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罗是梵语的音译,意译为芬芳之地,历史悠久,远可追溯至古印度的十六古国,近曾经是大月氏人所建立贵霜帝国的夏都。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守通入南亚次大陆的兴都库什山口,是欧亚大陆商路的关键连接点,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转站。
同时也是佛教圣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佛像的地区,犍陀罗风格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佛造像艺术,后世的玄奘法师西行求取佛经时亦会经过这里进入天竺。
刘桃枝并没有让他等太久,很快便带来两个人,穿着与怀朔平民无异的胡服,但其长相却是标准的‘三哥’。
刘桃枝皱着眉头呵斥一声,大概是说的‘梵语’。
这俩工匠十分听话的就给高羽跪下,刘桃枝则乘机介绍。
指着左边那个高瘦的阿三道,“郎君,这人唤做伐苏,另外一个唤做迦尼卡。”
高羽点点头,他大概明白这俩名字是刘桃枝直接音译过来的。
“你问过他们石蜜怎么制了么?”
“问过,但他俩说必须要见过主人后才能说出。”
“他们是怕说出来被你灭口?”
“这……”
“罢了,那我就亲自问一问他们,你跟他们说……”
没有生物能够抗拒甜食。
尤其是在眼下这个时间点。
唐代以前的‘甜味’来源无非就那么几个。
用谷物做的麦芽糖,也就是饴,有个成语叫含饴弄孙,就代表着古代人民质朴的理想,有糖吃,膝下儿孙满堂。
要么就是野生的蜂蜜。
大名鼎鼎的袁·路中悍鬼·冢中枯骨·仲氏皇帝·东汉蜜水先生·术,临死前要喝的‘蜜水’,就是用野生蜂蜜兑水。
要么就是自带甜味的水果,诸如,枣,甘蔗之类的。
是唐朝二凤遣使者去印度地区学习制糖法后,才学会了如何提炼粗糖,也就是‘石蜜’。
南方萧菩萨那边可能会好点,但北魏这边市面上肯定是极度稀缺这种‘甜品’,若是高羽能够弄出来的话……绝对是暴利!
刘桃枝跟这俩人再次沟通。
两名犍陀罗工匠叽里咕噜的说了一大堆,刘桃枝当即脸色一变,黑着脸,吓的这俩三哥瑟瑟发抖,一脸惊恐之色,生怕被杀了。
“他们说什么了?”
刘桃枝连忙向高羽解释道,“这二人说方法可以告诉我们,但是他们一路观察便知道,我们所处的地方,并不能产出甘蔗,没有甘蔗便无法制作‘石蜜’。”
高羽没有说话,他当然知道北方没法种甘蔗。
刘桃枝以为他生气了,连忙叩首,“是我失职了,望郎君恕罪。”
“起来吧,能将此二人带回,你便是大功一件,何错之有?”
高羽连忙将其搀扶起来。
他知道除了甘蔗以外,甜菜也能用来制蔗糖,但甜菜这玩意经由阿拉伯人从欧洲传过来的,那时候大明都快亡国了。
一看刘桃枝依旧惶恐,高羽便开口,“你将这二人带下去,好生供养,让他们将制做石蜜方法详细的写下来,妥善保存,不得外泄。”
“是。”
“对了,可有带回石蜜?”
“有一辆马车载的全部都是石蜜。”
高羽满意的点点头。
商队赚钱就是赚差价,石蜜在犍陀罗地区可能价格也就一般,但到了中原那就是价值千金,毕竟是产自西域的稀罕物,魏晋时都是作为贡品进贡,皇室王公们得到赏赐才能品尝少许。
待到刘桃枝等人离开后,高羽不免叹了口气。
“怀朔……非丰腴之地啊。”
他倒是想赚钱。
但怀朔就是一座塞北的军镇,土地贫瘠,没有多少生产能力,无法自给自足。
在这不用说种甘蔗了,就算是种粮食,也没多少产量。
“若是日后有地盘了,最好是与南梁交界,只要能购入甘蔗,便可制成蔗糖卖往建康,南人有钱又奢侈,蔗糖肯定供不应求,这样一来,我便等于拥有了一台核动力验钞机。”
不过眼下嘛。
高羽要做一个试验。
单纯往洛阳卖石蜜最多就是赚个辛苦钱,而且从西域到中原距离如此遥远,不卖珠宝香料,卖石蜜,这不是脑子被驴踢了么。
所以他必须得弄出点市面上没有,只有他能提供的玩意。
蔗糖里面带有大量的杂质,所以呈现褐红色,但去除掉杂质后便能褪色变白,也就是白糖。
物以稀为贵。
尽管口感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白糖在卖相上就要远胜蔗糖。
对于像元雍这种喜欢炫富斗富的宗王来说。
自己有,别人没有才能彰显其尊贵的身份,就得赚这些‘冤大头’的钱。
穿越前,高羽每天下饭的时候会开各种奇奇怪怪的视频,其中就包括有UP主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面记录的技术来复原各种物品。
其中,关于糖这一部分的争议比较大。
因为……
按照《天工开物》里的‘黄泥水淋糖法’,根本就无法复原出来。
公认的解释就是,宋应星可能确实看别人用过类似的方法来制作白糖,但他没有搞懂里面的门道,也可能是制糖的不愿意跟他说明白,所以《天工开物》里的方法似是非是,无法制出白糖。
这个UP经过查阅各种史料,才把这个错误搞明白。
以现代的观点来看,红糖制白糖,实际上就是脱色,而用黄泥浆,那必然就是利用的吸附脱色的原理。
但水淋能够充分吸附吗?
现代红糖脱色,要用活性炭用等离子树脂等强力吸附剂配上离心机才能分离的颜色杂质,在古代能只靠水淋就脱色?这怎么想就怎么不对。
所以,用天工开物的这个古法来做红糖脱色的实验,失败是必然的。
因为方法就不对。
好在那个UP主各种考证,最终真的把古法给复原了出来,实际上这个古法本身就没失传,在海南一些地区的土法制糖里,仍然是用这个工艺来进行最后的脱色的。
而这个方法,并不叫黄泥水淋法,而是叫封泥法。
宋应星在写《天工开物》时,很可能将制糖时滴漏杂质的过程当成了“冲淋”,才犯下了这个错误。
好在高羽前世时看过这个方法。
眼下他就要尝试复刻,将白糖做出来。
PS:前三个是封泥法,也是现在有些地方还在用的古法,确实可以进行红糖脱色。第四个是天工开物的黄泥水淋法,现代经过实验验证是不可能给红糖脱色的。
“……二月梅雨作,乃用赤泥封之,约半月后,又易封之,则糖油尽抽入窝,至大小暑月,乃破泥取糖,其近上者全白,近下者稍黑,遂曝干之,用木桶装贮”《兴华府志》
官糖取之再行烹炼,辟鸡卵搅之,令渣滓上浮,复置瓷漏中,覆土如前,其色加白,名洁白糖也。《南产志》
蔗苗于五、六月,首年太嫩,三年太老,惟次年为上。硖煮之期,以蔗分先后,若早砍则浆不足而糖少,砍之必自十二月始,至四月止,硖多泥土,煮一次去渣,再之上清,三之下清,乃成糖。入■〈石屚〉待其凝结,用泥封焉,半月一换,三易而后白。始出■〈石屚〉晒干,舂击成粉,入篓须半月为期,未尽白者曰糖尾。并■〈石屚〉再封,盖封久则白,封少则缁,其不曾封者为红糖。《淡水厅志》
(糖汁)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天工开物》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守通入南亚次大陆的兴都库什山口,是欧亚大陆商路的关键连接点,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转站。
同时也是佛教圣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佛像的地区,犍陀罗风格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佛造像艺术,后世的玄奘法师西行求取佛经时亦会经过这里进入天竺。
刘桃枝并没有让他等太久,很快便带来两个人,穿着与怀朔平民无异的胡服,但其长相却是标准的‘三哥’。
刘桃枝皱着眉头呵斥一声,大概是说的‘梵语’。
这俩工匠十分听话的就给高羽跪下,刘桃枝则乘机介绍。
指着左边那个高瘦的阿三道,“郎君,这人唤做伐苏,另外一个唤做迦尼卡。”
高羽点点头,他大概明白这俩名字是刘桃枝直接音译过来的。
“你问过他们石蜜怎么制了么?”
“问过,但他俩说必须要见过主人后才能说出。”
“他们是怕说出来被你灭口?”
“这……”
“罢了,那我就亲自问一问他们,你跟他们说……”
没有生物能够抗拒甜食。
尤其是在眼下这个时间点。
唐代以前的‘甜味’来源无非就那么几个。
用谷物做的麦芽糖,也就是饴,有个成语叫含饴弄孙,就代表着古代人民质朴的理想,有糖吃,膝下儿孙满堂。
要么就是野生的蜂蜜。
大名鼎鼎的袁·路中悍鬼·冢中枯骨·仲氏皇帝·东汉蜜水先生·术,临死前要喝的‘蜜水’,就是用野生蜂蜜兑水。
要么就是自带甜味的水果,诸如,枣,甘蔗之类的。
是唐朝二凤遣使者去印度地区学习制糖法后,才学会了如何提炼粗糖,也就是‘石蜜’。
南方萧菩萨那边可能会好点,但北魏这边市面上肯定是极度稀缺这种‘甜品’,若是高羽能够弄出来的话……绝对是暴利!
刘桃枝跟这俩人再次沟通。
两名犍陀罗工匠叽里咕噜的说了一大堆,刘桃枝当即脸色一变,黑着脸,吓的这俩三哥瑟瑟发抖,一脸惊恐之色,生怕被杀了。
“他们说什么了?”
刘桃枝连忙向高羽解释道,“这二人说方法可以告诉我们,但是他们一路观察便知道,我们所处的地方,并不能产出甘蔗,没有甘蔗便无法制作‘石蜜’。”
高羽没有说话,他当然知道北方没法种甘蔗。
刘桃枝以为他生气了,连忙叩首,“是我失职了,望郎君恕罪。”
“起来吧,能将此二人带回,你便是大功一件,何错之有?”
高羽连忙将其搀扶起来。
他知道除了甘蔗以外,甜菜也能用来制蔗糖,但甜菜这玩意经由阿拉伯人从欧洲传过来的,那时候大明都快亡国了。
一看刘桃枝依旧惶恐,高羽便开口,“你将这二人带下去,好生供养,让他们将制做石蜜方法详细的写下来,妥善保存,不得外泄。”
“是。”
“对了,可有带回石蜜?”
“有一辆马车载的全部都是石蜜。”
高羽满意的点点头。
商队赚钱就是赚差价,石蜜在犍陀罗地区可能价格也就一般,但到了中原那就是价值千金,毕竟是产自西域的稀罕物,魏晋时都是作为贡品进贡,皇室王公们得到赏赐才能品尝少许。
待到刘桃枝等人离开后,高羽不免叹了口气。
“怀朔……非丰腴之地啊。”
他倒是想赚钱。
但怀朔就是一座塞北的军镇,土地贫瘠,没有多少生产能力,无法自给自足。
在这不用说种甘蔗了,就算是种粮食,也没多少产量。
“若是日后有地盘了,最好是与南梁交界,只要能购入甘蔗,便可制成蔗糖卖往建康,南人有钱又奢侈,蔗糖肯定供不应求,这样一来,我便等于拥有了一台核动力验钞机。”
不过眼下嘛。
高羽要做一个试验。
单纯往洛阳卖石蜜最多就是赚个辛苦钱,而且从西域到中原距离如此遥远,不卖珠宝香料,卖石蜜,这不是脑子被驴踢了么。
所以他必须得弄出点市面上没有,只有他能提供的玩意。
蔗糖里面带有大量的杂质,所以呈现褐红色,但去除掉杂质后便能褪色变白,也就是白糖。
物以稀为贵。
尽管口感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白糖在卖相上就要远胜蔗糖。
对于像元雍这种喜欢炫富斗富的宗王来说。
自己有,别人没有才能彰显其尊贵的身份,就得赚这些‘冤大头’的钱。
穿越前,高羽每天下饭的时候会开各种奇奇怪怪的视频,其中就包括有UP主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面记录的技术来复原各种物品。
其中,关于糖这一部分的争议比较大。
因为……
按照《天工开物》里的‘黄泥水淋糖法’,根本就无法复原出来。
公认的解释就是,宋应星可能确实看别人用过类似的方法来制作白糖,但他没有搞懂里面的门道,也可能是制糖的不愿意跟他说明白,所以《天工开物》里的方法似是非是,无法制出白糖。
这个UP经过查阅各种史料,才把这个错误搞明白。
以现代的观点来看,红糖制白糖,实际上就是脱色,而用黄泥浆,那必然就是利用的吸附脱色的原理。
但水淋能够充分吸附吗?
现代红糖脱色,要用活性炭用等离子树脂等强力吸附剂配上离心机才能分离的颜色杂质,在古代能只靠水淋就脱色?这怎么想就怎么不对。
所以,用天工开物的这个古法来做红糖脱色的实验,失败是必然的。
因为方法就不对。
好在那个UP主各种考证,最终真的把古法给复原了出来,实际上这个古法本身就没失传,在海南一些地区的土法制糖里,仍然是用这个工艺来进行最后的脱色的。
而这个方法,并不叫黄泥水淋法,而是叫封泥法。
宋应星在写《天工开物》时,很可能将制糖时滴漏杂质的过程当成了“冲淋”,才犯下了这个错误。
好在高羽前世时看过这个方法。
眼下他就要尝试复刻,将白糖做出来。
PS:前三个是封泥法,也是现在有些地方还在用的古法,确实可以进行红糖脱色。第四个是天工开物的黄泥水淋法,现代经过实验验证是不可能给红糖脱色的。
“……二月梅雨作,乃用赤泥封之,约半月后,又易封之,则糖油尽抽入窝,至大小暑月,乃破泥取糖,其近上者全白,近下者稍黑,遂曝干之,用木桶装贮”《兴华府志》
官糖取之再行烹炼,辟鸡卵搅之,令渣滓上浮,复置瓷漏中,覆土如前,其色加白,名洁白糖也。《南产志》
蔗苗于五、六月,首年太嫩,三年太老,惟次年为上。硖煮之期,以蔗分先后,若早砍则浆不足而糖少,砍之必自十二月始,至四月止,硖多泥土,煮一次去渣,再之上清,三之下清,乃成糖。入■〈石屚〉待其凝结,用泥封焉,半月一换,三易而后白。始出■〈石屚〉晒干,舂击成粉,入篓须半月为期,未尽白者曰糖尾。并■〈石屚〉再封,盖封久则白,封少则缁,其不曾封者为红糖。《淡水厅志》
(糖汁)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天工开物》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哥哥是高欢,我的哥哥是高欢最新章节,我的哥哥是高欢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哥哥是高欢,我的哥哥是高欢最新章节,我的哥哥是高欢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