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公司和制片公司是合作者却也是竞争者。可以简单理解为,他们需要合作挖掘市场的票房潜力,却又必须在利益分红之中展开角力。
过去三十年时间里,经纪公司前后三次发力,第一次是八十年代末,以哈里森-福特为首,经纪公司为演员们争取到了更多片酬,不再是制片公司的附庸,演员的“票房号召力”也第一次出现在了人们面前。
第二次是九十年代中期,以阿诺德-施瓦辛格、金-凯利、汤姆-克鲁斯为首,经纪公司成功地创建了“两千万俱乐部”,演员也真正地在电影制作产业链之中占据了权力高层的一席之地,彻底改变了好莱坞现状。
第三次则是十年前,以约翰尼-德普为首,经纪公司进一步地将票房分红发扬光大,并且以此作为杠杆,撬动了制片公司的根本利益,不仅仅是天价片酬,演员们也开始步入制片人级别的管理层高度。
描述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困难。对于经纪公司来说,他们需要一位乃至多位能够打破权力平衡和利益结构的顶级演员,然后整个行业团结一心地完成推动,这才能够在华尔街控制的好莱坞制片阶层面前赢得一丝丝优势。
顺带一提,此前三次转折,创新艺术家经纪公司都是绝对主力。尤其是第一次,完完全全就是创新艺术家经纪公司凭借着一己之力完成推动的。
现在,所有视线全部都集中在了蓝礼身上。
因为蓝礼就是唯一一个具备打破平衡可能的演员。不仅是史上最年轻的EGOT得主;而且北美累积票房已经突破了十二亿美元,全球票房也达到了二十五亿美元,最不可思议的部分就在于,至今为止蓝礼个人还没有续集电影的加成——
“速度与激/情5”虽然是续集电影,但蓝礼只出演了一部,并没有“延续”下去。
换而言之,目前所有的票房成绩没有续集加成,完完全全依靠的都是蓝礼的市场号召力,彪悍到令人哑口无言的市场号召力。
如果有哪一位演员能够打破现在的桎梏,争取到“三千万加票房分红”的片酬,蓝礼就是唯一的可能。小罗伯特-唐尼做不到,约翰尼-德普做不到,漫威电影和DC电影的其他超级英雄们也全部都做不到,只有蓝礼。
毫不夸张地说,EGOT之后,蓝礼的一举一动都是在整个行业注视之下,就连制片公司也都不例外——
最近一段时间,华纳兄弟、环球影业和传奇影业都正在鲸鱼打架,但“侏罗纪公园”和“速度与激/情”项目还是吸引了诸多注意,托马斯-图尔和朗-梅耶正在竭尽全力压制蓝礼的片酬,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其他电影公司喜闻乐见的:
一方面,他们渴望着与蓝礼合作;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压制蓝礼的片酬。这是一个棘手的状况,如果环球影业可以来成为这个“恶人”,然后其他制片公司趁虚而入,又降低了片酬又抢先达成了合作,这就完美了。
所以,蓝礼这支小虾米在这场惊涛骇浪的鲸鱼打架之中也着实吸引了不少注意力。也许,在某个时刻,他也将成为改变整个市场关键棋子,毕竟,现在“蓝礼-霍尔”这个名字已经具有了属于自己的非比寻常了。
对于如此情况,艾玛-托马斯不能说是了如指掌,却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当克里斯托弗表示蓝礼对片酬提出要求的时候,艾玛说不心慌是不可能的;但现在,听到蓝礼的片酬条件,艾玛的第一反应却是——
哭笑不得。
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可以根据“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两部作品的片酬,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
前者是蓝礼现在的片酬水准,而后者则是蓝礼正在谈判的期待片酬水准;前者是百分之十的票房分红,后者的话是,制片公司预估的是两千万的片酬底薪加上百分之三的票房分红,而蓝礼提出的是两千万的片酬底薪加上百分之五的票房分红。
然后暂时不考虑税收情况,以北美票房来进行计算。
如果最终北美票房是一亿美元,前者是一千万,后者是两千三百万,或者是两千五百万。
如果是两亿,前者是两千万,后者是两千六百万,或者是三千万。
如果是三亿,前者是三千万,后者是两千九百万,或者是三千五百万。
如果是四亿,前者是四千万,后者是三千两百万,或者是四千万。
一个简单直白的横向对比,所有数据顿时就变得一目了然起来。
以“地心引力”作为蓝礼现有的市场价值为标准,北美票房低于三亿的话,蓝礼现在提出的片酬是更加占据优势的,减少蓝礼所谓演员的负担压力;而北美票房高于三亿的话,蓝礼的优势就将几乎被蚕食,制片公司还能够赢得更多利润空间。
如果单单这样说,似乎还是蓝礼占便宜,因为如果票房失利了,他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依旧可以拿走底薪加分红的酬劳;但前提是,约翰尼-德普和小罗伯特-唐尼的片酬已经远远超过了如此基准线。
约翰尼-德普出演“加勒比海盗4”,片酬是五千五百万,按照蓝礼的上述标准来看,只有当北美票房突破五亿五千万的时候,迪士尼才能够划算,而最终电影的北美票房是两亿四千万。
小罗伯特-唐尼出演“钢铁侠3”,片酬是五千万,按照蓝礼的提出标准来看,北美票房必须超过五亿美元,迪士尼的交易才不会亏本,而最终电影的北美票房是四亿。
当然,“加勒比海盗4”和“钢铁侠3”的特殊性就在于:
迪士尼主题公园以及周边产品还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这两套系列电影拍摄下来,其实周边的收益远远高于电影票房本身的利润,迪士尼依旧不算是亏本,以至于后续继续邀请两位演员出演同一个角色的时候,迪士尼依旧撒钱不手软。
但重新回归到演员片酬与电影制作之上,蓝礼的性价比是远远超过了约翰尼-德普和小罗伯特-唐尼的;更何况,现在各大经纪公司其实都正在旁观着,期待着蓝礼能够把片酬底薪进一步推高,两千五百万或者三千万,将所有演员们的片酬下限拉高,为演员们赚取更多福利。
原理非常简单。
本来两千万俱乐部就是现在的极限——约翰尼-德普和小罗伯特-唐尼的片酬虽然是底薪,但他们是以预估的票房分红来换算成为片酬之后得出的数字,不能一概而论;如果现在两千万俱乐部变成了三千万俱乐部,那么就意味着原本一千五百万档次的演员们就可以追逐两千万了、原本一千万档次的演员们就可以追逐一千五百万了,层层递增。
最终,受益者可能是整个好莱坞的所有演员,就连龙套演员、替身演员和群众演员等等都能够争取到更多利益。
当然,经纪公司争取如此上限,可不是为了公益事业,也不是为了演员事业蓬勃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现在,蓝礼却没有贪心,也没有自诩为英雄,狮子大开口地开出了一个天价数字,而是无限贴近了电影制作公司的心理底线,提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数字,让人无法拒绝;更重要的是,如果蓝礼开创了“两千万俱乐部加上票房分红”的先例,这也同样可以提升演员们的待遇,却又不是触动到制片公司的核心利益。
可以这样理解,蓝礼往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以让经纪公司满意,又不会打破制片公司绝对底线的数字。
这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一步一步地把制片公司的底线蚕食,如果这一次蓝礼的片酬请求达成了,制片公司不会跳脚;那么,“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上映之后,一旦票房取得巨大成功,然后蓝礼再更进一步提高片酬,制片公司就将再次陷入一个“不得不答应”的窘境中。
当然,最重要的前提是,“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的票房能够取得成功。
可以横向比较一下,约翰尼-德普出演“加勒比海盗5”时,业内传闻片酬是九千五百万;小罗伯特-唐尼出演“复仇者联盟3”时,业内传闻片酬是一亿。事实上,这些数字都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具体详细数字,迪士尼和演员双方都没有公开,但可以肯定的是,势必比“加勒比海盗4”和“钢铁侠3”时期有所提高。
这就是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角力。
但蓝礼真正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不需要依赖任何一个系列或者角色,而是能够依靠着自己的强大号召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片酬缓缓往上提升——经纪公司喜闻乐见、制片公司则……心情错杂、苦甜各半。但归根结底,制片公司还是会同意的。
狡猾!
如此决策着实太过狡猾了。恰到好处,正中红心,偏偏让制片公司无法强硬拒绝。不要小看了一组数字,这恰恰就是谈判的艺术。
艾玛-托马斯脑海里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安迪-罗杰斯制定的数字,还是蓝礼制定的数字?
过去三十年时间里,经纪公司前后三次发力,第一次是八十年代末,以哈里森-福特为首,经纪公司为演员们争取到了更多片酬,不再是制片公司的附庸,演员的“票房号召力”也第一次出现在了人们面前。
第二次是九十年代中期,以阿诺德-施瓦辛格、金-凯利、汤姆-克鲁斯为首,经纪公司成功地创建了“两千万俱乐部”,演员也真正地在电影制作产业链之中占据了权力高层的一席之地,彻底改变了好莱坞现状。
第三次则是十年前,以约翰尼-德普为首,经纪公司进一步地将票房分红发扬光大,并且以此作为杠杆,撬动了制片公司的根本利益,不仅仅是天价片酬,演员们也开始步入制片人级别的管理层高度。
描述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困难。对于经纪公司来说,他们需要一位乃至多位能够打破权力平衡和利益结构的顶级演员,然后整个行业团结一心地完成推动,这才能够在华尔街控制的好莱坞制片阶层面前赢得一丝丝优势。
顺带一提,此前三次转折,创新艺术家经纪公司都是绝对主力。尤其是第一次,完完全全就是创新艺术家经纪公司凭借着一己之力完成推动的。
现在,所有视线全部都集中在了蓝礼身上。
因为蓝礼就是唯一一个具备打破平衡可能的演员。不仅是史上最年轻的EGOT得主;而且北美累积票房已经突破了十二亿美元,全球票房也达到了二十五亿美元,最不可思议的部分就在于,至今为止蓝礼个人还没有续集电影的加成——
“速度与激/情5”虽然是续集电影,但蓝礼只出演了一部,并没有“延续”下去。
换而言之,目前所有的票房成绩没有续集加成,完完全全依靠的都是蓝礼的市场号召力,彪悍到令人哑口无言的市场号召力。
如果有哪一位演员能够打破现在的桎梏,争取到“三千万加票房分红”的片酬,蓝礼就是唯一的可能。小罗伯特-唐尼做不到,约翰尼-德普做不到,漫威电影和DC电影的其他超级英雄们也全部都做不到,只有蓝礼。
毫不夸张地说,EGOT之后,蓝礼的一举一动都是在整个行业注视之下,就连制片公司也都不例外——
最近一段时间,华纳兄弟、环球影业和传奇影业都正在鲸鱼打架,但“侏罗纪公园”和“速度与激/情”项目还是吸引了诸多注意,托马斯-图尔和朗-梅耶正在竭尽全力压制蓝礼的片酬,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其他电影公司喜闻乐见的:
一方面,他们渴望着与蓝礼合作;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压制蓝礼的片酬。这是一个棘手的状况,如果环球影业可以来成为这个“恶人”,然后其他制片公司趁虚而入,又降低了片酬又抢先达成了合作,这就完美了。
所以,蓝礼这支小虾米在这场惊涛骇浪的鲸鱼打架之中也着实吸引了不少注意力。也许,在某个时刻,他也将成为改变整个市场关键棋子,毕竟,现在“蓝礼-霍尔”这个名字已经具有了属于自己的非比寻常了。
对于如此情况,艾玛-托马斯不能说是了如指掌,却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当克里斯托弗表示蓝礼对片酬提出要求的时候,艾玛说不心慌是不可能的;但现在,听到蓝礼的片酬条件,艾玛的第一反应却是——
哭笑不得。
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可以根据“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两部作品的片酬,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
前者是蓝礼现在的片酬水准,而后者则是蓝礼正在谈判的期待片酬水准;前者是百分之十的票房分红,后者的话是,制片公司预估的是两千万的片酬底薪加上百分之三的票房分红,而蓝礼提出的是两千万的片酬底薪加上百分之五的票房分红。
然后暂时不考虑税收情况,以北美票房来进行计算。
如果最终北美票房是一亿美元,前者是一千万,后者是两千三百万,或者是两千五百万。
如果是两亿,前者是两千万,后者是两千六百万,或者是三千万。
如果是三亿,前者是三千万,后者是两千九百万,或者是三千五百万。
如果是四亿,前者是四千万,后者是三千两百万,或者是四千万。
一个简单直白的横向对比,所有数据顿时就变得一目了然起来。
以“地心引力”作为蓝礼现有的市场价值为标准,北美票房低于三亿的话,蓝礼现在提出的片酬是更加占据优势的,减少蓝礼所谓演员的负担压力;而北美票房高于三亿的话,蓝礼的优势就将几乎被蚕食,制片公司还能够赢得更多利润空间。
如果单单这样说,似乎还是蓝礼占便宜,因为如果票房失利了,他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依旧可以拿走底薪加分红的酬劳;但前提是,约翰尼-德普和小罗伯特-唐尼的片酬已经远远超过了如此基准线。
约翰尼-德普出演“加勒比海盗4”,片酬是五千五百万,按照蓝礼的上述标准来看,只有当北美票房突破五亿五千万的时候,迪士尼才能够划算,而最终电影的北美票房是两亿四千万。
小罗伯特-唐尼出演“钢铁侠3”,片酬是五千万,按照蓝礼的提出标准来看,北美票房必须超过五亿美元,迪士尼的交易才不会亏本,而最终电影的北美票房是四亿。
当然,“加勒比海盗4”和“钢铁侠3”的特殊性就在于:
迪士尼主题公园以及周边产品还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这两套系列电影拍摄下来,其实周边的收益远远高于电影票房本身的利润,迪士尼依旧不算是亏本,以至于后续继续邀请两位演员出演同一个角色的时候,迪士尼依旧撒钱不手软。
但重新回归到演员片酬与电影制作之上,蓝礼的性价比是远远超过了约翰尼-德普和小罗伯特-唐尼的;更何况,现在各大经纪公司其实都正在旁观着,期待着蓝礼能够把片酬底薪进一步推高,两千五百万或者三千万,将所有演员们的片酬下限拉高,为演员们赚取更多福利。
原理非常简单。
本来两千万俱乐部就是现在的极限——约翰尼-德普和小罗伯特-唐尼的片酬虽然是底薪,但他们是以预估的票房分红来换算成为片酬之后得出的数字,不能一概而论;如果现在两千万俱乐部变成了三千万俱乐部,那么就意味着原本一千五百万档次的演员们就可以追逐两千万了、原本一千万档次的演员们就可以追逐一千五百万了,层层递增。
最终,受益者可能是整个好莱坞的所有演员,就连龙套演员、替身演员和群众演员等等都能够争取到更多利益。
当然,经纪公司争取如此上限,可不是为了公益事业,也不是为了演员事业蓬勃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现在,蓝礼却没有贪心,也没有自诩为英雄,狮子大开口地开出了一个天价数字,而是无限贴近了电影制作公司的心理底线,提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数字,让人无法拒绝;更重要的是,如果蓝礼开创了“两千万俱乐部加上票房分红”的先例,这也同样可以提升演员们的待遇,却又不是触动到制片公司的核心利益。
可以这样理解,蓝礼往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以让经纪公司满意,又不会打破制片公司绝对底线的数字。
这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一步一步地把制片公司的底线蚕食,如果这一次蓝礼的片酬请求达成了,制片公司不会跳脚;那么,“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上映之后,一旦票房取得巨大成功,然后蓝礼再更进一步提高片酬,制片公司就将再次陷入一个“不得不答应”的窘境中。
当然,最重要的前提是,“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的票房能够取得成功。
可以横向比较一下,约翰尼-德普出演“加勒比海盗5”时,业内传闻片酬是九千五百万;小罗伯特-唐尼出演“复仇者联盟3”时,业内传闻片酬是一亿。事实上,这些数字都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具体详细数字,迪士尼和演员双方都没有公开,但可以肯定的是,势必比“加勒比海盗4”和“钢铁侠3”时期有所提高。
这就是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角力。
但蓝礼真正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不需要依赖任何一个系列或者角色,而是能够依靠着自己的强大号召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片酬缓缓往上提升——经纪公司喜闻乐见、制片公司则……心情错杂、苦甜各半。但归根结底,制片公司还是会同意的。
狡猾!
如此决策着实太过狡猾了。恰到好处,正中红心,偏偏让制片公司无法强硬拒绝。不要小看了一组数字,这恰恰就是谈判的艺术。
艾玛-托马斯脑海里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安迪-罗杰斯制定的数字,还是蓝礼制定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