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如薰这里如火如荼的发展着,纳瑞宣那里却在愁眉苦脸着。
“王上,昨日,又有一百二十七名农户和五十七名士卒前往缅甸去了。”
林远山站在他的面前,将一份他不愿意看到的数据统计递到了他的面前。
“又走了?”
纳瑞宣有些失落的询问。
“恩,又走了。”
林远山很确切地回答道:“镇南侯府的授田是真的,凡是过去的人,家中有至少一个青壮男丁的都得到了足够的良田,一些村落已经建立起来,镇南侯还在人口抵达之前带兵修筑房屋和城池,现在勃固城周边已经形成了很大一片聚落,起码有万余民户正在定居当中,镇南侯没有骗人。”
纳瑞宣又叹了口气。
“早知道镇南侯不打算回去,我还出那么大的力气干什么?本以为能分至少一半的土地,没成想只分到了那么些地方……”
萧如薰平定缅甸之后,纳瑞宣作为出力最大的藩属国国王,得到了官位、爵位和实物奖励,更被萧如薰把毛淡棉以南的狭长地带的领土赐予他,算是聊以慰藉,但是广大缅甸的土地就被大明笑纳了,一点都没有抠出来,随后萧如薰的召令还一口气从暹罗挖走了数万华人。
官员都走了不少,去投奔镇南侯府了,纳瑞宣怎么也留不住。
“是本王给他们的待遇不够好吗?缅甸一穷二白,刚刚平息战乱,怎么有这里舒适呢?”
纳瑞宣很不理解的问道。
“故国情节难舍,以往是不敢回去,现在既然可以回去了,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回去的,更别说还有土地授予,那里也没有朝廷官员管着,很多人都乐意过去,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林远山简单的解释了一下。
纳瑞宣瞧了瞧林远山:“你怎么不去?”
林远山深深一鞠躬,开口道:“王上待老臣恩重如山,老臣一家承蒙王上活命之恩,断无离开之理,此生此世,老臣必不离开王上。”
纳瑞宣觉得心里微微有些温暖,看着林远山,叹息一声,苦笑道:“我早该知道留不住他们的,大明太强大了,有大明在,他们又怎么会主动投奔与我呢?不过,今后缅甸之地若是发展起来,少不了和暹罗多方合作,林卿,到时候就要拜托你和萧侯多多联络,为我暹罗国挣得一份利益了。”
林远山微笑道:“老臣遵命!”
如此这般的情况发生在东南亚的各个小国里面,和暹罗不同,这些小国对于是否使用华人做官还是相当谨慎的,华人始终是外来户,没有归属感,被明军召令一号召,就立刻收拾行李拖家带口的登上明军战船,随着战船一起前往自己国家的新领土过新的生活。
这个时候小国家们才纷纷意识到这些华人移民的重要,那些重要的活计没人干了,重要的技术没有提供了,人口少了不少,税收直线下降,不少富庶的商户也因为本地市场大为缩水而主动离开了这些小国,一时间,东南亚小国各个都面临了经济上的危机和政局上的不稳。
纳瑞宣雄才大略愿意使用华人加入国家领导层的行为也收获了一批华人的效忠,所以暹罗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挖空华人移民的藩属国,至于菲律宾,则是被西班牙当局玩了一些小手段,明军暂时不去找他们麻烦,一波移民浪潮之后,伴随着国内流民难民的即将抵达,萧如薰召回了全部的战船和士兵,开始准备接下来的繁重工作。
根据大概数字的统计,这一批抵达缅甸的国内流民在三万人左右,而这只是一部分,船只无法全部带回,很快,还要有一批难民抵达,这一批难民的人数也在三万人左右,也就是说,这第一波的移民浪潮大约给缅甸带来了十万汉民,对于一穷二白一个汉民都没有的缅甸来说,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然而相对于国内的任何一个州县来说,占地面积约有两个朝鲜那么大的缅甸镇,却只有十万人口,实在是可怜到了极点,现在的大明人口数量,按照萧如薰的猜测,已经破亿,甚至接近两亿了,明面上的那些数字是隐藏了大批人口户数以躲避税收之后的数字,那可真是小邑犹藏万家室。
缅甸镇不同,明面上的人口数目就是实际上的人口数字,相对于整个缅甸镇的统治范围来说,萧如薰有把握让超过三百万人定居在这里而不被饥饿所困扰,但是现在却只有区区十万汉民,汉民的数量还不到那些在阿萨姆东边定居的缅甸原住民的二十分之一,而就是那样的一批人,也只用那些土地就能养活了。
等萧如薰在缅甸引种了玉米和土豆这些高产作物之后,凭缅甸这样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能养活的人会越来越多。
萧如薰正在尽力招募沿海失地农民来到缅甸定居,补充缺乏的人口,以勃固城为中心逐渐向外侧发展,但是人口的增长依旧十分缓慢。
当然,这些暂时不用担心,不说这些人大多数都是青壮男性,将来有很大的可持续发展性,单说缅甸十分陈旧落后的基础设施就让萧如薰十分不安心,如今这十万人还正好能让萧如薰应付的过来,要是人口呈爆炸式增长的话,搞不好还真要出乱子。
基础设施很差劲,非常差劲,不是一般的差劲,甚至可以说就是没有。
城池是怎么样的就不说了,耕种的土地都是乱来,刀耕火种,荒废的土地很多,居住区域规划十分不科学,这里一块那里一块,零零散散的,无法形成有效的人口聚落产生辐射反应,水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更是零,难怪动不动就闹洪灾。
缅甸的降雨量很大,河流湖泊众多,蓄水量极大,很容易闹洪灾,这一点和四川和长江流域的某些地方很像,中国的先人修筑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以确保洪水不会损害国家,而缅甸人压根就没有这个意识!
生活条件太好,自然优势太大,使得这群人只知道穷兵黩武,从来不知道发展生产。
所以来到了缅甸的汉民们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拿起工具,和士兵们一起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兴修水利,建立基础公共设施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事情,萧如薰让军队到处开山挖石头修筑水利工程,在移居的汉民中招募相关技术人才,懂水利的,懂工具的,木匠铁匠什么的一起上,商量一个可行的方案,在缅甸人乱搞的乱七八糟的防水设施的基础上,修筑简单的必要的河堤,确保勃固一带的最初的汉民聚居地是安全的,然后再去谈起他的。
一些设施需要从国内购买,或者直接从暹罗购买,人手到是够用了,军队加上迁移来的青壮男丁,几万人还是凑的出来的,搞工程不难,难的是技术人才少,而且工具不足,大部分人都要借用军队的武器去开荒砍伐,而从国内订购的大量农具和设备还有一段时间才能运送来。
其中也有叶梦熊的帮助,将仓库内的一些用不到的东西打包低价卖给了萧如薰,其中就有一些武器和大量的农具,也帮着萧如薰找一些水利方面的人才,帮助萧如薰在缅甸兴修水利,还帮着搜罗一些医师,一些年轻的喜欢四处闯荡的医师,打包一起送到缅甸,当然还是萧如薰提出的优厚待遇吸引了他们。
无论何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要是放到现代,萧如薰什么都别想得到,可是谢天谢地,官老爷们只在乎四书五经,只在乎会读书的进士,除了进士之外,三教九流的人才他们什么都不在意,待遇也低,地位也低,一听到萧如薰给他们优厚的待遇,甚至可以当镇南侯府的技术官员,忙不迭的就收拾行装拖家带口的去了。
在缅甸要是不搞水利,那是发展不起来的,同样,不搞医疗也是很要命的,现在缅甸的雨季过去了,要在下一个雨季来临之前搞好最基础的水利,确保不会发大水,也要搞好最基础的医疗条件,以免那些水土不服的百姓得病,到时候一病病死一大片,萧如薰哭都没地方哭。
现在吃东西喝水都不用担心,人数也不多,数万人的口粮,是军队里的火头军统一安排负责,干活的一天三顿,不干活的一天两顿,干活的一顿稀两顿干,不干活的一顿稀一顿干,总而言之,不亏待大家就是了。
萧如薰手里也的确有粮食,从暹罗得到的粮食,从各个部落手里得到的粮食,用莽应里的财宝交换而来的粮食,粮食一点都不缺,按照缅甸如今的气温,在靠南边的地方,萧如薰根据一批老农的意见,已经开始吩咐一批青壮耕田种地了。
这里的气温就没有在二十度以下的,水量还充沛,一年三熟都不是问题,老农们哭着说从没见过那么好的地方,要是老家也这样,就不用来这里了。
萧如薰询问了一批背井离乡的老农,得知他们原先住在关中,流浪到了山东,然后再到浙江,坐船来到了缅甸,家乡遭了冷灾,九月天冷的不正常,麦子发育不良,颗粒干瘪,收成大减,大家哭喊着老天爷不长眼,老天爷也不照顾他们,结果他们没钱交税,只能把最后的土地卖给那些一脸奸诈狡猾的地主豪绅,然后带着仅有的钱财逃难去了。
万历二十二年,北方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大降温的前兆,粮食减产十分严重。
在缅甸感受不到的严寒正在席卷着大明的北方,居住在长城以南的汉人尚且如此,居住在更北方的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就是更是如此感觉的,天冷,冷的不正常,水草不丰了,牲畜养不下去了,越来越瘦了,不打膘了,再这样下去,大家就要饿死了,怎么办?抢他娘的!
抢谁?
汉人!
一轮新的南下风暴正在酝酿之中,而居住在深宫内的大老爷们,无论是皇帝还是内阁,都不曾关注这份可怕的南下风暴,当然,他们也习惯了,每当天冷的时候,边军就自发的开始戍边守卫,增加兵力,因为他们知道,天气一冷,游牧的蛮子就要南下来抢掠了。
当初萧如薰一战砍了三千多蛮子的人头,在长城外筑起了一座京观,整整两年,没有一名游牧骑兵敢于越过那座京观发起对长城的进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京观的威慑力正在持续降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之中,受到严寒逼迫而生命遭受威胁的游牧人,将不得不克服心中的恐惧,再度南下。
这是他们的宿命,也是中原王朝的宿命,如果中原王朝不能彻底的杀光这些游牧人,就无法避免每年的边关战争,游牧人也是一样,如果天气不暖和,他们也无法避免冒着生命危险南下进攻汉人领土的命运。
现代的科学研究证明,当地表的平均温度每下降三摄氏度时,则大气中凝聚的水分将减少百分之二十,导致严重旱灾,年均温度一摄氏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在农业北界波动200-300千米,也就是说,一摄氏度的温度变化,将会决定两百千米到三百千米宽度的范围内,土地是否适合耕作。
温度高,则汉人农业北界向北扩张,汉人的势力也能往北扩张,人也能定居,粮食产量自然可以供给给军队,军队的军屯也能满足一部分军队的需要,而温度降低,则农业北界南移,无法耕种出粮食的土地是没有价值的,无法定居,人口只能南迁,则汉人的势力向南萎缩,汉军的防守底线也将继续向南萎缩,守卫长城就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很多王朝末期的时候,版图都不断向南萎缩,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衰弱,更有温度的降低引发的汉民人口向南迁移事件,没有价值的土地是不需要去守护的,但是秦朝人建立的长城,是符合秦朝气候的建筑,未必适合大明朝,那个时候温暖,秦人的农业北界可以扩张到河套地区,可是现在,行吗?
萧如薰举目向北望去——在可以预见未来里,又将有一轮来自北方的风暴席卷着恐怖的刀枪,向九边汹涌而来。
“王上,昨日,又有一百二十七名农户和五十七名士卒前往缅甸去了。”
林远山站在他的面前,将一份他不愿意看到的数据统计递到了他的面前。
“又走了?”
纳瑞宣有些失落的询问。
“恩,又走了。”
林远山很确切地回答道:“镇南侯府的授田是真的,凡是过去的人,家中有至少一个青壮男丁的都得到了足够的良田,一些村落已经建立起来,镇南侯还在人口抵达之前带兵修筑房屋和城池,现在勃固城周边已经形成了很大一片聚落,起码有万余民户正在定居当中,镇南侯没有骗人。”
纳瑞宣又叹了口气。
“早知道镇南侯不打算回去,我还出那么大的力气干什么?本以为能分至少一半的土地,没成想只分到了那么些地方……”
萧如薰平定缅甸之后,纳瑞宣作为出力最大的藩属国国王,得到了官位、爵位和实物奖励,更被萧如薰把毛淡棉以南的狭长地带的领土赐予他,算是聊以慰藉,但是广大缅甸的土地就被大明笑纳了,一点都没有抠出来,随后萧如薰的召令还一口气从暹罗挖走了数万华人。
官员都走了不少,去投奔镇南侯府了,纳瑞宣怎么也留不住。
“是本王给他们的待遇不够好吗?缅甸一穷二白,刚刚平息战乱,怎么有这里舒适呢?”
纳瑞宣很不理解的问道。
“故国情节难舍,以往是不敢回去,现在既然可以回去了,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回去的,更别说还有土地授予,那里也没有朝廷官员管着,很多人都乐意过去,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林远山简单的解释了一下。
纳瑞宣瞧了瞧林远山:“你怎么不去?”
林远山深深一鞠躬,开口道:“王上待老臣恩重如山,老臣一家承蒙王上活命之恩,断无离开之理,此生此世,老臣必不离开王上。”
纳瑞宣觉得心里微微有些温暖,看着林远山,叹息一声,苦笑道:“我早该知道留不住他们的,大明太强大了,有大明在,他们又怎么会主动投奔与我呢?不过,今后缅甸之地若是发展起来,少不了和暹罗多方合作,林卿,到时候就要拜托你和萧侯多多联络,为我暹罗国挣得一份利益了。”
林远山微笑道:“老臣遵命!”
如此这般的情况发生在东南亚的各个小国里面,和暹罗不同,这些小国对于是否使用华人做官还是相当谨慎的,华人始终是外来户,没有归属感,被明军召令一号召,就立刻收拾行李拖家带口的登上明军战船,随着战船一起前往自己国家的新领土过新的生活。
这个时候小国家们才纷纷意识到这些华人移民的重要,那些重要的活计没人干了,重要的技术没有提供了,人口少了不少,税收直线下降,不少富庶的商户也因为本地市场大为缩水而主动离开了这些小国,一时间,东南亚小国各个都面临了经济上的危机和政局上的不稳。
纳瑞宣雄才大略愿意使用华人加入国家领导层的行为也收获了一批华人的效忠,所以暹罗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挖空华人移民的藩属国,至于菲律宾,则是被西班牙当局玩了一些小手段,明军暂时不去找他们麻烦,一波移民浪潮之后,伴随着国内流民难民的即将抵达,萧如薰召回了全部的战船和士兵,开始准备接下来的繁重工作。
根据大概数字的统计,这一批抵达缅甸的国内流民在三万人左右,而这只是一部分,船只无法全部带回,很快,还要有一批难民抵达,这一批难民的人数也在三万人左右,也就是说,这第一波的移民浪潮大约给缅甸带来了十万汉民,对于一穷二白一个汉民都没有的缅甸来说,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然而相对于国内的任何一个州县来说,占地面积约有两个朝鲜那么大的缅甸镇,却只有十万人口,实在是可怜到了极点,现在的大明人口数量,按照萧如薰的猜测,已经破亿,甚至接近两亿了,明面上的那些数字是隐藏了大批人口户数以躲避税收之后的数字,那可真是小邑犹藏万家室。
缅甸镇不同,明面上的人口数目就是实际上的人口数字,相对于整个缅甸镇的统治范围来说,萧如薰有把握让超过三百万人定居在这里而不被饥饿所困扰,但是现在却只有区区十万汉民,汉民的数量还不到那些在阿萨姆东边定居的缅甸原住民的二十分之一,而就是那样的一批人,也只用那些土地就能养活了。
等萧如薰在缅甸引种了玉米和土豆这些高产作物之后,凭缅甸这样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能养活的人会越来越多。
萧如薰正在尽力招募沿海失地农民来到缅甸定居,补充缺乏的人口,以勃固城为中心逐渐向外侧发展,但是人口的增长依旧十分缓慢。
当然,这些暂时不用担心,不说这些人大多数都是青壮男性,将来有很大的可持续发展性,单说缅甸十分陈旧落后的基础设施就让萧如薰十分不安心,如今这十万人还正好能让萧如薰应付的过来,要是人口呈爆炸式增长的话,搞不好还真要出乱子。
基础设施很差劲,非常差劲,不是一般的差劲,甚至可以说就是没有。
城池是怎么样的就不说了,耕种的土地都是乱来,刀耕火种,荒废的土地很多,居住区域规划十分不科学,这里一块那里一块,零零散散的,无法形成有效的人口聚落产生辐射反应,水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更是零,难怪动不动就闹洪灾。
缅甸的降雨量很大,河流湖泊众多,蓄水量极大,很容易闹洪灾,这一点和四川和长江流域的某些地方很像,中国的先人修筑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以确保洪水不会损害国家,而缅甸人压根就没有这个意识!
生活条件太好,自然优势太大,使得这群人只知道穷兵黩武,从来不知道发展生产。
所以来到了缅甸的汉民们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拿起工具,和士兵们一起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兴修水利,建立基础公共设施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事情,萧如薰让军队到处开山挖石头修筑水利工程,在移居的汉民中招募相关技术人才,懂水利的,懂工具的,木匠铁匠什么的一起上,商量一个可行的方案,在缅甸人乱搞的乱七八糟的防水设施的基础上,修筑简单的必要的河堤,确保勃固一带的最初的汉民聚居地是安全的,然后再去谈起他的。
一些设施需要从国内购买,或者直接从暹罗购买,人手到是够用了,军队加上迁移来的青壮男丁,几万人还是凑的出来的,搞工程不难,难的是技术人才少,而且工具不足,大部分人都要借用军队的武器去开荒砍伐,而从国内订购的大量农具和设备还有一段时间才能运送来。
其中也有叶梦熊的帮助,将仓库内的一些用不到的东西打包低价卖给了萧如薰,其中就有一些武器和大量的农具,也帮着萧如薰找一些水利方面的人才,帮助萧如薰在缅甸兴修水利,还帮着搜罗一些医师,一些年轻的喜欢四处闯荡的医师,打包一起送到缅甸,当然还是萧如薰提出的优厚待遇吸引了他们。
无论何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要是放到现代,萧如薰什么都别想得到,可是谢天谢地,官老爷们只在乎四书五经,只在乎会读书的进士,除了进士之外,三教九流的人才他们什么都不在意,待遇也低,地位也低,一听到萧如薰给他们优厚的待遇,甚至可以当镇南侯府的技术官员,忙不迭的就收拾行装拖家带口的去了。
在缅甸要是不搞水利,那是发展不起来的,同样,不搞医疗也是很要命的,现在缅甸的雨季过去了,要在下一个雨季来临之前搞好最基础的水利,确保不会发大水,也要搞好最基础的医疗条件,以免那些水土不服的百姓得病,到时候一病病死一大片,萧如薰哭都没地方哭。
现在吃东西喝水都不用担心,人数也不多,数万人的口粮,是军队里的火头军统一安排负责,干活的一天三顿,不干活的一天两顿,干活的一顿稀两顿干,不干活的一顿稀一顿干,总而言之,不亏待大家就是了。
萧如薰手里也的确有粮食,从暹罗得到的粮食,从各个部落手里得到的粮食,用莽应里的财宝交换而来的粮食,粮食一点都不缺,按照缅甸如今的气温,在靠南边的地方,萧如薰根据一批老农的意见,已经开始吩咐一批青壮耕田种地了。
这里的气温就没有在二十度以下的,水量还充沛,一年三熟都不是问题,老农们哭着说从没见过那么好的地方,要是老家也这样,就不用来这里了。
萧如薰询问了一批背井离乡的老农,得知他们原先住在关中,流浪到了山东,然后再到浙江,坐船来到了缅甸,家乡遭了冷灾,九月天冷的不正常,麦子发育不良,颗粒干瘪,收成大减,大家哭喊着老天爷不长眼,老天爷也不照顾他们,结果他们没钱交税,只能把最后的土地卖给那些一脸奸诈狡猾的地主豪绅,然后带着仅有的钱财逃难去了。
万历二十二年,北方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大降温的前兆,粮食减产十分严重。
在缅甸感受不到的严寒正在席卷着大明的北方,居住在长城以南的汉人尚且如此,居住在更北方的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就是更是如此感觉的,天冷,冷的不正常,水草不丰了,牲畜养不下去了,越来越瘦了,不打膘了,再这样下去,大家就要饿死了,怎么办?抢他娘的!
抢谁?
汉人!
一轮新的南下风暴正在酝酿之中,而居住在深宫内的大老爷们,无论是皇帝还是内阁,都不曾关注这份可怕的南下风暴,当然,他们也习惯了,每当天冷的时候,边军就自发的开始戍边守卫,增加兵力,因为他们知道,天气一冷,游牧的蛮子就要南下来抢掠了。
当初萧如薰一战砍了三千多蛮子的人头,在长城外筑起了一座京观,整整两年,没有一名游牧骑兵敢于越过那座京观发起对长城的进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京观的威慑力正在持续降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之中,受到严寒逼迫而生命遭受威胁的游牧人,将不得不克服心中的恐惧,再度南下。
这是他们的宿命,也是中原王朝的宿命,如果中原王朝不能彻底的杀光这些游牧人,就无法避免每年的边关战争,游牧人也是一样,如果天气不暖和,他们也无法避免冒着生命危险南下进攻汉人领土的命运。
现代的科学研究证明,当地表的平均温度每下降三摄氏度时,则大气中凝聚的水分将减少百分之二十,导致严重旱灾,年均温度一摄氏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在农业北界波动200-300千米,也就是说,一摄氏度的温度变化,将会决定两百千米到三百千米宽度的范围内,土地是否适合耕作。
温度高,则汉人农业北界向北扩张,汉人的势力也能往北扩张,人也能定居,粮食产量自然可以供给给军队,军队的军屯也能满足一部分军队的需要,而温度降低,则农业北界南移,无法耕种出粮食的土地是没有价值的,无法定居,人口只能南迁,则汉人的势力向南萎缩,汉军的防守底线也将继续向南萎缩,守卫长城就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很多王朝末期的时候,版图都不断向南萎缩,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衰弱,更有温度的降低引发的汉民人口向南迁移事件,没有价值的土地是不需要去守护的,但是秦朝人建立的长城,是符合秦朝气候的建筑,未必适合大明朝,那个时候温暖,秦人的农业北界可以扩张到河套地区,可是现在,行吗?
萧如薰举目向北望去——在可以预见未来里,又将有一轮来自北方的风暴席卷着恐怖的刀枪,向九边汹涌而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万历1592,万历1592最新章节,万历1592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万历1592,万历1592最新章节,万历1592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