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图正北摩古城,这日,城主怀王赵武尚携鹤城鹤王赵武颜与武宁城襄王赵武同兄弟三人正在摩古城最高的栾云殿外北边赏景。
摩古城以北不过百里便是上清河,支流瑞河经此往南延至皇城。整个摩古城依山势层叠而建,最北边山腰相对较低,乃主关玄武关,关险而墙厚,西边云桥连着关墙和驰道,东边依次增高,是丰宁殿建筑群及侧殿,由云桥连接。丰宁殿侧殿东连着盆腔腹地,属于城区,官员府邸、百姓住所、商业酒楼等之所在。丰宁殿南更高,由两座云桥相连,西边的云桥连着乾宁殿建筑群,大大小小偏殿有十几座,这是怀王与其臣子议事、公务之所在。东边云桥连着保和关,保和关南延层层石阶而上便是坤宁殿,坤宁殿再往南石阶而上,便是他们现在所驻足的最高处栾云殿。
有诗云:
百里城关依山势,千丈殿台入云间。
云桥玉带绕层台,耸翠绿袖罩险关。
迷雾深锁千重岭,狼烟飞笼万座山。
旌旗征衣起卷处,鼓角空传遗旧颜。
“想我父皇当年是何等的气魄,站在这雄关俯视天下。”怀王赵武尚感慨道。
鹤王年岁半百有二,眼神中早已没了那等豪气。“是啊,小时候时候经常上来游玩,如今已隔四十余载了,这山高峰险,不免有些胆怯。”
襄王赵武同则一言不发。
怀王见状,脸有愠色,道“近日听说这个少傅韩岳大提‘革新之策’,上皇有意要削藩啊。不知王兄与王弟作何打算?”怀王有意将二人有何看法说成是作何打算,是有意试探二人。
二人其实也非常明白怀王之意,赵武同示意手下人都撤下,只留下他们三个。
赵武颜面露微笑,十分坦然,“说句心里话,我倒是觉得这个韩岳之计甚好,革新应当势在必行,与社稷的长治久安来说,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至于削藩嘛,掌权掌兵对于我而言也无所谓,承袭爵位,安心过活,更乐得自在。”
“难道,这父皇的江山,就这么白白恭送了?王兄此言,已然不孝啊。”赵武尚说的义愤填膺。
“当年约定好的是让位与您,可现在呢,坐在皇城的不是您,也不是您的子孙。赵武烈还比较仁慈,现在眼看着他已时日无多,我们再不作为,这赵武彬要是继位,义儿、怀儿、坤儿的地位,怕是不保了。”
赵武同听到这,也是身躯一震。“梁王?他怎么可能继位?”
怀王见他的说辞有效,开始变本加厉“如今太子年幼,杨太后曾几次三番提及促成此事,也是效仿当年。赵武彬的梁城,赋税颇重,确上交甚少,暗地里一直在招兵买马,招揽网罗不少幕僚门客。若他顺利继位,那自是会借着削藩打压我等,如若赵凌志继位,他必然会反。以他的性格,咱们的地位依然不保。”
“那依王兄来看,我们应当作何打算?”显然赵武同被说服了,问道。
“依我看,等赵武烈驾崩,不管是谁继位,咱们三个以保境安民为要,绝不参拜,而且咱们互为犄角,互为援助。”赵武尚言道。
“如若王弟所言,赵武彬绝不会罢休,定然举兵来犯,我鹤城可经受不住。”赵武颜十分担心,毕竟他手下可没那么多能征好战的良将,也没有出谋划策的贤臣。这南芬侵犯之时,还好有朝廷调度一致对外,这若内部开战,鹤城是最弱的存在。
赵武同担心的点,可与鹤王不同,“那王兄您说这云王和韩王会作何打算?这异姓的镇南王和仁王会作何打算?”
怀王走到雕栏边,一手抓着一个狻猊望柱,“无论谁继位韩王都是支持的,赵武彬继位则对他更有利。杨太后和韩王后本是一家,他们杨家的势力则无需我多言了吧。至于云王,他那云城兵马与梁城不相上下,十之八九会自立为王。而那两位异姓王,则会选择静观其变,顺大流,边关邻国对他们更为重要。”
赵武同也显得有些担心,“王兄距离皇城最近,如若梁王继位,王兄的摩古城定是首要。王兄要提前准备啊。”
赵武尚显得一脸淡定,“让他来吧,就算他不来,我也会发檄文举义旗,恢复我正统。”
赵武颜和赵武同一听,方知其目的,赵武同上前“王兄难道也早有准备?麾下兵马粮草丰足?”
赵武尚微微一笑,“虽然没有太早准备,但有不少士族是会支持的。咱们本就顺应天道。”接着他转身面向赵武颜,“王兄若有此心,我愿倾力相助,定将父皇之江山收复,我嫡系之社稷归统。”
赵武颜一听,惊的浑身发抖,连连摆手,“王弟莫要害我,莫要欺我。”
赵武尚咄咄逼人,“难道王兄真要背上这不孝之名?真要眼看着家族这脉被屠戮殆尽?眼看着将来子孙继续被人颐指气役?”
赵武颜被赵武尚逼的向后退了两步,“王弟莫要逼我,王兄实没有这雄心壮志,也从没做过如此计划准备。如若,如若事态真似王弟所言,我自当支持王弟。”
赵武同听赵武颜如此说,心下也敲定了主意,“王弟心意也是如此,如若赵武彬继位,我兄弟三人自当齐心协力,所谓无主不立,怀王兄便是这主,便是这正统。”
说着,赵武同便下跪行礼,赵武尚眼含热泪地赶忙将其扶起,“襄王弟请起,但若有人欺负我兄弟三人,自当齐心对外,咱们且就各自准备,以观其变。”
南关城。镇南王府。
小王赵诺正在招待着远道而来的纪芸。但见这赵诺年方弱冠而气度俨然,虽系镇南王贵胄,却是常服皂绦束腕,纪芸赞他朴实无华。又见他行步挟风,看来也是在边关行伍中出没,性敦厚寡言,果断决伐。
“仁王后风尘仆仆来南关城,有何要紧之事?”小王赵诺问的直接了当,到也在纪芸意料之中。
“实不相瞒,我自皇城而来,途经武宁城,得知襄王却在摩古城尽孝,特意又先来南关城。坤道确有要紧之事与镇南王商议。”
赵诺一听,也是会意,“仁王后亲自来访,足见事关紧要。我已安排人去催请父王,稍作即至,请先用茶。”
纪芸看他敦厚耿直样子,心中也甚是喜欢“小王爷与我王儿岁月相当,行事果断,也十分相像。看来小王爷也时常在军中行事,难得难得啊。”
赵诺被夸,突然有些不好意思,“仁王后过奖,我是时常在军中出没,但哪儿能跟仁王相比。”
纪芸也是微微一笑,“小王爷不必过谦,坤道是由衷之言。”
正此时,几名护卫跟随着一个威风凛凛人物进得厅堂来。
纪芸自然认得镇南王,起身行礼。但见他,
山字铁甲凤翅盔,玄色幞头狻猊镜。四十五道寒暑在眉间犁出深壑,两撇铁灰髯须如断戟斜插颌下。风沙打磨的皮肤尽显冷峻,战场厮杀的眼神慑人垂视。束甲绦勒出猿臂狼腰的轮廓,眉刀衬托着傲视不屈的威严。
镇南王声音爽朗,高亢有力。“仁王后栉风沐雨,路途辛苦啊。”
纪芸微微一笑,“还好,还好,趁身体尚佳现在还能风尘碌碌。”
镇南王边说边将盔甲、头盔与佩剑卸下。
“仁王后自皇城而来,途经武宁城,才到的南关。”小王爷赵诺边伺候父王卸甲边回复着。
“哦,皇太后贺寿仁王后都未得出空,为何此番复往?又绕道武宁城而来?”镇南王赵宁说着,便支会下人都出去了。
“确实有要紧的事情。近些时日,我宗图及周边暗流涌动,危机重重,特来与镇南王商议。”纪芸言道。
镇南王收拾完毕,坐到仁王后纪芸右手边。小王爷将沏好的茶端来递上,立在一边。
“镇南王可曾听说过有人出高价买卖尸首之事?”纪芸问道。
镇南王略微一想,“听倒是听说过,运送尸体的事情,附近有些县志都有记载,时间跨度还挺大。这有何问题?”
“据坤道了解,他们运送的尸体都是精挑细选过的健壮之人,而且这些运送尸体的,被唤作‘殓尸团’,这个事情他们延续了上千年。我前些时日得到故友书信,他在葱云顶的山洞内发现了这些死而复生的尸体,而且极难对付。此番坤道去皇城是与我师兄,也就是太子少傅韩岳商议分析此事,据说不仅我宗图国和周边国家有过此事,就连万里之外的南边大陆也都有这样的记载。”
镇南王听罢,脸上泛起一丝沉重,“此事确实有蹊跷,不知是个什么样神秘的组织。”
接着他突然想到什么,“恕我冒昧,仁王遭遇不测,与此事有关吗?”
纪芸一听,悲伤涌上心头,她沉了沉气,“仁王之事,于此事应该没有联系,刺杀他的人,应当与这王权相连,如若不是我师兄力争,这素月城只怕容不下我们娘俩。”
镇南王一听,深感意外,“难道上皇要收你我两家的印不成?”
纪芸摆摆手,“上皇仁德,不至于如此。可这梁王就不好说了。我来与镇南王商议的第二件事,便是在此。”
镇南王赵宁看纪芸欲言又止的样子,“仁王后有话直说。”
“上皇身体欠佳,如若有恙,势必会有一场征战,当年的禅让约定,势必会造成几王争夺皇位之局面。素月城和南关城担任着守边重任,兵力自不必说。我想了解一下镇南王作何打算?”
赵宁听罢,拍案而起并发出几声大笑,“仁王后这是替人来做说客吗?何必如此拐弯抹角,又提什么‘殓尸团’的。我赵宁虽封为王,但只想保境安民,至于他们谁想争夺,与我无关。”
纪芸见他义正辞严,但她还是有些不放心,“镇南王您兵多将广,坐享其成,自立为王也不失为保境安民。”
“哼”镇南王显然有些生气,“仁王后高看我了,我出身行伍,是个直人。第一,从不攀高结贵享荣华;第二,我赵宁一生光明磊落,更不会参与到那皇位争夺的漩涡中去。职责所在便是誓死守护边疆,保卫百姓安宁。”
纪芸起身躬身行礼,“镇南王恕罪。刚刚是坤道激言试探,镇南王大义,坤道五体投地。坤道也是此心,‘殓尸团’一事,并非坤道虚诓之言,我此番去武宁城也是希望襄王能名大义,不要去参与这漩涡,而是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奈何错过。虽然这个事情匪夷所思,但若真是一场浩劫,我等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护境安民,保关安疆。”
镇南王一听,转身拱手行礼,“仁王后不枉‘女中仙’大名,在这大是大非上,能如此决断,还能如此奔走争取,令我汗颜。如若不弃,我南关城誓与素月城共存亡,我赵宁随时听候仁王后调遣。”
纪芸也是为这镇南王之义气打动,纪芸激动的热泪盈眶,“想坤道有生之年能与镇南王并肩作战,真是不枉此生。既然镇南王如此义气,坤道也没有任何顾虑,坤道徒有‘女中仙’虚名,传承着‘排兵布阵’之法,想将此法倾囊相授与小王爷。不知镇南王意下如何?”
镇南王听罢,也是感动之至,“那可真是我儿造化,我儿还不拜师?”
那小王爷赵诺更是激动万分,上前纳头便拜,“仁王后大义,师,师父大义,受徒儿一拜。”
纪芸也是喜笑颜开,“小王爷为人正直敦厚,朴素求实,更是深得镇南王大义,将来南方边关自是有福,南方百姓自是有福。”
自此,纪芸便在南关城盘桓数月,倾尽所学,教与小王爷赵诺。这小王爷自小混迹军营边防与战场,学起来自是不费力,更难得是他勤奋有加,举一反三,进步神速,纪芸点拨得当,见他已得真传,也甚感欣慰。不日,也返回素月城自去准备。
离别之时,镇南王、以及师徒二人也是热泪横流,小王爷赵诺,眼中满是不舍,“师父,您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纪芸眼中含泪却带着笑意,“徒儿有心,有缘自会再续。你要勤加努力,好好辅佐你父王,担起这大任,为师自万分欣慰。”
镇南王没有过多言语,“仁王后放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赵宁所说即如誓言,定与素月城同担当,共患难,沿江一带之防御,自当依仁王后之言,加紧布防。”
言罢,纪芸转身,踏上归途,而镇南王赵宁与小王爷赵诺则一直目送着她的身影渐渐远去。
摩古城以北不过百里便是上清河,支流瑞河经此往南延至皇城。整个摩古城依山势层叠而建,最北边山腰相对较低,乃主关玄武关,关险而墙厚,西边云桥连着关墙和驰道,东边依次增高,是丰宁殿建筑群及侧殿,由云桥连接。丰宁殿侧殿东连着盆腔腹地,属于城区,官员府邸、百姓住所、商业酒楼等之所在。丰宁殿南更高,由两座云桥相连,西边的云桥连着乾宁殿建筑群,大大小小偏殿有十几座,这是怀王与其臣子议事、公务之所在。东边云桥连着保和关,保和关南延层层石阶而上便是坤宁殿,坤宁殿再往南石阶而上,便是他们现在所驻足的最高处栾云殿。
有诗云:
百里城关依山势,千丈殿台入云间。
云桥玉带绕层台,耸翠绿袖罩险关。
迷雾深锁千重岭,狼烟飞笼万座山。
旌旗征衣起卷处,鼓角空传遗旧颜。
“想我父皇当年是何等的气魄,站在这雄关俯视天下。”怀王赵武尚感慨道。
鹤王年岁半百有二,眼神中早已没了那等豪气。“是啊,小时候时候经常上来游玩,如今已隔四十余载了,这山高峰险,不免有些胆怯。”
襄王赵武同则一言不发。
怀王见状,脸有愠色,道“近日听说这个少傅韩岳大提‘革新之策’,上皇有意要削藩啊。不知王兄与王弟作何打算?”怀王有意将二人有何看法说成是作何打算,是有意试探二人。
二人其实也非常明白怀王之意,赵武同示意手下人都撤下,只留下他们三个。
赵武颜面露微笑,十分坦然,“说句心里话,我倒是觉得这个韩岳之计甚好,革新应当势在必行,与社稷的长治久安来说,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至于削藩嘛,掌权掌兵对于我而言也无所谓,承袭爵位,安心过活,更乐得自在。”
“难道,这父皇的江山,就这么白白恭送了?王兄此言,已然不孝啊。”赵武尚说的义愤填膺。
“当年约定好的是让位与您,可现在呢,坐在皇城的不是您,也不是您的子孙。赵武烈还比较仁慈,现在眼看着他已时日无多,我们再不作为,这赵武彬要是继位,义儿、怀儿、坤儿的地位,怕是不保了。”
赵武同听到这,也是身躯一震。“梁王?他怎么可能继位?”
怀王见他的说辞有效,开始变本加厉“如今太子年幼,杨太后曾几次三番提及促成此事,也是效仿当年。赵武彬的梁城,赋税颇重,确上交甚少,暗地里一直在招兵买马,招揽网罗不少幕僚门客。若他顺利继位,那自是会借着削藩打压我等,如若赵凌志继位,他必然会反。以他的性格,咱们的地位依然不保。”
“那依王兄来看,我们应当作何打算?”显然赵武同被说服了,问道。
“依我看,等赵武烈驾崩,不管是谁继位,咱们三个以保境安民为要,绝不参拜,而且咱们互为犄角,互为援助。”赵武尚言道。
“如若王弟所言,赵武彬绝不会罢休,定然举兵来犯,我鹤城可经受不住。”赵武颜十分担心,毕竟他手下可没那么多能征好战的良将,也没有出谋划策的贤臣。这南芬侵犯之时,还好有朝廷调度一致对外,这若内部开战,鹤城是最弱的存在。
赵武同担心的点,可与鹤王不同,“那王兄您说这云王和韩王会作何打算?这异姓的镇南王和仁王会作何打算?”
怀王走到雕栏边,一手抓着一个狻猊望柱,“无论谁继位韩王都是支持的,赵武彬继位则对他更有利。杨太后和韩王后本是一家,他们杨家的势力则无需我多言了吧。至于云王,他那云城兵马与梁城不相上下,十之八九会自立为王。而那两位异姓王,则会选择静观其变,顺大流,边关邻国对他们更为重要。”
赵武同也显得有些担心,“王兄距离皇城最近,如若梁王继位,王兄的摩古城定是首要。王兄要提前准备啊。”
赵武尚显得一脸淡定,“让他来吧,就算他不来,我也会发檄文举义旗,恢复我正统。”
赵武颜和赵武同一听,方知其目的,赵武同上前“王兄难道也早有准备?麾下兵马粮草丰足?”
赵武尚微微一笑,“虽然没有太早准备,但有不少士族是会支持的。咱们本就顺应天道。”接着他转身面向赵武颜,“王兄若有此心,我愿倾力相助,定将父皇之江山收复,我嫡系之社稷归统。”
赵武颜一听,惊的浑身发抖,连连摆手,“王弟莫要害我,莫要欺我。”
赵武尚咄咄逼人,“难道王兄真要背上这不孝之名?真要眼看着家族这脉被屠戮殆尽?眼看着将来子孙继续被人颐指气役?”
赵武颜被赵武尚逼的向后退了两步,“王弟莫要逼我,王兄实没有这雄心壮志,也从没做过如此计划准备。如若,如若事态真似王弟所言,我自当支持王弟。”
赵武同听赵武颜如此说,心下也敲定了主意,“王弟心意也是如此,如若赵武彬继位,我兄弟三人自当齐心协力,所谓无主不立,怀王兄便是这主,便是这正统。”
说着,赵武同便下跪行礼,赵武尚眼含热泪地赶忙将其扶起,“襄王弟请起,但若有人欺负我兄弟三人,自当齐心对外,咱们且就各自准备,以观其变。”
南关城。镇南王府。
小王赵诺正在招待着远道而来的纪芸。但见这赵诺年方弱冠而气度俨然,虽系镇南王贵胄,却是常服皂绦束腕,纪芸赞他朴实无华。又见他行步挟风,看来也是在边关行伍中出没,性敦厚寡言,果断决伐。
“仁王后风尘仆仆来南关城,有何要紧之事?”小王赵诺问的直接了当,到也在纪芸意料之中。
“实不相瞒,我自皇城而来,途经武宁城,得知襄王却在摩古城尽孝,特意又先来南关城。坤道确有要紧之事与镇南王商议。”
赵诺一听,也是会意,“仁王后亲自来访,足见事关紧要。我已安排人去催请父王,稍作即至,请先用茶。”
纪芸看他敦厚耿直样子,心中也甚是喜欢“小王爷与我王儿岁月相当,行事果断,也十分相像。看来小王爷也时常在军中行事,难得难得啊。”
赵诺被夸,突然有些不好意思,“仁王后过奖,我是时常在军中出没,但哪儿能跟仁王相比。”
纪芸也是微微一笑,“小王爷不必过谦,坤道是由衷之言。”
正此时,几名护卫跟随着一个威风凛凛人物进得厅堂来。
纪芸自然认得镇南王,起身行礼。但见他,
山字铁甲凤翅盔,玄色幞头狻猊镜。四十五道寒暑在眉间犁出深壑,两撇铁灰髯须如断戟斜插颌下。风沙打磨的皮肤尽显冷峻,战场厮杀的眼神慑人垂视。束甲绦勒出猿臂狼腰的轮廓,眉刀衬托着傲视不屈的威严。
镇南王声音爽朗,高亢有力。“仁王后栉风沐雨,路途辛苦啊。”
纪芸微微一笑,“还好,还好,趁身体尚佳现在还能风尘碌碌。”
镇南王边说边将盔甲、头盔与佩剑卸下。
“仁王后自皇城而来,途经武宁城,才到的南关。”小王爷赵诺边伺候父王卸甲边回复着。
“哦,皇太后贺寿仁王后都未得出空,为何此番复往?又绕道武宁城而来?”镇南王赵宁说着,便支会下人都出去了。
“确实有要紧的事情。近些时日,我宗图及周边暗流涌动,危机重重,特来与镇南王商议。”纪芸言道。
镇南王收拾完毕,坐到仁王后纪芸右手边。小王爷将沏好的茶端来递上,立在一边。
“镇南王可曾听说过有人出高价买卖尸首之事?”纪芸问道。
镇南王略微一想,“听倒是听说过,运送尸体的事情,附近有些县志都有记载,时间跨度还挺大。这有何问题?”
“据坤道了解,他们运送的尸体都是精挑细选过的健壮之人,而且这些运送尸体的,被唤作‘殓尸团’,这个事情他们延续了上千年。我前些时日得到故友书信,他在葱云顶的山洞内发现了这些死而复生的尸体,而且极难对付。此番坤道去皇城是与我师兄,也就是太子少傅韩岳商议分析此事,据说不仅我宗图国和周边国家有过此事,就连万里之外的南边大陆也都有这样的记载。”
镇南王听罢,脸上泛起一丝沉重,“此事确实有蹊跷,不知是个什么样神秘的组织。”
接着他突然想到什么,“恕我冒昧,仁王遭遇不测,与此事有关吗?”
纪芸一听,悲伤涌上心头,她沉了沉气,“仁王之事,于此事应该没有联系,刺杀他的人,应当与这王权相连,如若不是我师兄力争,这素月城只怕容不下我们娘俩。”
镇南王一听,深感意外,“难道上皇要收你我两家的印不成?”
纪芸摆摆手,“上皇仁德,不至于如此。可这梁王就不好说了。我来与镇南王商议的第二件事,便是在此。”
镇南王赵宁看纪芸欲言又止的样子,“仁王后有话直说。”
“上皇身体欠佳,如若有恙,势必会有一场征战,当年的禅让约定,势必会造成几王争夺皇位之局面。素月城和南关城担任着守边重任,兵力自不必说。我想了解一下镇南王作何打算?”
赵宁听罢,拍案而起并发出几声大笑,“仁王后这是替人来做说客吗?何必如此拐弯抹角,又提什么‘殓尸团’的。我赵宁虽封为王,但只想保境安民,至于他们谁想争夺,与我无关。”
纪芸见他义正辞严,但她还是有些不放心,“镇南王您兵多将广,坐享其成,自立为王也不失为保境安民。”
“哼”镇南王显然有些生气,“仁王后高看我了,我出身行伍,是个直人。第一,从不攀高结贵享荣华;第二,我赵宁一生光明磊落,更不会参与到那皇位争夺的漩涡中去。职责所在便是誓死守护边疆,保卫百姓安宁。”
纪芸起身躬身行礼,“镇南王恕罪。刚刚是坤道激言试探,镇南王大义,坤道五体投地。坤道也是此心,‘殓尸团’一事,并非坤道虚诓之言,我此番去武宁城也是希望襄王能名大义,不要去参与这漩涡,而是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奈何错过。虽然这个事情匪夷所思,但若真是一场浩劫,我等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护境安民,保关安疆。”
镇南王一听,转身拱手行礼,“仁王后不枉‘女中仙’大名,在这大是大非上,能如此决断,还能如此奔走争取,令我汗颜。如若不弃,我南关城誓与素月城共存亡,我赵宁随时听候仁王后调遣。”
纪芸也是为这镇南王之义气打动,纪芸激动的热泪盈眶,“想坤道有生之年能与镇南王并肩作战,真是不枉此生。既然镇南王如此义气,坤道也没有任何顾虑,坤道徒有‘女中仙’虚名,传承着‘排兵布阵’之法,想将此法倾囊相授与小王爷。不知镇南王意下如何?”
镇南王听罢,也是感动之至,“那可真是我儿造化,我儿还不拜师?”
那小王爷赵诺更是激动万分,上前纳头便拜,“仁王后大义,师,师父大义,受徒儿一拜。”
纪芸也是喜笑颜开,“小王爷为人正直敦厚,朴素求实,更是深得镇南王大义,将来南方边关自是有福,南方百姓自是有福。”
自此,纪芸便在南关城盘桓数月,倾尽所学,教与小王爷赵诺。这小王爷自小混迹军营边防与战场,学起来自是不费力,更难得是他勤奋有加,举一反三,进步神速,纪芸点拨得当,见他已得真传,也甚感欣慰。不日,也返回素月城自去准备。
离别之时,镇南王、以及师徒二人也是热泪横流,小王爷赵诺,眼中满是不舍,“师父,您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纪芸眼中含泪却带着笑意,“徒儿有心,有缘自会再续。你要勤加努力,好好辅佐你父王,担起这大任,为师自万分欣慰。”
镇南王没有过多言语,“仁王后放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赵宁所说即如誓言,定与素月城同担当,共患难,沿江一带之防御,自当依仁王后之言,加紧布防。”
言罢,纪芸转身,踏上归途,而镇南王赵宁与小王爷赵诺则一直目送着她的身影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