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行军至距离李承乾车驾十步外,李沐及护卫营将士齐刷刷地单膝下跪,才让戒备的禁军将士松了一口气,暗中抹了把汗,庆幸没出什么事,实际上禁军将士已经心寒,这真要出事,出迎的三千禁军哪是这群虎狼的对手?
不过现在想想也是,李沐和他的护卫营怎会在这种时候有不规的举动?
说来好笑,相比于如临大敌的禁军将士,远处围观的百姓们都无畏惧之意,他们欢呼雀跃着,庆贺着大唐的又一个胜利,在百姓心中,只要是胜利,他们就能安居乐业,不用担心朝廷因兵败而增加他们的税,自己的孩子、丈夫就不用再被征募上战场。
更重要的是胜利让百姓们有了尊严,哪怕这份荣耀实际上并不真正属于他们,自古百姓就不是荣耀的主人,可就算如此,也不影响着百姓的自娱自乐,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唐人。
李沐护卫营强悍的出现,让百姓们心中那份自尊心上涨到了极点。
他们用尽全身的力量欢呼着。
“臣长安县子、交通监司监、宣抚使李沐率护卫营回京,特向皇上交令。”按规矩李沐跪的是李世民,李承乾只是代李世民出迎。
所以李承乾受礼之后,下了车驾,上前几步回道:“长安县子、交通监司监、宣抚使李沐及麾下护卫营击破党项逆贼、擒获敌酋拓跋赤辞,功在社稷,皇上有旨,交割俘虏之后,李沐立即进宫面圣,不得拖延。另护卫营将士暂回李家庄整修,待朝廷论功行赏。”
“臣等遵旨。”
这时李沐方才起身,与李承乾重新见礼。
“臣拜见太子殿下。”
“沐弟太见外了,路上辛苦,不必多礼。”李承乾很谦逊,直接上前扶住李沐。
李沐此时抬头看向李承乾,只见李承乾额角上汗水淋漓,眼神中还有一丝残留的惊惧。
原来你丫也不是不怕,李沐心中暗笑腹诽,恶作剧地想道,估计李承乾腿脚不便,跑不起来才勉强站着,也好表现出勇者无惧的姿态吧。
“敌酋拓跋赤辞就在后面,请太子殿下派人交割,臣这就进宫面圣。”李沐急着回庄子,不愿与李承乾多费口舌,浪费时间。
李承乾僵笑道:“沐弟说得是,本来今日我还想设宴款待沐弟,既然父皇有旨,那就不留你了,待过几日,我再派人上门相邀。”
李沐拱手道:“多谢太子殿下盛情,沐届时定会前往拜访。”
交割之后,李沐让李沂带护卫营回庄,自己只身去了皇宫。
李沐及护卫营的离去,没有降低着围观百姓的狂喜心情。
特别是与护卫营有着千丝万缕关系之人,他们载歌载舞着,在他们看来,护卫营的荣耀就是他们的荣耀,颇有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自觉。
有好事之人还编出了童谣,
“昔日姑臧郎,今时鲁县男。
朝堂骂韩相,无罪反升候。
一战吐谷浑,次屠党项奴。
麾下护卫营,个个英雄郎。
……。”
李沐一进承庆殿,就见李世民、房玄龄、长孙无忌还有李道宗四人笑嘻嘻地望着自己。
“儿臣叩见皇上。”
“起来吧。好你个李沐,又立新功,朕没看错你,哈哈。”李世民待李沐施礼后,笑着夸赞道,“来,赐坐,好好与朕说说是怎么击败党项人的?”
于是李沐将此战的前因后果详细地叙述了一遍,当然略去了从常玉处得知吐蕃进军党项的消息。
李世民四人听得如痴如醉,大有以身相代的意思。
“皇上,此战之后,党项已不足为敌,但吐蕃对党项虎视眈眈,朝廷不可不备。”
李世民闻言点头道:“朕知道了,只是眼下还不是与吐蕃开战的时机,且待来日吧。对了,你在奏折中建议在无名峡谷建造城池之事,朕与诸位大臣商议之后觉得可行,只是依照原先的造城法太费时间,想用你的水泥建造,对此你有何建议。”
李沐想了想道:“水泥用于建造城墙,其主要还是在于使用大量钢铁做筋,此时儿臣庄子里钢铁产量估计已够建造一座小型囤兵军寨,可以一试。”
李世民大喜,道:“好,那此事就这么定了,回去之后写个折子呈上来。”
“儿臣遵旨。”李沐想起答应李道彦的事,便趁机道:“儿臣另有一事禀告。”
“讲。”
李沐便将与李道彦的谈话和怀疑大致复述了一遍,然后总结道:“皇上,李道彦所说,虽然没有证据,但儿臣判断吐谷浑与党项私下勾结之事宁可信其有。另外李道彦虽然有罪,但对皇上对朝廷的忠心还是可以肯定的,儿臣以为吐谷浑刚降,驻守伏俟城的李大亮都督身边也缺帮手,李道彦毕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不如让他流放去伏俟城戴罪立功。不知道皇上意下如何?”
李世民闻听心中甚慰,深感李沐就是他的心腹,自己早就有意赦免李道彦,只是为众臣所迫,无法为之周旋,如今李沐的建议正中下怀。
李世民板着脸,看向房玄龄等人,问道:“诸卿以为如何?”
房玄龄等人在李世民身边这么久了,粘上毛比猴都精,哪会领会不到李世民的意思?
“臣等附议。”
李世民道:“那就如李沐所奏,将李道彦流放伏俟城戴罪立功。”
“至于李道彦所言,党项与吐谷浑勾结之事,朕以为如今吐谷浑已平,李沐又克党项,就不必再费心追究了。”
李沐听懂了李世民的言外之意,如今吐谷浑、党项已经不足为虑,而李道彦也已经伏罪,加上西边吐蕃环视在侧,需要吐谷浑和党项做为与吐蕃的缓冲之地,就算查明真有此事,恐怕也无法追究。
果然,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都没有出言反对,而是一致赞同李世民的意见。
如此政事,自然不是李沐区区一个县子能插嘴的,就算能插嘴,李沐也不乐意,没有任何好处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李世民见众人并无异议,于是道:“接下来再议议敌酋拓跋赤辞如何处置,诸卿都说说吧。”
李道宗出列道:“拓跋赤辞阳奉阴违,屠杀我数万大军,其罪不可恕,臣以为当斩。”
长孙无忌道:“斩是容易,可拓跋赤辞一死,党项各部落纷乱遂起,如何抵挡吐蕃的进袭?”
李道宗争辩道:“朝廷再另选一人进行册封便是。”
长孙无忌毫不相让,道:“另选一人?李尚书可有人选?又如何保证新选之人能服众?”
李世民见二人有争吵起来的苗头,连忙开口对房玄龄道:“玄龄可有良策?”
房玄龄原本不想说话,这时见李世民垂询,倒也不敢藏拙,说道:“臣以为辅机与承范所言皆有道理,拓跋赤辞屠我军民,与国威而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可与国家利益而言,却是杀不得。”
长孙无忌二人受不了房玄龄和稀泥,皆准备出言反驳。
李世民追问道:“那依玄龄之见,杀还是不杀?”
房玄龄思忖道:“臣以为还是训诫一番,使其服罪,然后放他归去,令其为大唐抵挡吐蕃东进。”
房玄龄的话引起所有的不满,不但李世民使劲摇头,就连不同意斩杀的长孙无忌也不同意。
长孙无忌皱眉问道:“玄龄此谏,老夫不敢苟同。如此轻易放其归去,朝廷颜面何在?”
李道宗更是愤怒,他责备道:“中书令所言,实是羞辱我大唐军威,皇上,切不可采纳。”
李世民看着房玄龄道:“朕明白爱卿所言,也是为了朝廷,可承范所言也在理,放拓跋赤辞回去确实不妥。”
房玄龄叹道:“臣知道所言欠妥,可皇上与诸公细想,如果杀了拓跋赤辞泄愤,那党项必乱,党项一旦生乱,大唐边境必被波及,更重要的是,如果吐蕃趁此东进,一部分党项部落惧怕吐蕃兵势,就会俯身投靠,如此一来,吐蕃东进之势就会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啊。”
此言一出,殿中一片沉寂。
长孙无忌和李道宗也在深思,这确实是个难题,不是大唐惧怕吐蕃,而是大唐还没有做好与吐蕃一战的准备。
单纯从两国国力上来比较,大唐与吐蕃就象是一个穿鞋的一个光脚的。
以国力,大唐足以辗压吐蕃,可问题是,从来都是光脚不怕穿鞋的。
大唐承平二十余年,可以说是国泰民安,那就担心战争会打碎这种安逸。
李世民见众人都不说话,一时也思索不出良策,这眼角的余光里正好蹩到那个正在悄悄打哈欠的混小子,气便不打一处来。
“李沐,你倒是说说,拓跋赤辞该如何处置?”
李沐猝不及防,他正无聊地打算告退,却被李世民突然袭击。
“这……。”李沐脸上露出一丝为难。
“有话直说,朕不追究你妄言之罪。”
有李世民的这话保底,李沐胆子就放开了。
不过现在想想也是,李沐和他的护卫营怎会在这种时候有不规的举动?
说来好笑,相比于如临大敌的禁军将士,远处围观的百姓们都无畏惧之意,他们欢呼雀跃着,庆贺着大唐的又一个胜利,在百姓心中,只要是胜利,他们就能安居乐业,不用担心朝廷因兵败而增加他们的税,自己的孩子、丈夫就不用再被征募上战场。
更重要的是胜利让百姓们有了尊严,哪怕这份荣耀实际上并不真正属于他们,自古百姓就不是荣耀的主人,可就算如此,也不影响着百姓的自娱自乐,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唐人。
李沐护卫营强悍的出现,让百姓们心中那份自尊心上涨到了极点。
他们用尽全身的力量欢呼着。
“臣长安县子、交通监司监、宣抚使李沐率护卫营回京,特向皇上交令。”按规矩李沐跪的是李世民,李承乾只是代李世民出迎。
所以李承乾受礼之后,下了车驾,上前几步回道:“长安县子、交通监司监、宣抚使李沐及麾下护卫营击破党项逆贼、擒获敌酋拓跋赤辞,功在社稷,皇上有旨,交割俘虏之后,李沐立即进宫面圣,不得拖延。另护卫营将士暂回李家庄整修,待朝廷论功行赏。”
“臣等遵旨。”
这时李沐方才起身,与李承乾重新见礼。
“臣拜见太子殿下。”
“沐弟太见外了,路上辛苦,不必多礼。”李承乾很谦逊,直接上前扶住李沐。
李沐此时抬头看向李承乾,只见李承乾额角上汗水淋漓,眼神中还有一丝残留的惊惧。
原来你丫也不是不怕,李沐心中暗笑腹诽,恶作剧地想道,估计李承乾腿脚不便,跑不起来才勉强站着,也好表现出勇者无惧的姿态吧。
“敌酋拓跋赤辞就在后面,请太子殿下派人交割,臣这就进宫面圣。”李沐急着回庄子,不愿与李承乾多费口舌,浪费时间。
李承乾僵笑道:“沐弟说得是,本来今日我还想设宴款待沐弟,既然父皇有旨,那就不留你了,待过几日,我再派人上门相邀。”
李沐拱手道:“多谢太子殿下盛情,沐届时定会前往拜访。”
交割之后,李沐让李沂带护卫营回庄,自己只身去了皇宫。
李沐及护卫营的离去,没有降低着围观百姓的狂喜心情。
特别是与护卫营有着千丝万缕关系之人,他们载歌载舞着,在他们看来,护卫营的荣耀就是他们的荣耀,颇有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自觉。
有好事之人还编出了童谣,
“昔日姑臧郎,今时鲁县男。
朝堂骂韩相,无罪反升候。
一战吐谷浑,次屠党项奴。
麾下护卫营,个个英雄郎。
……。”
李沐一进承庆殿,就见李世民、房玄龄、长孙无忌还有李道宗四人笑嘻嘻地望着自己。
“儿臣叩见皇上。”
“起来吧。好你个李沐,又立新功,朕没看错你,哈哈。”李世民待李沐施礼后,笑着夸赞道,“来,赐坐,好好与朕说说是怎么击败党项人的?”
于是李沐将此战的前因后果详细地叙述了一遍,当然略去了从常玉处得知吐蕃进军党项的消息。
李世民四人听得如痴如醉,大有以身相代的意思。
“皇上,此战之后,党项已不足为敌,但吐蕃对党项虎视眈眈,朝廷不可不备。”
李世民闻言点头道:“朕知道了,只是眼下还不是与吐蕃开战的时机,且待来日吧。对了,你在奏折中建议在无名峡谷建造城池之事,朕与诸位大臣商议之后觉得可行,只是依照原先的造城法太费时间,想用你的水泥建造,对此你有何建议。”
李沐想了想道:“水泥用于建造城墙,其主要还是在于使用大量钢铁做筋,此时儿臣庄子里钢铁产量估计已够建造一座小型囤兵军寨,可以一试。”
李世民大喜,道:“好,那此事就这么定了,回去之后写个折子呈上来。”
“儿臣遵旨。”李沐想起答应李道彦的事,便趁机道:“儿臣另有一事禀告。”
“讲。”
李沐便将与李道彦的谈话和怀疑大致复述了一遍,然后总结道:“皇上,李道彦所说,虽然没有证据,但儿臣判断吐谷浑与党项私下勾结之事宁可信其有。另外李道彦虽然有罪,但对皇上对朝廷的忠心还是可以肯定的,儿臣以为吐谷浑刚降,驻守伏俟城的李大亮都督身边也缺帮手,李道彦毕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不如让他流放去伏俟城戴罪立功。不知道皇上意下如何?”
李世民闻听心中甚慰,深感李沐就是他的心腹,自己早就有意赦免李道彦,只是为众臣所迫,无法为之周旋,如今李沐的建议正中下怀。
李世民板着脸,看向房玄龄等人,问道:“诸卿以为如何?”
房玄龄等人在李世民身边这么久了,粘上毛比猴都精,哪会领会不到李世民的意思?
“臣等附议。”
李世民道:“那就如李沐所奏,将李道彦流放伏俟城戴罪立功。”
“至于李道彦所言,党项与吐谷浑勾结之事,朕以为如今吐谷浑已平,李沐又克党项,就不必再费心追究了。”
李沐听懂了李世民的言外之意,如今吐谷浑、党项已经不足为虑,而李道彦也已经伏罪,加上西边吐蕃环视在侧,需要吐谷浑和党项做为与吐蕃的缓冲之地,就算查明真有此事,恐怕也无法追究。
果然,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都没有出言反对,而是一致赞同李世民的意见。
如此政事,自然不是李沐区区一个县子能插嘴的,就算能插嘴,李沐也不乐意,没有任何好处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李世民见众人并无异议,于是道:“接下来再议议敌酋拓跋赤辞如何处置,诸卿都说说吧。”
李道宗出列道:“拓跋赤辞阳奉阴违,屠杀我数万大军,其罪不可恕,臣以为当斩。”
长孙无忌道:“斩是容易,可拓跋赤辞一死,党项各部落纷乱遂起,如何抵挡吐蕃的进袭?”
李道宗争辩道:“朝廷再另选一人进行册封便是。”
长孙无忌毫不相让,道:“另选一人?李尚书可有人选?又如何保证新选之人能服众?”
李世民见二人有争吵起来的苗头,连忙开口对房玄龄道:“玄龄可有良策?”
房玄龄原本不想说话,这时见李世民垂询,倒也不敢藏拙,说道:“臣以为辅机与承范所言皆有道理,拓跋赤辞屠我军民,与国威而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可与国家利益而言,却是杀不得。”
长孙无忌二人受不了房玄龄和稀泥,皆准备出言反驳。
李世民追问道:“那依玄龄之见,杀还是不杀?”
房玄龄思忖道:“臣以为还是训诫一番,使其服罪,然后放他归去,令其为大唐抵挡吐蕃东进。”
房玄龄的话引起所有的不满,不但李世民使劲摇头,就连不同意斩杀的长孙无忌也不同意。
长孙无忌皱眉问道:“玄龄此谏,老夫不敢苟同。如此轻易放其归去,朝廷颜面何在?”
李道宗更是愤怒,他责备道:“中书令所言,实是羞辱我大唐军威,皇上,切不可采纳。”
李世民看着房玄龄道:“朕明白爱卿所言,也是为了朝廷,可承范所言也在理,放拓跋赤辞回去确实不妥。”
房玄龄叹道:“臣知道所言欠妥,可皇上与诸公细想,如果杀了拓跋赤辞泄愤,那党项必乱,党项一旦生乱,大唐边境必被波及,更重要的是,如果吐蕃趁此东进,一部分党项部落惧怕吐蕃兵势,就会俯身投靠,如此一来,吐蕃东进之势就会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啊。”
此言一出,殿中一片沉寂。
长孙无忌和李道宗也在深思,这确实是个难题,不是大唐惧怕吐蕃,而是大唐还没有做好与吐蕃一战的准备。
单纯从两国国力上来比较,大唐与吐蕃就象是一个穿鞋的一个光脚的。
以国力,大唐足以辗压吐蕃,可问题是,从来都是光脚不怕穿鞋的。
大唐承平二十余年,可以说是国泰民安,那就担心战争会打碎这种安逸。
李世民见众人都不说话,一时也思索不出良策,这眼角的余光里正好蹩到那个正在悄悄打哈欠的混小子,气便不打一处来。
“李沐,你倒是说说,拓跋赤辞该如何处置?”
李沐猝不及防,他正无聊地打算告退,却被李世民突然袭击。
“这……。”李沐脸上露出一丝为难。
“有话直说,朕不追究你妄言之罪。”
有李世民的这话保底,李沐胆子就放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