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平九年冬月,独孤彻接连颁布了三道震动朝野的圣旨。
第一道,独孤彻将小皇子独孤铭正式过继给佟皇后,并册封为太子。这一消息如春雷般在宫廷内外引起了轰动。
紧接着,独孤彻又颁布了第二道旨意,嘉奖夏侯翊救驾有功,并授兵部侍郎一职,即日上任,另赏黄金万两。
最后一道旨意则是专门为夏侯纾而发。皇帝赐予夏侯纾一套位于京城的宅子,允许她在闲暇之余前去那里休憩。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夏侯纾的宠爱和嘉奖,使得她在宫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消息传开后,整个京城都热闹了起来,纷纷在议论这件事的背后故事。
自姚氏一族被清算之后,朝野上下都在密切关注着独孤彻对曾经宠冠后宫的姚贵妃的态度。毕竟,姚氏一族罪孽深重,但姚贵妃却为皇家诞下了皇子,这使得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然而,谁也没料到强横了一辈子的姚贵妃竟然经不住打击香消玉殒。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让姚氏一族彻底退出了南祁的历史舞台,也让佟淑妃顺利成为了中宫之主,并且理所当然的抚育姚氏的儿子。而独孤彻册立姚贵妃之子为太子,无疑向世人表明了他对姚氏一族终究还是有情分。
相较而言,夏侯氏兄妹所受的荣宠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夏侯纾没有心思去关心其他,只是觉得世事无常,可悲又可笑。
姚贵妃生前与佟皇后势如水火,不曾想,她死后,她的儿子却要由佟皇后抚养,并唤佟皇后做娘亲。而佟皇后估计也没有想到,她与姚贵妃斗了那么多年,最后竟然还要养情敌的孩子。这种关系颇有些讽刺意味,令人啼笑皆非。
另一边,袁才人自从被夏侯纾罚跪之后就像只缩头乌龟一样躲在自己的寝殿里,好长一段时间不敢出门。听到夏侯氏兄妹都被封赏的消息后,她更是大气都不敢出,恨不得自己立马隐身。
听宫里的人说,袁才人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太医看了一遍又一遍,出来都是摇着头说恐怕过不了来年夏天。袁才人不甘心,三番五次派人去请独孤彻,希望能得到天子的怜惜。然而,独孤彻却以国事繁忙委婉拒绝了。
眼看到了年底,袁才人的病情丝毫不见起色,炉子上的药罐子一天都没歇息过。棠梨殿的宫人平时没有得到过袁才人的好脸色,听说袁才人没用了,他们的心思也活络起来,纷纷疏通关系,企图在宫中寻找新靠山。袁才人原本出身就不高,现下又病了,见到这样众叛亲离的情形,更是气得加重了病情。
夏侯纾生平最恨背信弃义、卖主求荣之人。虽说袁才人如今的处境是罪有应得,她身边的人都有选择继续活下去的权利,但毕竟袁才人现在还活着,棠梨殿的众人为了一己私利竟然做得如此明目张胆和肆无忌惮,这不仅寒了袁才人的心,更是助长了宫里的不良风气。若是日后人人效仿,只怕后宫永无宁日。
因此,在由夏侯纾主持碧台小聚的时候,她就含沙射影地告诫各宫,谁要是敢落井下石趁人之危,她不会让他好过。
各宫心领神会,静默不语。棠梨殿众人得知被断了后路,也不敢继续放肆。
后来夏侯纾寻了一日去看袁才人,希望以此震慑住那些蠢蠢欲动的人。
袁才人肉眼可见的消瘦了,仿佛一阵风都能将其吹倒。她的脸颊皮肤紧贴骨头上,宛如皮包骨头。曾经的圆润妩媚已然消失殆尽,现在只剩一张苍白无色的脸庞。她的眼窝深陷,眼神无光,透露出久病不愈的疲惫。
此刻,袁才人已经病得没有力气来骂夏侯纾了,可是她看向夏侯纾的眼神仍旧充满着凶狠与毒辣,带着深深怨恨。
夏侯纾觉得很惋惜。对于一个女人而言,在宫斗中无法战胜对手,又无法得到男人的关爱,无疑是一种悲哀。这种事,也只能怪袁才人自己头脑不够清醒。作为教坊司的舞姬,她明明可以有离开皇宫自由婚配的机会,可她偏偏贪图皇室的荣华富贵,贪恋天子的薄幸,削尖了脑袋一股劲地往这里扎,最终才落到这样的下场。
这件事之后不久,皇太后杨氏突然召见夏侯纾。
如果说这宫里还有一个能让夏侯纾提心吊胆惴惴不安的女人,那就是杨太后了。杨太后虽然年纪一大把了,也不怎么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可她的野心却丝毫未减,反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
夏侯纾壮着胆子去了趟济和宫。
杨太后一向好静,她宫中除了几个习惯了的宫人,其他人早就被打发掉了,显得有些空旷冷清。唯独余太妃还几年如一日地守在她身边。
杨太后端坐在软垫上,轻轻捻着手里的佛珠,目光深沉地注视着夏侯纾。许久之后,她缓缓开口,语调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寂寞:“自从昔恬过继到你名下后,鲜少来看哀家。想来是哀家老了,一个人住在这深宫大院里,时常觉得闷得慌。有时候,哀家想找个人来陪着说会儿话,可一转头,却发现身边空无一人。贤妃长日操劳宫中事务,千万别怪哀家不明事理啊!”
夏侯纾对杨太后一直保持高度警觉,所以听了对方的话,她立刻满脸诚恳地说:“太后说笑了,臣妾能得到太后的赏识,是臣妾的荣幸。不过,太后方才的话可真是冤枉臣妾了。昔恬那孩子您是了解的,最是单纯善良。她一心惦记着你的身体,早就想来看您了。只是前些日子宫里发生了太多的事,公主被吓着了,连出门都害怕。后来稍微好些了,又听说太后您身体抱恙,陛下怕她吵吵闹闹的扰了您的清修,就让她过些日子再来看望您。太后您要是不嫌她吵闹,臣妾明日就让她过来给您解闷。”
夏侯纾这一席话里面,既道明了主观原因,又阐述了客观原因。杨太后就是再不近人情,也不好当面怪罪她。毕竟,她只是担着一个养育公主的职责。至于福乐公主怎么想,独孤彻怎么决定,那都不是她能做主的。
杨太后点了点头,随即改口道:“昔恬能有这份孝心,哀家深感欣慰。既然陛下有所顾虑,哀家也不再勉强。说起来,哀家近来确实身子不太利爽,这几日才觉得好些,还是过些日子再让昔恬过来吧。”
这就被说服了?
夏侯纾仍然困惑不解,不知道杨太后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杨太后接着说:“皇后前几日带了太子过来给哀家请安。哀家瞧着那孩子倒也乖巧,眉眼长得像陛下,不像他亲娘那样张戾。”
夏侯纾似乎终于知道杨太后召她过来的目的了。原来是想说太子的事。可这件事已成定局,她刻意提及太子的生母,又想表达什么呢?
“太后,太子的娘亲是皇后娘娘呢!”夏侯纾提醒道。
杨太后愣了愣,然后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情绪激动道:“看来哀家真是老了,竟然说出这样的胡话。太子是中宫嫡子,他的娘亲自然是皇后!”
夏侯纾笑而不语。
杨太后又拉了夏侯纾的手,紧紧握住,语气温和地说:“皇后还跟哀家说,陛下因你救过太子,原本有意将太子过继给你抚养。然而,你却极力劝说陛下,才让陛下最终决定将太子过继给皇后。哀家万万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却如此深明大义。这也难怪陛下对你宠爱有加了。”
尽管事实如此,夏侯纾却不敢居功。
独孤彻不是昏君,不至于因为她救下了独孤铭就真要把孩子过继给她养。
夏侯纾也是这几天才想明白,独孤彻之前特意来问她,或许就只是试探。其实他心里早已有了打算,只不过需要一个台阶下。恰好她也没有替别人养孩子的喜好,于是独孤彻心安理得地将独孤铭放在了佟皇后膝下抚养,并册立为太子。
“太后过奖了。”夏侯纾态度谦虚,不紧不慢地说,“陛下能将福乐公主交给臣妾抚养,臣妾已经受宠若惊。只是臣妾才疏学浅,教导公主尚且吃力,也不及皇后细心体贴,实在没有能力抚育太子。”
杨太后似乎正等着夏侯纾这句话,她的面色显得越发和蔼可亲。嘴上却说道:“不论你是否具备这个能力,哀家都要替皇后好好地感谢你。素凝她进宫多年,经历了许多艰辛,受尽了姚氏的欺凌,却从来不曾抱怨。好不容易怀上了身孕,竟然又被自己身边的人坑害,实在令人感到心痛!”
说着,杨太后的眼眶微红,眼泪险些滴落。她转而又轻柔地拍打着夏侯纾的手背,缓缓说道:“你也已经入宫近两年了,正值青春年华,又一直深受皇上的宠爱,怎么就没能为哀家诞下一位皇孙呢?”
话题一下子转移到自己身上,夏侯纾到还有些招架不住,不由得愣了一会儿。她心中思绪万千。她与独孤彻,虽有帝妃之名,却无夫妻之实,何来的身孕?
不过,她与独孤彻之间的事外人并不清楚,她也不会主动透露。
夏侯纾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笑着回答道:“延绵皇嗣是福分,臣妾承蒙陛下和皇太后恩宠,已经感激不尽,不敢再有奢望。”
皇太后似乎对夏侯纾的回答很是满意,又随便聊了几句就放行了。
熙平九年腊月初九,夏侯纾迎来了她十八岁的生辰。为了庆贺这一喜庆的时刻,独孤彻特意在宫中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这场宴会的规模非同小可,京中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受邀携女眷参加,无人敢有不服从的念头。其中的缘由,乃是独孤铭先一步被确立为太子。夏侯纾曾经救下的,正是这些南祁的储君,这是实至名归的荣誉。
夏侯纾身着九天凤纹大红礼服,长裙曳地八尺,头戴精致的金镶玉凤冠,雕刻繁复的凤凰栩栩如生,仿佛展翅欲飞,坦然地接受着众位大臣和命妇的祝福。
也正是这日,璞王终于按捺不住,发动了兵变。
刹那间,呼声四起,喊杀声震天,整个皇宫被重兵重重包围。宴会上的宾客们心中各怀鬼胎,然而坐在高堂之上的天子却面不改色,镇定自若。他们被天子的威严所慑服,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小声地谴责濮王的野心和不忠。
面对璞王的叛乱和席间众人的惊恐和质疑,独孤彻始终保持着沉默。他缓缓饮下一杯酒后,才拉起夏侯纾的手,慢慢走出了泰安殿。站在高高的台阶上,他们居高临下地睥睨着全副武装的璞王以及他的亲卫队。
璞王身着金黄色龙纹盔甲,掩去了平日的书生之气,倒增添了几分英武之气。或者说,他原本就应该是这条个样子,只是大家都被他蛰伏多年的表现给蒙蔽了。
独孤彻侧脸问夏侯纾:“纾儿,你害怕吗?”
夏侯纾见他神色坦然,便笑着说:“只要同你在一起,我什么都不怕。”
第一道,独孤彻将小皇子独孤铭正式过继给佟皇后,并册封为太子。这一消息如春雷般在宫廷内外引起了轰动。
紧接着,独孤彻又颁布了第二道旨意,嘉奖夏侯翊救驾有功,并授兵部侍郎一职,即日上任,另赏黄金万两。
最后一道旨意则是专门为夏侯纾而发。皇帝赐予夏侯纾一套位于京城的宅子,允许她在闲暇之余前去那里休憩。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夏侯纾的宠爱和嘉奖,使得她在宫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消息传开后,整个京城都热闹了起来,纷纷在议论这件事的背后故事。
自姚氏一族被清算之后,朝野上下都在密切关注着独孤彻对曾经宠冠后宫的姚贵妃的态度。毕竟,姚氏一族罪孽深重,但姚贵妃却为皇家诞下了皇子,这使得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然而,谁也没料到强横了一辈子的姚贵妃竟然经不住打击香消玉殒。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让姚氏一族彻底退出了南祁的历史舞台,也让佟淑妃顺利成为了中宫之主,并且理所当然的抚育姚氏的儿子。而独孤彻册立姚贵妃之子为太子,无疑向世人表明了他对姚氏一族终究还是有情分。
相较而言,夏侯氏兄妹所受的荣宠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夏侯纾没有心思去关心其他,只是觉得世事无常,可悲又可笑。
姚贵妃生前与佟皇后势如水火,不曾想,她死后,她的儿子却要由佟皇后抚养,并唤佟皇后做娘亲。而佟皇后估计也没有想到,她与姚贵妃斗了那么多年,最后竟然还要养情敌的孩子。这种关系颇有些讽刺意味,令人啼笑皆非。
另一边,袁才人自从被夏侯纾罚跪之后就像只缩头乌龟一样躲在自己的寝殿里,好长一段时间不敢出门。听到夏侯氏兄妹都被封赏的消息后,她更是大气都不敢出,恨不得自己立马隐身。
听宫里的人说,袁才人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太医看了一遍又一遍,出来都是摇着头说恐怕过不了来年夏天。袁才人不甘心,三番五次派人去请独孤彻,希望能得到天子的怜惜。然而,独孤彻却以国事繁忙委婉拒绝了。
眼看到了年底,袁才人的病情丝毫不见起色,炉子上的药罐子一天都没歇息过。棠梨殿的宫人平时没有得到过袁才人的好脸色,听说袁才人没用了,他们的心思也活络起来,纷纷疏通关系,企图在宫中寻找新靠山。袁才人原本出身就不高,现下又病了,见到这样众叛亲离的情形,更是气得加重了病情。
夏侯纾生平最恨背信弃义、卖主求荣之人。虽说袁才人如今的处境是罪有应得,她身边的人都有选择继续活下去的权利,但毕竟袁才人现在还活着,棠梨殿的众人为了一己私利竟然做得如此明目张胆和肆无忌惮,这不仅寒了袁才人的心,更是助长了宫里的不良风气。若是日后人人效仿,只怕后宫永无宁日。
因此,在由夏侯纾主持碧台小聚的时候,她就含沙射影地告诫各宫,谁要是敢落井下石趁人之危,她不会让他好过。
各宫心领神会,静默不语。棠梨殿众人得知被断了后路,也不敢继续放肆。
后来夏侯纾寻了一日去看袁才人,希望以此震慑住那些蠢蠢欲动的人。
袁才人肉眼可见的消瘦了,仿佛一阵风都能将其吹倒。她的脸颊皮肤紧贴骨头上,宛如皮包骨头。曾经的圆润妩媚已然消失殆尽,现在只剩一张苍白无色的脸庞。她的眼窝深陷,眼神无光,透露出久病不愈的疲惫。
此刻,袁才人已经病得没有力气来骂夏侯纾了,可是她看向夏侯纾的眼神仍旧充满着凶狠与毒辣,带着深深怨恨。
夏侯纾觉得很惋惜。对于一个女人而言,在宫斗中无法战胜对手,又无法得到男人的关爱,无疑是一种悲哀。这种事,也只能怪袁才人自己头脑不够清醒。作为教坊司的舞姬,她明明可以有离开皇宫自由婚配的机会,可她偏偏贪图皇室的荣华富贵,贪恋天子的薄幸,削尖了脑袋一股劲地往这里扎,最终才落到这样的下场。
这件事之后不久,皇太后杨氏突然召见夏侯纾。
如果说这宫里还有一个能让夏侯纾提心吊胆惴惴不安的女人,那就是杨太后了。杨太后虽然年纪一大把了,也不怎么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可她的野心却丝毫未减,反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
夏侯纾壮着胆子去了趟济和宫。
杨太后一向好静,她宫中除了几个习惯了的宫人,其他人早就被打发掉了,显得有些空旷冷清。唯独余太妃还几年如一日地守在她身边。
杨太后端坐在软垫上,轻轻捻着手里的佛珠,目光深沉地注视着夏侯纾。许久之后,她缓缓开口,语调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寂寞:“自从昔恬过继到你名下后,鲜少来看哀家。想来是哀家老了,一个人住在这深宫大院里,时常觉得闷得慌。有时候,哀家想找个人来陪着说会儿话,可一转头,却发现身边空无一人。贤妃长日操劳宫中事务,千万别怪哀家不明事理啊!”
夏侯纾对杨太后一直保持高度警觉,所以听了对方的话,她立刻满脸诚恳地说:“太后说笑了,臣妾能得到太后的赏识,是臣妾的荣幸。不过,太后方才的话可真是冤枉臣妾了。昔恬那孩子您是了解的,最是单纯善良。她一心惦记着你的身体,早就想来看您了。只是前些日子宫里发生了太多的事,公主被吓着了,连出门都害怕。后来稍微好些了,又听说太后您身体抱恙,陛下怕她吵吵闹闹的扰了您的清修,就让她过些日子再来看望您。太后您要是不嫌她吵闹,臣妾明日就让她过来给您解闷。”
夏侯纾这一席话里面,既道明了主观原因,又阐述了客观原因。杨太后就是再不近人情,也不好当面怪罪她。毕竟,她只是担着一个养育公主的职责。至于福乐公主怎么想,独孤彻怎么决定,那都不是她能做主的。
杨太后点了点头,随即改口道:“昔恬能有这份孝心,哀家深感欣慰。既然陛下有所顾虑,哀家也不再勉强。说起来,哀家近来确实身子不太利爽,这几日才觉得好些,还是过些日子再让昔恬过来吧。”
这就被说服了?
夏侯纾仍然困惑不解,不知道杨太后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杨太后接着说:“皇后前几日带了太子过来给哀家请安。哀家瞧着那孩子倒也乖巧,眉眼长得像陛下,不像他亲娘那样张戾。”
夏侯纾似乎终于知道杨太后召她过来的目的了。原来是想说太子的事。可这件事已成定局,她刻意提及太子的生母,又想表达什么呢?
“太后,太子的娘亲是皇后娘娘呢!”夏侯纾提醒道。
杨太后愣了愣,然后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情绪激动道:“看来哀家真是老了,竟然说出这样的胡话。太子是中宫嫡子,他的娘亲自然是皇后!”
夏侯纾笑而不语。
杨太后又拉了夏侯纾的手,紧紧握住,语气温和地说:“皇后还跟哀家说,陛下因你救过太子,原本有意将太子过继给你抚养。然而,你却极力劝说陛下,才让陛下最终决定将太子过继给皇后。哀家万万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却如此深明大义。这也难怪陛下对你宠爱有加了。”
尽管事实如此,夏侯纾却不敢居功。
独孤彻不是昏君,不至于因为她救下了独孤铭就真要把孩子过继给她养。
夏侯纾也是这几天才想明白,独孤彻之前特意来问她,或许就只是试探。其实他心里早已有了打算,只不过需要一个台阶下。恰好她也没有替别人养孩子的喜好,于是独孤彻心安理得地将独孤铭放在了佟皇后膝下抚养,并册立为太子。
“太后过奖了。”夏侯纾态度谦虚,不紧不慢地说,“陛下能将福乐公主交给臣妾抚养,臣妾已经受宠若惊。只是臣妾才疏学浅,教导公主尚且吃力,也不及皇后细心体贴,实在没有能力抚育太子。”
杨太后似乎正等着夏侯纾这句话,她的面色显得越发和蔼可亲。嘴上却说道:“不论你是否具备这个能力,哀家都要替皇后好好地感谢你。素凝她进宫多年,经历了许多艰辛,受尽了姚氏的欺凌,却从来不曾抱怨。好不容易怀上了身孕,竟然又被自己身边的人坑害,实在令人感到心痛!”
说着,杨太后的眼眶微红,眼泪险些滴落。她转而又轻柔地拍打着夏侯纾的手背,缓缓说道:“你也已经入宫近两年了,正值青春年华,又一直深受皇上的宠爱,怎么就没能为哀家诞下一位皇孙呢?”
话题一下子转移到自己身上,夏侯纾到还有些招架不住,不由得愣了一会儿。她心中思绪万千。她与独孤彻,虽有帝妃之名,却无夫妻之实,何来的身孕?
不过,她与独孤彻之间的事外人并不清楚,她也不会主动透露。
夏侯纾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笑着回答道:“延绵皇嗣是福分,臣妾承蒙陛下和皇太后恩宠,已经感激不尽,不敢再有奢望。”
皇太后似乎对夏侯纾的回答很是满意,又随便聊了几句就放行了。
熙平九年腊月初九,夏侯纾迎来了她十八岁的生辰。为了庆贺这一喜庆的时刻,独孤彻特意在宫中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这场宴会的规模非同小可,京中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受邀携女眷参加,无人敢有不服从的念头。其中的缘由,乃是独孤铭先一步被确立为太子。夏侯纾曾经救下的,正是这些南祁的储君,这是实至名归的荣誉。
夏侯纾身着九天凤纹大红礼服,长裙曳地八尺,头戴精致的金镶玉凤冠,雕刻繁复的凤凰栩栩如生,仿佛展翅欲飞,坦然地接受着众位大臣和命妇的祝福。
也正是这日,璞王终于按捺不住,发动了兵变。
刹那间,呼声四起,喊杀声震天,整个皇宫被重兵重重包围。宴会上的宾客们心中各怀鬼胎,然而坐在高堂之上的天子却面不改色,镇定自若。他们被天子的威严所慑服,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小声地谴责濮王的野心和不忠。
面对璞王的叛乱和席间众人的惊恐和质疑,独孤彻始终保持着沉默。他缓缓饮下一杯酒后,才拉起夏侯纾的手,慢慢走出了泰安殿。站在高高的台阶上,他们居高临下地睥睨着全副武装的璞王以及他的亲卫队。
璞王身着金黄色龙纹盔甲,掩去了平日的书生之气,倒增添了几分英武之气。或者说,他原本就应该是这条个样子,只是大家都被他蛰伏多年的表现给蒙蔽了。
独孤彻侧脸问夏侯纾:“纾儿,你害怕吗?”
夏侯纾见他神色坦然,便笑着说:“只要同你在一起,我什么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