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郑勋睿回到了淮安,此次征伐的时间不长,前后也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马上就要到秋收季节,郑勋睿这个时候回来,时间也算是合适,每年秋收季节,也是总督府征收漕粮的关键时期,按照朝廷的规矩,这个时候漕运总督必须是亲自督阵的。
不过郑勋睿不需要操心那么多,漕运的事宜,他已经进行了规范,总督府的每一个官吏,职责都是明确的,这征收漕粮的事宜,以前因为有火耗,有多征收的粮食,官吏可以从中获取大量好处,所以人人都盯着,如今这一切全部都不存在了,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矩,而且漕运总督府有专门的名册,这都是各级官府禀报上来的,遭遇灾荒或者是家境特别贫寒的农户,经过官吏核查属实,不仅不缴纳漕粮,官府还有予以一定的补贴,让其能够生活。
催督参政马士英和理漕参政史可法这个时候是最为忙碌的,马士英直接负责征收漕粮的事宜,史可法必须协助马士英负责征收漕粮的事宜,这征收漕粮的事宜,重点是各级官府负责的,但总督府必须要监督,主要的责任也是在总督府,也就是说,若是漕粮不能够征收齐,直接负责的就是马士英和史可法等人。
所以秋收季节在即,郑勋睿倒是显得很轻松,马士英和史可法则是异常的忙碌,奔波于淮北以及大运河沿途各地,督促官府完成漕粮的征收任务。
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将淮北诸地治理的很好,毕竟他兼任四府三州的巡抚,但也有他力不能及的地方,那就是大运河其他需要征收漕粮的地方,包括南京和杭州等地,这些地方征收漕粮的陋习还是普遍存在,唯一出现变化的是码头,因为码头是洪门牢牢控制的。各地的漕帮已经被总督府全部剿灭。
这里面矛盾自然就出现了,各地官府和官吏,想着能够从漕运之中获取大量的好处,可码头上的事宜。悉数都被洪门控制,其实也就是总督府控制,虽说郑勋睿是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右都御史,但山高皇帝远,距离淮安太远的地方。郑勋睿无法插手。
故而一些冲突也会出现,并且在码头上面出现,多是当地的混混无赖与洪门之间的冲突,其实混混无赖背后就是当地官府暗地里的支持,郑勋睿对这些事情心知肚明,他要求洪门毫不留情的打压当地的混混无赖,只要敢在码头上闹事,那就毫不客气的收拾,至于说当地官府出面解决争端,就由郑勋睿直接出面应对。
郑勋睿右都御史的官职。令很多的地方官吏畏惧,拥有这个职衔,郑勋睿可以直接弹劾甚至是处理五品以下的官员,尽管以前这个权力限定在淮北,但郑勋睿利用在京城的关系,取得了张凤翼和杨一鹏等人的支持,将弹劾的权力扩大至京杭大运河所经过的全部码头,内阁在邸报之中也专门提到了这件事情。
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以来,有力保证了漕运的顺畅,北方对漕运的倚重是巨大的。不客气的说,若是漕运崩溃,北直隶的府州县官衙都是难以维系的,北方很快就会出现大乱子。因为漕运的顺畅,北方粮食的供给充足,京城也感受到这一点,故而对于郑勋睿权力的扩大,朝廷之中某些人尽管不满意,也只能够睁一眼闭一眼。要是因为限制郑勋睿的权力,导致漕运受阻,那么提出来弹劾或者奏折的官员,就是要直接承担责任的。
回到淮安之后,郑勋睿仅仅将少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漕粮的征收上面,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考虑如何调整人员的事宜。
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郑勋睿筹谋的布局,要开始慢慢的实施了。
首先当然是调整淮北各地的官员,这里面牵涉到凤阳巡抚等关键的职位。
现任的凤阳巡抚吴振缨,和郑勋睿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毕竟当年是郑家军护卫了凤阳府,若是那个时候凤阳府被流寇拿下,吴振缨也不要想着活命了,故而吴振缨一直都是感激郑勋睿的,但让郑勋睿无奈的是,吴振缨的能力的确一般,不能够独当一面,在郑勋睿看来,关系是关系,既然身为一个地方的长官,还是要有治理地方的能力。
大胆的启用人才,而且是忠心的人才,这是郑勋睿最为看重的事宜,十余年的时间过去,郑勋睿基本构筑了人才体系,但这些人才,绝大部分的品阶都不是很高,这也是环境的限制,以前郑勋睿考虑到了朝廷的反对,考虑到朝廷之中的那些东林党人,不过他在淮北这一年多时间,狠狠的打击了东林党人、复社和应社在淮北的势力,很多的事情可以放开手脚做了,只要谨慎的操作,不引发太多的震荡,就不存在很大的问题。
东林书屋。
郑勋睿和徐望华两人在这里,洪欣瑜守在了书房的外面,不准任何人进入,就算是有紧急的事情需要禀报,也需要在外面等候。
其实用人方面,郑勋睿完全可以独自思考和做出决定,这是领袖的权力,权力的体现核心就是在用人和用钱的方面,不过郑勋睿的想法早就出现了改变,既然要图谋做大事情,那就需要有一批核心的谋士,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帮助,否则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无法周全所有的事情。
“徐先生,能否评价一下总督府衙门的官员,还有郑家军的将士。”
郑勋睿问的非常的直接,当然徐望华的回答也十分直接了。
“大人,属下觉得,郑家军的将士,对大人是忠心耿耿的,相比较来说,总督府衙门的官员,内心怕是还想着朝廷,属下将话说的更加直白一些,那就是皇上下旨,在郑家军没有丝毫的作用,可在总督府就说不清楚了。”
徐望华几句话就点破了问题所在,总督府衙门的官员,悉数都是读书人,这里面除开文坤等极少数人之外,其余大都是通过一步步的科举考试才到目前地位的,就说史可法、马士英和粟建成等人,也是凭着自身的学识被朝廷启用的,只不过这个过程之中,郑勋睿伸出了援手,让他们能够很快得到晋升。
郑家军就不一样了,完全是郑勋睿一手创建起来的,与朝廷几乎没有关系,不管是郑家军的各级军官,还是诸多的将士,他们进入郑家军的时候,首先知道的就是主帅郑勋睿,根本就不知道郑家军与朝廷有什么关系,加之郑家军成立以后,郑勋睿和郑锦宏等人,阻断了郑家军与朝廷之间的联系,朝廷无法往郑家军派遣监军,郑家军的总兵、副总兵等军官,也不会调到其他的地方去,所以郑家军将士是绝对忠心于郑勋睿的。
郑勋睿也是这样的想法,他不担心郑家军,但还是有些顾虑总督府的官吏,上至史可法和马士英等人,下至顾梦麟等人,一旦他郑勋睿与朝廷翻脸,甚至是和皇上直接翻脸,这些人是不是会一致拥护他,这是不敢完全肯定的事情。
“徐先生,那你认为,我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
徐望华稍稍沉吟。
“属下认为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就是大胆的提拔人才,特别是有能力之人,在他们落魄以至于看不见什么希望的时候,譬如说李岩这样的读书人,大人奏报推荐李岩为山阴县县令,属下认为就是绝佳的举措,第二个办法,就是不拘一格的提拔人才,朝廷的规矩是死的,凭什么七品的知县,就不能够直接成为三品或者四品的巡抚,只要品行好能力强,就可以破格的提拔,这种破格提拔的人,对大人一定也是忠心的。”
郑勋睿微微点头,不过这一次,他觉得徐望华还是没有能够说的很全面。
“徐先生,我倒觉得这两个方面不是最为重要的,最为关键的还是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譬如说史可法与马士英等人,他们在我的身边,亲眼见证了山西、淮北等地出现的巨大变化,他们肯定是能够比较的,特别是北方,河南与山西等地,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官府和官吏还在大规模的盘剥,让百姓无法忍受,可陕西就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淮北这一年多时间的发展,就更不用多说了,史可法等人是明白事理的,哪一种方式让老百姓稳定下来,让天下能够富裕和强盛起来,这是不用多说的。”
徐望华微微一怔,对着郑勋睿抱拳开口了。
“大人提醒的是,属下差点忘记了最为重要的核心了,陕西与淮北等地的稳定,总督府、府州县衙门的官吏都是看在眼里的,虽然他们不会说什么,但他们的确能够比较,流寇一直在北方作乱,可不敢进入陕西,陕西的稳定,也让朝廷能够放心,认为流寇掀不起大浪,淮北就更不用说了,一些官吏都说淮北的府州县这一年多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往淮北各地做生意的商贾也是越来越多了,地方上越发的富裕了。。。”(未完待续。)
不过郑勋睿不需要操心那么多,漕运的事宜,他已经进行了规范,总督府的每一个官吏,职责都是明确的,这征收漕粮的事宜,以前因为有火耗,有多征收的粮食,官吏可以从中获取大量好处,所以人人都盯着,如今这一切全部都不存在了,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矩,而且漕运总督府有专门的名册,这都是各级官府禀报上来的,遭遇灾荒或者是家境特别贫寒的农户,经过官吏核查属实,不仅不缴纳漕粮,官府还有予以一定的补贴,让其能够生活。
催督参政马士英和理漕参政史可法这个时候是最为忙碌的,马士英直接负责征收漕粮的事宜,史可法必须协助马士英负责征收漕粮的事宜,这征收漕粮的事宜,重点是各级官府负责的,但总督府必须要监督,主要的责任也是在总督府,也就是说,若是漕粮不能够征收齐,直接负责的就是马士英和史可法等人。
所以秋收季节在即,郑勋睿倒是显得很轻松,马士英和史可法则是异常的忙碌,奔波于淮北以及大运河沿途各地,督促官府完成漕粮的征收任务。
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将淮北诸地治理的很好,毕竟他兼任四府三州的巡抚,但也有他力不能及的地方,那就是大运河其他需要征收漕粮的地方,包括南京和杭州等地,这些地方征收漕粮的陋习还是普遍存在,唯一出现变化的是码头,因为码头是洪门牢牢控制的。各地的漕帮已经被总督府全部剿灭。
这里面矛盾自然就出现了,各地官府和官吏,想着能够从漕运之中获取大量的好处,可码头上的事宜。悉数都被洪门控制,其实也就是总督府控制,虽说郑勋睿是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右都御史,但山高皇帝远,距离淮安太远的地方。郑勋睿无法插手。
故而一些冲突也会出现,并且在码头上面出现,多是当地的混混无赖与洪门之间的冲突,其实混混无赖背后就是当地官府暗地里的支持,郑勋睿对这些事情心知肚明,他要求洪门毫不留情的打压当地的混混无赖,只要敢在码头上闹事,那就毫不客气的收拾,至于说当地官府出面解决争端,就由郑勋睿直接出面应对。
郑勋睿右都御史的官职。令很多的地方官吏畏惧,拥有这个职衔,郑勋睿可以直接弹劾甚至是处理五品以下的官员,尽管以前这个权力限定在淮北,但郑勋睿利用在京城的关系,取得了张凤翼和杨一鹏等人的支持,将弹劾的权力扩大至京杭大运河所经过的全部码头,内阁在邸报之中也专门提到了这件事情。
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以来,有力保证了漕运的顺畅,北方对漕运的倚重是巨大的。不客气的说,若是漕运崩溃,北直隶的府州县官衙都是难以维系的,北方很快就会出现大乱子。因为漕运的顺畅,北方粮食的供给充足,京城也感受到这一点,故而对于郑勋睿权力的扩大,朝廷之中某些人尽管不满意,也只能够睁一眼闭一眼。要是因为限制郑勋睿的权力,导致漕运受阻,那么提出来弹劾或者奏折的官员,就是要直接承担责任的。
回到淮安之后,郑勋睿仅仅将少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漕粮的征收上面,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考虑如何调整人员的事宜。
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郑勋睿筹谋的布局,要开始慢慢的实施了。
首先当然是调整淮北各地的官员,这里面牵涉到凤阳巡抚等关键的职位。
现任的凤阳巡抚吴振缨,和郑勋睿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毕竟当年是郑家军护卫了凤阳府,若是那个时候凤阳府被流寇拿下,吴振缨也不要想着活命了,故而吴振缨一直都是感激郑勋睿的,但让郑勋睿无奈的是,吴振缨的能力的确一般,不能够独当一面,在郑勋睿看来,关系是关系,既然身为一个地方的长官,还是要有治理地方的能力。
大胆的启用人才,而且是忠心的人才,这是郑勋睿最为看重的事宜,十余年的时间过去,郑勋睿基本构筑了人才体系,但这些人才,绝大部分的品阶都不是很高,这也是环境的限制,以前郑勋睿考虑到了朝廷的反对,考虑到朝廷之中的那些东林党人,不过他在淮北这一年多时间,狠狠的打击了东林党人、复社和应社在淮北的势力,很多的事情可以放开手脚做了,只要谨慎的操作,不引发太多的震荡,就不存在很大的问题。
东林书屋。
郑勋睿和徐望华两人在这里,洪欣瑜守在了书房的外面,不准任何人进入,就算是有紧急的事情需要禀报,也需要在外面等候。
其实用人方面,郑勋睿完全可以独自思考和做出决定,这是领袖的权力,权力的体现核心就是在用人和用钱的方面,不过郑勋睿的想法早就出现了改变,既然要图谋做大事情,那就需要有一批核心的谋士,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帮助,否则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无法周全所有的事情。
“徐先生,能否评价一下总督府衙门的官员,还有郑家军的将士。”
郑勋睿问的非常的直接,当然徐望华的回答也十分直接了。
“大人,属下觉得,郑家军的将士,对大人是忠心耿耿的,相比较来说,总督府衙门的官员,内心怕是还想着朝廷,属下将话说的更加直白一些,那就是皇上下旨,在郑家军没有丝毫的作用,可在总督府就说不清楚了。”
徐望华几句话就点破了问题所在,总督府衙门的官员,悉数都是读书人,这里面除开文坤等极少数人之外,其余大都是通过一步步的科举考试才到目前地位的,就说史可法、马士英和粟建成等人,也是凭着自身的学识被朝廷启用的,只不过这个过程之中,郑勋睿伸出了援手,让他们能够很快得到晋升。
郑家军就不一样了,完全是郑勋睿一手创建起来的,与朝廷几乎没有关系,不管是郑家军的各级军官,还是诸多的将士,他们进入郑家军的时候,首先知道的就是主帅郑勋睿,根本就不知道郑家军与朝廷有什么关系,加之郑家军成立以后,郑勋睿和郑锦宏等人,阻断了郑家军与朝廷之间的联系,朝廷无法往郑家军派遣监军,郑家军的总兵、副总兵等军官,也不会调到其他的地方去,所以郑家军将士是绝对忠心于郑勋睿的。
郑勋睿也是这样的想法,他不担心郑家军,但还是有些顾虑总督府的官吏,上至史可法和马士英等人,下至顾梦麟等人,一旦他郑勋睿与朝廷翻脸,甚至是和皇上直接翻脸,这些人是不是会一致拥护他,这是不敢完全肯定的事情。
“徐先生,那你认为,我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
徐望华稍稍沉吟。
“属下认为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就是大胆的提拔人才,特别是有能力之人,在他们落魄以至于看不见什么希望的时候,譬如说李岩这样的读书人,大人奏报推荐李岩为山阴县县令,属下认为就是绝佳的举措,第二个办法,就是不拘一格的提拔人才,朝廷的规矩是死的,凭什么七品的知县,就不能够直接成为三品或者四品的巡抚,只要品行好能力强,就可以破格的提拔,这种破格提拔的人,对大人一定也是忠心的。”
郑勋睿微微点头,不过这一次,他觉得徐望华还是没有能够说的很全面。
“徐先生,我倒觉得这两个方面不是最为重要的,最为关键的还是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譬如说史可法与马士英等人,他们在我的身边,亲眼见证了山西、淮北等地出现的巨大变化,他们肯定是能够比较的,特别是北方,河南与山西等地,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官府和官吏还在大规模的盘剥,让百姓无法忍受,可陕西就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淮北这一年多时间的发展,就更不用多说了,史可法等人是明白事理的,哪一种方式让老百姓稳定下来,让天下能够富裕和强盛起来,这是不用多说的。”
徐望华微微一怔,对着郑勋睿抱拳开口了。
“大人提醒的是,属下差点忘记了最为重要的核心了,陕西与淮北等地的稳定,总督府、府州县衙门的官吏都是看在眼里的,虽然他们不会说什么,但他们的确能够比较,流寇一直在北方作乱,可不敢进入陕西,陕西的稳定,也让朝廷能够放心,认为流寇掀不起大浪,淮北就更不用说了,一些官吏都说淮北的府州县这一年多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往淮北各地做生意的商贾也是越来越多了,地方上越发的富裕了。。。”(未完待续。)