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沐犹豫道:“可求人不如求己,万一要是救援不力,李沂和神机卫岂不危险?”
“臣倒是有个主意。”
“魏公请赐教。”
“殿下可写一道奏折,急报朝廷,自荐率兵出征,求援被困大军。如此,既能让殿下如愿以偿前往救援,还有可能让殿下立下不世之功。”
“可陛下肯吗?长孙无忌更不会肯。”李沐蹩眉道,“另外不世之功又是何意?”
魏征道:“陛下会答应的,高昌国地处要害,对于大唐来说,是必争之地。被围唐军除了神机右卫,还有左右屯卫,这可是大唐精锐啊。陛下绝不会容它有失。加上陛下此次下旨征讨,本有彰显武功之意,不想弄巧成拙,需要有人来挽回败局。”
“如今能救被困大军的人不多,殿下是其中之一,而李靖、李勣等人之前因陛下发兵包围国公府之故,都闭门不出,陛下也拉不下颜面主动去请。朝堂中可用之人也就是尉迟恭、程知节几人。可这几人为辅为将可,为帅则不足。所以,陛下肯定会答应殿下所请。”
“至于长孙无忌嘛,他不得不答应,对他来说,可以为私利乱天下,但正因为如此,长孙无忌便不敢轻易得罪朝堂中人。如果大军覆没,单就神机卫中有子侄的官员,他们的唾沫就能将长孙无忌淹死。况且臣在朝中有些人脉,让他们在朝堂中煽煽风,还是能做到的。”
李沐点点头道:“可我怕时间来不及啊,毕竟江南至长安,急报也需要三天。就算朝廷同意,一个来回至少六天,到时起兵北上,恐怕就是半月之后了。”
“殿下别急。如今集结大军,筹措粮草一样需要时间。五天之后,殿下可率大军从水路启程,至扬州减慢速度。臣在此等候朝廷旨意,如果到了,臣以急报送于殿下。”
李沐认可魏征所说,大军行进速度自然没有急报快,早一两天的路程,急报完全追得上。
而走水路北上,以自己的身份,在过汴州之前,应该能应付的过去。
“可如果朝廷不同意呢?”李沐问道。
魏征想了想道:“那殿下必须回来。如果殿下执意枉为,那必会带来杀身之祸。杭州、越州两州与举国之力相比,太弱小了。陛下之所以容忍至今,为的无非两个字——圣名。如果殿下主动给了陛下出兵的借口,臣猜测,陛下甚至会放下高昌,调兵南下,征讨殿下。”
李沐的眉头再次紧锁起来,他知道魏征的话是对的。
可如果真那样,李沂岂不危险?
魏征劝道:“殿下不必太担心,万一朝廷不答应殿下所请,那也会派出得力之人前往救援。……或许,陛下会去请李勣领兵。”
“我很奇怪,魏公这次怎么不劝阻我出征?”
“如果臣劝,殿下会听吗?”
“不会。”
“那臣何必劝?况且,臣以为此次唐军受困西域,并非实力不足,而是太过仓促,对突厥南下应对不足,如今虽然处于下风,看似情况危急,但还未到不可挽救的地步。朝廷只要出兵营救,解了唐军之围,说不定还能顺势灭了高昌。故,臣不劝阻殿下西征。”
“好!那就依魏公所言。大军的粮草后勤,就烦请魏公操持了。还有向朝廷的奏疏,也请魏公代劳了。”
“臣领命。”
“苏定方。”
“末将在。”
“集结兵马。”
“遵命。”
……。
李世民得到消息并不比李沐晚。
相对于高昌来说,长安比杭州近得多。
大军被困西域,这让李世民的野望受挫。
这可是唐军中的精锐啊,四万禁军、二万神机卫。
如果陨落在西域,那将是大唐社稷之饬。
李世民第一个反应,就是继续出兵增援,只要救出被困的唐军,那事情还不会坏到动摇他统治的地步。
可虽然李靖、李勣二人被召回,但长安禁军有两卫在辽城,一卫在百济。
加上现在被困的两卫,十万大军在外,南衙十二卫,去了近一半。
据军报,二十万突厥南下,十二万围困唐军在食汗山。
八万突厥和高昌军镇守交河城。
前往增援,至少需要十万以上大军。
如果继续抽调六卫,那长安城的兵力就空了。
而北衙十二卫是绝对不能擅动的。
对于一个三百万人口的长安城来说,北衙十二卫就是镇守之本。
李世民为难了,虽然各州都有五千至一万的府兵,可远水解不了近渴,调动需要时间。
能调动的长安以西,陇右道的府兵,可陇右道的府兵几乎都布置于吐谷浑周边。
为得是防范吐蕃人袭扰,如果抽调救援,万一吐蕃闻讯趁势突进,那整个陇右道将一片糜烂。
更让李世民头痛的是,有子侄在神机卫的朝臣们,纷纷上书,请求李世民即刻下旨出兵增援。
这片人的基数太大了。
大到连李世民也不得不忌惮。
就象尉迟恭、程知节等人都有子侄在神机右卫。
而尉迟恭、程知节干脆就自荐率军出征。
可李世民知道二人几斤几两,这二人为将可,为帅就呵呵了。
长孙无忌也是积极请求出兵增援的。
一则如果他出言反对,那就等于捅了马蜂窝了。另外,那部分有子侄在神机卫的官员,还不把他生吞活剥了?
所以,在朝堂上下一致的出兵声中,李世民只能豁出面子,请李靖、李勣进宫商议了。
退朝之后,承庆殿中。
李世民心情复杂地扫视着眼前李靖、李勣二人。
“二位爱卿应该知道征讨高昌受挫的消息了,朕请二位来,是想听听二位爱卿有何应对之策。”
李勣道:“臣以为化解此局不难,派兵救援被困唐军即可。”
李靖摇摇头道:“显然高昌与突厥早有无勾结。如今突厥势大,在高昌一线聚集了二十万大军,增援是必须的,但如果出兵少了,杯水车薪,难以击破高昌与突厥联军。可如今朝廷在西域兵力薄弱,调兵又耗费时日,一旦延误战机,恐怕被围唐军凶多吉少啊。”()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臣倒是有个主意。”
“魏公请赐教。”
“殿下可写一道奏折,急报朝廷,自荐率兵出征,求援被困大军。如此,既能让殿下如愿以偿前往救援,还有可能让殿下立下不世之功。”
“可陛下肯吗?长孙无忌更不会肯。”李沐蹩眉道,“另外不世之功又是何意?”
魏征道:“陛下会答应的,高昌国地处要害,对于大唐来说,是必争之地。被围唐军除了神机右卫,还有左右屯卫,这可是大唐精锐啊。陛下绝不会容它有失。加上陛下此次下旨征讨,本有彰显武功之意,不想弄巧成拙,需要有人来挽回败局。”
“如今能救被困大军的人不多,殿下是其中之一,而李靖、李勣等人之前因陛下发兵包围国公府之故,都闭门不出,陛下也拉不下颜面主动去请。朝堂中可用之人也就是尉迟恭、程知节几人。可这几人为辅为将可,为帅则不足。所以,陛下肯定会答应殿下所请。”
“至于长孙无忌嘛,他不得不答应,对他来说,可以为私利乱天下,但正因为如此,长孙无忌便不敢轻易得罪朝堂中人。如果大军覆没,单就神机卫中有子侄的官员,他们的唾沫就能将长孙无忌淹死。况且臣在朝中有些人脉,让他们在朝堂中煽煽风,还是能做到的。”
李沐点点头道:“可我怕时间来不及啊,毕竟江南至长安,急报也需要三天。就算朝廷同意,一个来回至少六天,到时起兵北上,恐怕就是半月之后了。”
“殿下别急。如今集结大军,筹措粮草一样需要时间。五天之后,殿下可率大军从水路启程,至扬州减慢速度。臣在此等候朝廷旨意,如果到了,臣以急报送于殿下。”
李沐认可魏征所说,大军行进速度自然没有急报快,早一两天的路程,急报完全追得上。
而走水路北上,以自己的身份,在过汴州之前,应该能应付的过去。
“可如果朝廷不同意呢?”李沐问道。
魏征想了想道:“那殿下必须回来。如果殿下执意枉为,那必会带来杀身之祸。杭州、越州两州与举国之力相比,太弱小了。陛下之所以容忍至今,为的无非两个字——圣名。如果殿下主动给了陛下出兵的借口,臣猜测,陛下甚至会放下高昌,调兵南下,征讨殿下。”
李沐的眉头再次紧锁起来,他知道魏征的话是对的。
可如果真那样,李沂岂不危险?
魏征劝道:“殿下不必太担心,万一朝廷不答应殿下所请,那也会派出得力之人前往救援。……或许,陛下会去请李勣领兵。”
“我很奇怪,魏公这次怎么不劝阻我出征?”
“如果臣劝,殿下会听吗?”
“不会。”
“那臣何必劝?况且,臣以为此次唐军受困西域,并非实力不足,而是太过仓促,对突厥南下应对不足,如今虽然处于下风,看似情况危急,但还未到不可挽救的地步。朝廷只要出兵营救,解了唐军之围,说不定还能顺势灭了高昌。故,臣不劝阻殿下西征。”
“好!那就依魏公所言。大军的粮草后勤,就烦请魏公操持了。还有向朝廷的奏疏,也请魏公代劳了。”
“臣领命。”
“苏定方。”
“末将在。”
“集结兵马。”
“遵命。”
……。
李世民得到消息并不比李沐晚。
相对于高昌来说,长安比杭州近得多。
大军被困西域,这让李世民的野望受挫。
这可是唐军中的精锐啊,四万禁军、二万神机卫。
如果陨落在西域,那将是大唐社稷之饬。
李世民第一个反应,就是继续出兵增援,只要救出被困的唐军,那事情还不会坏到动摇他统治的地步。
可虽然李靖、李勣二人被召回,但长安禁军有两卫在辽城,一卫在百济。
加上现在被困的两卫,十万大军在外,南衙十二卫,去了近一半。
据军报,二十万突厥南下,十二万围困唐军在食汗山。
八万突厥和高昌军镇守交河城。
前往增援,至少需要十万以上大军。
如果继续抽调六卫,那长安城的兵力就空了。
而北衙十二卫是绝对不能擅动的。
对于一个三百万人口的长安城来说,北衙十二卫就是镇守之本。
李世民为难了,虽然各州都有五千至一万的府兵,可远水解不了近渴,调动需要时间。
能调动的长安以西,陇右道的府兵,可陇右道的府兵几乎都布置于吐谷浑周边。
为得是防范吐蕃人袭扰,如果抽调救援,万一吐蕃闻讯趁势突进,那整个陇右道将一片糜烂。
更让李世民头痛的是,有子侄在神机卫的朝臣们,纷纷上书,请求李世民即刻下旨出兵增援。
这片人的基数太大了。
大到连李世民也不得不忌惮。
就象尉迟恭、程知节等人都有子侄在神机右卫。
而尉迟恭、程知节干脆就自荐率军出征。
可李世民知道二人几斤几两,这二人为将可,为帅就呵呵了。
长孙无忌也是积极请求出兵增援的。
一则如果他出言反对,那就等于捅了马蜂窝了。另外,那部分有子侄在神机卫的官员,还不把他生吞活剥了?
所以,在朝堂上下一致的出兵声中,李世民只能豁出面子,请李靖、李勣进宫商议了。
退朝之后,承庆殿中。
李世民心情复杂地扫视着眼前李靖、李勣二人。
“二位爱卿应该知道征讨高昌受挫的消息了,朕请二位来,是想听听二位爱卿有何应对之策。”
李勣道:“臣以为化解此局不难,派兵救援被困唐军即可。”
李靖摇摇头道:“显然高昌与突厥早有无勾结。如今突厥势大,在高昌一线聚集了二十万大军,增援是必须的,但如果出兵少了,杯水车薪,难以击破高昌与突厥联军。可如今朝廷在西域兵力薄弱,调兵又耗费时日,一旦延误战机,恐怕被围唐军凶多吉少啊。”()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