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强如德国,受限于国土人力和资源等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只能是在战略空军和战术空军之中选择一项来发展。战略轰炸机这种东西如果数量少了的话无法形成规模,而没有大规模的密集轰炸同样无法发挥其作用。
德国人就算是能够造出来性能不错的战略轰炸机也无法大批量的生产装备部队。与其这样浪费资源还不如不做。而其它许多国家甚至就连单一军种都无法构建,他们仅仅是做到了有飞机而已。
因此,当盟国看着天空之中铺天盖地般的密集战略轰炸机部队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痛苦的。这场战争眼看着就要走向失败了。如果被围困在高加索的部队无法被解救出来的话,那盟国在欧罗巴大陆上或许无法支撑到明年冬季。
在这种情况下,由不得盟国不拼命。
出身于普鲁士贵族家庭的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将军接受命令从巴伐利亚启程飞抵顿涅斯克接手了解围军团的指挥权。在他出发之前,德国首相找到他向他亲口承诺,只要他能够将包围圈内的军队解救出来,那他就将得到一柄陆军元帅权杖。
然而曼施泰因的回答却是“我会尽力。”
虽然德国人已经在乌克兰南部地区集结了一支极为强大的兵力,但是其实力并不足以在明军的面前讨到好处。一生从军的曼施泰因非常务实,他知道自己的任务非常困难。
在抵达乌克兰之后,曼施泰因仔细研究了战场形势之后认为这一场解救战役无法取巧,明军的防御也没有明显的漏洞可以使用。唯一的办法就是硬碰硬的与明军死战。而这一点却正是明军最为强大的地方所在。论起硬打硬的实力来,谁能和明军相比?
曼施泰因唯一的优势就是他掌握着主动权,具体选择在什么地方进行突击由他来掌握。经过谨慎选择之后,曼施泰因最终将目标选在了明军防备力量最为坚固的顿河畔罗斯托夫。
顿河畔罗斯托夫,一个又拗口又长的名字。这里是解救部队与包围圈内的盟军最为接近的地方,也是道路交通条件最好的地方。选择这里作为突围点的话,可以大大缩短双方之间的距离,这一点在此时此刻非常重要。
此时俄国野外天寒地冻,零下数十度的气温也意味着军队大规模出行必须要借助车辆才行。依靠人的双腿在雪地之中行走的话,要不了多久他们就耗尽体力。而且也无法行走太长的距离。
而此时被围困的盟军大部分都是步兵,就算是有一些车辆也因为缺乏燃料而很难进行长距离的行动。这种情况就迫使盟军不得不将目标放在双方附近接近的地方才行。而且就算是盟军还有部分的车辆但是因为大部分的燃料都已经被拿去取暖用掉,他们在野地之中也无法行军太远。
野外到处都是茫茫雪原和没大腿的雪地,汽车也无法在这种地方行动。这就迫使盟军不得不选择条件足够好的地方才行。而所有符合这一切条件的地方只有顿河畔罗斯托夫。
德国人能够想到的事情,没理由明军看不出来。在整个漫长的顿河防线上,防备力量最为坚固的就是顿河畔罗斯托夫这座城市。整整一个海军陆战队师配属了大量的炮兵工兵以及辅助部队驻守在这里。在他们的周围是数个明军装甲师和步兵师。而且,明军可以随时派出援军进行增援作战。
虽然知道这非常困难,但是曼施泰因已经别无选择。
时间来到1943年2月5日,一个阴云密布,飞机无法起飞的日子里。盟军解围兵团与包围圈内的部队几乎同时出动。声势浩大的解围战役正式开始。
包围圈内的盟军部队以德法美的军队为主力,以大批能够行动的车辆为先导,众多步兵徒步跟随着向顿河畔罗斯托夫地区杀去。能够挤上各种车辆的全都是精英士兵,这些人被挑选出来坐车用以节约体力,就是为了让他们在突围行动之中成为前锋炮灰。
而那些徒步跟随的官兵们,能不能在这种漫天大雪的时候走到战场,那真的是要老天保佑了。当然了,盟军突围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留下大批的炮灰部队用来阻拦明军南方集团军群的追击。
规模庞大的军队被抛弃在了各自的阵地上。除了一封坚守战场的命令电报之外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却要用血肉之躯在这茫茫雪原之中,在刺骨的严寒之下与武装到了脚趾的明军精锐部队血战。用屁股想也知道这些炮灰们能够坚持多长时间。
实际上盟军突围部队的高级军官们就没有指望这些炮灰们能够坚持多长时间,能够杀伤多少明军。在他们看来,这么多的炮灰部队被甩下在各处进行阻击。就算是荒原上的野猪也要明军去抓吧?单单只是明军去抓捕这些炮灰们被拖延的时间也就够了。
与此同时,从乌克兰南部地区出击的德军解救军团也在曼施泰因的指挥下杀向了顿河畔罗斯托夫地区。
而明军早在盟军出动之前就已经通过安插在盟国的高级鼹鼠们得知了盟军的行动目标。曼施泰因或许只有到战后才会知道当他将自己的作战方案提交总参谋部之后不过二十四个小时,这份作战方案的主要计划就已经被摆放在了张诚的办公桌上。
在整个战争的形势越发向着对明军有利的局面转变之后,数百年来深受大明影响的各国之中愿意为大明做事换取战后好处的人也越来越多。大明数百年的积威早就已经深入各国的方方面面。各国之中愿意为大明做事成为某某奸的叛徒们大有人在。
与之相反的是,大明的人无论其身份贵贱高低,全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心态和模样。哪怕他们只是极为普通的平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也极高。这一点与现代时空历史上清末民初的时候正好相反。
曼施泰因的行动很快,他麾下的部队都是德国的战略预备队,基本上都是满员状态。每个装甲师都保有超过二百辆以上的各种型号坦克,这在俄国前线可是非常少见的事情。
俄国战场上残酷的战斗导致各支部队全都大规模减员,同时各种武器装备的损耗也极为惊人。哪怕是实力强大的明军也很难时时刻刻保持着自己部队的满员实力。
2月5日上午,德军新近组建的顿河集团军以第16,第26,第31装甲师为先导,从顿涅斯克东南多列士地区出发向着南方的顿河畔罗斯托夫杀去。
三个德军装甲师拥有超过七百辆的各种型号坦克,加上德国军人的高素质,这是一支威力无穷的军队。如果换做世界上除了明军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他们都会成功突破敌军的阵地。但是偏偏他们的对手就是明军。
在早就已经通过各种分析和情报判断出盟军攻击方向的情况下,张诚大大加强了顿河畔罗斯托夫的防御力量。在其北方的沙赫金斯克地区部署有一整个装甲军,大明陆军第12装甲军。
这个拥有三个装甲师和一个机械化步兵师的装甲军是大明陆军的精锐部队。跟随第17装甲集团军从中央集团军群之中南下作战之后就一直奋战在第一线,虽然损失严重但是其作战能力异常强大。
第12装甲军拥有约六百五十辆左右的坦克,同时拥有强大的炮兵火力支援。他们由第59机械化步兵师作为战线主要防御力量,三个装甲师的部队则是部署在战线的后方随时准备投入反击之中。
下午两点,担任攻击先导的德军第16装甲师进抵明军防线附近。在经过了一番匆忙的炮击之后,完全满编的德军第16装甲师二百余辆坦克就气势汹汹的杀向了明军的防御阵地。
明军在这里经营阵地已经有段时间了。虽然因为天气严寒到了零下近四十度导致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施工作业。可是基本的防御体系和雷区还是有的。德军那不过三十分钟的炮击对于明军的防线来说基本上就是不痛不痒。
数百辆坦克装甲车一同行动的场面看上去开始非常壮观的,而且其攻击实力也非常强大。如果明军第59机械化步兵师的背后没有强大的后备力量,那他们最多能够坚持到天黑。这就是装甲部队和步兵们的差距所在。
此刻这片平坦的平原上早就已经被茫茫白雪所覆盖,功率强大的发动机冒着黑烟驱动着重达数十吨的钢铁怪兽扬起漫天的雪花开始冲锋。全身上下包裹的好似木乃伊一般的步兵们紧紧的跟随在坦克的后面。他们弓着身子不敢露头。
哪怕履带上已经装上了防滑链也无法让坦克在这种路况下提上速度。德军的坦克群只能慢吞吞的向着明军阵地靠近。然后,明军的炮火反击开始了。(未完待续。)
德国人就算是能够造出来性能不错的战略轰炸机也无法大批量的生产装备部队。与其这样浪费资源还不如不做。而其它许多国家甚至就连单一军种都无法构建,他们仅仅是做到了有飞机而已。
因此,当盟国看着天空之中铺天盖地般的密集战略轰炸机部队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痛苦的。这场战争眼看着就要走向失败了。如果被围困在高加索的部队无法被解救出来的话,那盟国在欧罗巴大陆上或许无法支撑到明年冬季。
在这种情况下,由不得盟国不拼命。
出身于普鲁士贵族家庭的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将军接受命令从巴伐利亚启程飞抵顿涅斯克接手了解围军团的指挥权。在他出发之前,德国首相找到他向他亲口承诺,只要他能够将包围圈内的军队解救出来,那他就将得到一柄陆军元帅权杖。
然而曼施泰因的回答却是“我会尽力。”
虽然德国人已经在乌克兰南部地区集结了一支极为强大的兵力,但是其实力并不足以在明军的面前讨到好处。一生从军的曼施泰因非常务实,他知道自己的任务非常困难。
在抵达乌克兰之后,曼施泰因仔细研究了战场形势之后认为这一场解救战役无法取巧,明军的防御也没有明显的漏洞可以使用。唯一的办法就是硬碰硬的与明军死战。而这一点却正是明军最为强大的地方所在。论起硬打硬的实力来,谁能和明军相比?
曼施泰因唯一的优势就是他掌握着主动权,具体选择在什么地方进行突击由他来掌握。经过谨慎选择之后,曼施泰因最终将目标选在了明军防备力量最为坚固的顿河畔罗斯托夫。
顿河畔罗斯托夫,一个又拗口又长的名字。这里是解救部队与包围圈内的盟军最为接近的地方,也是道路交通条件最好的地方。选择这里作为突围点的话,可以大大缩短双方之间的距离,这一点在此时此刻非常重要。
此时俄国野外天寒地冻,零下数十度的气温也意味着军队大规模出行必须要借助车辆才行。依靠人的双腿在雪地之中行走的话,要不了多久他们就耗尽体力。而且也无法行走太长的距离。
而此时被围困的盟军大部分都是步兵,就算是有一些车辆也因为缺乏燃料而很难进行长距离的行动。这种情况就迫使盟军不得不将目标放在双方附近接近的地方才行。而且就算是盟军还有部分的车辆但是因为大部分的燃料都已经被拿去取暖用掉,他们在野地之中也无法行军太远。
野外到处都是茫茫雪原和没大腿的雪地,汽车也无法在这种地方行动。这就迫使盟军不得不选择条件足够好的地方才行。而所有符合这一切条件的地方只有顿河畔罗斯托夫。
德国人能够想到的事情,没理由明军看不出来。在整个漫长的顿河防线上,防备力量最为坚固的就是顿河畔罗斯托夫这座城市。整整一个海军陆战队师配属了大量的炮兵工兵以及辅助部队驻守在这里。在他们的周围是数个明军装甲师和步兵师。而且,明军可以随时派出援军进行增援作战。
虽然知道这非常困难,但是曼施泰因已经别无选择。
时间来到1943年2月5日,一个阴云密布,飞机无法起飞的日子里。盟军解围兵团与包围圈内的部队几乎同时出动。声势浩大的解围战役正式开始。
包围圈内的盟军部队以德法美的军队为主力,以大批能够行动的车辆为先导,众多步兵徒步跟随着向顿河畔罗斯托夫地区杀去。能够挤上各种车辆的全都是精英士兵,这些人被挑选出来坐车用以节约体力,就是为了让他们在突围行动之中成为前锋炮灰。
而那些徒步跟随的官兵们,能不能在这种漫天大雪的时候走到战场,那真的是要老天保佑了。当然了,盟军突围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留下大批的炮灰部队用来阻拦明军南方集团军群的追击。
规模庞大的军队被抛弃在了各自的阵地上。除了一封坚守战场的命令电报之外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却要用血肉之躯在这茫茫雪原之中,在刺骨的严寒之下与武装到了脚趾的明军精锐部队血战。用屁股想也知道这些炮灰们能够坚持多长时间。
实际上盟军突围部队的高级军官们就没有指望这些炮灰们能够坚持多长时间,能够杀伤多少明军。在他们看来,这么多的炮灰部队被甩下在各处进行阻击。就算是荒原上的野猪也要明军去抓吧?单单只是明军去抓捕这些炮灰们被拖延的时间也就够了。
与此同时,从乌克兰南部地区出击的德军解救军团也在曼施泰因的指挥下杀向了顿河畔罗斯托夫地区。
而明军早在盟军出动之前就已经通过安插在盟国的高级鼹鼠们得知了盟军的行动目标。曼施泰因或许只有到战后才会知道当他将自己的作战方案提交总参谋部之后不过二十四个小时,这份作战方案的主要计划就已经被摆放在了张诚的办公桌上。
在整个战争的形势越发向着对明军有利的局面转变之后,数百年来深受大明影响的各国之中愿意为大明做事换取战后好处的人也越来越多。大明数百年的积威早就已经深入各国的方方面面。各国之中愿意为大明做事成为某某奸的叛徒们大有人在。
与之相反的是,大明的人无论其身份贵贱高低,全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心态和模样。哪怕他们只是极为普通的平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也极高。这一点与现代时空历史上清末民初的时候正好相反。
曼施泰因的行动很快,他麾下的部队都是德国的战略预备队,基本上都是满员状态。每个装甲师都保有超过二百辆以上的各种型号坦克,这在俄国前线可是非常少见的事情。
俄国战场上残酷的战斗导致各支部队全都大规模减员,同时各种武器装备的损耗也极为惊人。哪怕是实力强大的明军也很难时时刻刻保持着自己部队的满员实力。
2月5日上午,德军新近组建的顿河集团军以第16,第26,第31装甲师为先导,从顿涅斯克东南多列士地区出发向着南方的顿河畔罗斯托夫杀去。
三个德军装甲师拥有超过七百辆的各种型号坦克,加上德国军人的高素质,这是一支威力无穷的军队。如果换做世界上除了明军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他们都会成功突破敌军的阵地。但是偏偏他们的对手就是明军。
在早就已经通过各种分析和情报判断出盟军攻击方向的情况下,张诚大大加强了顿河畔罗斯托夫的防御力量。在其北方的沙赫金斯克地区部署有一整个装甲军,大明陆军第12装甲军。
这个拥有三个装甲师和一个机械化步兵师的装甲军是大明陆军的精锐部队。跟随第17装甲集团军从中央集团军群之中南下作战之后就一直奋战在第一线,虽然损失严重但是其作战能力异常强大。
第12装甲军拥有约六百五十辆左右的坦克,同时拥有强大的炮兵火力支援。他们由第59机械化步兵师作为战线主要防御力量,三个装甲师的部队则是部署在战线的后方随时准备投入反击之中。
下午两点,担任攻击先导的德军第16装甲师进抵明军防线附近。在经过了一番匆忙的炮击之后,完全满编的德军第16装甲师二百余辆坦克就气势汹汹的杀向了明军的防御阵地。
明军在这里经营阵地已经有段时间了。虽然因为天气严寒到了零下近四十度导致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施工作业。可是基本的防御体系和雷区还是有的。德军那不过三十分钟的炮击对于明军的防线来说基本上就是不痛不痒。
数百辆坦克装甲车一同行动的场面看上去开始非常壮观的,而且其攻击实力也非常强大。如果明军第59机械化步兵师的背后没有强大的后备力量,那他们最多能够坚持到天黑。这就是装甲部队和步兵们的差距所在。
此刻这片平坦的平原上早就已经被茫茫白雪所覆盖,功率强大的发动机冒着黑烟驱动着重达数十吨的钢铁怪兽扬起漫天的雪花开始冲锋。全身上下包裹的好似木乃伊一般的步兵们紧紧的跟随在坦克的后面。他们弓着身子不敢露头。
哪怕履带上已经装上了防滑链也无法让坦克在这种路况下提上速度。德军的坦克群只能慢吞吞的向着明军阵地靠近。然后,明军的炮火反击开始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