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仰庇立刻问道:“苏泽上疏说什么了?”
这个御史摊手说道:
“苏泽的奏疏才送到内阁,我在通政司有熟人,是他提前告诉我的。”
原来是才从通政司送到内阁啊。
詹仰庇盘算了一下,就算是皇帝留中,最迟两天也能在六科廊见到苏泽的奏疏抄本了。
詹仰庇想了想说道:“那苏泽素来喜欢标新立异,拖到今日才上疏,定是反对我的迁界禁变之策!大家现在就起草奏疏,弹劾他!”
很显然詹仰庇是不准备再等了。
把汉那吉兵围大同,但是他又不是俺答汗本人,只是俺答内部的一个中等部落,他不可能长期围困大同的。
一旦把汉那吉撤兵,边关的局势稍缓,那朝堂的注意力就会从这件事上移开。
那个时候再推动迁界禁边,事情就不这么好办了。
在场的御史们,也纷纷地响应詹仰庇,不过真正写奏疏弹劾苏泽的,却要比响应的人少。
苏泽在六科的战斗力已经满朝皆知,都察院的御史们虽然嘴上喊打喊杀,但这一次也不敢贸然行动,更多的人还是选择等看到苏泽的奏疏再说。
-----------------
内阁中。
高拱揉了揉眼睛,看向空荡荡的首辅宝座。
李春芳乞病休了。
老狐狸!
首辅李春芳不在,次辅高拱主持内阁,高拱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权力。
但是这个时候主持内阁,是接了一个烫手山芋。
高拱是赞同俺答封贡,通过贸易安抚俺答部的。
嘉靖朝的东南抗倭战争,加上嘉靖末期发生宫灾,紫禁城内的宫殿被烧毁,为了重修宫殿又要花钱,几乎掏空朝廷的国库。
如今东南倭乱平息,北方边患又闹起来,国库更紧张了。
如果能给俺答封贡,解决北方的边境问题,那就能节省下大量的银钱,用来推动高拱准备进行的内部改革了。
可偏偏群臣反对声浪这么大,甚至连迁界禁边这种政策都提出来了,高拱又不敢支持封贡了。
时机还不成熟啊。
高拱长叹一声,又看向下手的张居正。
执掌户部的张居正,肯定更头更边患问题,张居正应该是也是支持封贡的。
高拱再看赵贞吉,当家才知道柴米贵,当年主张对俺答强硬的赵贞吉,也只是上书请求整饬边关军务,他的态度其实也很明显了。
难得内阁能在一件事上达成一致,却被外朝言官给毁了!
至于首辅李春芳?他一般没意见。
就在这个时候,通政司的官员送来了苏泽的题本。
“苏子霖终于舍得上疏了?他这个苏一疏,还当真是一月一疏。”
高拱笑着拿起苏泽的奏疏,罕见的开起了玩笑来。
张居正和赵贞吉也看向高拱手里的苏泽奏疏,不知不觉中,苏泽的上疏在诸位阁老心中,也有了特殊的地位。
高拱翻开苏泽的题本,看了一会儿,他的脸色奇怪了起来。
高拱放下题本,捏一下太阳穴,突然对下手的张居正问道:
“张阁老,太仓库里还有多少备边银?”
张居正疑惑的看向高拱。
大明的国库,其实是个笼统的概念。
大致上可以分为内帑和外库。
内帑就是皇帝的私人小金库,主要收入是金花银。
而外库就是朝廷能动用的国库,大部分税收都是进的外库。
这其中,户部管理的太仓库,是外库最大部分。
而备边银,则可以看做是户部专门留存的战争预算,这笔钱就是专款主用来打仗的,如果今年不支就会结转下年,不得挪作他用。
当然,很多时候,皇帝在皇亲典仪、分封藩王这些需要用钱的场合,也会挪用备边银。
隆庆朝的内阁辅臣还是比较刚的,隆庆皇帝登基的时候想要挪用备边银办元宵灯会,被时任内阁首辅徐阶给顶了回来。
张居正张口说道:
“今年太仓库还结余备边银一百二十万两。”
这笔钱听起来很多。
但嘉靖年的每年军费开支高达四百万两,如今东南抗倭战争结束,但是九边支出上升,一年需要的常例银也有二百多万两。
常例银是军队日常开支,是户部专项列支的,而备边银是独立的留存的紧急军费,互相是不混淆的。
但即使如此,也就是说户部的战争备用经费,也只够九边军队动员半年。
实际上时间还要更短,因为打仗期间的军费消耗和和平时期是不同的,明代士兵打仗都需要赏钱,战后还要犒赏,这一百二十万两看起来很多,实际上一点都不多。
张居正疑惑高拱突然提起备边银,高拱就将苏泽的奏疏递了过去。
张居正接过奏疏,脸色也和高拱一样难看起来。
因为苏泽这份奏疏,既不是支持郑洛,要求松弛边禁的,也不是和詹仰庇一样主张迁界禁边,彻底断绝和俺答部贸易。
苏泽在两者之外,提出了另外一个路线——打!
看完了这份奏疏,张居正都愣住了,你苏泽疑似有些太极端了吧?
如果不是苏泽的奏疏,怕是张居正估计看了开头,就直接票拟“妄言”,打入另册了!
可偏偏是因为这份奏疏是苏泽的,张居正还是看了下去。
等全部看完后,你还别说,你还别说,张居正觉得还挺有道理。
甚至张居正都有点赞同苏泽的奏疏了。
张居正看了一眼高拱,他知道高拱是主张封贡的,但是刚刚高拱询问自己户部还有多少备边银,说明他也在考虑苏泽的提议,要对北部动兵了。
人望,就是人和人在他人心中分量的不同。
领导重视你,好歹能将你的意见听完,也会认真考虑你的意见。
如果领导就不重视你,他甚至都听不完你的意见,就算你的意见再好,也不会被采纳。
当然,苏泽这份奏疏写的也很好,他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让张居正眼前一亮。
“臣曾闻,兵法有曰:‘若将威素立,则先收之以恩;若将威未行,则先振之以威。’”
“治国若治军,以威求安则天下安,以退求安则天下危!”
这个御史摊手说道:
“苏泽的奏疏才送到内阁,我在通政司有熟人,是他提前告诉我的。”
原来是才从通政司送到内阁啊。
詹仰庇盘算了一下,就算是皇帝留中,最迟两天也能在六科廊见到苏泽的奏疏抄本了。
詹仰庇想了想说道:“那苏泽素来喜欢标新立异,拖到今日才上疏,定是反对我的迁界禁变之策!大家现在就起草奏疏,弹劾他!”
很显然詹仰庇是不准备再等了。
把汉那吉兵围大同,但是他又不是俺答汗本人,只是俺答内部的一个中等部落,他不可能长期围困大同的。
一旦把汉那吉撤兵,边关的局势稍缓,那朝堂的注意力就会从这件事上移开。
那个时候再推动迁界禁边,事情就不这么好办了。
在场的御史们,也纷纷地响应詹仰庇,不过真正写奏疏弹劾苏泽的,却要比响应的人少。
苏泽在六科的战斗力已经满朝皆知,都察院的御史们虽然嘴上喊打喊杀,但这一次也不敢贸然行动,更多的人还是选择等看到苏泽的奏疏再说。
-----------------
内阁中。
高拱揉了揉眼睛,看向空荡荡的首辅宝座。
李春芳乞病休了。
老狐狸!
首辅李春芳不在,次辅高拱主持内阁,高拱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权力。
但是这个时候主持内阁,是接了一个烫手山芋。
高拱是赞同俺答封贡,通过贸易安抚俺答部的。
嘉靖朝的东南抗倭战争,加上嘉靖末期发生宫灾,紫禁城内的宫殿被烧毁,为了重修宫殿又要花钱,几乎掏空朝廷的国库。
如今东南倭乱平息,北方边患又闹起来,国库更紧张了。
如果能给俺答封贡,解决北方的边境问题,那就能节省下大量的银钱,用来推动高拱准备进行的内部改革了。
可偏偏群臣反对声浪这么大,甚至连迁界禁边这种政策都提出来了,高拱又不敢支持封贡了。
时机还不成熟啊。
高拱长叹一声,又看向下手的张居正。
执掌户部的张居正,肯定更头更边患问题,张居正应该是也是支持封贡的。
高拱再看赵贞吉,当家才知道柴米贵,当年主张对俺答强硬的赵贞吉,也只是上书请求整饬边关军务,他的态度其实也很明显了。
难得内阁能在一件事上达成一致,却被外朝言官给毁了!
至于首辅李春芳?他一般没意见。
就在这个时候,通政司的官员送来了苏泽的题本。
“苏子霖终于舍得上疏了?他这个苏一疏,还当真是一月一疏。”
高拱笑着拿起苏泽的奏疏,罕见的开起了玩笑来。
张居正和赵贞吉也看向高拱手里的苏泽奏疏,不知不觉中,苏泽的上疏在诸位阁老心中,也有了特殊的地位。
高拱翻开苏泽的题本,看了一会儿,他的脸色奇怪了起来。
高拱放下题本,捏一下太阳穴,突然对下手的张居正问道:
“张阁老,太仓库里还有多少备边银?”
张居正疑惑的看向高拱。
大明的国库,其实是个笼统的概念。
大致上可以分为内帑和外库。
内帑就是皇帝的私人小金库,主要收入是金花银。
而外库就是朝廷能动用的国库,大部分税收都是进的外库。
这其中,户部管理的太仓库,是外库最大部分。
而备边银,则可以看做是户部专门留存的战争预算,这笔钱就是专款主用来打仗的,如果今年不支就会结转下年,不得挪作他用。
当然,很多时候,皇帝在皇亲典仪、分封藩王这些需要用钱的场合,也会挪用备边银。
隆庆朝的内阁辅臣还是比较刚的,隆庆皇帝登基的时候想要挪用备边银办元宵灯会,被时任内阁首辅徐阶给顶了回来。
张居正张口说道:
“今年太仓库还结余备边银一百二十万两。”
这笔钱听起来很多。
但嘉靖年的每年军费开支高达四百万两,如今东南抗倭战争结束,但是九边支出上升,一年需要的常例银也有二百多万两。
常例银是军队日常开支,是户部专项列支的,而备边银是独立的留存的紧急军费,互相是不混淆的。
但即使如此,也就是说户部的战争备用经费,也只够九边军队动员半年。
实际上时间还要更短,因为打仗期间的军费消耗和和平时期是不同的,明代士兵打仗都需要赏钱,战后还要犒赏,这一百二十万两看起来很多,实际上一点都不多。
张居正疑惑高拱突然提起备边银,高拱就将苏泽的奏疏递了过去。
张居正接过奏疏,脸色也和高拱一样难看起来。
因为苏泽这份奏疏,既不是支持郑洛,要求松弛边禁的,也不是和詹仰庇一样主张迁界禁边,彻底断绝和俺答部贸易。
苏泽在两者之外,提出了另外一个路线——打!
看完了这份奏疏,张居正都愣住了,你苏泽疑似有些太极端了吧?
如果不是苏泽的奏疏,怕是张居正估计看了开头,就直接票拟“妄言”,打入另册了!
可偏偏是因为这份奏疏是苏泽的,张居正还是看了下去。
等全部看完后,你还别说,你还别说,张居正觉得还挺有道理。
甚至张居正都有点赞同苏泽的奏疏了。
张居正看了一眼高拱,他知道高拱是主张封贡的,但是刚刚高拱询问自己户部还有多少备边银,说明他也在考虑苏泽的提议,要对北部动兵了。
人望,就是人和人在他人心中分量的不同。
领导重视你,好歹能将你的意见听完,也会认真考虑你的意见。
如果领导就不重视你,他甚至都听不完你的意见,就算你的意见再好,也不会被采纳。
当然,苏泽这份奏疏写的也很好,他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让张居正眼前一亮。
“臣曾闻,兵法有曰:‘若将威素立,则先收之以恩;若将威未行,则先振之以威。’”
“治国若治军,以威求安则天下安,以退求安则天下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