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纾的脸上并未浮现出半分喜悦,眼眸在此刻犹如深潭,平静中藏着难以名状的波澜。她的内心仿佛被一根无形的弦拉得更紧,几乎要断裂开来。
这是她最后的筹码,亮完这一张底牌,再无退路可寻。
更何况,她心里清楚,就算王崇厚此刻真杀了她,他的秘密也不会泄露出去,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提前做过任何安排。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早知如此,她就应该多给自己留点后手,即便她有朝一日真的时运不济,不幸一命呜呼,也能拉个垫背的。
如果这个垫背的是王崇厚,她也算死得其所了。
想到这里,夏侯纾再度将视线投向王崇厚,见对方依旧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仿佛周围的风云变幻都无法撼动他的内心。
这一眼,夏侯纾看到了自己的无奈,也看到了前方的荆棘密布。她已经没有了退路,每一步都只能向前,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她也只能硬着头皮,一条路走到黑。
夏侯纾深吸一口气,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她倒要看看,这位权倾朝野、老谋深算的王丞相,究竟能将她逼到怎样的境地,又能将他的阴谋和算计发挥到何种程度。
夏侯纾定了定神,想起了夏侯翊之前跟她提过的一件异闻。
说是秀水胡同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夫妻和睦,子女孝顺,日子过得十分殷实。张家四口在胡同里租了间不大的铺子,以卖丝织布匹为生。张家女儿张氏模样生得极好,邻里之间遇到了都要多看她几眼的那种,因而张家铺子里的生意也非常兴隆。
张氏早年受父母之命许了一个家境殷实的读书人,只因张家父母觉得女儿年龄还小,所以尚未成亲宴客。
三个月前,王昱坤与几个狐朋狗友游荡到秀水胡同,随意调戏过往的年轻女子。后来,他听闻张氏貌美,就带着人寻了过去。
适逢张家父子外出进货了,铺子里只有张家母女在照看着。王昱坤仗着人多势众,直接赶走了铺子里的其他顾客,于是便当着张母的面肆无忌惮地调戏张氏。
张母性子柔软,但为母则刚,她也不能容忍登徒子随意调戏自己的女儿,就斥责了王昱坤几句。原以为这样就能逼退王昱坤等人。岂料王昱坤非但没有离开,反而示意随行打手砸了张家的铺子。张母阻拦无果,还被打得头破血流,昏死过去。
最后,王昱坤直接将张氏绑走了。
王昱坤在学业上没有遗传到他父亲的半点天赋,但在拈花惹草这方面却深得其父真传,甚至更加肆无忌惮。他平时欺男霸女蛮横惯了,青天白日的就将那张氏绑得严严实实地塞进了马车,径直带回了丞相府,各种折磨凌辱。而那张氏性情刚烈,不堪其辱便投缳自尽了,随后就被丞相府的人用一卷草席胡乱裹着扔到了乱葬岗。
张家父子听到消息后匆匆赶回来,然后带着张氏的未婚夫婿去乱葬岗找回了张氏残破不堪的尸首,再带着状子和人证去报官。
京兆府尹一看张家状告的是当朝丞相之子,一边做出要秉公执法的样子,一边派人去缉拿嫌犯,实则是去通风报信。
报信人很快就回来了,还带来了丞相府的一个管事。
京兆府尹与那管事去后堂交谈一番后,京兆府尹再出来时就变了脸。随后,他以盗窃之名将张家三口以及张氏的未婚夫婿全部收了监,还指认张家是诬告。而张家带来的那些证人也纷纷改了口称只是路过,并未看见铺子里发生了什么,实在不清楚具体情况。
没过几天,张父因突发“恶疾”死在了大牢里;张母受不了打击,情绪激动之下就疯了;张氏的兄长因盗窃顾客财物被判了刑收了监,还被断了三指;张氏那未婚夫婿也反了水,说是受张氏父母蒙骗才会诬告王二公子。
最后案子结了,王昱坤并未受到半点牵扯,反倒是张家四口死的死、残的残、疯的疯,还背上了一身污名。
这事儿要说没有王崇厚或者明嘉郡主的包庇,是个人都不信。
但在京城,谁又敢说丞相府的半句不是呢?
夏侯纾却不信邪,非要将此事挑明了,当成自救的筹码。
夏侯纾看着王崇厚,不紧不慢道:“听说王二公子三个月前在市集上遇到一个姓张的良家女子,便不顾那女子已有婚约的事实,强行抢了回去,百般凌辱,最后折磨致死,抛尸荒野。不仅如此,王二公子还反告张家以商贩之名,行盗窃之实,害得张家家破人亡,就连跟他家定过亲的未婚夫婿都没有放过。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应该是丞相大人的手笔吧?”
王崇厚不置可否。
不说话,那就相当于默认了。
夏侯纾在心里暗骂了一声无耻。
王昱坤仗着家世无恶不作,人人唾弃,王崇厚也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狼,以权谋私,残害无辜百姓。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这王家父子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夏侯纾心里满是鄙夷,面上带着几分嗤笑:“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丞相大人贵为文官之首,却不修私德,还教子无方,甚至为了包庇自己的儿子而栽赃嫁祸,倒打一耙,真是好手段。只不过我朝纪法严明,若是陛下知道了这事,不知会作何感想。”
王崇厚听到有关自己儿子的混账事时便显得有几分不悦,但这不悦也仅仅只是一闪而过,很快就在他的脸上消散殆尽。他轻轻摩挲着大拇指上的玉扳指,眼神冷冽而深邃,望向夏侯纾时,更是带着一抹难以言喻的狠厉与不屑。
“看来,你对我儿的了解,倒是颇为深入。”王崇厚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既有对夏侯纾的嘲讽,也有对自己儿子的失望与愤怒。
不过是简短的一句话,却让夏侯纾感到一阵寒意。她面上表现得波澜不惊,心里却是虚的。毕竟,她知道的事情真的不多,甚至都不足以保命。
不过,王崇厚的这个反应多少让夏侯纾有些意外。她没想到处庙堂之高而宠辱不惊的王崇厚居然会有软肋,而这软肋竟然是他与明嘉郡主所生的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可见明嘉郡主能够容忍他的风流无度也是有道理的。正应了那句“一个被窝里睡不出两种人”。
夏侯纾自以为抓到了对方把柄,恍惚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于是,她继续胡诌道:“陵王对丞相大人的真心早有疑虑,因而他对丞相大人的动向十分关注。若是丞相大人能以礼相待,我倒是可以坦诚相告,并做个中间人,将丞相大人的诚意如实传达给陵王。”
王崇厚静静地审视着夏侯纾那双闪烁着狡黠光芒的眼睛,并未流露出半点慌乱,反而显得从容不迫。随即,他的脸上突然浮现出一抹玩味的笑意,仿佛早已看穿了夏侯纾的计谋。
夏侯纾看着王崇厚那越发放肆的笑容,心中不禁升起一丝疑惑。她不明白,为何王崇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还能如此镇定自若。难道他真的有恃无恐?还是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思绪如乱线般纠缠在一起,她不禁开始重新审视眼前的局势。
半晌,王崇厚慢条斯理道:“张家铺子本来就有问题,不少顾客都反映在他们家铺子里丢过钱袋和佩饰,还被他们母子哄得团团转。他儿子所犯之罪证据确凿,并非什么良善之辈,就算闹到了大理寺也无法翻案。至于他那不识好歹的父母,胆敢攀诬我儿,就该知道会是什么下场。本相能够大发慈悲留着他们母子的性命,也算是便宜他们了。他家那女婿倒是个识时务的,可这又有什么用?他知道自己死到临头了,竟敢攀咬岳丈和舅兄,又能是什么好东西?这样的人,就算本相轻饶了他,日后保不准还会祸害他人。”
所以张家女婿被罚了五十大板,打得半身不遂,最后被丢在路边苟延残喘,连乞丐都不愿靠近。他的亲朋好友知道他得罪了当朝丞相,竟无人敢上前救治,也不知如今是死是活。
夏侯纾听了简直三观震裂。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像王崇厚这么不要脸的!
有句话叫做“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王崇厚就是那个有文化的大流氓。就他那一张嘴,真是白的能被他说成黑的,黑的也能被他说成白的。难怪当初他名声差成那样,还能说动明嘉郡主,取得老魏王的信任,并且力排众议抱得美人归。
王崇厚仿佛并未看见夏侯纾脸上的惊愕,继续说:“至于我儿的事,不过是那张氏贪慕虚荣、朝秦暮楚,抛弃了无权无势的未婚夫婿来勾引我儿。我儿年纪尚小不懂事,受张氏蛊惑才带她回了府。那张氏不过一介出身低微、见识浅薄的粗鄙女子,到了府中就忘了自己几斤几两,竟然容不得我儿与他人相好,最后还做出轻生之举,真是晦气!她也不想想,她能得我儿的青睐已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却偏偏身在福中不知福,寻了短见,这就怨不得别人了。”
王崇厚仍然说得义正辞严,不知内情的还真以为他是受害者。
夏侯纾早已被王崇厚的一番诡辩惊得目瞪口呆。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惊愕与不解,语气中透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愤怒:“丞相大人,你这颠倒黑白的本事,当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人在做,天在看。那张家人是如何死的死,伤的伤,疯的疯,丞相大人应该心知肚明吧?你就不怕会遭报应吗?”
“报应?”王崇厚听后,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笑意,仿佛是在嘲笑夏侯纾的天真与幼稚,“什么报应?你未免也太过天真了吧。张家母子如今能否苟延残喘都还是个未知数,他们又如何能掀起什么风浪?不过是一群蝼蚁,何足挂齿。我王崇厚行事,向来只求目的,不问手段,报应?哼,那不过是弱者的哀嚎罢了。”
夏侯纾紧锁眉头,愤怒如烈火燎原:“张家母子确实已经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了,可当日在秀水胡同目睹真相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当时或许迫于你的权势选择了沉默,但日后未必就能守口如瓶。届时,丞相大人又如何堵住悠悠众口呢?”
夏侯纾冷笑一声,继续说道:“张家怕你,可总有人不惧你。据我所知,丞相大人的这个位置,可是有不少人暗中觊觎,期盼有朝一日能够取而代之。”
“我在朝堂之上浸淫数十载,还会被几句闲言碎语所动摇吗?”王崇厚神色坚定,并不受其威胁。他微微一扬眉,嘴角泛起一抹冷笑,接着道:“倘若这件事闹大了,上达天听,陛下又能奈我何?无非是责备我管教不严,兴许还会减我些许俸禄,但那又如何?我的相位,依旧稳固如山。至于陵王……”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戏谑,目光在夏侯纾身上轻轻掠过,仿佛在看一个无足轻重的跳梁小丑:“陵王若是知道有人胆敢顶着他的名义冒犯本相,只怕出手更快吧。”
夏侯纾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恍然,她终于理解了夏侯翊当初为何会向她透露丞相府那些深藏的秘辛。那些言辞,那些描绘,原来并非单纯的恐吓,而是为了阻止她接近丞相府。
她自嘲地笑了笑,那笑容中满是苦涩与失望。她曾以为夏侯翊的言辞不过是夸大其词,意在吓唬她,让她知难而退。但如今看来,她却是太过天真,忽略了那背后的深沉与狠辣。
可是,人怎能厚颜无耻到这种地步?
夏侯纾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她冷冷地开口,声音中充满了讥讽与失望:“我原来还想不明白令公子的狠辣是从何而来,如今看来,竟与丞相大人是一脉相承呀!”
夏侯纾的嘴角虽然还在勉强维持着那丝倔强的笑意,但她的心却如同被寒冬的霜雪一点点冻结。
她确实低估了王崇厚的狠毒与奸猾。
她此刻不过是一介无名刺客,在王崇厚眼里连蝼蚁都不如,还妄想用他儿子的事威胁他,甚至跟他谈条件,岂不是自作聪明?
可怜!可悲!可叹!
王崇厚得意地望着夏侯纾,随后他缓缓地开口,声音里充满了嘲讽:“你可还有什么要交代的?”
交代?交代什么?又向谁交代?
夏侯纾的心一点点沉到了谷底,沉重得几乎要穿透她的胸腔。她曾经拥有的豪情壮志,此刻如同火焰在寒风中熄灭,只留下一片死寂的灰烬。于是她缓缓闭上了眼眸,仿佛要将这世间的残酷与不公,都一并隔绝在外。
紧接着,王崇厚的命令如同冰冷的箭矢,无情地穿透了寂静。他一声令下,空气仿佛都在颤抖。随即,侍卫们的动作如同暴风骤雨般猛烈,他们挥动手中的大刀,刀刃在火光下闪烁着寒光,直指那个铁笼。铁笼在刀光中显得如此脆弱,仿佛下一刻就会被撕裂。而笼中的夏侯纾,更像是暴风雨中摇曳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
这是她最后的筹码,亮完这一张底牌,再无退路可寻。
更何况,她心里清楚,就算王崇厚此刻真杀了她,他的秘密也不会泄露出去,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提前做过任何安排。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早知如此,她就应该多给自己留点后手,即便她有朝一日真的时运不济,不幸一命呜呼,也能拉个垫背的。
如果这个垫背的是王崇厚,她也算死得其所了。
想到这里,夏侯纾再度将视线投向王崇厚,见对方依旧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仿佛周围的风云变幻都无法撼动他的内心。
这一眼,夏侯纾看到了自己的无奈,也看到了前方的荆棘密布。她已经没有了退路,每一步都只能向前,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她也只能硬着头皮,一条路走到黑。
夏侯纾深吸一口气,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她倒要看看,这位权倾朝野、老谋深算的王丞相,究竟能将她逼到怎样的境地,又能将他的阴谋和算计发挥到何种程度。
夏侯纾定了定神,想起了夏侯翊之前跟她提过的一件异闻。
说是秀水胡同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夫妻和睦,子女孝顺,日子过得十分殷实。张家四口在胡同里租了间不大的铺子,以卖丝织布匹为生。张家女儿张氏模样生得极好,邻里之间遇到了都要多看她几眼的那种,因而张家铺子里的生意也非常兴隆。
张氏早年受父母之命许了一个家境殷实的读书人,只因张家父母觉得女儿年龄还小,所以尚未成亲宴客。
三个月前,王昱坤与几个狐朋狗友游荡到秀水胡同,随意调戏过往的年轻女子。后来,他听闻张氏貌美,就带着人寻了过去。
适逢张家父子外出进货了,铺子里只有张家母女在照看着。王昱坤仗着人多势众,直接赶走了铺子里的其他顾客,于是便当着张母的面肆无忌惮地调戏张氏。
张母性子柔软,但为母则刚,她也不能容忍登徒子随意调戏自己的女儿,就斥责了王昱坤几句。原以为这样就能逼退王昱坤等人。岂料王昱坤非但没有离开,反而示意随行打手砸了张家的铺子。张母阻拦无果,还被打得头破血流,昏死过去。
最后,王昱坤直接将张氏绑走了。
王昱坤在学业上没有遗传到他父亲的半点天赋,但在拈花惹草这方面却深得其父真传,甚至更加肆无忌惮。他平时欺男霸女蛮横惯了,青天白日的就将那张氏绑得严严实实地塞进了马车,径直带回了丞相府,各种折磨凌辱。而那张氏性情刚烈,不堪其辱便投缳自尽了,随后就被丞相府的人用一卷草席胡乱裹着扔到了乱葬岗。
张家父子听到消息后匆匆赶回来,然后带着张氏的未婚夫婿去乱葬岗找回了张氏残破不堪的尸首,再带着状子和人证去报官。
京兆府尹一看张家状告的是当朝丞相之子,一边做出要秉公执法的样子,一边派人去缉拿嫌犯,实则是去通风报信。
报信人很快就回来了,还带来了丞相府的一个管事。
京兆府尹与那管事去后堂交谈一番后,京兆府尹再出来时就变了脸。随后,他以盗窃之名将张家三口以及张氏的未婚夫婿全部收了监,还指认张家是诬告。而张家带来的那些证人也纷纷改了口称只是路过,并未看见铺子里发生了什么,实在不清楚具体情况。
没过几天,张父因突发“恶疾”死在了大牢里;张母受不了打击,情绪激动之下就疯了;张氏的兄长因盗窃顾客财物被判了刑收了监,还被断了三指;张氏那未婚夫婿也反了水,说是受张氏父母蒙骗才会诬告王二公子。
最后案子结了,王昱坤并未受到半点牵扯,反倒是张家四口死的死、残的残、疯的疯,还背上了一身污名。
这事儿要说没有王崇厚或者明嘉郡主的包庇,是个人都不信。
但在京城,谁又敢说丞相府的半句不是呢?
夏侯纾却不信邪,非要将此事挑明了,当成自救的筹码。
夏侯纾看着王崇厚,不紧不慢道:“听说王二公子三个月前在市集上遇到一个姓张的良家女子,便不顾那女子已有婚约的事实,强行抢了回去,百般凌辱,最后折磨致死,抛尸荒野。不仅如此,王二公子还反告张家以商贩之名,行盗窃之实,害得张家家破人亡,就连跟他家定过亲的未婚夫婿都没有放过。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应该是丞相大人的手笔吧?”
王崇厚不置可否。
不说话,那就相当于默认了。
夏侯纾在心里暗骂了一声无耻。
王昱坤仗着家世无恶不作,人人唾弃,王崇厚也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狼,以权谋私,残害无辜百姓。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这王家父子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夏侯纾心里满是鄙夷,面上带着几分嗤笑:“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丞相大人贵为文官之首,却不修私德,还教子无方,甚至为了包庇自己的儿子而栽赃嫁祸,倒打一耙,真是好手段。只不过我朝纪法严明,若是陛下知道了这事,不知会作何感想。”
王崇厚听到有关自己儿子的混账事时便显得有几分不悦,但这不悦也仅仅只是一闪而过,很快就在他的脸上消散殆尽。他轻轻摩挲着大拇指上的玉扳指,眼神冷冽而深邃,望向夏侯纾时,更是带着一抹难以言喻的狠厉与不屑。
“看来,你对我儿的了解,倒是颇为深入。”王崇厚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既有对夏侯纾的嘲讽,也有对自己儿子的失望与愤怒。
不过是简短的一句话,却让夏侯纾感到一阵寒意。她面上表现得波澜不惊,心里却是虚的。毕竟,她知道的事情真的不多,甚至都不足以保命。
不过,王崇厚的这个反应多少让夏侯纾有些意外。她没想到处庙堂之高而宠辱不惊的王崇厚居然会有软肋,而这软肋竟然是他与明嘉郡主所生的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可见明嘉郡主能够容忍他的风流无度也是有道理的。正应了那句“一个被窝里睡不出两种人”。
夏侯纾自以为抓到了对方把柄,恍惚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于是,她继续胡诌道:“陵王对丞相大人的真心早有疑虑,因而他对丞相大人的动向十分关注。若是丞相大人能以礼相待,我倒是可以坦诚相告,并做个中间人,将丞相大人的诚意如实传达给陵王。”
王崇厚静静地审视着夏侯纾那双闪烁着狡黠光芒的眼睛,并未流露出半点慌乱,反而显得从容不迫。随即,他的脸上突然浮现出一抹玩味的笑意,仿佛早已看穿了夏侯纾的计谋。
夏侯纾看着王崇厚那越发放肆的笑容,心中不禁升起一丝疑惑。她不明白,为何王崇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还能如此镇定自若。难道他真的有恃无恐?还是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思绪如乱线般纠缠在一起,她不禁开始重新审视眼前的局势。
半晌,王崇厚慢条斯理道:“张家铺子本来就有问题,不少顾客都反映在他们家铺子里丢过钱袋和佩饰,还被他们母子哄得团团转。他儿子所犯之罪证据确凿,并非什么良善之辈,就算闹到了大理寺也无法翻案。至于他那不识好歹的父母,胆敢攀诬我儿,就该知道会是什么下场。本相能够大发慈悲留着他们母子的性命,也算是便宜他们了。他家那女婿倒是个识时务的,可这又有什么用?他知道自己死到临头了,竟敢攀咬岳丈和舅兄,又能是什么好东西?这样的人,就算本相轻饶了他,日后保不准还会祸害他人。”
所以张家女婿被罚了五十大板,打得半身不遂,最后被丢在路边苟延残喘,连乞丐都不愿靠近。他的亲朋好友知道他得罪了当朝丞相,竟无人敢上前救治,也不知如今是死是活。
夏侯纾听了简直三观震裂。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像王崇厚这么不要脸的!
有句话叫做“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王崇厚就是那个有文化的大流氓。就他那一张嘴,真是白的能被他说成黑的,黑的也能被他说成白的。难怪当初他名声差成那样,还能说动明嘉郡主,取得老魏王的信任,并且力排众议抱得美人归。
王崇厚仿佛并未看见夏侯纾脸上的惊愕,继续说:“至于我儿的事,不过是那张氏贪慕虚荣、朝秦暮楚,抛弃了无权无势的未婚夫婿来勾引我儿。我儿年纪尚小不懂事,受张氏蛊惑才带她回了府。那张氏不过一介出身低微、见识浅薄的粗鄙女子,到了府中就忘了自己几斤几两,竟然容不得我儿与他人相好,最后还做出轻生之举,真是晦气!她也不想想,她能得我儿的青睐已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却偏偏身在福中不知福,寻了短见,这就怨不得别人了。”
王崇厚仍然说得义正辞严,不知内情的还真以为他是受害者。
夏侯纾早已被王崇厚的一番诡辩惊得目瞪口呆。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惊愕与不解,语气中透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愤怒:“丞相大人,你这颠倒黑白的本事,当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人在做,天在看。那张家人是如何死的死,伤的伤,疯的疯,丞相大人应该心知肚明吧?你就不怕会遭报应吗?”
“报应?”王崇厚听后,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笑意,仿佛是在嘲笑夏侯纾的天真与幼稚,“什么报应?你未免也太过天真了吧。张家母子如今能否苟延残喘都还是个未知数,他们又如何能掀起什么风浪?不过是一群蝼蚁,何足挂齿。我王崇厚行事,向来只求目的,不问手段,报应?哼,那不过是弱者的哀嚎罢了。”
夏侯纾紧锁眉头,愤怒如烈火燎原:“张家母子确实已经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了,可当日在秀水胡同目睹真相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当时或许迫于你的权势选择了沉默,但日后未必就能守口如瓶。届时,丞相大人又如何堵住悠悠众口呢?”
夏侯纾冷笑一声,继续说道:“张家怕你,可总有人不惧你。据我所知,丞相大人的这个位置,可是有不少人暗中觊觎,期盼有朝一日能够取而代之。”
“我在朝堂之上浸淫数十载,还会被几句闲言碎语所动摇吗?”王崇厚神色坚定,并不受其威胁。他微微一扬眉,嘴角泛起一抹冷笑,接着道:“倘若这件事闹大了,上达天听,陛下又能奈我何?无非是责备我管教不严,兴许还会减我些许俸禄,但那又如何?我的相位,依旧稳固如山。至于陵王……”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戏谑,目光在夏侯纾身上轻轻掠过,仿佛在看一个无足轻重的跳梁小丑:“陵王若是知道有人胆敢顶着他的名义冒犯本相,只怕出手更快吧。”
夏侯纾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恍然,她终于理解了夏侯翊当初为何会向她透露丞相府那些深藏的秘辛。那些言辞,那些描绘,原来并非单纯的恐吓,而是为了阻止她接近丞相府。
她自嘲地笑了笑,那笑容中满是苦涩与失望。她曾以为夏侯翊的言辞不过是夸大其词,意在吓唬她,让她知难而退。但如今看来,她却是太过天真,忽略了那背后的深沉与狠辣。
可是,人怎能厚颜无耻到这种地步?
夏侯纾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她冷冷地开口,声音中充满了讥讽与失望:“我原来还想不明白令公子的狠辣是从何而来,如今看来,竟与丞相大人是一脉相承呀!”
夏侯纾的嘴角虽然还在勉强维持着那丝倔强的笑意,但她的心却如同被寒冬的霜雪一点点冻结。
她确实低估了王崇厚的狠毒与奸猾。
她此刻不过是一介无名刺客,在王崇厚眼里连蝼蚁都不如,还妄想用他儿子的事威胁他,甚至跟他谈条件,岂不是自作聪明?
可怜!可悲!可叹!
王崇厚得意地望着夏侯纾,随后他缓缓地开口,声音里充满了嘲讽:“你可还有什么要交代的?”
交代?交代什么?又向谁交代?
夏侯纾的心一点点沉到了谷底,沉重得几乎要穿透她的胸腔。她曾经拥有的豪情壮志,此刻如同火焰在寒风中熄灭,只留下一片死寂的灰烬。于是她缓缓闭上了眼眸,仿佛要将这世间的残酷与不公,都一并隔绝在外。
紧接着,王崇厚的命令如同冰冷的箭矢,无情地穿透了寂静。他一声令下,空气仿佛都在颤抖。随即,侍卫们的动作如同暴风骤雨般猛烈,他们挥动手中的大刀,刀刃在火光下闪烁着寒光,直指那个铁笼。铁笼在刀光中显得如此脆弱,仿佛下一刻就会被撕裂。而笼中的夏侯纾,更像是暴风雨中摇曳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