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生亡于内,重耳安于外’乎?”董侯心有戚戚。
“陛下,明见。”左丰,亦不隐瞒。见董侯仍有心结难解。左丰亦不忍多言。侍奉四任天子,左丰堪称黄门宿臣。论察言观色,甄宫内外,无人能及。
天子,之所以举棋不定。乃因,身份未明。谓“母子连心”。虑及少时,董太皇亲自哺育。董侯几已笃定,必是太皇所出。试想,曹司空并甄都汉臣,又岂能辅佐董氏为帝。
非刘不王。何况天子。
甄都宫,御苑。
三千西凉铁骑,奉骠骑大将军之命,守备史侯,以待真相大白。先帝神应,非同小可。且于大庭广众之下,史夫人不打自招。此时,已遍传天下。试想,若史侯,果非先帝长子。汉中再无君臣之分。骤失皇权庇护,汉中百官,自国师张鲁,并骠骑大将军张济以降,如何自保。
乃至于,史侯所封官吏,皆出伪职。名不正,言不顺。蓟王传檄天下,诸侯群起来攻。汉中吏民,顷刻间飞灰湮灭。
张济心中忐忑不安,在所难免。
“报,曹司空求见。”便有心腹,登楼来报。
“速请。”张济闻声一振。
“喏。”
御苑,前后左右,中开四门。门上建阙,居高俯瞰。苑中景致,一览无余。
“拜见,大将军。”曹操,登楼先礼。
“拜见,曹司空。”张济,亦不敢托大。
或有人言。见事不可为,张济何不携三千铁蹄,裹挟史侯,席卷而去。滞留甄都,又何必。只因,困守皇宫,深陷重围,急切间,断难脱逃,是其一。此番前来,乃与曹司空相商,二侯合并,一统汉中并关东,其彼此实属同盟,并无性命之忧,为其二。史侯身份不明,若仓皇而逃,着实非出汉室,后患无穷,乃其三也。
于是,张济携三千铁骑,暂居宫苑。以观后效。
宾主落座。张济先问:“三司考问,可有定论。”
“尚无定论。”曹操,如实作答,又话锋一转:“若史侯,非出汉室。大将军,当做何为?”
“未可知也。”张济,亦如实相告。
“某已遣使河北,请蓟王另立。”曹孟言道:“若麟子都甄。大将军入朝可乎?”
“某,仍领骠骑大将军乎?”张济反问。
“然也。”曹司空总甄都朝政,言出必行。
“若麟子即位。某愿携汉中十万大军,为司空所用。”张济抱拳言道。
“得大将军相助,何愁群雄不灭。”曹司空大喜。
张济又问:“若蓟王不欲,又当何为?”蓟王恪守臣节,自先帝崩后,三帝即位。蓟王皆听之任之,并未干预。此番,若仍不例外。曹司空,恐难说蓟王,放麟子南下。
“事若不济,仍保董侯,如何?”曹司空试问。
“这……”张济,权衡利弊,不置可否。
“毋论史侯,何所出。皆为首谋,害我长子并弟、侄。不可再为人君。”
略作思量。张济试问:“司空与董氏,必生瑕衅。再保董侯,不惧后患乎?”
此乃诛心之问。试想,曹司空,率百官攻城。双方,刀兵相向,血战一日。又岂轻易,握手言和。
“大将军,所言是也。”曹司空,慨叹出声:“如若不然。投合肥侯,可乎?”
“必不可也。”张济言出自醒。若蓟王不舍麟子。叔侄三人,唯董侯,可扶立。
“既如此。大将军,意下如何?”话已至此,毋需多言。
“某,愿与司空‘携手同行’。”张济这便定计。
“善。”曹操焉能不喜。
所谓,“良禽择木,贤臣择主”。史侯,再难为帝。张济,仁至义尽。
二人把臂而起,俯瞰宫苑亭阁。史侯正幽居。
张济忽道:“国师张鲁,汉中监国。司空,宜早说之。”
“大将军少安。”曹司空已有计较:“张鲁乃蓟王假子。荀文若,此去蓟国,可说蓟王。”
“司空,早有计较。”张济颇多欣慰。能总甄都朝政。位列六雄之中。曹孟德,绝非浪得虚名。
广陵郡,茱萸湾,徐州水军大营。
镇东将军,吕布旗船。
徐州别驾麋竺,登船传书。
吕镇东、陈伏波,方知甄都惊变。史侯本胜券在握,岂料先帝显灵,功亏一篑。更揭破史侯,离奇身世。令天下哗然。
“先帝,神应。”吕布惊疑不定:“可乎?”
“未可知也。”军师陈宫,一声慨叹。
“‘子不语怪力乱神’。”陈登亦道:“神鬼之事,不可尽信,不可不信。”
“若史侯,非出先帝血嗣。关东,又当何为?”吕布问道。
陈宫斟酌言道:“关东不可一日无主。窃以为,曹孟德,必遣使河北,乞蓟王另立。”
陈登亦如此想:“麟子可为帝。”
吕布随口一问:“麟子,可为帝乎?”
陈登这便醒悟:“许,仍是董侯。”
陈宫忽问:“甄都遣使何人。”
麋竺答曰:“乃御史中丞荀彧。”
陈宫一声慨叹:“荀文若此去,非为求立天子。乃为说,张鲁来投也。”
“必是如此。”陈登亦醒悟。
陈宫喃喃自语:“不觊汉中,千里沃野。只惧南阳,十万大军。”
陈登,亦苦思良策。
曹孟德若得汉中西凉诸将。再合卫将军十万营士。足可将关东群雄,各个击破。彼时,徐州四国一郡,独木难支。如何与曹孟德相持。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陈宫直言不讳:“结好袁术。与合肥侯,虚与委蛇。”
“不可。”陈登,出言劝阻:“首鼠两端,取祸之道。不等蓟王传檄,已为群雄所灭。”
陈宫信服:“元龙,所言是也。”
吕布遂问:“为今之计,该当何为。”
“且,从壁上观。”陈宫答曰。
“也好。”见军师,气定神闲。吕布亦得心安。
西宫,皇英殿。
皇英署长孔萤,趋步入殿:“先帝神应,董氏得免。”
董太皇,急忙言道:“书文何在。”
“书文在此。”孔萤上呈甄都邸报。
董太皇,一目十行。不等看罢,已潸然泪下。
“祖宗保佑。”窦太皇亦喜极。
“陛下,明见。”左丰,亦不隐瞒。见董侯仍有心结难解。左丰亦不忍多言。侍奉四任天子,左丰堪称黄门宿臣。论察言观色,甄宫内外,无人能及。
天子,之所以举棋不定。乃因,身份未明。谓“母子连心”。虑及少时,董太皇亲自哺育。董侯几已笃定,必是太皇所出。试想,曹司空并甄都汉臣,又岂能辅佐董氏为帝。
非刘不王。何况天子。
甄都宫,御苑。
三千西凉铁骑,奉骠骑大将军之命,守备史侯,以待真相大白。先帝神应,非同小可。且于大庭广众之下,史夫人不打自招。此时,已遍传天下。试想,若史侯,果非先帝长子。汉中再无君臣之分。骤失皇权庇护,汉中百官,自国师张鲁,并骠骑大将军张济以降,如何自保。
乃至于,史侯所封官吏,皆出伪职。名不正,言不顺。蓟王传檄天下,诸侯群起来攻。汉中吏民,顷刻间飞灰湮灭。
张济心中忐忑不安,在所难免。
“报,曹司空求见。”便有心腹,登楼来报。
“速请。”张济闻声一振。
“喏。”
御苑,前后左右,中开四门。门上建阙,居高俯瞰。苑中景致,一览无余。
“拜见,大将军。”曹操,登楼先礼。
“拜见,曹司空。”张济,亦不敢托大。
或有人言。见事不可为,张济何不携三千铁蹄,裹挟史侯,席卷而去。滞留甄都,又何必。只因,困守皇宫,深陷重围,急切间,断难脱逃,是其一。此番前来,乃与曹司空相商,二侯合并,一统汉中并关东,其彼此实属同盟,并无性命之忧,为其二。史侯身份不明,若仓皇而逃,着实非出汉室,后患无穷,乃其三也。
于是,张济携三千铁骑,暂居宫苑。以观后效。
宾主落座。张济先问:“三司考问,可有定论。”
“尚无定论。”曹操,如实作答,又话锋一转:“若史侯,非出汉室。大将军,当做何为?”
“未可知也。”张济,亦如实相告。
“某已遣使河北,请蓟王另立。”曹孟言道:“若麟子都甄。大将军入朝可乎?”
“某,仍领骠骑大将军乎?”张济反问。
“然也。”曹司空总甄都朝政,言出必行。
“若麟子即位。某愿携汉中十万大军,为司空所用。”张济抱拳言道。
“得大将军相助,何愁群雄不灭。”曹司空大喜。
张济又问:“若蓟王不欲,又当何为?”蓟王恪守臣节,自先帝崩后,三帝即位。蓟王皆听之任之,并未干预。此番,若仍不例外。曹司空,恐难说蓟王,放麟子南下。
“事若不济,仍保董侯,如何?”曹司空试问。
“这……”张济,权衡利弊,不置可否。
“毋论史侯,何所出。皆为首谋,害我长子并弟、侄。不可再为人君。”
略作思量。张济试问:“司空与董氏,必生瑕衅。再保董侯,不惧后患乎?”
此乃诛心之问。试想,曹司空,率百官攻城。双方,刀兵相向,血战一日。又岂轻易,握手言和。
“大将军,所言是也。”曹司空,慨叹出声:“如若不然。投合肥侯,可乎?”
“必不可也。”张济言出自醒。若蓟王不舍麟子。叔侄三人,唯董侯,可扶立。
“既如此。大将军,意下如何?”话已至此,毋需多言。
“某,愿与司空‘携手同行’。”张济这便定计。
“善。”曹操焉能不喜。
所谓,“良禽择木,贤臣择主”。史侯,再难为帝。张济,仁至义尽。
二人把臂而起,俯瞰宫苑亭阁。史侯正幽居。
张济忽道:“国师张鲁,汉中监国。司空,宜早说之。”
“大将军少安。”曹司空已有计较:“张鲁乃蓟王假子。荀文若,此去蓟国,可说蓟王。”
“司空,早有计较。”张济颇多欣慰。能总甄都朝政。位列六雄之中。曹孟德,绝非浪得虚名。
广陵郡,茱萸湾,徐州水军大营。
镇东将军,吕布旗船。
徐州别驾麋竺,登船传书。
吕镇东、陈伏波,方知甄都惊变。史侯本胜券在握,岂料先帝显灵,功亏一篑。更揭破史侯,离奇身世。令天下哗然。
“先帝,神应。”吕布惊疑不定:“可乎?”
“未可知也。”军师陈宫,一声慨叹。
“‘子不语怪力乱神’。”陈登亦道:“神鬼之事,不可尽信,不可不信。”
“若史侯,非出先帝血嗣。关东,又当何为?”吕布问道。
陈宫斟酌言道:“关东不可一日无主。窃以为,曹孟德,必遣使河北,乞蓟王另立。”
陈登亦如此想:“麟子可为帝。”
吕布随口一问:“麟子,可为帝乎?”
陈登这便醒悟:“许,仍是董侯。”
陈宫忽问:“甄都遣使何人。”
麋竺答曰:“乃御史中丞荀彧。”
陈宫一声慨叹:“荀文若此去,非为求立天子。乃为说,张鲁来投也。”
“必是如此。”陈登亦醒悟。
陈宫喃喃自语:“不觊汉中,千里沃野。只惧南阳,十万大军。”
陈登,亦苦思良策。
曹孟德若得汉中西凉诸将。再合卫将军十万营士。足可将关东群雄,各个击破。彼时,徐州四国一郡,独木难支。如何与曹孟德相持。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陈宫直言不讳:“结好袁术。与合肥侯,虚与委蛇。”
“不可。”陈登,出言劝阻:“首鼠两端,取祸之道。不等蓟王传檄,已为群雄所灭。”
陈宫信服:“元龙,所言是也。”
吕布遂问:“为今之计,该当何为。”
“且,从壁上观。”陈宫答曰。
“也好。”见军师,气定神闲。吕布亦得心安。
西宫,皇英殿。
皇英署长孔萤,趋步入殿:“先帝神应,董氏得免。”
董太皇,急忙言道:“书文何在。”
“书文在此。”孔萤上呈甄都邸报。
董太皇,一目十行。不等看罢,已潸然泪下。
“祖宗保佑。”窦太皇亦喜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