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后再看。
-------
舍近求远,智者不为。
论切身之害,袁术首当其冲。然毕竟,败四家围攻,阵斩长涂二龙。袁术名著关东。合肥侯亦不敢,言语相逼。
“虎子安娶犬女乎。”袁术语出惊人。
江东使节,不敢妄言。
“然既是天子诏命,某为人臣,不敢不从。”袁术这便定计:“可。”
“喏。”使者如临大赦。千恩万谢,自去复命不提。
“江东皆惧曹孟德矣。”袁术久居高位,焉不窥破时局。
皇上君流在即,关东刀兵将起。皇上威天下,从不以兵革之利。故不轻起屠戮。关东世家,错节盘根,冥顽不灵,负隅顽抗。尤其,王太师总朝政,使皇上兼督四州。至此,河北悉归蓟治。
关东世家,如丧考妣。才有曹氏父子,取王太师而代之。然若论,关东世家,谁人为首。汝南袁氏,或是其一。然皆已后汉天子为主。正如关东士林,蔚然成风。
谓“独木不成林”。两汉四百年,关东世家,渐成门阀雏形。便是后汉宗室,亦是关东世家所立。简而言之,后汉宗室,便出脱于关东世家。
如此说来。关东世家之首,便是甄都天子。今为曹党所立。皇上自罪,君流十万里。并约定三年之期。三载之后,皇上洗尽,负俗之讥。重返汉土,必起三兴大军。
或有人问,何以先君流十万里。再挥师南下,一统江山。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先前,儒宗等国老,已将涉事人等,悉数定罪。皇上为全家门,自领首谋。才有君流之刑。待流刑期满,再无负罪。正是名正言顺,一统天下之时。
此,亦是道义使然。非亲临不可尽知也。
少时,刘备求士异,将徙比景之窦大将军霜妻,暗中接回。唯恐刘备年少,行事不密,延祸家门。故士异先引荐潘鸿、朱盖二人,并细说来历,以试少君侯。
刘备欣然接纳。
士异不解发问。
刘备答曰:“‘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士异这才心腹。言,闻恩师善解《尚书》,并赞刘备得其真传。
刘备虽未言破,却心知皆是母亲所传。
儒术精要,八字尽显。
又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身负天命,受命于天,乃大汉天子。故奉天子之命,讨伐逆贼。又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兵锋所指,尽其所能,潘鸿、朱盖,仍不伏诛。此乃天不亡也。亦奉天子之命,鸣金收兵,班师回朝。至此,针对潘鸿、朱盖而言,“除恶务本”已毕。二人历经生死两难,幡然悔悟,欲痛改前非。投靠刘备,便是二人“树德务滋”之始。若出尔反尔,贼心不死,倒行逆施。少君侯刘备,自当替天行道,代天子诛之。
悠悠二十载,弹指一挥间。潘鸿、朱盖,已成蓟国宿将,守土安民,信守诺言。此便是,天道循环,善恶有报。
或又有人问。二人做贼而未死,且谋得好出身。何来有报?
报,偿也。
树德务滋,必有报;除恶务本,亦得偿。
阴阳和合,五行生克。
一言蔽之,如“万物负阴而抱阳”。儒术义理,生生不息,周而复始。
正是大汉,郡国并行,家国同构。
于刘备而言,大汉风化之美,正因“一国两制”:吏治、法制。
儒法合流,儒皮法骨,承秦法而书《汉律》。口水无凭,立字为据。如“中贩共侍约”,券书大行其道。笔笔罪行,皆有法可依。然断案定罪,多行春秋决狱。
故太史公自序:“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注①)。”
“嫖宿幼女”与“性侵未成年”,亦或是“酒后驾驶”并“危害公共安全”。同样“有法可依”,于是乎,如何量刑定罪,考验的其实是吏治。而非法制。
如何决断?
春秋决狱。
一国两制,两汉始兴。后不见于封建王朝。直至二千年后,方才复兴。
幸有刘备,君临天下。毋需蹉跎二千年,诸夏才重拾汉魂。
言归正传。
襄阳,镇南将军,荆州牧刘表府。
江东合肥侯遣使投书。
刘表字字入目,然兹事体大,又不敢集思广益。故迟疑不决。
奈何,思前想后,举棋不定。于是,命军师祭酒祢衡,入府密谈。
祢衡恃才傲物,又素与曹司空不和。故得刘表极尽礼遇。此举,乃为彰己求才若渴,虚怀若谷之心。暗损曹司空,虽唯才是举,然却无容人之量也。
军师祭酒祢衡,心向皇上。明为荆州所谋,实则谋天下也。
祢衡应召入府。细看合肥侯亲笔手书。心中一动,这便佯装大喜:“明公,无忧矣。”
“哦?”可谓一语中的,刘表遂道:“军师且直言。”
“曹操,托名三公,实为贼臣。欲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群雄之心,‘昭昭乎若揭’也。今兼五郡之地,并十万大军。必南下击徐。吕布若亡,袁术必败。二雄皆灭,关东再无强敌。卑下,窃以为。待剪灭群雄,明公亦难独存。”
“军师所言是也。”刘表一声慨叹。
祢衡再接再厉:“谓‘唇亡齿寒’。见曹贼势盛,故”
-------
舍近求远,智者不为。
论切身之害,袁术首当其冲。然毕竟,败四家围攻,阵斩长涂二龙。袁术名著关东。合肥侯亦不敢,言语相逼。
“虎子安娶犬女乎。”袁术语出惊人。
江东使节,不敢妄言。
“然既是天子诏命,某为人臣,不敢不从。”袁术这便定计:“可。”
“喏。”使者如临大赦。千恩万谢,自去复命不提。
“江东皆惧曹孟德矣。”袁术久居高位,焉不窥破时局。
皇上君流在即,关东刀兵将起。皇上威天下,从不以兵革之利。故不轻起屠戮。关东世家,错节盘根,冥顽不灵,负隅顽抗。尤其,王太师总朝政,使皇上兼督四州。至此,河北悉归蓟治。
关东世家,如丧考妣。才有曹氏父子,取王太师而代之。然若论,关东世家,谁人为首。汝南袁氏,或是其一。然皆已后汉天子为主。正如关东士林,蔚然成风。
谓“独木不成林”。两汉四百年,关东世家,渐成门阀雏形。便是后汉宗室,亦是关东世家所立。简而言之,后汉宗室,便出脱于关东世家。
如此说来。关东世家之首,便是甄都天子。今为曹党所立。皇上自罪,君流十万里。并约定三年之期。三载之后,皇上洗尽,负俗之讥。重返汉土,必起三兴大军。
或有人问,何以先君流十万里。再挥师南下,一统江山。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先前,儒宗等国老,已将涉事人等,悉数定罪。皇上为全家门,自领首谋。才有君流之刑。待流刑期满,再无负罪。正是名正言顺,一统天下之时。
此,亦是道义使然。非亲临不可尽知也。
少时,刘备求士异,将徙比景之窦大将军霜妻,暗中接回。唯恐刘备年少,行事不密,延祸家门。故士异先引荐潘鸿、朱盖二人,并细说来历,以试少君侯。
刘备欣然接纳。
士异不解发问。
刘备答曰:“‘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士异这才心腹。言,闻恩师善解《尚书》,并赞刘备得其真传。
刘备虽未言破,却心知皆是母亲所传。
儒术精要,八字尽显。
又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身负天命,受命于天,乃大汉天子。故奉天子之命,讨伐逆贼。又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兵锋所指,尽其所能,潘鸿、朱盖,仍不伏诛。此乃天不亡也。亦奉天子之命,鸣金收兵,班师回朝。至此,针对潘鸿、朱盖而言,“除恶务本”已毕。二人历经生死两难,幡然悔悟,欲痛改前非。投靠刘备,便是二人“树德务滋”之始。若出尔反尔,贼心不死,倒行逆施。少君侯刘备,自当替天行道,代天子诛之。
悠悠二十载,弹指一挥间。潘鸿、朱盖,已成蓟国宿将,守土安民,信守诺言。此便是,天道循环,善恶有报。
或又有人问。二人做贼而未死,且谋得好出身。何来有报?
报,偿也。
树德务滋,必有报;除恶务本,亦得偿。
阴阳和合,五行生克。
一言蔽之,如“万物负阴而抱阳”。儒术义理,生生不息,周而复始。
正是大汉,郡国并行,家国同构。
于刘备而言,大汉风化之美,正因“一国两制”:吏治、法制。
儒法合流,儒皮法骨,承秦法而书《汉律》。口水无凭,立字为据。如“中贩共侍约”,券书大行其道。笔笔罪行,皆有法可依。然断案定罪,多行春秋决狱。
故太史公自序:“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注①)。”
“嫖宿幼女”与“性侵未成年”,亦或是“酒后驾驶”并“危害公共安全”。同样“有法可依”,于是乎,如何量刑定罪,考验的其实是吏治。而非法制。
如何决断?
春秋决狱。
一国两制,两汉始兴。后不见于封建王朝。直至二千年后,方才复兴。
幸有刘备,君临天下。毋需蹉跎二千年,诸夏才重拾汉魂。
言归正传。
襄阳,镇南将军,荆州牧刘表府。
江东合肥侯遣使投书。
刘表字字入目,然兹事体大,又不敢集思广益。故迟疑不决。
奈何,思前想后,举棋不定。于是,命军师祭酒祢衡,入府密谈。
祢衡恃才傲物,又素与曹司空不和。故得刘表极尽礼遇。此举,乃为彰己求才若渴,虚怀若谷之心。暗损曹司空,虽唯才是举,然却无容人之量也。
军师祭酒祢衡,心向皇上。明为荆州所谋,实则谋天下也。
祢衡应召入府。细看合肥侯亲笔手书。心中一动,这便佯装大喜:“明公,无忧矣。”
“哦?”可谓一语中的,刘表遂道:“军师且直言。”
“曹操,托名三公,实为贼臣。欲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群雄之心,‘昭昭乎若揭’也。今兼五郡之地,并十万大军。必南下击徐。吕布若亡,袁术必败。二雄皆灭,关东再无强敌。卑下,窃以为。待剪灭群雄,明公亦难独存。”
“军师所言是也。”刘表一声慨叹。
祢衡再接再厉:“谓‘唇亡齿寒’。见曹贼势盛,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