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下旨开始迁徙了。
大明两京十三省顿时人流涌动,不知道多少人在往大江大河附近汇集。
水师蜈蚣船乃至云贵川行都司的八爪船那更是遍布京杭大运河沿途各大河流水系。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五军都督府征召的屯卫军户其实不止三百万户,而是三百三十余万户,男女老幼全算上,足足一千五百多万人。
这等于是把整个东瀛都腾空了!
大明的人口虽然比东瀛多的多,但是《赋役黄册》上登记的人口总共也才五六千万。
如果按《赋役黄册》上登记的人口来算,万历等于是迁徙了大明将近三成的人口。
历朝历代,那都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迁徙。
哪怕是中原天灾人祸最为严重的时候,哪怕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那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大迁徙。
因为没有哪个皇帝有如此大的魄力,也没有哪个皇帝有如此多的快船来转运人口,更没有哪个皇帝有如此财力,能供养的起如此多的人。
这一千五百多万人可不是跑奴儿干都司来就能开荒种地了。
他们先得有地方住才行,而且还必须是那种能带暖气的宅院,要不然,这些人根本就熬不过冬天的严寒。
还有,这边的天气跟江南乃至中原天差地别,哪些农作物能在这边栽种那还要试过才知道。
更重要的,为了运输粮食方便,他们还得修建一条大运河。
这就需要两年时间,再等第三年粮食种出来还得半年左右。
也就是说,要想完成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迁徙,那最少得供养这一千五百多万人两年半的时间!
历朝历代哪个皇帝能拿出这么多的钱粮来供养这么多人两年半?
这一千五百多万人一年最少得消耗一亿五千万石的粮食啊。
万历也是看辽东都司的屯卫大丰收,一年售出这么多粮食来没有一点问题,而且辽东都司离得还近,转运粮食比较方便,这才敢这么搞迁徙。
其实,粮食还只是一个方面。
这么多人跑过来那还得准备很多东西。
比如,住的地方。
屯卫宅院没建好之前这些人可没地方住,而且这边就算是春夏秋三季晚上温度那也比较低,天当被地当床肯定不行
还有菜的问题。
人不能光吃米饭,那根本就吃不下去,而且不吃点肉那根本就没力气干活。
还有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建房材料等等,需要准备的东西那都不知道有多少。
这些万历自然是早有准备。
万盛堂本身就有布庄,而且出产的布那是数以百万匹计的,拿他们自己出产的布做三百多万个简易帐篷还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防雨的问题,他们自己也产油,泡点黄油硬纸覆盖在帐篷外面防雨还是没多大问题的。
菜的问题也好解决,辽东都司屯卫种的蔬菜多了去了,他们没怎么养猪,平时也只能用来喂鸡,随便出点钱就能拉一船。
至于肉食,鱼肉那可以用新建造的大型渔船去捕捞,羊肉什么的,去年他们从鞑靼部缴获不少,隔三差五顿点羊汤给这些人打打牙祭还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建房材料万盛堂和各大边镇那都有出产,拉过来就行。
奴儿干都司,辽河北码头,迁徙的屯卫军户尚未过来,辽东都司调派来的各级屯卫军官便已经过来了。
万历也带着锦衣卫、禁军、神武三营和神枢四营移营至此。
辽河北岸那是真正的营帐如海,光是辽东都司调集而来的各级屯卫军官就有二十多万,再加上他们的家眷,那便是上百万。
水师快船那也早已经开始往这边转运粮食和物资了,码头附近各类物资也早已堆积同山,一眼看过去,那就如同一座座山脉一般。
这天午时还未到,第一批迁徙的屯卫军户便已经拉过来了。
水师上千艘蜈蚣船那真就如一条巨型蜈蚣一般舞动着船桨疾驰而来,每一艘上面那都是男女老幼五六十个,加起来足有五六万。
这些屯卫军户跟辽东都司那边的屯卫军户还不一样,他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屯卫军户呢。
他们原本只是田地很少乃至没有田地的平民百姓而已,想让他们立马就变得如同真正的屯卫军户一般有组织有纪律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那家伙,密密麻麻的黑点从船上一拥而下,长长的码头区域顿时变得如同菜市场一般人声鼎沸。
男女老幼那都欢天喜地,满脸兴奋之色。
不容易啊,坐了将近十天的船总算是到了。
这一路过来不知经过了多少江河湖海,他们也不知道水师快船是往南还是往北,他们只知道这条大河两侧的确满是未开垦的荒地。
而且码头附近那营帐是一眼都看不到头,那堆积如山的物资也一眼看不到头。
这就证明,每家每户是真要有五十亩地了,万岁爷不但要给他们分地还要给他们分发物资呢。
万历这会儿其实就在码头旁的土坡上,只是他和皇次子朱常溆都是穿的京营将校的戎装而已,这附近京营将士足有二十多万,平民百姓自然不会想到土坡上驻马而立的会是当今天子。
他举着望远镜扫视了一番,随即便对着一旁郑重道:“元德,看你的了。”
张元德闻言,立马拱手躬身告退,打马飞奔而下,来到码头旁那堆积如山的物资附近。
很快,屯卫军官便赶着一队队辽东镇调集而来的粮车来到那一大片黑点旁。
紧接着,上百个百户便掏出名册开始点名了,他们手底下的总旗和小旗则飞快的走进人堆里把抬手应声的人领过来,在马车两边排好队列,把这些人携带的重物和小孩什么的都放粮车上。
没过多久,这五六万人竟然就已经化成上百支队伍,跟着车队缓缓向北面划定的运河区域走去,码头附近的黑点就这么清空了。
万历见状,不由微微点了点头。
皇次子朱常溆见状,却是忍不住惊奇道:“他们分得怎么这么快?”
你以为这些屯卫军户是一顿乱拉过来的?
万历耐心教导道:“溆儿,你要记住,凡事要谋定而后动,不能想一出是一出。
这次屯卫军户大迁徙可是准备了将近半年时间了,朕早就命五军都督府那边将所有屯卫军户所属的卫所、千户所、百户所给定好了。
元德这边也把所有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和小旗都定好了,粮食和物资也分配好了。
水师将士也不是一顿乱拉,他们这次拉来的就是两个卫所所属十个千户所共计一万一千两百户屯卫。
而且,水师快船也不是乱停的,每个码头停靠的都是一个百户所的屯卫军户,那些码头也都是事先做好了标识。
那些百户只要带上分配好的粮草和物资按标识上前去点名就行了。”
原来准备得如此周全。
皇次子朱常溆闻言,不由连连点头道:“儿臣明白了,父皇,您真厉害。”
工部尚书曾同亨闻言,那也不由得露出一丝钦佩之色。
当今天子着实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厉害。
历朝历代那都没有哪个皇帝有这么厉害,上千万人口的迁徙竟然能安排的如此细密,谁人能做到?
他们正说着话呢,那刚刚清空的码头竟然又来了上千艘水师蜈蚣船,又是五六万男女老幼欢天喜地的涌上了码头!
万历说一个月内把三百万青壮给工部尚书曾同亨拉过来自然不是在吹牛。
这些屯卫军户事先那都已经按所属卫所在运河沿线集结好了。
云贵川行都司的八爪船早就开始把他们一批批往辽河沿线的码头拉了。
水师的蜈蚣船他足足安排了十队,这十队蜈蚣船是日夜不停的往辽河北码头拉人,一天就能拉来五六十万,一个月那就是一千五百多万!
大明两京十三省顿时人流涌动,不知道多少人在往大江大河附近汇集。
水师蜈蚣船乃至云贵川行都司的八爪船那更是遍布京杭大运河沿途各大河流水系。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五军都督府征召的屯卫军户其实不止三百万户,而是三百三十余万户,男女老幼全算上,足足一千五百多万人。
这等于是把整个东瀛都腾空了!
大明的人口虽然比东瀛多的多,但是《赋役黄册》上登记的人口总共也才五六千万。
如果按《赋役黄册》上登记的人口来算,万历等于是迁徙了大明将近三成的人口。
历朝历代,那都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迁徙。
哪怕是中原天灾人祸最为严重的时候,哪怕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那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大迁徙。
因为没有哪个皇帝有如此大的魄力,也没有哪个皇帝有如此多的快船来转运人口,更没有哪个皇帝有如此财力,能供养的起如此多的人。
这一千五百多万人可不是跑奴儿干都司来就能开荒种地了。
他们先得有地方住才行,而且还必须是那种能带暖气的宅院,要不然,这些人根本就熬不过冬天的严寒。
还有,这边的天气跟江南乃至中原天差地别,哪些农作物能在这边栽种那还要试过才知道。
更重要的,为了运输粮食方便,他们还得修建一条大运河。
这就需要两年时间,再等第三年粮食种出来还得半年左右。
也就是说,要想完成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迁徙,那最少得供养这一千五百多万人两年半的时间!
历朝历代哪个皇帝能拿出这么多的钱粮来供养这么多人两年半?
这一千五百多万人一年最少得消耗一亿五千万石的粮食啊。
万历也是看辽东都司的屯卫大丰收,一年售出这么多粮食来没有一点问题,而且辽东都司离得还近,转运粮食比较方便,这才敢这么搞迁徙。
其实,粮食还只是一个方面。
这么多人跑过来那还得准备很多东西。
比如,住的地方。
屯卫宅院没建好之前这些人可没地方住,而且这边就算是春夏秋三季晚上温度那也比较低,天当被地当床肯定不行
还有菜的问题。
人不能光吃米饭,那根本就吃不下去,而且不吃点肉那根本就没力气干活。
还有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建房材料等等,需要准备的东西那都不知道有多少。
这些万历自然是早有准备。
万盛堂本身就有布庄,而且出产的布那是数以百万匹计的,拿他们自己出产的布做三百多万个简易帐篷还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防雨的问题,他们自己也产油,泡点黄油硬纸覆盖在帐篷外面防雨还是没多大问题的。
菜的问题也好解决,辽东都司屯卫种的蔬菜多了去了,他们没怎么养猪,平时也只能用来喂鸡,随便出点钱就能拉一船。
至于肉食,鱼肉那可以用新建造的大型渔船去捕捞,羊肉什么的,去年他们从鞑靼部缴获不少,隔三差五顿点羊汤给这些人打打牙祭还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建房材料万盛堂和各大边镇那都有出产,拉过来就行。
奴儿干都司,辽河北码头,迁徙的屯卫军户尚未过来,辽东都司调派来的各级屯卫军官便已经过来了。
万历也带着锦衣卫、禁军、神武三营和神枢四营移营至此。
辽河北岸那是真正的营帐如海,光是辽东都司调集而来的各级屯卫军官就有二十多万,再加上他们的家眷,那便是上百万。
水师快船那也早已经开始往这边转运粮食和物资了,码头附近各类物资也早已堆积同山,一眼看过去,那就如同一座座山脉一般。
这天午时还未到,第一批迁徙的屯卫军户便已经拉过来了。
水师上千艘蜈蚣船那真就如一条巨型蜈蚣一般舞动着船桨疾驰而来,每一艘上面那都是男女老幼五六十个,加起来足有五六万。
这些屯卫军户跟辽东都司那边的屯卫军户还不一样,他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屯卫军户呢。
他们原本只是田地很少乃至没有田地的平民百姓而已,想让他们立马就变得如同真正的屯卫军户一般有组织有纪律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那家伙,密密麻麻的黑点从船上一拥而下,长长的码头区域顿时变得如同菜市场一般人声鼎沸。
男女老幼那都欢天喜地,满脸兴奋之色。
不容易啊,坐了将近十天的船总算是到了。
这一路过来不知经过了多少江河湖海,他们也不知道水师快船是往南还是往北,他们只知道这条大河两侧的确满是未开垦的荒地。
而且码头附近那营帐是一眼都看不到头,那堆积如山的物资也一眼看不到头。
这就证明,每家每户是真要有五十亩地了,万岁爷不但要给他们分地还要给他们分发物资呢。
万历这会儿其实就在码头旁的土坡上,只是他和皇次子朱常溆都是穿的京营将校的戎装而已,这附近京营将士足有二十多万,平民百姓自然不会想到土坡上驻马而立的会是当今天子。
他举着望远镜扫视了一番,随即便对着一旁郑重道:“元德,看你的了。”
张元德闻言,立马拱手躬身告退,打马飞奔而下,来到码头旁那堆积如山的物资附近。
很快,屯卫军官便赶着一队队辽东镇调集而来的粮车来到那一大片黑点旁。
紧接着,上百个百户便掏出名册开始点名了,他们手底下的总旗和小旗则飞快的走进人堆里把抬手应声的人领过来,在马车两边排好队列,把这些人携带的重物和小孩什么的都放粮车上。
没过多久,这五六万人竟然就已经化成上百支队伍,跟着车队缓缓向北面划定的运河区域走去,码头附近的黑点就这么清空了。
万历见状,不由微微点了点头。
皇次子朱常溆见状,却是忍不住惊奇道:“他们分得怎么这么快?”
你以为这些屯卫军户是一顿乱拉过来的?
万历耐心教导道:“溆儿,你要记住,凡事要谋定而后动,不能想一出是一出。
这次屯卫军户大迁徙可是准备了将近半年时间了,朕早就命五军都督府那边将所有屯卫军户所属的卫所、千户所、百户所给定好了。
元德这边也把所有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和小旗都定好了,粮食和物资也分配好了。
水师将士也不是一顿乱拉,他们这次拉来的就是两个卫所所属十个千户所共计一万一千两百户屯卫。
而且,水师快船也不是乱停的,每个码头停靠的都是一个百户所的屯卫军户,那些码头也都是事先做好了标识。
那些百户只要带上分配好的粮草和物资按标识上前去点名就行了。”
原来准备得如此周全。
皇次子朱常溆闻言,不由连连点头道:“儿臣明白了,父皇,您真厉害。”
工部尚书曾同亨闻言,那也不由得露出一丝钦佩之色。
当今天子着实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厉害。
历朝历代那都没有哪个皇帝有这么厉害,上千万人口的迁徙竟然能安排的如此细密,谁人能做到?
他们正说着话呢,那刚刚清空的码头竟然又来了上千艘水师蜈蚣船,又是五六万男女老幼欢天喜地的涌上了码头!
万历说一个月内把三百万青壮给工部尚书曾同亨拉过来自然不是在吹牛。
这些屯卫军户事先那都已经按所属卫所在运河沿线集结好了。
云贵川行都司的八爪船早就开始把他们一批批往辽河沿线的码头拉了。
水师的蜈蚣船他足足安排了十队,这十队蜈蚣船是日夜不停的往辽河北码头拉人,一天就能拉来五六十万,一个月那就是一千五百多万!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万历极度叛逆,大明万历极度叛逆最新章节,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万历极度叛逆,大明万历极度叛逆最新章节,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