然当下类似书院性质的教育场所多称呼为“精舍”或“精庐”,但当魏哲简单解释了两句之后,国渊还是很快便明白了他的意思。
于是国渊的脸上顿时认真起来:“君侯,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
——
实在抱歉,昨晚太累了,可能因为连续熬了几个大夜吧,本来只是卡文躺在床上整理思路,结果没想到就这么睡着了……整整睡了十二个小时,下午才醒了过来。
说实话,醒来之后有种脑袋被掏空了的感觉,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好一会才调整过来。
唉,生活不易,写书不易,真不知道这世界上的事情为什么都那么难!o(╥﹏╥)o
是日,洛阳城外官道上。
只见太史慈一脸不解的询问道:“是因为青州有黄巾作乱吗?”
不过不等魏哲回答,太史慈自己便摇了摇头。
要知道他和魏哲两人当年就是靠打黄巾起家的,没道理会被青州黄巾吓住。
再说了,他们现在连雄踞洛阳的董卓都赶跑了,区区青州黄巾能算什么!
而对于太史慈的疑惑,魏哲是说了一句“时机未到。”
不是魏哲不想回青州,而是现在还没有到回青州的时候。
说的再赤裸裸一点,那就是目前他需要的是一个混乱的青州。
虽然这话有点残忍且诛心,但却是事实。
毕竟只有在青州活不下去了,四百万青州百姓才会背井离乡,主动迁徙。
如此一来,辽东移民有了,曾经中断的东明郡汉化工程也能继续。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自从青州黄巾复起后东明郡的汉人便一日多过一日。
曾经东夷遍地的三韩之地,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了汉人的家园。
都不用太多,只需要迁移来青州几个县的汉民,三韩就再无翻身之地。
须知青州一个平原国就有百余万人,即便户口最少的东莱郡也有四十八万人。
家门口有这般充裕的人口稠密之地,不用来移民实在可惜了。
不过太史慈却没有想到这层,见魏哲无意改变主意他也只能作罢。
相比于有点失望的太史慈,赵云就比较开心了。
走冀州好呀,这样他就能衣锦还乡了。
虽然他现在不过是亲兵营区区一军侯,但那也要看是在谁的麾下。
每每想到这里,赵云就忍不住满脸笑容。
年纪轻轻的赵云还没有日后老成,此刻宛如一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一样。
与此同时,魏哲则在劝说蔡邕前往辽东避乱。
没办法,谁让这老头打算回陈留老家圉县呢。
……
“蔡公,请恕我直言,陈留虽好,但却非久居之地呀。”
官道上,只见魏哲直言不讳道:“关东诸郡已见乱象,先有刘兖州杀东郡太守桥瑁,后有曹孟德杀河内太守王匡,至于乌程侯孙文台就更不用说了,连杀荆州刺史与南阳太守,如此岂是太平之象?”
“兖州若乱,陈留还能太平无事吗?”
随着魏哲此言一出,本来没有多想的蔡邕顿时忍不住面露迟疑。
他本以为董卓被驱至长安,关东之地应该就此太平无事,但听完魏哲的分析蔡邕顿时便发现他好像把事情想得有点简单了。
见此情形,一旁的元骏亦趁机劝说道:“辽东虽远隔山海,然有一弊必有一利,如此得天独厚的地形不正是乱世之中的容身之所吗?”
“更何况如今君侯已然平秽貊、破三韩、平高句丽,辽东再无外患。纵然中原再陷乱世,辽东亦可独善其身,此非天时地利人和乎?”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还望蔡公三思呀!”
不等蔡邕犹豫,魏哲便紧接着拿出了一招绝杀:“听闻蔡公欲修史?”
“……不错,确有此念。”蔡邕闻言倒是毫不犹豫的点头承认。
由于秦朝二世而亡,故汉朝更像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后世王朝的很多规矩,在当下其实都没有那么多讲究。
比如后世历代王朝修史,大多都是后人为前朝修史。
然而当下却没有这个习惯。
汉明帝时期,由于班固私撰《汉书》,天子刘庄看后很欣赏他的才能,便除兰台令史,令班固、贾逵等人共同编撰本朝史。
终明帝一朝,班固等人先后完成《世祖本纪》以及功臣列传、载记二十八篇,这便是《东观汉记》的开篇之作。
虽然明帝后来驾崩,最早一批修史的文臣大儒也尽数去世,但《东观汉记》的编撰却没有停下,安帝继位后又令刘珍、李尤、刘騊駼等继续编撰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等传。
此书始名《汉记》,但因为编撰地点搬迁至东观,故又名《东观汉记》。
此后伏无忌、黄景等又承命撰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和南单于、西羌传,以及地理志。
桓帝在位时,又命边韶、崔寔、朱穆、曹寿撰孝穆、孝崇二皇传和顺烈皇后传,外戚传中增入安思皇后等皇后,儒林传增入崔篆诸人。崔寔又与延笃作百官表和汉顺帝朝功臣孙程、郭镇及郑众、蔡伦等传。
至此《东观汉记》共撰成一百一十四卷,始具规模。
思帝时,又命马日磾、蔡邕、杨彪、卢植、韩说等又补作纪、志、传数十篇,下限延伸到中平年间。
由班固而始,自蔡邕而终,历经一百多年,《东观汉记》却依旧尚未完成。
可以说本朝历代文臣大儒几乎都有在东观修史的经历。
对于蔡邕来说,继续编撰《汉记》更是成为他的执念。
然而在原历史中由于董卓火烧洛阳,历经战乱,导致《东观汉记》书稿多有散佚。甚至当同时代的杨彪在许都续补《汉记》之时,蔡邕等人的原稿已经无法补齐。
若非如此,恐怕此书能为历代史书之最。
即便如此《东观汉记》也极为世人看重,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比如后来的《后汉书》《续汉书》无不取材东观,甚至有“后汉纪传,发源东观”的说法。
后世历代王朝修史耗时能与《东观汉记》媲美的也只有《明史》了。
毕竟满清编撰《明史》也花了将近百年,后世史家更是评价颇高。
但《明史》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真实性”。
要知道历朝修史都会将原始史料保持,以供后世子孙研究。
但满清修完《明史》之后却干了一件极为恶劣的事情。
那就是乾隆将三千多万份明朝官方档案烧得只剩下三千多份。
也就是说《明史》来了个“毁尸灭迹”,后世人只能信《明史》了!
所以没有原始史料验证的《明史》,缺少史书最基本的可信!
并且最有意思的是《明史》一共有四个版本:
313卷的万氏《明史稿》;
416卷的万氏《明史稿》;
310卷的王氏《明史稿》;
336卷的武英殿《明史稿》;
这么多版本的前后时间相差极大不说,明朝皇帝也变得越来越昏庸。
其中缘由,着实令人深思。
与之相比,朱元璋要求编修的《元史》虽然前后只用了331天,并且因为草率粗糙被后世文人喷的一塌糊涂,但由于编撰的过于草率,反而导致很多前朝的原始资料都保存了下来,没有删改烧毁。
作为史书而言《元史》或许质量最差,但作为研究元代历史的史料来看,《元史》比其他某些正史的史料价值更高。
也正是因为《明史》的原始资料被毁,史料被篡改等原因,导致后世章太炎等人都感慨“根本无法再修明史”!
即便明朝比元朝更近,但因满清修的《明史》,反而更令人看不清明朝。
华夏修史的优良传统,在满清一朝可以说直接毁于一旦。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的情况也不奇怪。
通古斯野猪皮再怎么进化也终究是野人,无法理解蔡邕这类人的坚持。
当魏哲表示蔡邕可以去辽东当个“守藏室吏”,一边整理诸多洛阳藏书,一边修史的时候,蔡邕立刻双眼放光的答应下来了。
不得不说,王允这厮真是作孽。
这就是一个心思简单的小老头,你杀他作甚?
……
且不说蔡邕如何被魏哲忽悠的五迷三道。
随着大军一路北行很快便再次来到了邺城之外,再次与各路河北豪杰相会。
冀州牧韩馥亦是十分热情的设宴款待了魏哲一行。
在听说魏哲粮草不多,准备在冀州采购一批粮草时,韩馥更是眼都不眨,便豪爽的送了十万斛,令魏哲那叫一个羡慕。
啧啧~冀州牧,这位的起点可是真的高呀!
不过韩馥对魏哲这么客气也是有原因的。
随着讨董联盟分崩离析,韩馥也渐渐看明白了袁绍待在河内的真正原因。
这厮压根就不是想着找董卓报仇雪恨,而是惦记着他屁股下面的位置。
如此一来,像魏哲这种名传天下的一方豪雄韩馥自然想要搞好关系了。
至少,总不能让魏哲站在袁绍那边,不然韩馥就真的头大了。
然而等酒宴散去,一行人离开邺城时戏志才却眉头紧皱的担忧道:“韩冀州为人太过方正,恐怕不是袁本初的对手呀!”
魏哲闻言却只是轻叹一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之奈何!”
没办法,汝南袁氏四代人几十年的积累,总不至于一点效果都没有。
若不是袁绍既要面子又要里子,不想大义有亏,韩馥估计早完了。
毕竟董卓进入洛阳之后才在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人的建议下,拜韩馥为冀州牧,也就是说他担任冀州牧还不到一年时间。
既无恩义,又无威望,韩馥这个冀州牧的位置其实坐得也不是太稳。
不过冀州暂时还不在魏哲的规划里面,现在倒是不用多操心。
于是从邺城离开之后,归心似箭的魏哲只花了来时的一半时间便回到了辽东。
……
初平元年夏六月,丙戌日。
夏日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山雀叽叽喳喳落在枝头,平添一丝生机。
清晨,魏府后院。
魏哲盥洗完毕后悠悠闲闲来到院子里伸了个懒腰,也没有操练武艺,就这么懒洋洋的坐在回廊上晒着太阳。
实际上回来之后,他这段时日都是这么过来的,主打的就是一个懒散。
洛阳战场的戾气,勾心斗角的疲惫,就这样在日光逐渐消磨。
当然,还有管妍,她温柔的包容了魏哲的一切。
即便这段时日魏哲的动作略显粗暴,她也依旧温柔似水。
管妍不知道什么是“征战之苦”,只知道如果魏哲高兴,她什么都愿意。
比如此刻,见魏哲在回廊下晒太阳懒得动弹,她便招呼婢女将朝食挪来。
待几个小案几摆在回廊下,一家三口就这样温馨的吃起朝食。
几碗肉粥、几个胡饼,些许咸菜,这就是名满天下的左将军的朝食。
不过魏哲却丝毫没有觉得不对,吃完之后还颇为兴致的逗弄起儿子来。
魏博这小胖子算起来也三岁了,正是懵懵懂懂最好玩的年纪。
魏哲随手拿个金饼丢到院子里,这小家伙就能乐呵呵的捡回来。
父子俩就这样你来我往的玩得不亦乐乎。
“嘬嘬嘬~快,蝉儿,快捡回来!”
当管妍收拾好后续再次走到回廊下,见到的就是这一幕。
见此情形,管妍顿时哭笑不得,当即没好气的拍了魏哲一下。
“你干嘛呢?那是你儿子,不是你军中猎犬!”
说罢管妍便无奈的将小魏博抱起,清理起来。
没办法,一转眼不见小家伙就已经浑身脏兮兮的了。
魏哲闻言反而哈哈一笑道:“猎犬哪有我儿子好玩!”
于是肉嘟嘟的小家伙再次被这个无良老爹拉下,开始了猎犬游戏。
只不过吧,终究还是逃不掉父亲危险定律。
当魏哲用力过猛,一不小心把金饼子丢到鲤鱼池中后,小家伙顿时愣住了。
看着波荡的水纹以及消失不见的金饼子,胖嘟嘟的小魏博哇的一声就哭了。
就好似小狗狗丢失了心爱的肉骨头一般,小魏博哭的那叫一个伤心。
即便魏哲重新从兜里掏出一个金饼子,小家伙也丝毫不领情。
魏哲见状只能尴尬一笑,求助的看向一旁的管妍。
见此情形,管妍又是好气又是好笑的瞪了他一眼,这才抱着孩子哄起来,
足足过了好一会儿,哭累的小胖子这才安静下来。
不过当他转头寻找那个无良的老爹时,魏哲却早已经悄悄溜走了。
……
魏府前厅,只见婢女动作优雅的煮着茶汤。
阳光透过窗棂如碎金一般洒在案几上,也洒在女人洁白的侧脸之上,魏哲抬眼望去,甚至能看见婢女脸上细细的绒毛。
此女名为貂蝉,不过并不是历史书上的那个,只是洛阳一宫女。
当然,或许王允收为义女的那位也可能是同一身份。
毕竟貂蝉在大汉朝本来就是一个宫中官职名称。
说起来,貂蝉最开始值得是侍中头上戴的一种“冠”。
当时郎中侍从者常戴貂羽,并用黄金装饰成蝉形,狗尾续貂就源自于此。
于是后来宫中专门负责管理这种冠饰的宫女,常常也被称为貂蝉。
至于魏哲眼前的这位,便是皇宫里面诸多貂蝉中的一位而已。
只能说元骏这厮不愧是在洛阳进修过的,竟然还知道走后宫路线。
据元骏所言是他在藏匿东观藏书时偶然间遇到的宫女。
由于对方多有帮衬,元骏便帮其脱离了皇宫藏匿起来。
当然,魏哲也理解他这种心理。
毕竟元骏离开辽东多年,担心脱离心腹班底也很正常。
为了安抚这个老臣,魏哲也只能笑纳了元骏的好意。
“君侯,您这次带回来的藏书太多了,恐怕还需另寻地方安置。”
待饮下茶汤之后,只见国渊眼底带笑,语气轻松的说道。
说实在的,国渊对魏哲收复洛阳这个结果并不惊讶。
但是当他看见那一车车东观藏书、兰台秘卷等洛阳藏书之后顿时就傻了。
沉稳如他,面对这一场面也有些惊喜莫名。
不过这也不奇怪,幕府官员、侯府家臣、乃至于知道消息的各位大儒都是惊喜不已,魏哲抵达辽东当日便一头扎进了府库里面帮忙清点转移藏书。
对此魏哲早有预料,故此国渊话音一落他便轻笑道:“这有何难?再建一座藏书阁便是了……算了,直接建做书院吧!”
虽然当下类似书院性质的教育场所多称呼为“精舍”或“精庐”,但当魏哲简单解释了两句之后,国渊还是很快便明白了他的意思。
于是国渊的脸上顿时认真起来:“君侯,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
——
实在抱歉,昨晚太累了,可能因为连续熬了几个大夜吧,本来只是卡文躺在床上整理思路,结果没想到就这么睡着了……整整睡了十二个小时,下午才醒了过来。
说实话,醒来之后有种脑袋被掏空了的感觉,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好一会才调整过来。
唉,生活不易,写书不易,真不知道这世界上的事情为什么都那么难!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