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心中一惊,“陛下所言甚是,臣也时常在想,他究竟为了什么?”
“当廷辱骂韩相,以鲁莽自毁声誉,松州之战,更是自贬而主动让功于韩威,攻打越王府以跋扈寻求入狱,朕岂会猜不出他的用意来?既不贪财,也不恋权……朕是真不敢用他啊。”
房玄龄后背发凉,他自然知道,为君之道,莫过于控制,人君最不怕的就是臣子贪财恋权或者贪图美色,所谓有缺陷者制于人。
君王最担心的就是一个没有缺点或者说没有把柄能掌握的臣子。
“这还不是朕最担心的。”李世民显然是将房玄龄视为心腹,他尽情地吐露着心中的忧虑,“朕最担心的是他骨子里的那股……傲气,视君权如无物的傲气。”
房玄龄已经有些坐不住了,他明白,或许今日就是判定李沐未来的日子,如果他不替李沐兜着点,恐怕李沐在劫难逃,至少也会被李世民弃之如弊履。
可自己该不该替李沐说话?房玄龄犹豫起来。
打心里说,房玄龄对李沐是有好感的,不仅仅是李沐是个能臣,最主要的是他能懂得利益均沾的道理,在这个人人为利益勾心斗角的朝堂内,还有人肯与别人分享利益,就象是浊水中涌入一股清流,这让房玄龄无法不对李沐产生好感。
这世上或许有些人,天生让你一见就对他产生好感的,李沐就是其中之一。
房玄龄没有犹豫太久,伴随着李世民这么多年,他明白,要打消李世民疑虑,很难。
任何替李沐说项的话,在李世民耳中听着,都会引起李世民的猜忌,不但与事无补,还会将自己拖入泥沼。
房玄龄呵呵笑了两声道:“好在陛下已经收他为义子,况且他年纪尚小,皇上有得是时间去调教他。”
果然,李世民闻言脸色稍霁,他微微点头道:“玄龄所言极是,朕也是这么想的,否则朕又岂会容忍他至今日。”
房玄龄闻言心中一松,他太知道李世民脾气了,今日留自己奏对,与其说是针对李沐,其实也是在试探自己的反应,自己如果为李沐说项,李世民就会怀疑自己与李沐勾连,如果自己对李沐落井下石,李世民又会怀疑自己与朝臣勾连,企图打压李沐。
所谓伴君如伴虎,莫过于此。
只有不着痕迹地点一下,让李世民自己去判定该怎么做,才是最正确的方法,当然,这点一下就足以影响到李世民的判断。
而这个度,房玄龄早已掌握,成竹在胸。
“朕今日留玄龄,是想问问有何妙策,可以让朕放心地使用李沐?”
想来这才是今天留自己奏对的真正目的吧?房玄龄心中暗道。
“臣以为,李沐年少,不可用之过早,还请皇上为大唐计,待其长大成人,留给太子为妥。”房玄龄说完又拜倒,“臣妄言,还请陛下治罪。”
李世民随即大笑道:“玄龄今日是怎么了,朕岂是那等不堪之人?”
房玄龄陪笑道:“皇上所言极是,是臣愚鲁了。”
李世民摆摆手道:“不是朕非要用李沐,只是玄龄也看了此疏,朕不得不用啊。”
房玄龄点点头道:“此疏确实纵横捭阖,决胜于庙堂之上。若皇上真有心用李沐,那臣有几点建议。”
“玄龄快快讲来。”
“按此疏所言,第一步是向新罗输送物资,那臣以为仅以交通监就可以完成,交通监本来是新设衙门,亦政亦商,而李沐本就是交通监令。如此一来,既可避免皇上过早使用李沐,也不会引起朝野猜测。”
李世民闻言大喜:“玄龄此策甚妙。”
可马上,李世民又微蹩眉头问道:“可如此一来,交通监的权属岂不会很大?”
房玄龄道:“皇上所言甚是,由此而来的就是交通监的权力过大。臣以为皇上可选派一得力之干臣,入交通监,交通监至今只有一名少监,皇上指派一人,实属常事。如此一来可辅佐李沐,二则嘛……。”
李世民哈哈大笑,心领神会地说道:“玄龄真是朕之张良。”
房玄龄此策确实厉害,因为朝廷官员分为内臣和外臣。
象侍中、常侍、给事中及散骑、诸郎、博士等都属于内臣。
皇帝有任命内臣的权力,直接中旨下诏就是。
任命外臣则要经过中书、门下二省。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沐其实仅是个皇帝的内臣,与朝堂并无关联。
这也是李沐没有被置于风口浪尖的原因所在。
而交通监设立之初,李沐就将它定为在皇帝直隶。
李沐当时并无想到这些,可正好契合了这个度。
如此一来,交通监所有官员即是皇帝内臣。
所以,任命一个少监,那就是皇帝应属的权力,甚至不用通过中书门下二省。
这样对于朝堂基本上没有任何影响,也避免了皇帝突然启用李沐而引来群臣私下的猜测。
房玄龄此策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既赋予了李沐相应的权力,也解除了李世民的担心。
房玄龄谦虚了几句,突然道:“臣以为,皇上令李沂执掌神机卫之事不妥。”
李世民脸色一凝,问道:“何处不妥?”
“以李沐之聪慧,岂能不察觉皇上令李沂执掌神机卫的用意?臣以为神机卫隶属禁军,自然应该由皇上掌控,此事本是名正言顺之事,而皇上却兜这么个圈子,确实不妥。”
李世民心中自然明白,房玄龄这是在指责自己半途变卦之事。
其实李世民也有些后悔,本身这事可以堂堂正正地去办,却被自己搞得象是在做贼。
可李世民也知道,这事的本质就是自己抢了李沐的护卫营,心中有些亏欠,才下意识地令李沂执掌神机卫,以此来表达自己没有私心。
李世民尴尬地笑了几声,知道瞒不过房玄龄,“玄龄可有补救之策?”
房玄龄想了想道:“画蛇添足不可取,既然木已成舟,那就不必再多此一举。”
李世民面有不豫,可想到房玄龄所言不无道理,也就点头称是了。
……。
“当廷辱骂韩相,以鲁莽自毁声誉,松州之战,更是自贬而主动让功于韩威,攻打越王府以跋扈寻求入狱,朕岂会猜不出他的用意来?既不贪财,也不恋权……朕是真不敢用他啊。”
房玄龄后背发凉,他自然知道,为君之道,莫过于控制,人君最不怕的就是臣子贪财恋权或者贪图美色,所谓有缺陷者制于人。
君王最担心的就是一个没有缺点或者说没有把柄能掌握的臣子。
“这还不是朕最担心的。”李世民显然是将房玄龄视为心腹,他尽情地吐露着心中的忧虑,“朕最担心的是他骨子里的那股……傲气,视君权如无物的傲气。”
房玄龄已经有些坐不住了,他明白,或许今日就是判定李沐未来的日子,如果他不替李沐兜着点,恐怕李沐在劫难逃,至少也会被李世民弃之如弊履。
可自己该不该替李沐说话?房玄龄犹豫起来。
打心里说,房玄龄对李沐是有好感的,不仅仅是李沐是个能臣,最主要的是他能懂得利益均沾的道理,在这个人人为利益勾心斗角的朝堂内,还有人肯与别人分享利益,就象是浊水中涌入一股清流,这让房玄龄无法不对李沐产生好感。
这世上或许有些人,天生让你一见就对他产生好感的,李沐就是其中之一。
房玄龄没有犹豫太久,伴随着李世民这么多年,他明白,要打消李世民疑虑,很难。
任何替李沐说项的话,在李世民耳中听着,都会引起李世民的猜忌,不但与事无补,还会将自己拖入泥沼。
房玄龄呵呵笑了两声道:“好在陛下已经收他为义子,况且他年纪尚小,皇上有得是时间去调教他。”
果然,李世民闻言脸色稍霁,他微微点头道:“玄龄所言极是,朕也是这么想的,否则朕又岂会容忍他至今日。”
房玄龄闻言心中一松,他太知道李世民脾气了,今日留自己奏对,与其说是针对李沐,其实也是在试探自己的反应,自己如果为李沐说项,李世民就会怀疑自己与李沐勾连,如果自己对李沐落井下石,李世民又会怀疑自己与朝臣勾连,企图打压李沐。
所谓伴君如伴虎,莫过于此。
只有不着痕迹地点一下,让李世民自己去判定该怎么做,才是最正确的方法,当然,这点一下就足以影响到李世民的判断。
而这个度,房玄龄早已掌握,成竹在胸。
“朕今日留玄龄,是想问问有何妙策,可以让朕放心地使用李沐?”
想来这才是今天留自己奏对的真正目的吧?房玄龄心中暗道。
“臣以为,李沐年少,不可用之过早,还请皇上为大唐计,待其长大成人,留给太子为妥。”房玄龄说完又拜倒,“臣妄言,还请陛下治罪。”
李世民随即大笑道:“玄龄今日是怎么了,朕岂是那等不堪之人?”
房玄龄陪笑道:“皇上所言极是,是臣愚鲁了。”
李世民摆摆手道:“不是朕非要用李沐,只是玄龄也看了此疏,朕不得不用啊。”
房玄龄点点头道:“此疏确实纵横捭阖,决胜于庙堂之上。若皇上真有心用李沐,那臣有几点建议。”
“玄龄快快讲来。”
“按此疏所言,第一步是向新罗输送物资,那臣以为仅以交通监就可以完成,交通监本来是新设衙门,亦政亦商,而李沐本就是交通监令。如此一来,既可避免皇上过早使用李沐,也不会引起朝野猜测。”
李世民闻言大喜:“玄龄此策甚妙。”
可马上,李世民又微蹩眉头问道:“可如此一来,交通监的权属岂不会很大?”
房玄龄道:“皇上所言甚是,由此而来的就是交通监的权力过大。臣以为皇上可选派一得力之干臣,入交通监,交通监至今只有一名少监,皇上指派一人,实属常事。如此一来可辅佐李沐,二则嘛……。”
李世民哈哈大笑,心领神会地说道:“玄龄真是朕之张良。”
房玄龄此策确实厉害,因为朝廷官员分为内臣和外臣。
象侍中、常侍、给事中及散骑、诸郎、博士等都属于内臣。
皇帝有任命内臣的权力,直接中旨下诏就是。
任命外臣则要经过中书、门下二省。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沐其实仅是个皇帝的内臣,与朝堂并无关联。
这也是李沐没有被置于风口浪尖的原因所在。
而交通监设立之初,李沐就将它定为在皇帝直隶。
李沐当时并无想到这些,可正好契合了这个度。
如此一来,交通监所有官员即是皇帝内臣。
所以,任命一个少监,那就是皇帝应属的权力,甚至不用通过中书门下二省。
这样对于朝堂基本上没有任何影响,也避免了皇帝突然启用李沐而引来群臣私下的猜测。
房玄龄此策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既赋予了李沐相应的权力,也解除了李世民的担心。
房玄龄谦虚了几句,突然道:“臣以为,皇上令李沂执掌神机卫之事不妥。”
李世民脸色一凝,问道:“何处不妥?”
“以李沐之聪慧,岂能不察觉皇上令李沂执掌神机卫的用意?臣以为神机卫隶属禁军,自然应该由皇上掌控,此事本是名正言顺之事,而皇上却兜这么个圈子,确实不妥。”
李世民心中自然明白,房玄龄这是在指责自己半途变卦之事。
其实李世民也有些后悔,本身这事可以堂堂正正地去办,却被自己搞得象是在做贼。
可李世民也知道,这事的本质就是自己抢了李沐的护卫营,心中有些亏欠,才下意识地令李沂执掌神机卫,以此来表达自己没有私心。
李世民尴尬地笑了几声,知道瞒不过房玄龄,“玄龄可有补救之策?”
房玄龄想了想道:“画蛇添足不可取,既然木已成舟,那就不必再多此一举。”
李世民面有不豫,可想到房玄龄所言不无道理,也就点头称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