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迟迟等不到庄槿生与梁婆婆的窦正则疾步而来,赶到院中,正巧闻及哭声:“怎么回事?怎么还哭上了?”
庄槿生拉着窦正则的衣袍,一脸委屈巴巴。
“阿兄,你来评评理,梁婆婆同我说,母亲不允我身边的丫头跟我一起回去。
这丫头本就是跟我一同长大的,又是个孤儿,离了我她去哪里?窦家家大业大难道连个小丫头的容身之处都没有吗?”
梁婆婆急忙解释:“二姑娘,夫人是窦家的当家主母,这么做自是有夫人的顾虑。
窦府下人可都是官衙登记过的清白出生,这个丫头出身不明,动机自然就不纯!”
完槿生闻言,又假意哭起来,拉着窦正则的袖子:“阿兄,你可要为我主持公道啊,云釉可是清白出身。”
顺带着,她递给祝玉岫一个眼色,祝玉岫立马会意地从袖中掏出先前的籍册。
她道:“请大郎君查验,我本家是云州的,当初也是在那场内乱中死了爹娘,被姑娘所救才得以活下来,因此,便留在姑娘身边侍候了。”
窦正则见完槿生梨花带雨,又迫于形势,不得不将那册子看了一番,竟也没真的瞧出异常之处,于是他将册子还给了祝玉岫:“上车吧。”
随后,便衣袖一甩,示意梁婆婆跟上。
梁婆婆虽是极不情愿的,但主家发了话,她这个做奴才的只能听命,于是她只能干瞪完祝二人一眼,跟着窦正则走了。
完祝相视一笑,一前一后地跟上两人的脚步。
可前头的梁婆婆心里依旧打鼓,总隐隐不安的,于是她凑到窦正则身侧。
“大郎君,夫人交代过的,只能她独个人回去,其他人都一律赶走,您这样仁慈让老奴如何跟夫人交代?”
说着,她又回头瞧了一眼完祝两人,确认没跟得太紧,又继续方才的话:“郎君忙于公差,哪里看得出这小丫头的厉害之处。
瞧着是可怜巴巴的,可老奴觉得就是戴了个兔子面具,实则是个会耍滑头的。大郎君与她相处可是要当心,别着了这两只狐狸的道。”
窦正则道:“婆婆放心吧,情谊轻重我只会拿捏,只是这门外还等着一帮子人,若是你我同她二人僵持不下,仆人们进来寻人若是瞧见了也见不得好处。
这官衙驿馆中也有不少来来往往的内侍,总归是怕隔墙有耳,不能与她发作,待回了窦家,是非对错该当如何还不是我们说了算。”
“大郎君说的是,是老奴愚拙了。”梁婆婆听了这一番话,想着能给夫人一个交代,心里畅快不少,于是便低下头,恭维了窦正则几句话。
祝玉岫瞧着前头主仆二人亲厚的模样,想着估计是在嚼姑娘舌根,于是同完槿生低声说话。
“姑娘,这窦家真是不近人情,您方才都表现得那般可怜,窦正则他才勉强应下,说到底我也不过是个丫鬟,能掀起什么风浪来,他们何至于此,我看就是不想让姑娘你好过。”
完槿生坦然道:“我于窦家而言,本就是出身不正的孩子,何来好眼色看?”
她并不觉得窦正则有错或是窦家有错,毕竟是有脸面的官户名门,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的,对她或是对祝玉岫有提防都是应该的。
况且她的身份才刚被拿回来,窦正则虽说可能已经向朱由清等人求证,但很明显,他对她的信任度依旧不高。
所以,这一切都是最正常的反应。
而她,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不得已与他作对,所以是非对错怎么说得清。
四个人各怀所思,走到了府门前。
完槿生抬眸,只见两辆四角缀着花鸟绸布灯笼的红木镂花金漆马车停在府门前,三个女子坐在后面的马车,窦正则坐在前面的马车。
行至汴州地界,两旬脚程一路畅通,然而,太过顺利必出意外。
这日,天色阴沉,鹅毛大雪模糊了他们的视线,融过的雪又结了冰,路面湿滑,寸步难行。
他们没了法子,只能就近找了个村庄打算稍作休整,等天气好些了再准备启程。
谁知,在村里敲了一家又一家的门,皆是闭门不开。
终于有一户点着蜡烛的人家开了门。
老人背身佝偻,拄着一只旧木拐杖,他眯着眼打量了几个人一番,道:“你们借宿的?”
“是,老人家,您看这风大雪大的,我们先借宿一晚,等雪停了再走。”梁婆婆给了他一个钱袋子,“您看行吗?”
老人掂了掂袋子,随后把大门全部打开,放了他们进来。
院落不大,但干净整齐,柴火堆放成方块放在木棚下,屋子右侧盖了一个马棚,一匹北燎马在吃着干草。
梁婆婆叫马夫将马牵进棚子去,准备回屋,又见窦正则站在院中发愣,于是道:“大郎君在看什么?”
“没什么。”说完,便跟着老人进了屋。
完槿生也瞧见了那匹马,心下隐隐不安,于是进到屋里坐定后,开口问道:“家中可有人在官府当差?”
“我那小儿在县尉手下混了个差役,呐,这是他们衙门的马。”
老人抬手指了指马厩,话说得虽然谦虚,但能感觉得出语气里对自家孩子的欣赏和骄傲。
“爹,我回来了。”
一个声音从屋外传来,完槿生侧目,只见一个粗布衣衫、皮糙肉厚的年轻壮汉走进来。
眼见此人,完槿生心中顿感不妙,此人乃是郑柯当年做山大王时的义拜兄弟,葛文。
如果她没记错,上一世,葛文不知道从哪得到了郑柯下狱的消息,又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山匪又操起旧业,在当地作威作福,还放言要杀进京城救郑柯,最后连累的所有人一起奔赴黄泉。
“怎么今日回来得这么晚?”老人嗔怪道。
“路不好走。”葛文将屋里的几人从头到脚瞧了一遍,迟疑地开口问自己老爹,“这几位是···”
“过路借宿的。”老人招呼着葛文坐下。
“哦。”葛文随口应道,脱下外袍挂在衣架上。
“在下与舍妹四处行商。”窦正则起身抱拳,并未说明自己的身份,“不巧遇上大雪,只能在贵舍小住,还望郎君担待。”
随后,三个女子也跟着行礼。
“无妨。”葛文只摆摆手,说了两句客气话,“出门在外总要互相帮衬,多住几日也无妨。”
几人又说了会儿话,便准备休息,一排房三间卧房,三个女子一间,窦正则和葛文一间,老爹自己一间,其余人等在外间打地铺,因为他们每人都带了自己的御寒物品,被子也够用。
临睡前,老人似是想起什么,提醒他们:“记得锁好门,夜里恐怕那群山匪会下山。”
窦正则疑惑道:“山匪?汴州的山匪不都招安了吗?”
“一个多月前有一帮外地来的,说话啥的听不懂,也不会说官话,衙门剿了好几次都扑了空,前几日刚往上报了驰援令。”老人叹气道,“世道不太平啊。”
见老爹如此,葛文赶忙笑劝道:“好了,爹,回去睡觉吧。”
完槿生趁他送老爹回屋的空隙,又为窦正则续茶:“一会儿别睡那么死。”
“你也察觉到了?”窦正则扶着茶碗的手一顿,抬眸看着她,似有些诧异。
此时,见葛文走过来,她只点点头没再说话。
夜里,梁婆婆和祝玉岫沉沉睡去,而完槿生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她心里有事,想着该怎么阻止葛文,却听窗外传来踩在雪地里的咯吱声,随后窗纸被一只香挑破。
她不敢轻举妄动,拿起帕子塞进鼻子里。
窗外那人将香吹完后,又来到她的房门前开始大力破门,随后刀剑相撞的声音响起,骨裂声传来,紧接着是葛文被堵回喉咙的惨叫。
“解决了,出来吧。”在这种时候,窦正则的声音就显得悦耳许多。
庄槿生拉着窦正则的衣袍,一脸委屈巴巴。
“阿兄,你来评评理,梁婆婆同我说,母亲不允我身边的丫头跟我一起回去。
这丫头本就是跟我一同长大的,又是个孤儿,离了我她去哪里?窦家家大业大难道连个小丫头的容身之处都没有吗?”
梁婆婆急忙解释:“二姑娘,夫人是窦家的当家主母,这么做自是有夫人的顾虑。
窦府下人可都是官衙登记过的清白出生,这个丫头出身不明,动机自然就不纯!”
完槿生闻言,又假意哭起来,拉着窦正则的袖子:“阿兄,你可要为我主持公道啊,云釉可是清白出身。”
顺带着,她递给祝玉岫一个眼色,祝玉岫立马会意地从袖中掏出先前的籍册。
她道:“请大郎君查验,我本家是云州的,当初也是在那场内乱中死了爹娘,被姑娘所救才得以活下来,因此,便留在姑娘身边侍候了。”
窦正则见完槿生梨花带雨,又迫于形势,不得不将那册子看了一番,竟也没真的瞧出异常之处,于是他将册子还给了祝玉岫:“上车吧。”
随后,便衣袖一甩,示意梁婆婆跟上。
梁婆婆虽是极不情愿的,但主家发了话,她这个做奴才的只能听命,于是她只能干瞪完祝二人一眼,跟着窦正则走了。
完祝相视一笑,一前一后地跟上两人的脚步。
可前头的梁婆婆心里依旧打鼓,总隐隐不安的,于是她凑到窦正则身侧。
“大郎君,夫人交代过的,只能她独个人回去,其他人都一律赶走,您这样仁慈让老奴如何跟夫人交代?”
说着,她又回头瞧了一眼完祝两人,确认没跟得太紧,又继续方才的话:“郎君忙于公差,哪里看得出这小丫头的厉害之处。
瞧着是可怜巴巴的,可老奴觉得就是戴了个兔子面具,实则是个会耍滑头的。大郎君与她相处可是要当心,别着了这两只狐狸的道。”
窦正则道:“婆婆放心吧,情谊轻重我只会拿捏,只是这门外还等着一帮子人,若是你我同她二人僵持不下,仆人们进来寻人若是瞧见了也见不得好处。
这官衙驿馆中也有不少来来往往的内侍,总归是怕隔墙有耳,不能与她发作,待回了窦家,是非对错该当如何还不是我们说了算。”
“大郎君说的是,是老奴愚拙了。”梁婆婆听了这一番话,想着能给夫人一个交代,心里畅快不少,于是便低下头,恭维了窦正则几句话。
祝玉岫瞧着前头主仆二人亲厚的模样,想着估计是在嚼姑娘舌根,于是同完槿生低声说话。
“姑娘,这窦家真是不近人情,您方才都表现得那般可怜,窦正则他才勉强应下,说到底我也不过是个丫鬟,能掀起什么风浪来,他们何至于此,我看就是不想让姑娘你好过。”
完槿生坦然道:“我于窦家而言,本就是出身不正的孩子,何来好眼色看?”
她并不觉得窦正则有错或是窦家有错,毕竟是有脸面的官户名门,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的,对她或是对祝玉岫有提防都是应该的。
况且她的身份才刚被拿回来,窦正则虽说可能已经向朱由清等人求证,但很明显,他对她的信任度依旧不高。
所以,这一切都是最正常的反应。
而她,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不得已与他作对,所以是非对错怎么说得清。
四个人各怀所思,走到了府门前。
完槿生抬眸,只见两辆四角缀着花鸟绸布灯笼的红木镂花金漆马车停在府门前,三个女子坐在后面的马车,窦正则坐在前面的马车。
行至汴州地界,两旬脚程一路畅通,然而,太过顺利必出意外。
这日,天色阴沉,鹅毛大雪模糊了他们的视线,融过的雪又结了冰,路面湿滑,寸步难行。
他们没了法子,只能就近找了个村庄打算稍作休整,等天气好些了再准备启程。
谁知,在村里敲了一家又一家的门,皆是闭门不开。
终于有一户点着蜡烛的人家开了门。
老人背身佝偻,拄着一只旧木拐杖,他眯着眼打量了几个人一番,道:“你们借宿的?”
“是,老人家,您看这风大雪大的,我们先借宿一晚,等雪停了再走。”梁婆婆给了他一个钱袋子,“您看行吗?”
老人掂了掂袋子,随后把大门全部打开,放了他们进来。
院落不大,但干净整齐,柴火堆放成方块放在木棚下,屋子右侧盖了一个马棚,一匹北燎马在吃着干草。
梁婆婆叫马夫将马牵进棚子去,准备回屋,又见窦正则站在院中发愣,于是道:“大郎君在看什么?”
“没什么。”说完,便跟着老人进了屋。
完槿生也瞧见了那匹马,心下隐隐不安,于是进到屋里坐定后,开口问道:“家中可有人在官府当差?”
“我那小儿在县尉手下混了个差役,呐,这是他们衙门的马。”
老人抬手指了指马厩,话说得虽然谦虚,但能感觉得出语气里对自家孩子的欣赏和骄傲。
“爹,我回来了。”
一个声音从屋外传来,完槿生侧目,只见一个粗布衣衫、皮糙肉厚的年轻壮汉走进来。
眼见此人,完槿生心中顿感不妙,此人乃是郑柯当年做山大王时的义拜兄弟,葛文。
如果她没记错,上一世,葛文不知道从哪得到了郑柯下狱的消息,又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山匪又操起旧业,在当地作威作福,还放言要杀进京城救郑柯,最后连累的所有人一起奔赴黄泉。
“怎么今日回来得这么晚?”老人嗔怪道。
“路不好走。”葛文将屋里的几人从头到脚瞧了一遍,迟疑地开口问自己老爹,“这几位是···”
“过路借宿的。”老人招呼着葛文坐下。
“哦。”葛文随口应道,脱下外袍挂在衣架上。
“在下与舍妹四处行商。”窦正则起身抱拳,并未说明自己的身份,“不巧遇上大雪,只能在贵舍小住,还望郎君担待。”
随后,三个女子也跟着行礼。
“无妨。”葛文只摆摆手,说了两句客气话,“出门在外总要互相帮衬,多住几日也无妨。”
几人又说了会儿话,便准备休息,一排房三间卧房,三个女子一间,窦正则和葛文一间,老爹自己一间,其余人等在外间打地铺,因为他们每人都带了自己的御寒物品,被子也够用。
临睡前,老人似是想起什么,提醒他们:“记得锁好门,夜里恐怕那群山匪会下山。”
窦正则疑惑道:“山匪?汴州的山匪不都招安了吗?”
“一个多月前有一帮外地来的,说话啥的听不懂,也不会说官话,衙门剿了好几次都扑了空,前几日刚往上报了驰援令。”老人叹气道,“世道不太平啊。”
见老爹如此,葛文赶忙笑劝道:“好了,爹,回去睡觉吧。”
完槿生趁他送老爹回屋的空隙,又为窦正则续茶:“一会儿别睡那么死。”
“你也察觉到了?”窦正则扶着茶碗的手一顿,抬眸看着她,似有些诧异。
此时,见葛文走过来,她只点点头没再说话。
夜里,梁婆婆和祝玉岫沉沉睡去,而完槿生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她心里有事,想着该怎么阻止葛文,却听窗外传来踩在雪地里的咯吱声,随后窗纸被一只香挑破。
她不敢轻举妄动,拿起帕子塞进鼻子里。
窗外那人将香吹完后,又来到她的房门前开始大力破门,随后刀剑相撞的声音响起,骨裂声传来,紧接着是葛文被堵回喉咙的惨叫。
“解决了,出来吧。”在这种时候,窦正则的声音就显得悦耳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