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冰的葬礼于腊月初八隆重举行。作为大周皇族,落雁谷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汴梁王郭昆的父亲,他的死自然是非同小可。但实际上郭冰在进入伏牛山之后便没有公开参与过任何事情的决策,也很少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之中。
人们对他的印象便是这个老王爷经常紧皱眉头满怀心事不苟言笑。似乎人人都欠他钱的样子。给人一种似乎对现状不满,满腹牢骚的感觉。落雁谷军民也是碍于他是林觉的岳丈和郭昆的父亲,加之又是正宗的大周皇族,所以对他也保持着有限的尊敬。
郭冰死了。正如他自己所言的那般,他这一辈子可算是一事无成。有心想要争一争皇位,然而却没有那个胆量。原本他在杭州可大力布局,两浙路的财力人力可谓应有尽有,地理外置也绝佳。浙东海岛上可以养兵无数,且无人知晓。若是换个稍微有些手段之人,必能平海匪或者招安他们建立一只自己的武装力量。进可攻,退可守,和其兄郭冲分庭抗礼。但他终究没有那个胆魄,有些事心里想的激动无比头头是道,但是真要他去做,他却不敢了。
他唯一真正做出的尝试,便是利用容妃生子的事情做了个局。然则这个局埋的太长也太不确定,他自己恐怕也对这个局的结果不抱希望。想要通过曲线的办法攫取皇位,靠着隐忍蛰伏而达到目的,怕最终是自欺欺人。几乎没有人夺得皇位是靠着这些伎俩得手的。要争夺皇位,需要的实力和勇气以及不择手段。在这一点上,他甚至不如郭旭做的果决。郭旭起码还敢在绝望之时孤注一掷,搏了那么一搏。而郭冰,自始至终甚至都没有敢博那么一下。
郭冰识见不明,表现在对林觉的认知上。从一开始直到最后他临终之时,他对林觉都始终抱有偏见。虽然承认林觉的能力,但就是这种偏见难以根除,这不得不说是他性格中的另外一大弱点。连郭旭都知道去拉拢林觉,郭冰却不知道林觉这样的人的重要性,可见郭冰在见识上的浅薄。他养了那么多的幕宾,看似是礼贤下士之举,然而那或许只是他内心中的优越感作祟,想要博得个礼贤下士的名声而已。从内心里,他对这些人根本没有真正的尊敬和礼遇。所以,最终他的身边的幕宾做鸟兽散,也没有一个真正帮他的。倘若林觉不是因为娶了郭采薇,怕也早已对他敬而远之了。
见识浅薄,胸怀不阔,沽名钓誉,志大才疏,心高胆小。这是郭冰性格上的众多缺陷。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郭冰并不能客服和改正性格上的缺陷,所以他注定只能一事无成。
无论如何,整个伏牛山给了郭冰极大的礼遇。三军缟素,万名披麻,葬礼进行的极为隆重。郭冰的棺椁被临时安葬在西山向阳一场的坡地上。陵墓并没有大兴土木,因为他的遗愿是要葬在京城郭氏皇族的陵寝之地中,这里只是临时安葬之处罢了。
小郡主和王妃哭的死去活来,昏厥多次。对她们而言,郭冰曾经是她们头顶上的那片天。虽然这片天早已不能给她们遮风挡雨,但是,那曾经保护了自己的人逝去,从此后那片天再也不在了的感觉依旧让她们
痛苦和悲伤。
郭昆没有将郭冰临终前说的话透露给任何人听,葬礼全程,他都一言不发,神情悲戚。即便父王的很多想法和作法都让郭昆不满,郭昆的性子和想法早已变得更为的成熟和周全,也不再是当初那么冲动而无知。但是郭昆知道,这世上倘若还有一个人会全心全意为自己着想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是自己的父王了。而这个人现在死了,郭昆的心中自然空洞洞的,颇有些惶恐和无助之感。在很长时间里,这种感觉怕是都挥之不去了。
当然,对于落雁谷军民而言,他们并不会因为郭冰之死而感觉到沮丧。郭冰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个无关紧要的王爷罢了。只要落雁军在,只要林觉在,其他人的死其实都没那么重要。他们会很快忘了郭冰这个人,他们也无需记得这个人。
……
新年将至,大周乃至辽国各地的百姓们渡过了惶恐混乱的一年,终于可以在新年的时候松一口气了。对于大周百姓而言,这一年过得着实艰难。朝廷的各种钱税更加的繁重,增加了许多税目,百姓们苦不堪言。很多人家本来家道殷实,但这一年下来,却已经赤贫如洗。很多人流离失所,麦田卖地,以熬过难关。
朝廷和辽人签订的屈辱的和议,这从精神上也打击了原本积极向上,甚至有些自傲的大周百姓的优越感。曾几何时,谈及周边之国,上下都以蛮夷论之。谈及大周,皆以中原上国自居为傲。但现在中原上国被蛮夷打败,向蛮夷之族称侄,每年要进贡那么多的财物,赔偿那么多的银子。自傲瞬间便成了自卑了。
绝大多数人是相信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原枢密使杨俊的无能,率领三十万大军攻辽结果大败而归,导致大周精锐尽失,导致朝廷不得不和辽人屈辱议和。所以,对于杨俊被杀之事,大周的百姓们其实是很出了一口气。在朝廷宣布杨俊认罪的罪行并将其诛杀之后,大周各地的百姓还有人放起了爆竹庆贺。朝廷的刻意引导之下,杨俊已经成了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被牢牢的钉在了耻辱柱上。也正因如此,大周百姓们心中的不满才有了一些宣泄。虽然对朝廷不满,但却并没有觉得这是皇帝之过,民怨虽大,却也没到真正爆发之时。很多人实际上对朝廷还是抱有期待的,他们觉得,在铲除了杨俊这个祸国殃民的祸首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皇上和朝廷一定会扭转局面,做出重大的改变。
便是在这种复杂的沉闷而艰难的气氛之中,大周迎来了中兴三年的新年。不管这一年如何的艰难和痛苦,但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还是要对来年有所憧憬。毕竟新的一年,新的春天的来临,也许会有新的气象,新的转机。也许过去的这一年便是最低谷了,过了这最低谷,前方便光明灿烂,便是艳阳天了。
也许……
也许……
……
北国之地,临潢府中。
新年前后连续的两场大雪,整个临潢府早已覆盖了厚厚的积雪。积雪堆积在街上,让道路难行,街道上到处数污泥和雪水,车马拥挤不堪,到处乱糟糟
的肮脏的很。
自大批兵马和新皇耶律春在此登基之后,临潢府中一下子多了十多万人。大批的部落兵马进入城中,每天闹哄哄乱糟糟,混乱不堪。
上京临潢府是大辽契丹族南下之前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兴建的第一座京城,规模着实不小。临潢府分为南北两城,北城呈六角形,城周十里,城高三丈,密密麻麻设有敌楼箭塔无数。此为皇城。这里居住的都是契丹族人。南边是周十七里的汉城,顾名思义,便是汉人所居之处,城墙高两丈,也没有多少防御的措施。由此可以看出,契丹人建立辽国之初实行的是契丹和汉人分治之法。契丹人的地位是高出汉人一等的。
但百余年下来,大辽广泛学习南边的大周礼制和文化,和大周基本同化。契丹族和辽国汉人之间已经没有多少等级的差异。特别是最近数十年,汉人连续为大辽宰相,更是说明在辽国统治者心目中,汉人身份已经不再是低贱的象征,反而汉人的智慧超群,反而是治国的可靠帮手。
然而,既有传统,便又余毒。特别是在临潢府这个地方,位于大辽北部,很多草原上的部落酋长,辽国契丹人中的古老贵族都居于此处,所以,在这座城池里,契丹人对汉人的歧视却根深蒂固。至今为止,能住进皇城的汉人只有为官之人,普通汉人是根本没有可能的。但在汉城之中,契丹人则随意而行,时有契丹人当街欺辱殴打汉人的事情发生。
临潢府在年前引来了新的主人,那便是在此宣布登基的耶律春。
登基之后的耶律春本雄心勃勃要做一番大事。但很快他便遭遇到了打击。以猛撒哥忽鲁八等人为首的部落酋长们要耶律春下达的第一条圣旨居然是恢复祖制,让契丹人和汉人在法律上分为头等人和二等人。要限制汉人为官的官阶,在朝廷要职位置上不许汉人担任。军中将领更是一律由契丹人担任。
耶律春是在南边长大的,他是受大周的文化熏陶的一代,对于这种要求恢复到以前的等级制度的作法,他表示了质疑。他认为,在这种时候,这么做无疑是制造矛盾,导致辽国中汉人的不满。对于大局是不利的。
但猛撒哥他们认为,大辽之所以到了今日的局面,便是那些汉人搞得鬼。汉人皆不可信,大辽必是是契丹人的大辽,而非汉人把持朝政。契丹人同心协力才能成大事。他们告诉耶律春,如果不是他们部落酋长这些人的辅佐,他怎么能当上这个皇帝。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他们这些人。而造成这分裂的局面的,恰恰是汉人宰相和汉人将领。所以必须从根源上掐断他们上位之路。至于汉人的不满,那不算什么,这些人倘若敢反抗,便以强力手段镇压便是。这时候跟他们客气什么?
耶律春一再表示出对这个政策的担忧,但猛撒哥等人坚持如此,耶律春最终只能妥协。他不得不妥协,因为他在临潢府没有任何依靠,他这个皇帝所能依靠的便是这些部落酋长们。耶律春实际上在登基后不久便已经意识到自己这个皇帝恐怕得夹着尾巴做了。
耶律春备受打击,只能隐忍。
人们对他的印象便是这个老王爷经常紧皱眉头满怀心事不苟言笑。似乎人人都欠他钱的样子。给人一种似乎对现状不满,满腹牢骚的感觉。落雁谷军民也是碍于他是林觉的岳丈和郭昆的父亲,加之又是正宗的大周皇族,所以对他也保持着有限的尊敬。
郭冰死了。正如他自己所言的那般,他这一辈子可算是一事无成。有心想要争一争皇位,然而却没有那个胆量。原本他在杭州可大力布局,两浙路的财力人力可谓应有尽有,地理外置也绝佳。浙东海岛上可以养兵无数,且无人知晓。若是换个稍微有些手段之人,必能平海匪或者招安他们建立一只自己的武装力量。进可攻,退可守,和其兄郭冲分庭抗礼。但他终究没有那个胆魄,有些事心里想的激动无比头头是道,但是真要他去做,他却不敢了。
他唯一真正做出的尝试,便是利用容妃生子的事情做了个局。然则这个局埋的太长也太不确定,他自己恐怕也对这个局的结果不抱希望。想要通过曲线的办法攫取皇位,靠着隐忍蛰伏而达到目的,怕最终是自欺欺人。几乎没有人夺得皇位是靠着这些伎俩得手的。要争夺皇位,需要的实力和勇气以及不择手段。在这一点上,他甚至不如郭旭做的果决。郭旭起码还敢在绝望之时孤注一掷,搏了那么一搏。而郭冰,自始至终甚至都没有敢博那么一下。
郭冰识见不明,表现在对林觉的认知上。从一开始直到最后他临终之时,他对林觉都始终抱有偏见。虽然承认林觉的能力,但就是这种偏见难以根除,这不得不说是他性格中的另外一大弱点。连郭旭都知道去拉拢林觉,郭冰却不知道林觉这样的人的重要性,可见郭冰在见识上的浅薄。他养了那么多的幕宾,看似是礼贤下士之举,然而那或许只是他内心中的优越感作祟,想要博得个礼贤下士的名声而已。从内心里,他对这些人根本没有真正的尊敬和礼遇。所以,最终他的身边的幕宾做鸟兽散,也没有一个真正帮他的。倘若林觉不是因为娶了郭采薇,怕也早已对他敬而远之了。
见识浅薄,胸怀不阔,沽名钓誉,志大才疏,心高胆小。这是郭冰性格上的众多缺陷。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郭冰并不能客服和改正性格上的缺陷,所以他注定只能一事无成。
无论如何,整个伏牛山给了郭冰极大的礼遇。三军缟素,万名披麻,葬礼进行的极为隆重。郭冰的棺椁被临时安葬在西山向阳一场的坡地上。陵墓并没有大兴土木,因为他的遗愿是要葬在京城郭氏皇族的陵寝之地中,这里只是临时安葬之处罢了。
小郡主和王妃哭的死去活来,昏厥多次。对她们而言,郭冰曾经是她们头顶上的那片天。虽然这片天早已不能给她们遮风挡雨,但是,那曾经保护了自己的人逝去,从此后那片天再也不在了的感觉依旧让她们
痛苦和悲伤。
郭昆没有将郭冰临终前说的话透露给任何人听,葬礼全程,他都一言不发,神情悲戚。即便父王的很多想法和作法都让郭昆不满,郭昆的性子和想法早已变得更为的成熟和周全,也不再是当初那么冲动而无知。但是郭昆知道,这世上倘若还有一个人会全心全意为自己着想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是自己的父王了。而这个人现在死了,郭昆的心中自然空洞洞的,颇有些惶恐和无助之感。在很长时间里,这种感觉怕是都挥之不去了。
当然,对于落雁谷军民而言,他们并不会因为郭冰之死而感觉到沮丧。郭冰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个无关紧要的王爷罢了。只要落雁军在,只要林觉在,其他人的死其实都没那么重要。他们会很快忘了郭冰这个人,他们也无需记得这个人。
……
新年将至,大周乃至辽国各地的百姓们渡过了惶恐混乱的一年,终于可以在新年的时候松一口气了。对于大周百姓而言,这一年过得着实艰难。朝廷的各种钱税更加的繁重,增加了许多税目,百姓们苦不堪言。很多人家本来家道殷实,但这一年下来,却已经赤贫如洗。很多人流离失所,麦田卖地,以熬过难关。
朝廷和辽人签订的屈辱的和议,这从精神上也打击了原本积极向上,甚至有些自傲的大周百姓的优越感。曾几何时,谈及周边之国,上下都以蛮夷论之。谈及大周,皆以中原上国自居为傲。但现在中原上国被蛮夷打败,向蛮夷之族称侄,每年要进贡那么多的财物,赔偿那么多的银子。自傲瞬间便成了自卑了。
绝大多数人是相信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原枢密使杨俊的无能,率领三十万大军攻辽结果大败而归,导致大周精锐尽失,导致朝廷不得不和辽人屈辱议和。所以,对于杨俊被杀之事,大周的百姓们其实是很出了一口气。在朝廷宣布杨俊认罪的罪行并将其诛杀之后,大周各地的百姓还有人放起了爆竹庆贺。朝廷的刻意引导之下,杨俊已经成了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被牢牢的钉在了耻辱柱上。也正因如此,大周百姓们心中的不满才有了一些宣泄。虽然对朝廷不满,但却并没有觉得这是皇帝之过,民怨虽大,却也没到真正爆发之时。很多人实际上对朝廷还是抱有期待的,他们觉得,在铲除了杨俊这个祸国殃民的祸首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皇上和朝廷一定会扭转局面,做出重大的改变。
便是在这种复杂的沉闷而艰难的气氛之中,大周迎来了中兴三年的新年。不管这一年如何的艰难和痛苦,但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还是要对来年有所憧憬。毕竟新的一年,新的春天的来临,也许会有新的气象,新的转机。也许过去的这一年便是最低谷了,过了这最低谷,前方便光明灿烂,便是艳阳天了。
也许……
也许……
……
北国之地,临潢府中。
新年前后连续的两场大雪,整个临潢府早已覆盖了厚厚的积雪。积雪堆积在街上,让道路难行,街道上到处数污泥和雪水,车马拥挤不堪,到处乱糟糟
的肮脏的很。
自大批兵马和新皇耶律春在此登基之后,临潢府中一下子多了十多万人。大批的部落兵马进入城中,每天闹哄哄乱糟糟,混乱不堪。
上京临潢府是大辽契丹族南下之前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兴建的第一座京城,规模着实不小。临潢府分为南北两城,北城呈六角形,城周十里,城高三丈,密密麻麻设有敌楼箭塔无数。此为皇城。这里居住的都是契丹族人。南边是周十七里的汉城,顾名思义,便是汉人所居之处,城墙高两丈,也没有多少防御的措施。由此可以看出,契丹人建立辽国之初实行的是契丹和汉人分治之法。契丹人的地位是高出汉人一等的。
但百余年下来,大辽广泛学习南边的大周礼制和文化,和大周基本同化。契丹族和辽国汉人之间已经没有多少等级的差异。特别是最近数十年,汉人连续为大辽宰相,更是说明在辽国统治者心目中,汉人身份已经不再是低贱的象征,反而汉人的智慧超群,反而是治国的可靠帮手。
然而,既有传统,便又余毒。特别是在临潢府这个地方,位于大辽北部,很多草原上的部落酋长,辽国契丹人中的古老贵族都居于此处,所以,在这座城池里,契丹人对汉人的歧视却根深蒂固。至今为止,能住进皇城的汉人只有为官之人,普通汉人是根本没有可能的。但在汉城之中,契丹人则随意而行,时有契丹人当街欺辱殴打汉人的事情发生。
临潢府在年前引来了新的主人,那便是在此宣布登基的耶律春。
登基之后的耶律春本雄心勃勃要做一番大事。但很快他便遭遇到了打击。以猛撒哥忽鲁八等人为首的部落酋长们要耶律春下达的第一条圣旨居然是恢复祖制,让契丹人和汉人在法律上分为头等人和二等人。要限制汉人为官的官阶,在朝廷要职位置上不许汉人担任。军中将领更是一律由契丹人担任。
耶律春是在南边长大的,他是受大周的文化熏陶的一代,对于这种要求恢复到以前的等级制度的作法,他表示了质疑。他认为,在这种时候,这么做无疑是制造矛盾,导致辽国中汉人的不满。对于大局是不利的。
但猛撒哥他们认为,大辽之所以到了今日的局面,便是那些汉人搞得鬼。汉人皆不可信,大辽必是是契丹人的大辽,而非汉人把持朝政。契丹人同心协力才能成大事。他们告诉耶律春,如果不是他们部落酋长这些人的辅佐,他怎么能当上这个皇帝。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他们这些人。而造成这分裂的局面的,恰恰是汉人宰相和汉人将领。所以必须从根源上掐断他们上位之路。至于汉人的不满,那不算什么,这些人倘若敢反抗,便以强力手段镇压便是。这时候跟他们客气什么?
耶律春一再表示出对这个政策的担忧,但猛撒哥等人坚持如此,耶律春最终只能妥协。他不得不妥协,因为他在临潢府没有任何依靠,他这个皇帝所能依靠的便是这些部落酋长们。耶律春实际上在登基后不久便已经意识到自己这个皇帝恐怕得夹着尾巴做了。
耶律春备受打击,只能隐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