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已经开始向不利于李延庆的那一面发展,不过赵桓是用挤的办法,一点点挖空李延庆的根基,否定李延庆的防御方案,把李延庆排除到新兵招募之外,同时将李延庆的盟友逐一调走,先是李纲,然后是高深,使李延庆在朝廷中逐渐孤立。
当然,赵桓不会自己出面,而是借白时中和吴敏之手来实现这一切,表面上,赵桓依旧表现得对李延庆十分重视,下午时分,赵桓特地接见李延庆,鼓励他继续加强京城防御,朝廷将尽一切力量支持京城的防御。
从皇宫出来,李延庆骑马缓缓在大街上缓行,他脑海里仿佛还在回味赵桓的接见,赵桓的过份热情使他明显地看到了这份热情上面的大大标识:虚伪。
甚至这种虚伪中还透出了一丝赵桓对自己的畏惧,赵桓有时居然要看自己的脸色说话,堂堂的帝王居然要看下属的脸色说话,李延庆也不知道是不是该得意,但他心里也明白,自己的问题就出在功劳震主上了,一个年轻、没有资历的新登基皇帝,皇位还远没有坐稳,就偏偏遇到了自己这样一个强势且威望如日中天的军队统帅,他不忌惮才怪。
汴梁经过了十几天的大规模南撤后,城内人口进一步减少,已从九十余万减少到六十万不到,绝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到了内城,内城是东京老城,绝大多数商业中心都集中在这里,比如御街、潘楼街、大相国寺、州桥夜市已经几大最重要的瓦肆等等。
而内城由于地方狭小,民舍密集,商肆极多,难以修建大府宅,所以权贵们的大府宅基本上都修建在外城,而随着权贵大规模难逃以及经济不景气,外城变得十分冷清,大街上基本上看不到行人,只有一座空宅挨着一座空宅,只有南面的太学附近稍微有点人气。
“都统,正好我们军营不够,外城都空着,是不是可以拆除修建军营?”几名亲兵笑问道。
李延庆笑着点点头,“很快还有二十万新军入城,外城肯定要大规模拆除建营,不过这和我们没有关系。”
大街上空空荡荡,这时,三名老者争吵着什么从一座院子里出来,他们忽然看见了李延庆,争吵顿时消失了,三人恭恭敬敬跪下,向李延庆行大礼参拜。
李延庆没有去扶他们,这一幕他早已司空见惯,几乎只要是京城百姓看见他,都会恭敬地向他行礼,他在京城的地位已是神一般的存在,远远超过了新皇帝赵桓,这也是赵恒忌惮他的根源所在。
李延庆暗暗叹口气,自己应该乘坐马车出入了。
李延庆向几名老者抱拳行一礼,便催促战马,带着众人加速向军衙方向奔去。
不多时,众人便回到了防御使军衙,这时,天色已到黄昏时分,士兵们都跑去餐堂吃饭了,军衙门口没有几个人。
李延庆刚翻身下马,忽然从旁边石狮子背后窜出一名黑衣男子,冲来的速度极快,亲兵们也反应异常敏捷,三名士兵瞬间就用身体将李延庆隔开了,旁边几名亲兵也同时反应过来,其中一人扑上去,将这名黑衣男子扑倒在地上,其他士兵一拥而上,将这名黑衣男子死死摁住。
“李都统,我不是刺客,是从江宁府过来的!”黑衣男子挣扎着压低声音喊道。
他显得非常专业,声音很小,但又恰恰能让李延庆听到,而绝不会被路人听到。
李延庆心中一动,立刻向四周张望一下,四周空空荡荡,没有一个行人。
李延庆这才令道:“不要伤害他,等会儿押他来见我!”
说完,李延庆转身向军衙内走去,几名士兵将黑衣男子捆绑,也将他押了进去。
而这时,在街道对面房顶上却隐隐露出一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被带进军衙的黑衣男子。
.........
李延庆吃了晚饭,又让小茶童点了壶上好的香茶,这才在书房里安安稳稳坐下,这是李延庆的习惯,家人不在身边,平时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呆在书房内,除了看书外,便是策划自己以及大宋的前途命运,官做到了他这个级别,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大宋的前途命运产生影响。
喝了两口热茶,李延庆这才令道:“把那个黑衣人带进来!”
既然是从江宁府来的人,李延庆当然能猜到对方是什么人,不过他还是有点警惕,万一是有人在里面使诈,冒充赵佶的使者呢?朝廷的尔虞我诈,他不得不防备。
片刻,黑衣男子被带进了书房,他身上没有任何利刃,又是都统特地关照,亲兵们没有捆绑他,但还是严密监视地将他送进书房。
黑衣男子姓许,是赵佶身边的侍卫之一,他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几名亲兵,意思是他们可以退下了,李延庆却没有理睬他的暗示,淡淡问道:“你是传口谕,还是带有密旨!”
许侍卫无奈,只得躬身道:“卑职带有密旨。”
说完。他将自己腰间的革带取下,李延庆差点笑出声,居然是衣带诏,一千多年了,居然还玩这一首,后面几名亲兵的脸色都不太好看,他们搜遍了黑衣男子的全身,甚至连头发都解开了,就是没有发现他革带里面还有秘密,着实令几名亲兵又是恼火,又是尴尬。
革带是两层皮革,边上用细线缝得密密实实,这样,革带内部就成中空了,许侍卫找到豁口,猛地用力一扯,‘嗤——’一串声响,细线纷纷绷断,革带被撕成两半,藏在里面的素白帛卷便露出来了,许侍卫抽出帛卷递给亲兵,亲兵对他防范很严,不准他靠近都统,大家都是练家子,懂得万物皆兵器的道理。
亲兵将帛卷呈给了李延庆,李延庆打开帛卷,一眼便看见了红灿灿的大印,那是赵佶的私人印鉴,李延庆见过,赵佶亲手用一块极品田黄石雕成。
这印章一出来,李延庆便知道,这是赵佶给自己写的亲笔信了,还有他独一无二的瘦金体,李延庆也写得很不错,但比起始创者赵佶而言,还是差了不少,那种火候就远远不够。
信的内容不多,只有寥寥几句,其实就是一个承诺,若自己愿意支持他复位,他承诺招自己为驸马,并封为郡王。
这就有意思了,自己已有正妻,而且还是强势的曹家,赵佶无论如何不敢得罪,难道赵佶想让女儿当自己的妾吗?李延庆觉得不太可能,但这个时候得罪曹家,也就等于得罪了整个功勋世家,除非赵佶的脑袋被门夹了,当然给自己开空诺的可能性也不大。
只有一个解释,赵佶会拿一个庶出的女儿给自己,毕竟她有三十几个女儿,可就算是庶出也是帝姬啊!为了复位,赵佶竟然这样委屈自己的女儿。
“还有什么口谕吗?”李延庆问道。
“其他就没有了,还有就是李都统的回信我要带回去。”
李延庆想了想笑道:“你去告诉太上皇,就说他老人家开出的条件,我非常有兴趣。”
“我今晚就连夜回去!”
许侍卫非常兴奋,他犹豫一下,“李都统要不要写一封信,或者给我一个什么信物。”
李延庆当然不会写信留下把柄,他只是表态可以考虑,并没有真的答应什么,他便从身边的箱子里取出一支金箭,这是当年他获得弓马大赛第一名后,赵佶赏给他的一支金箭,相当于后世的奖杯之类,上面还刻着‘弓马大赛魁首’字样。
李延庆把箭递给许侍卫,“这支箭是当年太上皇赐我的,他能认识。”
“多谢都统!”许侍卫收下箭,躬身行一礼。
这时,一名亲兵快步走进来,低声道:“都统,我们发现有人监视军衙!”
李延庆一怔,他的军衙不可能被箭监视,他随即问道:“有多少人?”
“目前发现了三人。”
李延庆沉吟一下,又问许侍卫,“你这次北上,还去找了谁?”
“还去找了康王和郓王殿下!”
李延庆顿时明白了,一定是赵桓派人监视了康王赵构和郓王赵楷,结果这个许侍卫被人发现,一直被人跟踪。
李延庆负手走了几步,当机立断做出了决定,他给亲兵使个眼色,亲兵从后面狠狠一刀便刺穿了许侍卫的背心。
李延庆从许侍卫手上将金箭取回来,对还没有断气的许侍卫道:“我会派人把它送给太上皇,你的家人我会加倍抚恤,你安心去吧!”
许侍卫嘴唇动了动,头一歪,就此死去。
李延庆随即令道:“把他尸体抬出城扔掉,故意做得隐秘一点,会有人跟踪你们的。”
当然,赵桓不会自己出面,而是借白时中和吴敏之手来实现这一切,表面上,赵桓依旧表现得对李延庆十分重视,下午时分,赵桓特地接见李延庆,鼓励他继续加强京城防御,朝廷将尽一切力量支持京城的防御。
从皇宫出来,李延庆骑马缓缓在大街上缓行,他脑海里仿佛还在回味赵桓的接见,赵桓的过份热情使他明显地看到了这份热情上面的大大标识:虚伪。
甚至这种虚伪中还透出了一丝赵桓对自己的畏惧,赵桓有时居然要看自己的脸色说话,堂堂的帝王居然要看下属的脸色说话,李延庆也不知道是不是该得意,但他心里也明白,自己的问题就出在功劳震主上了,一个年轻、没有资历的新登基皇帝,皇位还远没有坐稳,就偏偏遇到了自己这样一个强势且威望如日中天的军队统帅,他不忌惮才怪。
汴梁经过了十几天的大规模南撤后,城内人口进一步减少,已从九十余万减少到六十万不到,绝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到了内城,内城是东京老城,绝大多数商业中心都集中在这里,比如御街、潘楼街、大相国寺、州桥夜市已经几大最重要的瓦肆等等。
而内城由于地方狭小,民舍密集,商肆极多,难以修建大府宅,所以权贵们的大府宅基本上都修建在外城,而随着权贵大规模难逃以及经济不景气,外城变得十分冷清,大街上基本上看不到行人,只有一座空宅挨着一座空宅,只有南面的太学附近稍微有点人气。
“都统,正好我们军营不够,外城都空着,是不是可以拆除修建军营?”几名亲兵笑问道。
李延庆笑着点点头,“很快还有二十万新军入城,外城肯定要大规模拆除建营,不过这和我们没有关系。”
大街上空空荡荡,这时,三名老者争吵着什么从一座院子里出来,他们忽然看见了李延庆,争吵顿时消失了,三人恭恭敬敬跪下,向李延庆行大礼参拜。
李延庆没有去扶他们,这一幕他早已司空见惯,几乎只要是京城百姓看见他,都会恭敬地向他行礼,他在京城的地位已是神一般的存在,远远超过了新皇帝赵桓,这也是赵恒忌惮他的根源所在。
李延庆暗暗叹口气,自己应该乘坐马车出入了。
李延庆向几名老者抱拳行一礼,便催促战马,带着众人加速向军衙方向奔去。
不多时,众人便回到了防御使军衙,这时,天色已到黄昏时分,士兵们都跑去餐堂吃饭了,军衙门口没有几个人。
李延庆刚翻身下马,忽然从旁边石狮子背后窜出一名黑衣男子,冲来的速度极快,亲兵们也反应异常敏捷,三名士兵瞬间就用身体将李延庆隔开了,旁边几名亲兵也同时反应过来,其中一人扑上去,将这名黑衣男子扑倒在地上,其他士兵一拥而上,将这名黑衣男子死死摁住。
“李都统,我不是刺客,是从江宁府过来的!”黑衣男子挣扎着压低声音喊道。
他显得非常专业,声音很小,但又恰恰能让李延庆听到,而绝不会被路人听到。
李延庆心中一动,立刻向四周张望一下,四周空空荡荡,没有一个行人。
李延庆这才令道:“不要伤害他,等会儿押他来见我!”
说完,李延庆转身向军衙内走去,几名士兵将黑衣男子捆绑,也将他押了进去。
而这时,在街道对面房顶上却隐隐露出一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被带进军衙的黑衣男子。
.........
李延庆吃了晚饭,又让小茶童点了壶上好的香茶,这才在书房里安安稳稳坐下,这是李延庆的习惯,家人不在身边,平时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呆在书房内,除了看书外,便是策划自己以及大宋的前途命运,官做到了他这个级别,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大宋的前途命运产生影响。
喝了两口热茶,李延庆这才令道:“把那个黑衣人带进来!”
既然是从江宁府来的人,李延庆当然能猜到对方是什么人,不过他还是有点警惕,万一是有人在里面使诈,冒充赵佶的使者呢?朝廷的尔虞我诈,他不得不防备。
片刻,黑衣男子被带进了书房,他身上没有任何利刃,又是都统特地关照,亲兵们没有捆绑他,但还是严密监视地将他送进书房。
黑衣男子姓许,是赵佶身边的侍卫之一,他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几名亲兵,意思是他们可以退下了,李延庆却没有理睬他的暗示,淡淡问道:“你是传口谕,还是带有密旨!”
许侍卫无奈,只得躬身道:“卑职带有密旨。”
说完。他将自己腰间的革带取下,李延庆差点笑出声,居然是衣带诏,一千多年了,居然还玩这一首,后面几名亲兵的脸色都不太好看,他们搜遍了黑衣男子的全身,甚至连头发都解开了,就是没有发现他革带里面还有秘密,着实令几名亲兵又是恼火,又是尴尬。
革带是两层皮革,边上用细线缝得密密实实,这样,革带内部就成中空了,许侍卫找到豁口,猛地用力一扯,‘嗤——’一串声响,细线纷纷绷断,革带被撕成两半,藏在里面的素白帛卷便露出来了,许侍卫抽出帛卷递给亲兵,亲兵对他防范很严,不准他靠近都统,大家都是练家子,懂得万物皆兵器的道理。
亲兵将帛卷呈给了李延庆,李延庆打开帛卷,一眼便看见了红灿灿的大印,那是赵佶的私人印鉴,李延庆见过,赵佶亲手用一块极品田黄石雕成。
这印章一出来,李延庆便知道,这是赵佶给自己写的亲笔信了,还有他独一无二的瘦金体,李延庆也写得很不错,但比起始创者赵佶而言,还是差了不少,那种火候就远远不够。
信的内容不多,只有寥寥几句,其实就是一个承诺,若自己愿意支持他复位,他承诺招自己为驸马,并封为郡王。
这就有意思了,自己已有正妻,而且还是强势的曹家,赵佶无论如何不敢得罪,难道赵佶想让女儿当自己的妾吗?李延庆觉得不太可能,但这个时候得罪曹家,也就等于得罪了整个功勋世家,除非赵佶的脑袋被门夹了,当然给自己开空诺的可能性也不大。
只有一个解释,赵佶会拿一个庶出的女儿给自己,毕竟她有三十几个女儿,可就算是庶出也是帝姬啊!为了复位,赵佶竟然这样委屈自己的女儿。
“还有什么口谕吗?”李延庆问道。
“其他就没有了,还有就是李都统的回信我要带回去。”
李延庆想了想笑道:“你去告诉太上皇,就说他老人家开出的条件,我非常有兴趣。”
“我今晚就连夜回去!”
许侍卫非常兴奋,他犹豫一下,“李都统要不要写一封信,或者给我一个什么信物。”
李延庆当然不会写信留下把柄,他只是表态可以考虑,并没有真的答应什么,他便从身边的箱子里取出一支金箭,这是当年他获得弓马大赛第一名后,赵佶赏给他的一支金箭,相当于后世的奖杯之类,上面还刻着‘弓马大赛魁首’字样。
李延庆把箭递给许侍卫,“这支箭是当年太上皇赐我的,他能认识。”
“多谢都统!”许侍卫收下箭,躬身行一礼。
这时,一名亲兵快步走进来,低声道:“都统,我们发现有人监视军衙!”
李延庆一怔,他的军衙不可能被箭监视,他随即问道:“有多少人?”
“目前发现了三人。”
李延庆沉吟一下,又问许侍卫,“你这次北上,还去找了谁?”
“还去找了康王和郓王殿下!”
李延庆顿时明白了,一定是赵桓派人监视了康王赵构和郓王赵楷,结果这个许侍卫被人发现,一直被人跟踪。
李延庆负手走了几步,当机立断做出了决定,他给亲兵使个眼色,亲兵从后面狠狠一刀便刺穿了许侍卫的背心。
李延庆从许侍卫手上将金箭取回来,对还没有断气的许侍卫道:“我会派人把它送给太上皇,你的家人我会加倍抚恤,你安心去吧!”
许侍卫嘴唇动了动,头一歪,就此死去。
李延庆随即令道:“把他尸体抬出城扔掉,故意做得隐秘一点,会有人跟踪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