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吴宗睿集中了注意力。
这位陪着崇祯皇帝自尽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在历史上的名气是很大的,皆因为其忠心,当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京城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到紫禁城来上朝,很多的文武大臣都归顺了大顺军,陪在崇祯皇帝身边的,只有王承恩。
不管历史对于王承恩如何的评价,就凭着这一点,吴宗睿对王承恩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忠心的人,不管哪个朝代,都是受欢迎的。
王承恩的脸上带着笑容,看上去很是和煦。
当然,这仅仅是表面情况,作为得到皇上最大宠幸的太监,王承恩如果没有本事,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陪伴在皇上的身边,也不可能长时间出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王承恩以前是曹化淳的属下,可后来的地位超过了曹化淳。
史书对于王承恩的评价,其做事情手段狠辣,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吴大人,皇上等着,您跟着咱家来吧。。。”
王承恩的话语很干脆,吴宗睿也表现的利落,径直跟在王承恩的身后,朝着便殿的地方而去,没有丝毫多余的话语。
吴宗睿没有想着给王承恩什么酬谢之类的,他绝不会这样做。
朱由检身边的太监,也不是铁板一块,相比较来说,朱由检最为信任的还是王承恩和高起潜两人,曹化淳次一些。
可以说,王承恩是朱由检绝对的铁杆,做任何的事情,都是考虑到朱由检的,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文武大臣基本不可能攀附王承恩,也不会去攀附王承恩。
吴宗睿同样不会去攀附王承恩,他已经和高起潜建立起来牢固的关系,这个时候如果去攀附王承恩,属于自找苦吃,如果高起潜知道这一切,大麻烦就会出现。
王承恩走到了便殿的前面,扭头看了看吴宗睿。
“吴大人,皇上日夜操劳,还请您体恤一些。。。”
吴宗睿点点头,看着王承恩开口了。
“谢谢王公公提醒,在下知道了。”
王承恩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咱家就知道,吴大人明白事理,吴大人请进去吧,咱家就不跟着进去了。。。”
吴宗睿走进了便殿。
便殿是朱由检署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也是内阁大臣、六部尚书、督查院左右都御史前来禀报事情的地方,一般情况之下,只有内阁大臣、六部尚书和督查院左右都御史才有资格进入便殿,禀报事宜,其他文武大臣是没有资格进入便殿的,除非是皇上召见。
吴宗睿这一次是皇上的召见,当然,这样的召见,发生的有些多了。
有一个让人颇为忌讳的召见,那就是皇上在便殿单独召见二品以下的文武大臣,这些被召见之人,结局都不是很好,譬如说袁崇焕,譬如说熊廷弼、譬如说陈奇瑜等等。
不过吴宗睿和其他人的情况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现如今的他,已经领兵部尚书衔,被敕封为督查院右副都御史,标准的正二品的高官,得到皇上的召见,顺理成章,相比较来说,不管是袁崇焕、熊廷弼,还是陈奇瑜,被皇上召见的时候,都没有吴宗睿如此之高的品阶。
便殿里面异常的安静,如果不是吴宗睿抬头,看见了正在伏案看奏折的朱由检,他真的以为便殿里面没有任何人。
“吴爱卿来了。。。”
“臣吴宗睿,叩见皇上。。。”
“吴爱卿,不必多礼,坐下说话吧。”
朱由检的话语刚落,一名太监抱着一个木凳子走过来了,来到吴宗睿的身边,低着头将木凳子放下。
这是吴宗睿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朱由检。
白皙的面孔,浓浓的眉毛,挺拔的鼻梁,黑色的眼瞳深不见底,嘴唇有些薄。
朱由检的相貌的确英俊,如果走在大街上,会引发不少美女的关注。
不过这张英俊的面孔,怎么看都有些不舒服,因为脸上的阴霾太多了。
朱由检十七岁登基,现如今也不过二十五岁的年级,按说这个年级应该是充满阳光的,可惜在朱由检的脸上,看不见丝毫的阳光。
穿越的吴宗睿,忽然有些心疼这位历史上争议颇多的皇帝。
论勤勉的程度,朱由检甚至不输于开过皇帝朱元璋,可惜的是,朱由检登基之后,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局面,他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没有雄才大略,他的登基,富有了太多的传奇性质,身为信王,压根是不可能做皇帝的,要不是其哥哥朱由校没有孩子,英年早逝,朱由检也就和其他的王爷一样,庸庸碌碌一辈子了。
朱由检生在宫中,长在宫中,看到的和经历的,绝大部分都是宫中权力的争斗,鲜有正面的能量,所以他的性格之中,必定是猜忌和负面充斥。
历史上对朱由检的评价,大都是从其身为皇帝的角度出发,吴宗睿却有着另外的看法,朱由检十七岁登基的时候,朝中几乎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那个时候魏忠贤的权势很大,一度甚至威胁到了皇权,朱由检时时刻刻都是小心翼翼,小心应对,一段时间的蛰伏之后,朱由检厚积薄发,一举剿灭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之势力,此刻的他,展现出来了非凡的能力。
可惜朱由检年级不大,虽然对于权力的博弈有着不一般的手腕,社会经验却不是很丰富,剿灭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之后,又完全信任以东林党人为主的朝中文武大臣,结果一头栽进了党争的旋涡之中,无力自拔。
朱由检对青睐的文武大臣是非常信任的,恨不得两人同穿一条裤子,不过一旦开始怀疑青睐和信任的文武大臣,下手也是毫不留情的。
这从很大的程度上面,展现出来的是小孩子的秉性。
吴宗睿认为,朱由检没有那么复杂,如果分析其成长的过程,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就能够找到充足的依据了。
归根到底,朱由检性格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根本就不适合做皇帝。
可惜,历史就是如此,生性多疑猜忌的朱由检,偏偏就做了皇帝。
对于朱由检有着深刻分析的吴宗睿,此刻面对的就是大明王朝这位末代皇帝,所以他务必要小心,认真应对,千万不要让朱由检的内心出现怀疑。
吴宗睿坐下之后,朱由检没有马上抬头说话,而是将手中的奏折看完之后,才慢慢抬头。
“吴爱卿,登莱新军攻陷了复州、永宁和盖州等地,打败了后金鞑子,朕很欣慰。。。”
朱由检说完之后,吴宗睿马上站起身来,抱拳稽首开口了。
“这都是皇上英明决策的功劳,臣不敢辜负皇上重托,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朱由检的脸上果然露出了一丝的笑容,但很快消失。
“登莱新军取得了大捷,这都是吴爱卿指挥有方,朕可不贪你的功劳,朕听闻你亲率登莱新军出征,从容调度,兵不血刃的拿下了盖州、永宁和复州等城池,朕很是感慨啊。”
吴宗睿低着头,没有继续开口说话,拍马屁的作用肯定是有的,不过朱由检还算是清醒,没有将功劳算到自己的身上。
“朕今日请你来,也是想说说后金鞑子的事宜,大凌河城之战,一直都是朕心里的隐痛,朕本来以为,辽东边军损失惨重,已经无力在辽东展开对后金鞑子的进攻,想不到登莱新军给了朕巨大的惊喜,让朕看到了希望。。。”
吴宗睿心里咯噔了一下,难不成高起潜没有将他的话语告知朱由检,难道朱由检打算将登莱新军调到辽东去吗。
“吴爱卿,朕想着问问你,你说朕是在辽东与后金鞑子对弈,收服辽东的大片土地,还是稳住辽东,全力清剿陕西和山西等地的流寇。。。”
朱由检的询问,让吴宗睿的心放下了,至少朝廷还没有做出决定。
“皇上,臣一直都在外地为官,这朝中的大事,臣几乎没有考虑过,事关朝局的稳定,臣不敢乱说。”
这一次,朱由检是真的笑了,露出的笑容展现些许的真诚。
“吴爱卿,朕既然询问你了,你就说,想到什么说什么。”
朱由检真诚的笑容,也打动了吴宗睿,他抬起头,从容不迫的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辽东边军稳住辽东,不让后金鞑子有机可乘,更不能够让后金鞑子入关,登莱新军牵制后金鞑子,让后金鞑子不敢有丝毫的异动,皇上和朝廷则趁着这个时候,肃清流寇,恢复北方大部分地方的稳定,如此一来,皇上可全力应对后金鞑子。。。”
如果真的从稳定局势的角度出发,吴宗睿会建议朱由检与皇太极谈判,付出一定的代价,暂时稳定辽东的局势,转过身来全力剿灭流寇,同时下大力整顿朝廷。
剿灭了流寇,稳定了朝局,腾出手来与后金鞑子决战,肯定胜券在握。
后金鞑子的确骁勇,但他们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经济太差,后续的发展能力不足,反观大明王朝,地大物博,完全有能力与后金鞑子展开持久战,彻底拖垮后金鞑子。
有些话,吴宗睿绝不会说,说了也没有用。
这位陪着崇祯皇帝自尽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在历史上的名气是很大的,皆因为其忠心,当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京城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到紫禁城来上朝,很多的文武大臣都归顺了大顺军,陪在崇祯皇帝身边的,只有王承恩。
不管历史对于王承恩如何的评价,就凭着这一点,吴宗睿对王承恩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忠心的人,不管哪个朝代,都是受欢迎的。
王承恩的脸上带着笑容,看上去很是和煦。
当然,这仅仅是表面情况,作为得到皇上最大宠幸的太监,王承恩如果没有本事,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陪伴在皇上的身边,也不可能长时间出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王承恩以前是曹化淳的属下,可后来的地位超过了曹化淳。
史书对于王承恩的评价,其做事情手段狠辣,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吴大人,皇上等着,您跟着咱家来吧。。。”
王承恩的话语很干脆,吴宗睿也表现的利落,径直跟在王承恩的身后,朝着便殿的地方而去,没有丝毫多余的话语。
吴宗睿没有想着给王承恩什么酬谢之类的,他绝不会这样做。
朱由检身边的太监,也不是铁板一块,相比较来说,朱由检最为信任的还是王承恩和高起潜两人,曹化淳次一些。
可以说,王承恩是朱由检绝对的铁杆,做任何的事情,都是考虑到朱由检的,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文武大臣基本不可能攀附王承恩,也不会去攀附王承恩。
吴宗睿同样不会去攀附王承恩,他已经和高起潜建立起来牢固的关系,这个时候如果去攀附王承恩,属于自找苦吃,如果高起潜知道这一切,大麻烦就会出现。
王承恩走到了便殿的前面,扭头看了看吴宗睿。
“吴大人,皇上日夜操劳,还请您体恤一些。。。”
吴宗睿点点头,看着王承恩开口了。
“谢谢王公公提醒,在下知道了。”
王承恩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咱家就知道,吴大人明白事理,吴大人请进去吧,咱家就不跟着进去了。。。”
吴宗睿走进了便殿。
便殿是朱由检署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也是内阁大臣、六部尚书、督查院左右都御史前来禀报事情的地方,一般情况之下,只有内阁大臣、六部尚书和督查院左右都御史才有资格进入便殿,禀报事宜,其他文武大臣是没有资格进入便殿的,除非是皇上召见。
吴宗睿这一次是皇上的召见,当然,这样的召见,发生的有些多了。
有一个让人颇为忌讳的召见,那就是皇上在便殿单独召见二品以下的文武大臣,这些被召见之人,结局都不是很好,譬如说袁崇焕,譬如说熊廷弼、譬如说陈奇瑜等等。
不过吴宗睿和其他人的情况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现如今的他,已经领兵部尚书衔,被敕封为督查院右副都御史,标准的正二品的高官,得到皇上的召见,顺理成章,相比较来说,不管是袁崇焕、熊廷弼,还是陈奇瑜,被皇上召见的时候,都没有吴宗睿如此之高的品阶。
便殿里面异常的安静,如果不是吴宗睿抬头,看见了正在伏案看奏折的朱由检,他真的以为便殿里面没有任何人。
“吴爱卿来了。。。”
“臣吴宗睿,叩见皇上。。。”
“吴爱卿,不必多礼,坐下说话吧。”
朱由检的话语刚落,一名太监抱着一个木凳子走过来了,来到吴宗睿的身边,低着头将木凳子放下。
这是吴宗睿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朱由检。
白皙的面孔,浓浓的眉毛,挺拔的鼻梁,黑色的眼瞳深不见底,嘴唇有些薄。
朱由检的相貌的确英俊,如果走在大街上,会引发不少美女的关注。
不过这张英俊的面孔,怎么看都有些不舒服,因为脸上的阴霾太多了。
朱由检十七岁登基,现如今也不过二十五岁的年级,按说这个年级应该是充满阳光的,可惜在朱由检的脸上,看不见丝毫的阳光。
穿越的吴宗睿,忽然有些心疼这位历史上争议颇多的皇帝。
论勤勉的程度,朱由检甚至不输于开过皇帝朱元璋,可惜的是,朱由检登基之后,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局面,他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没有雄才大略,他的登基,富有了太多的传奇性质,身为信王,压根是不可能做皇帝的,要不是其哥哥朱由校没有孩子,英年早逝,朱由检也就和其他的王爷一样,庸庸碌碌一辈子了。
朱由检生在宫中,长在宫中,看到的和经历的,绝大部分都是宫中权力的争斗,鲜有正面的能量,所以他的性格之中,必定是猜忌和负面充斥。
历史上对朱由检的评价,大都是从其身为皇帝的角度出发,吴宗睿却有着另外的看法,朱由检十七岁登基的时候,朝中几乎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那个时候魏忠贤的权势很大,一度甚至威胁到了皇权,朱由检时时刻刻都是小心翼翼,小心应对,一段时间的蛰伏之后,朱由检厚积薄发,一举剿灭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之势力,此刻的他,展现出来了非凡的能力。
可惜朱由检年级不大,虽然对于权力的博弈有着不一般的手腕,社会经验却不是很丰富,剿灭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之后,又完全信任以东林党人为主的朝中文武大臣,结果一头栽进了党争的旋涡之中,无力自拔。
朱由检对青睐的文武大臣是非常信任的,恨不得两人同穿一条裤子,不过一旦开始怀疑青睐和信任的文武大臣,下手也是毫不留情的。
这从很大的程度上面,展现出来的是小孩子的秉性。
吴宗睿认为,朱由检没有那么复杂,如果分析其成长的过程,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就能够找到充足的依据了。
归根到底,朱由检性格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根本就不适合做皇帝。
可惜,历史就是如此,生性多疑猜忌的朱由检,偏偏就做了皇帝。
对于朱由检有着深刻分析的吴宗睿,此刻面对的就是大明王朝这位末代皇帝,所以他务必要小心,认真应对,千万不要让朱由检的内心出现怀疑。
吴宗睿坐下之后,朱由检没有马上抬头说话,而是将手中的奏折看完之后,才慢慢抬头。
“吴爱卿,登莱新军攻陷了复州、永宁和盖州等地,打败了后金鞑子,朕很欣慰。。。”
朱由检说完之后,吴宗睿马上站起身来,抱拳稽首开口了。
“这都是皇上英明决策的功劳,臣不敢辜负皇上重托,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朱由检的脸上果然露出了一丝的笑容,但很快消失。
“登莱新军取得了大捷,这都是吴爱卿指挥有方,朕可不贪你的功劳,朕听闻你亲率登莱新军出征,从容调度,兵不血刃的拿下了盖州、永宁和复州等城池,朕很是感慨啊。”
吴宗睿低着头,没有继续开口说话,拍马屁的作用肯定是有的,不过朱由检还算是清醒,没有将功劳算到自己的身上。
“朕今日请你来,也是想说说后金鞑子的事宜,大凌河城之战,一直都是朕心里的隐痛,朕本来以为,辽东边军损失惨重,已经无力在辽东展开对后金鞑子的进攻,想不到登莱新军给了朕巨大的惊喜,让朕看到了希望。。。”
吴宗睿心里咯噔了一下,难不成高起潜没有将他的话语告知朱由检,难道朱由检打算将登莱新军调到辽东去吗。
“吴爱卿,朕想着问问你,你说朕是在辽东与后金鞑子对弈,收服辽东的大片土地,还是稳住辽东,全力清剿陕西和山西等地的流寇。。。”
朱由检的询问,让吴宗睿的心放下了,至少朝廷还没有做出决定。
“皇上,臣一直都在外地为官,这朝中的大事,臣几乎没有考虑过,事关朝局的稳定,臣不敢乱说。”
这一次,朱由检是真的笑了,露出的笑容展现些许的真诚。
“吴爱卿,朕既然询问你了,你就说,想到什么说什么。”
朱由检真诚的笑容,也打动了吴宗睿,他抬起头,从容不迫的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辽东边军稳住辽东,不让后金鞑子有机可乘,更不能够让后金鞑子入关,登莱新军牵制后金鞑子,让后金鞑子不敢有丝毫的异动,皇上和朝廷则趁着这个时候,肃清流寇,恢复北方大部分地方的稳定,如此一来,皇上可全力应对后金鞑子。。。”
如果真的从稳定局势的角度出发,吴宗睿会建议朱由检与皇太极谈判,付出一定的代价,暂时稳定辽东的局势,转过身来全力剿灭流寇,同时下大力整顿朝廷。
剿灭了流寇,稳定了朝局,腾出手来与后金鞑子决战,肯定胜券在握。
后金鞑子的确骁勇,但他们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经济太差,后续的发展能力不足,反观大明王朝,地大物博,完全有能力与后金鞑子展开持久战,彻底拖垮后金鞑子。
有些话,吴宗睿绝不会说,说了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