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探1546 第二十四章 案首与县前十

小说:大明神探1546 作者:兴霸天 更新时间:2025-02-22 18:22:11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县试作为科举六场中,最初级的一场考试,不要以为它的难度就一定是最低。

  原因很简单,出题人是地方知县,而许多知县为了凸显出自己的水平,还喜欢出小题文。

  八股文分为大题与小题,大题是以完整的章、节形式出题,小题则多为截搭,把经文中两个原本不相干的句子组合到一起,让学子破题答题。

  这就很为难人了,明清士人都普遍认为小题文的写作“难工”,大题如行于康庄大道,可以据鞍顾盼,但小题如行之峭涧,写时便要提心吊胆,以免有失足之险。

  当然也有不少自忖才华的文人,最喜欢用小题装逼,凸显才华。

  海玥从不装逼。

  他怕小题。

  作为题海流,小题简直天克他。

  所幸此时拿到题目,目光一扫,就发现三道题的题目,句子和文意都十分完整,是堂堂正正的大题,顿时如释重负。

  这倒也不奇怪。

  一来历史上,隆庆、万历两朝,才是小题文的创作盛期,出现诸多小题名家;

  二来如果在江南那种人文之地,出水平不够的大题,那是要被士林嘲笑的,因为无法有效地区别出答题人的水准,也就显得出题者无能。

  但在海南琼山这种地方,出题太难,万一把应试的学子都给难住,同样是出题人的事故。

  而海玥这些时日也了解过,刚刚赴任没多久的琼山知县吴柯霜,为人很是低调,此前安南王子遇害案,他其实也有查案的权力,但琼山县衙就好似不存在一样,一切听从府衙的调遣,从未冒过头。

  这样的人出题,确实也会求稳。

  海玥喜欢这样的考官,这样的考卷,下笔如有神。

  县试不是一场考试,分为五场,第一场为正场,文两篇、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写法皆有格式,全卷一般不得多于七百字。

  如果是清朝,理论上答完第一场正场,还有第二场招覆,试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到了中期,还要默写康熙和雍正的《圣谕广训》约百字,然后第三场再覆,第四五场连覆,所考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总共要考四五天,综合定排名,量可不轻松。

  但在明朝,第一场正试结束,只要通过了,后面几场就不用参加,如果无法通过,后面才是补考的机会。

  直到最后一轮面试,考官亲自察验,排除一些“一行征燕向南飞,两只烤鸭往北走”的考生,县试的流程才彻底走完。

  有鉴于正试的重要性,海玥下笔极快,酣畅淋漓,一蹴而就。

  打草稿的素纸一片空白,他的两篇四书文、一篇试帖诗就已经写完。

  海玥没有东张西望,但通过周围的动静,基本判断自己是第一个答完的,马上挺胸抬头,正襟危坐,开始等待。

  “哦?”

  知县吴柯霜正在巡场,虽然是个存在感不高的县尊,但这种为国取士的县考,还是用心的,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这位相貌甚佳,鹤立鸡群的学子。

  海玥目不斜视,并不与之对视,只是等待外面的梆子响。

  “咚!”

  放牌的时刻到了,海玥不紧不慢,第一个起身,将答卷交上,再行了一礼,朝外走去。

  县试就是如此,每隔一段时间,龙门都会打开,放一批提前交卷的考生出去,无形中也是压力。

  知县吴柯霜作为阅卷人,自然而然地拿起这第一个交上的卷子,仔细看了起来。

  科举考试都是主观题,没有后世物理化那种标准答案,排除犯忌讳或离题太远的硬伤,中与不中,其实都在考官的一念之间。

  而阅卷又是个辛苦活,考官批前面的考卷时,精力充沛,还会仔细品味推敲,批到后来,便开始敷衍,恨不得草草了事,快点结束才好。

  所以科举里面作弊的门道,不止是泄题、夹带、涂改等等。

  收买相关的书吏,修改送卷的次序,让自己人的卷子先一步递到考官手里,有时候都能决定学子的命运。

  提前交卷也是一种方式,而且是极为正常的竞争方式,让考官瞬间注意到考生,并且有很大几率仔细阅览考卷。

  现在的吴柯霜就是如此。

  “海玥?就是此子破了使团要案,更揭穿了刺客的真面目……唔,好字啊!”

  不止海玥一人,陆续有考生上前交卷,但这位知县拿着海玥的考卷,足足看了一刻钟,才放了下来。

  吴柯霜的评价是,无可挑剔。

  这倒不是说文章写得完美无缺,而是在八股文中,完全挑不出错处来。

  首先,字体方正光洁,大小一律,是应试最标准的台阁体,书写起来又整洁连贯,笔锋之间透出一股自信昂然,第一印象就很好。

  其次,四书文重破题承接,内容符合音韵,试帖诗合辙押韵,格式正确,全篇不犯任何忌讳。

  最后,这文章写得不错,就是似乎有些眼熟……哪里见过?

  所幸科举考试没有抄袭一说,毕竟讲白了,大家抄的都是朱熹的批注,展开来说而已,原封不动的拿过来,顶多显得水平低,不是什么错误。

  而且这也不是原封不动的拿,化用得很高级,莫非在这方面使力了?

  吴柯霜对其印象很好,这个念头转了转就抛开,结合场外第一个交卷,顿时又有个赞许。

  才思敏捷,心态过人!

  仅仅是十七岁的年龄,就能以最快速度应试完毕,又交出这么一份答卷来,如此心态,许多年年应试的老学子都达不到。

  “难得!”

  吴柯霜的兴头起来了,放下海玥的卷子,再拿起提前交上来的卷子,一份份批阅起来。

  很快,他的眉头就皱起。

  珠玉在前,这些答卷的内容就令他很不满意了,有些为了提前交卷而提前交卷,更是毫不客气的黜落。

  不过这也不算黜落,这些学子依旧有机会,明天可以再来参加第二场招覆。

  只不过心态不过关的学子,一旦第一场过不了,后面的往往会越考越差,最后彻底崩溃。

  吴柯霜见怪不怪,批阅的速度越来越快,眼见着就要进入落落落的模式,突然手中一顿。

  “咦?琼台先生的理学讲义,此子理解得很深刻啊!”

  琼台先生指的是丘濬,这位同样是琼州府琼山县人士,六岁丧父,由祖父和母亲抚养,家境贫寒,借书苦学,明正统九年,乡试中首名解元,到了景泰五年,殿试中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其后编撰多部史学著作,为于谦受诬辩白,后开尚书入阁之始,为官四十余载,清廉刚直,有“布衣卿相”之誉。

  丘濬的理念教导了许多人,吴柯霜少时也受这位的理学影响,一眼就看出,这份答卷里面,有《大学衍义补》的底子。

  这部著作系统地论述了丘濬的经济思想,诸如土地、财政、税收、货币、利息、国家预算、对外贸易、藏富于民、漕粮运输等等,均有切合实际且值得称道的见解。

  而这名学子显然对丘濬的学说有着深入的了解,最为难得的是,学的不是皮毛表象,字里行间中体现出的风格,恰恰是与那位清廉刚直的大儒有着一脉相承的务实。

  当然,由于年龄还小,见识尚浅,文章难免显得有些稚嫩。

  吴柯霜看完这份考卷,却是颇为欣赏,再翻到封面一看:“海瑞……曾祖福,祖宽,父瀚……与海玥是兄弟么?琼州海氏,不愧是出过绣衣御史的门第啊!”

  “咚——咚——咚——”

  梆子一声声地响起,第一场终于完全结束,吴柯霜已经初步整理出十份相对最满意的答卷。

  除非后四场有人发挥得特别好,不然县前十基本就是这十份试卷了。

  而其中又没有那种特别突出,力压群雄,无可置疑的文章。

  那么如何排名,就全看知县的喜恶了。

  吴柯霜稍加思忖,有了决断,抽出一份,放在最前端,露出笑容来。

  府衙破奇案,四方扬威名,关键是令外藩贼子未能得逞,好好地出了一口恶气。

  琼山案首!

  就是你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神探1546,大明神探1546最新章节,大明神探1546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