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议政堂。
堂外寒风刺骨,堂内温暖如春。
三相和七部尚书,齐聚一堂,审阅百官奏章。
按照大乾惯例,百官奏章,会经过三相之手。
三相拟票,给出建议后,再呈交给天子批红。
若是拟票中的建议,天子不满意,可以发回三相,重新拟票。
今日的议政堂,气氛肃穆,在场众人,神情凝重。
只因商议之事,乃是赈灾。
今夏西北大旱,颗粒无收。
入冬之后,数以百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成为难民。
数量如此之多的难民,远超地方县衙能处置的能力。
在地方县衙推波助澜之下,全都汇聚在玉京城附近。
“诸位,昨夜城外,冻死难民三百五十二人。”
“冻死这么多人,陈思齐在做什么?他这个玉京府尹,怎么当的?”
“他若是当不好这玉京府尹,那就换个人上来。”
右相两道粗眉,紧皱起来。国字脸上,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言语之犀利,大有一副要换掉玉京府尹的架势。
“景行,少安毋躁。”
“玉京城外聚集的难民,超过百万人,光凭玉京府尹的力量,自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思齐他有些许疏漏,也不能多加指责。”
“我看,就罚俸三月。”
左相撸了撸胡须,为陈府尹开脱说道。
左相和右相,为了玉京府尹,争执不下。
武相沈长风冷冷地看着两人争执,笑而不语。
对于左相和右相两人的争吵,他早就见怪不怪了。
按照规矩,百官奏章,要经过三相之手,给出建议。
但实际上,武相沈长风,只过问军机之事。
其他事务,一概当泥菩萨,充耳不闻。
玉京府尹,看似只是赈灾不力,导致难民冻死。
实则牵扯夺嫡之争,凶之又凶。
陈思齐,最近傍上了太子的大腿。
左相,乃是太子最大的支持者。
态度上,难免会偏向陈思齐。
右相暗中支持二皇子,自然要揪着陈思齐的小辫子不放。
吏部、刑部、兵部和农部,四部尚书,纷纷为陈思齐说话。
反观右相那边,只有户部尚书,坚决站在右相那一边。
礼部和工部两位尚书,则是态度暧昧,没有露出明显的倾向。
“沈相,此事你看如何?”
右相语气一顿,朝着沈长风这边看来。
“我一个大老粗,除了打仗,其他的一概不知。”
“右相你问错人了。”
沈长风打了一个哈哈,说了好像没说。
如说!
这般表态,符合沈长风的作风。
右相目露失望,心中叹息一声。
左相则是稳坐钓鱼台,笑而不语,似乎早就预料到这一幕。
眼见办不到陈思齐,右相也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
“玉京城外,难民越聚越多,总是要拿出个章程出来。”
“玉京城外的灾民,至少需要一百万石粮食赈灾。”
“算是整个西北,没有一千万石粮食,根本摆不平这次旱灾。”
右相话音落下,在场众人,纷纷沉默。
一千万石粮食,这已经是非常保守的估计。
如果每一粒粮食,都能用到灾民身上,自然够用。
但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下面的人,怎么可能不上下其手?
即便是尚书当钦差,也只是“损耗”小一些。
“子骞,国库中还有多少粮食?”
左相问道,扭头看向户部尚书。
库房粮食,归属户部尚书管辖。
朝廷还有多少粮食能够调用,户部尚书最清楚了。
户部尚书严子骞满脸苦涩,一副无能为力的样子。
“除去玉京府过冬的粮食,国库中能调用的粮食,也就只有五十万石。”
“只有这点粮食?”
“五十万石,这够干什么?”
户部尚书的话,给众人泼了一盆冷水。
议论声,在议政堂中响起。
五十万石粮食,连玉京城外的难民,都救济不了。
更不用说是整个西北,数以百万计的难民了。
“子骞,怎么回事?为何朝廷粮食,只有这么一点?”
不等左相问责,右相抢先一步,开口问道,给自己“小弟”一个解释的机会。
“启禀右相,今年西北大旱,朝廷免了西北的赋税,一分钱都没有收上来。”
“还有前年,东海水族入侵,山东地区,生灵涂炭。”
“陛下给了胶东、琅琊和临淄三郡减免赋税三年,要到明年才开始收取赋税。”
“这三郡,乃是赋税重地,没了三郡赋税,朝廷本就拮据。”
户部尚书大倒苦水,不是他不擅理财,而是真收得少,用得多。
能勉力收支平衡,这已经是夙兴夜寐的结果了。
“诸位,赈灾所需的粮食,到底怎么办?诸位总要拿出个办法。”
“反正户部最多支援五十石粮食,再多没有了。”
“你们就是把户部卖了,也凑不出赈灾的粮食。”
左相听完户部尚书的禀报后,沉吟一二。
“加税吧。”
“左相,下官反对。”
“朝廷赋税,已经够重了,再加税,怕是要官逼民反。”
之前一直没什么声响的礼部尚书,直接跳了出来,义正辞严地说着。
他一脸正气的模样,仿佛在说。
再加税,大乾就要完了。
看到礼部尚书跳出来反对,武相心中只觉得好笑。
礼部尚书是江南人士。
朝廷要加税,江南这个赋税重地,自然首当其冲。
苦一苦江南老百姓,救救西北的可怜人。
这种手段,左相秦墨白当政时期,干了好几回。
“守正,若是不加税,你说怎么办?”
左相绷着神情,眼神中似乎有不满,质问着礼部尚书。
“这……”
礼部尚书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
见礼部尚书一时拿不出主意,右相给户部尚书一个眼色,户部尚书顿时心领神会。
“不妨再向神农谷借贷一千万石粮食。”
神农谷,十大道庭之一。
以种植草木和炼丹术闻名天下。
若论哪里粮食最多?
不是大乾朝廷,绝对是神农谷。
朝廷向神农谷借贷粮食,也不是没有先河。
到现在,还欠着神农谷七百万石粮食。
“不可!”
“堂堂朝廷,向神农谷借贷,成何体统?”
“若是传出去,会让天下人耻笑的。”
左相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态度之坚决,根本不给户部尚书辩解的机会。
武相全程看戏,微微摇头。
拒绝借贷,左相说得义正词严。
时机上,还是逃不出夺嫡之争。
二皇子的母妃,乃是神农谷的圣女。
向神农谷借贷,意味着神农谷对朝廷有更大的影响力。
这是以左相为首的太子党,坚决不能接受的。
到目前为止,除了太子之外,二皇子是唯一一个被册封为亲王的皇子。
可以说,二皇子就是太子最大的对手。
在朝堂上,以右相为首的二皇子党,也屡屡和太子掰手腕。
议政堂中,争吵不断。
就加税和借贷两个法子,吵成一团,谁都无法说服谁。
“陛下驾到!”
苏公公尖细的声音响起。
刚刚还争吵不休的议政堂,顿时寂静下来,落针可闻。
“臣,拜见陛下。”
“诸位爱卿,平身吧。”
元初帝坐在主座,目光扫过在场众人。
“赈灾,可有条陈了?”
“臣等无能,请陛下责罚。”
“责罚?”元初帝的语调,突然提高了八度,目光变得森冷起来。
“朕要的是责罚吗?”
“朕要的是分忧!”
“衮衮诸公,就没有一个能为朕分忧的吗?”
砰的一声!
元初帝重重一踹,将桌子踢翻在地。
议政堂内,满朝文武,噤若寒蝉。
加税,借贷。
这两个法子,元初帝早就知晓。
只是诸位相公,皆有私心,才争执不下。
除了这两个法子之外,其实还有第三个法子。
向世家豪族摊派,一千万石粮食,看似很多。
但世家豪族手中的粮食,远多于一千万石。
只是,这个提议,无人敢说。
因为,他们家中,真有粮食。
况且,灾年惜售,本就是常事。
文渊阁外。
小太监压低了声音,向苏公公汇报着什么。
苏公公听完之后,双目中爆发出两道精芒。
“真有亩产七百斤?”
“干爹,儿子亲眼看见,哪敢骗你。”
“九皇子还说,田庄中还有十亩地没有收割,等着陛下前去观礼呢。”
“知道了,你回去,让九皇子准备接驾。”
打发了小太监后,苏公公摸了摸陶罐中的稻子,喃喃低语。
“亩产七百斤,不可思议啊!”
苏公公太清楚,亩产七百斤的水稻,对于大乾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吃不完的粮食。
意味着,能供养更多的军队。
意味着,陛下终于能施展心中宏图了。
说罢,苏公公手捧陶罐,走进文渊阁。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苏公公欣喜的语调,与议政堂中肃穆的氛围,格格不入。
“喜从何来啊?”
元初帝看了一眼苏公公,好奇自己的大伴,葫芦里在卖什么药。
“陛下,九皇子献上祥瑞。”
“奴才这才迫不及待地向陛下你道喜啊。”
“祥瑞?”
元初帝愣了一下,看到苏公公手中捧着的稻子,心中困惑,越发浓郁。
“启禀陛下,九皇子听闻陛下你为西北灾情,夙兴夜寐,特地送来祥瑞,以解陛下之忧。”
“恒儿送来的?”
“这稻子,有何奇特之处?能称得上祥瑞?”
元初帝沉下声音问道,摸了摸水稻粗糙的外壳,心中隐隐有所猜测。
恒儿去选种司有段时间。
这时候送来稻子。
难道,是发现某种高产水稻了?
“陛下,据九皇子所言,此稻,亩产七百斤。”
“此言当真?”
元初帝有些失态,幽深的眸子中,泛起了惊涛骇浪。
“就算给九皇子一百个胆子,也不敢欺骗陛下啊。”
“这倒也是,恒儿他,素来本分。”
亩产七百斤的水稻。
最关键的是,还是在元初帝为赈灾感到苦恼的时候,呈上来的。
当得起“祥瑞”二字。
议政堂内,衮衮诸公听到九皇子送来的水稻,能亩产七百斤。
纷纷露出不可思议,难以置信的表情。
亩产七百斤,可能吗?
这相当于亩产翻倍了!
这话,说出去,就算是三岁小孩都不相信。
只是,如此明显的谎言,九皇子为什么会说出来?
难道不怕陛下震怒责罚吗?
众人心中犯起了嘀咕。
左相上前一步,拱手说道。
“陛下,此事需要调查清楚,不可擅下定论。”
“陛下,亩产翻倍,太过耸人听闻,不可不察。”
“陛下,请召见九皇子,当面对质,以免闹了乌龙,丢了朝廷颜面。”
听到衮衮诸公的谏言,元初帝幡然醒悟,意识到亩产翻倍的荒谬。
后背上,差点惊出一身冷汗。
只是,对于方恒的性子,他还是很有把握。
他不相信,方恒敢欺君。
这时候,苏公公说了一声。
“陛下,据九皇子所言,选种司的田庄中,还有十亩水稻,尚未收割,等着陛下你去观礼。”
在场众人,听到此话,全都愣了一下。
甚至脸上不可置信的表情,越发的浓郁。
不少人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念头。
九皇子,玩得真大。
这要是搞砸了,怕不是罚俸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除非……
难道……
真的亩产翻倍?
“好!”
“摆驾选种司。”
“诸位爱卿,随朕前往选种司。”
“看看这祥瑞,到底是不是亩产七百斤。”
“摆驾选种司!”
随着苏公公的声音响起,元初帝离开文渊阁。
衮衮诸公,以及其他打下手的官吏,也纷纷前往选种司,打算亲眼看一看祥瑞,到底是不是真的。
……
选种司,田庄。
“儿臣拜见父皇。”
“见过诸位相公。”
“恒儿,平身吧。”
“这就是亩产七百斤的水稻田?”
元初帝看向水稻田,稻子金黄。
微风吹拂,好似一片金灿灿的海洋。
光是看这稻田中水稻的品相,元初帝对于亩产七百斤,已经信了七分。
这丰收的景象,骗不了人。
哪怕没有亩产七百斤,也绝对远超目前的水稻亩产。
“收割!”
方恒对着田晟等人挥了挥手。
田晟等人,只觉得热血在沸腾。
当着陛下和衮衮诸公的面,收割水稻。
这可是八辈子求来的福气啊。
凭借此功,自己就能飞黄腾达了。
说不定,还能简在帝心。
选种司上下官吏,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的笑容,比真正的老农,还要喜悦。
很快,十亩水稻田,当着元初帝以及衮衮诸公的面,收割完毕。
这么多武道、道家高手看着。
谁都无法作弊。
“启禀陛下,共计收获水稻七千一百斤。”
“平均亩产,七百一十斤。”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天降祥瑞!”
方恒率先跪下,恭贺元初帝,口称祥瑞。
其他官员和太监,也纷纷效仿。
“万岁”的声音,如同山呼海啸一般。
堂外寒风刺骨,堂内温暖如春。
三相和七部尚书,齐聚一堂,审阅百官奏章。
按照大乾惯例,百官奏章,会经过三相之手。
三相拟票,给出建议后,再呈交给天子批红。
若是拟票中的建议,天子不满意,可以发回三相,重新拟票。
今日的议政堂,气氛肃穆,在场众人,神情凝重。
只因商议之事,乃是赈灾。
今夏西北大旱,颗粒无收。
入冬之后,数以百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成为难民。
数量如此之多的难民,远超地方县衙能处置的能力。
在地方县衙推波助澜之下,全都汇聚在玉京城附近。
“诸位,昨夜城外,冻死难民三百五十二人。”
“冻死这么多人,陈思齐在做什么?他这个玉京府尹,怎么当的?”
“他若是当不好这玉京府尹,那就换个人上来。”
右相两道粗眉,紧皱起来。国字脸上,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言语之犀利,大有一副要换掉玉京府尹的架势。
“景行,少安毋躁。”
“玉京城外聚集的难民,超过百万人,光凭玉京府尹的力量,自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思齐他有些许疏漏,也不能多加指责。”
“我看,就罚俸三月。”
左相撸了撸胡须,为陈府尹开脱说道。
左相和右相,为了玉京府尹,争执不下。
武相沈长风冷冷地看着两人争执,笑而不语。
对于左相和右相两人的争吵,他早就见怪不怪了。
按照规矩,百官奏章,要经过三相之手,给出建议。
但实际上,武相沈长风,只过问军机之事。
其他事务,一概当泥菩萨,充耳不闻。
玉京府尹,看似只是赈灾不力,导致难民冻死。
实则牵扯夺嫡之争,凶之又凶。
陈思齐,最近傍上了太子的大腿。
左相,乃是太子最大的支持者。
态度上,难免会偏向陈思齐。
右相暗中支持二皇子,自然要揪着陈思齐的小辫子不放。
吏部、刑部、兵部和农部,四部尚书,纷纷为陈思齐说话。
反观右相那边,只有户部尚书,坚决站在右相那一边。
礼部和工部两位尚书,则是态度暧昧,没有露出明显的倾向。
“沈相,此事你看如何?”
右相语气一顿,朝着沈长风这边看来。
“我一个大老粗,除了打仗,其他的一概不知。”
“右相你问错人了。”
沈长风打了一个哈哈,说了好像没说。
如说!
这般表态,符合沈长风的作风。
右相目露失望,心中叹息一声。
左相则是稳坐钓鱼台,笑而不语,似乎早就预料到这一幕。
眼见办不到陈思齐,右相也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
“玉京城外,难民越聚越多,总是要拿出个章程出来。”
“玉京城外的灾民,至少需要一百万石粮食赈灾。”
“算是整个西北,没有一千万石粮食,根本摆不平这次旱灾。”
右相话音落下,在场众人,纷纷沉默。
一千万石粮食,这已经是非常保守的估计。
如果每一粒粮食,都能用到灾民身上,自然够用。
但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下面的人,怎么可能不上下其手?
即便是尚书当钦差,也只是“损耗”小一些。
“子骞,国库中还有多少粮食?”
左相问道,扭头看向户部尚书。
库房粮食,归属户部尚书管辖。
朝廷还有多少粮食能够调用,户部尚书最清楚了。
户部尚书严子骞满脸苦涩,一副无能为力的样子。
“除去玉京府过冬的粮食,国库中能调用的粮食,也就只有五十万石。”
“只有这点粮食?”
“五十万石,这够干什么?”
户部尚书的话,给众人泼了一盆冷水。
议论声,在议政堂中响起。
五十万石粮食,连玉京城外的难民,都救济不了。
更不用说是整个西北,数以百万计的难民了。
“子骞,怎么回事?为何朝廷粮食,只有这么一点?”
不等左相问责,右相抢先一步,开口问道,给自己“小弟”一个解释的机会。
“启禀右相,今年西北大旱,朝廷免了西北的赋税,一分钱都没有收上来。”
“还有前年,东海水族入侵,山东地区,生灵涂炭。”
“陛下给了胶东、琅琊和临淄三郡减免赋税三年,要到明年才开始收取赋税。”
“这三郡,乃是赋税重地,没了三郡赋税,朝廷本就拮据。”
户部尚书大倒苦水,不是他不擅理财,而是真收得少,用得多。
能勉力收支平衡,这已经是夙兴夜寐的结果了。
“诸位,赈灾所需的粮食,到底怎么办?诸位总要拿出个办法。”
“反正户部最多支援五十石粮食,再多没有了。”
“你们就是把户部卖了,也凑不出赈灾的粮食。”
左相听完户部尚书的禀报后,沉吟一二。
“加税吧。”
“左相,下官反对。”
“朝廷赋税,已经够重了,再加税,怕是要官逼民反。”
之前一直没什么声响的礼部尚书,直接跳了出来,义正辞严地说着。
他一脸正气的模样,仿佛在说。
再加税,大乾就要完了。
看到礼部尚书跳出来反对,武相心中只觉得好笑。
礼部尚书是江南人士。
朝廷要加税,江南这个赋税重地,自然首当其冲。
苦一苦江南老百姓,救救西北的可怜人。
这种手段,左相秦墨白当政时期,干了好几回。
“守正,若是不加税,你说怎么办?”
左相绷着神情,眼神中似乎有不满,质问着礼部尚书。
“这……”
礼部尚书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
见礼部尚书一时拿不出主意,右相给户部尚书一个眼色,户部尚书顿时心领神会。
“不妨再向神农谷借贷一千万石粮食。”
神农谷,十大道庭之一。
以种植草木和炼丹术闻名天下。
若论哪里粮食最多?
不是大乾朝廷,绝对是神农谷。
朝廷向神农谷借贷粮食,也不是没有先河。
到现在,还欠着神农谷七百万石粮食。
“不可!”
“堂堂朝廷,向神农谷借贷,成何体统?”
“若是传出去,会让天下人耻笑的。”
左相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态度之坚决,根本不给户部尚书辩解的机会。
武相全程看戏,微微摇头。
拒绝借贷,左相说得义正词严。
时机上,还是逃不出夺嫡之争。
二皇子的母妃,乃是神农谷的圣女。
向神农谷借贷,意味着神农谷对朝廷有更大的影响力。
这是以左相为首的太子党,坚决不能接受的。
到目前为止,除了太子之外,二皇子是唯一一个被册封为亲王的皇子。
可以说,二皇子就是太子最大的对手。
在朝堂上,以右相为首的二皇子党,也屡屡和太子掰手腕。
议政堂中,争吵不断。
就加税和借贷两个法子,吵成一团,谁都无法说服谁。
“陛下驾到!”
苏公公尖细的声音响起。
刚刚还争吵不休的议政堂,顿时寂静下来,落针可闻。
“臣,拜见陛下。”
“诸位爱卿,平身吧。”
元初帝坐在主座,目光扫过在场众人。
“赈灾,可有条陈了?”
“臣等无能,请陛下责罚。”
“责罚?”元初帝的语调,突然提高了八度,目光变得森冷起来。
“朕要的是责罚吗?”
“朕要的是分忧!”
“衮衮诸公,就没有一个能为朕分忧的吗?”
砰的一声!
元初帝重重一踹,将桌子踢翻在地。
议政堂内,满朝文武,噤若寒蝉。
加税,借贷。
这两个法子,元初帝早就知晓。
只是诸位相公,皆有私心,才争执不下。
除了这两个法子之外,其实还有第三个法子。
向世家豪族摊派,一千万石粮食,看似很多。
但世家豪族手中的粮食,远多于一千万石。
只是,这个提议,无人敢说。
因为,他们家中,真有粮食。
况且,灾年惜售,本就是常事。
文渊阁外。
小太监压低了声音,向苏公公汇报着什么。
苏公公听完之后,双目中爆发出两道精芒。
“真有亩产七百斤?”
“干爹,儿子亲眼看见,哪敢骗你。”
“九皇子还说,田庄中还有十亩地没有收割,等着陛下前去观礼呢。”
“知道了,你回去,让九皇子准备接驾。”
打发了小太监后,苏公公摸了摸陶罐中的稻子,喃喃低语。
“亩产七百斤,不可思议啊!”
苏公公太清楚,亩产七百斤的水稻,对于大乾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吃不完的粮食。
意味着,能供养更多的军队。
意味着,陛下终于能施展心中宏图了。
说罢,苏公公手捧陶罐,走进文渊阁。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苏公公欣喜的语调,与议政堂中肃穆的氛围,格格不入。
“喜从何来啊?”
元初帝看了一眼苏公公,好奇自己的大伴,葫芦里在卖什么药。
“陛下,九皇子献上祥瑞。”
“奴才这才迫不及待地向陛下你道喜啊。”
“祥瑞?”
元初帝愣了一下,看到苏公公手中捧着的稻子,心中困惑,越发浓郁。
“启禀陛下,九皇子听闻陛下你为西北灾情,夙兴夜寐,特地送来祥瑞,以解陛下之忧。”
“恒儿送来的?”
“这稻子,有何奇特之处?能称得上祥瑞?”
元初帝沉下声音问道,摸了摸水稻粗糙的外壳,心中隐隐有所猜测。
恒儿去选种司有段时间。
这时候送来稻子。
难道,是发现某种高产水稻了?
“陛下,据九皇子所言,此稻,亩产七百斤。”
“此言当真?”
元初帝有些失态,幽深的眸子中,泛起了惊涛骇浪。
“就算给九皇子一百个胆子,也不敢欺骗陛下啊。”
“这倒也是,恒儿他,素来本分。”
亩产七百斤的水稻。
最关键的是,还是在元初帝为赈灾感到苦恼的时候,呈上来的。
当得起“祥瑞”二字。
议政堂内,衮衮诸公听到九皇子送来的水稻,能亩产七百斤。
纷纷露出不可思议,难以置信的表情。
亩产七百斤,可能吗?
这相当于亩产翻倍了!
这话,说出去,就算是三岁小孩都不相信。
只是,如此明显的谎言,九皇子为什么会说出来?
难道不怕陛下震怒责罚吗?
众人心中犯起了嘀咕。
左相上前一步,拱手说道。
“陛下,此事需要调查清楚,不可擅下定论。”
“陛下,亩产翻倍,太过耸人听闻,不可不察。”
“陛下,请召见九皇子,当面对质,以免闹了乌龙,丢了朝廷颜面。”
听到衮衮诸公的谏言,元初帝幡然醒悟,意识到亩产翻倍的荒谬。
后背上,差点惊出一身冷汗。
只是,对于方恒的性子,他还是很有把握。
他不相信,方恒敢欺君。
这时候,苏公公说了一声。
“陛下,据九皇子所言,选种司的田庄中,还有十亩水稻,尚未收割,等着陛下你去观礼。”
在场众人,听到此话,全都愣了一下。
甚至脸上不可置信的表情,越发的浓郁。
不少人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念头。
九皇子,玩得真大。
这要是搞砸了,怕不是罚俸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除非……
难道……
真的亩产翻倍?
“好!”
“摆驾选种司。”
“诸位爱卿,随朕前往选种司。”
“看看这祥瑞,到底是不是亩产七百斤。”
“摆驾选种司!”
随着苏公公的声音响起,元初帝离开文渊阁。
衮衮诸公,以及其他打下手的官吏,也纷纷前往选种司,打算亲眼看一看祥瑞,到底是不是真的。
……
选种司,田庄。
“儿臣拜见父皇。”
“见过诸位相公。”
“恒儿,平身吧。”
“这就是亩产七百斤的水稻田?”
元初帝看向水稻田,稻子金黄。
微风吹拂,好似一片金灿灿的海洋。
光是看这稻田中水稻的品相,元初帝对于亩产七百斤,已经信了七分。
这丰收的景象,骗不了人。
哪怕没有亩产七百斤,也绝对远超目前的水稻亩产。
“收割!”
方恒对着田晟等人挥了挥手。
田晟等人,只觉得热血在沸腾。
当着陛下和衮衮诸公的面,收割水稻。
这可是八辈子求来的福气啊。
凭借此功,自己就能飞黄腾达了。
说不定,还能简在帝心。
选种司上下官吏,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的笑容,比真正的老农,还要喜悦。
很快,十亩水稻田,当着元初帝以及衮衮诸公的面,收割完毕。
这么多武道、道家高手看着。
谁都无法作弊。
“启禀陛下,共计收获水稻七千一百斤。”
“平均亩产,七百一十斤。”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天降祥瑞!”
方恒率先跪下,恭贺元初帝,口称祥瑞。
其他官员和太监,也纷纷效仿。
“万岁”的声音,如同山呼海啸一般。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气运词条,从九龙夺嫡开始,气运词条,从九龙夺嫡开始最新章节,气运词条,从九龙夺嫡开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气运词条,从九龙夺嫡开始,气运词条,从九龙夺嫡开始最新章节,气运词条,从九龙夺嫡开始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