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禀王上,北匈奴今在阿兰聊国。”使者答曰。
“可是旧时奄蔡。”蓟王又问。
蓟王对西域诸国,知之甚祥。除去西域都护府搜集整理《西域诸国史》,五十六妃亦时常谈及,故国旧闻。
“正是。”使者又答。
前汉时,“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涯,盖乃北海云”。今汉初,“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
“阿兰聊”又作“阿兰”。注曰:“北乌伊别国在康居北。又有柳国,又有严国,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水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
“北乌伊别(列)国”,应为北匈奴伊蠡王,率部西迁至奄蔡国东境所立。
换言之。北匈奴此时,已据拥康居属国阿兰东境,与郅支单于残部会合。迫使阿兰人或西迁,或南下康居。
康居国,今为西域大国。西南与安息国邻,东南与贵霜接,东临大小乌孙。北部奄蔡国、严国均已羁属,中部为康居国本土。时下,葱岭之西,贵霜、康居、安息,三国鼎立。其中康居稍弱。稍后称“康国”:
“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
“北匈奴何部,欲附汉归义。”蓟王必有此问。
“乃康居国中,郅支(单于)各部落大人。”乌孙使节,语出惊人。
“竟是郅支单于部。”蓟王颇多讶异。便是殿中百官,亦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宣帝五凤年间(前7年—前54年),匈奴内乱。五单于并立,“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八九,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因大乖乱(《汉书·宣帝纪》)”。六年后,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强大战,两败俱伤。战后呼韩邪单于降汉,史称“南匈奴附汉”。反观郅支单于,却杀害汉使、率部西迁,为康居王皆纳,以王女妻之。并置其部于国境,与乌孙接壤。相约合击乌孙。乃至乌孙西境,赤地千里。康居因而强盛。
《汉书·陈汤列传》载:“郅支(单于)数借兵击乌孙,深入至赤谷城,杀略民人,驱畜产,乌孙不敢追,西边空虚,不居者且千里。郅支单于自以大国,威名尊重,又乘胜骄,不为康居王礼,怒杀康居王女及贵人、人民数百,或支解投都赖水中。发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岁乃已。又遣使责阖苏、大宛诸国岁遗,不敢不予。”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郅支单于杀害汉使、远遁康居八年后。建诏三年(前36年)冬,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矫制”发联军四万,数路兵分,攻杀郅支单于。斩杀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十八人;俘虏百四十五人,投降千余。匈奴随郅支单于西适者,几全部覆没。
建昭四年,春,正月。郅支首级,送至京师。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
按照原有历史,被汉朝击败后。历代匈奴残部,相互抱团,不断西迁。融合当地部族,繁衍壮大,最终抵挡大秦边墙。彼时已为“上帝之鞭”。
然自蓟王刘备,横空出世。一战灭鲜卑,二战定西域。中西域立幕府,又与五十五国和亲。三立西域大使馆,四组西域联军,五筑诸国王城。
都护百城,制霸绿洲,编户百万。西域诸国,再无纷争战乱。南北丝路畅通,诸国皆兴盛。尤其大小乌孙,因通商西域而成巨富。
话说,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后。将“俘虏百四十五人,投降千余”,皆“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共组联军之西域十五王。其中不乏,部落大人。两百年至今,郅支残部,多融入诸国。散布康居者,尤其多。
蓟王平定西域。稍后奴隶贸易盛行。多有郅支残部,被大小乌孙抄掠,举族贩入。本以为大汉仇寇,必不得好死。不料各部皆得善待。部落大人,更得都护府封赏。为率善邑君。
散落康居之郅支残部,这便动心。欲举族内迁,附汉归义。
亦有小部,不愿东归。反与北乌伊别国,北匈奴伊蠡王部,相互勾结。欲为内应,下攻康居,重立王庭于都赖水(塔拉斯河),再筑郅支城。
“康居使者何在?”得闻域外诸情,蓟王居高下问。
‘下臣康达,拜见王上。’便有康居使节,入殿觐见。
康居“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俗习胡书,善于商贾”。俗云:“康国人生子,必以蜜食口中,以胶置手内;欲其长成口常甘言,持钱如胶之粘物。习善商贾,争分銖之利。男子二十,即送他国,来过中夏。力之所在,无所不至。”自汉以来,凡康居国人,留居中夏者,皆以康为氏。
“贵使免礼,赐座。”蓟王如沐春风。蓟王家与康居国主,亦分属姻亲。康居妃,亦为蓟王诞下麟儿。二家血脉相连,自当亲近。
“谢王上。”能在蓟国灵辉大殿之中,得一席之地。康居使者,与有荣焉。
“闻贵使久居它乾,往来凉州,获利颇丰。”蓟王笑问。
“王上,明见。”康居使者,沾沾自喜。与汉人轻商迥异。康居习善商贾,锱铢必较。通商致富,乃是平生乐事。这便奏道:“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丝路遗金,皆幸赖王上之功。”还不忘君前献媚。
“贵使此来,可负王命。”蓟王又问。
“我主,欲求植王子,入太学坛。”康居使者,果有王命在身。所谓“入太学坛”,乃是侍子也。
“遣子入侍”,必有所求。
蓟王言道:“既是康居王子,当入王子馆。伴读诸王子。”
康居使者大喜下拜:“谢王上。”
“可是旧时奄蔡。”蓟王又问。
蓟王对西域诸国,知之甚祥。除去西域都护府搜集整理《西域诸国史》,五十六妃亦时常谈及,故国旧闻。
“正是。”使者又答。
前汉时,“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涯,盖乃北海云”。今汉初,“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
“阿兰聊”又作“阿兰”。注曰:“北乌伊别国在康居北。又有柳国,又有严国,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水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
“北乌伊别(列)国”,应为北匈奴伊蠡王,率部西迁至奄蔡国东境所立。
换言之。北匈奴此时,已据拥康居属国阿兰东境,与郅支单于残部会合。迫使阿兰人或西迁,或南下康居。
康居国,今为西域大国。西南与安息国邻,东南与贵霜接,东临大小乌孙。北部奄蔡国、严国均已羁属,中部为康居国本土。时下,葱岭之西,贵霜、康居、安息,三国鼎立。其中康居稍弱。稍后称“康国”:
“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
“北匈奴何部,欲附汉归义。”蓟王必有此问。
“乃康居国中,郅支(单于)各部落大人。”乌孙使节,语出惊人。
“竟是郅支单于部。”蓟王颇多讶异。便是殿中百官,亦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宣帝五凤年间(前7年—前54年),匈奴内乱。五单于并立,“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八九,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因大乖乱(《汉书·宣帝纪》)”。六年后,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强大战,两败俱伤。战后呼韩邪单于降汉,史称“南匈奴附汉”。反观郅支单于,却杀害汉使、率部西迁,为康居王皆纳,以王女妻之。并置其部于国境,与乌孙接壤。相约合击乌孙。乃至乌孙西境,赤地千里。康居因而强盛。
《汉书·陈汤列传》载:“郅支(单于)数借兵击乌孙,深入至赤谷城,杀略民人,驱畜产,乌孙不敢追,西边空虚,不居者且千里。郅支单于自以大国,威名尊重,又乘胜骄,不为康居王礼,怒杀康居王女及贵人、人民数百,或支解投都赖水中。发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岁乃已。又遣使责阖苏、大宛诸国岁遗,不敢不予。”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郅支单于杀害汉使、远遁康居八年后。建诏三年(前36年)冬,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矫制”发联军四万,数路兵分,攻杀郅支单于。斩杀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十八人;俘虏百四十五人,投降千余。匈奴随郅支单于西适者,几全部覆没。
建昭四年,春,正月。郅支首级,送至京师。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
按照原有历史,被汉朝击败后。历代匈奴残部,相互抱团,不断西迁。融合当地部族,繁衍壮大,最终抵挡大秦边墙。彼时已为“上帝之鞭”。
然自蓟王刘备,横空出世。一战灭鲜卑,二战定西域。中西域立幕府,又与五十五国和亲。三立西域大使馆,四组西域联军,五筑诸国王城。
都护百城,制霸绿洲,编户百万。西域诸国,再无纷争战乱。南北丝路畅通,诸国皆兴盛。尤其大小乌孙,因通商西域而成巨富。
话说,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后。将“俘虏百四十五人,投降千余”,皆“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共组联军之西域十五王。其中不乏,部落大人。两百年至今,郅支残部,多融入诸国。散布康居者,尤其多。
蓟王平定西域。稍后奴隶贸易盛行。多有郅支残部,被大小乌孙抄掠,举族贩入。本以为大汉仇寇,必不得好死。不料各部皆得善待。部落大人,更得都护府封赏。为率善邑君。
散落康居之郅支残部,这便动心。欲举族内迁,附汉归义。
亦有小部,不愿东归。反与北乌伊别国,北匈奴伊蠡王部,相互勾结。欲为内应,下攻康居,重立王庭于都赖水(塔拉斯河),再筑郅支城。
“康居使者何在?”得闻域外诸情,蓟王居高下问。
‘下臣康达,拜见王上。’便有康居使节,入殿觐见。
康居“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俗习胡书,善于商贾”。俗云:“康国人生子,必以蜜食口中,以胶置手内;欲其长成口常甘言,持钱如胶之粘物。习善商贾,争分銖之利。男子二十,即送他国,来过中夏。力之所在,无所不至。”自汉以来,凡康居国人,留居中夏者,皆以康为氏。
“贵使免礼,赐座。”蓟王如沐春风。蓟王家与康居国主,亦分属姻亲。康居妃,亦为蓟王诞下麟儿。二家血脉相连,自当亲近。
“谢王上。”能在蓟国灵辉大殿之中,得一席之地。康居使者,与有荣焉。
“闻贵使久居它乾,往来凉州,获利颇丰。”蓟王笑问。
“王上,明见。”康居使者,沾沾自喜。与汉人轻商迥异。康居习善商贾,锱铢必较。通商致富,乃是平生乐事。这便奏道:“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丝路遗金,皆幸赖王上之功。”还不忘君前献媚。
“贵使此来,可负王命。”蓟王又问。
“我主,欲求植王子,入太学坛。”康居使者,果有王命在身。所谓“入太学坛”,乃是侍子也。
“遣子入侍”,必有所求。
蓟王言道:“既是康居王子,当入王子馆。伴读诸王子。”
康居使者大喜下拜:“谢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