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你们都回去好好想想吧,两天之后,关于这个问题,每人交一份折子给我。”他忍不住打断了他们的话,一挥手,让他们退下。
几个老臣只得起身,向赵晤告辞。
“齐爱卿,你留下。”他叫住了齐伯昆。
几个老臣对视一眼,都有些头疼。
他们还想出去后找个地方,大家坐下来跟齐伯昆好好商议一番呢,可没想到皇上却把齐伯昆留下来。
唉,还是自己回去好好想一想吧。
待其他人都退出去后,赵晤苦恼地揉了揉眉头,道:“这个提议,既是杜锦宁提出来,还是宣他进来谈谈吧。”
齐伯昆点了点头。
本来觉得杜锦宁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能提出这个建议就不错了。至于如何施行,自有他们这些经验老道的老家伙来做。
但讨论来讨论去,他发现大家的思维似乎被什么框住了,完全跳不出窠臼,提不出建设性的好建议。越讨论,大家觉得问题越多,放开路引的方法似乎完全不可行。
可让皇上和他放弃这个方案,又舍不得。毕竟土地兼并问题放着不管,过上十几二十年,必会酿成大祸,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反正刚才已经放出风去了,说这是齐伯昆和赵晤一同商议出来的办法,那些世家即便要找麻烦,也找不到杜锦宁头上了。此时宣她过来问一问,也没有大碍。
就是有大碍也没办法了,这事实在是让人等不急。
于是邓易三人刚下朝不久,就见皇上身边的太监走进了翰林院。他们忙迎了出去。
“黄公公,可是皇上有什么旨意?”邓易问道。
“皇上有旨,宣翰林院修撰杜锦宁觐见。”黄公公尖着嗓子叫道。
邓易三人诧异地对视一眼。魏通笑道:“下官去叫杜大人。”说着,往后院去了。
邓易指了一件事把陶文居打发了,这才从袖子里递了一块玉佩给黄公公,腆着脸问道:“不知皇上宣杜大人是为了什么事?”
要是以往,跟翰林院这些人打好关系,对于皇上身边的太监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毕竟这些人以后会爬到什么位置上,谁也说不清,能不得罪他们,还是不得罪的好。
可今天黄公公看都没看那玉佩一眼,直接摆手道:“邓大人可别为难咱家,皇上宣杜大人有什么事,岂是我们这些小太监能知晓的?邓大人莫要为难我这无根之人。”
邓易暗骂了一声,却也不敢再说什么,只是把玉佩收回袖子里,心里暗暗打定主意,到时候套一套杜锦宁的话。
不管这位杜大人是如何的惊才绝艳,说到底也不过是个十五岁的孩子。十五岁是个什么状况,想一想自家那个蠢儿子就知道了。他就不相信凭自己的巧舌如簧,还套不出杜锦宁的话。
后院三人听魏通说皇上宣杜锦宁觐见,都心思各异:杜锦宁和齐慕远心里有数,表现十分平淡;可姚荣观就耐不住了,一个劲儿地问魏通,皇上为什么要召见杜锦宁。
“我不是递过一个农事问题的折子给皇上吗?想来就是问这个。”杜锦宁一副天真的样子,老老实实把事情交待了。
魏通和姚荣观心下一松,俱都拱拱手,口不对心地恭维道:“看来杜大人的高见,得皇上嘉许了,所以才召杜大人觐见。恭喜恭喜。”
“赶紧去吧,别让皇上久等了。”齐慕远在一旁道。
杜锦宁拱了拱手,直奔前院而去。魏通赶紧跟上。
“看来皇上很重视农事啊。”姚荣观感慨一句,眼珠转了转,看向齐慕远,“齐大人,要不我俩也写一张关于农事的折子,递给皇上?”
他其实并不想带上齐慕远。但要没有齐慕远的祖父,他的折子也递不到御前。
“不用了,我的长处并不在此。”齐慕远淡淡地说了一声,转身回了自己屋子。
“呸,拽什么!”姚荣观狠狠地啐了一口,没奈何,只得也灰溜溜地回了房。
这头,杜锦宁跟着黄公公走进大殿,就看到赵晤在批改奏折,齐伯昆也在一旁帮着整理。
她原打算伺立一旁,等赵晤把折子批阅完了再说的,可没想到赵晤下一刻就看到她了,直接将手里的朱笔一放,就朝她招手:“来来,到这边来坐。”
让太监搬了凳子来赐了座,他便迫不及待地问道:“杜爱卿既然提了这么个建议,想来必有什么好法子能解决开放路引后引起的各种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杜锦宁成竹在胸。
她虽不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但后世有着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的现成例子,她拿来用一用还是可以的。
“回答皇上这个问题前,臣想知道皇上和齐大人等在商议的时候都提了什么观点?”她问道。
要是赵晤皇威甚重,她在赵晤面前自然不会这么随意;但这几次见面,赵晤为人都十分随和,对人才也表现出求贤若渴的姿态,杜锦宁在他面前便没那么拘谨。
果然,听到杜锦宁这话,赵晤并没表现出不高兴,而是将几个大臣的顾虑都一一说给杜锦宁听。
末了他忧心忡忡地道:“我也很担心此令一出,因将大乱。到时候再想收拾这个烂摊子,不容易。一旦世家以此为借口采取什么手段,好不容易稳下来的格局怕是要大变。”
看到赵晤两眼青黑,面露疲色,杜锦宁心里就微叹一声。
皇帝这位置看似风光,实则实在是不好当啊。
不改革,赵晤这位置也坐不稳;改革,又有风险,他从位置上被掀下来的速度可能更快。这个架空大宋存在几百年,积弊甚多,已到了不容赵晤有半分侥幸的地步了。
杜锦宁道:“纵观历史上每一次改革,都是困难重重,千辛万苦。所以,改与不改,就在皇上的一念之间。这就要看皇上是否能下定决心了。”
她这是要试探一下赵晤的决心。
别改革到了一半,遇到困难,再听大臣们抱怨一通,他就后悔了,到时候没准就拿她这个倡议者开刀。如果那样,她定然毫不犹豫地借死遁离开,不为这样的君主效力。而这个王朝,气数也就到头了。
她人小力微,在一个朝代轰塌之、百姓颠沛流离之际,“发展农业”这四个字就是一句笑话,她自然不会这么不自量力。保全自己、衣食不缺地安稳过好下半辈子,就是她的宿命。
http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m.
几个老臣只得起身,向赵晤告辞。
“齐爱卿,你留下。”他叫住了齐伯昆。
几个老臣对视一眼,都有些头疼。
他们还想出去后找个地方,大家坐下来跟齐伯昆好好商议一番呢,可没想到皇上却把齐伯昆留下来。
唉,还是自己回去好好想一想吧。
待其他人都退出去后,赵晤苦恼地揉了揉眉头,道:“这个提议,既是杜锦宁提出来,还是宣他进来谈谈吧。”
齐伯昆点了点头。
本来觉得杜锦宁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能提出这个建议就不错了。至于如何施行,自有他们这些经验老道的老家伙来做。
但讨论来讨论去,他发现大家的思维似乎被什么框住了,完全跳不出窠臼,提不出建设性的好建议。越讨论,大家觉得问题越多,放开路引的方法似乎完全不可行。
可让皇上和他放弃这个方案,又舍不得。毕竟土地兼并问题放着不管,过上十几二十年,必会酿成大祸,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反正刚才已经放出风去了,说这是齐伯昆和赵晤一同商议出来的办法,那些世家即便要找麻烦,也找不到杜锦宁头上了。此时宣她过来问一问,也没有大碍。
就是有大碍也没办法了,这事实在是让人等不急。
于是邓易三人刚下朝不久,就见皇上身边的太监走进了翰林院。他们忙迎了出去。
“黄公公,可是皇上有什么旨意?”邓易问道。
“皇上有旨,宣翰林院修撰杜锦宁觐见。”黄公公尖着嗓子叫道。
邓易三人诧异地对视一眼。魏通笑道:“下官去叫杜大人。”说着,往后院去了。
邓易指了一件事把陶文居打发了,这才从袖子里递了一块玉佩给黄公公,腆着脸问道:“不知皇上宣杜大人是为了什么事?”
要是以往,跟翰林院这些人打好关系,对于皇上身边的太监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毕竟这些人以后会爬到什么位置上,谁也说不清,能不得罪他们,还是不得罪的好。
可今天黄公公看都没看那玉佩一眼,直接摆手道:“邓大人可别为难咱家,皇上宣杜大人有什么事,岂是我们这些小太监能知晓的?邓大人莫要为难我这无根之人。”
邓易暗骂了一声,却也不敢再说什么,只是把玉佩收回袖子里,心里暗暗打定主意,到时候套一套杜锦宁的话。
不管这位杜大人是如何的惊才绝艳,说到底也不过是个十五岁的孩子。十五岁是个什么状况,想一想自家那个蠢儿子就知道了。他就不相信凭自己的巧舌如簧,还套不出杜锦宁的话。
后院三人听魏通说皇上宣杜锦宁觐见,都心思各异:杜锦宁和齐慕远心里有数,表现十分平淡;可姚荣观就耐不住了,一个劲儿地问魏通,皇上为什么要召见杜锦宁。
“我不是递过一个农事问题的折子给皇上吗?想来就是问这个。”杜锦宁一副天真的样子,老老实实把事情交待了。
魏通和姚荣观心下一松,俱都拱拱手,口不对心地恭维道:“看来杜大人的高见,得皇上嘉许了,所以才召杜大人觐见。恭喜恭喜。”
“赶紧去吧,别让皇上久等了。”齐慕远在一旁道。
杜锦宁拱了拱手,直奔前院而去。魏通赶紧跟上。
“看来皇上很重视农事啊。”姚荣观感慨一句,眼珠转了转,看向齐慕远,“齐大人,要不我俩也写一张关于农事的折子,递给皇上?”
他其实并不想带上齐慕远。但要没有齐慕远的祖父,他的折子也递不到御前。
“不用了,我的长处并不在此。”齐慕远淡淡地说了一声,转身回了自己屋子。
“呸,拽什么!”姚荣观狠狠地啐了一口,没奈何,只得也灰溜溜地回了房。
这头,杜锦宁跟着黄公公走进大殿,就看到赵晤在批改奏折,齐伯昆也在一旁帮着整理。
她原打算伺立一旁,等赵晤把折子批阅完了再说的,可没想到赵晤下一刻就看到她了,直接将手里的朱笔一放,就朝她招手:“来来,到这边来坐。”
让太监搬了凳子来赐了座,他便迫不及待地问道:“杜爱卿既然提了这么个建议,想来必有什么好法子能解决开放路引后引起的各种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杜锦宁成竹在胸。
她虽不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但后世有着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的现成例子,她拿来用一用还是可以的。
“回答皇上这个问题前,臣想知道皇上和齐大人等在商议的时候都提了什么观点?”她问道。
要是赵晤皇威甚重,她在赵晤面前自然不会这么随意;但这几次见面,赵晤为人都十分随和,对人才也表现出求贤若渴的姿态,杜锦宁在他面前便没那么拘谨。
果然,听到杜锦宁这话,赵晤并没表现出不高兴,而是将几个大臣的顾虑都一一说给杜锦宁听。
末了他忧心忡忡地道:“我也很担心此令一出,因将大乱。到时候再想收拾这个烂摊子,不容易。一旦世家以此为借口采取什么手段,好不容易稳下来的格局怕是要大变。”
看到赵晤两眼青黑,面露疲色,杜锦宁心里就微叹一声。
皇帝这位置看似风光,实则实在是不好当啊。
不改革,赵晤这位置也坐不稳;改革,又有风险,他从位置上被掀下来的速度可能更快。这个架空大宋存在几百年,积弊甚多,已到了不容赵晤有半分侥幸的地步了。
杜锦宁道:“纵观历史上每一次改革,都是困难重重,千辛万苦。所以,改与不改,就在皇上的一念之间。这就要看皇上是否能下定决心了。”
她这是要试探一下赵晤的决心。
别改革到了一半,遇到困难,再听大臣们抱怨一通,他就后悔了,到时候没准就拿她这个倡议者开刀。如果那样,她定然毫不犹豫地借死遁离开,不为这样的君主效力。而这个王朝,气数也就到头了。
她人小力微,在一个朝代轰塌之、百姓颠沛流离之际,“发展农业”这四个字就是一句笑话,她自然不会这么不自量力。保全自己、衣食不缺地安稳过好下半辈子,就是她的宿命。
http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m.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古代农家日常,古代农家日常最新章节,古代农家日常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古代农家日常,古代农家日常最新章节,古代农家日常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