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纾自顾自地折腾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没能成功。嘴里被布塞着的感觉也很不好,于是她想了想,忍着勃颈处的疼痛继续床上蹭,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将破布取出来。结果一个不小心,她就从床沿上翻滚下去,摔在了地上。
云溪被她吓得瞪大了眼睛,随后泪眼婆娑的看着她,表达着关心。
夏侯纾强忍着疼痛,过了片刻,她吃力地侧过身来,向云溪投去坚定的目光,用眼神告诉她不必为自己担忧。
云溪这才稍微放心些,然后学着她的动作往坐榻的扶手上蹭。
杨太后与照云长公主原计划回到正殿休息,并商讨接下来的行动。然而,当她们走到门口时,突然听到室内传来一声闷响,像是有什么东西摔在了地上。
杨太后立刻停住了脚步,抬头看了看天空并不算明朗的月亮,叹了口气,然后对身旁的余太妃说:“哀家原本是觉得你这里清净,平常无人来访,才把她们关在这里。可哀家怎么看都觉得那对主仆不是个省心的。你今晚就守在这里吧,不用到我跟前来伺候了。”
余太妃受宠若惊,赶忙拱手道:“妾身谨遵太后懿旨,请太后放心。”
杨太后再次转身瞥了一眼那坚实沉重的房门,无奈地摇摇头,然后引领着照云长公主向济和宫的正殿步去。
途中,照云长公主忽然问:“太后打算就这么关着她吗?那您又打算关几天呢?一天?两天?还是三天?”
杨太后闻言,忽然停住脚步,莫名其妙地看了她一眼,疑惑道:“不是你说现在还不能除掉她,所以先把她抓回来试一试独孤彻吗?”
照云长公主不傻,立马听出了杨太后话里的意思,笑道:“确实是我的想法,照云在此谢过皇嫂了。”
杨太后没说话,继续往前走。
到了正殿门口,杨太后突然又转过身来看着不远处的三名侍卫对照云长公主说:“这里是内廷,你还是叫你的人注意一点,别被人发现了。”
照云长公主不以为然,笑道:“皇嫂请放宽心,曹旭林是先帝当年赐予我的暗卫,武艺高强,忠心护主。这些年来,我全靠他的保护才能安然无恙。这次,他也不会例外。”说罢,她向队列前方的曹旭林投去一道锐利而坚定的眼神,示意他迅速带领另外两名侍卫隐匿起来。
曹旭林立马就带着另外两人飞速消失在宫墙下的树丛里。
杨太后接着月色眯着眼睛又打量了一会儿,实在是看不清了,才继续往里面走。而她心里此刻却已经没有了最初见到照云长公主时的愉悦。
同样是被命运捉弄的两个女人,照云长公主身陷陵都二十余年,却日日有一个忠心耿耿的曹旭林相守相伴,还有个活蹦乱跳且对她言听计从的儿子。而她呢,作为曾经整个南祁最尊贵的女人,竟然成了孤家寡人。
她的丈夫死了,儿子也死了,甚至连养子都死了,失去了所有的依仗,最后只有一个曾经背叛过她的余太妃陪着。
她想不明白为何命运会如此不公。
她太累了,也不想继续去想这个问题了。
余太妃在门口站了一会儿,最后还是推门进去了,立马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到了:夏侯纾和云溪像是两条巨大的蚕蛹躺在地上蠕动,拼命地向中间靠拢。
夏侯纾和云溪也愣住,赶紧停止了动作。
余太妃什么也没说,缓了一会儿神,径直走向夏侯纾。
云溪以为余太妃要对夏侯纾做什么,激动地呜呜大叫起来。
夏侯纾并未感到畏惧,她抬起头来,静静地注视着余太妃。人人都说余太妃是杨太后养的一条狗,她倒是很期待着余太妃接下来会采取什么行动。
余太妃并没有任何恶意,她在夏侯纾的旁边半蹲下来,轻轻将塞在她嘴里的布条取出,然后看着她出神。
夏侯纾顿时觉得呼吸顺畅了些,然后看着余太妃问道:“是皇太后派你来的吗?”
余太妃没有说话,也没有任何表情。
夏侯纾看出了她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也猜不透她的目的,于是又问:“现在你想对我做什么呢?”
余太妃还是不说话。
看着她沉默寡言的样子,夏侯纾不由得想起了谨小慎微的静宜公主,遇到事情也是这样的默不吭声,真不愧是亲生母女。
“你不会是打算偷偷放了我吧?”夏侯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
余太妃一时语塞,满心疑惑地盯着夏侯纾,不知是该赞她聪颖过人,还是该叹她自以为是。这些年,余太妃战战兢兢地陪在杨太后身边,早就看明白了。杨太后虽然病了,人也老了,还处处被姚太后压着,但若说心狠手辣,那与姚太后是旗鼓相当。她亲眼见过有宫女私底下编排济和宫不如毓韶宫,彼时杨太后面上笑容可亲,什么也没说,可是隔天那个宫女就被人发现投了井。
照云长公主回京之前,余太妃在杨太后那里还说得上几句话。照云长公主回京后,她除了服侍杨太后更衣用膳,再也没能近身。所以在杨太后听了照云长公主的建议,突然要大张旗鼓操办寿宴的时候,她就存了满脑子的疑惑,还偷偷去叮嘱女儿不要随意离开拾萃阁,更不要落单。然而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只是没有落在她的女儿身上,却落在了夏侯纾的身上。
为了明哲保身,余太妃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关于杨太后和照云长公主的谋划,甚至在闲暇时也尽量留在住所内。然而,照云长公主不顾违抗圣旨的风险,再次进宫,甚至还带了一些面孔陌生的侍卫。
内廷里突然进来了几个身份不明的男子,余太妃不用想都知道会有什么隐患。她害怕极了,本想趁着宫里设宴没人注意,偷偷摸摸去给女儿提个醒,哪知还没出门就被照云长公主发现了,并把她带到了杨太后面前。
余太妃跪在杨太后面前,又是保证,又是发誓,好不容易才让杨太后打消了要严惩她的念头。可是一转眼,杨太后就让曹旭林他们几个把抓来的夏侯纾和云溪放进了她的房间,暗示她如果敢声张或泄密,她们就把罪责全推在她身上。
她不过是个受万人唾弃和践踏的寡妇,自己和女儿的命都握在他人手里,又怎敢对外声张,所以她只能听之任之,做了这个帮凶。
半晌,余太妃才说:“你们如今进了济和宫,轻易跑不出去,就别白费力气了。”
夏侯纾不解,又道:“那你现在又是在做什么呢?”
余太妃看了夏侯纾一眼,想着她与自己的女儿一般大,到底还是心软,轻声解释道:“我只是想让你好过一些,其他的你不要多想。”
夏侯纾笑了笑,心想这对母女果然奇怪,想帮人也不敢明说。
“谢谢!”夏侯纾由衷地说。
“你不用谢我。”余太妃缓缓道,“阿姣跟我说过,之前你入宫伴读时,曾经帮助过她。我这么做,也算是替她还你一个人情。”
夏侯纾不禁苦笑道。实际上,她并没有真正帮助过静宜公主什么。如果说有恩情,那么静宜公主早就不欠她什么了——当初她被送进掖庭狱的时候,唯一一个冒着杀头的风险去看她的就是静宜公主。
"余太妃。"夏侯纾喊住她,语气庄重且充满决心,"我尚不清楚杨太后接下来会对我采取什么行动,但是如果我今天能平安离开这里,无论是你还是静宜公主,只要有需要,我都会尽我所能提供帮助。"
余太妃满脸愕然,随后露出了一个满怀感激的笑容。
这是夏侯纾认识余太妃来,第一次见到她笑。从前她只听说过余太妃年轻时的种种劣迹和现在的惨状,但是就她接触过这两次的感受来看,余太妃确实没有像传言的那样可恶。当然,这也只是她的初步判断,毕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大概是因为夏侯纾给了她一个承诺,余太妃的态度更加积极了。她赶紧将夏侯纾扶起来,让她坐到凳子上,又过去将云溪也扶了起来,让她坐在了夏侯纾的对面,同时还帮她拿走了嘴巴里的布条。
余太妃虽然未及四十,但多年的磋磨已使她提前苍老了容颜,身体素质也大不如同龄人。一番劳累后,她已开始喘气。然而,她并未就此放弃,还提起桌上的茶壶,倒了两杯茶。她先端起一杯,凑到夏侯纾的嘴边,充满歉意地说:“这都是下午的茶水了,已经凉了。不过现在天气热,你要是不介意的话,就先喝点润润嗓子吧。”
夏侯纾曾经因为随意喝别人的茶而吃过亏,所以她现在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即使她选择暂时相信余太妃,她也不会随意喝别人的茶。因此,她客气地回答:“太妃,你不用客气,我今天在宴会上喝了很多汤水,现在还不渴。你先放着吧。”
余太妃原本想再劝云溪喝茶,但思绪一转,想起了上次在千秋殿发生的事情,于是立刻改变了主意,自己端起茶碗一饮而尽,然后把原本准备给云溪的茶也喝了下去,用这种方式来向夏侯纾表达自己的善意和无恶意。
饶是如此,夏侯纾也没觉得尴尬,反而面带微笑的看着她。
三人闲聊片刻,余太妃便取出自己的针线活,开始低头忙碌起来。
夏侯纾悄悄观察,见她所绣的图案都是石榴、祥云和仙鹤等寓意吉祥的元素,心中不由一动,猜测她可能正在为静宜公主赶制嫁衣。
余太妃也没有否认,而是笑着说:“阿姣她跟别人不一样,她是庶出,又有我这样一个娘亲,将来在婚事上肯定会受委屈。我也没什么能给她的,只能给她做件嫁衣了,也不知到时候她能不能穿得上。”
听她说完,夏侯纾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也是提前给她准备好了嫁衣,绣的是大红的牡丹花纹,只是当时情况特殊,时间比较紧,而她又是进宫为妃,并非正室,所以最后也没有用上。
夏侯纾正伤怀着,门突然从外面被推开,就看到静宜公主站在门外。
“你怎么会在这里?”余太妃被吓得手一颤,手中的绣花针不慎扎进了手指,但她似乎并未感知到疼痛,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活计,站起来焦急地望着女儿,赶忙说道,“你快走,皇太后她不允许你到这里来!”
静宜公主没有转身离去,而是直接走入内堂。她瞥了眼夏侯纾,然后走过去搀扶余太妃,轻声宽慰:“母妃,你不必害怕,我是和皇兄一起过来的。”
“你说什么?”余太妃面色如灰,“陛下……他来了?”
"嗯,"静宜公主点了点头,毫无惧色道,"我看到贤妃娘娘离席了,原本打算找她说几句话的,结果却看到她被人打晕带到了济和宫。我害怕再次出现上次的事情,所以赶紧回去告诉了皇兄。”
“你...你怎么敢!”余太妃气急败坏,声音中充满了惊愕和愤怒。“你明明可以悄悄告诉陛下关于贤妃娘娘的困境,为什么要选择跟过来?你这是不是摆明了要告诉皇太后,是你揭发了这个秘密?阿姣,你真是太糊涂了!”
这确实是静宜公主所忧虑的事,然而在看见夏侯纾之后,她坚定地说道:“母妃,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我现在不再那么惧怕她们。以后,我会保护你。”
余太妃面色苍白,不知道该说女儿自以为是,还是该欣慰。
气氛正尴尬着,独孤彻突然闯了进来。他的目光落在圆桌旁坐着的两个人身上,见她们被包裹得像两个粽子,更是怒不可遏。他大步走向夏侯纾,扫过桌子上的针线和工具,然后毫不犹豫地拿起那把剪刀,直接向夏侯纾走来。
夏侯纾看到独孤彻,原本有些紧张,但当她看到他是在帮助她剪断那些缠了她几个时辰的布匹时,她立刻放松下来,顺从地等待他的救援。
静宜公主也没有闲着,她赶紧从头上取下一根锋利的簪子去帮云溪。
没一会儿,夏侯纾和云溪都脱离了桎梏。
独孤彻扔掉手中的剪刀,如释重负般紧紧抱住了夏侯纾。过了片刻,他才开口道:“走吧,朕送你回宫。”
语气中透露出深深的关切与温柔。
夏侯纾被这突如其来的怀抱弄得有些莫名其妙,又有一些感动。她看了看旁边惊慌失措却又刻意回避着目光的余太妃和静宜长公主,问道:“就这样走了吗?”
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不知道是因为刚刚的惊吓,还是因为心中的疑惑。
“嗯。”独孤彻轻声道,“走吧。”
云溪被她吓得瞪大了眼睛,随后泪眼婆娑的看着她,表达着关心。
夏侯纾强忍着疼痛,过了片刻,她吃力地侧过身来,向云溪投去坚定的目光,用眼神告诉她不必为自己担忧。
云溪这才稍微放心些,然后学着她的动作往坐榻的扶手上蹭。
杨太后与照云长公主原计划回到正殿休息,并商讨接下来的行动。然而,当她们走到门口时,突然听到室内传来一声闷响,像是有什么东西摔在了地上。
杨太后立刻停住了脚步,抬头看了看天空并不算明朗的月亮,叹了口气,然后对身旁的余太妃说:“哀家原本是觉得你这里清净,平常无人来访,才把她们关在这里。可哀家怎么看都觉得那对主仆不是个省心的。你今晚就守在这里吧,不用到我跟前来伺候了。”
余太妃受宠若惊,赶忙拱手道:“妾身谨遵太后懿旨,请太后放心。”
杨太后再次转身瞥了一眼那坚实沉重的房门,无奈地摇摇头,然后引领着照云长公主向济和宫的正殿步去。
途中,照云长公主忽然问:“太后打算就这么关着她吗?那您又打算关几天呢?一天?两天?还是三天?”
杨太后闻言,忽然停住脚步,莫名其妙地看了她一眼,疑惑道:“不是你说现在还不能除掉她,所以先把她抓回来试一试独孤彻吗?”
照云长公主不傻,立马听出了杨太后话里的意思,笑道:“确实是我的想法,照云在此谢过皇嫂了。”
杨太后没说话,继续往前走。
到了正殿门口,杨太后突然又转过身来看着不远处的三名侍卫对照云长公主说:“这里是内廷,你还是叫你的人注意一点,别被人发现了。”
照云长公主不以为然,笑道:“皇嫂请放宽心,曹旭林是先帝当年赐予我的暗卫,武艺高强,忠心护主。这些年来,我全靠他的保护才能安然无恙。这次,他也不会例外。”说罢,她向队列前方的曹旭林投去一道锐利而坚定的眼神,示意他迅速带领另外两名侍卫隐匿起来。
曹旭林立马就带着另外两人飞速消失在宫墙下的树丛里。
杨太后接着月色眯着眼睛又打量了一会儿,实在是看不清了,才继续往里面走。而她心里此刻却已经没有了最初见到照云长公主时的愉悦。
同样是被命运捉弄的两个女人,照云长公主身陷陵都二十余年,却日日有一个忠心耿耿的曹旭林相守相伴,还有个活蹦乱跳且对她言听计从的儿子。而她呢,作为曾经整个南祁最尊贵的女人,竟然成了孤家寡人。
她的丈夫死了,儿子也死了,甚至连养子都死了,失去了所有的依仗,最后只有一个曾经背叛过她的余太妃陪着。
她想不明白为何命运会如此不公。
她太累了,也不想继续去想这个问题了。
余太妃在门口站了一会儿,最后还是推门进去了,立马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到了:夏侯纾和云溪像是两条巨大的蚕蛹躺在地上蠕动,拼命地向中间靠拢。
夏侯纾和云溪也愣住,赶紧停止了动作。
余太妃什么也没说,缓了一会儿神,径直走向夏侯纾。
云溪以为余太妃要对夏侯纾做什么,激动地呜呜大叫起来。
夏侯纾并未感到畏惧,她抬起头来,静静地注视着余太妃。人人都说余太妃是杨太后养的一条狗,她倒是很期待着余太妃接下来会采取什么行动。
余太妃并没有任何恶意,她在夏侯纾的旁边半蹲下来,轻轻将塞在她嘴里的布条取出,然后看着她出神。
夏侯纾顿时觉得呼吸顺畅了些,然后看着余太妃问道:“是皇太后派你来的吗?”
余太妃没有说话,也没有任何表情。
夏侯纾看出了她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也猜不透她的目的,于是又问:“现在你想对我做什么呢?”
余太妃还是不说话。
看着她沉默寡言的样子,夏侯纾不由得想起了谨小慎微的静宜公主,遇到事情也是这样的默不吭声,真不愧是亲生母女。
“你不会是打算偷偷放了我吧?”夏侯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
余太妃一时语塞,满心疑惑地盯着夏侯纾,不知是该赞她聪颖过人,还是该叹她自以为是。这些年,余太妃战战兢兢地陪在杨太后身边,早就看明白了。杨太后虽然病了,人也老了,还处处被姚太后压着,但若说心狠手辣,那与姚太后是旗鼓相当。她亲眼见过有宫女私底下编排济和宫不如毓韶宫,彼时杨太后面上笑容可亲,什么也没说,可是隔天那个宫女就被人发现投了井。
照云长公主回京之前,余太妃在杨太后那里还说得上几句话。照云长公主回京后,她除了服侍杨太后更衣用膳,再也没能近身。所以在杨太后听了照云长公主的建议,突然要大张旗鼓操办寿宴的时候,她就存了满脑子的疑惑,还偷偷去叮嘱女儿不要随意离开拾萃阁,更不要落单。然而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只是没有落在她的女儿身上,却落在了夏侯纾的身上。
为了明哲保身,余太妃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关于杨太后和照云长公主的谋划,甚至在闲暇时也尽量留在住所内。然而,照云长公主不顾违抗圣旨的风险,再次进宫,甚至还带了一些面孔陌生的侍卫。
内廷里突然进来了几个身份不明的男子,余太妃不用想都知道会有什么隐患。她害怕极了,本想趁着宫里设宴没人注意,偷偷摸摸去给女儿提个醒,哪知还没出门就被照云长公主发现了,并把她带到了杨太后面前。
余太妃跪在杨太后面前,又是保证,又是发誓,好不容易才让杨太后打消了要严惩她的念头。可是一转眼,杨太后就让曹旭林他们几个把抓来的夏侯纾和云溪放进了她的房间,暗示她如果敢声张或泄密,她们就把罪责全推在她身上。
她不过是个受万人唾弃和践踏的寡妇,自己和女儿的命都握在他人手里,又怎敢对外声张,所以她只能听之任之,做了这个帮凶。
半晌,余太妃才说:“你们如今进了济和宫,轻易跑不出去,就别白费力气了。”
夏侯纾不解,又道:“那你现在又是在做什么呢?”
余太妃看了夏侯纾一眼,想着她与自己的女儿一般大,到底还是心软,轻声解释道:“我只是想让你好过一些,其他的你不要多想。”
夏侯纾笑了笑,心想这对母女果然奇怪,想帮人也不敢明说。
“谢谢!”夏侯纾由衷地说。
“你不用谢我。”余太妃缓缓道,“阿姣跟我说过,之前你入宫伴读时,曾经帮助过她。我这么做,也算是替她还你一个人情。”
夏侯纾不禁苦笑道。实际上,她并没有真正帮助过静宜公主什么。如果说有恩情,那么静宜公主早就不欠她什么了——当初她被送进掖庭狱的时候,唯一一个冒着杀头的风险去看她的就是静宜公主。
"余太妃。"夏侯纾喊住她,语气庄重且充满决心,"我尚不清楚杨太后接下来会对我采取什么行动,但是如果我今天能平安离开这里,无论是你还是静宜公主,只要有需要,我都会尽我所能提供帮助。"
余太妃满脸愕然,随后露出了一个满怀感激的笑容。
这是夏侯纾认识余太妃来,第一次见到她笑。从前她只听说过余太妃年轻时的种种劣迹和现在的惨状,但是就她接触过这两次的感受来看,余太妃确实没有像传言的那样可恶。当然,这也只是她的初步判断,毕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大概是因为夏侯纾给了她一个承诺,余太妃的态度更加积极了。她赶紧将夏侯纾扶起来,让她坐到凳子上,又过去将云溪也扶了起来,让她坐在了夏侯纾的对面,同时还帮她拿走了嘴巴里的布条。
余太妃虽然未及四十,但多年的磋磨已使她提前苍老了容颜,身体素质也大不如同龄人。一番劳累后,她已开始喘气。然而,她并未就此放弃,还提起桌上的茶壶,倒了两杯茶。她先端起一杯,凑到夏侯纾的嘴边,充满歉意地说:“这都是下午的茶水了,已经凉了。不过现在天气热,你要是不介意的话,就先喝点润润嗓子吧。”
夏侯纾曾经因为随意喝别人的茶而吃过亏,所以她现在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即使她选择暂时相信余太妃,她也不会随意喝别人的茶。因此,她客气地回答:“太妃,你不用客气,我今天在宴会上喝了很多汤水,现在还不渴。你先放着吧。”
余太妃原本想再劝云溪喝茶,但思绪一转,想起了上次在千秋殿发生的事情,于是立刻改变了主意,自己端起茶碗一饮而尽,然后把原本准备给云溪的茶也喝了下去,用这种方式来向夏侯纾表达自己的善意和无恶意。
饶是如此,夏侯纾也没觉得尴尬,反而面带微笑的看着她。
三人闲聊片刻,余太妃便取出自己的针线活,开始低头忙碌起来。
夏侯纾悄悄观察,见她所绣的图案都是石榴、祥云和仙鹤等寓意吉祥的元素,心中不由一动,猜测她可能正在为静宜公主赶制嫁衣。
余太妃也没有否认,而是笑着说:“阿姣她跟别人不一样,她是庶出,又有我这样一个娘亲,将来在婚事上肯定会受委屈。我也没什么能给她的,只能给她做件嫁衣了,也不知到时候她能不能穿得上。”
听她说完,夏侯纾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也是提前给她准备好了嫁衣,绣的是大红的牡丹花纹,只是当时情况特殊,时间比较紧,而她又是进宫为妃,并非正室,所以最后也没有用上。
夏侯纾正伤怀着,门突然从外面被推开,就看到静宜公主站在门外。
“你怎么会在这里?”余太妃被吓得手一颤,手中的绣花针不慎扎进了手指,但她似乎并未感知到疼痛,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活计,站起来焦急地望着女儿,赶忙说道,“你快走,皇太后她不允许你到这里来!”
静宜公主没有转身离去,而是直接走入内堂。她瞥了眼夏侯纾,然后走过去搀扶余太妃,轻声宽慰:“母妃,你不必害怕,我是和皇兄一起过来的。”
“你说什么?”余太妃面色如灰,“陛下……他来了?”
"嗯,"静宜公主点了点头,毫无惧色道,"我看到贤妃娘娘离席了,原本打算找她说几句话的,结果却看到她被人打晕带到了济和宫。我害怕再次出现上次的事情,所以赶紧回去告诉了皇兄。”
“你...你怎么敢!”余太妃气急败坏,声音中充满了惊愕和愤怒。“你明明可以悄悄告诉陛下关于贤妃娘娘的困境,为什么要选择跟过来?你这是不是摆明了要告诉皇太后,是你揭发了这个秘密?阿姣,你真是太糊涂了!”
这确实是静宜公主所忧虑的事,然而在看见夏侯纾之后,她坚定地说道:“母妃,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我现在不再那么惧怕她们。以后,我会保护你。”
余太妃面色苍白,不知道该说女儿自以为是,还是该欣慰。
气氛正尴尬着,独孤彻突然闯了进来。他的目光落在圆桌旁坐着的两个人身上,见她们被包裹得像两个粽子,更是怒不可遏。他大步走向夏侯纾,扫过桌子上的针线和工具,然后毫不犹豫地拿起那把剪刀,直接向夏侯纾走来。
夏侯纾看到独孤彻,原本有些紧张,但当她看到他是在帮助她剪断那些缠了她几个时辰的布匹时,她立刻放松下来,顺从地等待他的救援。
静宜公主也没有闲着,她赶紧从头上取下一根锋利的簪子去帮云溪。
没一会儿,夏侯纾和云溪都脱离了桎梏。
独孤彻扔掉手中的剪刀,如释重负般紧紧抱住了夏侯纾。过了片刻,他才开口道:“走吧,朕送你回宫。”
语气中透露出深深的关切与温柔。
夏侯纾被这突如其来的怀抱弄得有些莫名其妙,又有一些感动。她看了看旁边惊慌失措却又刻意回避着目光的余太妃和静宜长公主,问道:“就这样走了吗?”
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不知道是因为刚刚的惊吓,还是因为心中的疑惑。
“嗯。”独孤彻轻声道,“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