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官在西北为官十载,从未见过如此鞭辟入里的御夏之策!”
这番话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整个考场瞬间炸开了锅。
“什么?知县大人竟如此夸赞?”
“那陆北顾不是常年垫底吗?”
何聪在不远处听得真切,一张脸顿时涨得通红,他方才还嘲笑陆北顾“策论没有取巧法子”,转眼间对方就得到了知县如此赞誉。
“这穷酸,莫不是偷了谁的底稿?”他愤懑地小声说道。
“嘘,小声些!”身边的人提醒道。
而此时的李磐,既不知晓也不在乎这些考场里的士子是何想法,他伸手拿起陆北顾的答卷,纸张在他粗糙的手指间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你叫什么名字?”
李磐的声音依旧沙哑,却多了几分温度。
“学生陆北顾,古蔺镇人。”
“古蔺镇。”李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可是安乐溪上游罗氏辖地的那个古蔺镇?”
“正是。”
严格来讲,陆北顾并不是合江县人,他户籍所在的地方,是归属于羁縻势力罗氏所管辖的古蔺镇。
但那边不归大宋官府直接管辖,也没有设立州县,就更谈不上县学州学了。
而历史上古蔺镇和合江县在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同属蔺州,又有安乐溪水运可供利用,往来极为便捷,所以一般古蔺镇的士子都会来合江县就读县学。
李磐的目光,在陆北顾湿透的衣衫和额头的伤口上停留片刻,但并没有追问什么,只是继续问道。
“你可知‘货殖断筋络’一策,为何朝廷从未施行类似政策?”
问这个基于策论延伸出的问题,李磐其实也隐含了考校的意味。
因为若是这篇策论仅是陆北顾背的成稿,而非真实本事,那定然是答不出来的。
陆北顾的额头有些见汗,倒不是他不会回答,而是他忽然发现,好像实力太强也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他本来是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打算稍微发挥一下,把这场策论考试应付过去就行。
结果一进入状态,就发挥过头了!
这可怎么办?
要知道,前身的策论成绩可并不理想啊。
这一下子就一鸣惊人,突然变得这么强,难免令人怀疑。
不过现在想这些也没用了,要是自己不好好回答,跟策论表现出的水平不一样,那更麻烦。
——与其被知县怀疑作弊,还不如继续保持这种出彩状态!
想清楚这些以后,陆北顾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回令君①,盖因‘利’之一字......国朝财政危如累卵,西北军民生活极苦,常数月经年不得满饷,故边地寨堡生活维系多仰赖走私之利。”
“且关中所食解盐价高,国朝为盐税之利又难以降价,小民即便有心支持,生计所迫也不得不购买走私青盐。”
现代人很难理解盐对于古代人的意义,因为现代人在超市里几块钱就能买到的一包质量非常好的盐,所花费的支出与收入完全不成正比。
但古代人为了获取这种维持身体机能必须摄入的物质,所需支出却非常的高昂。
实际上大宋不是没有足够的盐,也不是做不到低价售盐,而是在财政收入有限且扛着“三冗”包袱的情况下,想要继续维持国家正常运转,就必须必须执行食盐专营政策并高价售盐。
所以,此前不是没有人想过通过禁运青盐来制裁西夏,只不过做不到罢了。
因为西夏青盐与大宋境内官营的解盐相比,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低......哪怕抛开口感不谈,关中人食用官营解盐,每斤都要花五十五文,而走私进来的西夏青盐每斤只要十五文。
请问你是关中普通老百姓,你怎么选?
在策论考试尚未结束的情况下,略微考校后的李磐没有继续细询,只是说道:“你可先去更衣,莫要着凉,待考试结束本官会派人去唤你。”
这不是客套话,而是很关键的事情。
在这个时代,落水后年轻小伙子坚持一阵子没问题。
但要是始终都没有擦干身体换干净衣衫,那是真的会死人的。
“学生遵命。”
当陆北顾转身走向考场大门时,他能感觉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
那些曾经轻视、嘲笑过他的人,此刻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对于这种目光,他并不陌生。
陆北顾从小就是顶级学霸,上学的时候跳级如吃饭、拿奖如喝水,二十二岁就博士毕业进了江大当讲师,二十六岁已经是副教授了。
他在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是最闪耀的新星,牵头的国家课题都不知道有多少。
虽然在教书育人与辩论口才方面,陆北顾承认自己远不如那位名叫姜星火的同事兼好友,但论起学习考试与写作创造方面,那就要反过来了。
“得,自己没写完论文就猝死穿越了,这下姜老师的第二作者也跟着没戏了,希望他今年能顺利评上副教授吧。”
春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陆北顾深吸一口气,感受着没有工业污染的清新空气,把脑海中杂乱的想法也抛了出去。
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
既然已经魂穿到了北宋,那想回去肯定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对于陆北顾来讲,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这个时代好好地生存下去。
而在这个重文轻武的时代,一篇策论或许不能彻底改变命运,但却足够将他原本的人生轨迹撬动开来。
而他的能力,可绝对不仅仅是信笔写就一篇策论这么简单......
在陆北顾回到他在县学寄住学舍更衣的时候,知县李磐和几名县学官员,也在另一个房间内开始对收上来的试卷进行点评。
外面考场里的所有考生则都不许走,要留在原地等成绩出来。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丙等的评分。
不过,陆北顾的策论该如何评,却让学正犯起了难。
这篇策论不仅见解独到,文笔更是老辣,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哪里像个县学学生的水平?
嗯,之所以在文中大量用典,倒不是陆北顾特意掉书袋,而是策论的评分项里就有这项要求,必须用典来作证观点,苏轼甚至现编过“三杀三宥②”的典故。
而且说实话,陆北顾使用的典故,不仅极为贴合论点,甚至都不算生僻了。
若是换成现在开封最流行的“太学体③”来用典行文,那才叫聱牙诘屈。
“可评甲等,至于甲上还是甲中,倒是难说。”
“满招损,谦受益。”
知县李磐定了调子:“就定甲中吧,作为本次考试最好的策论张榜贴到县学墙上。”
而判卷完毕以后,学正走出房间,去考场依次宣读成绩。
——————
①唐宋时期对县官的尊称,亦有“邑侯”之称,明清时期则常用大令、太爷、县尊等尊称。
②原文“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是苏轼在考试的时候为了佐证论点现编的典故。
③一种在当时太学中流行的文体,特点是追求行文险怪奇涩。
这番话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整个考场瞬间炸开了锅。
“什么?知县大人竟如此夸赞?”
“那陆北顾不是常年垫底吗?”
何聪在不远处听得真切,一张脸顿时涨得通红,他方才还嘲笑陆北顾“策论没有取巧法子”,转眼间对方就得到了知县如此赞誉。
“这穷酸,莫不是偷了谁的底稿?”他愤懑地小声说道。
“嘘,小声些!”身边的人提醒道。
而此时的李磐,既不知晓也不在乎这些考场里的士子是何想法,他伸手拿起陆北顾的答卷,纸张在他粗糙的手指间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你叫什么名字?”
李磐的声音依旧沙哑,却多了几分温度。
“学生陆北顾,古蔺镇人。”
“古蔺镇。”李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可是安乐溪上游罗氏辖地的那个古蔺镇?”
“正是。”
严格来讲,陆北顾并不是合江县人,他户籍所在的地方,是归属于羁縻势力罗氏所管辖的古蔺镇。
但那边不归大宋官府直接管辖,也没有设立州县,就更谈不上县学州学了。
而历史上古蔺镇和合江县在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同属蔺州,又有安乐溪水运可供利用,往来极为便捷,所以一般古蔺镇的士子都会来合江县就读县学。
李磐的目光,在陆北顾湿透的衣衫和额头的伤口上停留片刻,但并没有追问什么,只是继续问道。
“你可知‘货殖断筋络’一策,为何朝廷从未施行类似政策?”
问这个基于策论延伸出的问题,李磐其实也隐含了考校的意味。
因为若是这篇策论仅是陆北顾背的成稿,而非真实本事,那定然是答不出来的。
陆北顾的额头有些见汗,倒不是他不会回答,而是他忽然发现,好像实力太强也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他本来是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打算稍微发挥一下,把这场策论考试应付过去就行。
结果一进入状态,就发挥过头了!
这可怎么办?
要知道,前身的策论成绩可并不理想啊。
这一下子就一鸣惊人,突然变得这么强,难免令人怀疑。
不过现在想这些也没用了,要是自己不好好回答,跟策论表现出的水平不一样,那更麻烦。
——与其被知县怀疑作弊,还不如继续保持这种出彩状态!
想清楚这些以后,陆北顾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回令君①,盖因‘利’之一字......国朝财政危如累卵,西北军民生活极苦,常数月经年不得满饷,故边地寨堡生活维系多仰赖走私之利。”
“且关中所食解盐价高,国朝为盐税之利又难以降价,小民即便有心支持,生计所迫也不得不购买走私青盐。”
现代人很难理解盐对于古代人的意义,因为现代人在超市里几块钱就能买到的一包质量非常好的盐,所花费的支出与收入完全不成正比。
但古代人为了获取这种维持身体机能必须摄入的物质,所需支出却非常的高昂。
实际上大宋不是没有足够的盐,也不是做不到低价售盐,而是在财政收入有限且扛着“三冗”包袱的情况下,想要继续维持国家正常运转,就必须必须执行食盐专营政策并高价售盐。
所以,此前不是没有人想过通过禁运青盐来制裁西夏,只不过做不到罢了。
因为西夏青盐与大宋境内官营的解盐相比,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低......哪怕抛开口感不谈,关中人食用官营解盐,每斤都要花五十五文,而走私进来的西夏青盐每斤只要十五文。
请问你是关中普通老百姓,你怎么选?
在策论考试尚未结束的情况下,略微考校后的李磐没有继续细询,只是说道:“你可先去更衣,莫要着凉,待考试结束本官会派人去唤你。”
这不是客套话,而是很关键的事情。
在这个时代,落水后年轻小伙子坚持一阵子没问题。
但要是始终都没有擦干身体换干净衣衫,那是真的会死人的。
“学生遵命。”
当陆北顾转身走向考场大门时,他能感觉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
那些曾经轻视、嘲笑过他的人,此刻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对于这种目光,他并不陌生。
陆北顾从小就是顶级学霸,上学的时候跳级如吃饭、拿奖如喝水,二十二岁就博士毕业进了江大当讲师,二十六岁已经是副教授了。
他在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是最闪耀的新星,牵头的国家课题都不知道有多少。
虽然在教书育人与辩论口才方面,陆北顾承认自己远不如那位名叫姜星火的同事兼好友,但论起学习考试与写作创造方面,那就要反过来了。
“得,自己没写完论文就猝死穿越了,这下姜老师的第二作者也跟着没戏了,希望他今年能顺利评上副教授吧。”
春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陆北顾深吸一口气,感受着没有工业污染的清新空气,把脑海中杂乱的想法也抛了出去。
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
既然已经魂穿到了北宋,那想回去肯定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对于陆北顾来讲,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这个时代好好地生存下去。
而在这个重文轻武的时代,一篇策论或许不能彻底改变命运,但却足够将他原本的人生轨迹撬动开来。
而他的能力,可绝对不仅仅是信笔写就一篇策论这么简单......
在陆北顾回到他在县学寄住学舍更衣的时候,知县李磐和几名县学官员,也在另一个房间内开始对收上来的试卷进行点评。
外面考场里的所有考生则都不许走,要留在原地等成绩出来。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丙等的评分。
不过,陆北顾的策论该如何评,却让学正犯起了难。
这篇策论不仅见解独到,文笔更是老辣,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哪里像个县学学生的水平?
嗯,之所以在文中大量用典,倒不是陆北顾特意掉书袋,而是策论的评分项里就有这项要求,必须用典来作证观点,苏轼甚至现编过“三杀三宥②”的典故。
而且说实话,陆北顾使用的典故,不仅极为贴合论点,甚至都不算生僻了。
若是换成现在开封最流行的“太学体③”来用典行文,那才叫聱牙诘屈。
“可评甲等,至于甲上还是甲中,倒是难说。”
“满招损,谦受益。”
知县李磐定了调子:“就定甲中吧,作为本次考试最好的策论张榜贴到县学墙上。”
而判卷完毕以后,学正走出房间,去考场依次宣读成绩。
——————
①唐宋时期对县官的尊称,亦有“邑侯”之称,明清时期则常用大令、太爷、县尊等尊称。
②原文“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是苏轼在考试的时候为了佐证论点现编的典故。
③一种在当时太学中流行的文体,特点是追求行文险怪奇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